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人看电影很奇怪吗的思维比较奇怪

你遇见哪些经常出现而不易被察觉的洗脑方式?
895 个回答
谢邀,我就从心理暗示的角度说几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网上买香水的时候是根据商家宣传,或是导购的引导最终在闻都没有闻过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的。但就我观察,这个数量并不少。香水往往不像是衣服。一眼就能够识别是否适合我们自己。同时,不同香水之间的差异往往没有商家在宣传的时候表现的那么大。至少对于我这种外行是这样。其实细想一下就能够得出结论。这些所谓的男香女香以及那些神魂颠倒的香水名字。都是厂商为了营销而玩的策略。比如“XX小姐”,“X号”或是“XX人生”等等。在调香师创造出一款香水的时候。还没有人给它贴上标签。那就是一瓶会散发香味的液体。在他们的眼里。这玩意统统都是一些化学元素的组合罢了。比如:图片来自于《调香术》。当你带着香奈儿5号的香味招摇过市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是女王殿下。这都是因为联想暗示在起作用。当然,它也会无形中增加你的气场。因为“5号”和“女王”被联系起来了。我曾经看过一款香水的介绍,写着:“带有下水道腐烂的气味”。我瞬间就动心了。那是我少年时期就一直憧憬的暗黑阴郁风。这样的古怪香味披在我身上就像黑暗中的吸血鬼,晒爆了。可当我买回来之后却发现,它只是一瓶普通的香水,根本没有什么腐烂的气味。但是我却始终摆脱不掉“这瓶香水”和“黑暗阴郁”之间的联系,甚至我只会将这瓶香水喷在深色的衣服上。其实这都是联想暗示在起作用。这种暗示形式随处可见。联想的心理规律让我们很容易将事件A和事件B联系起来。就像是“女王”和“某种气味”被联系起来。联想暗示就开始生效。也有人把这种暗示叫做心锚。原理是一样的。比如你18岁那一年很喜欢听一首歌。那么几年之后你再听到这首歌,也会回想起18岁那一年的画面。也就是说“18岁那一年的画面”和“某首歌”之间被设置了心锚。我发现,我们许多的偏见,都是过往经历联系的结果。如果我曾经有过一个杀马特情敌。那么我一辈子都会仇视憎恨杀马特。或者当我被一个老奶奶偷走了钱包之后,我的余生会警惕所有的老奶奶。想要不被联想暗示影响,需要我们经常性的做自我评估。这时候我们才能够分辨自己的各种想法里有多少是联想暗示的结果。我们的许多观念,情感,偏见,喜好,厌恶都是这种暗示形式的结果。想要不被这些心理规律影响,最好仔细的审视我们精神影像的各种事物,以免产生负面的心理链接。------------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以下两个电吹风,你更倾向于买哪一个?以上两个电吹风,基本完全相同。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上面的那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有6千多个人买,肯定没什么问题”。同样还是买东西。X宝的销量似乎已经成为了产品质量的硬指标。然而这两个电吹风是出自同一个品牌的官方旗舰店。抹去销量数字的话,我一定会纠结或者反复对比两个电吹风的功能特性。但当我看到销量对比后,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上面那个。不用怀疑,你也一样。这种形式的暗示同样常见。人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性的动物。如果某人总是特立独行。那么别人看起来可能就会不舒服了。甚至由于他的不同寻常,大家都会回避他。除非他能够强大到足以让大众接受他的观点,并因此成为时尚。比如巴黎的时尚设计师们引领者全球的穿衣打扮。假如你不能够接受他们的理念,那么你可能会被认为没有审美能力。最要命的是,你会被迫接受这种你本身并不喜欢的风格。我们模仿一些名人的态度,外表,语气语调或是其他的一些什么,然后想象着,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比如乔布斯或是陈道明(当然这并没有错)。我记得以前流行过一种女生戴的半指手套,大概是这样的:我很喜欢这调调。可如今却很少看到了。事实就是这样,明星穿了一件衣服,然后全世界的女生都开始模仿。直到这个明星换上另外一件衣服为止。尽管现在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代,但是我们依然逃不开模仿别人,我们的文明要求我们穿着同样的西装,同样的皮鞋,同样的发型。似乎只有看不见的内衣内裤才可以让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力。关于模仿暗示,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在魔术的术语里面有一个叫做错误引导的概念。很多人都认为魔术师的手快。然我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手再快,都绝对快不过眼睛。所以魔术师经常需要用到错误引导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方便自己来做一些小动作。举个例子:魔术师在表演的途中突然停下,并且眺望着观众席的最后一排,神色紧张。这个时候观众会做什么?是的,观众也会回过头看看最后一排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事实上,魔术师已经在观众纷纷回头的时候把一些事情给做完了。刘谦在北影的讲座里面有讲到过这个技巧。同样的,这也被作用于模仿暗示这一心理规律。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下次和朋友压马路的时候试着突然看向远方的某一个点,然后看看你的朋友是否会顺着你的视线一同看过去。有人可能听过“羊群效应”。是的,模仿暗示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比如在知乎。关注我的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关注我。其实,粉丝数也是一种暗示。当一个人有10W的粉丝量时,甚至不需要其他理由,我们也会愿意点下关注。而当一个人只有10个粉丝的时候,我们就会谨慎起来了。因为这么多人都关注了这个大V,那么他一定很有料。至少,关注他不会对我造成什么损失。而一个10个粉丝的路人,即使他写过很好的答案,我们也会三思。因为我们会怀疑他是否能写出相同水准的回答。以免浪费我们的时间。当然,值得庆幸的是:总体而言,无论知乎还是其他网站。粉丝数和文章质量都是成正比的。模仿暗示有许多正面的作用。比如一个强大的人或是强大的团体可以把知识强加给那些没怎么见识过市面的人。人们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知识,而不是先思考“为什么”。当然,如果你的圈子已经让你忍无可忍了。那么我送你一句话:有时候,改变即改善。------------------我记得我看过一部港片。里面的一句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他说:“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胜利者对你讲的故事!”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再乍一下,我擦真TM有道理。这就像是我们更倾向于听从长者而非平辈的建议。即使他们说的一模一样。权威暗示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具有权威的人。举个例子,你妈叫你要多吃鸡蛋。你不一定会听。转过身就啃薯片去了。但是当一个营养学家告诉你要多吃鸡蛋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了。我们都是一样,医生让我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脑洞大开一下,假如一个医生想害你,那么他可能会给你开一份有害的药品清单,而你也会照单全收。权威暗示对应了人类大脑的一个特性: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上,它都倾向于尊重并且信服的去倾听那些真正或是佯装有权威的话语。我们从小就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指示。可很多时候,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是对的。比如我老爸曾经逼迫我学数学。然而我怎么也学不好,经常被骂,甚是自卑。直到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才明白,我爸是错的,因为我天生是感觉型的人,这决定了我恐怕再怎么努力,做再多的数学题,也无法具备那种逻辑思维能力。而事实证明,我在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天赋极高。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少,或许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有性格缺陷的问题。