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已经使用过开颅手术对人的影响,这个您知道吗

考古发现:3500年前罗布泊古人做开颅手术(图)
来源:综合
作者:都市消费晨报
  距今3500年以前,生活在罗布泊腹地的小河古人生存环境恶劣,吃的食物粗糙坚硬,劳动量又大,然而,小河古人却很聪明,他们会用发酵乳制作奶酪,用熬制的牛骨胶制作黏合剂,甚至能成功地操作开颅手术。
朱泓(左二)正在对古尸进行研究。
做过颅骨环钻手术的头骨。
法杖及法杖上的牛胶残留物。
小河公主颈部与胸前的树枝状物质为3600多年前的奶酪。
  1月30日,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公布了他们的科技考古最新成果,他们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进行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等研究,以及对小河墓地出土遗物开展科技分析,向人们复原了小河人3500年前的生活风貌。
  小河墓地是距今年左右的罗布泊地区古代某部落的公共墓地,曾被称为“上千口棺材的坟墓”,其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里,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
  自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首次开始发掘,到2005年整个墓地发掘完成,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曾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人骨研究
  小河古人平均寿命33.29岁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一直在进行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他和课题组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群的体质特征、人种学类型、遗传学构成、平均寿命、健康状况以及人群的迁徙等信息。
  在对小河墓地的古人口学进行研究时,科研人员采集了130具人骨。科研人员进行鉴定研究后发现,这些古代居民的死亡年龄段多集中在壮年和中年,他们的平均寿命仅为33.29岁,男性平均寿命为33.80岁,女性平均寿命为32.88岁。
  朱泓分析,这可能与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营养摄入不足、医疗水平低下有关。而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低,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生育期间的死亡率较高,导致女性多在壮年就死亡。
  在与西北地区其他古代人群进行比较时科研人员发现,小河古代居民平均寿命较高于其他地区人群。
  朱泓分析认为,出现这样的统计结果,可能和小河古人未将死亡的婴幼儿埋进成人墓葬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小河古人婴幼儿期的死亡率仅为5.17%,这个结果在当时生存环境下,几乎不太可能。”
  牙齿磨损远高于其他地区
  科研人员在对80具人骨进行古病理学研究时发现,小河古人的齿科疾病非常严重,尤其是牙齿磨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古代居民。
  “这一方面与他们食品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风沙频发的生活环境有关,食物里可能经常掺入沙粒,沙粒里的石英等物质对牙齿的磨耗远高于其他物质。”朱泓分析。
  科研人员在对上述人骨的牙结石疾病进行分析后认为,小河人群的牙结石疾病可能和食物、水有关,“他们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他们赖以为生的孔雀河的水质较硬,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异常严重的牙结石疾病。”朱泓说。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小河古人的骨关节炎发病率也很高,尤其是脊柱关节疾病非常严重。“这些疾病和过度负重、过度劳累有很大关系,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辛,劳动负荷比较大。”朱泓说。
  当年为一女人进行开颅手术
  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例比较典型的接受了颅骨环钻手术的女性个体,这具女性人骨年龄在40岁-45岁之间,头部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钻孔(左侧出土后破损),钻孔断面光滑圆钝,有明显的愈合痕迹。
  “说明这位女性在接受完颅骨钻孔手术后,又存活了下来,而且存活的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朱泓分析说,这种现象在3500年以前比较罕见。
  此前,新疆发现的头骨钻孔人骨也有不少,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大致分两种,一种解释认为:头骨钻孔是古人为了治病救人、缓解疼痛;另一种解释认为:头骨钻孔是古老的巫术,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朱泓分析认为,结合小河墓地这位女性的情况,她应该属于前一种情况,但是在当时医疗条件、水平都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小河人是如何成功实施这一手术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保存有完整手部骨骼的人骨标本中,科研人员还发现4例患有拇指腕掌关节疾病的女性个体。科研人员分析认为,这种疾病可能和古人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或职业有关。
