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穴路由器放高处还是低处怎么看低处

重庆啥模样?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时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是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象的了解。因此本文尝试着对重庆的自然形象加以描摹,也可能相差甚远,那就算抛砖之作吧。
神秘“地缝”
位于重庆奉节的天坑和地缝,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奇特的形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天坑不同,地缝狭窄逼仄,从高处俯瞰,犹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极具美感且幽远深邃。长久以来,由于极难下至缝底,人们对地缝缺乏了解,有关它的离奇故事不断,更让它充满了神秘色彩。从1994年开始,中外探险家和地质学家的一次次深入,逐渐掀开了这种奇特景观的神秘面纱。
总第639期2014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时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是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
提到中国的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你会想到什么?是广西桂林秀丽如画的峰林,是云南昆明突兀奇绝的石林,抑或是贵州高山间神秘莫测的溶洞?是的,不论是在普通人的第一印象还是学者的专业论述中,谈……
黑暗未知的地下喀斯特世界,是探险家的天堂。中国的洞穴探险队以及以美国姑娘艾琳为代表的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常年活动于此地,这组报道将会让我们品读到探险队员们的乐趣与艰辛,生活与信仰。
作为天然的“喀斯特漏斗”形态,竖井被探险者称作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原因就是它不像雪山那样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探险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近年,就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一批年……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著名的天生三桥,有后坪冲蚀性天坑群,更有着芙蓉洞、二王洞等精彩而神秘的洞穴系统。艾琳,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出身于数学专业的美国姑娘……
在重庆东北部,距市中心约5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奉节。人们关注奉节,多因为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在这里吟咏千年……那么……
熟悉地理或热爱旅游的人,也许都知道天坑,知道它的宏大和深邃,知道它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奇观。但你是否知道,在天坑深处还隐藏着一些温暖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在看似坐井观天的有限空间里,有的人竟以天……
位于重庆奉节的天坑和地缝,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奇特的形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天坑不同,地缝狭窄逼仄,从高处俯瞰,犹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极具美感且幽远深邃。长久以来,由于极难下至缝底,人们……
曾经,这里只是山城重庆南部一座并不起眼的大山;100多年前,西方探险家纷至沓来,揭开了这里“物种大发现”的序幕,一个世界级的植物宝库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现代地理学家开始关注这里独特的喀……
重庆市东南边缘的武隆,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峡谷、溶洞、竖井群、天生桥、天坑、石林、高山草场,各种喀斯特地区独有的景致在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没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那样名声显赫,但……
今天,三峡已从流动的河流变成静止的平湖,从原始的探险地成为舒适的度假地,曾经繁忙的水上航运,已让位于发达的陆上交通系统。但是蓄水以前的三峡,以其壮丽的风景使所有过往诗人迸发灵感,并因激流和……
因为三峡工程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百万移民,和三峡工程自身一样备受瞩目。在年的十多年里,110多万三峡人从生活的故土四散到全国各地,在那些环境迥异、语言不通的新地方,曾经的三峡人是否开始了……
在三峡工程多年的争议中,对它可能引发的环境剧变,是反对派最主要的担忧。2003年,三峡库区第一次蓄水,至今已十年,当初的担忧是否得以应验?我们邀请著名地质学家范晓重返三峡考察,并与诸多领域的专家……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在平地上走得好好的,眼前突然就变成了万丈深渊,这是在奉节地区并不少见的场景,在这片大地上,隐藏着许多的深谷、竖井、天坑。看到这张从高空俯拍的照片,你可能会惊叹眼前景观的雄奇壮丽,而只有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照片其实大大压缩了纵深感,它所能展现的气势根本不足实际之万一。图为奉节“旱夔门”。
摄影/宋昊恩
天坑、地缝——最美的风景在地下
摄影 / 宋昊恩
狭义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所在的河段,上至重庆奉节白帝城,下至湖北宜昌南津关,首尾共192公里长。广义的三峡指三峡库区,长江主干道河段部分约660公里长。“三峡”的概念已有上千年(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峡江”),“三峡库区”却是上世纪末才兴起的—1992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后简称“三峡工程”)正式立案,确定将曾经充满激流险滩的河流变成高峡平湖—三峡水库;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2010年,完成最终蓄水位175米。“三峡库区”即受175米蓄水位影响的区域:下至湖北宜昌市、上至重庆江津区,共30个区县、5.67万平方公里。我们文中的“三峡”多指后者,即行政上跨越了重庆市和湖北省的三峡库区。宜昌为界,长江分为上游和中下游,三峡位于上游末尾段,其西是四川盆地,以东是江汉平原,三峡所在的群山万壑从东西两边的低地中拔地而起,形成高山深谷,成为长江可以通航的河段中最险峻,因而也最精彩的部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河流中,这一段都堪称人文与自然荟萃之地:论人文,一部中国诗歌史、考古史,三峡几乎占有半部;论自然,三峡沿途岩层以编年史的方式,完整记录了地质史上数亿年来的演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里,累积了各种意义的三峡几乎成为中国的名片,流传至全世界。但是自库区蓄水以来,高水位淹没了沿岸城市—上百万人的家园、数千件文物……2003年库区第一次蓄水时,我们深入三峡,考察库区移民、生态环境及文物的命运,十余年过去,移民是否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生活?当初备受争议的生态环境,如今变得怎样了?……我们邀请作家、摄影师和专家重访三峡,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并用一系列珍贵的地图和老照片,重新勾勒蓄水之前的三峡风貌。
探洞者的灯光驱散了千年的黑暗,脚步打破了万年的沉寂。世界远未到无险可探的时代,重庆喀斯特地区的地平面之下,仍有广袤的未知领域。
摄影/李晋
中外女探险家在重庆
摄影 / 李晋
疏影斜横一洞天,宛如桃源的小寨天坑。绝壁四合,青天如井,身处小寨天坑底部,让人不由而生孤寂疏离之感。幸而天坑深处并不乏葱茏的树木,更有几枝才绽新绿的枝条斜斜地伸展过来,点缀着头顶空茫的天空,为这与世隔绝之地平添了几分犹如桃花源一般的怡然之趣。
摄影 / 李风
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区、云贵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金佛山傲然兀立。它的主峰风吹岭是大娄山脉的最高峰,海拔高达2238.2米,但整座山却没有异峰突起的形象,而是顶部山势平缓,四周陡崖围绕,犹如巨大的“方桌”一般。
