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历史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_百度文库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贡献者:liuzhilan258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深度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一、演示历史进程,优化讲授效果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使用多媒体, 可借助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软件、Flash矢量动画创作工具、Authorware多媒体创作软件等多媒体创作工具,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来整合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使教学过程的演示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动态性和集成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进行有效的认知加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形势时,为了将德国在欧洲的版图扩张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设计上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德国将占领哪个地区,哪个地区的颜色就连续闪烁几次,最后变成与德国同样的颜色,即表明被德国吞并了。通过这一设计,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了,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了深刻印象,识图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以闪烁的色块为热区链接相关的历史照片或视频资料,即时呈现德国吞并他国的野蛮与凶残的场面,再配上教师生动而深刻的讲解,历史情景重塑课堂,使学生加深了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性和凶残性的罪恶本质的认识。二、制作历史表格,强化学习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或综合复习时使用图表课件展示大量信息,系统、全面地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增强或矫正。如专题课件《中国古代陶瓷器》,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主要陶瓷器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利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展示出来,表格内还可制作图片链接。利用这种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的表格课件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综合复习课。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期末复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编制一套单元或学期知识复习课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完成要求填写的内容,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零散的知识变得有条理。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模仿或再现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教授《日本无条件投降》一课为例,屏幕上可展示一些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 ”、“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非常吸引学生,从而加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四、建构历史角色,提供情感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场面,引导学生建构某个历史人物角色,使他们通过内心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建构、掌握知识。如在高中历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组织了如果你是20世纪80年代的决策者,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的讨论。在讨论前,教师设计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港澳台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被激发起来了,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师生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顺着这种历史情感,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就十分成功。讨论后学生听邓小平的讲话录音,在录音的基础上思考: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他还考虑了什么问题?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围绕主题有图片、音乐、文字、录音等多媒体的史料,使历史得到还原,展现了历史的具体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回放历史故事,渗透思想教育教师播放历史故事或历史题材的影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加强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敌人的机枪射孔,自己壮烈牺牲这一高潮情节,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教室中出现了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高亢激昂的“同志们,冲啊!”的喊声和志愿军战士的回应。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地体会了黄继光“舍身”的意义。英雄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入他们脑中,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的共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思想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使学生情感融入教材中,与作者同喜同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六、“以图说史”,调节授课形式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说史,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是一种新课型,可时不时地运用一次调节授课形式,防止因授课形式单调、重复而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以图说史”的新课型会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时,可以赵健莉编著的《庚子之变图志》和央视历史纪录片《百年中国》为蓝本,设计一堂“以图说史”的新课。(1)选取《庚子之变图志》一书中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39幅和《百年中国》中义和拳的起源、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三个视频片段。(2)按事件发展的进程将照片与视频资料进行编排,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制作成幻灯演示课件。(3)授课时先投放《坐落在山东乡间的教堂》和《行进在中国乡间的传教士》两幅照片,讲解这两幅照片所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直观地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堂几遍天下”的形势,理解了义和团运动与西方天主教在中国乡村广泛传播之间的因果联系。当一幅幅历史照片投到屏幕上时,学生和教师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学生思维的闸门也被打开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发言,使整个课堂活起来。“以图说史”新课型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接触历史的方式之一。七、制作历史课件,发挥学生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协助教师制作课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历史。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课前一周左右布置给学生制作本课课件的任务:(1)看一段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录像片,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认识;(2)用投影打出一幅动态的地图,下节课时请一位学生结合地图(学生制作的课件中除了一些视频之外,要有教师展示的那幅动态地图)给全班同学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3)教师展示设计好的几个讨论题(如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什么?)让同学们准备下节课展开课堂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空间,又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程度会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欢迎转载:
推荐: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本体指,学科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历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历史】高一历史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学科特色化(陈平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也越来越残酷。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学校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各学科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实现学科特色化。高一历史学科该如何应对?下面谈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历史课堂更适合运用信息技术直接、直观呈现。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漫长历史中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三国演义》、《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芈月传》、《长征》、《开国大典》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最基础学科之一,任务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衍化进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和祖国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那样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历史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点对中学生来说恰恰又是最困难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多半是书本上文字的表述,对于南方的学生很难想像古老的长城横亘于中国的北方,但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这都是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比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在导入时我会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型浮雕展示鸦片战争对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探索民族之路的开始,这一刻是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屈辱,也是激励中华儿女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动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重温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加深对鸦片战争的了解;在学生展示课上还利用更多的图文资料对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观:论从史出。这正好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学习掌握并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一目前教师缺乏,所带班级多,高一下学期分科后任务会更重。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不可能自己重新全部自己独创。当然我们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培训学习,特别是白板运用,跟着小青年们学习摸索,慢慢体会感受,尽可能尝试着运用,使自己的课堂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
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往往影响学科整合的成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  
&&& 三、发挥集体团队优势,合作共赢,资源共享
&&& 目前形势下每一个人不可能单打独斗,除了教师自身学习,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教研组每一个人智慧,发挥集体团队优势,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很多时候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上我们历史组的同仁很多还奋战在一线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因此只要合作才能节省人力物力。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自己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使用外,还要多积累,多收集这样的素材,可以让每位老师分工合作各负责一个版块或一个至几个单元,这样既节省人力又可以节省时间物尽其用。
四、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POWERPONIT,并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做法还有待实验。
随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信息化平台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是当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算途径。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我们也可以预见今后国家将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培训,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合也必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善。
【字体: 】 【】 【】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 04-13 ]
下一篇:[ 04-14 ]
没有相关内容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号
联系电话: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翔路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科融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