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荧光标记法技术检测一些自身免疫病病人体内的抗核抗体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应振华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抗核抗体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 、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 ANA阳性:主要SLE患者,它的滴度可达1:320占86%,如果经激素治疗后缓解或危重时,大量抗核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时,ANA反为阴性,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NA也可出现阳性,但滴度低于1:80。&&&&& 抗核抗体的分类,由于核抗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ANA 。  &&&&& 一、抗DNA抗体&&&&& 抗DNA抗体有抗双链DNA(ds DNA)和抗单链(ss DNA)抗体之分。抗ds DNA抗体与SLE的关系密切,且随疾病的活动度而升降,病情好转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转阴。抗ss DNA抗体则与抗ds DNA不同,可在多种疾病出现,包括一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故在临床上无实用价值。而抗ds DNA抗体被认为是红斑狼疮(SLE)所特有。&&&&& 测定本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放射免疫法(Farr法),ELISA,血凝法等。我国的临床工作者多采用前两种方法,尤其是IFA法。它是以短膜虫或马锥虫为底物,利用其体内含有的纯双链DNA,进行免疫荧光测定。 血清稀释度达1:5或更高者称为阳性。以Farr法测抗DNA抗体,结合率>20%者为阳性。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SLE阳性率为62%,活动期67.7%,缓解期29.1%,非SLE者阳性率虽达20%,但其结合率多在30%以下。有7%的正常人呈假性反应。结合率高于30%者几乎都是活动期SLE。&&&&&& 抗DNA的自身抗体在SLE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在一些SLE患者,DNA大分子存在于循环中或粘附于多种器官的微血管结构,这些循环或器官原位抗原型DNA均可与循环自身抗体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炎症系统,在一些器官如肾脏,肺和脑组织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导致组织损伤。  &&&&&& 二、抗可提取的核抗原&&&&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此抗体原经盐水或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且不含DNA。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抗ENA抗体型染色多呈斑点型。此类抗原分为九种,故产生九种相应抗体。&&&& (1)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抗RNP抗体):抗原来源与SM相同。它对去氧核糖核酸酶不敏感,但对核糖核酸酶,胰酶敏感。1972年把它作为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但以后发现本抗体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出现,不具备对某个病的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抗核RNP抗体见于近32%的SLE患者,几乎见于所有MCTD患者。&&&&& (2)抗SM抗体:SM系一患者Smith的简称。1966年Tan&Kunkel首先在患者Smith体中发现。抗原来源于小牛,兔胸腺,人脾等组织的一种酸性糖蛋白。抗SM抗体可见于1/3或以上的SLE患者,不出现于其他疾病中,对SLE诊断有特异性,成为很有价值的SLE诊断标志,但无此抗体不能排除诊断。&&&&& (3)抗SS-A抗体:系在发现Sjogren氏综合征(SS)的"A"抗原后而命名,主要见于SS。本抗原可以从人、牛、猪脾中提取。它除存在核内外,也存在于细胞浆内。对胰酶敏感,对核糖核酸酶抵抗,能耐热(56度)。&&&& (4)抗Ha抗体:抗Ha抗体可与小牛胸腺可溶性核提取物(以及小牛和鼠的肝提取物)起反应。见于SS患者,亦称之为SS-B抗体.应用沉淀素反应,补体结合以及荧光技术检测。目前多数人认为13%SLE及33%SS患者有抗Ha沉淀性抗体。&&&& (5)抗PM-1抗体:系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系小牛胸腺核提取物,有人暂称之为PM-1。最初有人应用补体结合抑制试验,确定该抗体特性,在皮肌类患者中发现PM-1抗体。有人测定在多发性肌类患者阳性率13.6%,皮肌类(DM)20%,系统性硬化并肌炎25%,SLE并肌炎偶有阳性,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对肌炎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6)抗MA1抗体:为近年发现抗核酸蛋白抗原的抗体,称之为抗MA1抗体。该抗体只出现于某些严重的SLE患者中。&&&& (7)抗Scl-70抗体:因出现在硬皮病且其分子量为70000,故名。抗原为碱性非组蛋白,北京协和医院对系统性硬化用免疫双扩散法测定得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60%。在其他结缔组织和非结缔组织病偶有阳性,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系统性硬化的标记抗体。&&&& (8)抗Jo-1抗体:因患者而命名。国外报道在多发性肌炎(PM)患者阳性率为30-50%,合并有肺间质纤维化的肌炎则达60%,而在皮肌炎(DM)患者则低于10%,在其他疾病均阴性。&&& (9)抗Ku抗体:因患者命名,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合并有肌炎的系统性硬化患者,阳性率达55%。总之,抗PM-1,抗Jo-1,抗Ku都与肌炎有关 三、抗组蛋白抗体&&&&&& 组蛋白是一组碱性蛋白质,含有稍高量的赖氨酸及精氨酸。是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成DNA一组蛋白。组蛋白抗体见于药物诱发的SLE。国外报道,用免疫荧光三步法测23例药物致狼疮阳性率为96%,12例SLE中42%阳性。北京协和医院以同样方法检测488例服用异烟肼,68例服用苯妥英钠,40例服用复降片(内含肼苯哒嗪),都在服用6个月以上者和另133例服他巴唑3个月以上者,无一例查到本抗体。这种差异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服用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的患者较少之故,也不能除外人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 四、抗着丝点抗体&&&&&& 其抗原为紧附于染色体着丝点的DNA蛋白质。因此需要选择分裂相活跃的细胞作为底物,这种细胞的着丝点较易被暴露。多选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其优点是核大,分裂相多。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CREST综合征(即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低下,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阳性率达90%以上,称之为CREST的标记抗体。根据协和医院观察测定结果,我国系统性硬化绝大部分是弥散型,CREST型极少见;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在系统性硬化为20%,CREST型38%,弥散型10%,说明它不一定是CREST型的标记抗体。  &&&& 五、抗核仁抗体&&&&&& 抗核仁抗体是一组对核仁不同RNA成分的抗体。由于成分(4-6sRNA)不同,因此构成斑块,斑点,均质等不同图型。本核体在以HEP-2细胞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明显。协和医院免疫组的阳性率是PSS38.5%,SLE6.1%,RA15.3%,(阳性者都合并有指端硬化),SS8.6%,PM/DM10.0%,雷诺现象25%,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人均阴性。抗核仁抗体不仅在PSS最多见,且滴度亦高,故它对PSS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抗核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估计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常将抗核抗体的检测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初筛试验。&&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1:09
应振华大夫的信息
应振华大夫电话咨询
应振华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应振华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应振华大夫提问
应振华的咨询范围:
从事风湿免疫病学科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熟练地掌握风湿免疫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擅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痛风的诊疗水平在国内领先。
应振华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风湿免疫科好评科室推荐
风湿免疫科相关标签推荐当前位置: >>
>> 医用免疫学作业题及答案 (总)
第一、二章 A.有害的免疫学绪论 E ) C.有利也有害 ) C.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作用迅速,无免疫记忆; E.以上均不是。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B.有利的1.免疫对机体是: (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是 ( C D.主要参与的分子是特异性抗体;
