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三衢山导游词词

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人物风流一、深居潜修佐社稷 运筹挥师定东南
衢州居浙江上游,握东南锁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两度入主中原,而衢州也两度成为中国军政折冲的关键。  两宋之际,北方的辽、金、蒙古族相继雄起,中原战事纷扰,南方相对安定,以衢州为轴心的东南腹地就成了人才渊薮。据《浙江通志》载,浙江最早的两位状元都是从钱江源的大山坞走出来的。北宋中叶,又有两位抱负不凡的才子立志苦读,誓以学识才华报效国家。他们都选择衢州的冷僻处作为就读之所,王安石栖居江山仙居寺禅房内,赵抃深藏常山三衢山石室中,若干年后,两人都成了左右历史的风云人物。  王安石对衢州素有好感,说这里“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他妹夫是西安县令,妹妹一家长居衢城,双方常诗筒往返,不断交流信息和情感。王安石笑自己“空知梦为鱼,逆上西安水”,常常表明自己想来这旧游之地:“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一杯塞上看黄云,万里寄声无雁去。世事纷纷洗更新,老来空得满衣尘。青山欲买江南宅,归去相招有此身。”  赵抃爱乡之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任睦州知州时,尤喜欢把辖下的名胜钓台与故乡的柯山相提并论。他在《新定言怀》一诗中很高兴地说:“吾家于衢守于睦,治余何以乐且闲。仙棋一局钓一壑,烂柯山下严陵滩。”钓隐棋隐,都是生平乐事,但两者相较,“滩长钓台客,棋久烂柯仙”,严陵毕竟只是宦游之地,还是家乡的河山仙气氤氲,更使人怀念留恋。因此,赵每每以烂柯山人自居,他常挂在嘴边的诗句有“却念吾乡山亦好,十年孤负烂柯行”、“岁满乞骸何处好,仙棋一局烂柯山”、“却念樵夫无所得,当年虚作烂柯人”、“柯岭不如归去来”。结穴于烂柯山的思乡之情,絮絮叨叨,溢于言表,衢州人不见天皇塔就要落泪,看来也是源远而流长。  有人说宋代人才济济,关键在于皇帝孱弱昏愦,各种优势和能量都被内耗抵消了。因此,金国只出动七八万兵马,就横渡黄河天堑,攻下汴京,掳归徽、钦两帝。继之两淮屏障、长江天险相继失守,兵败如山倒,全国似一盘散沙,眼看就要哗啦啦土崩瓦解。这时,赵构皇帝想起了闲居衢州的山西人赵鼎。  南渡之后,赵鼎曾寓居常山黄冈山永年寺,表面上过着一种与文人唱和、与僧俗盘桓的平和日子。但“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他考虑若能把重兵屯结荆襄之间,左顾川陕,右挟湖湘,上护江淮,下瞰汴洛,逐步经营四川,进取关中,再染指中原,则大局犹可挽回。赵鼎一出山就举荐岳飞来实施他的谋略,果然一举收复襄阳,又大破金兵于长江之北,初步打开了恢复的局面。正当君臣相得、将士用命之际,赵鼎的苦心受到了周围浮躁人士的挑战。原来,在这场宋金对峙战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张浚为代表的速胜论,一种是以赵鼎为代表的持久论,一种是以秦桧为代表的求和论。在形势稍好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皇帝开始不满赵鼎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战略,起用速胜派主持大局,企图一举“直捣黄龙府”,结果大败而归,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北伐失败后,皇帝又度大转变,彻底倒向求和派,听任秦桧处置一切。  秦桧上台后赵鼎成了他的心腹大患,绞尽脑汁罗织莫须有的罪名,一直把赵鼎流放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为不殃及他人,赵鼎绝食而死。死前自书灵幡:“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其报国之雄心凛然可佩,使人顿生英风壮慨。赵鼎死后,归葬常山,墓在今何家乡文图村后,被人称为“忠简孤冢”。墓所在的石门坑,常常云雾缭绕,有人认为是赵鼎的忠魂所化。  迨至清初,衢州因成军事中枢之区,升格为统辖两省的闽浙总督驻地,在“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均成对阵的最前线。  “三藩之乱”为首的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其次为镇守广西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形成割据势力,清廷视为心腹大患。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削藩,废除封爵。次年,吴三桂串通尚、耿两家,发起叛乱。耿精忠由福建进攻浙江、江西,进攻浙江的叛军分两路,一路由曾养性率万人连陷温、台、处州,占领金华、汤溪、龙游,陈兵衢州东南面;一路由马九玉、朱顺德率数万人入仙霞关,占领江山、常山、开化和皖南的祁门,在衢州西北面布防。两路互为犄角,步步为营,短时间内,花园岗、鹿鸣山等城郊有利地形均被叛军占领,形成合围态势,衢城危在旦夕。  五月,兵部侍郎、浙江总督李之芳亲莅危城主持军政事务。他说:“今日事势,所争在衢,上游失则全浙动摇,江淮以南皆不能安枕。”李之芳身膺封疆重任,尽心竭力,运筹调遣。