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扰打敌退我追对联

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仄仄
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
其次,一些传统对联的主要制作方法,摘录如下: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为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
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P山山出P,P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这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P”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
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穑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稹弊郑铝鹌础凹蕖⒃小倍钟趾喜吧弊郑直鸨硐至顺鄢医『投槌さ牧街殖∶妫挥谌の缎院鸵帐貅攘Α
人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镶嵌法是联语创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因其用处较多,人们愿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2.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
柏成林丛夏岳高。
3.镶嵌序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5.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6.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7.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有自叹倒霉而已。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0奇妙对联等内容。 
 奇妙对联_互联网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奇妙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 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这是...  《奇妙的对联》教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能够仿写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课堂实录 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 主说: ...  奇妙的对联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案【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  奇妙的对联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韩效奇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常识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时计划 45*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对联常识 对联也叫“楹联...  奇妙的对联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拓展材料一、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对联。 1、 (1987 年全国)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  奇妙的对联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一、了解对联的常识。 二、收集和积累对联。 三、学习欣赏对联。四、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教学要点一、预习...  张泽云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学内容所在教材位置 必修 1 梳理探究部分第二课 课题 流程 明确目标 1、 2、 3、 奇妙的对联 学习内容 收集对联,掌握对联的特点...  奇妙的对联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3...运动对联大全,运动对联横批集锦,最新运动对联 - 运动春联对联大全
当前位置: -
关于运动的对联,运动对联大全,运动对联集锦
运动对联大全,关于运动的对联大全,运动对联春联
请输入【春联对联横批】关键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1930年题宁都军民誓师大会会场
运动场并肩竞赛两遂志愿家庭里携手同行一往情深职业婚联-体育界
体坛高手勇争好成绩运动群星力夺铸金杯
生命在于运动学业贵乎钻研
益寿延年生命在于运动强身健体锻炼务必经常
能将运动驱奇病巧使卫生保健康
黄历日期查询
生理健康查询如何做对联
我是啦啦TA838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  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赞,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下面是一些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  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  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  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  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  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  会现实暴露无遗.  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  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  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  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敌进我退 十六字方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