  朱泓说,以往的学术研究认为,患有这种疾病多和古人长期从事制陶业,双手拇指长时间过度伸张,导致拇指腕掌关节变形有关。
  然而,小河墓地出土器物中没有陶器,只有草编篓之类的盛器,“因此,我们推测,这4个患有严重拇指腕掌关节疾病的女性,很可能长期从事编织类的手工业劳动,由此也说明,当时的小河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或许已存在男女分工”。
  陪葬物品研究:用发酵乳制作奶酪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说,他们在对小河墓地的随葬品进行科学鉴定时发现,早在3600年前,小河古人就已经会制作奶酪。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小河古人用开菲尔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共同发酵牛奶,将其制成一种特别的发酵乳,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脱脂处理和乳清分离,最后制成了奶酪。这种奶酪乳糖含量很低,保质期长,便于携带,特别适合游牧生活。
  “发明”中国最早明胶
  杨益民说,他们在小河墓地出土的一件法杖上发现,该法杖镶嵌物脱落的槽沟中有一种淡黄色的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牛胶,主要成分是牛的胶原蛋白。
  “牛胶实际上是明胶的一种,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我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3500年前。”杨益民说。
  他说,这项科技成果同时也印证了牛在小河墓地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据介绍,动物胶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复合工具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有着极大意义,但由于动物胶成分是有机物,经长期埋葬常常降解殆尽,因此其科技分析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而小河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这种动物胶没有被降解,科技分析也得以顺利进行。
  此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明胶使用在汉代,战国时期有使用蜂蜡做黏合剂的。
  使用牛心制作画笔
  在小河墓地的一具女性干尸随葬的皮囊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块红赭色块状物,“我们开始以为是颜料块。”杨益民说,后来分析发现不是,“块状物表面是无机物,经鉴定是一种赤铁矿粉;内部是有机物,经鉴定后发现是牛的心脏”。
  在进一步分析块状物的用途时,杨益民说,他们初步推测,块状物可能是小河古人制作的画笔,至于小河古人缘何会采用动物内脏制作画笔,画笔用途何在?还有待于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证实。(来源:人民网 文/记者 赵梅 图/朱泓 杨益民提供)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周敬启)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华佗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为什么会做开颅手术?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905168字,被116人关注,获得了241个喜欢
华佗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为什么会做开颅手术?
一提起中国的外科手术,许多人以为是西医传入我国以后才有的事,中医看病只是望闻问切,开一张处方就完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位外科手术专家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他在给病人做外科手术时,先让病人服下他发明的麻醉剂“麻沸散”,然后再实施手术,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据说他成功的做过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后来他还打算为曹操开颅治病,虽未能如愿,但这说明当时华佗已经掌握了开颅治疗颅脑疾病的技术。
但是,很多中外学者们都对华佗的外科手术的水平如此之高充满疑问:第一,古代治疗条件有限,他不可能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手术,那他又是怎样避免患者被细菌感染的呢?第二,按照当时的医学知识,古代人不可能知道大脑的精细解剖结构。如果华佗真的能动开颅手术,他是怎么获得这些高科技知识的,他会不会是外星人?第三,古时既没有心电监护设备,也没有输血补液设施、吸氧设备等等。在这种没有急救设备的情况下,华佗怎么可能进行开颅手术,还能保证手术成功呢?综合以上三点,疑心病很重的曹操就以为华佗受人指使要谋害他,如果我是曹操我也不放心啊,比如现在来个蒙古大夫给我说,可以做脑移植,我不一口盐汽水喷死他才怪。