A. 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A.维持时间较长; B.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有免疫记忆;3.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 ( A ) C.免疫耐受 ) D.自身免疫病 E.移植物排斥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移植物排斥反应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C A.肿瘤 A.肿瘤 B.超敏反应 B.超敏反应 C.反复感染 C.反复感染5.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2. 在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种是固有免疫,另一种是适应性免疫。 3. 特异性免疫应答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耐受性三大特点。 4.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和作用快四大特点。 1.免疫、免疫学的概念? 答:免疫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功能的实现过程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与失调的科学,其目的是防、治、诊病。 2.免疫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 答: (1)免疫学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深化对生命过程基本特性的认识;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免疫学技术促进 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 (2)促进了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 (3)现代生物学进展促进了免疫学的深入研究。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 (1)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 B 细 胞和 T 细胞的场所。 (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它们是成熟的 T 细胞和 B 细胞 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分为(1) 、免疫活性细胞,包括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2)辅佐细胞在免疫 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呈递抗原,故又称抗原呈递细胞(APC) ,主要有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B 细胞是抗原特异 性呈递细胞。 (3) 、其它细胞三类,如 NK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即又 B 细胞转化而成的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分为 IgG、IgA、IgM、IgD 和 IgE 五类。(2)补体, 是血 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3)细胞因子, 指由活化的免疫 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免疫反应的小分子蛋白类因子。(4)HLA 分子, 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 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自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其中自身耐受和免疫调节统称为免疫自身稳定。第三章 抗原1、 半抗原:指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 2、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 3、 抗原表位:指存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像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 T 细胞表位:被 TCR 识别的抗原表位称为 T 细胞表位。表位成分为蛋白质降解后的多肽,多存在于抗原分子 内部,类型大多属于线性表位, T 细胞对其的识别具有 MHC 限制性。 5、 B 细胞表位:被 BCR 识别的抗原表位,表位成分为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类 型属于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B 细胞对其的识别不需要 MHC 分子参与。 6、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7、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8、 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 T 细胞辅助,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 9、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 T 细胞的辅助,又称 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它抗原之间的反应。 11、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12、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与人类,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3、超抗原:浓度极低即可刺激一大批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 14、 佐剂: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预先或同抗原一齐注射到机体, 能增强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5、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并增殖。在体外:可以非特异性地 刺激多克隆的淋巴细胞活化(使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 1、抗原的概念、特性;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答: 抗原的概念是能与 T 细胞、B 淋巴细胞的 TCR 或 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 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是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 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因为医用破伤风抗毒素属于动物免疫血清,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①提供了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 素,防治疾病。②是异种动物蛋白质,可引起超敏反应,有免疫原性。 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 (1)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 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 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 (2) 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 10KD 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 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 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④分子构象和 易接近性:BCR 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 (3) (4)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3、T 与 B 细胞表位、TD-Ag 与 TI-Ag 比较 答:T 与 B 细胞表位的比较TD-Ag 与 TI-Ag 比较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E A.CH1 B.CL C.CH2 B.胰酶 ) B.由浆细胞产生 C.均为糖蛋白 D.多数是γ 球蛋白 E.以上均对 ) D.CH3 区 ) D.激肽原酶 E.脂氧化酶 C.胃蛋白酶 E.VH 与 VL 区2.可将 IgG 分解成 F(ab’)2 和 pFC ’的酶是( C A.木瓜蛋白酶 3.抗体( A.都是 Ig 多项选择题: 1.重链具有 5 个功能区的 Ig 分子是(C E ) A.IgG A.兔 IgM B. IgA C.IgM D.IgD EE.IgE C. 兔 IgG D. 人λ 轻链 C.检测 T 细胞亚群 E. 人 IgA HVR 区 D.检测外周血的 B 细胞数目;2.可与在免疫家兔中制备的抗人 IgA 抗体反应的是( B D E ) B. 人κ 轻链 3、McAb( A B C D E ) A.可应用于导向药物; E.白血病分型 4、McAb 的特点包括(A B C D E ) A.由一个抗原表位刺激产生; E.单克隆性,效价高 1、抗体(Ab) :是 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桨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2、免疫球蛋白(Ig) :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Ig 超变区:在 Ig 分子 VL 和 VH 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4、Ig 可变区:在 Ig 多肽链氨基酸(N 端),L 链 1/2 与 H 链 1/4 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 可变区。 5、Ig 恒定区:靠近 C 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的 3/4 和 1/2。 6、Fab: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 Fab 段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 VH 和 CH1 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 合。 7、Fc: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 IgG 的 CH2 和 CH3 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 位。 8、抗体分子的 Fc 受体:IgG 和 IgE 可通过其 Fc 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9、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G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中性 粒细胞)表面 Fcγ R 与靶细胞表面 IgG 的 Fc 段结合,杀伤靶细胞. B.具有高度特异性; C.具有高度均一性; D.可大量生产; B.区分不同的细胞膜分子; 10、mAb:单克隆抗体,是由一克隆 B 细胞-骨髓瘤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单一表位的,类与型均一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11、基因工程抗体:将部分或全部人源抗体的编码基因,或克隆到真核或原核表达系统中,体外表达人-鼠嵌合或人源化抗 体,或转基因至剔除自身抗体编码基因的小鼠体内,主动免疫诱生人源抗体。主要包括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完全 人 源抗体、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 1、试述抗体分子的分子结构、功能区和酶解片断。 