到衢不久即在水亭门举行阅兵仪式,并当众处斩临战怯阵的衢州守备程龙。阅兵后,亲擐甲胄,率满兵千余、绿旗二千余与数万叛军激战于城西丘陵地区,斩敌数千,并击退杜泽、峡口、大洲之敌,一时军声大振,初步在衢州立稳了脚跟。康熙十四年初,叛军又卷土重来,衢城几度岌岌可危,李之芳始终岿然不动。十五年夏,李之芳建议朝廷直捣仙霞关,一劳永逸解决福建问题。八月,朝廷派康亲王增援,破耿军大溪滩屯粮处,复江山城和仙霞关,并直捣福建巢穴,槛耿精忠入京。衢州得以安宁,东南也得以安宁。时人认为“三藩并叛,惟平闽独先,则公李之芳首扼衢州之力也。”  “三藩”乱后,衢州元气大伤,经过数十年修养生息,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了阵太平日子。咸丰年间,官逼民反,天下又大乱起来。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入浙在金华建立了太平军在浙江的指挥中心,李秀成攻克杭州,东南一片风声鹤唳。清政府急派左宗棠赴浙剿办,浙江提镇以下各官均归其调遣。  在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既是一位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悍将,又是一位维护我国领土完整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于同治元年初率部由婺源进入开化,与李世贤、杨辅清等多次激战。是年五月,双方在衢州一带决战,左军分九路出击,自衢州至龙游百余里均成战场。经过半个多月的殊死搏杀,太平军损失惨重,加上天京军事告急,李世贤奉命率七万人驰援。留守龙游、汤溪、金华的太平军奋力死守,双方呈对峙胶着状态,直到年太平军内部出现叛将,左军相继攻克龙游、汤溪、兰溪、金华,完全占据了浙江上游有利的阵地。  左宗棠在衢时,令行禁止,显示了卓著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入浙一年,便升任闽浙总督,衢州既是他镇压太平军的大本营,又是他走上腾达的发迹地。二、名流荟萃三衢地自从孔氏嫡裔赐居衢州以来,南宋至明初三百多年,东南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东南腹地中枢的衢州更是鸿儒硕彦文会雅集的首选地点。  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的黑格尔”的理学家朱熹,在建立其宏大学说系统时,为折衷众家,会归一统,于淳熙二年与另一学者吕祖谦在福建建阳寒泉相聚,彼此切磋交流,论学著述,加深了闽浙两大学派的了解,史称“寒泉之会”。之后,朱吕一行师友弟子又到了江西铅山鹅湖寺,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相会,史称“鹅湖之会”。朱熹在会上主张博览群书和格物致知,两陆兄弟认为大可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功夫,他们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讲究修心静悟。鹅湖之会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大论战。  鹅湖会后,朱熹为完成他的系统论著,觉得有必要再与吕祖谦磋商。淳熙三年春天,两人去了清静偏僻的常山石寺。这次相会是朱熹思想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七八天足不出户,分别后还数度书信往来争辩,使他的学说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由此完善了自己的体系,完成了由博返约的总结,促成了煌煌巨著《四书集注》的诞生。相传,朱熹在寺旁山上有石刻留题,现字迹模糊,不可辨认,但老百姓还是把刻石的地方称为“文公岩”。这次聚会,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三衢之会”。  南宋淳祐四年,衢州还出了件轰动全国的盛事,衢州人留梦炎和徐霖,包揽了科举考试的殊荣——状元和会元,“一时士林歆羡,以为希阔之事”,知州杨伯岩因此大兴土木,造了“双元坊”以示荣耀。著名文人周密那时还是个小孩,随父在衢,亲睹盛况,后来把它记在了《齐东野语》一书中。《三言二拍》中的“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也把此事当成开场故事。  会元徐霖秉性亢直,因建言多不被采纳,感到报国无门,就拂袖归山回家做学问去了。他在居所悬了一张诸葛亮像,终日与之对坐,纵论天下大事。当时衢州知州游钧买田筑舍,请徐霖到烂柯山讲学。徐霖的理学思想和朱熹有所不同,“研精六经之奥,探赜先儒心传之要”,所著《太极图说》影响很大,四方学子云集,有所谓“横经二月二十一,听讲三千三百人”。由于来人太多,柯山需造“万间精舍”才敷用。学者齐德胜著《太极辨》,“不远数百里访而投之”。礼部尚书赵汝腾甚至把徐霖和孔子相提并论,说“瞻彼径坂,今之泗水”,径坂即指徐霖。  宋元之际,衢州龙游还出了多位天文学家,在科学史上占有显赫的一席。  领头的是鄱阳人赵缘督,他是宋宗室后裔,宋亡后卜居龙游鸡鸣山北麓范家村,埋名隐姓,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赵缘督天资聪颖,学识深邃,长于天文、星相、律法、算术,著有《革象新书》等。此书“极论二仪、三辰、五行、四时之化。该历代之制,尽群贤之见,括诸家之历法,晷度物象,参酌折中,正误阐微无不备当”,收于《四库全书》之中。