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苟且mp3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是谁说的?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如果不像某些人那样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即便得到了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也很有可能是换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在那里一边读诗一边苟且着。
  高晓松和他的名句
  这几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屏,歌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旋律很深情,歌词则更显“清新”,而高晓松、许巍的背书,则更是让这首曲子在瞬间“攻陷”了不少人的心灵。可是说到底,这不过是又一场“网红演出”而已,貌似“文艺”,背后却是实打实的银子在召唤着创作者和传播者。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首曲子的一夜走红?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面对苟且的生活,眺望可能永不存在的远方呢?
  “诗和远方”是励志书腰封的变种
  这类“鸡汤”很容易被文化商拿来贩卖标题
  说起这首曲子的关键词“诗和远方”,总会让人联想起很多年前,励志畅销书刚刚进入中国时,无数书商贩卖的口号,从“学习的革命”,到 “人人都能创造奇迹”,还有诸如“积极心态”、“财富的奥秘”之类,当时真可谓红极一时。市面上成千上万的励志书,其实核心就是一个词:成功。
  从“学习的革命”,到 “人人都能创造奇迹
  也难怪,2000年前后正是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之时,年轻人对这项技术可能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寄予厚望,认为即将迎来一个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都更自由、更开放,也更容易成功的时代。一大批“纳斯达克英雄”的传奇,则更为这种预期提供了看似准确无误的佐证。
  许多年过去了,今日年轻人的心态,和十多年前世纪交替时相比,已经有了微妙而明显的变化,没有多少年轻人会在即将或刚刚跨入社会之时,再像以前的那批人一样踌躇满志。更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多少年轻人会奢望成功。
  而商人总是最善于把握潮流变化、揣摩客户心理的。既然大众已不再那么热衷于“成功学”,那就得尽快制造出一种吻合当下年轻人心态的概念来供人消费。
  于是大约从几年前开始,“诗和远方”这类看上去还蛮有一点“越轨”味道的词,就经常出现在书籍腰封上,和“慢生活”之类的新词一起,被标举为“小清新”们理应向往的一种生活姿态。
  说白了,“慢生活”、“断舍离”、“诗和远方”这类小清新调调的理念,依然没有走出“心灵鸡汤”的循环,只不过这一次,是用看起来温存一些的名头替代了日益让人感到疲惫,有些过气了的“成功”。
  熟悉高晓松的人都对“诗和远方”不陌生,自从他经历了醉酒驾车的牢狱之灾,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亮相网络,在《晓说》中谈历史谈理想时,“诗和远方”就是他挂在嘴边的词。
  这次突然爆红,除了音乐比视频节目有更强的传播力之外,也由于许巍这位文艺青年的“原教旨”偶像倾情献唱。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诗和远方”很有可能成为出版圈大IP,高晓松、许巍也可能成为新的腰封小王子,出现在各种类似的出版物当中。只是我们必须明白,包装得再好的鸡汤,其本质也还是鸡汤,变不成乌鸡白凤丸。
  大众向往“诗和远方”无可厚非
  但一味效仿并不可取
  高晓松的家世背景和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当然,作为普通消费者,只能消费已经被制造出来的商品,中国的文化消费领域更是如此,大众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在此种背景之下,大众对“诗和远方”之类口号的向往其实无可厚非。
  况且今日中国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严重缺乏共同话题,而“诗与远方”的表述,就像之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固然有其庸俗的一面,但多少也算表达了职业和生活重压之下的人的共同向往,一时间吸引众人目光并不奇怪。
  只不过,热闹过后,又有多少人真的想过,像高晓松这样的人,大概是没有机会品尝“苟且”的生活的:他外祖父是“两院”院士、深圳大学创办者;外祖母曾留学德国,是世界知名力学家普朗特教授的唯一一名女博士,回国后主持创办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父亲是清华教授;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舅舅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高晓松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各院系教授们住在一排小楼里。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小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不明白了,家人会给他写个条,说“去问他吧”。这个“他”一般住在他家十步之内,出门拐弯就到,还都是国内这个领域前几位的大名家。
  高晓松母亲之所以会学建筑,是因为某次梁思成先生去他家串门,他妈跟梁叔叔说“我爸想让我学外语”。梁叔叔说“别听你爸的,学外语有啥意思,跟我学建筑吧”,于是就成了梁思成先生的学生。
  梁思成
  如此良好的家世,给了他宽松的求学、生活环境;早年成名的经历,更是让他拥有了普通人绝难企及的社会资源。他可以潇洒到不买房子,甚至把坐牢都当作人生“游戏”,这样的人,当然可以随时随地去追寻“诗和远方”。