听任一些人扮作权威,以智慧和坚定的口吻来陈述一个谬论,没有任何“如果”或“但是”之类的字眼出现在其中,即使是很小心谨慎的人,也容易接受这样的暗示。深谙此道的是商人和政治家们。就像是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成功人士,往往不惜借钱贷款,也要买豪车豪宅。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看起来成功的人,往往更容易说服别人。比如他们的投资人。我们来看看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上课由于我的魔术课并不是由我亲自教授(我是助教)。而是由我的师傅波哥来授课。然而波哥在互联网上的名气远不如我。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学员冲着我来报名了我们的课程。却发现是另一个人在授课。这样在上课初期学员就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各种不服。那么如何解决掉这个问题。就成了我们设计产品时的一个难题。最后,我们用了一个最安全的办法——波哥在授课之前会做一系列的效果展示。专制各种不服。以下视频是这一系列效果中的其中一个。我觉得这个视频比较好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从视频中学员的反应看的出来学员的积极性是如何在一瞬间被调动起来的(也就是他们叫出来的那一刻,而在之前他们都是很沉默的),这么多次下来,我还没有看到过哪一位学员不被这种强烈的冲击力所折服的。这就像是一些人去到公开场合做演讲。我们在巨幅海报上面总可以看到一连串的讲师介绍。当我们看到一个个高大上的头衔之后,我们就更愿意来配合这位讲师的演讲。比如在适当的时候鼓掌,或是认真听他讲的内容等等。无论何时,当我们需要让对方相信一个谎言的时候,以“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就是......”这样的句型开头,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开场白还有很多,比如更软性一点的:“就像你知道的...”,“你应该知道这样的一件事吧...”或是“我记得以前有一则新闻说过...”等等。如果你喜欢,“上帝告诉我们...”也不是不可以的。而这些权威暗示,如果不是非常荒谬,通常不需要谁去证明它,也没有谁会去证明它。它是被强塞给你的。比如一些政治口号和流行用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传递正能量”人们愿意接受的原因其实仅仅是它们“听起来不错”而已。如果仅仅接受权威暗示本身,那还不算太坏。但这往往是麻烦的开始,因为一旦没有疑问的允许暗示进入你的大脑,这些暗示会在你的脑海中安顿下来,渲染你随后的所有想法。在一些实例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发现头脑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精神垃圾。这些垃圾没有任何实际真理作为基础,所谓的道理,不过是从以往所接受的权威暗示中获得的。如果你发现你很容已接受一种强烈的陈述,那么不妨带着“我可以接受但是我会检验”的心态去接受它。------------------有一句话叫做“暗示是通过不断的重复获得力量的”。可能你已经意识到我要说什么了。是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羊羊羊”“猪猪猪”“猴猴猴”。还有我们的“今年过节不收礼...”。这些话就像是重复的将一根钉子敲打进木头的过程一样,敲打进我们的脑海里。当我们第一次听到“今年过节不收礼...”这句广告词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对它产生什么重视和关注。但假如它以一个正确的方式不断的重复的话,事情就很难说了。而事实证明,它确实是正确的。重复暗示倾向于打破一个人心理本能的抵制力量,除非这个人已经意识到了它是一个暗示,并因此对它设置了一个屏障。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Ipad。这玩意好用吗?仁者见仁吧,反正我的已经一年没开过机了。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电影里面看到它的出现,比如这样的:还有这样的:以及这样的。。。久而久之,这台代表着品味,潮流,科技等等的玩意深深的刻进了我们的脑海里。然后我们给自己找了一个无无关紧要的理由将它买下来。我丝毫不怀疑我们脑海中的许多事情都是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带给我们印象的。就比如你总是听到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情,虽然你可能并不了解他,但是你任会受到他的影响。对此,我有一个成功洗脑的案例。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完全不懂摄影的小白,也比较抠门,从来不愿意花大价钱在高科技产品上面。在一个月前我开始给他灌输一个思想:“照相机是一个男人的必备之物”。在一开始,他是不屑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有20多天吧。确实,这句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我任然坚持每天对着他念叨几遍。我念叨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他说他好无聊,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相机;他说他昨天失眠了,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相机;他说他很热,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相机。。。。。。大致如此。可就在前几天,他突然就决定买一个相机。然而他从产生这个念头到付诸行动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上图为证:同样的,我也被同样的方式洗过脑。我从Iphone用到Iphone3G。之后换了安卓。一用就是好多年。因为我确实很喜欢安卓人性化的设计。直到前段时间我又换回了Iphone6。原因同上,一个朋友反复的对我念叨Iphone有多么好多么好。事实上,当我换回Iphone之后,我后悔了,因为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依然喜欢安卓的操作系统。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我已经被洗脑了。(有人会觉得我在黑苹果。真的抱歉,我绝无此意。一切都是我的个人感受。)只有当一个人开始了解潜意识的思维和记忆的区域本质时,整个事情才会变得一目了然。在大脑的这些区域里,保存着我们所关注的每一件事情的思维记录或影像。这些影像,记录随着这件事情的每次重复而加强。如果你希望对一件事情留下深刻的记忆,你知道的,重复去想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背单词。反反复复的背单词。有句话叫做:“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就说过:“证明?我们不需要证明!把一件事情严肃权威的告诉公众,并且经常的重复它,你将不需要证明任何事情!”所以,我们会发现,所有成功平牌的广告语都是极其简单甚至不知所云的,原因只有一点,太长太复杂的句子即使重复再重复,你也不一定记得住。但是短句就不一样了。不妨我们来做一个测试,看看你是否能回忆起以下广告语的对应品牌。27层净化实力创造价值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 我的地盘 听我的 处处放光彩! 博大精深,西门子 做女人挺好!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农夫山泉有点甜 上上下下的享受! 地球人都知道Just do it 好的,我相信你可以记住大部分的品牌。这就是重复暗示的力量。最后不得不说,重复暗示在传达真理上有它的绝对价值。这是一个很难两全也令人怜惜的规则。--------------------最后一项——习惯暗示。这种形式的暗示和前面提到的联想暗示非常像,事实上,但也比较特殊,它可以作为联想暗示的一个分支来看待。当然,所有的习惯都是与曾经你做过的某件事情相关联。比如你平常习惯先穿哪一只脚的袜子?右脚对吗,ok,明天出门前,试试先穿左脚的袜子。不出意外的话,你会感觉到很不自然。或者,你穿衬衫的时候习惯先将哪一只手伸进袖子里?然后你试试用另外一只手先伸进去,同样的,你会感觉到非常不自在。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我们当下还在持续做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做过。尽管时过进迁,但是我们的各种行为以及各种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是这样思考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习惯性的在电脑桌面上右击然后点“刷新”键。