答: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结形成一“ Y”字型的结 构。重链有μ 、δ 、γ 、α 和ε 五种,其组成的 Ig 分别为 IgM、IgD、IgG、IgA 和 IgE 五类;轻链有两种,分别为κ 链和 λ 链,据此可将 Ig 分为两型,即κ 型和λ 型。 抗体分子的功能区:Ig 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和铰链区。可变区为靠近 N 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重链和轻 链可变区各有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 Ig 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恒定区则为靠近 C 端的氨基酸序列相对稳 定的区域,具有激活补体、亲细胞性和穿过胎盘和粘膜的功能。铰链区位于 CH1 和 CH2 之间,使 Ig 易伸展弯曲,也是木 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部位。 抗体分子的酶解片段:Ig 分子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裂解为 2 个完全相同的 Fab 段和 1 个 Fc 段,而经蛋白酶作用后可 获得 1 个 F(ab’)2 片段和一些小片段 pFc’。 2、 简述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 、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外毒素、病毒,阻止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 (2) 、激活补体 ,发挥溶细胞活性 (3) 、亲细胞性(固定细胞) IgG Fc 受体(Fcγ R) :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 细胞上。与调理吞噬、 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有关。 IgE (5) 、抗原性 (6) 、免疫调节功能 3、 简述五类 Ig 分子的特性及功能。 答: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功能。 答:1) 、IgG: (1)多为单体,有四个亚类(IgG1~4);(2)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 (3)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 岁达成人水平。 (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ADCC、激活补体、抗菌、抗毒和 抗病毒作用、参与 II、III 型超敏反应。 2) 、IgM: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 Ig,称巨球蛋白。2)半衰期短,约5~10天。 (3)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4)IgM 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 IgM 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 (4 ) 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 (5)参与 II、III 型超敏反应。 3) 、IgA: (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2)血清型 IgA 多为单体,存在于血清中。 (3)分泌型 IgA(SIgA)由 J 链连接 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4)分泌型 IgA 的合成和主要作用(5)部位在粘膜,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4) 、IgD: (1)IgD 是 B 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2)B 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 SmIgM,后来出现 SmIgD,其出现标志着 B 细胞成熟了。 5) 、IgE: (1)又称亲细胞抗体参与 I 型超敏反应(2)是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3)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 Ig。 4、 抗体分子的 Fc 受体主要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答:抗体分子的 Fc 受体主要有 IgG- Fc 受体和 IgE- Fc 受体,功能是: IgG- Fc 受体:IgG 通过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 FcR 结合,发挥调理作用;与 NK 细胞结合,发挥 ADCC 作用;与葡萄 球菌 A 蛋白结合。 IgE- Fc 受体:IgE 的 CH2、CH3 能够与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与抗 寄生虫感染有关。 5. 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 Fc 受体(Fc?R) :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与 I 型超敏反应有关。 (4) 、通过胎盘和粘膜: IgG 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sIgA 能穿过粘膜。 第五章 补体系统1. 补体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 B ) A.溶菌和细胞毒作用 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中和毒素作用 ) C.激活物相同 D.C3 转化酶的成分相同 B.所需离子相同 ) ) C.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 D.炎症介质作用 E.过敏毒素作用 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EE.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 3、MBL 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D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脂多糖; C、聚合 IgA; D、甘露糖; E、酵母多糖 4、可激活经典途径的复合物分子是( D E、一个 sIgA 与抗原的复合物 5、不参加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是( C 6、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D A、C1s C1r B、C4 和 C2 7、MBL 激活途径发生在( D ) A、感染刚刚形成; B、抗体产生之后; C、脂多糖的激活 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应 E、感染恢复期 1、关于补体系统描述错误的是( B D E A、溶解细菌 2、属于补体系统固有成分的是(A B E ) D、都是β 球蛋白 E、与抗原刺激相关 ) E、丝氨酸蛋白酶(MASP) ) C、为旁路激活途径的第一个成分 B、37℃,30 分钟可被灭活 C、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 D、C3 C5~C9 E、D 因子和 P 因子 ) E、B 因子,C8 A、D 因子、P 因子 B、C3 C5 C、C4,C2 D、C5,C6 C、B 因子和 D 因子 A、IgG4 与抗原的复合物; B、一个 IgG 与抗原的复合物; C、一个 IgD 与抗原的复合物; D、IgM 与抗原的复合物;A、C1~C9 B、B 因子, D 因子; C、H 因子、I 因子 D、DAF MCP HRF 3、C3 是补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分原因是(A B C D E A、C3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 D、它是激活效应扩大的主要因子 E、是 3 条补体活化途径的汇合点 4、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活化阶段有关的组分是(A B C D 1.补体系统的组成? 答:补体系统是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 补体固有成分 C1~C9, B、D、P 因子, MBL MASP 补体调节蛋白 C1INH, C4bp, H、I 因子, MCP, ) A、C4 C2 ; B、C3 C5 ; C、C1 ; D、C5 ~C9 ; E、B 因子 P 因子 B、C3 参与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补体受体 C1qR C3b/C4bR (CR1) C3dR(CR2) H 因子受体 DAF 和 HRF 等 2.补体灭活的温度和时间是多少?其对免疫学技术的指导意义是什么?C3a 和 C5a 受体等答:补体对热不稳定,56°C、30min 即被灭活,0~ 10 °C 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 3-4 天。 其对免疫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3.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区别和意义? 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区别和意义:第六章 细胞因子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E 2、MCP-1 可趋化哪类细胞(C ) A、活化 T 细胞; B、B 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 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 ) ) A、活化 T 细胞 B、B 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4、α 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E 1、关于 CK 的描述错误的是( B E D、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 CK ) C、一种 CK 可由不同细胞产生; E、具有抗原特异性 ) C、增强 NK 细胞的杀伤活性; A、IL-1; B、IL-2; C、IL-3; D、IL-4;E、IL-8 A、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效应; B、作用于靶细胞具 MHC 限制性 2、IFN-γ 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 A B C D E D、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功能 3、CK 参与的免疫作用有( A B D E ) A、T 细胞 B、B 细胞;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A、促进 APC 细胞表达 MHC-II 类分子; B、增强 CTL 作用 E、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A、 A、直接造成肿瘤细胞调亡; B、具有抗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的作用;C、与神经内分泌激素一样发挥作用; D、参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E、具有抗病毒作用 4、下列哪些作用特点是 CK 所具备的( A B C E ) A、多效性; B、协同性; C、多向性; D、特异性; E、旁泌性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人类的白细胞分化抗原是( D ) D )组 A、Lyt 抗原 B、Ly 抗原 C、CD 抗原 D、HLA 抗原 E.