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大世界名画介绍ppt英语介绍

名画鉴赏 英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名画鉴赏 英语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传世名画欣赏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传世名画欣赏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1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有哪些名画_百度知道五代两宋名家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简史之三(精图)
五代两宋名家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简史之三(精图)
五代两宋名家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简史之三(精图)&&
五代十国历时53年,虽然纷争并峙,但由于南唐和西蜀相继设立画院,绘画艺术仍得到了较好发展。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成为人物画描绘的主题,在技法风格上工笔设色更加细劲多变,水墨画则出现了大写意画法。以董源为开创者的“荆关董巨”四大家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董源和巨然代表江南山水画派,长于表现平淡天真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而荆浩和关仝则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花鸟画也出现了以西蜀黄筌和江南徐熙为代表两个流派,前者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故被称为“黄家富贵”,后者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北宋建国之初推行“偃武修文”国策,并沿袭五代南唐和西蜀旧制设立“翰林书画院”,西蜀的黄筌、黄居寀、赵元长、高文进和南唐的王齐翰、周文矩、厉昭庆、顾德谦等都随其故主来到北宋画院,并直接影响了北宋画院风格的形成。此外,中原和其他地区的画家也应募入宫。北宋末年,一代庸君和书画家宋徽宗赵佶偏爱绘画,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并正式纳入科举考试,进而宫廷绘画进入中国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画学共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地方加以培养和考评。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其服饰和俸禄上也比其他艺人为高。同时,皇家收藏也更加丰富,宣和()年间编撰了《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这一时期,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的山水画,风格多姿多彩,并与五代关仝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李唐《采薇图》和《晋文公复国图》为代表的人物故事画、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以李公麟《维摩诘像》为代表的白描画法和道教壁画及肖像画,更将人物画提高到了完美境界。花鸟画则强调了“有以兴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登临览物之有得也”的伦理道德观。除了宫廷和民间职业画家外,米芾、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等有一定身份和官职的文人学士画作被称作“文人画”,他们强调绘画追求“萧散简淡”的诗境,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股潮流的兴起,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公麟 五马图卷 (点击可看大图)&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和李从训等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都城临安,并先后恢复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书画却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利用绘画为他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所以,南宋时绘画活动主要还是以画院为中心。不过此时山水画风格转向了“偏角山水”,出现了以李唐为代表和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南宋四家”,最杰同的人物画代表是继承和发扬李公麟白描画法的梁楷,自号疯子。虽然元代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评价不高,宫廷收藏较少,但在日本却有较高的评价。
&&&│││││││
001 《神骏图》 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12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画的前隔水有金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题签。经比较研究,初步认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笔画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此图人马用笔极为精练,施重彩而不愿其浓艳,画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钩而不皴,水纹浪花尤见功夫。总而言之,此画技法出自唐人,纤巧处露五代画师之风。&
002 《》&&五代 顾闳中 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闳中(公元十世纪),江南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尤长于刻画人物神情意态。画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本是豪族出生的北方人,南唐当了大臣,到南唐后主李煜多猜疑北方人,韩熙载便沉湎于声色,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遭不测。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的长卷上呈。全画分五段:第一段“听乐”;第二段“观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在这些歌舞颂宴场面中,头戴高纱帽、身材魁伟、长脸美髯的韩熙载既纵情声色又流露出沉郁寡欢的心理矛盾。如他为舞者击鼓的神态刻画便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每段之间以屏风巧妙相隔,显得很自然。线条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又沉着,也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
003 《阆苑女仙图》 五代 阮郜 绢本设色 纵42.7厘米 横1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阮郜事迹记载不详,《宣和画谱》只说他“入仕为太庙斋郎”,尤工写人物。《阆苑女仙图》画法工细,色彩艳丽,也是五代人物画的精品。画中描写仙山阆苑中, 一群女仙来往行坐, 有执卷欲书者, 有展卷凝视者, 有的在拔弄琴弦, 其优美动作和陶醉于此的表情十分富有感染力, 观众似乎感觉有丝丝韶乐直入耳际, 余音绕梁不断。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 端庄秀丽, 衣纹柔丽流畅, 树石修竹多用双勾填色法。此画无款印, 但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 如清高士奇在跋中说:五代阮郜画, 世不多见。&
