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毛遂自荐文言文翻译后半段

文言文 毛遂自荐的成语要全部说出~求求大哥们帮帮小弟把
kisberly003EF
毛遂自荐 锥处囊中 毛遂自荐 (拼音:máo suí zì jiàn)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典故: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锥处囊中 (拼音:zhuī chǔ náng zhōng)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典故:囊:口袋.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7&21题。(共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7、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2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9、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0、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21、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 ,方显 ;无 ,岂有 。
参考答案:
17、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18、(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20、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21、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发布时间: 来源: ()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已而之细柳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语气助词,可不译。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且】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与】1. 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天子为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1、2、3、4、5、
毛遂自荐文言文归纳&&>&&>&&>&正文
《毛遂自荐》阅读训练附答案、翻译
作者:司马迁 文章来源:不详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毛遂自荐》阅读训练附答案附翻译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文章录入:09ping&&&&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