粘附分子 2、LFA-1 分子在整合素超家族中属于( 3、LFA-2 的配体分子是( D ) ) D、钙粘素家族; E、其它未归类 AM ) A、β 1 组; B、VLA 组;C、血小板粘蛋白组;D、白细胞粘附受体(β 2)组; E、β 4 组 A、LFA-1 B、VLA-1 C、ICAM-1 D、CD2 E、LFA-3 4、MHC 分子属于哪类 AM 分子( B A、整合素超家族; B、IGSF; C、选择素家族(SeLeetin); 1、可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细胞包括(A B D E A、单核巨噬细胞 B、T 细胞 C、B 细胞 D、血小板 E、血管内皮细胞 2、整合素分子的主要功能包括( A B C D A.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D.参与免疫细胞间的识别; 3、FcrR 的功能不包括( C E A、介导 NK 细胞的 ADCC ) B、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 E、不依赖 Mg2+ 和 LFA-1 分子 ) C、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分化抗原 C、介导 IgE 与肥大细胞结合,促过敏介质释放 ) B.使粘附细胞形成整体 C.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E、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D、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 A、属于一类 CD 抗原4、有关粘附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 E D、可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B、表达在细胞表面或血液中 E、参与创伤的愈合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人类中能引起强而迅速的,针对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 D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白细胞抗原 2、人类 HLA-I 类抗原β 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 A A、第 15 号染色体短臂 B、第 6 号染色体长臂 3、TNF 的编码基因位于( D A、HLA-I 区; A、异种抗原 ) C、HLA-II 区 ) C、同种异型抗原 D、隐蔽抗原 E、异嗜性抗原 ) C、向 TH 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 E、抗核抗体; E.以上均对 E、向γ δ +Tc 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C、Rh 血型抗体; D、抗白细胞和血小板 HLA 抗体; D、HLA 基因呈共显性 D、HLA-III 区 E、HLA-DR 区 B、HLA-B 区 ) D、第 2 号染色体短臂 E、第 6 号染色体短臂 ) 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C、第 9 号染色体长臂4、对人而言,HLA 抗原属于( C 5、HLA-I 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 D D、向 Tc 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A、ABO 血型抗体; A、HLA 基因重组B、改变的自身抗原A.向 TH 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 Tc 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6、多次接纳同一血液供体输血的病人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哪种抗体有关(D B、抗 Ig 抗体; ) C、HLA 的基因转换; ) 7、HLA 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EB、HLA 基因的突变;1、经典的 HLA-II 类基因包括( A C D A、DR B、DN C、DQ D、DP E、DO2.根据 HLA 的单体型遗传方式,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应用,机制是( A C D A、HLA 单体型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C、孪生兄弟的 HLA 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 D、亲代与子代之间必然有一个单体型相同)B、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机率各占 25%E、同胞之间一个单体型相同或不相同机率各为 50% MHC 复合体: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不仅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也参与了外源性和 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加工和提呈,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HLA 抗原: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白细胞抗原(HLA) ,人类的 MHC 称为 HLA 复合体。 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凡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比较 HLA-I 类和 HLA-Ⅱ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提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答:HLA-I 类和 HLA-Ⅱ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提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HLA 抗原类别 I 类(A,B,C) 分子结构 α 链 45kD (β Ⅱ类(DR,DQ, DP)2-m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肽结合类型 α 1+ α 2表达特点 共显性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 细胞表面功能 识别和提成内源性抗原肽,与 辅助受体 CD8 结合,对 CTL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12kD) α 1+ β 1 共显性α 链 35kD β 链 28kD 2.试述 MHC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MHC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抗原提呈,MHC 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 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 物,以 MHC 限制性的方式供 T 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 MHC-I 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由 CD8+T 细胞识别, MHC-II 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由 CD4+T 细胞识别。 (2)MHC 分子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 (3)MHC 分子参与群体水平的 免疫调节。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1.NK 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特点是( D A.杀伤作用受 MHC-I 类分子限制; E.与 Tc 的细胞毒作用一样有特异性。 2.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受 MHC 限制的是( A.CTL 杀伤肿瘤细胞; E.巨噬细胞向 Th 细胞递呈抗原。 3.既无 MNC-I 类抗原,有无 MNC-II 类抗原表达的细胞(E A.单核-巨噬细胞;B.B 细胞;C.浆细胞;D.Tc ;E.红细胞 4.巨噬细胞表面不存在的受体是( C ) A.甘露糖受体; B.Toll 样受体; C.抗原识别受体; ) E.吞噬杀伤 ) B.不经过克隆扩增和分化; C.有 MHC 限制型; D. 清道夫受体; E.IgG Fc 受体 1.NK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包括( A C D C.分泌穿孔素; D.ADCC 杀伤; A.分泌细胞因子,如 IFN-γ 、TNF-β 干扰病毒复制; B.识别自身细胞表面 MHC-I 类分子,产生抑制信号; 2.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有( B C D E A.由表达 CD4 或 CD8 分子的细胞参与; D.无免疫记忆; 1.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识别特点比较。 答: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识别特点比较: 识别共同成分----LPS/多糖 识 别 特 点 固有免疫应答 1. 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1)模式识别受体(PRR) (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2. 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适应性免疫应答 1.BCR 可直接识别多种天然抗原物质 (1)BCR 识别抗原无需 APC 的提呈 (2)BCR 识别抗原不受 MHC 限制 2.. ?? T 细胞识别抗原具有 MHC 限制性: CD4+ ??T 细胞识别 APC 递呈的 MHC II-肽复合物; CD8+ ??T 细胞识别 APC 递呈的 MHC I-肽复合物。 2.简述 Mφ 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答:Mφ 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固有性免疫应答 作 用 (1)摄取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通过氧依赖和氧非 依赖杀菌途径杀伤病原体 (2)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和其他炎 性介质,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3)有效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 B、T 细胞活化 3.简述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答: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1)识别并消灭病原体,使机体抗感染 适应性免疫应答 (1)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在特异性抗原参与下,借助 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 ) D ) C.DC 向 Th 细胞递呈抗原;D.