摄影 / 汪新
随着水面的上升,
三峡曾经的风景被彻底更换
小心翼翼驶离暗礁的船只,被岸上的纤夫们费力地拉扯着,艰难地行驶在充满危险的水面上。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三峡的纤夫们就这样行走在长江及其沿岸支流。浑浊的江面一边被缭绕的云雾遮掩,一边映衬着两岸绿得掉油的青山。这曾是夏天途经三峡时必遇的风景,三峡工程的出现,使这些风景永逝。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重庆武隆的天龙桥,在夜色和灯光下,色彩迷离。天龙桥是武隆天生三桥中的第一座,桥下发育有两个穿洞,一个名为迷魂洞,另一个名为天龙桥拱孔。神秘的穿洞和天生桥都是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而这里仅仅是武隆喀斯特的瑰丽一角。摄影/冉玉杰
摄影 / 冉玉杰
相比于广西、云南的喀斯特,重庆的喀斯特景观似乎没有那么响亮的名气。但是这里的喀斯特突破了我们所熟知的喀斯特峰林、峰丛等“传统”景观,更多是表现在纵深数百米的竖井、天坑、地缝等负地貌上,它们隐匿于深山和茂密的树木之中,往往难以到达,不能作为旅游地进行开发,甚至很多还不为人类所触及,是公众陌生的事物。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它们的行列。图中展示的是Fenix重庆探险队最近一次探索重庆万丈坑的情景。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李晋
原本开阔的码头被巨型的砾沙坝拥堵
三峡工程在论证过程中,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便是水库的泥沙淤积。水利学家黄万里认为,受长江上游流域地质结构影响,长江河床堆积的主要是卵石。三峡大坝修建后,部分泥沙(悬移质)仍可排出,但水库长达600多公里,由于流速变缓,卵石只能在库尾不断堆积,无法排出。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蓄水前原本开阔的河道(摄影/雷康)。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雷康
重庆,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重庆,是众所皆知的山城,也是长江水系的枢纽之地。在重庆,山与水的关系似乎并非表面看到的如此简单,重庆的山表现了一种秩序,重庆的水则传达了一种精神,山水的深刻内涵,山与水的灵魂所在,就像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巫山,有待世人去深入体味。摄影/郑云峰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郑云峰
地缝位于奉节县的南部,公路沿地缝开凿,我们在前往奉节拍摄的路上就能看到地缝。由于地表植被丰富,从公路边眺望,地缝更像是一条幽深的河流。为了捕捉到它壮观的景象,我们采用专业的航模遥控飞机升空拍摄。从高空俯瞰,两条相互交错的地缝如同十字架,这个无意间抓拍到的画面,又给地缝添上了一丝神秘的气息。
神秘“地缝”
摄影 / 李伟 胡勇
在重庆武隆,一支洞穴探险队活跃于此。领队的姑娘来自美国,名叫艾琳,她喜爱身着红衣头戴红帽,恰如这支探险队的名字:红玫瑰。
因受三峡工程影响而产生的移民,共有110多万(含重庆、湖北两省市),这是历史上因为水库而产生的最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北库区的移民全部在本省内安排,重庆市的移民共有近12万左右迁往11个其他省市,绝大部分由政府统一安排,少部分由移民自主安排。喝惯了长江水、看惯了连绵大山的三峡人,如今四散到中国各地,在那些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方言完全听不懂的长三角、珠三角,开始了新生活。
摄影 / 曾年
Tangtsinia nanchuanica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穿城而过的乌江
武隆美景的基准面
重庆武隆,位于长江支流的乌江流域。乌江穿武隆县城而过,江两畔石灰岩质地的山体被江水深深切割,在这段流域中,乌江最低的水平面海拔不足200米,而江两岸却有着千余米乃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山上的水最终汇入江河,常年的流水把深厚的石灰岩地层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处处落水洞、溶洞、天坑、竖井、地缝、峡谷……相比于以秀美的峰林、峰丛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重庆武隆的美景则在地平面下生长、延伸,宛如为喀斯特造就的博物馆。
摄影 / 胡勇 李伟
竖井探险是一个团队活动,需要探险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图中几名队员正沿着绳索依次进入,他们身体下方的黄色袋子中装着还没有打开的绳子以及其他必需的工具。在下降过程中,他们要始终警惕上面的落石,同时选择比较粗糙的岩壁作为身体接触点,洞内温度的变化也是他们需要不断适应的因素。这里仍然能够看到洞口的亮光,然而当深入到井内,就只剩探险队员头顶探照灯的微弱光源了。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李晋
而今江中淤积的泥沙比成库前高了10米。朝天门及江北嘴一带的长江北岸露出大面积厚厚的沙砾滩,如果细细观察,会发现泥沙里多是卵石(摄影/刘洋)。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刘洋
南山下的重庆夜景
早在先秦时期,重庆就已是诸侯国巴国的都城。如今,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已蜕变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早期那些木材和竹片建造的房屋也已难觅踪迹。从重庆南山山顶俯瞰重庆夜景,已近午夜仍旧霓虹炫目,万家灯火与江面波光交相辉映,正应了“字水宵灯”的美誉(上图 摄影/苏适)。这夜景有人说挺像纽约曼哈顿。事实上,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交汇,产生了半岛的地形,这与曼哈顿岛被两河相夹的景象十分相似(下图 摄影/Massimo Borchi/c)。不同的是,重庆是一座内陆的山城。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苏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绘图/傅大伟
神秘“地缝”
摄影 / 傅大伟
这是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暂设在武隆后坪三王洞中的营地。在洞中因为见不到阳光,人们只能依据手表来知晓昼夜轮转。营地储存的食物和煮沸的热水为每日疲惫归来的探洞者补充体能,营地防潮垫或者简易的吊床就是探险队员温暖的豪宅。
摄影 / Robbie Shone
三峡库区的上百万移民大多数就地后靠,其中近12万人迁往11个外省(右页图表 资料来源/重庆市移民局),包括政府安排和自主外迁两类。
这些移民的故事后来也进入了绘画题材,2002年底,艺术家刘小东前往三峡旅游时,目睹了沿岸正在拆迁的城市和正在兴建的三峡大坝,在大山大水的深远空间里,一片又一片的废墟,连着一片又一片荒废的山头,一切都在消失,一切都在变化。刘小东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一切,于是,他用几年时间创作了三峡组画。摄影/谷小波
摄影 / 谷小波
世界级天坑群奉节天坑群分布图
在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一带,发育有深度位居世界第一、面积排在世界第二的小寨天坑。此外,还有硝坑、冲天岩、箩筐岩、伍家寨、猴子石、大青坑等6个天坑,共同构成一个天坑群。供图/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帆船时代三峡沿岸城池风貌
我们在从方志里辑佚出的重庆老地图中,精选出三峡(库区)沿岸部分:上至重庆市,下至巫山县。这些兼有地图的实用性、准确性和绘画的审美性的老地图,以简洁、古朴的手法记录了清代至民国年间三峡沿岸城市的雄山奇水、坚城古道、市井民居。那时各个城市都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城门的开置也多有不同,这些风貌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中后期,而今已全部淹没在水下(绘图/芳芳)。资料来源/《老重庆影像志·老地图》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芳芳
随着绳索的延伸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曾年
纤纤玉手般
伸展在大地
从遥感图上看,重庆的样子足以让世人惊叹——几条鲜明的条带状山岭如同纤纤玉手般由东北向西南伸展,实际上这几道山岭是地质构造上说的背斜,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这些弧形的山岭正如东南方向一个巨浪推来造成,只不过这个浪来得漫长而持久。
重庆啥模样?
