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欧美小男孩头像风的男孩都是什么心理

如何看待外国姑娘与中国男生交往?
最近我又看到几个人对于外国男生与大陆女士谈恋爱的负面看法(男女都有)。男方女方都会受到偏见和各种看不起。我刚想起来我姐夫是中国人,我姐姐会不会也面对这样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呢,大概是两个星期前就与几个外国闺蜜讨论过。我有朋友是欧洲的她在那边是模特,也是首都大学经济学毕业,前来的8年当中从来没有长期单身,而且与她交往的男人一般学历很不错(也不用说经济条件如何)。我本科生同学也在中国,很可爱的一个姑娘,善良,谦虚,淑女-她也长期在这儿没有找到男朋友。 我自己的经历以前写过(这次在中国两年没找到合适的男人)-我不是说没人对我感兴趣但一般是有点神经病-见过我一次就开始与自己的母亲商量,请我吃饭我告诉他我最近很忙-他提出结婚。。。人家可是认真的!(也有别的没这么夸张的例子但都是‘一见钟情’那种-自己觉得不大靠谱-需要了解一个人才有资格谈‘爱’。 也有一个人很坦率地对我说‘我喜欢你,我们可以一起玩儿,但我不会跟你认真的,我们俩不能在一起因为你是外国人-但可以玩儿’。 我以前也询问几个男性朋友们-有的说‘西方女孩子太主动’ 有的说‘西方女孩子不够主动’ 今天也有人提到 ‘中国男生更喜欢受过儒学教育的女孩子’。 还有身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就想看一下,会不会受偏见?愿不愿意与西方女孩子交流-如果是-为什么是,如果否(我不会介意)为什么否。什么因素会影响你的选择?美女们也怎么看待? ++本人不着急找对象-创业很忙,但我很多闺蜜一直在抱怨,我替他们打听一下! 谢谢你们! ++++现在很重视自己打错别字的恶习,需要拯救因此请每个给我纠正错别字的人给我捐5块钱,帮我请个家教。谢谢!(小编辑是开玩笑的,可别来真哦!)
305 个回答
刚刚新婚过来答一下。刚刚新婚过来答一下。物理层大家其实差别很小,都是人,需求几乎一样。驱动层因为文化、历史不一样会有差异。最终在应用层会体现出某些截然不同的习惯和三观,但是这种差异甚至可以比同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小。尊重对方,独立人格是最重要的。这tm不是废话么呵呵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多图预警)。我亲友中异族通婚的不算少,却几乎都是白男中女。生活中华人男士娶了洋媳妇儿的,倒也的确不多见。即使在美国的ABC圈子里,也流传着这么一个公论:”亚洲女孩可以嫁任何人,亚洲男孩却只能和亚洲女孩结婚。”万一白人姑娘对亚洲男孩有好感了,基本也是因为。。。。(注释:妹子说我是性感野兽,估计是因为要我帮忙写数学功课了)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我给力的男神们。(好像混进去了奇怪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审美上的新鲜好奇,或许是因为文化上的喜爱向往,又或许是因为年少轻狂想挑战下自己。在很久前的某段时候,我也曾热切希望寻找一个白人姑娘做女朋友。为了能做到这点,我当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从加入各种美国人的小团体,玩随机视频交友网站,到频繁光顾脱衣舞厅练胆练脸皮,去外国人多的夜店搭讪试手。折腾半天,虽然对美国文化了解了不少,却也没能好好交上个白人女朋友。(我的这张照片并不是那个阶段所拍,但大概是那个意思)后来在国外呆久了,年纪也上去了,才慢慢明白一个道理。你越是因为异域风情把对方当做不一样的族群去归类,就越不容易把对方当做一个平等正常的人去交往,而接触不同人群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经过那段时间的折腾,我非常确定了自己对华人女孩子(乃至华人朋友圈子)的喜爱,却也学会了对跨国婚姻的尊重,欣赏,和理解——无论哪方是华人。我觉得,中国男生娶西方女生的最大障碍是下面几点:第一,外形和审美。你们知道这些(非知乎等高大上社区的)中国人眼中的“帅哥”在欧美女性的审美体系里是多么搞笑的存在么?对不少西方人来说,这些才是亚洲人里的帅哥:再回头看看之前列出的那些抱得洋美人归的男神们,他们的外形和气场(包括皇阿玛),是不是也解释了这点?再回头看看之前列出的那些抱得洋美人归的男神们,他们的外形和气场(包括皇阿玛),是不是也解释了这点?由外形引申的,自然就是性能力了。关于这方面,亚洲男生名声在外,“牙签搅水缸”这种带着无奈的自嘲,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说出来骂自己人的。一方面我本人没什么经验,一方面也为了避免评论区变成知乎猛男们的吹牛大会,在此就不展开研讨了。第二:语言和文化。两个人思想上要有交流,就需要互相欣赏认可对方的三观。交流的基础是语言,而三观一致的前提就是文化。比起中国文化和汉语,西方文化和英语显然强势的多,所以中国男生在遇见白人女生时,就会显的不自信。这些不自信有时可以通过外形,性格,能力,甚至财富来弥补。但真正要做到互相包容成为一个家庭,还是需要至少一方对另一方文化背景的热爱和向往。不然,一方开个玩笑,另一方却不知道笑点在哪,这恋爱想必也没法谈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白人女孩比在国外的白人女孩更容易去接受中国男朋友。因为至少,她们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是了解和喜爱的。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常年在海外漂泊,遇见的白人姑娘对中国文化,大多抱着一种不可言说的不了解和好奇。这种不了解和好奇,虽然因人而异,却大都不含有向往,若要做个比喻,那大概和我对印度墨西哥等地文化民族的猎奇心态如出一辙。因此,即使一个男生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并说一口流利英文(比如很多ABC),他也只是一个长得未必符合对方审美的普通人罢了,要跨越种族最后在一起并不容易。