活化的吞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B.CTL 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 C.杀伤作用依赖补体; D.杀伤作用不受 MHC 限制; B.杀伤作用依赖抗体;E.吞噬细胞和 NK 细胞是主要效应细胞 (2)参与区分和清除体内多种“有害”成分,如代谢产物、凋亡细胞和自身异变 (3)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DC 和巨噬细胞直接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4)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识别不同种类病原体,分泌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从而决定特异性 免疫细胞分化及适用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5)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益。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 淋巴细胞 1.NK 细胞杀伤作用不依赖抗体的存在,也不需抗原的致敏,它是机体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2.对靶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DC 和 NK。 3.B 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有 mIg,Igα ,Igβ 。 4. CD4+T、 CD8+T 细胞都不是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谱的差异,分别分为 Th1 和 Th2. 1.Th 的 CD 标志是( A.CD3+CD4-CD8- A.SRCR B ) C.CD3+CD4-CD8+ D.CD3+CD4+CD8+ D.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D. 受 MHC-II 限制 E.CD3-CD4+CD8- E. IgGFc 受体 E ) C.PWM 受体 E ) C. 需要抗原预先刺激 B.CD3+CD4+CD8—2.T 细胞表面没有的受体(B.HIV 的受体3.Tc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A.需要抗体参与 B. 杀伤作用不具备特异性 E.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伤害 1.试述 T 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及其意义。 答:T 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及其意义:2.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其各自的杀伤机理有何不同。 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 T 细胞(自然杀伤 T 细胞) γ δ T 细胞 效应 T 细胞 CTL(细胞毒性 T 细胞) CD8﹢杀伤性 T 细胞 第十二章 杀伤机理 NK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 途径和 TNF-α /TNF— Ⅰ途径杀伤靶细胞。 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杀伤机理与 CD8+CTL 类似) ; 对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杀伤机理与 CD8+CTL 类似) ; 通过 Fas/FasL 途径杀伤靶细胞。 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或特异性结合作用后,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 途径和 TNF-α /TNF—Ⅰ途径杀伤靶细胞,能特异性和连续杀伤靶细胞。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通过 1、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等 直接杀伤靶细胞;2、通过 Fas/FasL 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1.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区别? 答: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区别:2.抗原分子中的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 的定义与区别? 答:抗原分子中的 T 细胞表位是指能被 TCR 识别的抗原表位,B 细胞表位是指能被 BCR 识别的抗原表位。它们的区别是: 特性 表位受体 MHC 分子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T 细胞表位 TCR 必需 主要是线性多肽 8~12 个氨基酸(CD8﹢T 细胞) 12~17 个氨基酸(CD4﹢T 细胞)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B 细胞表位 BCR 无需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 个氨基酸、5~7 个单糖或 5~7 个核苷酸3.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1)特异性强,只对引发免疫的相同抗原又作用,对其他抗原无作用; (2)后天获得,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3)应答缓慢,机体在接触抗原后需要一定时间识别异物,作出反应,免疫应答; (4)具有免疫记忆,机体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后,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能产生免疫记忆作用,增强免疫效应; (5)存在个体差异,种间个体,种内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情况下均存在明显差异。 第十三章 A.BCR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 E.CD40 D.C3b 受体 E.CD2 分子 D.所有成熟 T 细胞; E.肥大细胞 B.CD19 C.CD28 D.PHA-R B.MHC-Ⅱ 1.下列哪种标志出现于 T 细胞表面(D2.下列哪种标志不出现于 B 细胞表面( E ) A.MHC-I 类分子 A.TH1、Tc 细胞; A.可被 PHA 活化; A.抗原提呈细胞; A.可表达 CD3 分子; C.PWM-R 3.CD4 分子存在于( C ) B.Ts、Tc 细胞; ) C.无胸腺不能发育成熟; C.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D.均由骨髓产生; E.对 TI-Ag 是否有应答性 D.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E.免疫细胞 B.具有 MHC 限制性; ) ) C.可接受 PHA 刺激; D.对抗原识别具 MHC 限制性; B.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B.有 E 受体; ) B.只能识别多种病原体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 D.直接识别抗原的分子; E.体现了 TCR 多样性。 C.Th0、TH1、TH2 细胞; 1.T 细胞因何特点区别于 B 细胞( A B C E 2.Tα β 细胞又可称为( B C 3.成熟的 T 细胞( A B C D E E.可针对异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4.TCRα β 是( A C E A.识别由 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C.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 5.巨噬细胞使 TH 细胞活化的物质是( A.抗原肽-MHC-II 复合体;AD E) C.多肽-粘附分子复合体 D.IL-1; E.CD40LB.抗原肽-MHC-Ⅰ复合体;1.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答: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粘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物理屏障:由致密的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机体。 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可分泌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或通过分泌 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 (二)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生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能阻挡血液中的 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对中枢神经起保护作用。 (三)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不妨碍母子间的营养交换,但可 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遭感染。 2.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应答的相互关系: 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APC 的抗原提呈等 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 (1)固有免疫细胞的 PRR 受不同 PAMP 刺激,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 ) D.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E.抗原识别受体 D.有 SmIg E.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E.以上均是 B.加工处理抗原 B.Con-A 受体 C.释放 IL-l,促进淋巴细胞活化 C.IgE 的 Fc 受体 ) D.C3b 受体 (2)产生不同 CK:细胞分化方向、应答类型 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ADCC、调理吞噬等 1.在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作用是(E A.摄取抗原 A.PHA 受体 2.参与调理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D ) 3.关于树突状细胞的论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B.无吞噬功能 4.下列哪些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 A ) A.Ab B.IL-1 C.IL-2 D. IFN E.TNF 5.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志是: (B A.