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岩体运动方向向上会今天贵州发生山体滑坡滑坡

山体滑坡为何频发难防_中国气象局
当前位置: >>>>
山体滑坡为何频发难防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日15:46分享到:
&&&&&&& 2月1日,云南省镇雄县果珠乡再次发生山体滑坡,而此前半个月当地山体滑坡造成46人遇难;2月19日,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洞田村发生山体滑坡,一对熟睡中的老夫妻被埋……频发的山体滑坡灾害令人揪心,贵州关岭、重庆云阳、甘肃永靖等地出现的重大山体滑坡所引发的灾害至今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由于山体滑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有效预防山体滑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多种因素诱发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就是山体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向斜坡下方滑动的现象,山区群众形象地称其为“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地质灾害处处长李铁锋说,一般来讲,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容易产生山体滑坡的地形;斜坡上如果是厚层的松散土体,或者组成山体的岩石破碎,是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在河、湖(水库)岸边,道路的边坡等部位,也会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易集中发育在构造活跃的区域。这些部位常是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界地带或大的断裂带经过的区域,地震、断裂活动多。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说:“我国西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落差巨大,地形陡峻;季风气候明显,降雨丰沛且多暴雨;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强烈。”&&&&&&& 发生山体滑坡的自然诱因很多,主要是地震、降雨、冰雪融化以及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冲刷和浸泡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也可诱发。“人类活动多集中于河谷地带,而这在空间上往往与地质灾害危险区重叠,这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之一。”崔鹏说。&&&&&&&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而由降雨引起的滑坡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滑坡灾害活动频繁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汛期,且有逐年高发趋势。&&&&&&& 山体滑坡没有“安全期”&&&&&&&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地质灾害有“暴雨期间会滑,而在冬季不滑”的推论。这种观点把山体滑坡视为一个弹簧,暴雨相当于扰动了它一下,只要暴雨不超过它的极限临界值,它就不会滑动,雨后它又回弹恢复到原状,这是用“弹性理论”局限地解释滑坡体及变形失稳过程。&&&&&&& 但是,到过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现场的国际滑坡协会副主席、国家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殷跃平表示,镇雄滑坡体主要由饱和水的泥土构成,夹有少量的块石,很显然,它并不是“弹性体”,而是“塑性体”,处于长期的“蠕变”“疲劳”状态,具有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趋势。它在暴雨期间不滑动并不等于在其他时间不滑动,暴雨将加剧其变形,并向临界点逼近,久雨(雪)甚至无雨也可能使灾害体趋近临界值而最终失稳。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累积和叠加的过程。&&&&&&&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山体滑坡发生后,当地群众会说,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生滑坡,为什么偏偏在某个时候发生灾害。对此,殷跃平认为,这就是滑坡发生的随机不确定性,是地质灾害本身携带的风险。像乌蒙山区是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前不发生滑坡的山区沟谷地段,并不等于现在或者将来不发生滑坡,只要具有易发滑坡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就存在相当高的成灾风险。&&&&&&& 防范山体滑坡任重道远&&&&&&& “不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因为事前难以判识出潜在灾点。若是未能判识潜在灾害,就很难采取监测、预警、预防、治理等减灾措施。”崔鹏坦言,“对潜在灾害危险性的判识是减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这一学科的前沿科学问题。”&&&&&&&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强烈的地区多是暴雨频发、降水丰沛的山区。因此,降水诱发型山体滑坡一直是滑坡防范的关注重点之一。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室副主任吴昊表示,精细化的降水预报是降水诱发型山体滑坡预报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地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可判断一个区域受降水影响发生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大小。他坦言,山体滑坡预报依然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从2003年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成功预报了多起地质灾害,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绵竹清平镇群众因为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而成功避险。当时气象部门预报有大暴雨,大暴雨的级别已达到并远远超过了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我们就毫不犹豫地组织转移。群众转移完之后半个小时,泥石流就发生了。如果稍微犹豫一点,或者气象预报不及时、不准确,就会造成一定的灾难。”&&&&&&& 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并按照合作机制,双方联合成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双方定期互访和交流机制。&&&&&&&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抓住项目建设机遇,使气象监测能力更加适应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需求,加强突发性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的转变,推进气象服务的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多部门将建立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由此,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望减少。
作者:本报记者 郭起豪 通讯员 范宏喜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怎样判断断层,褶皱,滑坡,岩层运动方向
怎样判断断层,褶皱,滑坡,岩层运动方向
断层,褶皱,滑坡,岩层运动方向,上述四个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或者有什么区别,怎样判断?
这四个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断层,褶皱都是由岩层运动造成的。受到巨大的岩层挤压或者张力造成的。
岩层的垂直(上下)运动,导致地表突起或者下沉被称为断层。
岩层的水平运动两边向中间挤压使地面起皱就是褶皱(你用力水平方向挤书,就能得到这个效果)。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以上联系和区别都分析了。如果还不清楚你在百度百科里找这几个字,或者在此留言,我会继续关注。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向斜山的地方不容易发生滑坡,这是为什么呢?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评论: 更新日期: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影响滑坡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1.4.1 影响滑坡时间规律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1.4.1 影响滑坡空间发育规律
  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中国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2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2.3 滑坡灾难发生时的躲避措施
  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日发生在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住滑坡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如群测群防站或县、市、地区及省政府,均设有“国土资源局”。该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此项责任。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并通知邻近的河谷、山沟中的人们做好撤离准备,密切注视灾情的漫延和转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即次生灾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线工程(如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发电厂、通讯设备、干线渠道等)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或第三次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洪水等。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如果必要的话(需经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论证),应迅速设立观测点(站)或观测网,密切注视其变化动态,“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2.4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
  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
  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A.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B.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C.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1、降雨、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当有大暴雨或是地震时,要加强观测滑坡,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滑坡有同时性和滞后性的特征,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3、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都可以降低滑坡频率的发生。
[1]张以诚,钟立勋,1987,滑坡与泥石流,地质出版社。
[2]林年丰,1990,环境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 中国科学 &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中国滑坡分布,成都地图出版社。
[4] 地质矿产部等,1991,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
[5] 吕景胜、高庆华,1992,灾害管理,地震出版社。
[6] 涨至洁,韩宝平等,1994,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Tag:.相关内容
建筑安全论文热点内容
55904284112376911120104221004491989141
建筑安全论文推荐内容
10-1110-1110-1110-0610-0510-0310-0309-30
安全管理论坛新帖
论坛数据加载中...
 |   |   |   |   |  |   |  |  |  |  
北京东方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服务热线:400-
E-mail:& & & &
&& 京公网安备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21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南平发生山体滑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