004 《勘书图》 五代 王齐翰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王齐翰, 建康人(今南京), 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 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宣和画谱》称其人物画“不曹不吴, 自成一家”。《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 袒胸赤足, 一手扶椅, 一手挑耳, 微闭左目, 复翘脚趾, 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 上绘青绿山水, 屏风前设长案, 置古箱卷册等物, 身前为一画几, 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中人物神情精妙, 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 上面山水并不勾皴, 用落骨法, 林峦苍翠, 草木茂密, 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真山, 亦有别于董源青绿山水。&
005 《》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逖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逖,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006 《》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0.4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 以往据此一直看作是唐代画家韩的作品。但据今考察, 此图在笔墨风格上不同于唐画, 其构图及人物与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 之后半段毫无二致。只是后者为摹本, 艺术上逊于《文苑图》。画史也记载周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因此, 确切地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画史也记载同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因此, 确切的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
007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地藏 周文矩(公元十世纪), 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工画人物, 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图为描绘宫中妇女日常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将宫中妇女那种没有自由、如笼中金丝鸟般虽然奢华却百无聊赖的生活表现得入骨三分。&
008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126.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009 《仙女乘鸾图》五代 周文矩 纵22.7厘米 横24.6厘米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耿昭忠题云:“风格高妙,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迥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张、吴、顾、陆、何难继踵。”《圣朝名画评》云:“周文矩,建康句容人。美风度,学丹青,颇有精思。仕李煜,为待诏,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又云:“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按此图虽无款,而作风飞动精丽,允为北宋早期的作品。旧题周文矩作,今从之&
010 《罗汉图》 五代 贯休 纵92.2厘米 横45.4厘米 日本宫内厅藏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 不入涅, 常住世间, 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 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 形象夸张, 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 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一面; 同时, 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 形象越来越写实, 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 而是更加夸张变形, 变得奇崛怪异, 使 “见者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011-1 《》(之一)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
011-2 《》(之二)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
012 《》&&五代 赵喦 绢本设色 纵161.9厘米 横1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喦,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世纪。陈州(今河南淮阳)人,五代梁太祖女婿。精于鉴赏,擅画人物鞍马,格调很高。此图描写八人纵马游春,他们以中间一人为主体,相互招呼着、顾盼着。环境似一苑林,有假山栏杆环抱,垂柳依依。画面空阔,人物情态轻松自如,与踏青游观的画题相符。&
013 《调马图》 五代 赵喦 绢本设色 纵29.5厘米 横49.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画面描绘一马夫牵马训导的情景。调马者装束与胡人无异,高鼻深目、满腮胡须。马取侧面之势,劲健强壮,充满动势。画家的描绘技巧极高,造型能力既准确又生动,构图也别开生面。 &
014 《菩萨头像》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27.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这一菩萨头像,冠饰华贵雍容,面庞如满月,脸形已从晚唐的丰满肥硕转向北宋的清俊娟秀。用的线条细腻匀整,转折不大而富有弹性,适合表现女性面部特征和装饰品。此菩萨头像为残片,二十世纪初在新疆东部地区发现,后被德国人掠走。&
015 《瑶台步月图》 宋 刘宗古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题刘宗古作。《画继》(卷七)云:“刘宗古,京师人。宣和间(),以待诏官至成忠郎。乱离后,归江左。朝廷方寻访车辂式,而宗古进本称旨,除提举车辂院。其画人物,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弱耳.&
016 《莲舟仙渡图》 宋 佚名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以无名氏流传&
017 《柳溪闲憩图》 宋 佚名此图原是散页,不知从何册中佚出。旧题王诜作。按王诜画今存者有《梦游瀛山图》及《烟江叠障图》,与此图作风大不类。当是北宋末一高手所作。风来水面,芦苇和柳枝均向后偃拂,一老者憩息于柳树干上,披襟当之,心意似甚惬快&