为了表现地缝的细长,我们采取了接片的拍摄方式,从谷底正前方有光线的地方开始拍摄,绕过头顶后,再拍摄身后的谷口,最后拼接成一张图片。摄影/赵亮
神秘“地缝”
摄影 / 赵亮
摄影 / Robbie Shone
壁立千仞坑无底
从坑口俯瞰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位于长江一级支流大溪河(小寨天坑附近河段称九盘河)的右岸,为典型的深切割峰丛谷地地貌区。天坑四周均为高峻近直立的石灰岩陡壁所圈闭,在竖直方向上呈双层嵌套结构。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金佛山悬钩子
Rubus jinfoshanensis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自2010年10月蓄水至175米后,库区两岸已形成涨落幅度达30米、面积达348.9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此后,人们一直担忧它们会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比如,什么样的植物能耐受那么长时间的冬季水淹?待夏季消落带出露时,它们会不会荒漠化,成为不毛之地?
我们对消落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观察、研究。庆幸的是,最初担心的“荒漠化”并没有出现。很多能够忍耐冬季水淹的植物在消落带生长良好,每当来年4月下旬,温暖的雨季随之而来,这些植物会重新浮出水面,土质库岸的消落带被生长茂盛的植被所覆盖,一些地势低洼的缓平区域已变成典型的新生湿地。
从坝后到蓄水末端,我们采集记录了共58科175种植物。调查表明,一年生杂草(如狗尾草、马唐、苍耳)和耐水淹的多年生草本(如狗牙根、香附子)已成消落带的优势物种。当然,库岸的稳定性和次生地质灾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但是,消落带的植被在出露的生长季节里所蓄积的碳及营养物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借此向环境净化、增加碳汇、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等多功能生态经济方面转变,探索消落带生态友好型利用综合模式,将是非常好的机遇。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随着绳索的延伸
无独有偶,就在美国华盛顿西北方向的宾夕法尼亚州,也能从高空看到这样的平行山岭。除此之外,恐怕没有再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了。
重庆啥模样?
地缝两侧峭壁如削,最深处达200多米,置于其间你很难想象出地缝的形状。沿台阶下至谷底,顺地缝行走,地表遍布乱石,宽的地方有数十米,窄的地方不足1米。由于地缝顶端狭窄,只有中午时分的阳光才能透过密林,稀疏地照进谷里。摄影/刘乾坤
神秘“地缝”
摄影 / 刘乾坤
洞中的地下河,通常平静如碧(下图),但是一两场大雨,就会使地下河的水位在一定时间段内迅速上升(本图)。艾琳就曾经亲身经历过河水从脚踝处瞬间涌到半身的危机时刻。
摄影 / Robbie Shone
早在三峡库区的移民开始搬迁前,敏感的导演们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三峡移民题材的重要性,纷纷前往三峡采访。这些作品多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尤其是影视类作品,如张侨勇的《沿江而上》。
右页图 摄影/汪士卿
摄影 / 汪士卿
中国天坑Top5
小寨天坑在中国天坑中的排位
中国是世界上的天坑大国,全世界已发现的81个天坑中,有51个位于中国。其中能称得上超级天坑—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米的天坑,目前仅发现4例,且全在中国,小寨天坑正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
金佛山苔草
Carex jinfoshanensis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武隆喀斯特发育的动力——乌江对河流的袭夺
与武隆县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相关的乌江支流,主要包括芙蓉江、羊水河和木棕河。晚白垩世以来,由于河水溯源侵蚀的持续进行,羊水河等河流的地表水不断向上游方向后退,水流在石灰岩地层中截弯取直,最终由落水洞进入地下河,悄悄从乌江边排出。乌江不断地袭夺本流域的河流,最终形成以乌江江面为区域侵蚀基准面和连接纽带的枝状水系。
三王洞是武隆后坪地区结构非常复杂的一处洞穴。这一带天坑密集、洞穴纵横,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已经探明的三王洞洞穴系统长68公里,平行共有6层,但洞中许多未知的洞段,至今没有印上人类足迹。
摄影 / 汪士卿
河蚀地陷天坑成
小寨天坑形成过程
小寨天坑是一个塌陷型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形成。其发展由地下到地面,经历了地下河阶段→地下崩塌大厅阶段→天坑出露地表(天坑形成)等三个主要阶段。绘图/刘春田
金佛铁线莲
Clematis gratopsis
金佛山被现代人关注,始于重庆开埠。从19世纪晚期开始,许多西方人造访了这座大山,西方人最初是将金佛山视为“火炉”重庆的一个消夏“圣地”。但随着深入了解和考察,却发现金佛山更是一个“物种大发现”的“圣地”。世界上每一个植物新种的发表都要以模式标本为依据,模式标本就相当于这一物种的身份证,而模式标本的采集地则被称为模式产地。据不完全统计,金佛山是471种(含变种)植物的模式产地,其中有129种植物还是金佛山所特有的。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水色如黛劲如刀
芙蓉江是乌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为深切峡谷型河流,流域南北长160公里,起源于贵州绥阳,经流贵州正安、道真两县后进入武隆,于江口镇汇入乌江。图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水流对武隆地区的山体切割作用有多么强烈。随着江水下切,峡谷右岸的地下水流也急剧响应,形成深达600米的竖井通道。之后地壳抬升产生停顿,地下水运动由垂直切割转为地表径流,芙蓉洞等水平洞穴系统就此形成。
摄影 / 胡勇 李伟
淤积的泥沙已使航道受阻:三峡库区航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重庆市主城区朝天门向上游至江津区红花碛的库尾段,由于水流至此逐步减缓,这是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河段;第二部分是自重庆朝天门向下游至丰都县的河段,这是变动回水区河段;第三部分是丰都以下的常年库区河段,几乎在每道弯曲河段,都有一段泥沙淤积区(上图 资料来源/胡江)。我们选取了距离大坝不同位置的三处为代表,从图中可以看出,时间越往后,距离大坝越远,泥沙淤积越严重(绘图/袁燕琴),如长江干流上忠县的滥泥湾,泥沙淤积严重,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竖井探险是一个既依赖于科学技术,同时又可以服务科学的活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包含了地质、水文、生物和洞穴沉积物等资料的收集工作,测量工具则是激光测距仪、倾角仪、方位仪等精密仪器,后期还需要用相关的洞穴成图软件制作成图,绘制出洞穴剖面图。一个探洞者的成绩更是需要通过洞穴的深度、长度及其复杂程度来肯定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才让探洞活动变得完整。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李晋
自然之手推出重庆褶皱市:说重庆是山城可能只是身在城中的切身感受,但这个说法扩展到整个大重庆也并不夸张,看这密密麻麻的褶皱和断层分布就足以见得。
重庆啥模样?