反而,在我最近的一次回国旅行中,分别在上海浦东某个亲友聚会,上海永康路某酒吧,上海淮海路某麦当劳,上海地铁某号线,还有北京后海某酒吧,和几位来自欧美5个不同国家的女孩闲聊,她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白领,有的是模特,有的是家庭主妇。却无一例外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了解,她们中的好几个甚至还很希望能用中文完成聊天。在这样的基础上,倘若她们最终能找到中国伴侣,我相信并不会令人惊讶。第三:饮食和家庭。两人要成家,那就是一起吃一辈子,并奉对方父母如至亲。太多中国胃吃不了西餐,西人胃吃不了中餐,中国父母没法和洋儿媳妇说话,洋儿媳妇无法接受中国人的家庭观,因此两人虽然有化学反应,却终究不能久长。毕竟,婚姻不是两个人一时的事,而是两个家庭长久的结合。生活不过柴米油盐,这些在饮食和家庭方面的不同,在中国小伙子娶洋媳妇的情形下会被放大的更明显。也让他们之间的结合变得难上加难。最后,还是回到题目,重申一下我对中国小伙娶洋媳妇的态度吧:欣赏,佩服,祝福。
看到有的答主怀抱着外国女友,就把中国姑娘一顿贬,外国姑娘一顿捧我也并不是酸,我现在的女友就是法国人,确认关系一年有余,但是我自己之前一直单身,没有与中国姑娘相处过。即便如此,我也不相信这么多中国姑娘都可以被一棒子打死,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身边这么多对儿我也是有所见证的。至于把外国姑娘全都夸上天就更可笑了,我女友的室友,另一个学习了五年中文的法国姑娘,我的女友和她其他法国同学都认为她对中国人存在偏见(说种族歧视可能又言重了),而我在与她的有限接触中也有所感觉。一个肯花五年时间学习中文并且远赴中国来学习的外国姑娘尚且如此,那些从未接触过中国的外国姑娘,也许她们温柔体贴真实善良,但真的一定会对中国人温柔体贴真实善良吗?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那些拥有外国女友的人,他们能幸福并不是因为女友是外国人,而是因为他们的女友适合自己。感情好坏不是靠国籍和人种决定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还是有资格回答的。近年来交往过的非亚裔女生,大约三四十个吧。国籍涵盖英美法澳加意大利爱尔兰以色列都有。认真谈过恋爱的也不少,从最早的第一任超可爱的美国女朋友,到后来在埃及谈了半年多却刻骨铭心的意大利前超模,到现在甜美的爱尔兰女朋友(在一起两年多了)。真心觉得,欧美姑娘简单,不作,在一起很好相处。 真的不是过来装逼的哦,只是决定写一些真情实感而已。 当年刚到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圈子流传着一个说法——只有鬼佬和中国妹纸的组合,没有华人男生和当地鬼妹的。于是,我就暗自接受了这个挑战。努力了半年后,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许多朋友后来都各种羡慕,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我总结了下为什么洋姑娘中国男生这种组合少的原因:1. 有一个铁律:全世界的文化都是要男生主动的。中国男生受到成长环境影响,从小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交友要谨慎”、“严禁早恋” 等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怕出了国也大多没法改变这种内敛害羞的性格,不会主动去搭讪女生。这在西方文化里,却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在自信奔放的西方男生面前,当然是会被边缘化,自然没法引起女生的注意。2. 又有一个铁律,与我国相反,在西方国家,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重要事情说三遍。已经不止3个在中国的外国女生给我抱怨说他们找的中国男朋友,要么谈了一个礼拜不到直接提出带回家见父母,然后大谈婚后生活,人家姑娘直接freak out. 要么就是男生有“你是外国人,我们不可能结婚,所以我不会跟你认真谈,我们只是玩玩”这样的态度,令女生很莫名。在西方国家,约会(dating),和结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几乎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结婚一般都是要在一起并且同居很长时间后,才可能发生的。(我说的是“一般情况”,当然不排除闪婚的个例还是有的)。刚开始约会就谈结婚会把很多西方姑娘吓尿的。3. 语言问题。第1条说了,男生是应该需要主动的。但是呢?如果语言不好没法沟通,纵使一身本领,也然并卵。上文提到我在澳大利亚努力了半年,努力什么呢?其实就是强迫自己全方面提高英语能力。从走出“安全地带”开始。搬出去,不和中国室友住,找了一屋子的鬼佬鬼妹做house mate, 每天用蹩脚的英语和他们交流,避开一切中餐馆,找了家当地的披萨店打工,周末积极参加各种当地人的party,社交生活与中国留学生圈子没了任何交集,逼自己半年不说中文(和父母通电话除外),半年后英语能力突飞猛进,基本上在派对上喝得稀巴烂都可以和当地澳洲朋友谈笑风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无论雅思考几分,听不懂当地人的笑话,没法流畅地讲故事,还是然并卵的。4. 扫清了语言障碍,接下来就要开始打造自己了。铁律又来了:全世界的姑娘,都喜欢有趣的人。只是这个“有趣”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天朝,也许“有钱”就会自动戴上“有趣的人”光环。但是在发达国家,“钱”早已不再是首要的择偶标准,一个有故事的健身教练要比一个腰缠万贯却大腹便便生活无聊的企业家有竞争力得多。去打工,去健身,去运动,去旅行,去蹦极,去尝试各种没尝试过的事情,不要整天娱乐活动就是吃饭唱歌撸阿鲁。