018 《槐荫消夏图》&&宋 佚名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与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019 《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 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020 《番王礼佛图》 宋 赵光辅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103.5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赵光辅,活动于960至975年左右。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太祖朝为图画院学生,擅画佛像、人物、番马。此图画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的形象。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服饰皆异域装束&
021 《蕉荫击球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其作风正和陈宗训相似,故列于此&
021 《》&& 宋 佚名此图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了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挺健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无疑是继承了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画中仕女或端庄或活泼,画家都一一状写了她们的举止动态和面貌特点。&
022 《蚕织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513厘米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此图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整个生产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该卷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用长房贯穿,每个场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场面宏大,共绘七十四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图中人物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桑树、户牖、几席、蚕具、织具等,富有写真写实之风。&
023 《》 宋 武宗元 绢本墨笔 纵57.8厘米 横790厘米 美国纽约明德堂王季迁藏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北宋景德年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应募画工三千多人,最后,中选百人,分左右两部绘制壁画,武宗元任左部之长。此幅《朝元仙杖图》可能是宋初绘制寺观壁画的样稿。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 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将开道、压队, 头上有圆光的帝君居中, 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等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其构图与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共计也是87名神仙。)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
024 《纺车图》宋 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025 《绣栊晓镜图》 宋 王诜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026 《》&&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幅风俗画长卷, 描写北宋都城汴粱(今开封)城乡间的社会风情, 场面浩大, 内容极为丰富。全画首段画赶集的乡人和驮运的骡马向城里行进;中段画汴河, 可看到逆水行船的艄公和岸上艰难前行的纤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大船将要穿过拱桥桥洞的惊验场面, 船顶上的船夫急忙放下桅杆, 船上的人使劲撑篙或用长杆抵住桥洞顶, 桥上和邻船上还有不少人, 在旁边指指点点出主意;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 这里酒楼店铺杂陈, 车马行人众多, 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
027 《十八学士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4.1厘米 横10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亲睐。这幅《十八学士图》画面上只画其中四学士,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论足,四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028 《》&&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记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品德的跋语。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
029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这意味着他本来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帝,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或一心奉道。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天分,然而他最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他自己或是国家都是一种不幸。《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030 《维摩诘像》宋 佚名 绢本水墨 纵89.7厘米 横51.5厘米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宋代画家在造像时,往往将人物描绘成瘦骨清像,与唐代的丰腴圆润截然不同。此画中的维摩诘像即为清瘿弱呈病态之状,神情却十分睿智多思、清朗凝重。 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亦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
031 《宋仁宗皇后像》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16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后世猜测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画中取传统构图定式——主大从小:仁宗皇后当仁不让居于画面中心,宫女则分立两旁。 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
032 《浴婴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此图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为婴儿洗澡。画面设色淡雅明快,气氛温馨和谐,妇人的温情慈祥、婴儿的天真无邪,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033 《四美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 横20.3厘米此图描绘了四个盛装的仕女。画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笔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裙袖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四美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 &
