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将学生的潜能激发潜能出来,如何学生有哪方面的天赋,就应该选择哪方面专业

更多公众号:bj-wenxinedu1对1辅导,小班辅导,寒暑假辅导,托管辅导,中高考辅导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文新目标班:只招有学习天赋和潜能的学生,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篇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杨巷小学 张红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生活中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所谓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就是指一个人做事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这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不养成习惯的习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实践中养成习惯。“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给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班主任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
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校卫生督察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里的表现也改进了很多。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自己做好榜样,比如我们职高生,很多家长在外打工,那么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联系,请老家的长辈给予关注,时常关心孩子,而不是一味给钱,其他不管。另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自己不赌博,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自己不讲究吃穿,教导孩子要节约,自己尊敬老人,教育孩子也要尊敬老人,等等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其次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又如要求学生有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那么老师也要以朴素大方,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并且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五、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六、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七、鼓励上进, 巩固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
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
阅读:5787 次 录入:杨巷小学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策
略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发布时间:
16:36:3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67423 我要评论(0)
依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运用文献研究、观察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学年度第一学期
白依拉嘎乡小学 韩淑艳
一、指导思想:
依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运用文献研究、观察法及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学生学习习惯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科学规范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内容
围绕课题重点研究内容探索学生“规范写”、“倾心听”、“会预习”、“计算准”、 “阅读有法”五方面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实验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子课题侧重五项中一项)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课题研究,实验教师能掌握国内外一些关于学生习惯培养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实践中,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二)通过课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能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索总结出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培养策略。
(三)通过课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能边实践、边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标准。
(四)通过课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及专业素质。
四、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教师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把握正确的标准后,才能进行研究,不能主观臆断和猜测。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研究有目标、培养有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随研究的深入对计划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2.长效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教育过程,它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不间断的训练、强化才能形成。形成的策略、方法、经验措施,也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再在实践中反思深化。因此,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长效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本学期的研究侧重点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所以,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去观察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找出有效的矫正及培养策略。
五、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一)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听、说、读、写、算等习惯的要求。
(二)《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关于习惯培养的力量及策略。
(三)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
(四)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学期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为辅。
(一)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实验教师每周学习笔记不少于200字。
(二)要在上学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制定好本学期课题实施计划,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措施要具体有效。篇二: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1、明确要求,加强训练2、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3、加强师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明确要求 注重养成教育 加强师建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
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
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
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著《儿童心理之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篇三: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每位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是不是现实中的孩子都如我们所想,答案是否定的,有部分孩子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家里让家长头疼,在学校里让教师操碎了心。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前中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国家富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学生的艰苦朴素观念淡薄,聚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阔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盲目的追求高消费、高享受。衣着怪异,佩戴首饰,染着彩发涂着指甲,就这部分影响着全体。有一个同学给耳朵上打一个洞,就有另一个同学比着打两个洞,接着还有第三个同学给一个耳朵上打三个洞,这些同学把艰苦、朴素、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外表而内心空虚。
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无视文明礼仪,可以说有才无德,还有一些同学可以说无才也无德,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吹口哨、起哄、喝倒彩等;他们随手乱丢垃圾,哪怕垃圾桶就在身边也不会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随地吐痰,甚至随手将剩饭倒到饭桌上;这些同学常常在公共场合追逐撵打,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大动干戈;有时他们还会在公共场合讲别人的隐私羞辱他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不纯的一些同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共意识,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没有责任心,他们在教室内称王称霸,拉帮结派,不参加班级的劳动,让其他同学给自己服务,好像自己就是班级的老大。殊不知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在学校,他们耗去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家了,家长跟在他们后面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第二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任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和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确实形成了习惯,会是不中用的。”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不需意志努力,不需外界压力,不需别人提醒、督促,也就是习惯成自然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习惯的培养主要靠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道德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道德行为,或是良好的,或是不良的,但它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感情色彩的行为。前一种未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后一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的境界;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改造不良品德的工作带来困难。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因此,它需要更加周密地思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
