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这个句,我拜师句子

生活不是修行,修行必须拜师
生活不是修行,修行必须拜师
& & 作者:龙在天&
自我入道修行以来,常和全国各地的修行爱好者聊天,互相交流彼此对修行的感悟和体验。受益匪浅之余,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值得探讨的问题。
&比如,很多人对于修行有这么一种理解,认为修行就是修心,无需特定的模式,不需要刻意去得到明师传承,也不一定就必须打坐、持咒、诵经、调息、吃素,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不需要神通,也不要什么功夫。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对于这种说法。我本人有不同的看法。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这话是一点都没错。可关键是这话由谁来说。
就好像对于一个拳术高手来说,他砍柴、担水、炒菜,甚至是他行走坐卧,无一不是在练功。他已经可以完全把功夫融入到生活中去了。
禅宗大德也说:修行就是吃饭睡觉,就是饿了吃饭困来眠。看,修行在他们眼里,是多简单的事啊!
于是很多普通修行爱好者就误以为这就是修行了,一个个有样学样,喜滋滋的说自己这是把生活当成了修行,认为只要好好生活就已经是在修行了,不需要再按特定的方式去训练自己了。
如果我对他们这种行为稍微有些质疑,他们还会说:修行法门千千万,何必用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你有你的方法,你愿意去打坐持咒诵经那是你的法门。我在生活中修行这就是我的法门。
也有人说:我把生活当修行,生活中的起心动念里,观心觉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断自己的习气,这和你所谓打坐持咒去修行有什么分别?
听到这种说法,我常常是啼笑皆非。想说点什么,可是看着人家那理直气壮的样子,苦笑两声,还是闭嘴算了。
不过,嘴是闭住了,但心没有闭住,这不,琢磨了一宿,还是决定写写我的看法。万一又得罪了人,还希望不要和我一般见识。
& 我想说,不管你修的是什么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基础。
& 咱们道家就说“百日筑基”,当然,这个百日并非真的指一百天,而只是一个概数罢了。
& 这个基础就是通过一些有形有相的方法来强制自己摄心。
比如《乐育堂语录》中写到:“大凡修真程途,必要先明次序。初入门时,一片浪子野心,犹之劣马狂猿,一时实难栓锁,必欲强之就范,势必收取邪火。”
这一段话,就写明了刚入道门时,必须要用一些有为之方法,如站桩,打坐,调息,持咒等等,去强制摄心不动。这个过程,就是筑基。
&很多人觉得自己在生活里面修行了很多年,经书也读了不少,学佛的道理也听了不少,和别人讲起来还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其实自己心里很虚,因为感觉自己还是老样子,习气还是原来的习气,散乱还是依旧散乱。他们也疑惑不解,到底怎样才是修行,到底怎样修行才有进步。
他们问到我这里来,我就说:因为你们缺少了筑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有相的,带有一种强迫性、方向性和目的性的。
& 现在很多学佛的朋友最喜欢说“随缘”或是“顺其自然”之类的话。这其实是缺乏正见。
我们的习染,累世也不知道积累了多少,最开始必须在师父的教导下,用一些强制性的有为的方法去慢慢剔除,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顺其自然,那是永远也无法改变自己。
顺其自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这四个字,不是一开始对初学者而言的,而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而言的。
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那也是要等到七十岁才可能出现,没有前面的岁月作为经历做铺垫,我们是一辈子都不会领悟到这个境界的。
可初学者往往抱着这四个字作为偷懒的理由,还振振有词,这不得不令人觉得好笑。基础都没有,有什么资格去顺其自然?那顺的可就不是自然,而是随大流放任自己了。
既然是打基础,那就必须有几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明师,得其传承,明师对于我们修行的筑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传授、指点、保护、纠偏等等。其作用之大,实在是不可小觑。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寻师访道,而不是自己在家里瞎捣鼓。现在很多人都把修行看得简单了,内心轻慢,而且疑虑重重,我执很重,脑子里没有尊师重道的概念。他们认为修行无需拜师,说那是心外求法。他们愿意去给木雕泥塑的菩萨磕头,也不肯给修行的前辈鞠躬。因为老前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让人家看着自己磕头,会觉得不好意思,一时间我执,我慢就冒出来了:大家都是人,凭什么要我来给你磕头?现在的人啊,没有尊师、礼师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供养的概念。还有很多自诩为修佛之人,吃饭的时候不愿供佛,平时也不礼佛,就是每天看看佛经自学。还振振有词的说自己的佛在心里,无需搞这些外在形式了。
我哭笑不得,每天看看经书,就把自己当菩萨了吗?你到了那种“无需”的地步了吗?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无需”,而是“急需”、“极需”。
&先通过这些有形有相的有为的方法,比如吃饭的时候先供佛,看见佛像就磕头等,来一步步训练自己去尊重佛菩萨,慢慢培养自己对佛的信心和诚心。
& 没有这种长时间的刻意训练,你就大言不惭的说佛在自己心里了,那不过是一句妄语罢了。
《西游记》里面,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逢庙必拜,逢塔必扫,以此来供养,他也没有说什么佛在心里,无需这些形式的话。所以现在很多人啊,一个个都是狂妄自大还不自知。
必须要先拜得明师,在明师的严格要求下,通过一些有为的方法,如打坐,诵经,持咒等等把习气都磨光,把全身的刺拔掉,这样才能在其他地方也能适应。
&大家可以看看台湾星云大师写的文章,他幼年时在丛林中挨了师父的棍子和耳光多少次,没有师父的严格教导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一个人在世俗中懒散惯了,世俗的事业也做不好,是一个庸人。一个人如果在修行路上也是懒散,把修行当成休息,那修行永远没有成功的一日。
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庸人说自己要修行,其实是世俗里面不愿努力,混得不如意,就想来修行,修行也不愿意花力气,也是同样混日子而已。
这种人我见得不少,他们学佛,可能有一些口才,就被派到外面做讲师,和普通信众讲佛法,头头是道,受人尊崇。但他自己根本毫无修行的紧迫性。你和这种人说学道要先寻访明师,他压根就懒得听。理由还一大堆,说什么现在明师难寻了,邪师伪师横行了,万一上当了怎么办啊等等。又或者说无需拜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啊,自己在生活当中也可以修行啊。
对这种人,鲤鱼师弟的说法就是你想当姚明或是李娜,就得自己去费心找好教练,高薪聘请,还得每天苦练。如果只是泛泛爱好,自己买本书在家里看看就行了。
其次,拜得明师后,在其严格教导下,我们以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地点,专心练功修持,比如我们每天固定时间去做功课,去炼气、持咒修法等等。
为什么要从这些方法去下手呢?因为不能要求大家一开始就从最虚无缥缈的地方开始,让大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一开始就要人家去生活里面修行。去参悟。人家怎么可能做得到?所以要从一个有形有相的地方来下手打基础。
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例来说,我们学习游泳,多数人是在很小的四方游泳池或是小池塘边上,让教练教几个固定的动作,每天就这样反复练习,但我们的目的,是去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面去畅游,去体验大海的波涛如潮,去迎风搏狼。
我们虽不执著于有形有相的训练方式,但这却是一个重要基础,我们不能将其与无形无相完全对立起来。这个基础过程很枯坐漫长,也很艰苦。
我们必须通过这种特定的修持方式,先初步打磨自己,稳固自己的身心,而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师父的看护和指导。
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无旁骛的修持,大概过了几年,或是十几年,师父觉得初步打磨得差不多了。筑基有成了,就会让弟子去红尘当中去接受进一步的考验和打磨。
因为一个修炼者,除了每天练功外,还得修炼心态、智慧、慈悲,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必须去红尘当中,在人群中去修行,去体验生活,把自己在平时所做的功课,去一点一滴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来。在红尘中,和各种人接触,任劳任怨,提升自己的心性,消除自己种种习气。这就不是山林能修炼好的。
& 但是没有在山林中这个长时间的严格筑基,直接就去红尘当中,那只会让人变得更散漫。
& 有了良好的筑基做底子,才能保证自己到了红尘里,也不会轻易迷失,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修炼。
就好像我刚举例的拳术大师,他即使下了山,也能做到在生活里面行走坐卧皆是用功,可以想象,他在少年时必然也是和常人一样在师父的调教下每天站桩、打拳,用尽种种方法来训练自己。而那位禅宗大德,也不知道暗中用了多少功,吃了多少苦,才能做到把生活也当成修行,做到修行的最高境界——饥来吃饭困来眠。
& 当时有人不解,问他:“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有什么难的?人人都会。”
事实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几个人能做得到?
这位大德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睡觉时不肯安睡,百种思索,千般计较。”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问问那些自称自己在生活中修行的朋友们,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能保证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倒头就安然入睡吗?
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很简单,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如果少了前面两个步骤:拜师和筑基。那换到谁的身上,都很难做到。
能在生活中观心觉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断自己的习气,是不错,但那也需要很扎实的功底才能做到,可能要训练很多年才能做到,而不是自己说自己可以做到,那就可以做到。
事实上,我们在筑基的训练中,在日常功课中去打坐,持咒等等,不也是在训练自己观心觉照吗?如果平时的功课都做不到,又怎么敢说自己到生活里面就一定可以做到?