034 《》&&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 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 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 最后双双饿死。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 四周老树环绕, 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 面带忧愤, 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二人须发蓬松, 面容清瘦, 目光坚定, 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 双眉紧皱, 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人物衣纹用笔粗重劲健, 有助于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
035 《》&&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约),南宋画家。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院, 后南渡流亡至临安, 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 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
036 《杨贵妃上马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6.3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环肥燕瘦”,以丰腴柔媚著称的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表现得娇柔而不胜风力,这与宋代的审美特征有着直接的渊源。画中唐玄宗骑在马上,英姿勃勃而兴趣昂然地回首招呼杨贵妃,颇为生动传神。画面细腻的线条和浓艳的设色,又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风格。&
037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97.5厘米 横108.7厘米苏汉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北宋、南宋之间,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于绍兴间复官,画师于刘宗古,长于道释像、人物,尤善画婴儿。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038&《杂技戏孩图》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
039&《妆靓仕女图》 宋 苏汉臣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7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
040&《》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 横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
041&《》 宋 刘松年 淡设色 纵40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为画院待诏,宁宗时()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精人物。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042&《》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41.9厘米 横5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补衲。旁边的青年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043 《中兴四将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90.6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还有,衣纹处理也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044 《》宋 刘松年 绢本淡设色 纵128.3厘米 横56.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
045 《斗茶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57厘米 横6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即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
046 《夜宴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160厘米此卷取材于唐代十八学士夜宴的典故。在繁华似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们秉烛夜饮,别有几分洒脱和飘逸。画中的学士们有的不胜酒力,已然激情昂扬;有的酒兴未尽,犹在豪饮,神态尽现风流倜傥。此画用线细匀而流畅,人物形象显得清俊瘿弱,是典型的宋画风格。 &
047&宋 李嵩 绢本水墨 纵25.3厘米 横70.3厘米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及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画作。他特别喜欢画走街穿巷的货郎,有多幅优秀的货郎图存世。画乡村妇女小孩,围绕或趋向一付货郎担,担上百货杂陈,画得非常细致精到。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爱,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充分。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前爪,摇着尾巴,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淋漓尽致,更在担上停一只鹊儿,别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此图似绘村间陌路上的情形,一株小树,如枯木逢春,杂草纷纷落落地丛生,仿佛有春风拂动树枝稀草,乡间人物的生活神态表现得准确生动&
048 《骷髅幻戏图》 宋 李嵩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
049《大傩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7.4厘米 横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大傩图》描绘了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每当举行此类活动,人们带着假面具,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击鼓敲锣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