生活经历的丰富,是对整个人生都非常有益的。5. 形象问题,这是真的很严重!抱歉如果我的话得罪部分人,真的no offence: 很多中国男生,一看就从小缺乏体育锻炼啊,精瘦得像根筷子,体态不正,骺背,低着头,再留个小胡子,很难不与“猥琐(creepy)”两字联系起来。好了重要事情说三遍:去健身,去健身,去健身!运动不仅可以从生理层面改变一个人,还可以从精神层面提升一个人,自信心,气质(气场),都会改变。健身还能显著提高男生睾丸酮水平,这在外表上是会提升“男人味”的,这点也是极重要的。另外还要提一下个人卫生问题,随时注意自己的口气和体味,非常重要。不要以为亚洲人身上没味道,这也是一个惊世谎言,deodorant请用起来谢谢! 6. 观念问题。中国的许多传统思想其实是非常糟粕的。(又要得罪一批爱国贼了)尤其是男权主义思想在这个国家是泛滥的。这在国际交往中是极不和谐的。就像楼上某个答案提到的她首先是人,然后是女人,最后才是外族女人。男性和女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绝大多数西方青年女性(16--30岁)都要比同龄的中国女性成熟得多得多,并且独立意识相当地强。一个简单的例子,身边一个26岁的上海小姑娘,以“像小孩子一样被人照顾”为荣。这在西方女生眼里是不可理解的。“需要被人照顾”绝不会是一件光荣的事。事实上,绝大多数西方女性拿到国内来都会变成“女汉子”。然而在现代西方的文化里,男女是绝对平等的,没有什么事情是“汉子专属”的。
记得那时候逛澳洲的中国留学生论坛,时常看到有男生抱怨:“为什么好好的女生,要跟鬼佬在一起;为什么好好的女生,会和黑人在一起?为什么好好的女生,会和印度阿三在一起,太恶心太丢中国人脸了!” 然而,如果有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鬼妹在一起来,他(们)就会成为“英雄”,为国争光。我要说:这种极端男权主义+种族歧视的心态,是注定只能做一辈子loser的!7. 很多中国男生会说:文化差异。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难道那么多中国女生和外国男生的组合,他们都没有文化差异吗?非也!在我的小圈子里,我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对不同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其实,文化是什么?文化只是人做事的方式的一种集合而已,这完全是后天的,并且完全是可以改的!改不了的,头上一个“懒”字而已。所谓“文化差异”,只是为自己的“懒”寻找借口而已。许多事情,一开始是需要逼自己的。比如留学生完全脱离华人圈子,学会参加各种当地人的party,学会每天吃牛排色拉披萨意大利面;学会接受不同的思想,学会不要种族歧视,学会不要大男子主义,等等。8. 嗯,暂时就这些吧,今晚vodka有点多了,之后想起来再补充吧。10月7日补充:
看到一些答案和评论说一些国外的华人/亚裔男生使出浑身解数追白人妹纸却以失败告终。我有一个很好的建议:
永远不要刻意地去追妹纸。花时间花精力去提升自己。去健身,去旅行,去读书,使自己变得丰富有趣并且男人味十足。魅力有了,妹纸自然会有的。全世界妹纸都不爱屌丝的。10月15日更新:关于第4条,丰富自己的人生。其实和本主题的相关性已经不大了。每个人都应该丰富自己人生,不为什么,只为不浪费不亵渎生命。YOLO -- You Only Live Once. 生命只有一次,1&0,坏的经历也比没有经历强。所以我奉行“宁滥毋缺”原则,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毕业后离开全球最宜居城市墨尔本而前往非洲一个穷到吃不起肉的国家去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我想多看一些这个世界,不是走马灯式地旅游,而是深入了解,去当地找一份工作,与当地人成为朋友打成一片,尝试去学习当地的语言,探讨当地的宗教、思想等。当经历了那许多,看了那许多,人真的会变。积累了满肚子的故事,却没有了当初“我要泡鬼妹”的虚荣。------------------------------------------------------------------------------------------------上一点照片吧
这个现象真是非常有趣呢。。。从中女外男的角度来对比一下吧老公是英国人,工作认识的我属于比较低调(zhuangbi)的人,不是非常熟悉的人不管谁问我老公哪儿的我都说“西北的”(因为一旦你说英国接下来的话题没完没了,我实在不想谈这种毫无营养的对话)心想英国在中国的西北哦~(地理挺好的啊我T_T)再问家里几口人?一般都回“郊区的,家里四兄弟”,他家确实是伦敦郊区的,生辣么多我也没办法啊。。。要再继续问做啥的,我一般说“搞电脑的~打工仔”再问我那家里有房啥的我直接说"没房啊,倒插门啊住我家~"这时候你会明显看到问话的人(主要以女人为主)脸上无法压抑的优越感和鄙夷,大概就是那种“哎呦看你平时这么屌也不过如此”的意思然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以后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老公是英国人后,态度会完全180度大转弯,各种噎死人的问题简直能出一本《脑残大全》,总结一下主要为以下几个:然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以后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老公是英国人后,态度会完全180度大转弯,各种噎死人的问题简直能出一本《脑残大全》,总结一下主要为以下几个:1、哇!嫁鬼佬好幸福啊!(首先麻烦你不要用鬼佬这个词,另外,嫁给外国人是怎么和好幸福立刻划上等号的?!?)2、啥时候移民去英国啊?(你要和我一起移去那一年下两次雨一次下半年阴冷潮湿的岛国吗?)3、能生混血儿真好!混血儿好漂亮啊!(呵呵感情孩子好不好就看长相?再说了,黄秋生漂亮吗?!)4、你真是好命哦!怎么认识的?(呵呵你咋不说他好命呢?!我喝娃哈哈再来一瓶抽的!)5、你们怎么沟通啊?