由此可知,能在生活中修行悟道的人,本身一定有相当的修为了,他们曾经在修行上吃过大苦,勤奋用功,已经把基础打牢。所以,同样在生活中,他能把平时的修行落实到生活里面来,而大众却做不到。
大众没有明师指点,没有进行长期的对身心特殊修炼,平时脑子里杂念纷纭,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平时起心动念,皆为妄想,都是执着之心,都是分别之念,心里没有一个主人公。
对于修行之人来说,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静的时候能进入先天状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是元神之妙用,就是真意,虽然也会起心动念,但却不会执着和分别。
& 可大众呢?静的时候就是一片昏沉,散乱,动起来也是胡思乱想,行为颠倒。
& 所以,在生活中修行,前提条件是已经筑基好了,方可“炼铅于尘世”。这个次序是不能错的。
此时,师父才会指示弟子后面要把平时的功夫融入到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去,就如禅宗讲的“打成一片”。要弟子们不仅仅在自己练功的时候,而且在整个生活里面,都能保持这种修行的状态。
就好像那位那位拳术大师,人家能做到劈柴也是在用功,能劈得那么潇洒如意而又那么整齐。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在少年时期,不知道挥刀千万次,流了多少血汗。又有如那位禅师,他能达到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境界,说明他已经可以做到无念无想,自然而然,那么平时打坐用功的时候,他必然可以察知自己在打坐时候的每一个念头,通过慢慢的刻苦训练,他才能有这样的定力去摄心不乱。
你换一个普通人去打坐,满脑子杂念纷纷,自己跟着杂念跑得老远了还不知道。连打坐都定不住自己心,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要去生活中修行?这说出去岂非是笑话?
至于有些人一副淡然的模样说自己的修行在生活中,不想追求功夫和神通,似乎自己已然悟道。这话说出来,足以让一些信徒连连点头,崇拜万分,觉得对方的境界真高,只是我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幼稚可笑。
难道前面的苦修,天天用功来打基础,就是为了追求神通?祖师说: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这话也没错,关键的问题还是看谁来说,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去说的。对于已经悟道,证道的祖师,当然可以有资格这样说。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认为是没有资格说这种话的。
就好像现在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本事,学了一肚子佛道的理论又不求甚解,还眼光特高,动辄瞧不起神通,说还不究竟,看见别人静坐几天就说人家这是枯坐,堕入顽空。笑话!你来静坐几天不动试试看?别说枯坐,你连盘腿一个小时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说人家?
& 说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你追求不追求的事,而是你即使想百般求索也未必能得到的事。
事实上,功夫,神通,那也是修持到了一定境界才出来的产物,你以为就那么好求?以至于让你们还不屑求之啊?就算有明师指点,还不知道要用多少功夫,流下多少汗水才能出一点神通。
以为出神通很容易吗?
不错,神通的确还不算究竟,不算彻底,修出神通不代表得道,但神通也是大道的显化,能把神通修出来,也是你在修行中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其实,佛教并不排斥神通,当年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有一个被称为神通第一,和其他智慧第一,密行第一,说法第一等弟子并列。这也说明神通的重要性。
如果一点神通功夫都没有,拿什么去济世救人?拿什么去卫道降魔?祖师是告诫我们不要去追求神通,不迷恋神通,有了神通后不要就停止不前,而是要继续往前走。事实上,说这些话的祖师,个个都具备无量神通,无边法力。
可现在的人就极端偏执的理解为:修行不需要神通,我只要修心就好了。听了这话,我真是无语。所以说,偏执的人,理解什么话都是偏执。
他们不知道,没有神通之前的修心,和已经具备某些神通之后的修心,在层次上大不一样。我认为,只有修出一定的神通之后,才有资格去说更进一步的修心。
因为你没拥有神通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具备神通之后的心性会如何。有了神通以后的修心才显得更加重要,为什么神通离神经只有一字之差?就是因为很多人修出神通后心性就乱了。
所以,神通对修行人来说,是一道非常重要,非常必须,也是非常危险的考验。我们每个修行之人,都必须勇敢的面对。而那些说什么自己的修行就是生活,不需要神通的人,就少了这一道重要的考验。
神通,是我们在修行路上必然会遇到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进入静定状态,一些神通在身体里面被开发出来这很正常。如果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神通,而又口口声声说不追求神通的人,最终也就是嘴上的修行者,他们从来没有在修行上吃过苦,没有资格做一个真正的实修者。
修行要吃苦,尤其是前面的筑基阶段更要下苦功,不敢松懈,用黄元吉的话说就是一棍一点血,一棒一点痕,不能不痛不痒的练。这让我时常想起师父回忆自己在山里闭关之时,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居然就是爬着竹梯去上厕所的那一小会。由此可知修行之艰难。净土宗念佛求往生,也是年复一年不间断的念诵。密宗的修行就更艰苦,很多大成就者都是九死一生。就算一个普通的喇嘛,持咒都是十万遍,百万遍。禅宗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参禅,参话头,
为什么修行的人都这样吃苦?因为我们常人的心,都是漂浮不定,妄念不断,必须靠这种严格苛刻的方式来使得自己的心不散漫,使得自己可以集中精神专心致志。
筑基成功后,为什么还要到生活上去修行?就是因为要“打成一片”才算真正的功夫。就好像你打坐的时候能定住心还不行,你在生活中也得定得住,梦境中能定得住,只有这样反复的训练自己,到了临终时你才不会慌乱,也能定得住,平时的功夫才算有用,是真功夫。
只有过渡到生活中修炼成功,才可以逐渐不需要那些特定的修持方法,真正做到“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把修行当成了休闲,把祖师们说的话当成了偷懒的借口。动不动就说什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什么不需要拜师,自心有法,不需外求,拜自己就好了,动不动就说要在生活中去修心。
这些人,在我的眼里,都不算修行之人,都是一些假把式,嘴把式。试问你怎么去修心?拿什么去修心?你找到自己的心了吗?你又能找到自己的心吗?你已经修炼到那个可以借生活来炼心,修心的地步了吗?你的修为已经到了可以不用打基础,直接到世间来觉悟的地步了吗?
& 我这些问题一问出去,多数人都是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甚至有的人恼羞成怒,勃然大怒。
我奉劝一句,修行,还是别想着偷懒,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从最基础的开始吧,没有前面的基础,所谓在生活中修行,也只是一句很堂而皇之而且很好听的话,是空中楼阁而已,是一朵美丽的花,可惜这朵花永远开不出果实来。
所以奉劝有心修行的朋友们:不要一开始就完全以生活代替修行,还不到那个层次。还是等到什么山上,再学着唱什么歌吧!
作者:苏子木
上次写了一篇题为:道传有心,法度有缘的文章,放在网上,想必有很多有心人也看过思考过了,师父还特意用一句话评论道:天宇虽广,不度无根之草。草有没有根就是人有没有心啊。法度的是有情众生,而不是无心之人。
&今日龙师兄又给我提了一个话题来讨论,呵呵,跟前面文章的话题也有些接近,于是写来作为续篇,我们也认为有必要把我们关于一些修行的话题,作为一个系列,一个个话题写下去,给茫茫人海,有缘有心之士来评鉴,若是众人看了有收获,也算是为弘扬我中华道法略尽绵薄之力吧。
& 龙在天发来一段话: & &
现在有很多人说,修行没有特定的模式,不需要明师传承,也不用打坐,持咒,调息,吃素,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就是在修行。我不需要神通,也不要什么功夫。
对此你怎么看?我一看,呵呵,这话题很有代表性啊,也是现在一部分玄学爱好者、道学票友们的心态。针对这种说法,我马上回复了三点看法:
首先:功夫和神通是修行到了一定层次的显化,即是道的显化。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身心的超越,必须有能量级别的层次提高和心灵层次的提高。虽然修行不追求神通,但修行到一定的高度一定会伴随这神通和功夫的存在,这个是必然的,无论你修行的目的是否是要追求这个东西。
再次,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这话虽然没错,但修行的层次也跟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相对应,什么样的生命存在形式也决定了修行的层次,普通的生活也是修行,但只能是普通的修行层次,什么都证不到。
只有师承的,有特定模式的修行,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正如同普通士兵的训练和特种兵训练的模式及强度不一样。想到什么样的层次,必定要经过什么样层次的修行。这个是很浅显的道理。
最后:说“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就是在修行”只不过是懒惰、随便、不用心、不坚定的一个借口而已。要说生活的道理很简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播撒种子、不施肥料的土壤,始终只能草,不可能开花结果。正如不寻师修行一般,只是个普通庸碌的人而已,跟蝼蚁走兽有何区别。&
接着龙在天又发来另外一个朋友的看法,亥子是去年来学法的学员,年纪较长,阅历丰富,以前学佛之余也练过气功,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还是有一定的见地。他们的对话如下:
亥子看了龙发的那段话题,回答说:呵呵。原来我也这么想过。可还是谜呀。修行的过程一定是不容易的。否则怎么解脱?没有明师,就会处处是魔障。到头来怎么成魔都不清楚。当然有大智慧的人例外。这也是他多少世修行来的,这其实是觉悟以后的日常心态了。
很简单,有人骂我,我还会生气,肚子饿了,我还得吃饭
& 龙在天:是的,我觉得,觉悟以后,就可以说这样的话。
& 亥子:生活就是修行是没错,可那是进在一种没有路的荒漠里。
& 龙在天:如果自己还没有觉悟,就说生活是修行这样的话,无异于画饼充饥。
亥子:是的,现在许多人总是拿开悟后的前辈说的话来安慰自己,总喜欢拿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来说事。前几年看佛经,佛经上都说。能看到这本经的功德无量,说你做多少多少布施都不及持诵经的功德大。百千万分之所不及。
也就是只要信受奉持,简单地说足以成佛,但回头看看,自己还是自己,还是没有开悟。再看看周围的持诵经的人,也还是在执谜中。
按说“信受奉持”很简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看似也很简单,为什么不容易做到?这里面分明有修练的方法和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念念经就有多少修行的功力了,还是要有一套修行的方法来指导,所谓的生活就是修行,往往就是随便,随意,没有啥结果)
& 还有些同门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摘录如下:
& 小崔:生活是修行。但只是修行的一部分。&
& 海川:对这些说法我持反对态度。
人之初,性本善。一点点长大,会发生后天变化。没有正念的师父传、帮、带,可能会走偏路,修成魔。人具有惰性和散漫性。打坐,持咒,调息,吃素,这些只是帮助人改变不良的习性,利于修心的一些方法。
修行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确实可以体验出一个人的修为。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啊?那些大成就者,也都是从打坐,持咒,调息,吃素这些开始修起的。&
北京大猫:呵呵这明显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不可否认当今的社会里,不做坏事就等于在做好事(可以说成自修)这只是寻求心灵上的一种解脱&&和真正的修行是两码事
不能混为一谈。 &
在我看来:“现在许多人总是拿开悟后的前辈说的话来安慰自己”这个话的确说出了很多人的心态,很多人都是这个想法。他们不知道人家已经经过了很艰苦的修行才证到了几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前面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的血泪修行之路。
说到这些,我又想起了师父说的,以前闭关修炼,每天最美好,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爬上厕所那个梯子的那一小段时间。修行不是休闲啊!以前密宗的大成就者米勒日巴修行吃的那个苦,有几个人受得了?可是很多人看不到修行的苦,可能也吃不了这个苦。
& 他们的理由就是:生活就是修行。
我把生活过好了,这就是修行。人道都做不好,还修什么仙道啊?你要是和他们说自己通过修炼,慢慢的能入静了。
他们会不屑的说:如果只在练功中入静,算什么功夫?如果一切不能在生活中验证,打坐打的再久也是枯坐。我不稀罕这样的修行。
这种人完全以生活来取代修行,其实并不能说有错,只是自己还没到那个层次,就不能说这样的话。枯坐怎么了?能枯坐几天几夜难道不是功夫?只有在修行上有很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说生活就是修行这样的话。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得一点一滴从日常功课做起。除非是大根器者,有他特殊的修行方法,但那也是我们模仿不来的。就算是米勒日巴,都老老实实的苦修,几次在闭关中差点死掉。密宗很多弟子最初的修行,都是持咒,几十万遍,上百万遍的持咒来打基础。
& 在基础还没打牢的情况下,就到社会上去,完全以世俗生活来取代修行,还是不妥的。
古人修炼,很多也是在山里修了十几年后,师父才放其下山,去红尘中炼心。并不是一开始就任其在社会上厮混,进行所谓的“修心”。如果要这样说,那世俗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他在“修行”。那真是全民都在修行了。
所以,我认为,去世俗中修行,那不是初学者可以做的。咱们初学者,还得老老实死听师父的话,炼气,站桩,打坐,持咒,做一些日常功课。&
“修行,只是寻求心灵上的一种解脱”,——很多人特别喜欢说这句话,说自己的修行不需要什么拜师求道,只是求心灵上的解脱。实际上,我认为,这种心灵上的解脱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 对大多数人来说,身心是一体的。
身体都不能解脱,心灵怎么解脱?你没有通过一些修行的手段来炼气,各种习气都还在,比如某一天,你的身体偶尔患病了,你就心情就不好了,无端端的冲人发脾气。又或者哪天见了美色你的身体就起了反应,身体有了反应,然后心里就想入非非,欲念不断。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察觉到自己每一个细微的念头,我们不是有大根基人,所以我们没有那种真正的定力去面对身体的种种反应,才发现身体是如此深的影响到自己的心灵。
不解决好色身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心灵的问题?肉身的痛苦执着没有经过特定的修炼怎么解脱自由?身心是统一的,相互影响,所谓的不修行就想着心灵自由解脱,那正如龙师兄说的,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哦。
总的来说,很多人所谓的生活就是在修行,并不是在真正的艰苦修行之后的领悟,而是一种玩票的心态,偷懒的借口。有些人生活上的事务都处理不好,又怎么能说生活就是修行呢?
智者艰苦体验后的的领悟,可不是凡人逃避现实的借口。又想要修行者的名份,还想着要有休闲的状态......简直又贪又懒啊!没有用心去修行的人,总是想些自欺欺人的说法。想轻松修行的人啊,早点觉悟,不要做休闲的梦了,一句话:修行总是要吃很多苦头来磨练的。
从《绿野仙踪》来看尊师重道(一)
作者:龙在天
古人云: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千古帝王无不有师。尤其是我等修行之辈,既有掌教祖师,也有传道恩师。
阳师亲度,玄师飞度,自古无师不传道。对于一个发心学道之人,应该先从敬师、尊师、护师开始。
现代很多人对于修道的概念模糊,更不懂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修行可以自学,以为每天吃斋念佛就是修行,或以为在庙里随便找个出家人皈依了就是修行了。
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是必须要拜师的,而且必须寻找到一位具有正统法脉传承的师父,拜在其门下,听师父开示大道,得传大法,才有机会好好修行。
凡是不寻师,不拜师的,只能沦为普通信众,他们纵然读得再多经典,学得再多的教理,做得再多功课,但因为无师引进门,始终跪在门外仰望,难以踏入修行的大门得窥奥旨。
可好笑的是,他们却往往以为自己这样就已经是在修行了。等过了几年,十几年,他们慢慢的就会开始心虚了,清楚自己一直都未入门。
& 大多数人会心灰意冷,放弃信仰,这就是所谓的学道三年,道在天边。
但极少数人会醒悟过来,就好像书中的冷于冰,毅然去寻觅真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尊师,以及如何尊师呢?清代的李百川所著的《绿野仙踪》这部古典小说里面,很好的阐述了如何尊师。现在我来为大家分说一二。&我们先看冷于冰是如何尊师的。书上这类细节很多。
比如,每次火龙真人和紫阳真人来冷于冰的洞中指点一番离去后,冷于冰皆跪送二师出门,直至他们腾云到天际看不见之时方敢起身。后来冷于冰的异类弟子袁不邪也有样学样,每次冷于冰驾云出洞门,他也恭恭敬敬的跪送。冷于冰在峨眉山木仙那里得到桂宝几个,也送去供养师父。冷于冰第一次去火龙真人的洞府时,都不敢擅入,求师兄桃仙客通报后,方敢入内。种种细节,我就不再多说,因为这些都是从明处落笔墨,而且这些表面上的恭敬,也容易做到。
其实书上另外有一条隐线,刚开始我也没在意,后来逐渐品出味来。才知道“尊师重道”这四个字,其实始终贯穿小说之中。为什么对于尊师重道这个内容,书上明着讲了后,还要暗着讲,作者用心良苦啊!隐线伏得更深,把什么是真正的尊师点得很透彻,可谓是设置重重考验。就看读者是否能悟到了。这里我不多讲,就大致提一下几点吧!
一、真人化身乞丐以死癞蛤蟆试探冷于冰 & &
冷于冰在西湖遇见扮作乞丐的火龙真人之时,厚着脸拉扯人家说话,想求金丹大道。乞丐大怒,指着一个腐烂的癞蛤蟆,里面有无数虫蚁在爬,腥臭无比,说这就是金丹,你把它吃了吧。冷于冰硬着头皮吃了下去。乞丐点头说此子可以教矣!
& 家师曾说学道首先要学会谦卑,放下自我。
& 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苦苦寻觅而不得,因为他们是怀揣着贪婪、嗔怒、愚痴、轻慢和狐疑。
& 不说普通人吧,就算是世面上的一些大师,即使名声在外,著作无数,也依然意识不到这一点。
某位大师的著作内有一个当年他拜师学道的小故事,大意是大师在年轻时四处寻师,在湖南遇到一位修道人,门下弟子众多,擅长用符水咒语治病。这位大师没接触过道法,以前都是学佛,对于符水,除了佛教的大悲咒水外,几乎是一无所知,非常好奇,磕头花钱,向人家求了半天,花多少钱都要学。
人家说“法不传六耳”。让他跪在旁边,先传五个字的口诀。当时他规规矩矩跪着,当这位师父告诉他,五字诀就是“某某某菩萨”,&他一听就不高兴了,这个我祖母、我妈妈都会念,还等你教我吗?连“南无”都没有,太不正宗了。他勉强保持风度,笑一笑,磕头谢师,拱手而去。
我读到这故事时很感慨,他为了学符水治病,苦苦哀求,花钱磕头,要求拜师,但又对师父所传生不起信心,习惯性的以自己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为标尺去衡量这位民间师父所传,估计这位师父看出他的脸色不愉,咒语也懒得教了,看他是个读书人,索性把《大学》的开篇当咒语教给他。他的心更加凉了,八岁就会的东西还等你教我?一时间对所拜的这位师父失望透顶。我想,这位师父只怕也对他彻底寒心了吧。
什么是拜师?拜师必须要有恭敬心,也许在普通人看来,这位大师前面磕头求法,求了很久,就已经是恭敬了,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恭敬而已。他才听到一点皮毛,就开始用自己的想法自以为是去评价师父所教的东西,内心的傲慢还是浮现了出来。花钱磕头就是拜师?古人为了学道在外面一访道就是几十年,现在很多人上午拜师,后晌就想求法,来两回就想学本事,这算哪门子徒弟?要学本事也可以,问题是又没诚意,还拿架子,稍不如意,这个当师父的都要被你鄙视了,这要如何学道?人家当师父的也不是傻瓜,难不成刚磕头拜师,就要他把真传拿出来教人?
