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原阳性检查取那个时间段

尿液检查_百度百科
尿液检查,包括分析、尿液中有形检测( 如尿红细胞、白细胞等)、蛋白成分定量测定、尿酶测定等。尿液检查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尿液检查标本收集
尿液检查项目不同,尿标本留取的要求和处理也不一样。所有尿标本收集均应使用干净容器;尿沉渣镜检原则上留取早晨起床后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晨尿),也可留取随机尿的中段尿,晨尿标本也适用于尿液其他项目检查(24 h 尿液检查项目除外);肾小管浓缩与稀释功能测定需禁水、禁食12 h 后进行排尿,继续禁水、禁食1 h,留取第13 h 的尿液进行检测;肾小管酸化功能测定时,在留尿容器内预先加入液状石蜡;24 h 尿标本留取前,需要向容器内加入防腐剂或将容器置于4℃环境[1-2]
尿标本留取时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①女性患者应避免在月经期内留取尿液标本;
②肉眼血尿标本不应进行尿液检查(尿沉渣除外);
③如果服用的药物影响尿液检查,应在停药后留取标本;
④如果是乳糜尿,应嘱咐患者待尿液澄清后留取。
尿液检查尿常规分析
应用多联试纸条对尿液进行快速筛查分析,即尿常规。试纸条法(dipstick methodology)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尿液筛查方法。目前常规尿液试纸条检查项目有pH、蛋白、隐血、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硝酸盐、白细胞,有的试纸条还整合有胆红素和维生素C 等[3-5]
尿液试纸条法虽然快速简便,但由于方法学限制,只能发挥定性和半定量作用,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其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
尿液检查pH
肾脏参与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这种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尿液pH 反映出来。由于内源性酸产生偏多,尿液pH 普遍偏酸,约为5.0~6.0。一般情况下,饭后会出现“碱潮”现象,尿液偏碱;酸性尿多见于进食肉食过多和某些种类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实)、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结石药物(如碳酸钙);碱性尿多见于进食素食和柑橘类水果、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一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pH 检测需新鲜尿标本,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大多数细菌可分解尿素而释放氨,尿呈碱性;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尿中碳酸缓冲对释放CO2,逸出至空气,尿pH 值增高。
[正常参考值] 5.0 ~ 8.0。
尿液检查蛋白
正常生理情况下,少量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几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和(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质丢失,一般& 1.5g/24 h;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 2.0 g/24 h。剧烈体育运动、脱水或发热、或妊娠时,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质。临床上蛋白尿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分析。
试纸条法测定尿蛋白是半定量筛选蛋白尿的方法。试纸条法对尿中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不同,对白蛋白最为敏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以出现大量游离轻链,但试纸条法检测阴性。如果容器内有去垢剂残留,试纸条法尿蛋白检测可以假阳性,造影剂也会导致出现假阳性;尿液偏碱时,会破坏指示剂所在的缓冲范围而出现假阴性;尿液pH & 3.0 时,试纸条法也会出现假阴性。阳性者需进一步进行尿蛋白定量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尿糖
尿中出现葡萄糖,主要由于肾前因素-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或肾性因素-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如果尿糖阳性,应结合临床区别是生理性糖尿还是病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多见于饮食过度、应急状态和妊娠;病理性糖尿多见于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肾小管功能受损所导致的肾性糖尿以及一些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所引发的糖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 或一些新型抗生素可以使结果呈假阳性,而高浓度酮体尿和高比重尿可以出现假阴性。
[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酮体
当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代谢不完全,可导致大量酮体产生,此时尿液就会出现酮体。除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酮尿也可见于长期饥饿、急性发热、低糖类饮食、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等情况。降压药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以及一些双胍类降糖药(如苯乙双胍,商品名降糖灵),可使尿酮体检测呈阳性。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类染料、防腐剂(8-羟喹啉)、左旋多巴的代谢产物等会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试纸条活性降低和酮体降解,会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隐血
试纸条法尿隐血试验阳性,应高度怀疑:①血尿。多见于肾脏和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囊肿、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等)、肾外疾病、外伤、剧烈运动和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②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血管内溶血(如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和一些感染,另外,尿中红细胞破坏后也可释放血红蛋白。③肌红蛋白尿。常见于肌肉损伤(如严重挤压伤、外科手术、缺血)、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过度运动等。尿隐血试验阳性,应进一步显微镜镜检确认有无红细胞。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时,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尿中存在大量维生素C 时,检测结果亦呈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胆红素