  但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日常生活所需的房子、车子和孩子而“苟且”时,“诗和远方”对他们来说,仍不过是奢谈而已,虽然“心向往之”,但终归是“身不能至”。
  况且即使“诗和远方”唾手可得,人也不可能长久地生活在这种看似轻松,实则荒废人生的状态中。
  所以,当高晓松和许巍们在卖力地向人们推销这些好听的名词时,有多少人会真的辞去工作,去到远方,为了“那片海”而“不顾一切”呢?毕竟像许巍这样拒绝高考,或是高晓松这样敢于从清华退学的总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家庭,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安分守己地守着自己现成的工作,日复一日地“苟且”下去。
  精英眼中的“苟且”
  其实就是“活在当下”,也是庄子所说的“逍遥”
  回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上来。
  其实,“苟且”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不就是过日子嘛,凭什么在文化精英眼里,普通人的日子就是“苟且”?凭什么他们可以用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为大众定义高尚(诗和远方)和低俗(苟且)?
  其实,精英眼中的所谓“苟且”,不过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活在当下”而已。“活在当下”也是如今大部分人认同的生活态度,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舍此或许并无他途。所以,怎样定义“苟且”其实是很可以探讨的。
  晓松奇谈
  诚然,日常生活是琐碎的,庸常的,所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文化精英的训导下,大众也有意无意地认同了这样的观点:日常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为人在其中毫无超越性的体验,这种生活本身也缺乏更高的意义。
  从过去的革命,到今天“诗与远方”的意象,其实都是在宣扬“生活在别处”的观念。这种观念虽然经不起实在的推敲,但在今天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想来还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东西能让人克服“远方饥渴症”。
  的确,在一个“单向度的人”成为主流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再像古代文人雅士那样随心所欲地生活。不过,“活在当下”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不难的,其实细细想来,今人口中的“活在当下”,也就是“活得舒坦”,和庄子笔下的“逍遥”状态并无多大不同。
  庄子所说的“逍遥”,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在适合他天性,能够自由发挥他能力的地方生活,这种状态,其实并不因一个人所做之事,也就是成就的大小而有高下之分。(《庄子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只要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了,做了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就是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庄子笔下,大鹏可以水击三千里,小雀可以腾挪于矮树之间。但大鹏不能逍遥地腾挪于树林之间,小雀也不能逍遥地鹏程万里。所以,认清自身状况是逍遥的首要条件,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任性地逍遥。
  结语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生活当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下半辈子的苟且在等着你。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被文化精英们贬斥的“苟且”,也就是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不堪。而如果不像某些人那样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即便得到了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也很有可能是换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在那里一边读诗一边苟且着。
  所以,别再被少部分精英忽悠了,贬义词“苟且”,中性词“活在当下”,褒义词“逍遥”,其实都是一码事。
  欢迎在评论里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本文系腾讯文化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后台。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求歌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20回复 51773浏览
& 最新一期晓松奇谈,开头唱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很好听,知道是高晓松的词,但唱的不是他,怎么搜都搜不到完整的歌,哪位JR告诉歌名,或完整歌的链接 听听。
同桌的你tx
可以上的女人不止有她,还有你的老婆发自手机虎扑
麻油鸡万岁
发帖不止故事和文字,还有福利和美图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3楼 @ 发表的:
发帖不止故事和文字,还有福利和美图
没人知道吗
他为英菲尼迪写的歌,敢爱青春 在北京的演唱会上老狼和谭维维唱的
刻意去做得左右逢源人见人爱似的,这是取巧和讨好,成了烂好人,你还有你自己么?