神秘“地缝”
天梯石栈相勾连
通往天坑底部的道路
站在小寨天坑边缘,远望对面一侧较为平缓崖壁上那条曲折的之字形小道,只见台阶密布如栉,其上行人渺小如蚁,让人不由惊叹天坑之宏大。
从金佛山走向世界的不只有植物新种,一些昆虫和哺乳动物的模式产地也在这里。1910年9月下旬,由美国人马尔科姆·安德森(Malcolm Anderson)担任领队的贝德福德公爵东亚动物学探险队在这里发现了金佛鼩鼹(也称长吻鼩鼹),这不仅是一个新物种,还属于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类群。
为了假道进入四川、西藏、云南甚至东南亚,早在三峡通行轮船前,持有不同身份的西方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三峡: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立德、英国女探险家伊莎贝拉、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德国探险家魏司夫妇……每个人怀揣着不同目的途经三峡,借由他们留下的文字、影像和标本,那个时期的三峡风貌得以记录。
照片来源/《巴蜀老照片》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绘图/傅大伟
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喀斯特片区组成,芙蓉江洞穴系统以中国最深的竖井群和潜水位洞穴为特征,三桥洞穴系统以伏流洞穴和削顶洞穴为特色,后坪洞穴系统则以半覆盖型喀斯特发育的中国第二大型洞穴系统为特色。如果将三个地方结合起来,则可发现喀斯特洞穴演化各个阶段现象:从芙蓉江边低于江面的潜流带洞穴,到三桥的老龙洞伏流洞穴,后坪包气带的大型洞穴系统和芙蓉江两岸竖井群(原来以为只有右岸),再回到三桥洞顶崩塌后形成的不连续洞穴系统,而后进入洞顶完全崩塌后的三桥喀斯特峡谷,即削顶洞穴(roofless cave),最后是峡谷横向后退形成的空中洞穴(cave in the air),应有尽有,而且特色鲜明,即代表了重要的地貌形态特征。当然,武隆喀斯特洞穴系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呈现现象,而是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为什么在芙蓉江靠近乌江的两岸形成如此大量的上千米的竖井群?有些竖井距离芙蓉江不足百米,深度等同芙蓉江绝壁高度。为什么在天生三桥发育了多阶段的洞穴类型?又为什么在后坪分水岭地带形成数百千米长的大型洞穴系统和数百米深的天坑?所有这些与区域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的机制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些洞穴完全响应了芙蓉江和乌江下切的速度,而乌江的下切又响应了长江的下切,长江的下切却决定于长江三峡的贯通。换句话说,在悠久的长江三峡演化的历史中,地表被改造得面目皆非,演化证据早已荡然无存,可是在武隆喀斯特地下洞穴中,却保留了珍贵的地质演化历史史料。
摄影 / 傅大伟
从遥感图上都能看到明显的灰黄色泥沙淤积体。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竖井探险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国际上通用的“SRT”(即单绳技术),利用一根绳索自如地在竖井里实现上升下降的过程。尽管这种绳子结实到足以吊起一辆汽车,然而不正确的操作还是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身后漆黑的万丈深渊就足以起到警戒的作用(摄影/杨志)。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杨志
这些构造线很有规律地排布,它们从属于各自的构造单元,就像缩小的地球板块一样,相对独立地缓慢移动又相互挤压和让步,这种漫长的博弈也自然塑造了重庆地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图示意了褶皱的形成过程,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到横向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了背斜和向斜,从而塑造了重庆岭谷相间的地貌形态(绘图/李晋)。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李晋
神秘“地缝”
摄影 / Robbie Shone
摄影 / 汪士卿
上升的水面淹没掉一个世界
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2003年,江水的上涨如同闹钟的走动,既没有明显的水痕,也没有奔流的水声,但每过一小时就会上涨50厘米,最终淹没曾经的痕迹。在三峡支流大宁河岸边的大昌古镇,在陆游洞,摄影师看着原本距离水面二三十米的陆地一点点被淹没,随着陆地一起消逝的,是这片陆地所记录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大昌古镇;
大昌镇2006年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芙蓉洞与汽坑洞
你会选择哪个?
芙蓉洞喀斯特系统是河流峡谷岸边的洞穴地貌类型,由垂向与横向洞穴群构成,并集中分布于相对高差达1000米的峡谷河岸。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从图中那些独特的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一个个惊险的探洞故事;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尽管早已是旅游胜地,却仍有不知通向何处的未知领域。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通过对靠近水库和远离水库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近库区和远库区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2003年以后,两地气温差值比之前差值增加。蓄水后近库区夏季升温幅度小于远库区,两地气温差值减小0.1℃左右;冬季近库区增温幅度略大于远库区,两地气温差增大了0.4℃左右。这是因为蓄水后,库区产生了冬季增温、夏季降温的局地气候效应。但自蓄水以来,库区附近地区降水还没有明显变化,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对附近气候的影响范围不超过20公里。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并不是所有的竖井都有一个十分规整的大洞口,有些甚至小到只能容一个人勉强进入,这些洞口被周边茂密的植被和巨大石块所遮掩,常常难以被发现。下图即为重庆长寿鬼洞的洞口,一名探险队员正小心翼翼地进入。尽管这个洞口很小,但是当沿绳索下降到其中,就会发现洞内惊人的开阔,各种洞穴景观更是一应俱全(摄影/李颖乐)。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李颖乐
长江切穿的大背斜
江水切出了峡谷,长江三峡最为著名,画面呈现的是三峡中巫峡的一段。从对岸岩层的褶曲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背斜,红绿相间的植被装点其上。很难想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长江如何切穿背斜,形成峻峭的峡谷,让游轮在宽缓的河道中穿梭。尽管地球内力可以塑造嶙峋的地形,却奈何不得河流漫长的外力侵蚀。摄影/郑云峰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郑云峰
地缝谷底结构复杂,曲折蜿蜒,时宽时窄。向导说每年暴雨过后,山上的积水涌入地缝,谷底水量暴涨,宽而深的地方会形成深潭,窄的地方水流则湍急无比,但通常一两天后水就会消退,流入地下暗河。谷地的大小碎石就是随水而来,每年谷底的形状都发生变化。这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了许多中外探险家前往探险和科考。摄影/赵贵林
神秘“地缝”
摄影 / 赵贵林
顺着绳索,艾琳下降到距离地面240米的深度。她的身体悬挂在竖井洞穴一侧的岩壁上,头灯射出光线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利剑般撕开洞中的烟霾。艾琳和队友对话的回声在这空阔高远的环境中婉转地回荡着,那声音仿佛来自云端。武隆洞中的奥秘还有太多太多,不知将来是否会有更多中国人加入探洞的行列。
摄影 / Robbie Shone
摄影 / 汪士卿
以前往来天坑底部和外界,只能借助崖壁上天然形成的险峻小道(摄影/马宏杰)。后来,随着对天坑的旅游开发,人们修筑了台阶以方便游人,但对许多游客来说这样的道路依旧是艰险难行,于是滑竿就成了许多人的第一选择。
摄影 / 马宏杰
金佛山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境内,面积1300平方公里,景区面积441平方公里。有着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名号。
汽坑洞洞穴系统平面图
上图中探险队员正沿着笔直的井壁完成下降,这里是一个垂直通道,深邃的井道被黑暗环绕,通过探险队明亮的探照灯,湿滑泥泞的岩壁以及石灰岩的纹层清晰可见。探险队员身上的泥土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竖井深部。
摄影/Robbie Shone/Carters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Robbie Shone/Carters
根据近50年的
测试表明,三峡库区
对气候影响不大
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气候变暖的趋势与全球同步,年平均气温整体呈升温趋势,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4年水库蓄水后这种趋势未有明显变化。近50年来,三峡库区年降水量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也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基本一致,并未因为三峡库区而表现出特别的变化(供图/国家气候中心)。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城市孕育在背斜
之间、向斜之上
穿越重庆的一道道山岭,其实是地质学上说的背斜,这些背斜基本保持了褶皱形成时候的模样,没有被完全侵蚀为谷地;有些山岭之上有一个垄状突起,这就是顶部被剥蚀后露出的拱形的老地层。
重庆啥模样?