如果血胆红素水平升高,尿试纸条法可以检测到胆红素阳性。某些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尿胆红素升高。如果明确有血胆红素升高而尿胆红素阴性或可疑阳性,建议做特异性实验验证。尿胆红素阳性,也可以是肝内胆管堵塞引起,常见于总胆管结石、胰头癌、肝内炎症时管内压力增加所致胆汁反流。尿中一些药物(如嘧啶)的代谢产物在低pH 时有颜色,与检测物质本身反应的颜色相近,可以出现假阳性;胆红素见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鲜或见光时间过长,检测结果可出现假阴性;尿中大量维生素C 或亚硝酸盐会降低试纸条法的敏感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尿胆原
直接胆红素分泌入小肠腔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系列产物,尿胆原为主要产物之一,约20%的尿胆原被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其中少量(2% ~ 5%)进入血流从肾小球滤过。检测结果结合尿胆红素结果分析,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尿中一些药物代谢产物可与试纸块内试剂反应,导致假阳性;尿液中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以及黑色素原等,也常导致假阳性;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或标本存放不当,尿胆原被氧化成尿胆素,检测结果可呈假阴性。
[ 正常参考值] 尿胆原定量0 ~ 5.9 μmol/24 h(0 ~3.5 mg/24 h)。
尿液检查亚硝酸盐
正常饮食中含有硝酸盐,并以硝酸盐形式而非亚硝酸盐形式从尿液排泄。尿路感染时,致病菌大多数含有硝酸还原酶,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的形成的因素有:病原菌必须能够利用硝酸盐;尿液在膀胱贮留4 h 或以上;饮食中含有充分的硝酸盐。
尿中亚硝酸盐测定常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选试验。测定结果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吻合率为60%。假阳性可能源于体内一氧化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从尿液排出。一些药物代谢产物或标本收集不当,会导致假阳性;大量维生素C 和影响亚硝酸盐形成因素,可导致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白细胞酯酶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但尿白细胞酯酶阴性。如果酯酶试验阳性,高度提示有。某些肾脏病如、、肾移植排斥反应,尿液中白细胞也可升高。尿路滴虫和尿液中一些氧化性物质、药物代谢产物,可导致假阳性;嗜酸细胞和组织细胞也会使结果呈假阳性。尿液中蛋白质、葡萄糖或维生素C 过高,可导致假阴性。如果尿白细胞酯酶阳性,必须进一步行显微镜镜检,以确认有无白细胞存在。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液检查维生素C
正常人尿液中维生素C 浓度过低,常见于维生素C 缺乏病(坏血酸病);尿维生素C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尿中维生素C浓度主要反映最近饮食中维生素C 摄入情况。尿中维生素C 对试纸条法测定的其他项目有影响(如尿糖、尿红细胞、尿胆红素、尿亚硝酸盐)。
尿液检查沉渣镜检
尿液经过离心后的沉淀(简称“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是尿液检查的重要内容。尿液镜检能检出尿中管型、细胞、结晶、细菌等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他可见的定形和非定形成分[6-7]
尿液检查细胞成分
显微镜下红细胞表现为无核、光滑、两面凹陷、适度的折光性、暗淡的圆盘状,直径一般为7 μm。根据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可将尿红细胞分为均一型(形态与正常血液红细胞相似,大小一致)、多形型(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和二者约占50%的混合型以及影红细胞(红细胞内没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表面“带刺”,大小一致,也为均一型。此种红细胞称为“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尿比重大,尿渗量高。低渗尿中,细胞肿胀,血红蛋白释放,红细胞变为影红细胞(ghost cell)。
尿中红细胞的形态有助于区别血尿来源—— 肾小球性(多形型)和非肾小球性(均一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也有例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发现肾小球肾炎患者在肾活检术后,尿红细胞形态可以由多形型暂时转变为均一型,数日后又恢复为多形型。这一发现说明同是肾实质内出血,如果出血部位不在肾单位内,红细胞形态不呈多形型。肾小管功能受损或使用利尿剂时,水转运障碍,导致髓襻升支粗段渗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 100 mOsm/ (kg·H2O) ],红细胞流经此处,本应发生的变形过程不再出现,即不再有多形型红细胞。
尿中红细胞增多可见于:①肾脏疾病。多种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外伤(肾穿刺)、多囊肾、肾盂积水、肾结石、肾肿瘤及外伤性肾损害等。②下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尿路狭窄、环磷酰胺治疗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③肾外病变。如急性阑尾炎、输卵管炎、憩室炎、肠道及骨盆肿瘤、发热等。④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乌洛托品和一些抗凝药物。⑤剧烈体育运动。
[ 正常参考值] & 1.0×104/ml(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建立)。
(1)中性粒细胞:尿中白细胞大多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剧烈体育运动后,尿中白细胞也可增加。
[正常参考值]尿液白细胞0 ~ 5 个/HP。
(2)嗜酸细胞:尿沉渣行伊红Y 染色,若细胞伊红Y 染色阳性,表明尿液中存在嗜酸细胞尿中检查见嗜酸细胞增加,常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见于Churg-Strauss 综合征等。[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3)淋巴细胞:尿淋巴细胞直径大小为6 ~9 μm,易与中性粒细胞混淆,一般泌尿系统炎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绝大多数,淋巴细胞易于漏检。在肾移植患者,淋巴细胞数上升。淋巴细胞往往多于中性粒细胞,常表明可能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
[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肾间质炎症往往伴有感染和免疫反应,通过趋化作用吸引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3. 上皮细胞 一般情况下,尿沉渣中可检出3类上皮细胞,即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尿中少量上皮细胞通常是细胞新老更替的生理现象。如果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或形态出现异常,常提示上皮细胞来源部位发生病变或肿瘤。在肾缺血或肾小管毒性损伤(氨基糖苷类药物、重金属、免疫抑制剂、毒蕈等),尿中出现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者甚至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或细胞团。