你英语应该不行吧?可以100%英语交流?(我英文好烂只会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6、他在哪儿工作啊?每个月多少钱?是不是没你挣得多?(咋的?有好工作介绍?会搬砖会挖煤会讲笑话会打沙包,一月能给多少?)7、他多大年纪啊?什么比你还小一岁?哦……(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让你失望了,替你心疼,哦吼吼真对不起你)8、你俩啥时候生娃?你们随便生吧?娃娃啥国籍?(我亲爹亲妈都没这么关心,你们是我失散多年的亲人吧?)下面是专注傻逼数年的人问的最最惊悚的问题————没房没车你又不移民和他在一起干嘛?(十万匹草泥马驮着法克鱿从心中呼啸而过)只有我特别好的朋友问过我“他对你好不好?”“他这个人怎么样?”整个社会对中男外女的组合相对宽容许多,猥琐男叫他们民族义士,夸他们扬眉吐气为国争光什么的,极少有酸溜溜的评论。而对中女外男的组合总是带着各种有色眼镜,背着我说什么不想知道,猥琐男当着面问我0.7的笔芯搭配0.5的铅笔是什么感觉,他来中国是不是英国混不下去了,你们怎么还不移民去英国?女的问我他不是外国人你还嫁吗之类的,不胜枚举。哪怕是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有几个会当面说一些酸溜溜的话,想起来当初有个同事给我说他家门口有个西餐厅推荐我去,说里面很多老外,我说"可是我不爱吃西餐啊……"丫一脸惊恐地说"啊?你不是最崇洋媚外了吗?"呵呵呵呵…必须承认的确有很多visa digger见到外国人就走不动道,但主要偏见原因还是觉得女人是个附属品男尊女卑这样观念吧…我俩就是一个腐国腹黑逗比和一个中国冷笑话逗比看对眼了,两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决定在一起组建家庭祸害对方造福社会,即使面对的问题比普通夫妻多很多,也从没有想过放弃收到了很多真心的祝福,猜疑和挖苦我们也照单全收,我们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感情会是一帆风顺白头偕老,但看到那个人眼里金光流转的爱意,把握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不管那些酸溜溜的看客们啥心态,八字真言赠予自勉----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最后的最后,我向黄秋生大哥的粉丝道歉,哈哈哈我真没搜到他年轻时候照片,哈哈哈哈
发得很晚,写的很长,请见谅!个人觉得,这是个特别能够以小见大的话题:表面上看是题主由敏锐观察引发的对两性情感和文化差异方面的小小提问,但其丰富的内涵却涉及了世间万象,人生百态。作为一个在海外生活了近10年的85后,我想在这里分享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可以在抛砖引玉的同时,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首先,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个人背景:鄙人2006年高中毕业,前往新西兰留学,本科和硕士攻读生物,从事科研工作。后因厌倦整天呆实验室的生活,改行做了中学老师,教科学与中文。在此期间,先后有过两任新西兰(白人)女友,第一位交往了一年,另一位两年。在这9年里也偶有和中国女孩交往,但因为种种原因,都不长久。下面,我想先概括地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然后再展开一些讨论:就中国国内而言,根据个人观察,民众对国人与外籍人士恋爱的看法是负面多于正面,中立看法匮乏。负面看法往往以厌恶崇洋媚外、visa/gold digger为主;而持支持态度的多半是觉得好玩,“为国争光”和混血小孩漂亮之类;真正打心底里觉得要尊重和祝福他人选择的是少之又少。前年我和一要好的德国女性朋友在北京游玩,走到哪里总有人驻足观望,是让人挺不舒服的事情。在西方国家,白人男性与亚裔女性交往的情况较常见,一般中立看法居多,除非男性比女性大出好几轮。但是,相比之下,亚裔男性携白人女性出行的情况甚少。我每次和女友上街,都会遭遇各种眼神和怪笑(当然有些是善意的),偶尔会被醉汉搭话,甚至和比较好看的女同事一起走去公车站也会受到类似的待遇。在这方面,国外和国内的偏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上述种种偏见都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好奇或排他心态。和很多国家相比,在中国的外国人比例是很低的。近年来,虽然到中国工作、旅游和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但是由于语言和心理障碍,大多数国人对外国人的接触还仅仅停留在“看过”的层次。然而,“看过猪跑”和“吃过猪肉”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只是引用俗语,我绝对没有把外国友人比作猪的意思啊!):一个在北、上、广的中国人可以在每天上班路上看到外国人,但是如果从来不和他们交流,这样高频率的“看见”也仅仅是用来巩固自己已有的臆想、推测和狭隘的刻板印象。同样的,如果只是知道自己朋友的朋友嫁/娶了个外国人,而不是出自自身的体会或者和嫁娶的当事人触膝长谈到天明的经历,就永远无法理解跨国情感与婚姻是怎样的。那么,跨国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呢?个人觉得,爱情就是爱情,都是两个人相互喜欢,彼此照应,一起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不同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的零星小事。文化的差异的确会影响到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但这些因素不仅仅局限于跨国爱情。