050&《鹿鸣之什图》 宋 马和之 卷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8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宗和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他补图,故流传以《诗经图》居多,至今存世尚有16种,但风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迹,也有摹本,还有伪作和误定本,此图为真迹之一。“鹿鸣之什”为《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呜、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等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高宗书、和之画十篇俱全,末高宗又书“南院”、“白华”、“华黍”三篇诗序,因为原文有序无诗,故和之未补图。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主要情景,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评其《诗经图》曰:“古人宴餐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此图即为一例。作品画法主要运用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简劲飘逸。它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的兰叶描,但线条短促,战掣松动,已变纵恣为文秀。 &
051-1 《唐风图》(之一)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
051-2 《唐风图》(之二)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
052&《大士像》宋 贾师古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之状。此图中观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发飘逸,将手中宝瓶倾斜,琼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莲,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称奇&
053&《》 宋 马远 绢本水墨 纵27.6厘米 横42.9厘米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
054&《》(局部)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对劳动者的美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这在文人画中几乎看不到。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画面右下角有“马远”二字,没有更多内容,没有印章。 &
055&《王羲之玩鹅图》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15.9厘米 横52.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杭州)。 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构图。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此图中王羲之倚松而坐,莲渚之中,两只白鹅正在水中嬉戏&
056&《》宋 马远 绢本墨笔 纵37厘米 横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
057 《孔子像》&&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27.7厘米 横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孔子像》人物衣纹用笔为钉头鼠尾法,线长而劲利。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 &
058&《竹涧焚香图》宋 马远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马远作。此幅虽是纨扇面上的小景,而远山近水,硬石疏竹,处处足以看出马远所特有的风格。人物有二:一焚香静坐,神气宁谧;一侍童立后,一手搔头,神态绝妙。 &
059&《西园雅集图》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宋代有很多绘画世家,其中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山西的马家。自北宋后期的马贲开始,马家先后有五代人在皇家画院供职。马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画室或作坊,在这个作坊内雇佣了助手、管理者或代理人,或许还有绘画材料的生产者及裱画匠。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马远据此所绘,长卷共分四段。此为其中一段,写米芾挥毫作书,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
060&《憩寂图》 宋 佚名 绢本墨笔 纵22.8厘米 横2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全图用笔简练,人物表情含蓄端庄,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条流利,粗重连续,设色富丽堂皇。绘一僧袒腹、结跏趺坐于松根之上,面前杂设纸笔,状似凝思。 &
061&《》》&&宋 马麟 绢本设色 纵226.6厘米 横110.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静听松风图》是马麟流传至今的作品之一。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尤其以树枝、山石,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
062&《夏禹王像》宋 马麟 绢本设色 纵249厘米 横11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长于山水、人物。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夏禹,传说中古代夏部落的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此图绘夏禹手持如意笏,头戴王冠,身披龙袍,端庄地立于画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的能力,生动地刻画了夏禹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
063&《》&&宋 梁楷 绢本设色 每段纵26.6厘米 横约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古代名僧故事。一,达摩面壁;二,弘忍逢杖叟;三,白居易谒乌窠禅师;四,智间竹林拥帚;五,李源、圆泽遇汲水女子;六,灌溪索饮;七,船子拜参;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数段有梁楷款字。画法不同于“减笔”,是比较精细工整的一种,人物生动传神,剪裁特妙,人物有的只有半身,以前的画中,从未见过。此图在题材内容上有风俗画的意义,描绘了朴素平凡的日常劳动。&
064&《》宋 梁楷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24.5厘米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的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
065&《》&&宋 梁楷 纸本水墨 高48.7厘米 宽2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梁楷既能依精妙严谨的图画, 又擅用笔极简、洗练放逸的“减笔”画。这种“减笔”法, 笔墨精练简约之至, 似乎又是信手拈来之笔, 却能捕捉住对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十分传神的效果。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创造, 开启了元明清画家写意人物画的先河。梁楷的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泼墨仙人图》与另一幅传为他所作《太白行吟图》齐名。这幅作品, 用酣畅的泼墨画法, 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 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形象奇怪生动, 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 令人叫绝。&