4. 集合管上皮细胞 在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和水杨酸盐中毒时,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尿液中有时可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碎片。尿沉渣中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碎片≥ 3 个/HP,可见于伴有严重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的肾小管损伤,也可见于缺血性肾小管坏死(伴有肾小管损伤和病理管型)。
5. 移行上皮细胞 覆盖于肾盂、输尿管、膀胱、输精管、前列腺排泄管、尿道表面,细胞大而薄。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提示尿路感染,也可见于留置尿管或其他尿路器械操作。如果没有上述原因,尿中出现成片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应警惕肾盂以下尿路移行细胞肿瘤,需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6. 扁平上皮细胞 尿中最常见的上皮细胞,尿沉渣检出扁平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随着研究深入,泌尿系统上皮细胞越来越引起关注,包括肾固有细胞-肾小球足细胞(podocyte)及病毒感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之一,足细胞病变到一定程度时,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剥离,出现于尿液。受尿液理化因素的影响,足细胞在尿液中很难保持原有形状,须借助特殊细胞化学染色加以鉴定。尿液中足突细胞膜成分和足细胞数量有助于评价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
7. Decoy 细胞 由于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患者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lovirus, CMV)和BK 病毒感染等的几率上升。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BK 病毒(Decoy 细胞)后,会发生变性、坏死,甚至脱落。感染早期血液学检测阴性,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检测出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液中存在Decoy 细胞。尿液Decoy 细胞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及时更改。
尿液检查结晶分析
尿中溶质在特定条件下沉淀,形成晶体或非晶性固体析出。新鲜尿液不出现晶体,当尿液放置时间久,尤其置于冰箱内,晶体析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的晶体有临床意义。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水被重吸收,尿液进一步浓缩。脱水(减少尿量)、饮食和服药后导致溶质过饱和,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尿液中都会有结晶形成。
1. 酸性尿结晶 尿酸形成无定形或非晶形盐(钠、钾、镁或钙)。镜下尿酸盐结晶为多种形状,典型表现为扁平和四面体,偏振光下尿酸会产生一系列干涉颜色。酸性尿中还可见其他结晶,如草酸盐结晶、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等。
2. 碱性尿结晶 常见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和尿氨结晶、碳酸钙结晶等。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常干扰尿沉渣镜检。此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后重新留尿,即刻送检。
尿液检查尿液蛋白
试纸条法能够快速筛选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存在,但灵敏度低;肾小管性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时,试纸条法结果常呈假阴性,不能鉴别尿液中蛋白质成分。借助尿液蛋白成分分析,可以对尿中非有形成分进行检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依据。包括尿蛋白定量、特殊蛋白[ 如白蛋白、α2 - 巨球蛋白(α2-macroglobin, α2-MG)、尿液游离轻链等] 检测、肾小管功能标记物如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胱抑素C (cystatin C)、氨基酸、电解质和葡萄糖等。
尿液湿化学法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因方法学不同有所差异,每个实验室应建立本室对应项目的参考值。临床上湿化学检测项目结果大多同时测定尿肌酐来进行标化。
1. 尿蛋白定量
24 h 尿留取较为繁琐,临床上可以测定随机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来替代24 h 尿蛋白定量。此法在蛋白定性“++”以下时,与24 h 尿蛋白定量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肾间质小管病变患者除外,大量蛋白尿时,最好行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尿蛋白定量是病情演变和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蛋白尿的分析,可以对肾脏病变部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等方面,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根据24 h 尿蛋白定量,将& 3.5 g 者称为大量蛋白尿;& 1.0 g 者,称为少量蛋白尿;两者之间称为中等量蛋白尿。
[ 正常参考值] & 0.15 g/24 h尿。
2. 尿白蛋白定量
一般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需借助于特定蛋白质分析仪来检测尿液白蛋白的排泄量。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微量白蛋白尿排泄量为30 ~ 300 mg/24 h。除糖尿病外,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女性和老年患者等尿中白蛋白排泄,也可以有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
[正常参考值] & 30 mg/24 h 尿
3. 尿液C3 测定
正常人、非肾小球性疾病患者,尿内检测不出C3。尿C3 增加源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正常情况下不易通过的大分子物质C3 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球内沉积的C3 以其抗原碎片形式排泄。临床尿C3 可以预测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正常参考值] 尿C3 & 2.76 mg/L
4. 尿α2- 巨球蛋白测定
正常情况下α2-MG 不能经肾小球滤过,尿中α2-MG 增加,表明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破坏。