所有爱情的产生都与这些因素的匹配相关,就好像在国内也不是随便遇见什么人都合适一样。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抛弃“我们 vs 他们”的思维模式,把外国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看,通过真诚的交往(不是为了练口语!),认识到每个外国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你会欣赏,有的会厌恶,但他们不是一个整体,就好像你我不能代表中国是一个道理。那些从传统理念上不能接受外国人的,其实和二、三十年前父母一辈人不愿嫁娶外地人一样,原因仅仅是思维狭隘;那些说“西方女孩子太主动”的,其实只是自己喜欢所谓更“矜持”的女孩;那些说“西方女孩子不够主动”的,其实是因为自己不愿主动;至于个别说“中国男生更喜欢受过儒学教育的女孩子”的,直接忽略就好:这年头,在中国社会还看得到儒学精神吗?尊老爱幼之类的美德国外又不是没有。总之,鄙人对题主闺蜜冒昧地提出的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其实不必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路人的看法与你们无关,而能够真正欣赏外国女生独立自主的男生是不会在乎你们是不是“太主动”的。而那个真正合适的人,在哪里都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遗憾的,就目前而言,国内的男生可能合适你们的很少(解释如下)。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海归数量的增加,中国也正慢慢地走向通往种族大熔炉的道路上。下面就文化差异结合自己的例子简单地探讨一下东西方人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审美排名第一的答案其实已经介绍了中西方对于“帅哥”审美方面的差异,在此我不再复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审美往往是由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审美所带动的。尤其在美国,电影电视里的亚洲人一般以丑角或猥琐搞笑形象出现,正面人物一般是肌肉男型。这对审美迁移以及刻板印象的形成起到了不少负面作用;但同样的,日剧和韩剧里面的帅哥对国人的审美也有影响,所以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有两极化的趋势。好在,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根据我的经验,喜欢中国人的白人女性其实大有人在,在中国的外籍人士里比例应该更高。我第一个白人女友跟我说过,她和不少同学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亚洲人,但是亚洲人喜欢扎堆,基本没有接触的机会。(take home message: 刚到一个地方不要找当地的华人扎堆,要多和本地人接触,学习语言和文化。扎堆最大的坏处就是很有可能会错过艳遇的机会哦!)她后来回忆说,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大学宿舍,那时她正在餐厅吃晚饭,看见邻桌有一对双胞胎香港肌肉男,觉得很帅;大概五分钟以后我从正门走了进来,她的原话是 “I caught a glimpse of you walking across the dining hall and that whole evening I just couldn’t take my eyes off your face…” 我虽然坚持健身,但远达不到肌肉男的程度,由此可见正常身材的中国男性也是可以很有吸引力的。另外,本人身高1米74,两任白人女友都比我略高,可见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身高其实不是问题。审美问题的关键其实是要找到自己欣赏又欣赏自己的人呐!价值观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可以有不少差异,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比如说,中国人和外国人里都有看重和不看重家庭的,这一点差别不大。很多人觉得中国人家庭观念很强,这一点不错,但是我的第二位白人女友大学是学幼教的,对孩子和家庭的喜爱也可见一斑。差异方面,据我观察,白人女孩一般比较独立,注重隐私,推崇民主和平等,这一点与大多数中国男性接触到的女孩可能有些不同。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新西兰度过,所以可以说三观也是比较“西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广大中国菇凉谈不长久到主要原因吧。每次回国,在同学聚会上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妻/夫管严”现象:有每隔10分钟就短信查岗的,有仔细盘问为什么公司距饭店15分钟路程过来花了20分钟的,更有每5分钟就问“你现在在干什么呀?”之类的奇葩... 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一般会被视作强迫症处理。各人有各人的充实生活,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分分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我和我的第二任女友就特别不喜欢这种整天黏糊嗒嗒的“爱情”。我们达成共识:如果信任对方就要信任对方做出的判断,相信对方的决定一定有合理的理由。如果她想和要好的女友到酒吧喝几杯,我基本不会过问,让她开开心心地去,想要我接她也就一个电话的事儿。但她不喜欢让我在家等着,往往自己打车回来。如果确实有合理的理由觉得不妥当,当面委婉地提出为什么(英语里的委婉和中文里的委婉不同。