但是,近年来,通过不断的考古发现,我们才知道其实我们错了,虽然华佗不是什么外星人,也不是什么神仙,但是他真的有可能会做开颅手术,因为早在华佗之前,人类就已经成功的进行过开颅手术了,华佗的临床经验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受过名家传授,高人指点的。资料显示,开颅手术曾经风行原始社会,在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都有过关于古代开颅手术报道,在我国青海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中也见到开颅术的报告。据考古学者分析,古人进行危险的开颅术,可能有以下四点原因:一是取得活人或死人的颅骨作为驱邪饰物;二是在头部受外伤骨折后实施外科手术;三是认为开颅术可以治疗癫痫、头痛等当时无法解释的病症;四是出于爱美之心,认为脑袋穿孔时髦漂亮,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打鼻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广饶县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傅家392号墓主颅骨,其后侧的圆洞边缘,有明显的利器刮削痕迹,证明这绝不是由于病变或发育不健全(颅裂)等原因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开颅手术所致。并且颅骨缺损边缘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形,证明墓主人在开颅手术后又长期存活,骨组织得到了修复愈合。专家说“从骨组织修复的程度看,墓主人在开颅术后,至少又存活了两年以上。”这证明我国在5000年前就成功的实施过开颅手术。所以,神医华佗即使不是外星人,也有可能会做开颅手术。
中国古代不仅有比较成熟的外科手术存在,而且在宋明代以前曾经到过很高的水平。例如,197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外科手术器械其中包括柳叶刀、平刃刀、镊子、剪子、牛角柄铁质圆针等,这些古代外科器具的原件现都藏于江阴县文化馆中。其中有些工具已略有磨损,这说明这些外科手术器械在当时经常使用,当时中国的外科手术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基础。遗憾的是,在宋明以后,国内的大量外科医生受到由外治转向内治这一思潮的影响,逐渐改变了施治手段,导致我国古代的外科手术技术并没有传承下来,而那些受宋明理学毒害的所谓文人更是不屑于记载这些用针刀实行手术的所谓“技者”的技艺,从而导致中国外科手术逐渐走向没落,这绝对是中国医学界的一大悲哀。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一郎档案》致力探索一切未解之谜,发掘不为人知的奇事怪事!为广大奥秘爱好者提供最具传播力和权威性的资讯平台,提供宇宙奥秘,奇趣动物,未...
· 17人关注
科幻爱好者中历史学的最好,历史爱好者中最具科幻眼光
· 3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术中唤醒!病人开颅手术中与人聊天 这个场景你敢想象吗?
编辑:张桂鸣
[导读]术中唤醒!病人开颅手术中与人聊天 这个场景你敢想象吗?11月3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一间普通手术室里,诞生了一个新疆医疗史上的新纪录:脑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首次成功运用术中唤醒技术。地点:乌鲁木齐医生:头颅已经打开,感觉如何?能不能竖一下大拇指?患者:(顺利竖起拇指)医生:很好,我们继续下一步。……
术中唤醒!这个场景你敢想象吗?病人开颅手术中与人聊天
病人开颅手术中与人聊天 医生采用新技术让更多脑瘤患者看到希望
11月3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一间普通手术室里,诞生了一个新疆医疗史上的新纪录:脑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首次成功运用术中唤醒技术。地点:乌鲁木齐医生:头颅已经打开,感觉如何?能不能竖一下大拇指?患者:(顺利竖起拇指)医生:很好,我们继续下一步。&&
这段对话发生在近日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在开颅手术过程中把病人&叫醒&,边交流边切除脑部肿瘤。这个场景你敢想象吗?这种学名叫&术中唤醒&的技术,近日,首次成功运用在新疆的脑瘤手术中。
您觉得这篇文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桂鸣]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未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  5000年前的人头骨上有个洞   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南1公里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500年前的开颅手术