066&《》宋 梁楷 纸本墨笔 纵73厘米 横31.8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两种笔法,工细与粗放,虽看似悬殊,但却被梁楷所协调而显得和谐别致,新奇又有神韵。此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为禅宗的开创者。图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画面以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六祖的生动神态,充分表现了慧能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这一身世特征。&
067&《三高游赏图》 宋 梁楷& &&&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画上题云:御前图画梁楷笔。这幅画可以代表他的人物画的风格。人物面部表情很细致,而衣履则以寥寥数笔成之,更显得迅捷有力。后来的许多画家都从他这里得到了启发。 &
068&《》 宋 梁楷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嘉泰间画院待诏并赐金带,其不受,世号“梁疯子”,并嗜酒,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他突破“院体”画派谨严的画风,自创“疏体”(即写意减笔)。其画风革简,笔意生动。梁楷继承了五代宋初画家石恪的画法,又自出新意,构图简明有力,用笔简练粗放。此《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梁楷的简笔风格。&
069&《秋庭戏婴图》 宋 陈宗训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陈宗训作。《图绘宝鉴》云:陈宗训,杭人。师苏汉臣,画道释人物仕女,描染未精,人呼为铁陈。绍定年()画院待诏。按此语未然。今观宗训《秋庭戏婴图》,人物花卉和山石,均甚精工。 &
070&《小庭婴戏图》 宋 佚名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亦无作者姓氏。其作风甚类陈宗训,故列于宗训所作之后。 &
071&《春游晚归图》宋 佚名此图原载《纨扇画册》(见《石渠宝笈三编》)。无作者姓氏。画面甚见渺远,充溢了春天的气息。一老者策骑缓行,几个侍从各携椅、凳、食盒之属,可作一幅宋朝风俗画观。&
072&《百子嬉春图》&&宋 佚名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按《图绘宝鉴》:苏汉臣,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儿。绍兴间()复官。孝宗隆兴初(1163),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世人凡见婴戏图,便题苏汉臣作。此图亦题汉臣作,不知何据。是陈宗训以来的作风,有动作而无表情。名手之笔,不当如是。故改题无名氏作。&
073&《竹林拨阮图》 宋 佚名& &&&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
074&《松荫论道图》 宋 佚名此图亦作《三教论道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四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刘松年作。按《图绘宝鉴》:刘松年为淳熙()画院学生。绍熙年()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宁宗朝()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宋画人作三教图者甚多。此图作风比较弱,当非出刘松年之笔,故改题无名氏作。&
075&《观音像》 宋 法常 绢本水墨法常画风略近梁楷, 元人有人论他作画多用蔗渣、草秸作画, 随笔点墨,意思简古,不费妆缀。也有人说他的画粗恶无古法, 诚非雅观。考察现存法常作品, 其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 形象颇为严谨, 背景则较为纵逸, 大体上是运用一种半工半写的画法。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 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猴图》是指《观音图》、《猿图》和《鹤图》三幅画。画中观音的衣服用兰叶描, 略近梁楷画法, 树木草石粗率简劲。 &
076&《布袋和尚图》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96.7厘米 横41.5厘米僧法常, 号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详, 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曾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 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难。法常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化身。此图中的布袋和尚为半身像,双手捧腹,作开口大笑状。&
077&《老子图》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88.9厘米 横33.5厘米 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088&《天官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25.5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美术中司空见惯的题材。无题款和年号的《天官》、《地官》、《水官图》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从风格和技法来看,可推测为南宋画家所作。构图按传统的“主大从小”原则,主神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且表现的是栩栩如生的侧面。有唐代道释画的遗风。&
089&《地官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25.5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地官图》的画较《天官图》的画风富有一种社会现实性和生活色彩。威武神圣的地官,被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出巡官员的派头,侍从前呼后涌,场面宏大而热烈,背景则采用宋代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法,更为恰当地烘托了场面的气氛 .&
090&《五百罗汉·布施贫饥》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纵111.5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周季常、林庭珪,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年,南宋颇有盛名的佛画家。此画绘五百罗汉中布施贫饥的场面,画面描绘工细,用线富有变化。&
092&《牧牛图》 宋 牟益 纸本墨笔 纵26.2厘米 横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牟益,吴郡昆山人,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为画院待诏,工画花竹翎毛,尤擅渲染,兼擅书画,《图绘宝鉴》云其“画入能品”。《画史会要》载:晚年喜篆书,深究古文,尝取诅楚、石鼓、钟鼎等文为辨证一编,以纠释文之误。他的代表作品《牧牛图》与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的《捣衣图》一样,很有艺术特色。此图绘烟柳平丘,牧童跨于牛背上,一手拿小木杆,一手拿昆虫在逗趣。其后一牛犊紧随前面的大牛,画面生动活泼。画中的牛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笔法简率。&