在我看来,这位师父教的所谓的五字诀,其实和老乞丐丢出来的死癞蛤蟆是一样的,是拿来试探弟子的。如果弟子对师父深信不疑,那么吞入后就是金丹,否则只会恼羞成怒,认为对方在戏耍自己,拂袖而去。冷于冰连一个肮脏的蛤蟆都吞了,而他却连一个五字诀都接受不了,这差距何其之大?
民间的师父传法,其实是非常谨慎的。磕头花钱是学不到东西的,必须要跟他很多年,才能学到一点点东西。这其中有无数次的考验。
通常师父都是教一个简单的东西,或残缺的东西试探弟子的诚意,如果弟子看了觉得太简单,那么这种弟子不要也罢。若是毫不怀疑,哪怕是得了一个假的咒语,欢喜不已的每天念诵,也一定会有效果的,关键不在咒语本身,而在人心,在于你有没有和师父的心契合。师父一看孺子可教,才会慢慢的教一点真东西。说白了,就是看你是不是真正的相信师父,是不是真正的尊重他。
修行就要做个老实人,师父让你干嘛就干嘛,别那么多疑问和自以为是的聪明。事实上,我们在修行的路上,最难的就是打破我执,对师父升起信心。
& 修法最关键的就是信师父,而不是信书本,信各种理论,信自己。
很多人都问我,修道的第一步是什么?有人说是不是先学八大神咒,有人问是不是打通小周天,有人问是不是先读道德经等等。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如何笃信你的师父。你要是不信他,给你金子你也接不住,一辈子永远在下层打转。
这位大师晚年承认自己当时心意不诚,可是他依旧没意识到最大的错其实是——他只信书,信自己,就是不信师。
这位大师说:我错了,学佛以后明白他没有骗人,为什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那么无论你念什么都是灵的。所以,念什么咒语啊,拜什么师父啊,那统统都是形式,没啥意义。只要你能做到很有诚意,就可以做到‘格物’。”
看到他这段反省,我想,如果冷于冰当年错过了老乞丐,若干年后他也许会自责的说:我错了,因为科学说“一切肉类都是高蛋白”,所以即使是腐烂的癞蛤蟆也是有营养的。只是我当时意不诚,嫌不好吃,不合口味,没有享受到。
显然,这位大师只是认为自己念咒不够诚恳而已,他的诚意,仅仅只是放在咒语上,认为只要心诚,咒语就灵。
从头到尾都是从自我出发,最关键的师父却被他忽略,根本没有用半点诚心对师。
因为觉得咒语简单,不是秘密,就已经对师父的信心动摇了。事后的反思还停留在研究咒语来揣摩修行之路,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什么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等等。他的头脑已经被各种书籍武装了起来,师父教他的每一点,他都要用自己头脑里面的“知识”印证一番。
这到底是信师,还是信自己?文人学道,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清高自傲,总是自以为是,那么永远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实修。
再说,对于一个修道人来说,拜师是一件慎重的事,尤其是选择自己的本师,更是大事,怎么能是一种形式呢?
你即使有天大的诚意,也要你的师父认可了才行,他若不认可,你还觉得自己多有诚意,那不是一厢情愿吗?毕竟,对师父都不诚,还谈得上其他吗?
我们的诚意,必须是建立在师父认可的基础上,而不是自以为是。这位大师认为只要自己心诚,咒语也好,师父也罢,一切都是形式。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诚意”,我委实不敢苟同。
何况,这里不光是诚意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弟子,你都不信你的师父,对师父都没有信心,却对一个咒语有信心,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首先要相信你的师父,这是最关键的。然后再相信他所传的东西。应该是冲着某个师父去求法,而不是冲着某个法去拜师。
社会上常常有某大师宣称自己在传某某法,信众们一看这个“法”的名字多么高大上啊,激动无比,一窝蜂的跑过去学,求加持。我想问他们,你们了解这位师父吗?你们对他有多信任?如果你们之间都没有互信,彼此以诚相交,怎么接得到他的法?
现代人对学法真是毫无概念,他们压根不在意是谁在传法,所以没有尊师的概念,他们把自己想学的“法”当成一门特殊技术,一种稀缺资源,谁有就去找谁要,把拜师学法当成一个利益平台了,入门后很快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各自的利益为主导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爱好练功的就去结识练功厉害的同门,喜欢赚钱的就去结识有资源的师兄,虽然名义上以修道人自居,天天练这个功,修那个法的,其实人人都趋利去了,为的还是自己,重的还是俗情,求的还是如何得好处而不是如何恭敬、顶礼在前面引路的人。
他们不知道传法的特殊性,弟子必须把尊师重道做到极致,诚心和信心都已经完全具备,自己的心意已经和师父高度契合,心心相印,这个法才能传得下来。
& 并不是把咒语和口诀,诀印教给你,光是靠你个人那点自以为是的“诚意”就可以练得成的。
就好像这位大师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要对咒语有诚意,一心一意对着一碗水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就可以和符水一样灵验。我有些忍俊不禁,这不是教人催眠自己吗?就好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崂山道士》里面那个家伙,不断催眠自己可以穿墙,结果头上一个大包。&
很多人啊,这辈子都在寻师,但真正遇到一个稍有点本事的师父,又不肯老老实实学,总是卖弄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学问和自以为是的聪明,不把师父放在眼里。难怪这位大师说自己活到九十岁,一辈子都在苦苦寻觅,也没有看到过大家想象中的仙佛。其实未必是他没有找到,而是仙佛没有按他想象中的模样出现在他面前。
什么是仙佛?所拜的师父就是仙佛。问题是他有把自己的师父当仙佛那样诚心诚意去敬奉吗?&记得家师曾经和我说过。他十几年前,曾经拜了一个老隐士。那个老人虽然很喜欢家师,但也不教东西,只是让他每天反复念几个菩萨的名讳要求他每年要念诵多少万遍。过几年去见这位老隐士,又会增加一两个菩萨的名字,让他继续念。家师也不敢不念。如果换了这位大师,一看这么简单容易,心里肯定会想这不是忽悠我吗?这几个菩萨的名字有什么好念的,谁都会念,说不定也大怒而去。但家师却对这位老隐士的修为推崇备至,以为当世之高人。
我想,在乞丐要冷于冰吞死蛤蟆的时候,冷也有一番天人交战,因为他头脑里面固有的识见告诉他,这个不能吃,不好吃,但最后他还是战胜了自我,既然要学道,就要豁出去。如果当年这位大师也肯豁出去,无论对方教自己什么,都一心一意照做,也许他就真的见到仙佛了。
(按:此文虽然我是谈的学佛的四类人,其实也适合学道的。) &
几个月前,我在某佛学群和大众佛友一起闲聊,我一时兴起,谈到了我曾经定义过学佛者分为四类人。众佛友非常好奇,问我是怎么分类的。当我把自己的分类说出来后,他们各自对号入座,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类,结果发现,按我的分类,居然都能对应起来,只是让我遗憾的是,都属于前三类,而没有我归纳的第四类。
我把学佛之人,分为以下四类: &&
第一类:文艺性的学佛者。 & &
严格来说,这类人,还不能称之为学佛者,顶多可以说是对佛学有些倾向,想亲近佛学,找几本最浅显的书看看,如《觉海慈航》、《醒世明灯》、
《了凡四训》,学习一点佛学知识和思想,作为丰富自己精神内涵的一种工具。
他们对于打坐、磕头、诵经、持咒等修持没有太多兴趣,顶多看看禅宗那些充满趣味而又机智的佛理小故事,听一听佛教充满祥和宁静的音乐,有空的时候就去寺庙逛逛,看着庄严的大殿佛像,在香烟袅袅中获取一种安宁。
这部分学佛者,大多是白领高管,因为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家庭繁重的负担,又或者是爱情遭遇到了挫折等等不顺,给他们带来压力让他们倍感疲惫,生活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带来种种苦恼,希望到佛教的殿堂里面来寻找人生的答案,同时也来寻找一种心灵寄托,他们希望借助佛的智慧解决他们人生的疑惑,然后获得内心的安宁。所以宗教成为了他们闲暇之余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佛学,会教他们放下烦恼和执着,不要计较得失,一切顺其自然。会教他们不要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奔波,或为情烦恼。不要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最高追求,他们会暂时放下,于是感受到放下后的清风明月是多么惬意。但他们也只能是放下一时,又马上被俗世的力量给拉回去。(按:这有点类似于最近所传的马云在缙云山呆几天,美名其曰:“闭关”,其实也就是一个放松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修炼。但现在很多寺庙开始流行起闭关来了。闭关七天,收费不等。呵呵,闭关也成为了一种商业时髦了,不得不佩服现在僧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与时俱进。)
这类人,对于佛法的了解也就是浅尝辄止,所以对苦修苦行的密宗兴趣不大,而净土宗每天念佛磕头的修行方式也让他们厌烦,觉得太过于呆板。至于华严宗、唯识宗等哲学意味浓重的教派就更加提不起兴趣了。倒是禅宗的风花雪月让他们颇感惬意,觉得禅意浓浓。
所以这类学佛者,对真正的佛法修炼其实是不感兴趣的,虽然他们也常说自己学佛是在进行“修心”,其实他们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平静而已,还远远谈不上一个“修”字。他们要的只是在这里放松娱乐一下,也或者暂时说是逃避一下这个俗世。对他们来说,能把心量放大一点,在生活中能遇事豁达开朗一些,少去计较一点,这就足矣。这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修心”了。
当然,在真正的修行人看来,这还远远达不到“修心”的层次,顶多就是磨一磨性子罢了。真正开始下手去“修”,
那是有方法的,不像他们想的这么简单。 & &
所以,这一类人谈不上信仰,也没有多少佛学知识,不要和他们说什么因果轮回,他们顶多可以接受的就是要修身养性,行善积德。能如此也足矣!