学生成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他们一生的生活、工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要舍弃好多不好的习惯,在孩子面前不吸烟、少喝酒、少吵架,做到爱家、爱孩子,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或二个孩子,家长都比较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给孩子最好的吃、穿,让孩子抛弃了朴素;对孩子期望过高, 经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给孩子增加了虚荣心或是孩子丧失了上进心;攀比严重,常拿别人孩子的优秀之处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包办现象,除了学习,孩子任何家务也不做------这些错误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非常不利,导致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孩子不是主动去做某些事,而是被动的为了家长的期望而不得不做。
学校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他们的生活习惯不一致,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我们还知道好习惯形成的比较慢且坚持着更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时的孩子如果教师或家长引导的出现失误,孩子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再去纠正它们的不良习惯会花费很多时间。
前几天,许建国专家来偃师讲学,说网瘾少年不能救药,家长同志,你别着急,你更别骂,我们的孩子爱好上网但还没有达到网瘾这一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离不开网络,像今年,洛阳地区中招成绩计算机占15分,但是,我们孩子的手指在键盘或者手机上如飞行走,看了不该看的内容,更成了“低头族”、 “痴狂组”。
第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其间还要和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因此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过程和教育过程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叶圣陶说:“??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1.诱发动机
积极性是学习诸因素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能动因素。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当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它就成为愿望。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即需要和适应的客体出现时,愿望变成了动机,在提出和行动相适应的目标的情况下,动机才唤起人们的行动。一般说来,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地主动去做。
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动员报告、个别交谈、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法对学生加强教育,使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而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
2.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自觉性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形式可分为三种:直觉的情绪体验、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和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发展既决定于外界刺激强度,又决定于主观状态。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自觉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1)优化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科学早已证实。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创设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控制能力一般受到集体影响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自觉纪律性、发展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重要条件。在正确的教育下,集体成员能获得良好的集体性陶冶、相互制约。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
(2)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中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行为需要和行为兴趣,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集体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3)捕捉成功点。成功是兴趣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就能增强信心,就会兴致勃勃、干劲十足。
(4)坚持激励因素的主导作用
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建立评比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表扬先进,奖励模范。建立“三好学生”评奖制度,经过层层评比,选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奖励。这样做,对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3.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即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有一定目的的动作。而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1)严格要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学生有必要通过规章制度、批评教育、组织舆论等方法进行硬性要求,常抓不懈,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随随便便。这样从每件小事做起,长期坚持,逐渐养成习惯。
(2)经常督促检查。认真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督促检查,进行科学的评估,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及时适度,兑现奖惩。教育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3)开展学伟人活动。积极开展“学伟人,做健全的现代人”的活动。要求学生以伟人的事迹作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座右铭来督促自己,养成习惯。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对于成才有着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和评价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的各种因素中,成
为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应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应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创造德育情境,让学生针对具体行为习惯问题,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他们身上。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中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正人先正己”。教师应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名副其实地为人师表,用模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影响、教育学生。
山化五中关于班级教室、寝室文化、环境整改活动方案
为了提高学校教室、寝室的品味,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本周各班利用一周时间做好教室、寝室的文化、生活环境整改工作,下周学校统一组织12位班主任、3位校委会成员、5位学生代表逐班逐寝检查,给出分数,评出各级优秀一名,给予奖励,各级最后一名,写出整改方案上交校委会,继续整改。
1、教室环境卫生
教室内桌、凳摆放整齐,地面无纸屑、塑料袋等垃圾;
墙壁、墙角无蜘蛛网;
门、窗、玻璃等干净,无损坏;
图书角内图书摆放整齐,有借阅记录;
体育活动器材摆放整齐;
洒水壶、饮水机表面干净,摆放有序;
教室内无卫生洁具,但能做好室内卫生保持,培养好学生的卫生保持习惯。
2、教室文化建设
班级誓词明显;
请假条、点名册、班务日志、辅导纪录等有记录,挂、放有位置;
课程表、班级标语、奖状、伟人像等张贴整齐,无残损现象;
班级板报、板面、专栏等归类整齐,无损缺现象;
荣誉榜、成长台等内容及时更新,照片、照片说明、评价等整齐。
3、人文教室
学生面貌向上,思想活泼,室内有共性的文化氛围,亦可有自己的励志格言等,学生无奇装怪服,无怪发、彩发、卷发,无佩戴首饰,教室内无手机、扑克等。
4、做好班级的财产管理
5、寝室卫生、文化管理
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做好寝室卫生,做到在寝室内无大声喧哗,被褥叠放整齐,洗漱用品、鞋等摆放整齐,寝室内无垃圾,及时关灯、关水龙头,注意用电,不在灯上、墙壁上乱贴、乱挂东西,寝室内进行文化建设要经过寝室管理教师同意。篇四: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克东二中 刘丹丹
“养成教育”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长期积累而养成的定型行为,是一种心理需要。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发性,时间越久,习惯越难改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那么,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做人”要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要遵守规则、讲究效益、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习惯呢?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在养成教育中做到人格育人