从高处俯瞰的地缝裂谷,地下结构却别有洞天,在天坑地缝四五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喀斯特地貌的各种形态几乎应有尽有,数不清的竖井、落水洞,千姿百态。
绘图/杨静
神秘“地缝”
摄影 / 杨静
摄影 / 曾年
① 南川细辛
(Asarum nanchuanense )
摄影/刘翔
摄影 / 刘翔
我们知道地质过程很难得到验证,所以这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模型——一个被剥蚀了顶部的褶皱展现出来,两边则是宽缓的向斜,中间沉积了肥沃的土壤,而美丽的重庆主城区正孕育在这土壤之上,山岭之间(供图/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重庆啥模样?
大昌镇1998年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由于气候湿润,江水环绕,地缝四周植被丰富,加之交通不便,密林中鲜有人类活动,因而这里的生态系统保存得较为完好。摄影/宋昊恩
神秘“地缝”
摄影 / 宋昊恩
摄影 / 李风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小寨天坑是植物的乐园
开垦在天坑半山腰小坡上的菜园,虽然面积还不到半亩,但品种却很多,而且蔬菜的长势也非常好,不仅可以满足一家人吃饭的需要,还有多余的产出可以招待游客。拍照时虽然已是寒冬腊月,“天坑菜园”却依然绿意满满(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② 麻栗坡兜兰
(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摄影/钟鑫
摄影 / 钟鑫
为了获得不同的航拍高度,这一次我们专门请了四川南充市的航模爱好者加盟,胡勇是南充航模群体的领军人物,有着近20 年航模飞行经验,大家称他为“南充飞行大队长”。清晨,浓雾慢慢散开,我们停船准备操纵航模升空。两边高耸的山谷挡住了卫星信号,胡勇和他的助手李伟凭经验手动操作,不依靠卫星定位升空拍摄,在空中悬停拍摄接片,让我们感受了航模飞行的魅力。所谓艺高人胆大,他们操纵四悬翼航拍机在峡谷中飞了近十个起落,完成了好几组高难度的拍摄。不过,最后这架立下汗马功劳的航拍机在拍摄奉节地缝时坠毁了!撰文?摄影/刘乾坤
摄影 / 刘乾坤
这是美国探险队在重庆境内探索竖井的情景,透过他们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竖井中的险峻和壮美的溶洞景观。上图中巨大的“石笋”矗立洞中,环形的竖直洞穴笼罩其上,如同一个巨大的岩石旋涡,水流漫长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里显露出强大的力量。为了能够拍到完整的画面,摄影师不得不退到数十米外的洞穴深处。
随着绳索的延伸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的确,三峡水库的蓄水曾引发一些滑坡。1990年,地质矿产部主持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性研究”共查出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共404处,另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我们所做的实地调查,长江三峡水库两岸主要的崩塌滑坡堆积体共有134处,其中体积超过3000万立方米的有秭归新滩滑坡、巴东黄土坡滑坡、奉节白衣庵滑坡、云阳固陵镇滑坡等13处。另有许多规模比较小的滑坡,多悬挂在谷坡上,它们通常是崩块积聚多次滑移的岩块碎屑堆积体。
这些滑坡有新生的,也有老滑坡的“复活”,还有碎块堆积体的明显变形。以巫山为例,自2008年到2010年9月,巫山库岸段有十余处滑坡险情,对长江航运的安全构成威胁。
但这些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多数是几万、几十万年以前的崩塌滑坡堆积体,后来多数已稳定下来,在库区水位上升的影响下,仅仅是古滑坡的一部分发生“复活性”活动。
我们在2006年时曾对三峡库岸的稳定性做过实地调查和地质评价,发现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不稳定岸段总长约12.5公里、较不稳定岸段总长约37.4公里。总长仅几十公里的欠稳定库岸,仅占库岸总长的百分之几而已,而且它们也不是古滑坡整体再滑动,库岸滑坡对三峡水库的威胁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严重。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李风
充沛的水源是小寨天坑生机盎然的源泉,在天坑的绝壁上可见一条条飞流直下的瀑布,而坑底更是一个植物乐园,在小寨天坑一带发现植物约1285种,其中有许多可以食用。每到春天来临,刘健一家人都会去挖野菜,每次都会满载而归。
摄影 / 李风
③ 南川百合
(Lilium rosthornii)
摄影/刘翔
摄影 / 刘翔
龙水峡本是羊水河下游的一段地下河,由于顶部的坍塌,河水重见天日。
上图清灵的水池中金黄色的颗粒物显得无比诱人,极易让人想到“玉盘珍馐”,这其实就是穴珠,由方解石包裹,是在水体不断受到扰动的情况下形成的。下图为探险队队员正在观察和拍摄洞穴沉积物。
随着绳索的延伸
但地质灾害却颇为严重,尤其是一些地段滑坡频发,如云阳(摄影/宋林)。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宋林
河流大师的杰作
在长江的支流大宁河上,巴雾峡从开始到结束延伸了10公里,它的秋色也在峡谷两岸的岩壁上毫无遮拦地蔓延了10公里。摄影师格外钟爱巴雾峡的红叶,因为这里是大宁河红叶分布最密集的河段,高饱和度的红色树林与脚下的碧绿江水相得益彰,几乎掩盖了峡谷形成的真相,让人很难相信此景其实出自河流大师之手:大宁河水经年累月地冲刷和切割坚硬的大山,切出了眼前的美景。摄影/郑云峰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郑云峰
陆游800多年前曾经停驻过的洞穴。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摄影/赵亮
神秘“地缝”
摄影 / 赵亮
④ 深紫续断
(Dipsacus atropurpureus)
摄影/易思容
摄影 / 易思容
龙水峡地缝
地下河还是地表河?