相传赵缘督曾在龙游鸡鸣山筑了一个“观台”,用来观察天象。为探求光学上“小孔成像”的科学道理,他进行了颇具规模的实验,在《小罅光景》篇中作了详尽的报告,得出了孔小“影随光之形”,孔大“影随孔之象”的结论。据说赵缘督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比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早年。在《乾象周髀》篇中,赵缘督论证周髀之术得出“径尺,而周为精密”的结论,显示了他在数学上的高度成就。巴黎索尔邦大学名誉教授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一文中写道:“在世纪,赵缘督以等边多角形近似圆周的方式,精确到π的位小数”,实为“远东的伟大数学家的成果”。  在赵缘督的言传身教下,龙游人朱晖、章浚也相继成为天文学家,龙游一度成了国家天算人才的摇篮。  衢州因“圣人居近”,来衢任教的名师也代不乏人,如柳贯、马端临、胡翰、费士桂、马叙伦、王西彦等等。抗战时期,石梁和上、下静岩诸村,又成了省内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迁校来此的省立衢州中学,不仅拥有一批知名教师,衢州和邻县以及杭嘉湖沦陷区的千余莘莘学子,也负笈来到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衢北丘陵。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危难育人才,抗战期间在石梁简陋的校舍和窘迫的条件下,却孕育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香港明报的创始人、笔名“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年至年上半年,他在下静岩衢中高中部求学。海宁查氏是当地望族,他的舅舅即名播一时的诗人徐志摩,金庸家学渊源,学识广博,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尤以国文和英语水平最高。高一时他就与同学合编《献给投考初中者》的升学指导书,内容丰富全面,深受省内外广大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英语话剧《月亮升起》曾在石梁街上公演,大多数观众虽听不懂,却也感到别致新颖。  金庸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武侠小说作家,他对衢州的这段经历念念不忘,《碧血剑》就是以石梁为主场景展开波诡云谲的情节,一些作品中也屡屡出现石梁帮、龙游帮、仙霞派的描述。金庸离衢已有六十年了,他也表示有机会要回衢州看看,衢中百年校庆在即,不知金大侠能否就此一了宿愿? 三、诗人策驴柯山道 词客系舟衢江边
衢州境内风光旖旎,更兼水陆交通方便,历来是南来北往骚人墨客盘桓的好去处。从龙游到常山间,一道澄江,两岸桔林,风光绝佳。千百年来,吟友们伴着桨声帆影,经历春夏秋冬时序之变,或赶考、或赴任、或从幕、或归乡,陆行者有扶筇乘舆的不同,逐波者也有顺水逆流的差别。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吟篇章极尽变化,如春花烂漫,说不尽粉黄白、姹紫嫣红。另一条到福建的“仙霞古道”,小径盘桓迂曲,山道逶迤狭窄。到福建去,多崇山峻岭,出仙霞后,则可乘舟扬帆,当地有所谓“到来福地非为福,出得仙霞始是仙”之说。诗人路经此地,能无感慨!尤其清代,浙闽间关,多取此道,仙霞俨然成了“清诗之路”了。而城中城外,孔庙庄严肃穆,柯山神秘秀美,更引无数诗人词家竞折腰。  白居易是受衢州浸润的第一位大诗人。当时苏州人顾况为文坛领袖,许多想当官的学子,争相以诗文请谒,求其举荐扬名。偏偏顾况恃才傲物,对盈千诗文都看不上眼,常常叹息后继乏人,斯文衰落。当顾况瞥见有位叫“白居易”的所写稿子时,随口就调侃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也就是说京城的物价很高,要生活下去可不容易啊。可他翻到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读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击节称赏,忙叫人去请白居易进府叙谈。  据专家考证,这则流传甚广的文坛佳话,其实查无实据。白居易进学很迟,其父季庚于唐代贞元中任衢州别驾,白居易侍父在衢,“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整个儿泡在书堆里,没时间去京城。正因为白居易少年时寓居衢城,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相关篇章与衢州有关。如《传法堂碑》、《岁暮枉衢州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江郎山》等,最著名的是《秦中吟》之七《轻肥》,此诗极写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文章嘎然而止,两相对照,不言已彰。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并称为现实主义诗篇的两把匕首。  待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衢州成了京城的南大门,诗人词家就更频频光顾了。  南宋建炎四年十二月,寒风凛冽,雪花纷扬。