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当教师的人,一定要讲究修养,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如果教师自身不健全、不和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试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和心理不阳光、习惯用阴冷的眼光看社会,学生怎能做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本身自私自利,学生怎能做到无私奉献、承担责任?教师上班懒懒散散,学生怎能刻苦攻读、专心致志?教师仪表仪容不端庄、衣着不得体,学生怎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不精彩,学生怎会兴趣浓厚、勤于钻研?教师上课板书混乱、潦草、甚至还有错别字,学生的书写又怎能工整规范?教师知识阅历浅显,举止粗俗,学生的素质怎能全面提高?教师做事没计划、不守规矩、工作拖拉,学生又怎能知行统一,严于律已、创先争优?教师在校园内随意吞云吐雾,学生又怎能拒绝烟害、从我做起?“有渚己而后求渚人,无渚己而后非渚人。”说明只有自己做到的,才能够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才有资格批评别人的缺点。教师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在习惯上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时时处处成为学业生的表率。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师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学生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要比光凭口说真切得多。所以,教师要时时审视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将“爱、实、严、勤、细”的作风切实落实到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重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只有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名师的成功之处不是体现在怎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体现在怎么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以渔”。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都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爱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业一辈子,终身受益。例如,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可采用从年开始,向月、周、日细化的方法。年度计划可概括,月、周、日计划要详细,日计划和每天的执行是关键,当天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要在前一天做好计划,按内容主次缓急排序;培养学生常规学习习惯,可以从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如何练习,如何反思等环节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刨根问底学习习惯,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教师不妨每天给学生提一两个“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勤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及善于请教的习惯,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真心乐意地去求真、崇善、爱美。因为“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给学生树榜样、找差距、比进步,使学生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针对性
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自主训练能力,要注意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积极疏导与反复强化相结合。训练内容的制定要“小、近、实、细”,切忌“大而空泛”。“细节决定成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注意细节。因为一个人要做成一件大事,不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而应相反,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每一个大事业都是由许许多多小事业构成的,做不好小事的人必定做不了大事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错误想法,指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项作业,学好每一门技术,完成每一项劳动任务,遵守学校的每一项规定,明礼诚信,言谈举止文明”等细节方面做起,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习惯。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搞突击,使学生逐步养成如果不按照“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的要求去做,就会觉得不舒服的习惯。这样,才是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才会收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四、要营造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养成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固然对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但毕竟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外。为了使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使学校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发挥出育人的作用,让学生时刻处在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氛围中。
学校要努力营造养成教育的环境,将养成教育训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教职工要人人都做养成教育的指导者、监督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学校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和空间,把养成教育
的内容和要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出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家庭教育要培养学生有孝心、爱心、责任心,养成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要教育好孩子,不是靠学历、不靠社会地位,靠的是父母健康高尚的人格,靠的是父母良好的教育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学好。父母做的比说的更重要,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是观察性学习。孩子是在模仿、观察中长大的,所以说父母要用自身的好习惯去影响孩子,用自身的健康人格去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如果所有家庭的父母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避免“我爸是李刚”之类事件的发生。
搞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不良习惯。因此,学校要利用开家长会、请专家到校演讲、宣传(师生、家长共同参加)等形式,矫正老师、家长们的不良习惯,提高教师和父母的教育素质。另外,全社会各机关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团体都应开展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做到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给力,教育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巩固。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帮助他们成功;坏习惯使他们走向失败。因此,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建设型人才,每一位教师都应义无反顾,竭尽全力!篇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方法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子女的减少,导致大人们对孩子过分的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孩子养成过多不良行为习惯。处于我们乡镇孩子来说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还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多数是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
在行为习惯上出现了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环保意识;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等等。这些不良习惯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更影响到祖国的未来。鉴于这些原因,我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这次调研,我发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设施;班主任、科任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校风班风等。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物质条件、家长文化素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认识以及家庭氛围等。社会环境主要指学生所处社区、邻里、经常接触的人群对其行为习惯的认识层次和文化素养等等。那么,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同因素对学生行为习惯分别怎样影响的?如何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经过认真梳理,现主要针对我镇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汇总如下:
一、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镇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好、中、差三个层次面,这三层基本分布为两头小中间大,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占25%左右,习惯一般占41%,习惯不良的占34%,学习成绩好的不等于都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在其它方面也是全面发展的。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文化程度高、亲情气氛浓的家庭,孩子都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学历层次与学生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学历和家长自身素养直接关系到对孩子的良好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因此才会有上面的差异。例如父母是教师、公务员等人员家庭的孩子大都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父母不善求学习,整天只顾赚钱或者天天打麻将,孩子的行为习惯就不好。家长的业余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较大,若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都不好。家庭和睦成为影
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行为习惯一般都很不好。
(三)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管得严的班主任,班上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好。反之,管理不很严格的,班上学生行为习惯一般都不好,甚至很不好。