表达 MHC-I 类分子 B.表达 MHC-II 类分子 ) D. C3bR E.抗原特异性受体 C. FcRC.表达 MHC-II 类分子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1.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 ( C.IL-1 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A.只表达 MHC-I 类分子 E ) B.CD8 与 MHC 一 I 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 C.同时表达 MHC-I、Ⅱ类分子 A.CD4 与 MHC-II 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D.IL-2 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2.活化的人 T 淋巴细胞表达哪类 MHC 分子? ( C B.只表达 MHC-Ⅱ类分子 E ) D.同时表达 MHC -Ⅱ、Ⅲ类分子E.同时表达 MHC-I、Ⅲ类分子3.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 MHC 限制的是: ( A.Tc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D.Th 细胞与 B 细胞 A.协助传递第 1 信号B.MΦ 与 Th 细胞 E.NK 细胞与肿瘤细胞 B ) B.分泌促进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 E.促进 Tc 细胞释放穿孔素 ) C.SmIg ;C.Tc 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4.Thl 细胞在 Tc 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是: ( D.促进 Tc 表达 MHC-Ⅱ类分子 A.CD2; D.Igα ,Igβ ; A.形态; B.CD3;C.能促进 Tc 细胞 TCR 的表达5..TCR 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哪项进行传递的: ( B E.MHC-I/MHC-II 类分子6.人 T 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区别于 B 细胞及其它细胞( D ) B.Fc 受体的存在; C.胞浆颗粒的是否存在; D.CD2; E.Ig 表面标志 1.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答:1.DC,MФ 等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处理、递呈抗原;表达表面协同刺激分子 B7 等, (2 分)结合 T 细胞表面的协同刺 激分子 CD28,为 T 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2 分)此外, MФ 不仅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还有产生 CK 和参与细胞免疫效 应阶段、DTH 引发炎症反应的作用。 (1 分) 2.TH 细胞——识别 Ag-MHC-Ⅱ类分子,并分泌 IL-2 等细胞因子,促进 T 细胞增殖分化;通过释放细胞因子 IL-2、TNF-β 、 IFN-γ 等发挥效应。 (3 分) 3.TC 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特异性、受 MHC 限制) 。 (2 分) 第十六章 B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1.Ig 类别转换:B 细胞在 IgV 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 IgV 基因,但 IgC 基因(恒定区基因)的表达,在 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 B 细胞开始时均表达 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 IgM。但随 后即可表达和产生 IgG、IgA 或 IgE,尽管其 IgV 不发生改变。这个变化即为类别转换。 1.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D 2.TI 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 A.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D. 只引起体液免疫 A. 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 A ) C. 巨噬细胞 ) C. 可发生再次应答 D. 树突状细胞 E. 中性粒细胞B. 可产生各种类别的免疫球蛋白 E. 可以引起细胞免疫 D ) B. B-1 细胞活化没有双信号刺激 A )3.在抗体形成过程中,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 D. Th 细胞和 B 细胞的相互作用受 MHC 制约 4.再次应答时机体产生抗体的特点是: ( A.产量高 B.亲和力弱 A ) 5.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C.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应答需巨噬细胞和 Th 细胞参加E. 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快、效价高 D.潜伏期长 E.维持时间短C.主要是 IgM B. B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A B DA. B 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D. T、B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A、巨噬细胞—TH; 2. SmIgM 是( A. B 细胞表面 BCR; 答:免疫应答的类型: (1)按免疫应答特异性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C.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1.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 HLA-II 类分子限制的是( AB D E )B、B—TH 细胞; C、Tc—肿瘤细胞; D、T 细胞—郎格罕细胞;E、Tc—病毒感染细胞 B.膜表面标志分子; C.MHC—II 类抗原; D.B 细胞表面抗原; E.B 细胞膜表面 Ig1.免疫应答的类型(按免疫应答特异性分类、按免疫应答结果分类)?即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 疫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 细胞和 NK T 细胞,通过一类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病原微生物。 特异性免疫应答即适应性免疫,是个体接粗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由 B 细胞和 T 细胞介 导。(2)按免疫应答结果分类: 体液免疫应答 即成熟 B 细胞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发挥 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细胞免疫应答 即初始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并将抗原清除的过程。2.简述 APC 与 Th 细胞的相互作用。 答: (1)双识别:T 细胞的 TCR 识别 APC 递呈的 Ag 肽,同时还要识别与 Ag 肽结合的 MHC 分子。 (2 分)其中 Th 细胞识 别的是 Ag 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Tc 细胞识别的是 Ag 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 (1 分) (2)双信号:T 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 APC 表面的 Ag 肽-MHC 分子复合物与 T 细胞的 TCR 结合, 其 Ag 刺激信号由 CD3 传递人细胞内; (2 分)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 APC 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如:B7 等)与 T 细 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28 等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2 分) (3)CK:T 细胞充分活化还需要 CK 的作用,如 IL-1,IL-2,IFN-γ ,TNF-β 等,这些 CK 由激活的 APC 和 T 细胞产生,它们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 T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5 分) T 细胞在这三种作用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增殖和分化(分化为 Th1、Th2 细胞和 Tc) ,才能发挥免疫效应。 (0.5) 3.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第十七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即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 IgE 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与局部和全身。 变应原: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使胎儿在宫内或生后发生大量红血球破坏,出现一系列溶 血性贫血、黄疸以及其它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 血清病:是指由于注射运动免疫血清后所并的发一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其表现主要有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 结核菌素反应: 1、简述Ⅰ型超敏的反应特点和发生机制。 答:Ⅰ型超敏的反应特点: ①由 IgE 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发生机制: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其 Fab 段与变应原特异性结合。使上述细胞活化,释放和产生生 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以功能紊乱为主。 2、简述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 答: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CDC)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 吞噬作用 NK 通过 ADCC 杀伤靶细胞。 3、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导致组织损伤。 4、简述Ⅳ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答:Ⅳ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Th1/Tc 细胞和巨噬细胞。 作用机制: APC 将抗原提呈给 T 使之致敏, h1 释放细胞因子激活 MΦ , Φ 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 直接杀伤靶细胞。 