自从我6岁接触电脑以来,20年里面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在桌面右键菜单上狂点“刷新”项,以至于这么多年来,我也渐渐的被无形中感染上了这一行为,时不时不自觉的进行这样的操作。在起初,我认为这样可以加快电脑的运行速度。可是仔细一想,似乎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我这样能够加快电脑的运行速度。而事实上,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说明。后来我查了Windows的帮助文档。在Windows帮助文档中对“刷新”的解释是:刷新是用来更新当前数据的显示信息。完全没有提及任何“可以清理内存空间”、“加快系统反应速度”等字眼。说白了,在桌面上刷新其实没有什么卵用。而我相信,再过几十年,老眼昏花的我依然会对着空荡的电脑桌面狂点刷新,不用怀疑,因为之一习惯已经维持了20年了,而人的年纪越大,行动和思维就越倾向于一成不变。有人或许会说了,那这和洗脑有什么关系。我想说,有时候,坏的习惯如果对一个人产生了暗示效果,有可能是致命的。嗯,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内衣大盗这号人物。是的,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许多出色的内衣大盗,他们专偷女性内衣。他们眼疾手快,他们身手矫健,他们从容自若。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被采访的对象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内衣大盗。警方在他的房间里缴获了700多件女士内衣。当被问到为何要这么做时,他给出了一个极其科学的回复:因为偷第一件内衣时,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然后他就不断的到处偷内衣。然后主持人又问,难道你每一次偷内衣都会有快感吗?他说:后来渐渐的麻木了,但是走过路过看到内衣时,还是会想要拿回家。细想一下,这个原理和我们在电脑桌面上点刷新键简直一模一样。都是因为曾经这么做过。仅此而已。那么假如不是偷内衣,是杀人呢?习惯的暗示不允许人去看一个问题的“另一面”。被暗示的人的潜意识已经被固定的想法牢牢的占据了。从习惯上来讲,他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强行剔除记忆。对于我们自己,经常的检验一下“我们内心深处所深信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任然不会去接受新的想法。但这些我们原本深信的东西,作为经过理性的检验和判断的主张将重新呈献给我们。以上微信大号:youyabenleida
大家回答的角度已经基本涵盖了日常当中遇见的问题了。我从典型的思维谬误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察觉不到的惯性是怎么来影响我们生活的。以下的内容均整理自《清醒思考的艺术》并综合我自己的观点与日常生活举例。1.幸存偏误案例1:A总能在电视上看见“今天某某直播/网红/游戏竞技队又获得了投资”papi酱也获得了2KW的投资。于是他得出了一个决定,自己也要走上网红的道路,自己也要去直播。案例2:B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看各种网络小说,并且也经常听闻那些网络作家身价百万。所以,从大四开始B着手启动了自己的网络写手计划,并开始为之实施。案例3:你看,这样的想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不经意之间冒出来吧,他不是谁给我们的洗脑,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洗的脑。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的,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而如果我们自己本身就是某一个事件的幸存者,幸存偏误会更大,因为我们会把自己的成功与其他成功者的共同点进行类同。想想看,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时不时地就高估了一件事的成功率呢?所以,与其抱怨说“墨菲定律”不如说就是幸存偏误在搞鬼。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案例1:我最近一直在减肥,下载了好多的健身软件,看着健身软件上那些男男女女的好身材,就憧憬自己也肯定会变成这样的,所以我下定决心开始健身,买健身卡,买同款的健身装备,买推荐的健身代餐……案例2: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广告里全是俊男靓女,为什么呢?一根漂亮的唇膏不会让一个面容一般的人去广告,肯定会是一个当红明星或者美丽的男男女女。但是,买化妆品也好,买西服也好。绕在脑子里最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也会和ta一样美”案例3:很多人都会说,想要身材健美啊,游泳啊,你看那些游泳运动员身材多棒!现在我低头看看我的肚腩,我们都知道玩脱了,没有成功。因为我犯了一个错误,也就是我把健身的美看作是了一种结果,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选择。就和游泳会让你的身材更好一样的,这些都只是选择而不是结果。女模特之所以上妆美丽,多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天生丽质。所以,但凡有人对你说某一种东西值得追求的时候,对你说某一种观点持之以恒时,都要仔细思考。想要获得美好的身材,健身是正确的,但还烦请先照镜子。噢,对了,请自动远离任何成功自助的图书,珍惜生命。3.确认偏误案例:A君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医生在一通的问诊之后,说:“你需要吃a药,每日3次。但是我要告诉你,在病情好转之前,会先恶化”A君得到了结论之后,觉得医生说的有道理,好转之前就是会恶化嘛,没有多想就回家按时吃药了。可是,3天过后,疼痛加重了,又去医院,医生告诉他:“请将量提升到每日5次,但是还是会疼一阵的”直到最后,A君忍不住了就去了综合医院去检查,结果是另外一种疾病,医生质问A君:“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我回答说:“那位医生对病情的论述,完全符合我对病情的预测啊,在好之前就会先恶化一段时间啊。”和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太多了吧。比如,当你去问一个半吊子这个事情会如何去发展的时候,半吊子一般都会回答你:“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去问你孩子补习班的负责人孩子成绩时,补习班会告诉你“嗯,现在还不错,不过在达到预期效果之前,现在的成绩可能还不太稳定”你去问一个不专业的销售员关于他销售业绩时候,他会说现在的业绩滑落是为了日后的成绩触底反弹在做准备。你去问宗教徒,宗教徒会告诉你在世界充满爱之前,世界必先会遭受各种灾难。而每当地球发生某一次灾难的时候,虔诚的教徒就会发声:“这就是对预言的证明啊”你去问股市……卒所以,当有人再告诉你“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一定要敲响警钟,虽然这个事有时是正确的,毕竟事业转换,企业重组都会先历经低谷。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可以被检测的啊,很快就能发现措施是否有效而不是一直在等待触底反弹。4.结果偏误案例: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机。它们疯狂地、自然也是纯随机地购买股票。会发生什么事?一年后,一半猴子的投资都赚钱了,另一半亏钱了。长此以往,10年后大约只剩下了1000只猴子,它们的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20年后就只剩下一只猴子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它成为了亿万富翁。我们就称其为“成功猴”媒体会怎么想,他们会冲向这一只猴子,让它去阐述自己的成功。媒体会去总结他成功的原理并广而告之。不论怎样,它一定拥有某一种成功的秘诀,对不对?我只看结果,结果能说明一切。可是结果偏偏就可以欺骗我们,结果的好坏不一定就意味着当时决策的正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要采取这样决定的原因,(毕竟同样的结果来自不同的选择,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只看结果有时候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只有决策的过程是理性且经过判断的,结果才可能朝向好的方向发展,可即便是结果不好,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决策过程而是去修改它。切记,结果不能决定过程。