中文讲究含蓄,有时候有点拐弯抹角;英语里面很简单,只要先肯定对方观点,然后把主语换成事情,用被动语态,指事不指人即可。),一起协商讨论解决。我们觉得,只要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独立讲完了,再说说平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年轻人讲究人人平等,因为社会体制和教育的因素,新西兰尤其如此,公民正义感很强。这包括不以貌、以财取人,尊重各人对信仰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性取向(没有放在生活方式里是因为性取向并不是一种选择)等等。如果一个人在惠灵顿的大街上有歧视性的言论或者举止,往往会被人围起来指责。这一点在中国似乎比较少见:还是前年的同学聚会,不知怎么的话题就转到了同性婚姻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嘲讽和对其由来的荒谬理解,任我怎么试图解释遗传学上的证据都无济于事。然后,和我中学特别要好的一个朋友拍拍我,小声对我说,“你后面那桌上有个男的长得不要太猥琐”,然后只见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除此之外,在发达国家,男女平等也是相对彻底的:在新西兰,夫妻双方都有产假,半夜轮流起来喂奶;很多丈夫和妻子花一样多的时间带孩子、做饭、打扫卫生。在大男子主义仍然较盛行的中国,这样的老公是很罕见的。民主问题不谈。习惯这里提到的习惯指的是行为习惯。中西方行为习惯的差异很大,虽然偶尔会造成尴尬的误会,但是基本上都是细节,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比如西方人喜欢早上洗澡,习惯先吃早饭再刷牙,煎鸡蛋喜欢吃流黄的;还有基本上没人吃鱼会吐刺,都是煎/烤现成的鱼排,个人觉得挺浪费的;再比如新西兰这里好多人夏天赤脚出行,大冬天也有人上身裹着羽绒服,下面穿条短裤的(男女都有)。但如果是因为太看重习惯问题而影响了两个人的交往,其实是挺没有意思的。哪怕你觉得是陋习,只要不会造成人身伤害,也没有指正的必要。想想看,每个人也必定都有受不了某些习惯的朋友吧?举个好玩的例子:我这个人喜欢把肉吃得特别干净,每次吃鸡腿的时候都会连上下的软骨都一起啃掉。有一次吃鸡腿的时候被一起租房子的一个从小城市(Nelson,基本都是白人)来的新西兰姑娘看到了。她问我“你们中国人吃鸡腿都是连骨头一起的吗?”我逗她玩儿,说“其实也不是。这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穷,一家人一顿饭只有一个鸡腿吃,就养成了不浪费的习惯。”现在想起来特别后悔,因为打那以后的半年里,每次吃鸡,这缺根筋的妹子就把她吃剩下来的鸡骨头堆成一堆,整整齐齐地推到我的面前...思维方式这是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因为不同的文明史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2012年底,我曾一度回国工作,但终因不适应巨大的文化差异和不赞同某些社会现象而没有久留。Nisbett 曾在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一书中提到,西方人往往注重个体本身属性,依靠分类和逻辑推导理解周围事物;而中国人认为事物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要想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考虑到一系列相关因素和其的关系网,单纯地依仗逻辑或道义谈对错黑白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也就是说,道德的准则是相对的,根据情况和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日本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有句话叫“红灯大家一起闯”)在国内工作期间,我目睹了很多为了赚钱在道德的灰色地带游走的公司行为。因难以接受,最后毅然辞职。这就是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匹配的一个例子。下面再探讨几个和两性关系有关的话题。首先,我想说一下对恋爱态度与目的的差别。传统意义上说,老一辈的中国人总是教导我们,恋爱要严肃,要奔着结婚去,不能把感情当作儿戏。尤其是到了25岁,不管男女,大多数中国人的父母就开始在耳边各种催婚:一边张罗着相亲,一边反反复复强调不能够沦为剩男剩女的重要性。(丫的剩男剩女的概念根本就是扭曲人性: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女性只要37岁以前生孩子,卵子质量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想要再延后,也是可以冻卵子的;而男的只要生活习惯健康,精子活性到50岁以后也足够。凭什么25岁以后就剩了啊?)相比之下,西方人对恋爱持较轻松的态度,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讲究顺其自然,凭着感觉,走一步是一步,大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思。这并不是说西方人都比较随意,不把感情当回事儿。恰恰相反,因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要迁就勉强自己,与不合适的人匆匆完婚呢?在现在的西方国家,除了比较保守的宗教信徒,大多数人都会在婚前与伴侣住上一段时间(国内称为“试婚”),以进一步发现习惯上的不同和用考验解决分歧的能力来检测感情的健康程度。很多问题两个人不住在一起其实是发现不了的。如果国内很难“试婚”的话(很多人怕被别人称为“同居”),至少也要在结婚前一起出去旅游一段时间,最好住青年旅馆。