第二类:哲学性的学佛者。 & &
这一类人,我经常在网上碰到,他们具备一定的佛学知识和思辨能力。他们好像思想家一样,整天思索一些所谓的哲学问题。
比如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有中心吗,有边际吗?什么是道?阴阳二气是怎么来的?因果轮回是真的存在吗?
对于人来说,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为什么佛就是跳脱不可知论而认识到世界真正本质的人呢?佛说人人都具备佛性是什么意思?人死了以后还真的有另外一种生活吗?修道可以解决生死问题吗?如何解释非物质实体?如精神、意识、理念、存在等这些非物质概念?比如精神、意识,我们不可能在实在世界中找到对应物,它是真理还是谬误?……
& 这种问题非常的多,提问的人多半都是喜欢读书的人,这些问题,他们会用非常哲学的语言提出来。
其实,群里这些人之所以来学佛,也不是为了修炼,他们就是喜欢看书、思索,但又不愿意下手去真正修炼,于是整天就和一些“同道”在网上进行辩论,每天谈佛论道,引经据典辩得不亦乐乎,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我在群里看着这些人整天辩论着,都感觉头晕脑胀的。
我以前经常遭遇这种人,问我这个那个的,问的都是高深问题,一个个都摆出一副要探索宇宙的真相,悟脱生死的真谛的架势。
我说你想亲证真相,怎么不学当年的佛祖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那样去一步步修行亲证呢?他们摇摇头,跑了。他们才懒得修炼呢,他们只想要别人告诉答案,如果没有人告诉,那就继续看书思索。他们的快乐,可能不在于获取答案,而在于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所以,他们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看书,比如佛道等宗教经典,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希望找到所谓的真理。也有的人纯粹就是兴趣使然,还有的人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信仰,以前老是研究唯物主义,也想换换口味,来研究一下宗教的唯心主义。
当然,会有少部分哲学性的学佛者,最后会慢慢成为我下面说的第三种学佛者,也就是宗教式的学佛者,成为宗教徒,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彻底走入宗教成为信徒,才有机会搞明白他们思索的问题。
其实他们不知道,即使走进宗教,也未必就能搞明白,因为现在的宗教人士未必就懂得真正的实修之法,大部分僧侣我看也都是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就算运气好,能在宗教当中遇到隐修的高人(按:大家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吧,对了,我说的就是少林寺的那个扫地僧,虽然长期混宗教,他却一直隐修着而不为人所知,但他的功夫远比什么方丈首座高明得多。)也必须要真正下手去实修实证才有机会搞明白。
而且这还要看你的实修到了哪一步,你实证到了哪一步。你若是没修到那一步,没证到那一步,也是白说。布袋和尚为何喜欢说:说不得,说不得。的确,很多东西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说出来就是错。
& 所以答案只能是自证自知,不可能从别人嘴里获知。从人家嘴里知道的,永远是似懂非懂。
另外,无论是文艺性学佛还是哲学性的学佛人群中,有少部分人还有一个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赶时髦,追潮流,和人家说我爱好佛学,感觉自己挺有面子的,似乎自己的精神境界比别人高出一筹来。现在不是只有大腕大亨们才喜欢皈依佛门吗?咱们现在也有那种境界。
第三种:宗教式的学佛者。 & &
上面讲的这两类,还只能说是佛学爱好者,不能称之为修行者,他们爱好并钻研佛法,但并不修持,也无缘得到真正的修炼密法。而我所讲的第三类的学佛者,就有少部分是稍微和修行沾边了。(有极少部分甚至是完全进入了修行阶段,可以说已经成为第四类的学佛者了。)
&宗教式的学佛者,一般会成为虔诚的信徒,也就是宗教徒。我认为这其中又分三种:
第一种是笃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他们可能是村夫,农民,工人,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对佛学知识也谈不上多了解,但他们对佛教有着最朴素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这些人可以千里迢迢,三步一磕的去寺庙朝拜,其诚心令人感动。他们在寺庙磕头,一天可以磕头几百上千次都不肯歇息。但他们未必愿意真正修行,也搞不懂佛法奥义,可能对他们来说,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愿力。对他们来说,能顶礼膜拜就心满意足了,或者每天念念佛号,念念六字大明咒,他们就觉得这也不错了。而且他们会极度维护自己的信仰,哪怕为了信仰而牺牲自己。
在他们看来,信仰比真相更重要,因为他们不进行真正的修炼,也不研究佛学奥秘,所以无法触及到修炼的本质和事实的真相,他们只是凭着最朴素的信仰去做事。他们会把一些和尚的话奉为圣旨,即使有真正的修炼者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也不会信。一旦真相和他们的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抵制真相。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他们手里拿着“红宝书”,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胜于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的教导。但其实他们又并不真正懂得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一群人思想最朴素,但因为智慧未开,习惯了盲从,所以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
第二种则是学者式的信徒,他们多成为居士或直接皈依为僧人。这种信徒,多从前面我说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学佛者发展而来,以高学历或中年人为主。
人的智商高了,知识多了,问题也就越多,于是走向宗教去寻求答案,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名校的博士生放弃学业遁入空门。而人到中年,便多哀了,是故许多人都在中年的时候开始信佛。尤其是读书人。少年時喜文艺,到中年便倾向于哲理,由是接触到佛典,于是便谈空说有,成为了佛教徒了。中年人都比较成熟了,佛教在社会上势大,所以接触佛学机会很多,他们不信则已,一信,信仰便比较坚定。
第三种是有志于修行的信徒。他们希望能在宗教里面找到真师真法,进行下手修炼。隐修的高人他们找不到,就只能到宗教里面去碰碰运气了。这种信徒一般信仰比较坚定,这本来是极好的事,但也有其缺点,盖当末法时期,每多伪师伪法,若错投伪师门下,错学伪法,则信仰越坚定,反而为害最深。这时候,即使费劲唇舌,亦很难令其醒悟。
所以,信仰坚定虽好,还必须有智慧才行。否则错投了一些内伪外真之人为师,那真是耽误自己一生了,断了自己的慧命。这类有志于修行的信徒,虽然在诚心和信仰上面都过得去了,但能不能得到真师传真法,就很难说了。
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人以为皈依了佛门,受戒了,拜了师,有了一个法号,从此就可以正式开始修行了。其实修行哪里那么简单的。
& 自古以来,修行讲究“法财侣地”,
而最难的就是求法,所谓“真师难遇,正法难求”,很多人一辈子到处奔波求法,都遇不到一个真正的明师传法。
如果以为到寺庙去皈依一下,就可以遇到真师,学到正法,那么得法也未免太容易了点。不是人人都有机会遇到真师,有这个因缘可以得到好的引导。
很多人把宗教式的学佛者,当成了真正的修行者,其实我觉得这类人离真正的实修者恐怕还有一段距离。
&(按:当然,有些福报很大的宗教式学佛者,能够跨越这段距离而成为真正的实修者,这种实修者就会在寺庙当中成为真正的高僧大德,比如六祖慧能,黄梅寺众多僧人,唯独他一个人悄悄得了法,躲在外面十几年进行苦修去了,搞得其他宗教式学佛者——黄梅寺的僧人们一个个的都成了恐怖分子,对他的追杀就没消停过。可见“法”之珍贵,以至于让六祖慧能都不得不隐起来,否则性命难保。这其实还说明这些想夺法的僧人是明白人,知道要“法”的重要性,只是采取的方式不正确罢了。换了现在的宗教式学佛者,可能都未必有这样的觉悟了,都不知道这些僧人干嘛要去抢)
而且,宗教式的修行方式,有着非常强宗教烙印,即使是最讲究的实修的密宗也不例外。比如整天有功课要做,要读经,诵经,背经,辩经等等。
我看现在很多佛学院上课,一群和尚尼姑坐在教室里面听课,那情形就和中学生没什么两样。感觉他们不像是在学法,倒像是在学习宗教文化知识。
有一位密宗的活佛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寺院中传承的是以教典为主,山洞中传承的是以窍诀心法心得为最。”这位活佛不喜欢呆在寺庙,经常去印度或川藏地区一些岩洞寻访高人,他认为岩洞里面一些修士的修为,比起他们的法王来,更加深不可测。而且他们所传承的佛法,连一些法王都未曾听闻过。而现在大陆的很多寺庙,究竟还有多少这种真正的修行之人,我都感到很怀疑。
我去了很多寺庙,感觉很多和尚这辈子就是从事这个职业而已,并不知道修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就好像少林寺的一个僧人说他在少林寺二十年,他的工作就是在寺内摆摊卖纪念品给游客。
另外一些寺庙的僧人,虽然也具备一些佛学知识,但是感觉和真正的修行人相差很远。一个寺庙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高僧大德,这个寺庙就少了灵魂,有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且这个躯壳还不断的发出铜臭。我觉得很多宗教式学佛者,不管居士也好,还是僧尼也好,其实只是在研究、传播、传承这种佛学文化,还不算真正的修行之人。
& 第四种:进行实修的学佛者。 &
这种实修者是最少见的,很难寻访到,在他们心里其实没有太多宗教的分别心了,佛道相通了。因为宗教只不过是社会上各种信仰不同的团体划分出来的一种势力范围。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参与到这种势力之争里面去。因为这种争斗,说到底还是名利之争。天上神仙是一家,太上老君和如来佛是好朋友,呵呵,可是下面的徒子徒孙为了一点点名利斗得不亦乐乎。佛教虽然宣称四大皆空,可在中国圈的地可一点都不空,抢占了不少山头,道教的洞天福地,大多被佛教徒不客气霸占着,而道教还依然谨守着“清静无为”的宗旨,退避三尺,不与外来佛教争锋。以至于搞得不少道观都地处偏僻,甚至把道观改为寺庙的情形也不少见。目前看来,中国的道教在节节败退,佛教大获全胜,呵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扯远了,这类实修者一般都喜欢隐居,一些喜欢旅游的“驴友”也许有机会看到,因为他们喜欢在大山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搭一个茅棚修炼。上次群里一个驴友说他们曾在某山某处看到有茅棚,不远处就有一个修行者,好奇的看着他们走过,他们想去和他交谈,但是他不大愿意说话,可能是不喜欢和人聒噪,随即飘然而去。还有一些实修者,就好像那位活佛说的,躲在某一处岩洞里面闭关。但不是所有的实修者都避世,还有一些是隐在农村里面,或者在城市里面的某处暗中修炼。
他们有着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公司里面一个普通职员,但他们却是得到真正佛法的传承者,得到了窍诀心法,所以只需下手苦修就是了。他们所传承之法,乃是真法,密法,大法,可不是在课堂里面学法,呵呵,课堂里面只能学到最粗浅的东西。真正核心的东西,历来都是口传心授,不入六耳的。他们得到了修炼的核心秘密,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不喜欢被人打扰,除了基本的生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修炼上面。
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虽然不像现在世面上这些大师们这么出名,整天出书立作,全世界到处巡回演讲,名利双收,但他们却各有一身惊人艺。
&(按:本门有几位师兄弟也是如此,工作下班回来就是练功,同事之间的应酬很少去参合。就连广东一个小师妹都是如此。她下班后不和其他女友一起逛商场、超市,也不看电影,而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打坐练功,却骗同租的室友说自己在复习功课准备考注册会计师。这位师妹虽然拜师年限不长,但她的功夫却比世面上一些传法的“大师”要扎实得多!)