再一次呼吁,请远离成功类的书籍。没有谁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想想你和比尔盖茨的区别,他辍学是因为上的是名校,而你也选择辍学上的却是普通学校,你们在之前的努力成果就本身不一样。---------------------------------------------------开会更新的分界线-------------------------------------------5.沉没成本效应案例1:刚开始在国内看见恐怖电影上映,我和女朋友兴冲冲地计划去在电影院看看恐怖电影。走进影院,开始了10分钟,一种想死的心情就从心底爆发了。太难看了啊。可是电影票好贵啊,这个时候就走,岂不是就等于我把买到的时间葬送了吗?不行,太亏了,就算是坑我也要看他能多坑!案例2:某公司召开了一次营销会议。广告部宣传的影响已经连续4个月远远低于预期,A君主张立即停止广告投入。但是广告部的负责人却用这样的理由反驳“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做宣传,要是现在停下来,那些钱就全部打水漂了。”所以,广告部的负责人提议应该加大投入,而且刚开始就是会低落,后来才会看见受益。案例3:女生C准备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可是自己在纠结,已经谈恋爱2年了,都谈了这么久才分手值不值呢?唉,要不算了吧。我们来想想看一个情况,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巨轮,你会想着去打捞吗?可能不会,因为这一艘巨轮太重了,即使他这么贵,但注定会沉没下去,我们会去选择救人。可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不停在纠结自己已经投入的成本呢?因为,我们不想表现的软弱,而想表现的坚强,为了证明我们的坚强,拒绝失败,我们会强调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以至于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蠢。而这样却导致止损会发生在局面不可收拾的时候。那么,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真的要考虑我们真的有必要因为曾经投入的成本而继续这一件事吗?你继续完成这件事儿的动机是为了已经投入的成本?还是对事情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如果一个项目/事情已经无意义(亲爱的你知道什么是无意义)那么继续执行这个项目/事情并不能让你显得更坚韧,而是愚蠢。6.故事偏误案例1:请对比这样两个故事:a1.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b1.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伤心死去。那一个故事你更感兴趣?那一个故事更容易被你记住呢?可能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个。可是从信息的传递,第一个应该更容易被记住,因为第一个故事简单,信息准确,是一则基于事实的报道。可是第二个故事,两次死亡却不再是简单地先后发生的关系,而是存在有情感联系故事。我们的大脑对于这样的故事更容易产生兴趣。案例2:请对比这样两个新闻:a2:一辆汽车驶过一座桥,桥突然垮塌了。b2:翌日,报纸上时这样报道的:某一个倒霉蛋坐在一个汽车里,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怀着如何的心情,带着如何的故事,生于何处、职业是什么,云云各种各样的故事补充。那一则新闻你更容易记住呢?显然第二个新闻报道。可是,第二则故事对于避免类似的灾难有什么帮助呢 ?似乎没有,因为这些细节都没有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桥因何而塌?车与桥塌有关系吗?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案例3:现在请你想想,一个有故事的广告更容易吸引你还是一个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更容易让你记住呢?两则故事,我们发现了什么呢?一个有趣的事情一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直强调要尊重事实,要立于事实,可是我们却对 故事更感兴趣。可故事虽好,但却容易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而我们再回顾一下你最熟悉的一个神话故事或者宗教故事或者你在微信当中看见的那些人生哲理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而它们却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那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很有意思,我们总是想为我们的理解寻找意义。所以,小说总会是让人乐此不疲。是不是有一点理解为什么有人对于微信当中那些故事深信不疑的人了?其实不是他们没有判断力,而是他们陷在了故事偏误中总想挖掘出意义却忽略了事实背后存在的基本问题。所以,下一次看见或者听见谁再给你讲故事,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那些所谓的故事。异世界的大门肯定会向你打开大门。7. 激励过敏倾向案例1: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会给他发钱。可这一条法令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案例2:1947年,死海卷轴被发现,考古学家开始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手卷。这个悬赏的结果是什么呢 ?案例3:某一家企业的董事会向管理层承诺,一旦实现一个目标就颁发一份特殊津贴。这个承诺会换来什么呢?案例4::古罗马有一条命令,每一座桥竣工后,工程师必须要在桥拱下。这条命令会怎么样呢?1:当地人开始饲养老鼠用来换取奖励。2:羊皮手卷被撕成若干份上交用来换奖励。3:管理层制定了非常细碎的项目,用来换取每一次成功达标的奖励。4:工程师为了让自己能够不死,桥变得更坚固啦。激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了吧,从小时候考一个好分数会得到奖励,到成人后做完某一件事儿就可以去奖励自己等等。可是奖励真的有用吗?我们来想一个事情,有的家长给孩子许诺,每次考好了都可以达成一个愿望,这个孩子就开始为达成那个愿望去努力学习,他并不理解学习能带来什么可是他知道会有一个愿望被实现。这样的事情我们大概都知道,不是因为无法坚持下去自己放弃就是因为事情发生的不可控就而停止。因为孩子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越是鼓励,越没有人动。因为激励一旦发生,会有这两个事情同时发生:1.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者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2.人们往往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返回来想想你自己的生活中给自己制定过激励政策吗?比如减肥到多少可以吃一顿好的,那你减肥的目的是为了身材优美还是为了吃到更好吃的呢?再比如,那些曾经圣堂骑士团为什么要东征为了什么?真的为了黄金吗?可能因为只要活着回来,他们就可以带着战利品回家,那死了呢?还可以带着殉难者的神圣身份回家,稳赢不输,多好。所以,有时候对某个人某个组织的行为感觉到吃惊,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他们背后行为激励机制是什么。尤其是当你不理解某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去探寻他自己的激励机制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有些人的激励机制很诡异呦~ps:在对一个人、群体、团体使用激励手段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最后他们做出反应的是激励本身还是激励背后的目的?也就是说激励是手段,目的才是方向。故而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全见得。8.禀赋效应案例1: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使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但A只是觉得50万元贵的离谱,最多只有40万。A回到家中,一星期后,车行的人打电话说40万也可以,A就答应了。第二天,A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万买下这部车。但A谢绝了,可直到回家以后A才幡然醒悟,如果自己答应了,那就可以赚取差价13万,而自己甚至可以换一辆更好的。