女词人李清照随着逃难的人群,辗转奔波,终于在衢州暂时安顿下来。靖康乱后,丈夫赵明诚因鞍马劳顿,竟一病而逝。李清照孤苦无依,只得跟着在朝廷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亢”加走字旁,在浙东的山海间躲避金兵的追杀。宋高宗考虑到人员庞杂,战乱中目标太大,行动不便,物资食品供应困难。决定临时遣散闲杂官员,到来年春天再说。就这样,姐弟俩翻山越岭,飘泊到了钱江上游的衢州。  当时流落到衢州的人士很多寄居在寺庙中,李清照可能也临时栖身超化寺云山阁。她的《忆秦娥o临高阁》词说的就是那种凄哀孤寂的境况:“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喘息才定,坏消息接连而来。先是家人告知寄放在南昌的十几车金石书画器皿,因金兵打下城池,在乱中已毁弃一尽,数十年心血付之东流。还没等李清照从悲痛中缓过气来,又爆发了“玉壶颁金”的大案。衢州衙门来人拘拿李清照,原来有人向朝廷密报,说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私通金国,把一只稀世珍宝夜光壶托人送给金主,准备投降云云。虽是无稽之谈,但李清照深知怀璧之罪,早就有人眼热她的收藏,战乱之中,正好趁火打劫。无奈,只得把仅剩的一点珍玩献给朝廷,以表明矢志不移的忠心。  国破家亡,又落到这步田地,词人百感交集,提笔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以豪放恣肆之笔、寻常白描之辞,写痛楚悲怆之怀、茕独抑郁之情,历获激赏。之前词人写“愁”的名笔,或言千斛万斛,或言如江似海,总之极力夸张。清照笔下却化多为简,欲说还休,反而有一种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之感。回想和平时期,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两人时时插梅醉酒、搜奇摩玩、指物赋诗、秉烛读书,生活何等幸福美满!一转眼间,夫君赵明诚撒手人寰,多年精心的收藏云消烟散,困境之中,又被人落井下石,罗织通敌罪名!恶耗接踵,痛定思痛,正是这种无以排遣的满腔愤懑、思念,形诸于文,才成就如此凄厉心酸的绝唱!  爱国诗人陆游也曾三过衢州。陆游在川陕过了数年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涯,不料淳熙五年(),朝廷却委派他到远离北伐前线的福建建阳任提举常平茶盐的闲差。正像他咏江郎山诗所谓:“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本来这么高耸的山峰,是应该“撑持天地与人看”的,是为国家和百姓作柱石的,不料仅仅成了小小七绝的诗料,真是呜呼哀哉!朝廷没有重用陆游,采纳他的积粟练兵、收复中原的进取之策,反而派一闲差让其诗酒自娱,这使充满复国热忱和进取抱负的陆游多少有些失望。赴任路经衢州时,诗人写下了一些充满爱国赤忱的诗篇,如《夜行宿湖头寺》、《衢州道中作》等,犹念念不忘“谁勒中原第一勋?”“南来清梦绕觚”但说也白说,梦也白梦,“平戎空有胆轮”“不为愁人说杜陵”,一切都是白搭。无可奈何自谓道:“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  次年朝廷召陆游回京述职,走到半路时,又叫他暂勿北上,留在衢州待命。心灰意冷的陆游向朝廷递交了“奏乞奉祠”的退休申请,说自己“从来幸有不材木,此去真为无事僧”、“尚余一事犹豪举,醉后龙蛇满剡藤。”在《赠柯山老人》中也表达了这种心情,他说:“柯山老人九十余,乱发不栉瘦如枯。百穿千结一布,得酒一吸辄倒壶。自言少年不蓄孥,有钱径付酒家垆。人生办此真良图,弃官从翁许我无?”但朝廷既未批准陆游“奉祠”退休,也未擢用升迁,而是挪个地方改派他到江西抚州提举常平茶盐。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陆游“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此举又惹得上司不高兴,派陆游一个自作主张的罪名,发落他告老回乡。  陆游再次北上路经衢州,作《过江山县浮桥有感》说:“堪笑行人日日忙,又扶衰病过浮梁。滩流急处水禽下,桑叶空时村酒香。枯敢怀贪雨露,饥鸿自悯犯风霜。宦途商略无安处,早晚归耕剡曲旁。”江山是陆游启蒙老师毛德昭的故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而自己年过半百却寸功未立,遥望尚在铁蹄下辗转的北国宋民,诗人不禁涕泗交流,唏嘘不已。  一晃间,百年光阴已逝。十三世纪中叶,又有一位风雅儒士,有时醉酒策驴,踏雪寻梅;有时戴笠曳杖,访僧谈玄。履迹遍布衢州的青山绿水。他就是元代散曲的第一大高手张可久,现存全元散曲中,他一人的作品就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张可久在衢州当了七八年首领官,官虽不大,但洒脱不羁,好游览,喜题赋,留下数十阕绮章丽篇,给三衢风光增添了若许迷人的诗情韵味。  张可久的散曲落墨不多,但善作点睛之笔,如《三衢平山亭》:“倚阑干云与山平。一勺甘泉,四面虚亭。隐隐浮图,层层罨画,小小蓬瀛。随目去长空雁影,唤秋来高树蝉声。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峥嵘。”如《石塘道中》:“雨依微天淡云阴,有客徜徉,缓辔登临。老树危亭,平津短棹,远店疏砧。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霜后园林,万绿枝头,一点黄金。”突兀的山好写,满园的桔好写,就是寻常风光,张可久也描画得有声有色,如《莲华道中》:“洗黄尘照眼沧浪。