龙水峡地缝是一处长1公里的峡谷,峡谷两侧的绝壁高80—210米,平均切割深度近200米。地缝谷底宽度1.3—15米不等,大多数地区宽度不超过5米。从高处看,地缝外植被葱郁,若不是有潺潺流水跌入地缝,很难发现它的所在;从谷底仰望,正午偶尔有阳光照射下来,略微驱散了些许局促与幽暗(摄影/刘乾坤)。
摄影 / 刘乾坤
溶洞中千姿百态的沉积物是对探索者的馈赠,除了石钟乳、鹅管等,还有一些更加奇特的景观。
随着绳索的延伸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三峡工程最直接和突出的影响在库区,潜在和长远的影响却在中下游、三角洲乃至沿海,这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三峡大坝拦截了长江上游的泥沙,使清水下泄的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刷深,堤岸易遭崩塌。仅年期间,宜昌—九江段河床平均刷深1.65米,超过原来计算值的一倍,荆江和岳阳长江大堤也发生多处险情。随着河势的演变,侵蚀还会向下转移:汛期时,大堤抗洪能力减弱;枯水期时,由于河床被刷深、水位下降,航运深受影响。泥沙可以吸附部分有害物质,一定浓度的浑浊水体能抑制藻类生物的繁殖,现在长江悬沙浓度下降,使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对水环境造成不利。自蓄水后,泥沙明显减少,对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不利,如果继续下去,会使三角洲蚀退,危及上海等城市的安全。此外,大坝每年9月开始蓄水,来水量减少,对上海等地的供水有直接影响,如果遇上特大风暴潮,将导致盐水入侵,这种概率虽低,但风险极大。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山水组合共塑重庆峡谷市:重庆的峡谷是山与水合力塑造的杰作。近乎平行的条带状山岭构成了山的主体,而长江及它所接纳的大大小小的支流则是水的主角。水没有选择绕山而走,却选择了穿山而行,在其将坚硬的岩石山体切穿之处,峭壁对峙的峡谷形成了。从数量上讲,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峡谷市,知名度较高的峡谷就有60多处,这些峡谷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中,其他较小的支流上也广有分布。从组合上讲,重庆也是当之无愧的峡谷市,重庆的峡谷多以串珠式的峡谷带呈现,河流串起一个个峡谷,形成独特的“三峡”、“五峡”,以著名的长江三峡为代表,大宁河小三峡、嘉陵江小三峡等也都演绎出了山水画廊的峡谷美景。
重庆啥模样?
“清流”注入“浊流”的风景
已一去不复返
以前每到夏天,因为上游洪水暴发,滑坡增多,三峡的江水便浑浊不清,而此时,两岸的支流仍然清澈,每到两江汇合处,便可见一缕碧波流进长江泛黄的浊流。大宁河在巫山县城汇入长江,也制造出这幅清流、浊流相拥的风景。那时的巫山县还是一片瓦屋顶,只在海拔最高处才建有几栋白色瓷砖包裹的高层楼房。而今,那片瓦屋顶早已坍塌于水底。而原本位于最高海拔处的楼房,已经是新县城海拔最低处。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摄影/刘乾坤
神秘“地缝”
摄影 / 刘乾坤
巫山是三峡移民的核心地区,迁往外省的移民主要在安徽、广东、湖北三省。巫山县青石村的小向2003年迁往湖北,后来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返迁回来。村子正对着巫峡的著名景点神女峰,又与神女溪紧邻,因为三峡蓄水而丢失了岸上土地和船上工作的小向,开始转业旅游:将岸上的新家改成农家乐,专门接待游览神女峰和神女溪的游客。重新返家后,收入虽然比不上未淹之前,但是远比湖北的新家好。本页摄影/李风
摄影 / 李风
秀丽乖巧两姊弟
“天坑人家”的第二代
“天坑人家”中的女儿黎露露,是远近闻名的“小寨一枝花”,天坑里温暖湿润的空气,是她的天然护肤品,与外面的人相比,她的肌肤格外细白娇嫩(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为了表现高达200多米的天龙桥与青龙桥,我们已经是第二次前往武隆拍摄了。第一次是2011年做“西南喀斯特”专辑时,我们利用了早晨的阳光,用了8张接片来表现两座高大的天生桥,但是效果仍不是很理想。这次做“重庆专辑”,这一想法再度提起。我们与武隆喀斯特旅游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大林先生联系,他说可以提供大型照明灯光,于是我们用了5盏探照灯分几个位置打亮了两座天生桥,让这座桥在傍晚时分显得十分梦幻。从地面看如此壮观,如果从空中俯瞰,又会是怎样的视觉效果呢?重庆地理信息中心的同志们,很热心地为我们提供了测绘中使用的专业航模。航模带着相机从天坑底升空,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壮观的天生三桥。
撰文/刘乾坤
摄影/黄文志
摄影 / 黄文志
例如图中形如蛋黄一般的沉积物,看似表面如黏稠的鸡蛋黄,实则坚硬光滑。它之所以呈现黄色是由于较多铁元素的沉积,其周边则是白色的钙质沉积。
随着绳索的延伸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
由于三峡工程库容大,淹没范围广,具有明显的调节变化,改变了长江中游水文情势,并影响四大家鱼的产卵繁殖。三峡大坝下有四大家鱼产卵场11处,占长江中游产卵场总数的42.7%。但三峡截流后,库区的产卵场基本消失,鱼类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青鱼受影响最大,从1997年占四大家鱼比重的21.4%降到2002年的0.07%。三峡截流后的第一年,“四大家鱼”在洞庭湖渔获物中的比重即由10%降到了7.73%。
三峡工程还影响四大家鱼在长江中游的产卵场。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将使中游江段发生长距离冲刷,改变河床形态,可能引起栖息地的破坏和产卵场的环境变迁,使其数量和位置产生变化。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数量逐年减少,产卵规模也越来越小。特别是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显著下降,仅湖北监利长江段四大家鱼的卵苗径流量就由原来的几十亿下降为一亿不到,其影响不能说不大。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图为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三峡中最为雄伟险峻的一个,江水直逼崖壁,劈荆斩棘一路向前。(摄影/郑云峰)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郑云峰
在三峡千百年的航运史上,一大半时期靠帆船驾驶,三峡风大,大的时候有七八级,整艘船都会刮走。风一来,满面都是。有风可以走一两百里路,没有风,只能靠拉靠摇,走五六十里。如何识别风,是谭邦武最擅长的经验。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地缝这样狭窄险峻的峡谷边上还有人居住。在行政区划上,这里属于兴隆镇新街村一社,距离兴隆镇11公里。全社有27户人家,其中地缝边缘有10户人家,村民周古彩家距离地缝最近,其距离不足500米,自留地离地缝不足100米。图为地缝的末端,两侧的绝壁高达约200米。
神秘“地缝”
刘健与李国琼的儿子在天坑外的学校上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很是认真,放学回家后总会先做完作业,再帮父母干活,或是帮家里的小铺卖点东西)。
⑤ 毛瓣杓兰
(Cypripedium fargesii)
摄影/易思容
摄影 / 易思容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绘图/傅大伟
三座天生桥分布在羊水峡中段1.5公里的峡谷中,高度223—281米,桥体厚107—168米,桥拱高96—116米,跨度28—34米,宽度124—193米,在桥面高度、桥体厚度、宽度等指标上居世界首位,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龙、神鹰天坑口径260—522米,深度275.7—284.7米,与天生桥相间分布,在我国南方喀斯特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天生三桥喀斯特,是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以来,在地壳大幅度间歇性抬升、河谷深切、排水基准面下降的机制引导下形成峡谷喀斯特系统,以峡谷、洞穴、伏流、天生桥、天坑等形式,生动记录和表现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具体特征和喀斯特发育演变的过程,是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事例。
摄影 / 傅大伟