第二十章 A.肿瘤 A. 肿瘤免疫 B.超敏反应 C.反复感染 D.自身免疫病 A ) E.移植物排斥反应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 A )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 ( 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1.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肿瘤细胞缺乏有效的抗原性表位,难以触发足够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肿瘤细胞的 MHC 分子表达发生改变,异常表达的 MHC 分子,有碍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影响抗原递呈 作用。 (3)不能正常表达 B7 等活化免疫细胞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4)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封闭因子。 (5)肿瘤细胞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对 T 细胞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6)肿瘤细胞表达 FasL,和活化 CTL 的 Fas 结合,介导 CTL 凋亡。 第二十二章 A.已知 AFP; A.玻片凝集试验; A.ELISA; 1.ELISA:(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 E.待检血清。 E.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B.酶标记 AFP; B.抗球蛋白试验; D ) C.试管凝集试验; ) B.抗原或抗体可以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上 C.可以用酶标测定仪做定量分析; D.E 花环试验; E.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C.抗 AFP 抗体; D ) D.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C.对流免疫试验; D.酶标记抗 AFP 抗体; 1.用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 AFP,应选择的固相包被物是( C 2.能够定量测定待检物的免疫学试验方法是( 3.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B.锡克试验; AB C D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A.酶与相应底物作用产生颜色;D.蛋白酶是其标记酶;E.间接法用于检查未知抗原。 凝集反应:用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 乳胶颗粒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作用下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1 、直接凝集(direct 2、间接凝集(indirect 象。 3、抗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 :抗原与单价抗体(不完全抗体)结合不出现凝集块,再加入抗球蛋白后即形成凝集块。 用于检测抗 Rh 抗体以诊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沉淀反应:用可溶性抗原(免疫球蛋白、细胞裂解物、组织浸液等)在电解质作用下与相应抗体结合, 形成不溶性免疫复 agglutination):玻片凝集、试管凝集 agglutination) :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应抗体混合出现的颗粒物凝集的现 合物,出现肉眼可见的不透明的沉淀物。多在半固体琼脂凝胶上进行,形成白色的沉淀。 ELISA: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上进行,用洗涤方法使固相上的抗原-抗体 复合物与液相中游离抗原或抗体分开。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定量检测。 1、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答: (1)特点:①特异性:抗体分子的 CDR(互补性决定区)与相应抗原决定基互补性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高度特异 性是免疫反应的最大特点。②交叉反应:若两种抗原分子有一个或数个相同的表位,则针对一种抗原的抗血清可与另一种抗 原发生反应。③可见性:当抗原抗体比例、电解质浓度合适时,抗原与抗体结合会产生明显的反应物(凝集物或沉淀物)形 成,肉眼可见。④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键互补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是稳定的。当条件改变时,如低 pH、高盐浓度、低温等,可以发生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原有的性质。 (2) 影响因素: ①电解质:电解质的存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失去电荷而凝集。②酸碱度:最适 pH 是 6~8。 ③温度:最适温度为 370C ④ 抗原和抗体的性质。 2、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为什么比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应用更广泛? 答: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即将荧光素标记的未知抗体直接进行细胞或组织染色测定未知抗原,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 仪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及测定。直接荧光法检测不同抗原,需要不同的特异性荧光抗体。免疫荧光技术(间接 法)是用一抗与样本中的抗原结合,再用荧光素标记的二抗染色。此方法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若检测抗原,一抗为 已知的;若检测抗体,抗原是已知的。该法的灵敏度比直接法高,一种荧光抗体可用于多种不同抗原的检测。所以免疫荧光 技术(间接法)比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应用更广泛。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B.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 C.接受抗血清获得的免疫 1.下列哪种免疫为自然自动免疫?(B ) A.通过胎盘接受母体内抗体获得的免疫 D.接种类毒素获得的免疫 A.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2.下列哪项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B ) B.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 ) D.胸腺素; E.百白破。 D.mIg; ) D.Toll 样受体 E. 清道夫受体。 ) C.免疫力维持时间长 E. CR2 C.注射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恶性肿瘤; D.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 E.静脉注射 LAK 细胞治疗肿瘤。 3.下列哪项不是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E A.抗毒素; A.TCR; A.甘露糖受体 B.胎盘球蛋白; D B.CD3; C.转移因子; ) C. FcR; AB C D E C.补体受体 4.B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 E.接受细胞因子获得的免疫1. 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有: ( B.IgGFc 受体2.人工被动免疫有哪些特点?( A B D E A.接种物为抗体或免疫效应物质 D.用于紧急预防 疫苗。 2.疫苗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实用。 E. 也可用于治疗B.接种后立即生效1..习惯上人们将卡介苗、小儿麻 和 百白破疫苗称为常规疫苗,将乙型肝炎疫苗称为第二代疫苗,而将乙脑疫苗称为第三代3.人工自动免疫输入的是抗原,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的是抗体 1.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或多肽。 2.ELISA: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上进行,用洗涤方法使固相上的抗原-抗体 复合物与液相中游离抗原或抗体分开。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定量检测。 1.常用的人工疫苗制剂有哪些? 答:常用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三大类。为了提高保护效果和研制治疗性疫苗,已发展出各 种新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等。 2.错误输血为什么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机制如何? 答:溶血性输血反应指血型不合所引起的红细胞破坏。由于血型不合,当供者的红细胞抗原输入受者体内时,受者血液中 的天然血型抗体 IgM 与供者的红细胞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供者的红细胞溶解,输入的供者红 细胞越多,红细胞溶解亦越多,造成死亡的可能性亦越大。 3.免疫应答过程 T 细胞活化和 B 细胞活化的区别? 比较项目 抗原识别受体 抗原受体的分子结构 刺激的抗原 识别的决定基 APC 处理 识别抗原的 MHC 限制性 抗原识别条件 免疫学效应现象 效应分子 效应细胞 B 细胞激活 BCR BCR-Igα 或 Igβ TD 或 TI 抗原 B 细胞决定基 不需要 无 单识别:BCR 识别 B 细胞决定基 体液免疫:CDC、ADCC、调理 各类 Ig 无 T 细胞激活 TCR TCR-CD3 复合物 仅 TD 抗原 抗原肽-MHC-I/MHC-II 需要 有 双识别:TCR 识别抗原肽,识别 MHC 分子 细胞免疫:细胞毒、VI 型超敏反应 各种 CK 活化的 Tc、TDTH免疫学复习1、T 细胞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亚群是( ) A.TH 细胞; B.Tc 细胞; C.TCRα β +细胞; D. TCRγ δ +细胞; E.TDTH 1..异物包括: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体内衰变细胞;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 2.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耐受,免疫监视,免疫调节 3.功能异常:免疫功能过低(免疫缺陷)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耐受功能异常) 4.酶标技术包括:酶标技术、放射物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其他标记技术 5.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三大类。 