这种真正的实修者,不为名利所动,不轻易传法。只能以诚心去求法。他们的法,只传有缘、有福、有德之人,而不是只传有权、有钱、有名之人,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富豪、明星,对他来说,都是一样。想当年达摩祖师连梁武帝都留不住他,而他却将佛法传给了二祖神光大师。是因为神光大师悟性本高,又极有诚心,断臂求法,天降红雪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五祖弘忍大师为何传衣钵给六祖慧能,却不传给心爱的弟子神秀,那是因为真法只能传有缘之人,而不能拿来出售或是送人情。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大师”,自己都没学几天,就迫不及待售法以谋利,靠的就是一个骗。
对此,我的师父曾经有过一番这样的感慨:“&&&&得一法一术,好自大自满者多,得微末之道,好为人师者多,看书者多,&实修者少。夸夸其谈者多,&耐寂寞者少,能传者少。求速成,少能苦其心志。寻捷径,&少能探其究竟。做一时之客者多,持之以恒者少。一时兴趣者多,&为修炼者少,能得者微,&而自古高师修炼不是惊人艺,而是艺惊人。”
有很多朋友爱好修行,也到处听大师讲课,或是买经书回家阅读,这种精神很是可嘉,因为他们这样也是在积极的为自己打造一把“伞”,且不论成功与否,至少道心发起,灵光初现,此即是缘也。
& 应该说,与佛学、道学或是易经等神秘玄学生起亲近之心,是需要缘的。
此种缘,我称之为“道缘”。
正如佛家所讲的“佛性”一样,佛家认为大众皆有“佛性”,乃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道缘”也是人人皆有,自给自足。这就好像水具备了水性一样,无论是海水、江水、河水、溪水,还是阴沟水、自来水或是茶水、尿水,皆有水性。一滴水的水性和汪洋大海的水性也是一般,在本质上并无分别。
正因如此,佛讲“众生平等”,即是此意,既然人人皆是自性自足,当然人人皆有成佛之机缘,人人都可能是未来佛。
但是,具备了佛性,道缘,并不代表就能成佛成仙。因为大多数人在尘世中生活,虽然幼年还能一尘不染,心如白雪,没有过多的欲望,无邪纯真,但日子久了,长大后走出家门,渐渐的就被花花世界所诱惑,内心的欲望如毒草在蔓延,贪嗔痴三毒犹如毒蛇冤鬼一般缠绕身心,佛性也被七情六欲所蔽,以致明珠蒙尘,不能明心见性,以至于认贼作父,认假为真。
宋代的柴陵郁禅师曾写过一首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诗讲的就是众生之佛性已是明珠蒙尘,然却自迷自误而不自知,以至于在苦海中沉沦。
禅宗还有一首偈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早向灵山塔下修。”此偈寓意深刻,告诉人们佛性人人皆是自给自足,只需自证自悟,明心见性,自然可以悟透本来面目而成佛。
但是,话虽如此,又有几个人可以自证自悟的?学佛易而见性难,慧根智性,无上妙明,得之与人,成之于天,悟之于人,启之于天,非人事所能定。即使是五祖弘忍上师的得意门生神秀大师,也是天天在给自己的心上扫尘,他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认为此偈尚未见性,只能为自己广种福田,不造恶业,不堕恶道,却不能悟透生死,连神秀大师尚且没有悟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何况是他人?
可见学佛之难,佛学乃大智慧之学,用不得世间聪明,必须见自本性,识自本性,否则穷经皓首,终老念佛,晨昏参禅也是无用。若是见性了,即使是如一字不识的六祖大师,一样的成佛成祖。
在佛法昌盛的唐代,真正成佛的人尚且极少,何况是现在的末法时代。如今,虽然佛教在人间的势力极大,到处传播佛学,但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早已经开始凋萎,再也没有宗师级的高僧来出来授法了。
而且我感觉如今的寺庙都已经商业化了,与其说是修行场所,倒不如说是旅游景点了。我上个月去长沙的某某寺,发现庙门关闭,门上贴一公告,大意是由于周边卖香烛的小贩冲进寺内殴打工作人员,所以暂闭庙门,整顿秩序。我大是不解,这里的小贩和寺庙的利益可以说是互依互利,香客在小贩手中买香火,然后到寺庙中拜佛烧香。怎么他们之间会打起来呢?后来我一问旁边开店卖香火佛具的老板,方知原委:原来寺庙规定凡是来上香的香客,一律不准从外面带香进来,必须在寺庙中购买。这样一来,岂不就断了那些小贩的活路了。难怪有此冲突。
那老板恨恨的说:“这些和尚尼姑的日子已经够好过了,每人的房间都有电视空调,衣食无忧,又不用劳动,却还要来和我们这些人抢生意,断我们的活路,这些人哪里是修佛的,哪里还有慈悲心,简直比强盗还黑。”我听了半晌无语。
这个月,我因为陪一个同学去买地藏经,又去了一趟该寺。里面的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每间房子里面都摆放了高大的菩萨金刚,门口的右边放了一张桌子,一个尼姑坐在旁边,桌上有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大意是要拜一下菩萨,就要捐钱,然后记下自己的名字。
当然,他也不强迫你捐,但既然拜了菩萨,总不好不捐一点吧。 &
我的那个同学很是虔诚,一路拜过去,我在旁边看,心想,若是无钱,只怕是连参拜一下菩萨都不好意思。也不知道是佛贪财呢,还是这些僧人贪财?&
我一路逛过去,到了另外一间房,里面是专门求签的。求签一次是5元,解签一次是10元。解签的可能是个居士,大概50多岁的样子,感觉伶牙俐齿的。她给人解签,签也不看,就直接问对方的出生年月日时,问了以后排也不排,张开就说,说你婚姻怎么样啊,事业这几年又怎么样啊,每个人大概就只说一两句话就打发走了。比如我看见有个女孩把八字报给她,她就问:“你想问什么?”,那女孩说:“我想问做生意能不能行?”她就一幅教训的口气说:“做生意是好事啊,又不是要你作奸犯科,既然想到了就去做啊,你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呢?佛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啊,不能只想不做啊……”就这么几句话,就说的那个女孩连连点头。而我则大摇其头,哪怕是胡诌,她也得多说几句吧,在寺庙外也有好多算命先生,他们给人算个八字至少也要十几分钟,而且也就赚了5元。这可真是庙大欺香客啊!&我皱了一下眉,不愿意再看下去,便催同学赶快走了。
整个寺庙给我的感觉就是俗不可耐,我没看见有谁在这里参禅悟道,也没有看见谁在谈佛论经,我看到的就是,每到一处,就要磕头,收钱。庙中还有卖玉器的,卖各种商品的。给我的感觉,此绝非清净之地。何况,这些来参拜的香客,又有几个是一心向佛,请求超脱的?恐怕大部分的人皆是有所求而来吧!就好像我的这个同学,他以前是不信佛的,只是因为生病了,希望佛祖保佑他早些痊愈而已,故而来此参拜。
佛法被宗教化后,实际上就是被妖魔化了。如来曾有一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若是按照佛祖此偈的意思,这些香客岂不是都是在走邪道?佛祖是要我们自证自悟自度的,可如今的香客都抱了功利的目的来求佛保佑,都想靠在“佛”这棵大树旁边,这岂不是离佛的宗旨越来越远?