2013年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5000年前的人头骨上有个洞 中国论文网 /5/view-4397615.htm  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南1公里的傅家村。为配合潍坊——高青公路建设工程,198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营市博物馆对工程占地部分进行了联合挖掘;1995年和1996年为配合该公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又进行了两次挖掘。三次挖掘共揭露面积近600平方米,前后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400余座以及房址、水井、灰炕等遗迹,出土一批鼎、罐、钵、杯等陶器和壁、环、镯、坠等石质装饰品。出土的人骨标本都被封存在淄博临淄的一个仓库中,当时人们并没有发觉这些人骨标本有什么异样,更没想到这些5000年前的古人中有一个曾经成功地做过开颅手术。   时间到了2001年的3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先生,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来山东整理、鉴定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人骨标本。当技工把这些标本上的泥土清理干净时,惊奇地发现编号为392号墓的墓主颅骨的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洞。   颅骨主人做过开颅手术?   392号墓是在1995年的发掘中发现的,位于发掘墓葬区中部。该墓葬为长方形,葬具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一成年男性,年龄在35岁~45岁之间,在头部左侧有随葬陶鼎一件。根据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碳十四年代数据分析,该墓年代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   作为人类学研究专家,韩康信先生对国内外古代颅骨穿孔术曾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392号墓墓主颅骨上的这个圆洞引起了他的注意。看到这个圆洞周围有明显刮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的迹象,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推测这个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是墓主生前施行开颅手术时留下的。   4月初,省文化厅邀请了省内考古学界,医学界部分专家进行了座谈,对广饶傅家392号墓墓主开颅手术进行了初步认定。随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鲍修风先生,从考古学、医学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检测,首先确定颅骨上的近圆形缺损确实有明显的人工刮削过的痕迹,排除了这个孔是由于病变或者发育不健全(颅裂)等原因天然形成的。究竟是生前开颅还是死后挖洞?假如是开颅手术,那么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如何做手术?这个手术是否成功?种种谜团仍然没有解开。   现代医学设备解开谜底   鲍修风先生随后采用了X摄片、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等手段,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分析研究,证明此缺损边缘的断面成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螺旋CT三维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边缘,颅骨的内板和外板已经很好的融合了,这就充分证明392号墓墓主确实作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后病人至少又存活了两年时间。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佟佩华研究员介绍,虽然在墓葬中没有出土直接用来做手术的器械,但从出土的一些当时的物品来看,如钻孔的石斧、骨质的梳子等,说明当时有超过骨硬度的刮削刻凿工具;另外还出土了同时期带有针鼻的骨针、线等,说明当时具备手术后缝合的条件。现在在非洲肯尼亚一些地方,有些部落“医生”仍然使用一些简陋的金属工具为病人做开颅手术,而且有相当高的成功率,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当时实施开颅手术所用的工具应该是一种锋利的石器,缝合工具是骨针。   6月26日,山东省成立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教授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立医院教授张敏任副主任,包括其他8位国内考古学、人类学、医学界著名专家共同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鉴定会上,委员会成员一致认定,广饶傅家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成年男子颅骨上的近圆形缺损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   我国古代开颅术的有关发现   头骨穿孔长期以来在中国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曾一度令中外科技史家和医学史家感到困惑。世界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教授曾根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的记载,推测这一手术有可能曾于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但他同时指出比较可靠的关于中国古代开颅手术的记载,见于宋元时代的著作,据说这一技术是由阿拉伯人带来的。尽管如此,此前并无任何实物发现证实这些记载。   实际上,中国近几十年已经在很多古代遗址发现人类头骨的穿孔现象,其中在青海民和、大通、河南安阳和黑龙江泰来等地的四个古代墓地出土的5例标本上,显示了比较清楚的手术迹象;标本的年代范围则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经青铜时代延至汉代。