石灰岩的垂直裂隙为竖井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条件,而流水的常年侵蚀和溶蚀让它更加深邃和宽大。尽管竖井系统往往非常复杂,但是也有一些阶段是探洞者可以利用一根绳子直接下降到深部的,这种情况被称为“一绳到底”。当人深入到地下数百米仍然能看到洞口的天空,也算是竖井探险中一个神奇的经历了。图中为探险队员在万丈坑中使用一根绳子实现上升,几名队员相互配合和呼应着……一次探索告一段落,但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在布满苔藓的石灰岩壁上,这些着装鲜艳的探险队员会继续谱写属于他们的勇敢者的乐章。
摄影/李颖乐
随着绳索的延伸
摄影 / 李颖乐
一条大坝截然分开两个世界
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兴建的无数个水电站和大坝中,三峡工程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从空中俯瞰,三峡大坝阻隔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大坝以上水位偏高的高峡平湖,一个是大坝以下水位较低的自然河流,而前者,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摄影/SPACE IMAGING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摄影 / 曾年
重庆城边觅三峡
说到重庆的小三峡,不能不提重庆主城区附近的长江小三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它的形成缘于长江切穿了重庆平行岭谷中的三个典型背斜——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摄影/宋文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宋文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摄影 / 郑云峰
三峡库区一直有移民传统,但历史时期是外省人迁入重庆,面对陌生的环境,初来乍到的外省人习惯与同乡聚居,于是形成各地会馆,清代,三峡库区一带共有移民会馆数百个(左页图表 原始资料提供/蓝勇)。而今,三峡移民走向相反的方向,迁往外省,其中,迁往湖北省的移民共7290人,大部分安置在荆州市荒湖农场。但移民因为各种原因后来纷纷返迁回三峡。以巫山县青石村为例,当初迁来600多户(摄影/郑云峰)。
摄影 / 郑云峰
平凡幸福两夫妻
相濡以沫的天坑生活
这些外在条件,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幸福,夫妻二人间的默契和甜蜜,总是让外人看了羡慕不已。
摄影 / 马宏杰
⑥ 金佛山老鹳草
(Geranium bockii)
摄影/易思容
摄影 / 易思容
刘健和李国琼结为夫妇,定居在小寨天坑中已经十多年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简易的小屋,简陋的家具,让他们的家看上去颇为寒酸。
⑦ 川鄂粗筒苣苔
(Briggsia rosthornii )
摄影/金文驰
摄影 / 金文驰
天生三桥和桥间天坑的形成原理
天生三桥是武隆标志性的喀斯特景观,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就有相关的记载。羊水河在天生三桥上游潜入地下变成伏流,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潜流洞穴不断扩大,形成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洞穴的顶部不断坍塌,贯穿地表的部分形成峡谷和天坑,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天生桥和天坑虽然精彩,但是因为分布过于集中,航拍图片很难很好地将其展示出来,这时遥控飞机就成为摄影师的希望所在。
绘图/李晋
摄影 / 李晋
河流切出大小三峡:长江从奉节到宜昌,一路向东奔流切穿三座背斜,形成三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长江三峡。每穿过一座山脉后,长江会在宽谷中行进一段路程,这样的节奏顺应了重庆山脉并行延伸的特点。在重庆,三个连续的峡谷不止一处,但长江三峡的地位难以企及,其他“三峡”的命名多以河流名加小三峡称呼,如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在大宁河的支流马渡河上,还有一个小小三峡。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郑云峰
天幕沉沉灯如豆
夜幕下的天坑人家
刘健一家的小屋,就建在距坑口垂直距离200余米处的一线窄窄的台地上。每到夜幕低垂,天坑便会显得格外神秘。我们的摄影师想要借助强光手电筒探看天坑深处,可是光柱却怎么都无法穿透那沉郁的夜色。远远望去,黑黝黝的天坑之中,只有刘健家的那一星灯火在闪烁。
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几乎全部返迁,如今只剩几户(摄影/李风)。
摄影 / 李风
我们将金佛山与中国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高山“植物宝库”进行对比,发现它的面积并非最大,但种子植物种数却远远超过其他地方(下表)。其中还多有一些模式种或特有种。我们找出了金佛山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图片,供读者欣赏。(上图)
通过鱼眼镜头的低空拍摄,让我们完整地看到了天龙桥、青龙桥,以及两桥间的天龙天坑。
摄影 / 胡勇 李伟
嘉陵江也出产
进入重庆后的嘉陵江切穿了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劈出了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制图/蔡博峰)。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蔡博峰
金佛山属于古夷平面的残留部分,喀斯特地貌类型丰富而完整。地表主要发育有陡崖、单面山、峡谷、悬谷、溶丘、洼地、石林(石芽)、岩柱、天生桥(穿洞)、落水洞(漏斗)、天窗、盲谷、伏流、地下河、喀斯特泉和瀑布等。图为金佛山东坡一处喀斯特陡崖和瀑布。
摄影 / 汪新
遥控飞机低空拍摄
在地面上看过了天龙桥,升空的飞机为我们带来另类的视角。
摄影 / 胡勇 李伟
河流袭夺水系间的竞争
水是最好的侵蚀者和搬运工,由于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线)的存在,河流中的水不停地向河谷的源头侵蚀,即溯源侵蚀。不同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当一条河流切穿分水岭后,便会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抢夺过来,形成河流袭夺现象。河流袭夺后,被夺河的上游成为改向河,下游则被截而无头,成为断头河,袭夺急转弯处形成袭夺湾。河流袭夺是河流水系演变中客观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绘图/萧关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萧关
金佛山喀斯特地貌的地下部分,最突出的则是起源古老、规模宏大、演化阶段明显的大型高海拔地下河水平洞穴系统,这些形成于不同时代的主洞、支洞与竖井互相交织,目前已探明的洞穴总长度约20公里。摄影/许鹏
摄影 / 许鹏
荆州市主要种植水稻和棉花,棉花的种植面积尤为广袤。三峡当地以种植柑橘为主,当初搬家时,也把柑橘树苗移来了新家,但似乎水土不服,不仅长势不好,口感也差。
180度环拍下的
除了动用遥控飞机,我们还尝试了许多平时不怎么常用的拍摄手段。通过180度的环拍拼接,天生三桥中的青龙桥以另类的形式展现出全貌。摄影/冉玉杰
摄影 / 冉玉杰
如今,大桥飞架江上,连接峡谷两岸,即便如此,观音峡的气势仍然难被掩盖(摄影/宋昊恩)。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宋昊恩
与一般喀斯特地区贫瘠、缺水的特点不同,金佛山地区植被丰茂,水源充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由此得以“靠山吃山”。山脚下的人们将坡地开垦为梯田,进行农业生产(摄影/刘乾坤);
摄影 / 刘乾坤
摄影/李风
摄影 / 李风
重庆担负得起喀斯特市的称号:喀斯特地貌更通俗的名字是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中的石灰岩)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侵蚀和再沉积造成的地上地下的各种形态地貌的总称。喀斯特地貌在重庆的分布面积并不小,从重庆喀斯特地貌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只有西北小部分地区为非喀斯特地貌区。在重庆,喀斯特台地、槽谷、丘陵、峡谷、山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共生,其上发育的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
重庆啥模样?