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敬业精神、自身的学识修养、行为习惯等等都是影响本班学生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一个知识较全面的班主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师德学习,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大胆的放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意识,在各种活动中注重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敬业精神强且具有亲和力,必然有利于所所任班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调查中看,除了校风、班风、家庭环境、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重要影响之外,另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社会环境。如家庭周围的人、街道居民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行为规范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违规经营,都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学生上网成瘾,以至于想方设法逃课去上网。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校门内会自觉地将垃圾丢到垃圾箱里,可是一出校门就不管了,随地吐痰、随手抛赃物等等很自然。为什么呢?一则街道上本来就脏兮兮,二则也没人管,随你怎么丢。街上本来就脏嘛。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二、具体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1、保护环境意识淡薄,乱丢、乱画,故意破环公物。
2、无礼貌用语的习惯,爱说脏话、流话,不讲文明。
3、不讲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
4、不爱劳动,在家从不帮助父母做家务,在校打扫卫生敷衍了事。
5、缺少爱心,从不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依赖性强,生活、学习能力差。
7、不讲诚信,爱撒谎,捡到东西不主动交还。
8、有学生参与赌博和吸烟,进网吧、游戏机房。
9、有胡乱花钱和偷窃的现象。
10、安全意识薄弱,故意要去做一些危险的事。
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
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要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日常行为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古人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只有具备优良的素质,率先垂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1、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在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该结合各种活动及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做出一定的评价,及时强化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的行为,尤其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做出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的认知行动化,恰当处理学生认识水平与能力行为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自我强化功能,坚持良好的行为,改变不良的习惯,并持之以恒。
另外,要加大班干部、少先队员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促使班干部、少先队员学生起到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班风。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载体,让学生明确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注重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做好一日三扫、保持清洁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连垃圾,物品摆成一条线??做好小事情,做好身边事,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3、发挥队会、班会课的教育功能;
很多班主任认为队会、班会课无事可做,返来复去讲自己都很烦。其实,队会、班会课是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队会、班会是性格培养的场所,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了解其认识观点的能力;队会、班会提供一个学生的想法受到认真对待的场所,在此他们学会了表达而养成自尊;队会、班会营造了一个道德的集体,坚持不断地将尊重和责任融入到日常课堂生活中。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多种多样的班队会形式,适当适时地进行道德渗透,强化养成教育,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
4、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必须积极地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掌握家长电话,随时和家长联系沟通,互通学生在校、回家相关信息,特别是周末,避免管理空当;再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也允许学生参加,会上由学生代表向家长汇报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倾吐心中的愿望。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识和要求。会上还可以让家长与孩子进行正面交流和沟通,既可增进家长与孩子的相互理解,也可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缓解家
长过多限制与孩子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自我信任、自我调节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5、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家长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其次家长应注意孩子接触的社会环境,了解孩子接触人群的道德行为素养,并教育孩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远离行为习惯差的人群,洁身自好;其次,街道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正在加强,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街道、社区居民文化素养逐步提升,营造出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最后,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在校园内开展“五心”教育活动,即:“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自信自强,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促进小学生成长成才。
(一)忠心献给祖国
1、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与现在,牢固树立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坚定信念,培养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树立远大理想和振兴中华的抱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结合各类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五心教育为抓手,结合“五?四”、“七?一”、“国庆”、“一二?九”等重大纪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歌唱、朗诵、绘画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少先队员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队员们感受们的祖国崛起的光荣与自豪。
以民族传统教育为核心,以五心教育为抓手,结合“中秋”、“清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了解民俗知识,开展民俗活动教育,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爱国热情,做新世纪的“五心”好少年。
(二)爱心献给社会
1、让学生学会公共设施、保护文物、遵守交通规则及公共场所秩序,做到文明出行、文明游玩。
2、让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开展“珍惜每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省一份零花钱、捐献一瓶水、表达一份爱心”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三)诚心献给他人
1、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在同(来自: 海达范文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在处理邻里关系
上要和睦谦让。
2、让学生学会帮助有困难的人,乘车时礼让老弱病残孕,对残疾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助人为乐的真谛。
(四)孝心献给父母
1、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倡主动分担家务,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洗衣、叠被、扫地、浇花,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倡导体验“当一天父母”,感受父母工作、劳动的艰辛,更加关爱父母、热爱家庭。
2、让学生给自己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培养孝心,学会感恩。
3、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鼓励学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4、在各校学生中开展“我爱蛋宝宝”活动,让学生在此活动中体会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感受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
(五)信心留给自己
广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心理辅导队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教育广大学生不怕困难,意志坚强,遇到困难不言放弃,能够承受失败的考验。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大熔炉。学校通过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否则学校德育工作便很难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艰苦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用不懈的毅力去坚持。事实证明,人的行为将与的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有一旦养成终身受益的长效。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每一德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社区领导都必须思想到位,认识到位,行动到位,让我们携手共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局面。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家门一步,担负起家庭的荣辱;走出教室一步,担负起班级的荣辱;走出校门一步,担负起学校的荣辱;走出国门一步,担负起国家的荣辱!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激发个人潜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