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词语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整 自由自( ) 百家( )( ) 百( )齐( )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4分)过山农家  (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①焙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注释】   ①嗔:(chēn)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小题1】三、四两句写了山农“       ”、 “       ”这两根劳动场面。(2分)【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的赏析。(2分)
【答案】【小题1】(2分)焙茶;晒谷【小题1】(2分)示例一:“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示例二:“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示例三:三、四两句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用“却喜”二字写出了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写出了劳动之美、民风的淳朴之美。评分标准: 2分。 能抓住诗中山村环境之美的其中一个特点,并加以赏析,即可满分。仅指出美,没有赏析,只得1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从三四两句诗中可以看出“焙茶”“晒谷”的劳动场面,表达了山农的勤劳和生活的安适。考点: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点评: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小题1】试题分析:从诗歌的前两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可以看出山农的生活环境的美好,学生从诗句内容和词语运用角度来进行分析,说法合理即可。考点:这里是品味诗歌语言考点点评: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试题“【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4分)过山农家...”;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说绍兴》,回答问题(9分)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陆放翁触景生情在此写下《钗头凤》。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基、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小题1:(2分)文章分别从(
)两个方面介绍了古城绍兴。小题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⑴ 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
)⑵ 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3分)小题4: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2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o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11)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12)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13)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14)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18分)骗来的“煎饼果子” 朱砂电脑的突然白屏,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定了定神他才发现,该续费了。虽然已经掏好几回了,可他的手还是忍不住伸进了衣兜,没有,连个钢崩也没有。扭头瞅瞅,旁边的机子上,有人在玩“传奇”,有人在玩“卡丁车”,不远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趴在桌上睡得正香,一条细软绵长的水线从那少年的嘴角悄然滑出……走出网吧,天已大亮,站在台阶上伸了个懒腰,不远处阵阵炸油条的香味儿刺激着他的神经。他想回家,又有些不甘。原本,向妈妈要的20块钱是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的,结果到了网吧玩儿起来就忘了,并且,这一忘不要紧,竟然过了夜。这会儿回家,肯定挨打。他摸了摸脑袋,想,反正是挨一顿打,干脆再多玩会儿好了,省得回家挨了打还得没完没了的练那个破小提琴。沿着宽宽的护城河,他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护城河堤是个早市,每天从早晨5点到10点,商贩云集,人来人往。正走着,忽然,桥头上一个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七八十岁的样子,穿一身破烂的衣服,跪坐在地上,不停地向路人磕着头。陆陆续续的,有人向老人身前的茶缸里投下一枚硬币或是一张纸票。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十分钟后,当他再次出现在桥头时,他的身前多了一片白色的文字,大意是:父亲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母亲一病不起,家里没了收入,他要上学云云。虽然这套行骗的伎俩并不高明,可还是有善良的路人在他跪着的身体前投下了大大小小的钱币。瞅着眼前渐渐笼起的“碎币山”,他的心乐开了花。他沾沾自喜地盘算着,等收了市就拿这些钱到街上大吃一顿,然后回网吧重新投入战斗。思绪正游走着,忽然,一阵奇香飘进鼻子,天哪,一袋“煎饼果子”!那种香将他的食欲瞬间勾起,他顾不上说谢谢,抄起塑料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慢着点,别噎着!”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随即一瓶矿泉水递到了手边。他浑身打了个冷颤,那声音,天哪,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下意识地抬起头,一张笑脸映入眼帘。他的呼吸,忽然就有了片刻的凝窒。他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自作聪明地选择了城市最边缘的网吧,然而他却忘记了,班主任的娘家就在郊区。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他直愣愣地跪在那里,下意识地掐了一下胳膊,疼,不是在做梦。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抹了一把脸,他用脚踏乱了身前的粉笔字,然后捡起地上钱,几步走到乞讨老人身边,把钱放进了老人的茶缸,在老人诧异的目光下,离开。那天之后,他再也没踏近网吧半步。那个矿泉水瓶子,他一直珍藏着,在他心里,那个夏天,老师给他的,不是一瓶水,而是,一瓶爱。(选自《文苑 》2010年2期)小题1:请你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少年用向妈妈要的20块钱上了一夜网→
→少年把讨来的钱都送给了乞讨老人,从此没也没踏进网吧半步。小题2:第二段划线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作者写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2分)小题3:“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一句中的“大胆的想法” 是指什么?(3分)小题4:“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说说班主任用什么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2分)小题5:“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一句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眼里,一片濡湿”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小题6: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重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3、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影响: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
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影响: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5、成果:硕果累累
(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
(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3)电影: “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芜。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京剧成样板戏“一统天下”。
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 (1)文学作品:
①“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
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如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
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如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翼才《铺花的歧路》等。
③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
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2)影视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 重难点解析 】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影响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3、内涵及其现实意义:(1)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学术领域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项长期方针,也是科学学术领域长期方针。
(2)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双百”方针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话剧、电影、文学作品、文艺期刊等等。 1、“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和遭遇曲折的原因
(1)提出的必要性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提出这样的方针,有利
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 ③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知识分子已经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遭遇曲折的原因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②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说到底是学术民主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 ④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⑤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 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1、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3、意义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巩固练习】 1、“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B.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学术思想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3.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给予了热切的关怀与鼓励,之后《人民日报》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一时期昆曲被“救活”主要是因为(
) 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众多昆曲名家的涌现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4.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当年推出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这些影片在20世纪60年代的命运不可能是
) A.推向世界,步入一个辉煌时期
B.作品受到政治批判 C.基本上被各种样板戏取代
D.告别辉煌,百花凋零
5.新时期开始时,我国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这里的“反思”“伤痕”的主题是对(
A.过渡时期建设中的问题反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反思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思
D.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反思
6.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7. 1956年全国政协会议报告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此党和政府作出的努力有(
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
②发展“两弹一星”战略,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④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新兴国家的关系 A.①②
D.①②③④
8.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9.在那时,《红灯记》(注:八大“样板戏”之一)中铁梅穿的上衣是什么颜色,打了几块补丁,补丁的面积,补在什么地方,各剧团、各剧种的铁梅必须完全一样。至于唱词念白,更规定一个词儿都不能改。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毛泽东从根本上放弃了“双百”方针
B.坚持正义的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
C.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
D.群众对戏剧艺术的严谨性要求越来越高
10.“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化大革命”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1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科学和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艺术“又一个春天”的表现是(
) A.出现了《青春之歌》《红日》等影片
B.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蝉的歌》等作品 C.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和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D.改编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我党的科技文学措施是(
) A.完成了改革开放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重新贯彻实施了“双百”方针
D.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3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等内容。 
 2015 级历史导学案 第 20 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 编写人:刘曼 审核人:常伟超 陈海霞 第 20 课【知识梳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 一、“双百”...  第29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学案doc 隐藏&& 年级 高二 科目 历史 必修三 第六章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 29 节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班级___姓名___小组评价__...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学案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20 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 ①“反思文学”: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20 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学习目标 ①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步学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县高中 2013 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26)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步学案(人教版必修 3)学习目标...  这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思想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 C.自由主义思想 D.无政府主义思想 3.右图是毛泽东的题词,该题词提出的特定历史...  高二历史学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课题:第 29 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习任务: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㈠背景: 制度基本确立和大规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 隐藏&& 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表述 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发展 武汉市长虹中学编号:12-13-34―HX001 课时:一课时 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充完整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