大山里的人们则很多是依靠金佛山的出产来维持生计,采摘金佛山方竹笋是山里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摄影 / 汪新
上海市共接收三峡移民7519人,大部分安排在崇明岛,虽然同在长江边,但大多人仍然不习惯,尤其是老人,不过,在这里出生的小孩已经能说一口纯正的上海话,父辈的“他乡”,已经是他们的“故乡”。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绘图/傅大伟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由芙蓉洞—天星竖井洞穴群喀斯特系统、天生三桥天生桥群—塌陷天坑—峡谷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群喀斯特系统组成。它们与区域排泄基准——乌江的距离由近及远,所发育的喀斯特形态特征也依次反映了新构造抬升的响应速度和强度,它们形态典型、规模宏大、生成条件和演化序列清晰,在全球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后坪冲蚀型天坑群喀斯特系统位于长江与乌江分水岭地区,主体喀斯特形态由5个冲蚀型天坑、二王洞—三王洞洞穴系统、石王洞天坑洞穴系统和一条现代地下河构成,还发育有众多的盲谷、溶蚀洼地、谷地、石林、峰丛等喀斯特形态。这些冲蚀型天坑无一例外地由原先来自地表外源水形成的落水洞不断冲蚀扩大加深而形成,它们和之后生成的地下河洞穴构成“烟斗式”结构,以此从形态结构上区别于塌陷型天坑及其先成的地下河洞穴所构成的串珠状“过境式”结构,是全球冲蚀型天坑的发祥地。二王洞—三王洞洞穴系统长达80公里,显著表征了外源水对大型洞穴系统形成的重要贡献,石王洞天坑洞穴系统达到6—7层,清晰地展示了水文—新构造抬升—洞穴的协同演化历程。
摄影 / 傅大伟
而他们的房子也多用方竹搭建。摄影/许鹏
摄影 / 许鹏
摄影/黄佳斌
摄影 / 黄佳斌
冲蚀性天坑
形成示意图
武隆后坪是木棕河的水源地,这一带的天坑,多为流水冲蚀形成。地表溪流的不断下蚀,发育成小型的落水洞,随着水流的长期大量冲入,落水洞逐渐加大变深,逐渐形成冲蚀性天坑。绘图/李晋
摄影 / 李晋
重庆啥模样?
摄影/黄佳斌
摄影 / 黄佳斌
竖井、槽谷
重庆喀斯特的
竖井是喀斯特地区发育的垂直深井状洞穴,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洞壁直立的井状管道。重庆水系发达,流水作用强烈,竖井深度位居全国前列。上图竖井位于武隆地区,深度达500多米(摄影/Robbie Shone/c)。喀斯特槽谷是指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溶蚀洼地,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广泛,其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岩层向上拱起(背斜)成山的地形最易在背斜顶部形成这种山中有槽的喀斯特槽谷地貌。重庆分布有数十条长条状的背斜山,山顶凡经剥蚀出露碳酸盐岩层之处,便会发育成这种条形槽谷,表现为“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成为重庆地表喀斯特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一种独特类型。左上图为重庆周边平行岭谷区典型的喀斯特槽谷景观。(供图/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重庆地理信息中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佛山的喀斯特地貌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过程的早期阶段;而高山溶洞海拔位置之高、年代之久、洞内采硝规模之大等多方面均属国内第一、世界稀有;这里的生物种类更是世界同纬度喀斯特地貌最丰富的地区。现在这座一直以来名声不显的大山,已经与贵州施秉、广西桂林一起,被国家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第二期申报提名地。
摄影 / 汪新
武隆后坪天坑、洞穴主要分布区地形图
后坪冲蚀喀斯特天坑系统位于武隆县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喀斯特景观主要有地表沟溪、落水洞、竖井、天坑、洞穴、地下河等。这里著名的天坑有箐口天坑和牛鼻子天坑,二王洞和三王洞便分别是箐口天坑和牛鼻子天坑的早期地下河道。
天光一线绝壁开
地缝在地理学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就是指地面的裂缝。武隆县仙女山镇境内的龙水峡地缝,以狭促幽深的地缝景观成为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密的植被映衬着天光云影,天空仿佛利刃划破黑暗。喀斯特地缝不是构造运动而生,却是流水溶蚀而成,这又一次验证了水对重庆地貌的深远影响。
摄影/单之蔷
重庆啥模样?
摄影 / 单之蔷
摄影 / 曾年
我们曾试图在遥感地图上寻找天坑的踪影,但以失败告终。尽管卫星图像有着很高的分辨率,却很难将负地形的天坑从周围环境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在武隆天生三桥东侧的中石院天坑和下石院天坑,安装在4悬翼航拍机上的相机再次为我们带来惊喜:两个天坑相距仅 40米,中石院坑口浑圆完美,形状如梨;下石院坑口西北侧高,东南侧低并有一明显缺口。遥控飞机拍回的图片将这些特征彰显无遗,更为有趣的是,在这张图上两个天坑就像是一张巨型人脸上的眼睛,凝望着武隆的天空。
摄影 / 胡勇 李伟
摄影 / 刘增武
摄影 / 刘增武
山东省是三峡移民迁往的唯一北方省份,共安置移民10095人,寿光市是主要接收地。平原上的寿光与被两列大山夹峙的三峡完全不同,初到新家的三峡移民很不习惯,一部分人经过十余年的适应,慢慢融入平原上的新生活。另一部分不适应的人,或者返迁回三峡,或者外出打工,但更大多数人,虽然心里不习惯,却只能勉强留下来。 摄影/刘增武
摄影 / 刘增武
今天三峡库区大量移民外迁东南,看似“外迁”,但实际上是一条“回乡之路”。他们迁往之地,也许正是先辈两三百年前迁出地所在。但是几百年的劳作生息,已经使他们的骨子里深深刻上了三峡文化的烙印,面对这块生活了几百年的故土,乡民们当然会有故土难离的乡愁。
摄影 / 曾年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读者服务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从低处往高处抽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