[正常参考值] α2-MG & 2.87 mg/L
5. 尿β2- 微球蛋白
β2-MG 分子量小,可直接从肾小球滤过,但在近端小管可完全重吸收。尿β2-MG 异常,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血β2-MG 浓度显著增高,滤过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也可使尿β2-MG浓度升高。尿内β2-MG 极不稳定,在偏酸环境中容易降解。因此,留取标本时应碱化尿液,确保结果准确。
[正常参考值] 尿液β2-MG & 0.3 mg/L
6.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RBP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完全重吸收。尿RBP 浓度升高,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尿RBP 检测有助于早期检测肾小管功能损伤,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RBP 半衰期约为12 h,血中水平受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如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营养不良,从肾小球滤过的RBP 量减少,即使出现肾小管病变,尿液RBP 也可能在正常范围。
[正常参考值] 尿液RBP & 0.5 mg/L
7. 尿N- 乙酰-β- 葡萄糖苷酶(NAG)
NAG是存在于细胞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在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丰富。大多数肾脏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时,尿NAG 活性异常,是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可靠、敏感指标。一些重金属中毒、糖尿病肾病早期、各种肾小球肾炎、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时,尿NAG 均可升高。
[正常参考值] 尿液NAG & 16.70 U/(g·Cr)
8. 尿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
Cys C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完全再吸收,并在细胞内降解,不进入管周循环;肾小管上皮细胞也不分泌Cys C 至管腔。尿Cys C 检测受干扰因素少,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值得研究。
[正常参考值] 尿液Cystatin C & 0.15mg/L
9. 尿溶菌酶测定
溶菌酶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近端小管对溶菌酶有强大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人尿液中溶菌酶含量极低。一般情况下,尿溶菌酶升高,常表明肾小管功能异常。当血浆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增高时(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肾小球滤液中溶菌酶的量远远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严重尿路感染时,尿中大量白细胞释放溶菌酶,也会导致尿溶菌酶升高。临床应用溶菌酶检查诊断肾脏病时,应注意血中浓度异常增高和尿路感染两种情况。
[正常参考值] 尿溶菌酶& 0.5 mg/L
10. 尿氨基酸检测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99%以上的氨基酸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液中氨基酸含量极少,并维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遗传性疾病存在氨基酸转运蛋白缺陷等,都会引起尿氨基酸含量增加。
[正常参考值] 尿氨基酸67.6 ~ 367.0 mg/24h
11. 免疫球蛋白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分为к 和λ 两种类型,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但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少,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多发性骨髓瘤B 细胞克隆增生,产生大量游离轻链,可从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常规定性检查往往阴性。肾小球疾病时,尿液中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增加,此时尿游离轻链可轻度升高。此外,Waldenstr?m 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及其他浆细胞病患者尿液中游离轻链可显著升高。
[正常参考值] 尿液游离轻链 κ & 35 mg/L,λ & 50 mg/L
Simerville JA, Maxted WC, Pahira JJ. Urinalysis: a comprehensivereview. Am Fam Physician, 2005, 71 :
Schumann GB,Schweitzer SC. Examination of urine.// Henry JB, 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laboratory methods. 18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91 : 387-444
McBride LJ. Textbook of urinalysis and body fluids:aclinical approach.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7 : 43-115
王生余,朱学军.尿浓缩功能检查及影响因素.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 10 : 564-568
王生余,朱茂艳,刘志红.一种新的、敏感的尿液微量白蛋白快速测定.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 : 299-300
李恒, 刘志红, 崔敏, 等.氨基酸尿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 11 : 254-259
陈强, 胡伟新, 王生余, 等.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判断肾小管- 间质损伤的临床意义.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1, 10 : 406-410
企业信用信息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尿的常规检查中,尿胆原结果只写明:Normal,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_百度百科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检查结果分析,属于医学事项。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检查,不少泌尿系统疾病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尿常规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目的
检查结果分析目的: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如结核、、肿瘤、血管、泌尿系统炎症、淋巴管病变及肾移植等。