佛家和道家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成仙,只需要努力修行。这一点是西方宗教不能比的。基督教是崇拜上帝的。因此教徒是不用修行的,只要靠在上帝这棵大树下面就可以了,什么事情都有“上帝保佑”,他们认为只需要虔诚的信仰上帝,自然事事可以逢凶化吉,死后可以进入天堂。在他们眼中,上帝就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神。
而现在,国人也接受了西方人的这一套,把佛祖,道祖视为心目中的“上帝”,他们只需要顶礼膜拜就行了。他们也不想成佛成仙,只要把这辈子的生活搞好就行了。基于这种目的,大多数人宁可去膜拜,也不愿去修佛修道,而所谓的参拜,一来是图个心理安慰,二来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内心还是希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
& 毕竟修行太苦了,那些僧人中尚且已经找不到没几个长伴青灯,一心向佛的人了,又何况是普通的俗人呢!
我去过不少寺庙,感受不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倒觉得一股商业味扑面而来,我觉得现在的寺庙,就好像现在的大学一样,光有一个宏伟的建筑在那里,骨子里面那上千年的传承却早就已经没有了。
想当年,蔡元培先生,胡适先生主持北京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北大是多么的开明,大气,学术交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还象个高等学府,可如今的北大,早就失去了那种精神、那种文明的百年传承了,只剩下一个漂亮却空洞的外壳。
这就是我佛所说的末法时代了。佛教势力越扩大,佛法反而越凋萎,有的只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外壳而已,真正的佛法已经难寻了。现在我们的时代也没有象六祖慧能大师那样的佛法宗师了。而我们现在求法之心,也远不如当年的僧人了。
记得当年五祖弘忍大师寂灭,东山寺的僧人乱成一团,惶惑无比,痛哭不已,他们认为弘忍大师一死,禅宗之法门就此湮灭。后来他们千里追杀六祖慧能大师,就是想夺回弘忍大师的衣钵。
为什么弘忍大师的涅磐,会导致东山寺的凋零?而他在世之时,东山寺却是闻名天下?因为他得到的是禅宗达摩祖师一脉的正宗传承,这个传承比什么都重要。那些一心求佛的僧人心理清楚,佛教是假的,寺庙是虚的,只有佛法才是真的,是精髓。东山寺那么大产业,在他们眼里,还比不上弘忍大师的衣钵。传法的人都没有了,这个寺庙当然也就人气凋零了。
可以说,佛法是一座寺庙的“魂”之所在,可惜如今的僧人有几个去真正研究佛法?又有几个能得到佛法的正宗传承?在寺庙中再也听不到有关于“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禅宗辩论了,听到的只是香客们的磕头声,僧人们的数钞票的声音和有气无力的敲钟诵经声。
末法时代,本来求法甚难了,而大众依旧不觉悟,为了一己之私来寺庙顶礼膜拜,却不愿意自悟本来而求得解脱,实在是让人心痛。
作者:龙在天
导读:这是一篇语言平实的短文,里面包含了真修实证者的超然静观,在宗教争辩沸沸扬扬的今天,如何平静看清修行的本质和途径,作者给了你一些很实在的观点。自己慢慢品,慢慢悟。佛门热闹道门冷清,其中有很深原因。
现值艮八运,正是佛道、气功昌盛之际,很多高人出山传法,一时间,学习佛道法门的人也多了起来。佛门兴盛,到处都有不少佛门弟子在传法,密宗也有不少上师进入了大陆传法。而道家隐了这么多年,也慢慢开始在民间择人授学。有不少虔诚的传统道法、丹道爱好者到处拜师参学,使得佛道法脉传承可以延续下去,香火不断。诚为可喜之事。
只是,前来拜师学法之人之中,有些人只是凭兴趣爱好来学习,有些人是为了想学点治病救人的方法,有的只是想单纯的健身防身,还有的是想学点道法,以后当个术士混碗饭吃,还有人是因为喜欢佛道文化,想来学习做研究,只有极少数人是想真正的通过修行来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
也许,正因为大家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对修行的理解也就不同,追求也就不一样了。有不少人对修行的理解还非常的肤浅。我发现,有很多学佛之人,对于佛法也并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他们不想成佛,觉得那个目标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了。当一个目标离自己太远的时候,人们通常就会对其失去信心。所以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就非常实际,就是希望得到菩萨的保佑,保佑自己在现世生活中的利益,比如为自己,为家人求福求贵求平安,这就足矣。
又或者,更深一点的追求,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多积累一些福报,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广种福田,积累资粮”,希望下一世还能继续投胎做人。能有这种追求的,也不简单了,至少他已经接受了佛教的“因果轮回”的理论。相信六道轮回的存在,相信因果的真实不虚。有这种追求的佛教徒,因为在认识上已经提高了,所以会知道要多行善事多积德少作恶。期望自己来世可以投得一个好人家里再继续享福。
再有更深一层的,就想以后可以远离这个浊世,通过每天念佛,希冀可以借助佛陀的愿力,死后可以投生在西方极乐净土当中去享福,传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要衣得衣,要食得食,远比人间快乐。正因为净土是如此美好,也许修净土宗的人才很多吧!念佛,往生净土,是一个不错的方便法门,只是难以坚持,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乱,也需要长期的修为。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做到的。能坚持每天念佛,这其实已经是进入修行的层次了。
当然,还有更高的境界,靠自身的力量成佛,比如禅宗、密宗。不过那都需要多年的苦修了,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大家看看密宗的米勒日巴修得有多苦就知道了。大成就者都是苦修出来的。
佛教之所以影响力大,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宣扬来世。只要这辈子好好念佛积福,下一世就可以去净土,再不济还可以再投胎为人继续修行,这种说法迎合了很多人。而道家不怎么讲来世,只讲这辈子就要修炼成功。
师父告诫我一句话:“只有今生,绝无来世”。他的意思就是说,别想着还有下世可以继续修行,下一世的你能不能再投人身都很难说了。道家就是要斩断自己的退路,今生就要发勇猛心精进心去发奋修行。一讲到还可以有来世继续修行,很多人都有了偷懒之心,把修行不当回事。可事实上,今生都把握不住,来世也只是一句废话。
很多人对道家不了解,以为就是画画符水治治病,看看风水算算命,或者驱个妖邪捉下鬼。其实那只不过是跑江湖的术士所为,混口饭吃罢了,算不得本事。
道家高人大部分都隐在民间,深藏不露,不怎么出来显摆。即使是传法,也多是隐秘传承,不为人所知,不像佛门四处传教,知者甚众,信众也多。
&大家去看看庙宇和道观就知道了。
庙宇多半是热闹的,和尚们忙个不赢,而道观总是冷冷清清的,道士们只管自己清修,对游客大多是爱理不理。
正因为道家长期隐而不显,所以世人对道家的认识非常肤浅。其实,佛门有成佛之法,道家亦有成仙之道。一颗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的元虚奥妙,并不比佛法逊色。只不过佛法虽然传得广,影响深远,但传的也只是一些普法,一些方便法门罢了,真正的密法也是密而不传的。尤其是密法,更是万两黄金都难换。有几个人能靠一些方便法门成就的呢?就好像天天念佛的人很多,有几个真正往生了?道家的法不广传,只寻找有缘之人来传承法脉。其实,这一点上,佛道都是相同的,还是那句话,法不轻传。
有很多小孩子来问我,修道是什么?是不是也分筑基期,灵动期,金丹期,元婴期,分神期、度劫期和大乘期。我对此只能是苦笑和无语。玄幻小说里面定下来的修行标准,只是作者脑子里面臆想出来的,怎么可以和真实的修行相提并论呢?不过,很多东西,几句话讲不清,很多时候,我也只能是无语。
修道是什么?我觉得简单的来说,就是修身,修心,也就是常说的“性命双修”!道家说:“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
& 师父常说“炼气为本,修心至上”。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莫不由气化而成,气乃道之显化。人也是一样,气聚成人,气散成鬼。所以炼气可以修身,保养肉身。
&人的修行离不开这个色身,正所谓“人身难得”,又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失去这个色身,修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病恹恹的人怎么去修行。
可修行到了最后,修来修去,仍然是修的一颗心。心性不定,不稳,不静、不诚,道也难修成。正如佛家所说,一颗心“贪嗔痴慢疑”都占齐了,还修什么佛,成什么道呢?