古道依依,暮色苍苍。远寺松篁,谁家桃李,旧日柴桑。红袖倚低低院墙,白莲开小小林塘。过客徜徉,题罢新诗,立尽斜阳。”整首曲就似乡村田园风光导游词,开篇勾勒远景,然后工笔细描“红袖”、“白莲”,色彩鲜妍,一下子抓住读者眼球,“低低”更显春色难掩,“小小”愈衬芳姿外盈。前人赞扬张可久的小令“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唐宋之秀”,于此可见一斑。更精彩的是曲家并不满足客观描摹,而是化美为媚,以那份欲留不得,欲去难弃的缠绵,使曲终奏雅,余音绕梁。  明清之后,许多诗人如胡翰、徐渭、胡应麟、周亮工、施闰章、朱彝尊、查慎行、杭世骏、袁枚、江湜都先后莅衢,佳构丽章,为三衢风光,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四、戏曲之乡大师缘
衢州处浙闽赣皖边界,历史上高腔、昆腔、乱调、徽戏等纷纷流入,在此交汇杂陈,明末清初更成为昆腔的大本营,高手迭出,名伶如云,班社众多,戏台星如棋布。明清之际的戏曲家与衢州特别有缘,汤显祖、屠隆、徐渭、阮大铖、李渔、魏熙元等纷至沓来。    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一年调浙江遂昌任知县,衢州和龙游成了必经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感人肺腑的轶事。万历二十五年,汤显祖写《丁酉三月平昌率尔口号》说:“千山一酒楼,伐木下长流。一笑游龙县,为龙向此游。”描绘了作者在灵山江畔的酒楼上看木筏漂向远方龙游的情景,所写虽是诗篇,但颇具戏曲家的匠心,诗中将木筏比作长龙,与龙游县名巧妙地结合起来,足见构思和想象之奇。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德高望重,政绩彪炳,还为邻县智破了许多疑难冤案。一次,龙游布商吕豆明向卜某借了两千贯钱,讲定一年归还。不到八个月,吕就还了一千八百贯,还钱时未写收据,也没在借据上注明。后吕拿剩下的二百贯去取借约时,卜却死不认帐,反诬吕赖帐。吕告到县衙,却被县官横加“诬告”之罪。吕不服,素闻汤显祖名声,状子递到了遂昌县,汤显祖命差役以“窝藏强盗罪”将卜抓获。卜为了洗刷“通盗”之罪,如实招供了一千八百贯钱是吕豆明的还款,一场欺诈案因汤显祖略施小计而水落石出。  为创作《牡丹亭》,汤显祖常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一次他公差至龙游,一路观赏山乡风景,一路苦思冥想。突然有几句佳词涌上心头,忙叫轿夫歇脚,取出文房四宝,将唱词写在纸上,贴在轿帘之背,反复吟唱,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就是《牡丹亭劝农》中一段咀嚼生香的唱词:“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叉,雨过炊烟一缕斜。”一幅清新秀美的山村春景图,跃然眼前!  另一大戏曲家李渔是兰溪人,与衢州山水相依,交通极为方便,李渔也数度游衢。  在他撰写的小说《连城璧》第一回《谭玉楚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中写道:衢州府西安县有个世代做戏的小村叫杨村坞,村里有个女旦叫刘绛仙,她的女儿刘藐姑如花似玉,戏艺更加出众。落魄士子谭玉楚为追求藐姑,不惜投笔从艺,入戏班去做小生,与藐姑情投意合,私订终生。谁知本地一个年近五旬的富翁看上了藐姑,以重金收买其母,欲纳为小妾。藐姑坚不肯嫁,某日和玉楚在晏公庙水台演昆腔《荆钗记》时,双双投江殉情,结果被桐庐的莫渔翁张网救起。从此,玉楚寒窗苦读,得中高魁,偕妻走马上任从严、衢经过时,酬谢了救命恩人莫渔翁,拜见了执掌江河的晏公神,又在原水台上点看《荆钗记》,刘绛仙扮演王十朋。演至“投江”时,绛仙触景生情,悲痛万分,藐姑失声喊母,绛仙吓得魂不附体。后知原委,母女和睦如初。后来,李渔又将小说改编为戏曲《比目鱼》,内容大致相同。  据考,作品中的杨村坞就是今衢江区廿里镇的六都杨,此村紧靠江山港,昔日是个“日里千人朝拜,夜里万盏明灯,笙歌锣鼓不绝,名伶花旦头等”的“戏窝”。  康熙二十五年深秋季节,大戏曲家洪升又乘舟溯钱塘江而上来到衢州,时当耿精忠乱后不久,是年又遭特大洪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居人乱后惟荒垒,巢燕归来止数家”,偌大的衢州府城,也“鼓角秋风寒似塞,牛羊落日废如村”,一派萧条景象。  洪升此行本想化缘,兵燹涝灾之后,地方凋敝衰竭,人民贫困潦倒,收获自然菲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作家更多地接触到人民痛苦的现状,对其思想上的感撼、观念上的影响都十分巨大。洪升听父老乡亲哭诉,心情沉重,发出了“听罢踟蹰堕双泪,可能入告免租庸”的呼喊。不过,洪升只是一介小小监生,哪有什么机会向最高统治者陈情!他唯有用笔,以诗词戏曲来代民立言了。  他的传世名著《长生殿》前此已改过一稿,年初稿叫做《沉香亭》,侧重李白的怀才不遇。年修改后称作《舞霓裳》,主要描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恋。由于衢州的所见所闻,洪升的思想又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友朱溶为洪升诗集作序说:“返自衢,偶出近作,余大惊曰:“子之诗乃至是,何相识之晚耶!””作者又《舞霓裳》对进行了认真修改,大大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和社会广泛性。