引用5楼 @ 发表的:
他为英菲尼迪写的歌,敢爱青春 在北京的演唱会上老狼和谭维维唱的
怎么都搜不到 几分钟完整的,是不是本来就唱的几句
引用6楼 @ 发表的:
怎么都搜不到 几分钟完整的,是不是本来就唱的几句
应该是吧,可能就那几句。。。
刻意去做得左右逢源人见人爱似的,这是取巧和讨好,成了烂好人,你还有你自己么?
敢爱青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这是高晓松的一篇文章吧
这首歌出来必定大火,我也听了那段,那旋律完全不是现在粗编烂造的流行音乐所能比的,
这歌出来应该能在21世纪华语乐坛排得上号,且据说还是许巍唱的。。。
算是他的语录吧,收录在高晓松的一本书里,正式版的还没听过…
引用10楼 @ 发表的:
这首歌出来必定大火,我也听了那段,那旋律完全不是现在粗编烂造的流行音乐所能比的,
这歌出来应该能在21世纪华语乐坛排得上号,且据说还是许巍唱的。。。
难道还没出??以为是老歌
引用11楼 @ 发表的:
算是他的语录吧,收录在高晓松的一本书里,正式版的还没听过…
各种版本,百度出来是他妈说过的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高晓松词曲 许巍演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是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年轻时说的,后来也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了高晓松和他妹妹高晓江。
高晓松后来在他的节目里、书里多次复述了这句话,使得这句话流传了开。
后来把这两句话写进了歌里,最早是作为在英菲尼迪的广告曲,在北京的演出上有过一次演唱,但是没有出单曲。
现在是由许巍重新制作了,不久以后会发布。
最后一个离开阿森纳的人,麻烦请把灯关掉。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引用15楼 @ 发表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是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年轻时说的,后来也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了高晓松和他妹妹高晓江。
高晓松后来在他的节目里、书里多次复述了这句话,使得这句话流传了开。
后来把这两句话写进了歌里,最早是作为在英菲尼迪的广告曲,在北京的演出上有过一次演唱,但是没有出单曲。
现在是由许巍重新制作了,不久以后会发布。
期待完整版。。很快会出了吧
为什么不百度呢,跑街上问多慢。发自手机虎扑
还没发布呢,慢慢等吧。
Always love Kobe Bryant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许巍和高晓松合作的
乐视网体育频道官方账号 ()
新歌,还没发呢,这就是个预告,等着吧
乐视体育--带给您最新最热的全球体坛资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谁写的
芯9月9日407
这个有好几个版本啊有书评 有名言集锦还有一篇散文 你问的是哪一个?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是如何理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的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42174字,被3人关注,获得了17个喜欢
你是如何理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的
在每个假期中,你都会想起诗和远方……
【图片来源:
高晓松许巍合作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爆红网络,说实在话你还是很喜欢这首歌的,也许是因为你文艺啊!
但是现实中,你妈妈没有告诉过你“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妈妈会说“天冷要加衣服,吃饭了吗?最近怎么又瘦了?不要老是担心钱!……”
而你的老板会告诉我你“ 赶快去工作!报告不能在拖了,今年还有几件更重要的事要做,哦,对了,你收拾一下,下周准备出差……”
你说自己这是苟且还是诗歌和田野?
也许这正是现实最残酷的地方,你一方面不得不仰望精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还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教诲,因为你内心深处是那么希望他们说的是对的,那怕他们的出身与背景同你天地之别。你同意要读诗,同意要坚持走向远方的田野。但你也渐渐相信并且接受了自己没有那么幸运,你的生活大概都是如此苟且,而且会一直苟且下去。即便在诗中,即便在远方,也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什么是诗和远方? 你猜也许是人生的理想,但是你很清楚明白,如果你让自己像一个乒乓球一样,在“理想”和“现实“的球拍之中,被反复的拍打的,你是不会觉得幸福快乐的。
是啊,怎么办? 是不是有时候你希望自己不知道已经知道的这些事,可以自由自在活着,无忧无虑且无知?
你没有要求出生。别人也没有。宇宙的庞大,社会的复杂,生命的脆弱经常让你觉得自己无比渺小,这也让你经常觉得人生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享受时光。你当然理解这种感觉!你每天都会这么想几次。
你有多少次因为你处理的数字如此巨大、为人类做出的工作如此重要而忍不住放声大笑!
真相是:我们都是一小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不止眼前苟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