在广饶傅家这一例确认之前,时代最早的系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70号墓的主人——一个距今4000年前的成年男性人体头骨。考古学家经考证,认为由于两次重击造成骨折并导致颅内炎症,人们才在其头顶处实施了开颅手术,凿开一个钝三角形的大孔。从开孔的创缘生出骨刺及“晕圈”状刮削面已显模糊看,术后病人依然存活,手术很成功。   在已经发现的几例颅骨穿孔手术中,手术难度系数最高的当数对青海大通小孙家寨墓地392号墓墓主人所实施的开颅手术,其规模之大,实属世界罕见。在这位3000年前的中年男子的头骨上,开孔差不多横贯整个脑颅,从左至右直线距离达115毫米,前缘横弧长度约155毫米,最宽处约30毫米。在此大型脑颅开口的前后创缘各有一个小型穿孔,很可能是该男子在术前曾受过创伤的遗迹,也是他生前接受手术的主要原因。开口创缘已钝化并伴有发育程度不等的再生骨赘。说明手术后该男子依然存活了一段时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侧创缘骨赘的次生现象强于右缘,而创孔前缘的骨赘再生又强于右缘,特别是右侧后缘外骨板刮削面更清楚,其创缘几无骨赘再生,说明此次手术存活的时间不长。因此推测左右和前后的手术时间可能有过间隔,也就是说曾不止一次对该男子实施开颅手术。   古人为何要做危险的开颅术
  众所周知,开颅术是一项技术难度大、危险性高的外科手术,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实施开颅手术也非易事。考古学家指出,对于古代人施行这种危险手术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获得活人或者死人头骨上的圆盘状物作为驱邪品;二是为头骨受创尤其是在头骨骨折时的一种外科治疗;三是为治疗头痛、癫痫、痴呆、癫狂及其他疾病而施行药物治疗的外科手术程序;四是认为对头部施行这种外科手术,有助于长寿或者是时髦。   392号墓的墓主为何要实施开颅手术,目前仍是一个无法验证的谜。据鲍先生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外伤造成的颅骨骨折,创口不大;二是由于颅骨本身长了溶骨性的肿瘤;三是颅内肿瘤向颅外发展。由于已经做了手术,所以现在无法认定。   世界各地头骨穿孔现象   最早发现的史前穿孔头骨是19世纪初在法国的诺特热·莱斯·里盖斯遗址发现的。100多年来,有不少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证据表明,开颅术在古代的欧洲,太平洋岛屿、南美、北美、亚洲、非洲等地均有成功的实施。最初的颅骨穿孔手术在法国可以追溯至距今7000年前,在乌克兰则可以更早至公元前六七千年。民族学家发现,一直到上个世纪头骨穿孔“手术”还在北非、南美、西伯利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地广泛地流行。   从考古学上看,欧洲和南美是头骨穿孔现象发现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特别是在欧洲,早在古希腊时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提到过。40年代以前,包括瑞士、法国、捷克、德国、丹麦、瑞典、英国、西班牙在内的十几个国家有98个地点发现多起头骨穿孔实例。史前欧洲的头骨穿孔现象一直到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铁器时代(公元前220年)还在延续着。美洲头骨穿孔现象主要是在南美的前印加和早期印加文化中,最典型的一例是出土于秘鲁的科斯科穿孔头骨,额骨及顶骨上共发现了7个穿孔,且都有明显的愈合痕迹。   世界范围内的头骨穿孔总体来说有四种方法:最常见的是刮削法和挖槽法,前者是用刀不停地刮削头骨上的一部分,一般易在头骨壁上留下比较宽的斜面,不可能留下圆盘状的骨片;后者是用刀在头骨某一部分的周围切出一个沟糟,最后把中间的圆骨片挖出来;第三种是锯切法,是用刀锯在四个方向上切割头骨的一部分,穿孔呈方形;第四种是环钻法,在颅骨上钻出一圈相邻的小圆孔,然后切掉相邻之间的骨板,最终取下一个大的圆骨片。   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如何刮骨疗毒   你能想象得出五千年的开颅手术是什么样子吗?这个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难做的手术,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却能够应用自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近日就出土了这样一个5000年前的人头骨,从上面明显地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确实做过开颅手术,而且患者还至少生还了三年以上。   参与此次鉴定的医疗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博士生导师鲍修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研究表明,中华医学在五千年前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实在是超出了许多现代人的想像。   鲍教授介绍说,从现代医学上看,一般需用做开颅手术的病号多为脑瘤患者和一些脑外伤病人,通常开颅手术主要是为了配合病人进行肿瘤放疗的,由于现代医学非常先进,因此,在一些大的医院,都开展了此项技术,但就五千年前的情况想象。由于当时没有CT等大型设备,大夫只能从外观上看到病灶,因此病人脑部的开口处,肯定已发现明显的病变,要么就是颅脑外伤(古代就有刮骨疗毒的说法),要么就是出现了脑内瘤病变,或者头皮处化浓,或者病变部位的外部有很大的突起,非做手术不可了,而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检测,病人在术后至少已经存活了三年以上的时间,这说明当时的开颅手术已经相当成功了,病人术后良好。   