章培恒教授认为,像剧中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就有衢州之行的影子。经过这样反复推敲琢磨,终于使《长生殿》成为与《桃花扇》并称的清戏双璧。  被周恩来与聂耳齐名的“文化战线上两员猛将”的张曙,也和衢州因缘不浅。  张曙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和演奏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优秀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所写的《保卫国土》、《洪波曲》、《日落西山》等歌曲。在群众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为抗战作出过重要贡献。年,张曙随经商在外的父亲来到衢就读。衢州号称西安高腔的故乡,昆曲的大本营,徽戏的繁衍地,滩簧的发祥处,这里浓郁的戏曲氛围使张曙深受影响,他在八中念书时就常学徽戏、唱昆曲,吹拉弹唱件件皆能。他和许多戏曲爱好者一起参加《国声社》活动,除了演些传统昆曲外,还在城乡各处义演话剧《烈士顾正红》、《可恨的日本鬼子》,以唤醒民众,支援上海等地的革命运动,也使衢州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时代全新的内容。五、风景这边独好早春二月,衢江两岸草长莺飞,风光旖旎。一队纤夫背着竹索,拉着一条大船,溯流缓缓而上。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来到公元年,也即唐宪宗元和四年。当时钱塘江上,逆水上行一天的路程,便要设一个县,从杭州到衢州,船要走六天时间。而从杭州到常山的水路总长六百九十五里,比较一下现在的里程数,就可以得出唐代里数的实际长度。  那次乘船而来的是考功员外郎李翱,李翱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中古时的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最出名,不过有人提出异议,唐宋既然并称,唐代只有两家,苏氏倒有三家,太不成比例。于是清代人建议唐代再增李翱、孙樵两人,加起来合称“唐宋十大家”。李翱的散文以平易见长,与韩愈的奇崛相映成趣,别开生面。李翱此行因妻子生产,在衢州盘桓较久,曾去烂柯山游玩,所写的《来南录》开创了日记体游记的先河。而后的一千多年中,我们也主要由此类文章,才得以窥见古代旅行家眼中的衢州。  南宋的范成大,既是著名诗人,也是旅游家,所写的《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等,记述山川形胜、人情物产,考订传闻,转述异事,不仅资料翔实,文学色彩也很浓郁。乾道九年底,范成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从老家苏州出发,就按李翱日记体游记的套路,开始写他的《骖鸾录》。正月十二日,范成大入衢州境,从金华开始,一路铺砖,原来当时金华和衢州有两家富人结亲,为方便来往,就共同筑了一条砖路。这条史料,曾引起日本史学家的关注,两地路途遥远,说修路就修路,也可见南宋时民间的富庶程度。次日,抵州城,知州张几仲大开灯宴,招待他和汪应辰,是日立春,天气竟有点暖和,居然有灯蛾翩跹于彩旗酒樽之间。元宵期间,范成大就在衢州观灯赏玩,到超化寺云山阁拜访汪应辰,在府山登超览堂看一城灯火。衢州境内“所至山有残雪,村落无处无梅,客行匆匆,自知无缘领略,真可叹也。”也的确,官命在身,行色匆匆,范成大这位大诗人直至离开衢州才写了几句:“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行色郁苍然,颇亦慰愁目。梅花隔篱见,珑璁照茅屋。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乍暖还寒,在衢州还友朋济济、暖气融融,现在独自上路,竟然连天气也大变,居然雪花纷飞了。  入明之后,旅行家更频频涉足柯山衢江。如万历、崇祯年间徐霞客数至衢州,在衢、龙、江、常都留下游踪,并把细致独到的观察,以洗炼清丽的笔触,记下了流馨千古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如江郎山,“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拔,已为瑰观,然俱在深谷中,诸峰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其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百来个字,就把江郎山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与其说写山,不如说描画友人了。所以,徐霞客第二次抵达江山,就自称“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第三次抵达江山,不巧大雨倾盆,“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惜哉惜哉!  徐霞客与江郎神交虽深,可惜缘悭一时,终未畅游。对危峙浙闽深僻处的浮盖山,徐霞客觉得再也不能错过了,“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由白花岩而里山寺,由里山寺而大寺,峰峦起伏,景色独胜,只可惜连日下雨,只得在山寺中苦候两日。看看天色不能转晴,徐霞客干脆冒雨去游龙洞。