其实,修佛也好,修道也好,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我们不要用宗教的观念来看待修行,不要起分别心,因为修行不分宗教。事实上很多大成就者之中也不乏佛道双修的高手。比如《悟真篇》的作者张紫阳真人就是佛道双修,他羽化后也烧出不少舍利子来。而民间很多隐修者也有很多是佛道双修。大家有机会真正到民间去深入了解的时候就会知道了。
之所以道家的修行不为人所知,主要和道家的隐士思想有关。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有弟子百八十人,而老子的弟子后学屈指可数。道家很少去迎合世人,不喜欢聚众传道,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从道祖老子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当年收大弟子尹喜是迫不得已,此后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弟子,也只有列子、杨朱等人。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又把世人分为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人,并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家是很孤高的,传法也只传上士,或者中士也行,所以造成了道家的法脉传承流传不广。越是高层次的法脉,越是传人稀少。而且道家对收徒极为苛刻,收徒三年,还要看徒三年,不轻易传法。大家知道吕洞宾如此大根器之人,他的师父钟离权尚且都对他进行了十次考验后,方传他大法。大家再去看看《大道行》这本书,龙门派的王力平又是被他的师父考验了多少次,吃了多少苦,方传他道法。一旦真正确定师徒关系,那感情就如同父子一般。
今天有人在网上找我,问及学道之事,说他的诚心有十分,可说实话,我实在看不出他有这份诚心。他就不高兴了,说我不相信他。我很无语,我只不过和他打字聊了几句话,对他的情况几乎都不怎么了解,和他也无交情,就要我相信他,这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呢?他又说:你们不是有道法吗?可以感应一下,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 我对他这种论调感到非常的好笑。
有些事用不着动不动就去感应去查吧,难道每来一个人拜师,就要用功能去查他?那还不累死了,本来神通这个东西就要少用,要会而不用。
他又不是我们看中的人,有必要去查吗?何况,做师父的又不是傻子,难道一个人有没有诚意都看不出来?有时候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一一说明了自己到底有没有诚意,难道诚意就是凭自己嘴上说的?而且还要强迫别人相信自己是有诚意的。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照他这样说,王力平先生的那三个师父道法通神,随便感应一下某个人的心性,觉得好就把法传给他算了。干吗还要千里迢迢到处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传人,干吗不干脆点,直接把法传他算了,干吗还要去磨砺他,考验他。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师父对自己越喜欢的徒弟,就越是会去考验他,磨砺他,而不是去感应他。
道家不怎么喜欢整天讲普渡众生,对于那些“闻听到道法就大笑的下士”,道家是不会去度的,道家是很务实的,不喜欢讲道理,大家看《道德经》,也就五千字。言简意赅。要不是当年尹喜先生死命的拖着老子,求他留本书来传世,估计我们连这本道家经典都看不到。道家就是这样,不喜欢花里胡哨,看不上的人,永远不会去过多的理睬,不会因为你不相信,就要讲得你相信。
道家只喜欢上士,喜欢有灵性的人。因此道家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消极避世的感觉。也许正因为这个态度,所以道家在世间的影响力远远没有佛家大。
佛教东进,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是积极入世,打的就是普度众生的牌,无论上士,中士,还是下士,只要你肯加入,就来度你,这和基督教的宣传手段差不多,耶稣大声疾呼:“你们都是有罪的,我是来拯救你们的,信我者上天堂。”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大行其道。不得不承认,这个牌打得很好,一个说普度,一个说拯救,都迎合了世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相比之下,道家显得默默无闻,曲高和寡。所以现在世人知道西方三圣的多,知道三清尊神的少。我常去寺庙里面,寺庙里面有专门给居士或一般俗人讲佛的地方,我去长沙某寺庙,就常常看见一个年轻尼姑在台上讲课,下面几十个居士在听课。佛教就喜欢讲课,道观通常没有这样的讲坛,道家不喜欢讲。有缘之人自然会来结缘,无缘之人也不用理会。这就是道家的想法。
其实,佛教虽然说普度众生,可也常说另外一句话:“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否定普度。事实上普渡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对于无缘之人,你再怎么发心去度也是枉然,他都不理你,不信你,不来和你相应,怎么去度他?一棵草连根都没有生根在地上,即使天降雨露又有什么用?求法也是这样,必须有人发心发愿努力来求,才有希望得度,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度。
这个道理,佛道都明白。但佛教还是要打这个招牌,因为只有积极入世,才能扩大影响。大家现在看看寺庙的方丈有出门坐宝马的。有谁见过道家的师父这样显摆的?尤其是民间的师父,出门可能顶多也就带一把雨伞,后面带一两个徒弟而已。
现在民间散落的道家法脉也慢慢开始流传出来了。虽然还谈不上普度,但毕竟开始慢慢现世了。比如两广传的“六壬仙教”,民间还有一些茅山道法也有在传承。不过,同样的道理,凡是普传的法,层次永远不会太高。
& 学了这些道法,只要法脉是真的,
那么一般人学了后能保命护身,健身改运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想要超凡入圣,那还是不大可能的事。
这其实和佛教一样,教大众念念经,磕磕头,每天念念佛,吃吃斋,告诉他们这有助于为自己积累福报,也可以为家人积福,保平安,大多数人是愿意来学的。他们也不愿意再深入学下去了,就这样已经很好了。没有几个人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的成佛成仙。
所以,对大众,永远不可能去传他们更深湛精深的法门,他们也不愿意去修,毕竟要付出的代价太大。真正的密法,永远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去修习。&
其实,修行不分佛道,关键是要有缘得其法,密法和普法的区别,我觉得还是有蛮大的。这个要自己真正修了才知道。我在这里也不好具体的说,说了会得罪人。只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得了真传的人念咒,和那些没得真传的人念咒,即使是念的同一个咒,那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点,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所以,既然想修行,那么最最重要的,就是去求得真法。修行的四大条件“法财侣地”之中,“法”是排在第一位的。不得其法,后面的一切功夫都是白费力气。只有得了真法,才好真正下手修炼。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就是一个初学者,在这里,也只能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但愿我这篇文章,能对传统道法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起一点参考作用,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因果经》上说,菩萨以慈悲法力,于二月七日夜降伏群魔,即便入定,思维真谛,于诸法中,禅定自在,经过一夜的禅定思维,终于悟得佛法正道。
此时已成佛陀的释迦牟尼心中暗自思忖:我在此处已除尽一切烦恼,要做的事情已经完毕,所乞求的誓愿已经成功圆满。但我所得到的佛法深奥难解,惟有佛陀与佛陀之间才能通达理解。
一切众生处于五浊恶世之中,贪欲忌恨,愚痴邪见,骄慢无知,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理解我所悟得的佛法真谛呢?现在如果我要转动佛法巨轮,他们必定迷惑不解,不能相信接受,反而产生诽谤讥笑,这样就会堕入恶道之中,遭受各种痛苦。不如我默默进入涅槃之道,免得众生因诽谤佛法而造罪孽。
如来这样一想,便唱了一首偈赞:圣道甚难证智慧果难得我于此难中&&皆悉已能辩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顺于生死流 &
不能反其源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从偈语,我们可以明白佛陀的苦心和慈悲,他虽然已经证得大道,但却深深的怜悯仍在苦海中沉沦的众生,虽然有心传法于大众,但心里也清楚大众福缘浅薄,傲慢无知,缺乏大智慧,被贪嗔痴三毒缠心而不得解脱,若是贸然传法,他们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谩骂诽谤佛法,以至于造下无端恶业。
这是上智者的悲哀,更是众生的悲哀。佛陀作为觉悟者,看见大众的本心被六欲所迷,虽然有心度化,但也颇感为难。
道家上把大众分为上、中、下三等人,认为这三等人对大道的认知是不同的。《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士"听见了"道",就会积极照着实行,"中士"听见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了"道",就哈哈大笑,根本就不信。老子说,笑吧,若是不笑,反而不能证明这是真正的大道了。
自古以来,大道就是只能被"上士"所接受的。所谓"上士",实际上就是指的根器好的,悟性高的,福缘深厚之士。但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极少数。既然"上士"永远是少数人,那么大道就不可能被普及。这就好像一棵树上结了很多果子,不可能每个果子都是甜的,总是有酸有甜有涩。但味道甜美的,总是只有少数几个。我想,道家正因为是看透了这点,所以才没有大喊口号说要普渡众生吧,道家的修行历来都是秘密的传承,给人一种诡异而又有点飘逸的感觉,道家很多门派收徒,是师傅来寻徒弟,单线传承。
道家也要度人,但所度之人皆是福缘深厚之人,若是无缘,连见面都难,若是有缘,师傅会自然走到你的面前把你带走去随他修行。
而佛家在人间扩展势力,大张旗鼓的宣扬佛法,广收门徒。佛教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大众产生好感,同时也迎合了他们的某种心理需求,给了他们一种精神上的信仰。
但普渡众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好像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一样,所以教育部也没有打出口号说什么:让我们的学生个个都能上清华。因为,这种口号一听就显得很假,很虚伪。&
树上的果子有酸有甜,尘世中的人也是有愚有贤,怎么可能大同化?相比佛的慈悲,道似乎显得更加豁达,显得更加随缘随意得多。没办法,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下士"永远比"上士"要多,有少部分人可以成佛成仙,但还有大部分人只能做炮灰,想度也度不了,时也,命也,运也,这就是宿命,佛法再博大精深,神通再广大无边,因果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业力是无法消除的,人力有时而穷,法力有时而尽,皆因天道不可违。所以佛家还有一句话,就是:"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
&何谓有缘?何谓无缘?在道家看来,"上士"即是有缘之人,"下士"则是无缘之人。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心地善良,自觉的吃素,而且智慧极高,象这类人若是修行自然就比其他人要快的多,但大部分的人根器太浅,智慧晦而不明,被六欲迷失了本性,这些人只能堕入六道轮回当炮灰,这也是天数使然。对于觉悟者来说,最无奈的事情大概就是看到众生沉沦苦海却无可奈何吧!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拜师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