然而,更大的疑团也产生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或许比这更复杂得多:“五千年前的医生就会做麻醉手术了?”“要知道,华佗发明麻沸散也只有两千年的时间”“难道说古人就能掌握消毒、止血、抗感染、缝合的技术?”“古人又是如何打开颅腔的呢?颅骨的硬度是非常大的,一般石头是无能为力的”“也许他们用的是金刚石,确实,也只有这种石头,才能打开坚硬的颅腔,但至少也需用几个小时的磨刮时间啊”,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古人却都做到了,这实在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啊。   这一次的考古发现,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五千年前的祖国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非常了不起的医学文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Ust&#39;-Ishim人的大腿骨
据《自然》杂志上报道,Ust&#39;-Ishim人的股骨是目前为止在非洲和中东之外的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骨骼。它的年纪是现代人类的两倍,是来自一名大约24000年前死于西伯利亚的男孩身上。
科学家们从骨骼中收集DNA分析古代男人完整的遗传图谱或基因组。这组DNA缩小了人类第一次与尼安德特人交配的时间:5年前。
该项研究的作者,来自德国莱比锡的Max Planck人类进化研究所的遗传学家Janet Kelso说:&这很让人兴奋,我们现在有了一组真正高质量的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组序列。&
最近由Max Planck研究所的Svante P??bo领导的DNA研究,发现了现代人身上有着尼安德特人的踪迹。通常大约1.6到2.1%的欧亚大陆人的血统中有着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来自麦迪逊的威斯康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古人类学家说,考古发现表明,大约100000年前在中东发现了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发生重叠。但新的DNA发现似乎证实了这种交配行为很早就发生了。
先前的研究将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交配的时间点确定在8年前。自从基因发生了交换,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尼安德特人基因随着时间的减少将时间范围缩小到5年前。Ust&#39;-Ishim人的体内含有2.3%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但现代人通常少于2.1%。
使用突变率作为基因的&时钟&,研究人员经过推断确定了现代人类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基因的时间。
Hawks说:&我相信这篇论文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他警告说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交配的时间&几乎有点过于简单化了。这种联系可以延长一段时间。&
根据这项研究最近的一件小插曲可能能解释东亚人身上略高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这根最古老人类的骨头发现地,西伯利亚西部
2008年俄罗斯Ust&#39;-Ishim附近的Irtysh河岸上出现的股骨轴。俄罗斯的牙雕刻家和历史学家Nikolay Peristov从西伯利亚一条河流的断崖上收集了一块侵蚀后的骨头。这是一块来自人类的骨头,有着水滴型的横切面。
Kelso说,骨龄的确认参考了西伯利亚的&第一个捕食者&的工具,过去60000年里早期的捕猎者来到了欧洲和亚洲。
她说:&我们现在证实确实有现代人类出现在该地区。&西伯利亚45000多年前气候稍稍变暖可能吸引了现代人迁移到该地区。
骨头所有者的基因同样也显示了与现代亚洲人和印第安人的关联。来自盐湖城的犹他大学的古人类学家Henry Harpending指出,令人吃惊的是,他似乎与24000岁高龄的西伯利亚男孩或其他研究中石器时代的的欧洲狩猎者有这密切的关联。
Ust&#39;-Ishim与欧洲人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也许是因为现代欧洲人的祖先10000年前从中东迁移来的。
古代人的DNA并不能直接表明他是现代任何人的祖先。他可能属于很久以前从欧洲和中亚石器时代人的一个分支。
趣闻猎奇微信公众号:quwenlieqi
关注趣闻猎奇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阅读(1442)
阅读(1399)
阅读(5854)
阅读(1817)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阅读(1133)
阅读(1371)
阅读(1143)
阅读(20565)
阅读(4671)
阅读(3845)
阅读(3742)
阅读(3284)
阅读(3132)
阅读(2939)
阅读(2935)
阅读(2779)
阅读(2563)
阅读(2558)
阅读(2521)
阅读(5322)
阅读(109966)
阅读(3960)
阅读(4441)
阅读(4163)
阅读(3715)
阅读(4780)
阅读(5119)
阅读(2839)
阅读(6361)
阅读(3150)
阅读(39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颅手术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