案例2: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抽签分给学生一场重要的篮球比赛门票,随后问每一个没有得到票的学生,他愿意花多少钱买一张票。大多人出价在170美元。然后他问这些抽到了票的学生,愿意以多少钱出售他们的门票。平均售价为240美元。禀赋效应很神奇,因为我们总觉得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而且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不仅会提高我们已拥有的财产,还会影响到我们没有的财产——拍卖会。或者是拍卖性质的竞价。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所以,我们会囤积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我们却很少将它卖出去或者交换,因为在我们手里,禀赋效应让这一件东西有了更多的附加意义与价值。从而让我们放弃了可能是最好的出手或者成就的机会。别死抱着某一言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命运临时留给你的,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都会被拿走。奥,对了,知识也有禀赋效应喔!会继续更新,谢谢大家的喜欢呦---------------------------------------7.2水果沙拉更新分界线---------------------------------------By the way 求靠谱的水果酸奶沙拉做法呀~9.对比效应案例1:用两只水桶,一个桶里放入温水,一个桶里放入冰水。先将右手插入冰水一分钟,然后将两只手同时插入温水里。会有啥什么感觉?左手感觉水是温的,右手感受到的水是烫的。案例2:A君会为新购入汽车订购真皮车座,因为A觉得自己花了30万买了一辆车,一套真皮座椅才2万,相对车价简直就是小事情。案例3:B君买了一部最新的iphone7 128G,B君就在想这是首发机,还是顶配,还是骚的不要的土豪金真是好啊。一旁的店员看见了说:“这么好的手机,来一个3D全方位三防保护套吧,才200,再来一个三防炫酷钻石贴膜,才150,最后我们再送您一套专业屏幕清洗套装。所有加起来还没有你手机零头多呢。”B君愉快地买了大礼包。案例4:天猫双十一商城!快来看呀,原价399、499、599的现在都打折啦~统统99.8,统统99.8啦~快来疯抢吧。案例5:不觉得美女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在面容、身材和气质上都不如她的朋友吗?而每当她们走在街上时……快出来看呀,天仙出来啦~对比效应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最不易察觉的一种思维谬误。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时候深受挑战。当我们下意识开始对比的时候,往往也可能意味着我们开始走向了一条被精心设计的圈套当中。真皮座椅一定是你需求的吗?加大手机厚度的手机壳是你需求的吗?这些都是销售在对比之下给你设置下的圈套,看似没有问题,可是手机套的价格本身和手机的价格完全没有可比性。当然,对比效应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好的一面,比如去买东西货比三家,有时我们会为了剩下10块而多走5分钟的路程/多转几家淘宝。对比效应告诉我们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本身并没有改变,他们之间也没有关系,产生了变化与关系是因为我们拿来对比。ps:见男朋友/女朋友千万要记住不要把自己的漂亮的闺蜜/优质的基友拉出去一起太频繁。因为,你会发现在这之后,你突然就多了一些无妄的对比和困惑,另一半莫名的火气就起来了。不仅影响两人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安定。而如果ta还是一名不易反省与自察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麻烦也说不定。不要让对比效应毁了你的生活。pps:也请不要把没有关系的东西强行拿来对比,徒增烦恼~10.现成偏误案例1:林彪不抽不喝,60多。周恩来只喝不抽,70多,毛泽东只抽不喝,80多,邓小平又抽也喝,90多,张学良吃喝嫖赌,100多。有人煞有介事地得出结论,吃喝嫖赌抽才能长命百岁。(盒盒)案例2:B说:“A地是安全的,因为我认识一个人,他住在一个岛的中部,他从不锁门,哪怕是出去度假都不锁门,他家还从未失窃过。”故而A地是安全的,并且治安很好。(嘿嘿,有没有这个调调很熟悉呀,比如把地方换成公务员什么的?&我可啥都没说&)案例3:公务员面试都是暗箱操作,都要靠关系。你看上次xx就是因为没有走关系,笔试过了(最低分)面试都没进。你看那谁,笔试还可以(前位)人家家里有一个亲戚在政府工作(基层员工)就进去了。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现象世界,依据我们已经得到的经验和结果来构想世界,好像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东西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就变得了更加频繁了。就因为现成偏误,我们的脑子中就出现了一张“很奇怪的风险卡”。于是我们系统性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因为我们会说你看新闻里的那些报告,好恐怖的。拜托,飞机并不会因为你每天几次想怎么掉下来就掉下来了啊)就因为现成偏误,我们的脑子中就出现了一张“很奇怪的风险卡”。于是我们系统性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因为我们会说你看新闻里的那些报告,好恐怖的。拜托,飞机并不会因为你每天几次想怎么掉下来就掉下来了啊)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很容就重新提取它,但它不一定是现实世界下真实的。比如,纳粹!洗脑宣传“犹太人”一直到多数人深信不疑。而在我们身边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反复告诉你你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首歌非常好的时候,有一天别人问你有什么好歌/电影/书推荐吗?哎呦喂,您猜怎么着,脱口而出呀。现成偏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同影子一样和我们一同并行,当我们在做出某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现成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做出决定。我们总是在按照我们自己的已得到的、已看到的和自己认为合适的理由做出决定,有时能帮助我们,有时却也可以毁灭我们。怎么破呢?一个团队里都要有那么一个和你意见相左的人,和与你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一个人怎么能战胜呢,虽然我们一直说要战胜自己,可又有几个做到了,做到的那个不痛苦呢?那不如交给别人帮你完成。突然增赞,让我的懒癌瞬间被治愈,从青海回来,会有更好的更新呦~
(多图预警)...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 回答都删了, 咋还指责我呢说我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资格和肥猫对话, 只是个网上的卢瑟, 听到这话,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夜不能寐, 左思右想, 最后也没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在现实生活中和肥猫对话…这让我想起某个课间, 操场上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在打闹, 男的在前面跑, 女的在后面追, 男同学眼看就要被锤了, 于是麻溜跑进男厕, 站在男厕门口, 男同学怒目圆睁, “你有本事进来呐, 我告诉你, 在这里, 你根本没有和我对话的资格!”…为什么要指责我没干货呢, 如果我没干货就不能指责别人, 那你又凭什么指责我呢…说我的图片是网上抄的, 我的回答是老段子, 我觉得你说的没错, 我就是个抄袭狗, 我不立良家的牌坊…好了, 先介绍一下背景…我觉得看过这篇专栏的人应该不少:在知乎上诉说自己被非法转载最有煽动性的应该就是这篇自称良家的肥猫了吧…这篇专栏写的特别好, 十分精准戳中知友G点, 知乎上你关注的人, 是别的平台文章抄袭的源泉, 以后你们要看到肥猫的东西和别人一样, 一定要先想到是别人嫖肥猫的…按照良家所言, 不署名引述核心观点应该算盗版吧...看完专栏是不是瞬间被洗脑, 觉得肥猫简直是正义的化身, 想为他摇旗呐喊...当然, 马上便有粉丝表了忠心…可是良家那天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已经有人看出来了…回答链接在这:这算什么, 不署名叙述别人的核心观点么...