当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时候,分手往往成为必然。虽然痛苦,但也要理智,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我的两个新西兰女友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所以当出现原则性分歧的时候,分手也还算是挺干脆的,毕竟长痛不如短痛。第一任女友在多年前的一天告诉我说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以前的感觉了,还是分手吧。我当时很不理解,问了她缘由,她说不上来。后来决定给双方多一点时间,又试了一个星期,如杯水车薪,就兵败如山倒了。虽然很是惋惜,但“没有感觉”其实也是个原则性的问题。一年以后,她出柜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很多人在出生时性取向其实并不确定,多年后发现自己喜欢同性,也是不足为奇的事。第二任白人女友谈了两年,一切都很好,然后我回国了。在尝试了一年长距离恋爱以后,她觉得实在太痛苦,让我回去。但是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我一时半会儿无法脱身,后来就共同提出了分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下面再说一下白人姑娘到底喜欢什么。其实这个话题也是很庞大的,在这里只是说说我的个人感受。我的两个白人女友都提到过对我长相的喜爱,但是也都强调过喜欢上我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一次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讨论的内容。鄙人兴趣广泛,喜欢瞎看书,对很多学科广有涉猎(但无一精通!),所以大多数话题都还聊得起来。当然,也没有说一上来就聊哲学和量子力学的,都是以small talk为主,由浅入深,如果聊得酣畅淋漓,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讨论。我一直觉得,如果可以找到一个soulmate度过余生,大概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吧。而我欣赏的姑娘,大抵也是这样想的,所以第一轮的“智力测验”必不可少,哈哈。我的第一任女友说她最喜欢我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热爱以及我全神贯注时的表情。我的第二任女友说最喜欢我给她讲的各种故事和我聆听她倾诉心声时理解的眼神。这就是一些白人姑娘的思维方式,她根本不在乎你是否有钱,有车,也不在乎你的身高,肌肉多少,她们在乎的是你是不是一个在人格和精神上富有的人!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喜欢一个人可能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考虑的问题会很多,甚至家庭情况也要囊括在内。其实外国人嫁娶中国人的时候才更需要注意对方的家庭情况,主要是父母是否容易相处。早有德国友人告诫过我,娶个中国老婆就是娶了她的全家,一定要慎重抉择。此言极是!幸好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在感情方面让我自由抉择,从未施加任何压力。我曾经问过我妈,是否介意我娶一个白人姑娘,我妈说了一句让我心花怒放的话:“以后你的媳妇是跟你过日子,不是跟我过。你自己喜欢满意,我就高兴。” 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纪德让我摊上这么好的父母!最后,再简单的提一下交流的重要性。对我来说,语言交流没有问题,几乎所有新西兰人第一次和我聊天的时候都以为我是在这里出生的华裔(语言没有捷径,唯有多听多看多说多写,多年下来必能成才)。在文化方面,因为平时很关注,再加上多年来一直与当地人一起租房,也没有太大的缺失。之前有答主提到互相不懂得对方的梗的问题,其实时间长了也会缓解。英语里面最常见的梗是pun,本身并不复杂,一学就会,但是要想灵活使用需要有较大的词汇量和对西方文化的一些理解。中文里面的梗很多外国人其实能懂,只要翻译的简单到位即可,意译,不要直译(傅聪版的傅雷家书的前言里把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起舞”,其实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语言和文化知识是深层次交流的必要条件,而深层次交流又是健康感情的必要条件。在这两方面,我是很辛运的,因为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但是环境也是可以创造的。想当年,我爸每天用Look, Listen and Learn的英语磁带“喊”我起床,从刷牙洗脸到我骑车上学,一年四季,反反复复,从不间断,一共放了6年。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地方听不懂,但是也没有关系,语音语调熟悉了,以后学到这个词的时候便已是复习了。私以为,鄙人的英语发音没有“中国元素”的主要功臣是我爸!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读起来应该挺复杂的。但鄙人觉得,选择男/女友最基本的条件其实只有两个,第一是在精神层面上可以做到良好的沟通(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第二是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一个人如果能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真的坏不到哪儿去)。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终于写完了,希望对题主和关注者能有些许的帮助!