1.免疫(Immunity)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 理过程。 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是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不能针对特定抗原,亦 称天然免疫。 主要机制: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免疫。 4. 抗原:能与 T 细胞的 TCR 及 B 细胞的 BCR 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 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提呈:指 APC 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T 细胞的过程。 6.抗原提呈细胞:又叫辅佐细胞。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7.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组成性表达 MHC II 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包括:B、DC、Mφ 。 8.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执行抗原提呈时,非组成性表达 MHC II 类分子, 抗原提呈能力弱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 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 9.免疫突触:T 细胞与 APC 表面粘附分子之间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得以紧密接触,形成了一个瞬时性结构,该结构以 TCR-MHC-抗原肽三元结构为簇状中心,周围环形分布着粘附分子,称为免疫突触。免疫突触的形成是 T 细胞识别抗原,增 殖和活化的关键步骤,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答: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抗细菌作用(细菌可以刺激感染部位的 MФ 释放 IL-1 4 IFN、 IL-6、IL-8 等启动 生物学屏障; 非特异性效应细胞 3.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个体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决定基)而发生反应 。亦称获得性 对细菌的攻击) (2)抗病毒作用(如 IFN 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感染的扩散) (3)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大多数细胞因子如 IL-1、 IL-2、 IL-5、IL-12、IFN 和 TNF 等都具有上调免疫应答的功能) (4)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如干细胞因子、多能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可刺激造血干 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促进血管的生成(如 IL-8 在内的多种趋化性 CK 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的新生。 ) 2. I、II、III、IV 型超敏反应的的特点比较: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4. 免疫球蛋白类别及亚类的特性与功能 IgG:1)IgG 于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 2.)IgG 多为单体,半衰期约为 23 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 75%~80% 3) 4) .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 .通过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 FcR 6) .具有抗菌、 抗毒和抗病毒作用 7) . IgG1、 IgG2 和 IgG3 的 CH2 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参与 II、III 型超敏反应 5. HLA 抗原的分布结合, 发挥调理作用; 与 NK 细胞结合, 发挥 ADCC 作用; 与葡萄球菌 A 蛋白结合6. NK 细胞的一般特性 1.大颗粒淋巴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浆含有大的颗粒,类似单核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2.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既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又能分泌 大量 IFN-γ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能迅速被激活:在急性感染早期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迅速扩散。 4.表达 IL2、 IL12 受体,能被 IL2、 IL12 直接激活。 5. NK 细胞杀伤作用无 MHC 限制性 7. CD8+Tc 发挥免疫学效应机制及特点如下: (1) 活化的 Tc 杀伤机制: ①穿孔素?细胞溶解; ②颗粒酶?诱导靶细胞凋亡 ③ 活化的 Tc 细胞表达 FasL,通过 Fas/FasL 途 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 (2)杀伤特点:① 致敏 Tc 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 MHC I 类分子限制。它们只能杀伤表达相应致敏 抗原的靶细胞,并且必须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致敏 Tc 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其表面 TCR/CD3 复合受体分子与靶细胞 表面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 并在表面 CD8 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自身 MHC I 类分子 Ig 样区)的相 互作用下实现的,此时致敏 Tc 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和 FasL 等细胞毒性物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细胞凋亡。②致 敏 Tc 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它们与溶解破坏的靶细胞分离后,又可继续攻击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其他 靶细胞。通常一个致敏 Tc 细胞在几小时内可连续杀伤数十个靶细胞。这种由 CD8+Tc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在清 除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8. 白细胞分化抗原 常用 CD 分子→T 细胞相关 CD→CD3 CD3分子由γ 、δ 、ε 、δ 、ε 五种肽链组成,通过盐桥与 T 细胞受体 TCR 形成 TCR-CD3复合体。 CD3的主要功能是转导 TCR 特异性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促进 T 细胞活化。 9. CD4 常用 CD 分子→T 细胞相关 CD→CD4 CD4 1.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结构为 IgSF 成员,共有4个结构域 CD4分子的第一、二个结构域可与 MHCII 类分子的 非多态区结合。第一个 V 样结构域是 HIV 的受体。 2.CD4是 T 细胞 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通过胞外区与 APC 细胞表达的 MHCII 类分子结合,其胞浆区与 p56lck 激酶的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CD4 T 细胞为辅助性 T 细胞(Th)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一、二章 免疫学绪论 选择题 1.免疫对机体是: ( E ) A.有害的 B.有...第三章 抗原 简答题 1、抗原的概念、特性;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免疫学作业答案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免疫...特性:①免疫原性 ②抗原性 2、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答...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部分 免疫学...( ) A、大肠菌群数 B、细菌总个数 C、菌落形成单位 D、G+细菌数 E、...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 名词解释(共 20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复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基础重点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拟试题文档...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胸腺的功能: 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医学免疫学》本科练习... 22页 免费 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免疫学部分 ...模拟题(一) 单选题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 A 一、单选题(只许从每题备选答案种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 1 分,共 40 分) 1、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 A、胸腺 ...免疫学复习题及答案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免疫学第一节 1. 何谓免疫?如何从免疫的三大功能理解免疫对机体既有利又不利 这一观点?答:免疫( immunity )是...医学免疫学作业答案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评讲(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田蜜 1.简述 T 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本题主要...医学免疫学作业答案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名解: 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受不同刺激而活 化过程中出 现... 更多相关标签: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荧光标记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