2、协助诊断由于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3、的辅助诊断:如急性汞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慢性铅、铬、等。
4、健康普查和家庭监护。
尿常规检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方法之一,可以反映肾脏和泌尿道等方面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如今,大多数情况下会初步采用尿液检查试纸条进行快速、简便而又廉价的尿液检查,确定尿液之中是否存在、白细胞、蛋白质、亚硝酸盐、葡萄糖以及其他的物质,从而可以揭示出许多的疾病。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分析项目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量(Vol)
一样平常环境下正常成人一昼夜(24小时)排尿0.8~2.0升。但饮水量、活动、出汗、气温皆可影响尿量;
一昼夜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400毫升为少尿,&100毫升或12小时内完全内完全无尿为尿闭,如夜尿量&500毫升,尿比重&1.018为夜尿量增多。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色(Col)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常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 尿崩症、糖尿病等患者多尿时几乎无色;肝细胞性黄疽、阻塞性黄疸时见桔黄色或深黄色,即胆红素尿,但如服用核黄素、复合维生紊B、呋喃类药物亦可呈深黄色,应与上述胆红素尿区别;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结核或外伤及急性炎症时(如急性膀胱炎)出现血尿,外观呈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微生物、上皮细胞或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及尿酸盐时呈乳向色。此外还可见酱油色、红葡萄酒色、黑褐色等颜色尿,除外药物影响后,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比重(SG)
尿液的比重
正常人24小时尿的比重在1.015左右.常在1.010~1.025间颠簸,因受饮食、活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
24小时升高多见于高热性脱水、、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尿比重下降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测定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葡萄糖时,比重≥1.025,表现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现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如牢固在1.010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下降所致。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透明度(Clr)
正常尿清澈透明无沉淀。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出现絮状沉淀,尤其女性尿液;
尿液排挤时即浑浊,多由白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微生物等引起,需作显微镜检查予以辨别,少数病人尿晶形磷酸盐等析出,亦使尿浑浊,则无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白细胞(LEU)
泌尿体系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阳性提示有的可能性;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酸碱度(pH)
正常尿多为弱酸性,pH值6.0左右,因受食物影响,pH常波动在5.0~8.0之间;
在、大量出汗、蛋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在时,尿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pH值下降。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亦呈酸性。碱中毒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达等碱性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值上升;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蛋白定性(PRO)
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的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各种肾炎、、、、、、、肾移植排挤应声等等环境下,皆可使尿蛋白排出增高,、糖尿病肾病亦可使尿蛋白排出增高;因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尿蛋白检查或尿蛋白定量,观察有无肾脏受损。但正常人剧烈活动后、寒冷或发热等情况下,亦可出现蛋白质一过性增高。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亚硝酸盐(NIT)
泌尿体系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还原而成。因此当时(如膀胱炎、)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以是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试验。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酮体(KET)
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是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
定性试验:阴性
尿中酮体时称酮尿症,见于重症糖尿病、中毒、长期禁食、剧烈呕吐、腹泻、脱水及脂肪摄入过多等情况下。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葡萄糖定性(GLU)
尿糖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进程中监测的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
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活动后、怀孕期可产生一过性尿糖增高,无临床意义。无论是原发性糖尿病或、肾性糖尿病,尿糖排出皆增高;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红细胞(ERY)
检查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定性试验:阴性
红细胞过多提示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等疾病的可能性;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胆原(UBG)
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细菌作用还原而成(粪便中称)。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重吸收入血,由肾脏排泄;
定性试验:阴性或