火灯,洞内既有如重楼复阁之处,又有狭窄仅容侧身过处,备尝艰辛,也遍览好景。出洞又努力攀援,到浮盖山最高处时,居然天公作美,云开雾霁,俯视山下崩坑坠谷,层层如碧玉轻绡,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原来世上的好景都是深藏不露的,唯有孜孜以求者才有福消受。浮盖山跨三省四府之界,危峙仙霞、梨岭之间,怪石拿云,飞霞削翠,徐霞客几次路经,遥瞻丰采,辄为神往。此番终于一了宿愿,甚至为今天的旅游开发也预留了指南。  不过,来衢的游人,留下文字记录的多是达官墨客,通常留意人事景物、风花雪月,只有元代的“国际游人”马可波罗别具一格,他是用商人的眼光来看衢州,注意到居民以经商务农为生,“看不见绵羊,但有许多公牛、母牛、水牛和山羊,至于猪更是广为饲养。”明代的台州人王士性是更少有的关心人文经济的国内旅游家,王士性对诗人作家翻来覆去描述的烂柯山、江郎山未置一辞,却津津乐道所见的民生状况。如明代称雄全国的衢桔,王士性不仅注意产地的情况,“衢州桔林,傍河十数里不绝,树下芟如抹,花香桔香,每岁两度堪赏,舟楫过者乐之。”他还注意到销地的情况,如省城杭州,百货聚集,其中衢桔在彼独占鳌头,使他深叹台州所产无法匹敌。尤为难得的是王士性对“龙游商帮”也有较祥记述,“龙游善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睛类轻物,千金之货,只一人自赍京师,败絮、僧鞋、蒙茸、褴缕、假痈、巨疽、膏药皆宝珠所藏,人无知者。”连经营项目、方式都一一列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风情文献。  年底,杭江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为扩大影响,路局方面请大文豪郁达夫游览全程,将沿线风物详告中外游客。这年的月日,郁达夫到达龙游,游览了城北的小南海。小南海有古寺烟树,突岩小溪,环境十分清幽。郁达夫把它誉为“王摩诘的山水横额”、“南朝人的小品文字”,极言其纤秀绮丽。他还诗兴大发,写下了《凤凰山怀汤显祖》:“瀫水矶头半日游,乱山高下望衢州。西江两岸沙如雪,词客曾经此系舟。”可惜当时还没发现地下石窟,郁达夫只见地上之小而未窥地下的宏伟壮观。否则,又不知要作何感叹了。  衢州的烂柯山给郁达夫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盛赞此山“实在是伟大,实在是奇怪。”仿佛是顶天立地的巨人,“立在山下,远远望去,就可从这巨人的胯下,看出后面的一湾碧绿碧绿的青天,云烟缥缈,山意悠闲,清通灵秀,只觉得是身到了别一个天地。”可惜烂柯山空有天生石梁的丽质,而没有好好保护建设,当时只是一派凄凉景象:岩寺破损,古塔倾圯,题字漫漶,荒榛蔓草中乱倒着断碑残碣、翁仲石马。此后,他在衢州城里盘桓了几天,看看天王塔,看看祥符寺,当然还拜谒了孔庙。孔子的第七十三代裔孙、三衢医院院长孔熊瑞陪他去瞻仰镇庙之宝楷木像,使郁达夫得见这稀世奇珍的国宝。  郁达夫到江山已是月了。他预先作了首咏江郎山的诗,说:“阿奴生小爱梳妆,屋住兰舟梦亦香。望断江郎三片石,九姑东去不还乡。”但时间太紧,未去攀江郎山,直奔仙霞岭而去。如果说小南海以纤巧玲珑著称,烂柯石梁就很有些气势了,但格局仍不够大,而仙霞岭却以整体的雄奇伟大而别具格调。到处是奇峰怪石,老树长藤,山之高,水之深,弯之多,路之险,堪称奇绝。“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仙霞之险峻、之奇丽历历如在目前。六、少数民族与衢州衢州古为越族聚居地,元、清两朝也有许多蒙古、维吾尔、回回、契丹、高丽、唐兀、满族人士因仕宦、行旅、经商居住或盘桓,政绩韵事,斐然可观。  元代地方官中掌实权的称达鲁花赤,通常由蒙古人担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担任此职的极少。有人却发现衢州历史上比较特殊,有好几任达鲁花赤都是维吾尔人,如铁柱、薛超兀儿、伯颜不花的斤等。  铁柱汉姓鲁,字明善,他虽出身名门,博学多才,但又长于吏治注重实务。铁柱长期担任地方官,对农业深有研究,著有《农桑衣食撮要》一书,该书是元代存世的三大农书之一,被认为是维吾尔族对中华农学的贡献。铁柱此书以时令系农事,按月记载农家活计安排,文字通畅,简明扼要,比较适合南方地区施行。如正月农事“教牛”条下说:“牛者农之本,为家长者须留心提调,每日水草不可失时。水牛夏间下水坑不可角热,冬间要温暖切忌雪霜冻饿。家有一牛可代七人力,虽然畜类性与人同,切宜爱惜保养。”作者还收集了一些民间农谚,如“移树无时,莫叫树知;多留宿土,巧取南枝”、“十耕萝卜九耕麻”等,不仅点豆种瓜割麦插秧,还有晒笋干、做豆豉、腌萝卜、合豆酱等居家生活的小制作,也林林种种无不具备。的确是农家的百宝全书,也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少数农书之一。  铁柱于泰定间莅衢,任上很重视民生疾苦。如衢州有条古堰,可灌溉数百顷良田,长期以来该堰被地方豪强霸占,老百姓有怨无处可诉,一般官吏也不敢处治。铁柱就敢施“铁”腕,立法治堰,扶弱抑强,使大家均受水利,此举深受百姓欢迎。铁柱曾说:“农桑衣食之本,务农桑则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当时的朝廷重臣虞集称赞铁柱的重农思想和在衢州的实绩是“于民不待治而安矣”。  至顺四年莅衢的达鲁花赤薛超兀儿,号称“文章伯”,诗、词、曲几方面都有建树,是以汉语创作又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家,曾引起海内外研究者瞩目。  薛超兀儿的父亲“贵而能贫,太常易名清献,与宋贤赵公同谥。”