发表不到一小时, 赞同数已在250之上, 评论大多也是溢美之词, 什么一针见血, 一刀见肉...于是我将原答案的网址回复给几个评论的人, 结果评论被删, 我被拉黑, 而肥猫的答案又修改了一次...原来是删掉了我的评论, 然后将我评论的网址贴在了自己的回答里, 煞有介事还又扩写了一番...这就奇怪了, 你要是转述, 为什么一开始不表明, 你要是撞梗, 又为什么加了出处, 既然表明了出处, 面对那些误以为是原创的点赞, 评论者, 为什么不在评论里解释下…难道直接删掉我的评论, 拉黑我就变成肥猫自己找到的出处了么, 而那些修改前误会并被专栏煽动的人, 下次见到这种说法, 完全有可能会指责原作者抄袭肥猫吧...这件事怎么这么熟悉呢…----这翻译是不是东西都是原创(部分不是), 如果侵你权了, 我就删了, 或者标上出处, 然后把你说的删了, 顺便拉黑了, 装做我本来就原创的样子…建立字节社的李如一对此有说法:按照赞同数从高往低排, 看看每个字都是原创的良家是怎么做的呢…赞同数Top 1 : 当然, 也可能是撞梗呢, 恰好文字图片和配色都一样…为什么书里找不到, 因为撞的是网上的啊...来看看别的正经人是怎么做的…赞同数Top 2: 这个回答里88张图加起来的水印就问你够不够嫖…赞同数 Top 4: 我也想知道这是什么, 怎么好好的水印就没了呢…囊包肉我都不想说了, 随手嫖的时候, “点击查看源网页”的tip都没处理干净…赞同数 Top 6: 这个回答里别的图也不用一一说明了吧…你的青春就是把图片有水印的地方都截掉么, 截还截不干净, 右下角留了一丝红色logo...这84张图和审美套路是多么相似, 超多图, 超多水印, 超多嫖…这个是倒是不一定, 万一是良家在2012年的word功力呢…这个就不多说了, 全是大众点评里的图片…同理,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众点评里上传了一张图片, 你可曾想到这些图片会传到知乎上给人涨粉么…当然, 万一这图都是肥猫自己拍的呢…看起来实在不像同一个人呢…领英当然也不能放过…flickr算什么, 为了涨粉, 果断嫖...flickr算什么, 为了涨粉, 果断嫖...--------------------------这次弄出上百张图没出处, 就问你满足不满足…是要求太高了么, 良家对粉丝和别人要求可不低, 知道他知乎黑名单有多长么…而且我不到两个小时就找出了这些, 良家找张图的来源咋就那么难呢…逻辑思维也可以说劝酒流传太广, 没法标清出处, 是这个意思么…良家在知乎字字原创, 你凭什么知道不是本人拍的, 万一是呢...好了, 难道知乎最大的良家就是字都是我写的, 网上图我随便用么…那这牌坊是不是该这么立…-------------------------------------------------------------------------------------------------------因李如一的回应, 此处删掉原回答...对您造成的困扰深感抱歉...因李如一的回应, 此处删掉原回答...对您造成的困扰深感抱歉...-------------------------------------------------------------------------------------------------------除了盗图当然也是无法避免有收钱点赞的嫌疑…时间线如下: 最后还是夸夸被封号的某风云人物吧…没有在回答里直接表明的做法虽然很差, 但是被人质疑之后表现得大方多了…后来变了的事儿在这就不提了…按照良家这随意删评论, 拉黑并偷偷将评论指出的出处改到答案里, 且海量盗图, 故意裁剪掉水印的做法, 到底凭什么让人相信文章都是原创...按照良家这随意删评论, 拉黑并偷偷将评论指出的出处改到答案里, 且海量盗图, 故意裁剪掉水印的做法, 到底凭什么让人相信文章都是原创...按照良家这随意删评论, 拉黑并偷偷将评论指出的出处改到答案里, 且海量盗图, 故意裁剪掉水印的做法, 到底凭什么让人相信文章都是原创...更为讽刺的是, 知乎对外征战侵权无数, 而看起来全知乎票数最高且禁止转载的回答, 内容不表, 配个图居然还是盗图行为...更为讽刺的是, 知乎对外征战侵权无数, 而看起来全知乎票数最高且禁止转载的回答, 内容不表, 配个图居然还是盗图行为...更为讽刺的是, 知乎对外征战侵权无数, 而看起来全知乎票数最高且禁止转载的回答, 内容不表, 配个图居然还是盗图行为...好了, 别说我为了黑而黑, 翻翻我以前的回答, 你就知道我眼睛比你好使多了…结尾以良家对知乎的定位来结尾吧…前面那么长, 我不是要洗脑, 只是…PS: 良家又偷偷改答案加出处, 完全符合之前的一贯做法, 赞同数Top1回答一天连改两次, 中午为本人未参考任何文献, 下午变成了除了引用, 未参考任何文献, 措辞越来越委婉...(没截图...图片后添加的注解为: (图片来源:使用Google Image 中已获得CC分享协议授权的图片搜索结果)实际该图为 Google Image 明确标注有版权的图片...更多详情链接如下:
青春就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次奋不顾身的恋爱。
来说一个几天前在ted上看到的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洗脑的现象——不要公开宣布个人目标
首先,请大家想一下你们最大的人生目标,实际的人生目标。想一会,你有感觉自己的目标,花上几秒想一下人生最大的目标。想象一下,马上决定你将要做的事情。然后想象一下,告诉你今天遇到的人你将要做什么,想象他们的祝贺和你在他们眼中的英伟形象,这样大声说出来是不是十分爽?你是不是觉得更进一步了,貌似这已经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但,不幸的事实是,你最好闭嘴,因为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在现实中反而使你不太容易实现目标。
许多心理测试已经证明:告诉别人你的目标,反而使目标不能实现。任何时候在你有个目标时,你得按计划做些工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理想状况下,除非你实际地付出努力,你才会实现,但是当你告诉别人你的目标,大家也承认你的目标,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被称为“social reality”,思维定势让你有种感觉到你的目标已经达到,然后,因为你感到满足感,你就不会那么积极地做那些实际需要的艰苦工作。这观点和传统观点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朋友们关于我们的目标,对吗?他们鼓励我们实现目标?我们看看证明。1926年,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库尔特勒温称这种现象为“替代”。1933年,韦拉马勒发现,当你的目标被别人承认,在你脑子里就好比这已经实现了。1982年,皮特哥尔维策尔关于此写了一本书(为什么没有书名=-=),而2009年他公布了一些新的实验证明:
163个人进行4组不同的测试:每个人写下他们各自的目标,然后一半实验的人在房间里宣布他们的目标承诺,另一半人保守目标。接下来每个人有45分钟来工作,他们可以努力工作直至实现他们的目标,但他们在任何时候也可以停下手头的工作。结果,那些不泄露目标的人平均工作了整整45分钟,在这之后的访问,他们感到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那些宣布目标的人们,平均工作大约33分钟后就放弃了,当被问及时,他们感到快要接近目标了。
如果这是事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好吧,大家可以抵制住宣布目标的诱惑,延迟这种社交承认带来的满足。因为脑袋会把说的当成做的来替代。但是如果你的确要谈论一些目标,你说到这些目标时不带有任何满足感,例如“我的确想要跑马拉松,所以我需要每周训练5次,如果我做不到,就······”
所以,下次当你试图告诉别人你的目标时,还是对你的目标缄默,闭住嘴,保守秘密吧。这篇演讲是我学英语的时候抄下来的,大家要看原版可以自行搜索
《如何在文案中应用洗脑?》来一点儿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多图干货。更新:情怀的本质就是认同感,更加坚信这一点。后文细致说了。——看完老罗发布会有感。————————————————更新:我没有把消费者当成弱智这个答案的本意是:不让好的产品被埋没因为见过太多劣币靠营销手段驱逐良币的案例了你可能会觉得我说的有些方法看起来很流氓,很无厘头但都是刀,有的用来杀人,有的用来做出美食,就看你怎么用了————————————————说在前面:我举的例子很常见,道理很明显,但是90%的创业者或者推广人员都不懂——真的应该懂一懂,这样做起推广就不会又累又没效果了。就算你这辈子不会亲手做推广,至少,你也会更容易发现商家的洗脑伎俩,省了好多钱。—————干货分割线—————10分钟写出不洗脑也有效果的文案: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洗脑的过程叫为“脑补”总之,让消费者顺着你的文案,得出一个你想让他得出的结论。有点儿类似《盗梦空间》首先给出一个基本原则:支撑我们做出购买行为的,不是理性的判断,而是我们自以为理性实际上十分感性的判断看完底下的回答,再想一想,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我们还确实是不过脑子就买了很多东西呢。