在肝脏功能障碍、、、溶血性、肠梗阻等情况下增高,在胆总管梗阻及肝细胞性黄疸极期时尿胆原减少;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处理降解而成;
定性试验:阴性
在(如急慢性肝炎、、肝癌)及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等),尿中胆红素增高。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参考值
1、(LEU)→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无病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2、亚硝酸盐(NIT)→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普通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3、尿蛋白(PRO)→标准值或现象:+-(+表示轻度白色混浊,-表示清淡无混浊,两者或介于两者之间为正常)
4、葡萄糖(GLU-U)→标准值或现象:-(蓝色溶液)
5、酮体(KET)→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一般不予筛查或者筛查时呈紫红色为正常)
6、(URO)→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普通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7、(BIL)→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无病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8、PH值(PH-U)[尿液酸碱度]→标准值或现象:5.5~7.5
9、比重(SG)→标准值或现象:1.010~1.030
10、隐血(BLU)→标准值或现象:-(无隐血)
11、抗坏血酸(VC)→标准值或现象:-(此项目普通情况下一般不予筛查)
12、颜色(COL)→标准值或现象:淡黄色
13、透明度(TMD)→标准值或现象:透明
14、(TSXB)→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15、白细胞管型(U_WBC-C)→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16、颗粒管型(KLGX-F)→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17、透明管型(U_TM-CA)→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18、红细胞管型(U_RBC-)→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19、蜡样管型(LYGX)→标准值或现象:阴性
20、①、白细胞镜检(WBC-J1)→标准值或现象:2~5/HP
②、红细胞镜检→标准值或现象:0/HP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化验单
尿常规结果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或UBG)、隐血(BLO)、白细胞(WBC)、尿蛋白(PRO)、尿糖(GLU)、胆红素(BIL)、酮体(KET)、尿红细胞(RBC)、尿液颜色(GOL)。
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各指标的意义:
酸碱度(pH)
4.6~8.0(平均值6.0)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酸碱度(pH)
4.6~8.0(平均值6.0)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尿胆原(URO)
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隐血(BLO)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白细胞(WBC)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尿蛋白(PRO)
阴性或仅有微量
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变
尿糖(GLU)
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胆红素(BIL)
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酮体(KET)
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泻
尿红细胞(RBC)
阳性提示可能泌尿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等
尿液颜色(COL)
浅黄色至深黄色
黄绿色、尿浑浊、血红色等就说明有问题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尿常规检查不仅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也是其他某些系统疾病的辅助分析工具。不少患者感觉不舒服时常去医院接受检查,看看有无血尿、等情况,防止肾病。但是部分患者检查后看不懂结果,我们简单的做些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最好用晨尿做检查。留取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以冲去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应尽量避免一下情况:如成年女性应避开月经期,避免阴道分泌物混入;男性患者避免混入前列腺液等。正常尿液清澈透明,色泽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尿颜色受、食物、药物等影响,尿色素每日的排泄量大概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变化。若排出过久则出现轻度浑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变化,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渐渐析出之故。
如尿液肉眼下出现异常时,需及时就医以排查肾脏疾病。
尿常规一般包含以下10项内容:PRO(蛋白),RLD或ERY(),LEU(白细胞)经常用于诊断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疾病,SG(比重),PH(酸碱度)用于评估肾小管功能(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GLU(葡萄糖)用于查抄肾小管成果和糖尿病,NIT(亚硝酸盐)表现尿路有细菌感染,KET(酮体)用来发现和饥饿状态,BIL(),UBG/URO(胆原)为黄疸的辅助检查,用于辨别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需特别过细的是,自动尿检仪所测的RLD和LEU存在误差,一些平常市级大医院均以人工镜检为准。
1、尿常规检查时,留取尿液不少于10毫升。
2、一般要求女性留取尿标本时应避开经期,以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
3、最好留取中段尿。有很多肾病病人曾问为什么在尿常规检查中要有意识的留取中段尿液?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
4、留取尿液应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即医院提供的一次性尿杯和尿试管。
5、所留尿液应尽快送实验室检查,因为时间过长会有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小贴士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1]
《临床检验基础》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尿胆原 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