赵公即赵,在朝面折廷诤,不畏权贵,号称“铁面御史;仕蜀惟以琴鹤相随,轻装简从,传为美谈,成语“一琴一鹤”便由此而来。薛超兀儿的父亲不仅和赵一样任职御史台,且“贵而能贫”,并同谥“清献”。其子孙都能模范乃父高风,对刚直清廉的赵也一样十分景仰。“王樵不管梅花瘦,教白鹤舞著相留。”薛超兀儿把赵的家乡衢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那么亲切,在清献故里,薛超兀儿“径造竹林忘是客,横拖藜杖去寻僧”,感到十分自在洒脱。任内政绩韵事也斐然可观,有均赋役、修水堰、兴土木等,如修葺兴建了赵抃祠、华丰楼、祥符寺钟楼等,人称“栋鳞比,民物熙洽,通道大衢,辏辑”。  他还经常组织大型文会,东南的显宦名流都应邀来衢观光游览,或剧饮高歌,或浅斟低吟。薛超兀儿的散曲极富特色,常笔下生风,妙趣迭现。如《题烂柯石桥》说道:“斧柄儿虽云烂却,腰儿难保坚牢”,倘若斧柄这样硬实的东西都腐烂了,裤子这样单薄的东西恐怕早就烂掉了,传说中的王质不是光着屁股看下棋了吗?阿凡提式的智慧令人为之捧腹喷饭。  蒙古人萨都拉也数度往还衢州,他曾应薛超兀儿之请写过咏烂柯山诗:“洞口龙眠紫气多,登临聊和采芝歌。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过。乌鹊横空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遥知题柱凌云客,天近应闻织女梭。”前人评此诗“和雅典重”,风格别具。本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南下的,有趣的是他们来到了中原江南后,许多人竟纷纷折服于汉族灿烂的文化,也舞文弄墨来写诗填词,像萨都拉就达到了“超一流”水准。比如写烂柯山的这首,“秋”居然有“影”,“夜”竟然有“波”,《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说,这是诗人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联通使用的结果,即现代派所谓的“通感”手法。在通感中,由于全身心投入地去感知生活,往往会获得综合性的感受,譬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中国不愧为世界诗国,国外现代派作家穷思竭虑翻新出彩的手法,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中国人早就玩腻了。  萨都拉在衢州还留下许多婉约清丽的诗篇,如:“山溜涓涓山雨晴,村南村北鹁鸠鸣。行人五月不知倦,喜听农家打麦声。”“蚕妇携筐入桑柘,野猿抱子挂松萝。绿阴门巷客呼酒,黄犊山村人唱歌。”“梦回山馆月西斜,曙色千峰动紫霞。杜宇一声山竹裂,鹧鸪飞上野棠花。”平淡的日常生活片断到了诗人笔底,都被绘声绘色熔铸成凝练简洁又悠远隽永的意境,堪称衢州风光诗歌中的珍品。  少数民族在衢州最具轰动效应的还是爱新觉罗宝廷。宝廷是满洲镶蓝旗人,官至礼部侍郎,在朝好谈国事,是清议派的中坚,又嗜酒耽诗喜游览。他于光绪七年任福建学政,一时名流如郑孝胥、林纾、陈衍等都出自门下。甲申马尾海战,好友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处置张皇,遂至大败。兔死狐悲,宝廷也无意作官,北上时故意违规娶江山船娘为妾,自请削职处分。他写《江山船曲》说:“乘槎归指浙东路,恰向个人船上住。铁石心肠宋广平,可怜手把梅花赋。枝头梅子岂无媒,不语诙谐要主裁。已将多士收珊纲,何惜中途下玉台。”  也有人为他可惜,宝廷是皇亲国戚,聪明倜傥,熬几年就能位居执政,所以有人作诗讽道:“昔年浙水载空花,又见闽娘上使槎。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曾因义女弹乌桕,惯逐京娼吃白茶。为报朝廷除属籍,侍郎今已婿渔家。”当时的新闻以诗为载体,而不以消息、通讯传播,此诗一时传诵,闹得沸沸扬扬。宝廷自己倒不觉得怎样,他坦然地说:“微臣好色诚天性,只爱风流不爱官。”“那惜微名登白简,故留韵事记红裙。”“本来钟鼎若浮云,未必裙钗皆祸水。”爱江山还是爱美人?各人自有不同的取舍,好在宝廷所娶为“江山美人”,也可聊以自慰了。   本文曾参考潘玉光、刘国庆、王家寿、洪波、周樟华、王吉士、何因相关文章,特此说明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中 财 国 际微信号:zcgj365财富管理和运营、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教育投资和咨询.这两天,一则视频被加上《2015央视春晚终于请...
点击题目下方魅力女人,一键关注本账号委内瑞拉这个国家,还有个别称,叫“选美之都”,也可以叫“Miss Factory选美小姐工厂”...
7分钟回顾Youtube2014精彩瞬间,好奇葩的一年!剪辑太精彩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国外百年前的绘本和现如今的实景,今昔相比,历史的尘埃犹在.∨今昔相比来源:互联网...
点击题目下方视觉志,关注中国顶尖视觉杂志文 / 只对你说这大概是女人想脱光(脱离光棍)的九个瞬间吧.你有过吗?1.每天上班挤...
年初去日本考察美术馆,趁便在东京与徐富造先生聚会,他说不巧,高仓在北海道拍戏,这次见不成了.转眼年底,高仓健走了,我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烂柯山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