想让消费者变无脑,最简单的套路有三种:1,多就是好,大就是好,看起来牛逼就是牛逼,听起来牛逼就是牛逼举例:哇哦,美国上市公司耶,牛逼耶,如果你正好想学网络营销,看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此时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哇哦,美国上市公司耶,牛逼耶,如果你正好想学网络营销,看到一个美国上市公司,此时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如果你是目标用户,你的潜意识是这样想的:然而谁都知道,美国上市公司和教得牛逼之间——但是,消费者就会吃这一套,而且吃得非常心安理得。为什么?因为——在无法100%了解产品时,消费者倾向于从侧面出发,去推测产品的好坏所以,请记住这一点:真正的营销,不在于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产品NB”,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得出结论“他们的产品NB”。原因:人最相信的,永远是自己,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不会害自己”、“只有我会对自己100%负责”。你告诉消费者的,消费者会觉得“他这么夸自己,还不是想让我买东西!我偏不信!”相反,如果你告诉消费者,“我们是上市公司,很牛逼哒!”消费者自己就会进入这样一个脑补状态:美国上市公司耶=很有钱耶=说明之前赚了钱呀=钱从学费里来=学费是学生交的=钱多=所以学费多=所以学生多=大家又不是傻子,能买肯定说明不错=教的不错的=我也试试吧!再想一想,是不是,你看到的大多数非常流行的广告,好像都没有直接说自己的产品哪儿好哪儿好?随便找几个例子:比如这个:销量多==喝的人多==产品好==我也要喝比如这个:品牌多产品多==实力强==赚钱多==选择的人多==产品好==我也要去这儿买再举个反例:顶尖的工业设计==嗯,怎么个顶尖法?康宁玻璃机身==嗯,康宁,有啥用?完美对称==嗯,完美……嗯?没有脑补,想把消费者都变成理性的人?没鸟用(说明:我不是锤黑,我自己就用锤子手机,我很吃罗永浩的“情怀”,至于情怀的本质是什么,后面也会说)看看别人家是怎么玩的:三星啊==牛逼==下血本==牛逼夏普啊==牛逼==下血本==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满屏幕就三个字:“我们用的东西牛逼,所以我们也很牛逼”所以,以后写文案的时候,别光顾着夸自己了,适当吹一些牛逼,让消费者觉得你牛逼,就好了总结:消费者觉得你行,你怎么说自己不行,也是行。消费者觉得你不行,你怎么说自己行,你也不行。脑补套路第二种:同类——别人觉得好就是好,别人有效果就是有效果,别人买了就说明没问题别忘了,人类一直是群居动物,我们的思考方式传承于20万年前的群居生活。典型案例1:你有没有买东西先看评价的习惯?你为什么要先看评价?评价好,商品就好吗?典型案例2:看完评价你还要看看用户案例?就不说现在的用户案例有几个是真的了。他们用了有效果,你用就也有效果吗?此时消费者的脑袋中想的是:好吧,还用我多说么?脑补过程很简单:他用了好使==商家一般不会骗人的吧==这么多人用了都好使==这么多人见证就更不会骗人了吧==这个产品一定好使==我用也好使==“添加购物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刷评价,并且刷了还不算,还要截成乱七八糟的图出来逼着你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买东西的都会放个客户案例之类的玩意儿上来。总结:商家之所以这么做(我们之所以吃这一套),本质原因是:“跟着大家,不要乱跑,危险系数会小一些”——这是自几十万年前开始,就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本能。发生购买行为前,我们也会本能地去找大家对这个产品的评价。实际上:一个产品好不好跟评价有必然联系吗?尤其是中国这网络环境,人家说好,你就敢信?所以买东西之前,啥都别废话,试用一下再说。脑补第三种:制造认同感——“我们是一类人啊朋友们”说在前面: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情怀其实世界上没有情怀,有的只是认同感而已教英语的老罗为什么牛逼?因为他教得好?因为他幽默?也许,但没说到本质上。因为他正好符合了大多数人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所以大家认同他。试想一下,你被12年填鸭教育、各路SB老师(我没有说所有老师都SB,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之一就是我的两位老师)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的同学说:“有个叫罗永浩的胖子,会在上课的时候讲段子诶。”然后你去搜了他的演讲视频,发现他不仅讲段子,还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跟学生们各种逗贫……总之,那一瞬间,你的心里早已被丘比特射成了筛子:这特么才是老师嘛!后来,老罗做了手机。此时的熊孩子已经长大,到了能够自己买手机的年龄了。他们的情况(市场的情况):被某米牌暖宝宝暖得死去活来为了肾系手机,除了肾什么都卖了有人宣传发烧,有人宣传性价比,没钱的大学生和小蓝领被关心得不要不要的就是没人关心一下没钱的文艺青年(老子家具买不起,但是买个衬衫一定要MUJI的啊!)于是这时候,一款以匠人工具为LOGO,以“难得的匠心”为核心卖点的手机,出世了。当老罗在台上大谈他花大力气优化的UI特效时。你的眼睛看到了匠心、精细、慢工出细活、认真、较真……等等等等而你的脑子里却在说:此时此刻,你对这个浮躁、功利、冷漠的世界的一切蔑视和抵抗,就像洪水遇上了豆腐渣工程,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你认同了老罗老罗成功地让你认同了他(再一次)你在心里,已经跟老罗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此时此刻,所有一年出N款手机的企业,都变成了你们的共同敌人于是你变成了死忠粉,你有了锤子的情怀其实,死忠粉(情怀)的本质是:你认同这个人,你认同他做事的态度,你觉得你们是同一类人,为了让你生存下去,你需要尽力帮助整个群体生存下去,所以你要保护这个群体,因为保护群体,就等于保护了你自己于是不管这个手机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你都不会管了,一切说锤子手机不好的人,就是在跟你做对。(我个人很欣赏锤子手机的态度,嗯,我也吃这一套,而且吃得很香)后来小米也开始玩这一套:我做一块钢板都这么细致,40道工艺,193道精密工序,怎么样,你们这些“活得认真”的消费者,是否认同我了?咱也是有情怀的人啊最后总结:洗脑应用在销售中,最简单那的三个套路:吹牛逼、找例子、找认同。如果你没看过瘾如果你还想看更多接地气、学了就能用的文案、推广知识,比如每种洗脑文案的具体写法:欢迎关注知乎专栏:
最不易察觉且最常见的洗脑就是披着教育外衣的洗脑。。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在高考前学校会请励志大师来给大家开讲座(洗脑)。即使幸运的过了高考这一关还有各种教育机构在鼓吹各种生硬的成功学(窝本人最不屑这一类)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畸形发展模式(社会高速发展下民众盲目的追求成功,并把成功单一的定义为挣的钱多!这就是洗脑教育在中国生存的土壤!!)下面分享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里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我最感同身受的洗脑方式了)我还在读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某著名英语培训机构借道了我们的学校办演讲。舞台搭在操场上,扯起的大幕布上,是用鲜艳地红色飞扬跋扈地写着的标语,“一生至少有一次,为改变自己而疯狂。”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还在讲台上念叨着“一分就是一千人”,每一间教室里突然同时响起了嗡嗡的喇叭声,震耳欲聋。教务处主任清了清嗓子眼的老痰,操着两湖地区通行无阻的塑料普通话,性冷淡地念着:“各班同学请注意,各班同学请注意,请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迅速到操场上按课间操队形集中。再通知一遍,请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迅速到操场上按课间操队形集中。”两分钟以后,穿着灰白色校服的学生们从教学楼鱼贯而出。我们排着整齐的队形穿过铁丝围栏踩在操场的假草上,脚下虚浮,头发凌乱,眼镜遮不住的是经年不散的黑眼圈。远远看上去,像监狱里放风的犯人。富态的校长和一个中年男人有说有笑地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都到齐了,校长拿起话筒大声介绍着旁边的演讲嘉宾。冬末春初,风大而冷,我们裹紧了自己的衣服,校长亮闪闪的大背头在大风里纹丝不动。在同学们嘈杂的闲聊声里,我只隐隐地听到那位中年男人是该英语培训机构华中地区的总负责人。