092&《五百罗汉·洞中入定》宋 周季常 林庭 绢本设色 纵111.5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此图绘五百罗汉在洞中入定场面。图中画罗汉闭目入定,似乎进入一种参禅的高妙之境。尽管身旁是汹涌的波涛,身后有张开巨口的大蟒也无暇顾及。&
093&《》宋 赵伯骕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此图则写番骑猎归后,一目闭,专心一意地检验其箭羽状,最为得神,可以代表其人物画的成就。&
094&《初平牧羊图》 宋 佚名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也没有作者姓氏。但画法甚为高超,人物尤精。在描绘人物动态和神情方面,画家具有高超的技艺。黄初平,亦名皇初平,传说为晋丹溪人,15岁时家使牧羊于野,遇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后其兄寻至山中,问羊安在?初平哎叱成羊。&
095&《十六罗汉·降龙》 宋 陆信忠 绢本设色 纵96.4厘米 横50.9厘米 日本相国寺藏陆信忠,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民间佛像画家,作品多数流往日本。此图中降龙罗汉的形象十分特殊和有趣,图下方有两条飞舞的龙,围绕一宝珠张牙舞爪,罗汉紧张地攀于岩石旁的树上,两眼圆瞪,惊恐万状,具有院体风格,情景交融,独具特色。&
096&《地藏十王图》宋 陆信忠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37厘米 日本永源寺藏此《地藏十王图》共十一幅,即十殿阎罗各一幅,地藏菩萨一幅。应是以地藏图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此画大肆宣扬恶人在阴间所受的惩罚,带有很强的戒恶扬善性质。这里所选的是“秦广王蒋”、“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天子包”四殿阎罗像。在表现人物时,画家笔法工细,设色妍丽,有装饰效果。&
097&《虎溪三笑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4厘米 横4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参天的古树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 雾蔼沉沉, 三位气宇轩昂的老者面对淙淙的虎溪仰天长笑,几个童子或肩负包袱,或牵驴等候,样子朴实天真。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古树用细笔勾勒,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098&《(全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38.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以工笔重彩描金的手法,绘端庄肃穆的燃灯佛在众弟子、菩萨、力士、供养人的簇拥下,授释迦文的场面。画面结构严谨概括,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健硕匀称,神态脱俗,描绘技法娴熟,色线遒劲,应是少有的壁画祖本&
099&《田醉归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1.7厘米 横7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画苍松掩映下一田官,斗戴簪花方帽,身着长衣,留着短须,骑牛缓步而行。旁边一人步行相扶,前面有一童子,一手牵牛一手拿水壶饮水。图中田官体态古朴,醉意刻画入微,衣纹流畅。全图用笔严谨,设色妍美,虬松、翠竹、树石等景观,安排得当。画面无款印,引首有王尹宝书“田醉归图”五字。&
100 《猴侍水星神图》宋 张思恭 绢本设色 纵121.4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张思恭,生卒不详,南宋佛画家。此画绘一娇柔美女(水星神)斜卧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一副沉思之状。水星神右边的猴子奋力举着石砚,供水星神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
101 《十六罗汉·第二尊者》 宋 赵琼 绢本设色 纵85.6厘米 横47.5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赵琼,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佛像画家。作品多流往日本。十六罗汉第二尊者为迦诺伐蹉尊者,据说为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是亲耳聆听过佛祖言教的声闻弟子。图中尊者趺坐石上,作辩论状。全图用笔工细,人物生动,衣纹流畅,大气而疏放。&
102 《采药图》宋 佚名 纸本设色 纵54厘米 横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此画中对神农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线条流畅而具有轻重、缓急之别,很能传达人物的年龄特征。对于衣纹的处理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此图绘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
103&《》宋 陈居中 工笔设色 纵147.4厘米 横10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画题。蔡文姬的故事中既有民族大统一的含义,又带有浓郁的人情、人性内蕴,这一切在“归汉”时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成了历代诗人、画家都十分衷爱的题材之一。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是其中的优秀作品,画面构图为线形螺旋方式,整齐之中又有跌宕的变化。右上角是一群匈奴官吏,他们是文姬在胡时的看守也是保护者,再往下,中间偏左的是主人公文姬与匈奴左贤王分别情景,文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左贤王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而文姬的两个孩子拽住她不愿母亲别离的场景尤为感人。再到右下方,是来迎接文姬的汉朝使者,一个个仿佛都陷在沉思中。&
104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2.2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胜过了一切。
104 《问喘图》&&宋 佚名 问喘图 绢本水墨画,纵: 21.7 cm,横:118.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问喘图画的是辅佐汉宣帝(西元前91~49)的有名丞相丙吉(卒于西元前55)的故事。丙吉汉代鲁国人,字少卿,封博阳侯。丙吉当宰相时,一天外出,逢到路上群众斗殴,死伤在路上。做为宰相的丙吉却一点也不过问。他的随从人员就责怪他。丙吉又继续前进,看到有人赶一头牛,这只牛张开嘴吐舌头气喘喘的。丙吉赶忙停车,命令骑吏前往询问:这头牛走了几里路?随从人员就说:「丞相,人死了,你视而不见,牛只是喘气,你却注意,你真是颠倒了关心的对象吧!」也有人用这两件事来讥笑丙吉。丙吉的回答:「人民相互打斗杀伤,这是首都长安或者地方长官应该作的职责,如何禁止、防备、捉拿坏人,年度终了,作丞相的考核他们的成绩,奏请皇帝加以赏罚。宰相不必亲自处理这种小事,所以不应当急於在道路上处理。当春天的时候,太阳并不强烈,我恐怕牛只走了一段小路,就因为太热而气喘了。这是不是气候冷热异常,对牛的伤害呢?作为宰相,他的职责是治理全国性的大政,气候是不是风调雨顺,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所以我当然要过问。」随从听了,知道丙吉是一位识大体的人物,终於认同丙吉的行为。画中一片原野,烟雾迷漫山树之间,丙吉作指点问话,拱手站立牛旁回答的是农民,这与上面的史书上记录有所差别,画把它改成由丙吉亲自问答,显得故事更加亲切。
发表评论:
馆藏&39724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名画及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