演讲开始没一会儿,天上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没有凳子坐的我们就这么站在细雨里,听着台上时好时坏的话筒传来几句中英文夹杂的话,脚已经冻的没有知觉了。抱怨声渐渐从人群里传出来。台上的中年男人也许听到了我们的不满,他提高了自己的声音,盖过台下叽叽喳喳的低语:“今天站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想不想考上一个好大学?”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作为市里最好的高中,高考是我们离开小城的唯一机会。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愿意空手而归。虽然大家没有什么回应,但都停止了交头接耳而把视线投到台上。中年男人似乎很满意这种效果,他调了调自己的领带,慢条斯理地问:“那又有多少个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足够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了?”人群中只有寥寥几只手骄傲地举起来,那些没有举起手的黑压压的人群里,传递着小城学生的自卑和死寂。为了打破这种气氛,中年男人讲起他在美国读书的经历。他模仿日本、印度同学的英语发音,告诉我们初到美国因为语言障碍而遭遇的窘境。台下爆发出欢快的笑声,雨还在下,但没有人抱怨了。在我们还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他突然让我们都闭上眼睛,用一分钟想想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缓慢而忧伤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响起,他在音乐声中体谅着我们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等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红了眼眶。嘉宾说:“我事先了解到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你们的基础肯定比当年的我好,口音也比日本和印度的要好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把英语说好的机会呢?为了父母的辛苦不白费,为了自己的未来。在高考前,彻底改变自己!”男人开始介绍起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大家都和他一起大声地跟读起来:“I can speak English!”“I can speak English!”“At least once in your life,you should experience total craziness.”“At least once in your life,you should experience total craziness.”“......”整齐划一的朗读声惊的树上麻雀振翅而出,在被寒意笼罩的操场上,我们神采飞扬,自信满满。结束的时候,中年男人声情并茂地说:“在学习英语的路上,你会犯很多错,你会被很多人嘲笑。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你的未来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他在学生们雷动的掌声和欢呼声里下台了,很多学生涌上去,有要签名的,有咨询教材的。我远远地看到校长站在人群的外围,让大家不要挤,脸上挂着融融的笑意。我的好朋友Eve,大一的时候参加了某个英语培训机构的夏令营。他们被拉到一个封闭的校区里,每个班都会有自己的督学,穿着迷彩短袖,神情严肃。他们举着扩音喇叭,带着一队又一队的学生参观校区,并宣读着训练营的规矩。白天,学员们需要按要求上交自己的手机和相关电子产品,到晚上才可以拿回。在食堂、教室、操场等公共空间必须用英语交流,违反的人要罚以两元的处分。上课的时候,要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二的位置,不能依在靠背上。老师提问要积极举手发言,不积极发言的要上台用英文表演节目......训练营里随处可见创始人头像的海报,上面还用中英文标注着花样迭出的励志标语。安置好行李后,班上的人被划分到不同的队伍,队伍里实行严格的连坐制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帝王们奉为圭臬的制度。被分到一个队伍里的人需要互相监督,每天要早起去操场读英语。要在休息时间互相练习每天的课文。这些都被记录在案,大家为了一个最佳小队的称号争夺着。接下来几天,学生们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跑步,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学到的课文。每节课上课之间,都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的聚在操场上,手上拿着包装精美教科书喃喃自语。教科书上,创始人笑容迷人。他们像研习某种秘密教派的信徒,脸几乎深深地埋在书页里。表情凝重,双唇飞快的翻动着。Eve的同学们,大多拥有985或211学历,一些还在念书,一些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Ted是某985名校的学生,出生在西南的一个县城里。穿衣朴素,敏感而害羞。他说,自己来这里是为了将来在外企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Martin毕业已经两年了。公司销售经理,俗称推销员。他需要英语来和他的外国客户做交易。Anne,梳着马尾辫,脸上还有几颗痘痘。大一,被调剂到“没有出路”的哲学系,想通过学好英语出国,改变自己无望的前途。Carol,高考失误考到了一个普通211,现在大三。想通过研究生考试改换门庭...他们怀揣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希冀来到这里,群情激昂。Eve看着那些本来安静而羞涩的人,在口号和高度组织化的训练洗礼下,近乎疯癫的练习着英语。在老师提到感恩,给父母打电话说“我爱你”的时候哭的声嘶力竭。他们认真地为伙伴纠正着读音,执拗而耐心。Eve和我讲述这些的时候,她说:“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融入到这种气氛里,觉得自己是个冷血的异类。”我想着高中春雨里的那场演讲,翻看着Eve说的话,很自然地想起丹尼斯·甘塞尔在2008年上映的电影,《浪潮》。德国一位普通的高中老师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成功将他的学生改造为疯癫的法西斯分子。电影里的马尔科,一个品学兼优的年轻人,有大好的前途,有漂亮出色的女友,但是他家境贫寒,和女友家境悬殊。蒂姆,一个懦弱平庸的年轻人,在问题家庭中长大,得不到尊重,经常被人欺辱。他们在这场新浪潮实验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感,也是这个团体最忠诚的皈依者。王朔在书里写道“我见过这种煽动。它是种古老的巫术:召集一大群人,花言巧语地让他们激动,造出一种强到足以移山填海的力量感受。”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成了书店的畅销书,还有一些人连扎米亚京的《我们》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一并读了。文科生更可以随口地举出《乌合之众》、《群氓之族》以及更多类似的作品来彰显我们的独立和理性。当我们在象牙塔里口若悬河地炫耀着自己对于自己和国家的未来有多么清醒的认识的时候,那狂热始终蛰伏在我们内心的失望和忧伤里,并等待着一次新的浪潮,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幸福。它还远没有走开,你一不小心它就会回来。———————————————————————————(写在最后)给所有妄图想要给我洗脑的人或机构分享这篇文章,你可以轻易的骗窝,但很遗憾我内心那抹随性不是你们那蹩脚的谎言能够忽悠的了的(窝本是个瘋子,你又如何将一个瘋子洗脑成你想要的癫狂的样子^O^)PS:当年我们高中的那场励志大会是我和妈咪一起去的,我是听了10分钟就听不下去了,于是约上几个小伙伴翻墙去网吧开黑了(机智如我)
本键盘心理学家来说一个不传之秘, 这是我用来判断这个社会上各种心怀叵测想要通过给你洗脑获取利益的人的基本原则, 咳咳, 那就是
对方的开场白往往伴随以下句式开始。
” xx(发财//养生/长寿/健康) 要有正确 xx(方法/思想/价值观/方向)
,xx(方法/方向/手段)不对,只会事倍功半, xx(只要/只有/只能)按我说的来,就一定能。。。。。。。"
持之以恒重复同一个谎言,并不断添砖加瓦。“美国看病贵,所以医疗是很贵的。原因是药品研发贵,医疗器械贵。”“解决医患矛盾,要靠保险,政府投入”。“相比美国。中国的医生收入低,工作时间长,所以在中国作医生没前途”。以及“医学院没人报”玩法,“医闹满地走”玩法,“上班配警卫”玩法。慢慢会玩死你国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看电影很奇怪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