第一个女友是法国人,她在上海留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她,呵呵。她比我高。但我们都不在意,我反正是我喜欢就追的,管你什么身高不身高的。我觉得别猥琐,不管是心理还是行为举止。被拒绝也不要死缠烂打,很没意思。我觉得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挺美好的。她会教我一些关于西方饮食,礼仪的知识,教我如何变得更好,当然有时也会吐槽下党国,我也不是啥热血青年,所以也不在意。我也会和他说中国的东西包括如何用筷子。她比我优秀,她使我成为更好的男人。我们之间时间不长,她由于毕业要回国不得不离开,但似乎我感觉我们在一起有很长时间的样子,可能是由于我们相处的比较好的关系吧。她喜欢我的臂膀,我喜欢她捥着我的臂膀的感觉。当下我好想拥她在怀里,对她说Je t'aime! 希望时间稍许停滞。
我在国外的一个好友(中国男性)非常想泡金发妞,非常想,非常想也追过好多金发妞,从大学同学追到预科同学追到女高中生……但没有一个答应他的被他追过的女孩有些我也认识,和我聊过都说他这人是挺好的,但是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他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太幼稚……当然这是个例,不足以说明什么我也问过德国女同学对亚洲人的看法。她们普遍认为不够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男性魅力和自信。但也有德国女同学说过,她在留学瑞士时认识一个韩国男生,长得很一般,个子和她一样高,但是非常受女生欢迎,因为那个男生很幽默,而且跳舞惊为天人!认识某主播,老婆是德国人,因为他某次在学校琴房就着月夜练琴时被他深深吸引。知乎还有个写过怎样交往德国妹子的答主,这个答主在骑车横跨德国,在野营基地遇到个德国妹子,当晚就钻了人家的帐篷。对了,还有一个西班牙的华人朋友,泡了一个金发小巧的匈牙利妹子,妹子容貌惊为天人。那男生也就是留了把胡子,练剑道,一身横肉而已。总之,有魅力的中国男人还是有的,主要是要有才华或特长,然后要胆子大,有野性,外国妹子才会比较喜欢。大多数中国男人都比较谨小慎微,在洋妞面前较羞涩,也不敢表现自己,甚至喜欢都不敢说的也有。当然泡妞技巧也是一件事,就像有些中国女生认为对男生示爱就是给他收拾房间洗衣服,有些中国男生认为对女生示爱就是照顾她保护她给她买买买,这些都是很物质层面的,西方人的恋爱观里更看重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同步率,这点往往被忽视。
你好,小编辑。我是一名在英留学生,女生,我和白人女生,白人男生,出生在英国的华人女生,出生在中国的移民女生和中国女生(各一名)都交往过。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收到一些注视。一些是出于国籍,一些是出于性向吧。但和白人男生在一起时,不友好注视更多。和白人女生在一起时,是出街就会自动吸引目光,但注视更多是好奇吧。但在不同地区,情况是不一样的哦。在英国时,我和任意一名白人男子(男友/男性朋友/男性老师…)出门,都会有人自动把我当成是那个男人的女友。然后很多英国小伙子会对他说:“哎呀,干得漂亮” “ She's nice” 什么的。有时候,我会觉得有点尴尬(尤其是和老师走在一起,老师还是个已婚有孙子的老头的时候)。不过其他的没有什么啦。在中国时,和白人男友在一起时,不友好的注视会稍多一些。偶尔会听到有店员嚼舌根,大概就是我崇洋媚外一类的(最不愉快的经历是在香港,有些敏感就不提了)。但是!和白人女友在一起时,这些话就没有听到了!只是一些人会很光明正大地露出震惊的表情。还有人拍照的,后来被我们劝说删掉了。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发现这其实并不会给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虽然有些店员会背后说话,但他们不会拒绝给我服务。也不会有学校或公司特别在意这一块。高中时受到过欺凌,但高中欺凌并不少见,而且只是被女生集体孤立了一阵,并没有遭受到殴打或当面嘲讽。光是热恋的幸福,就可以抵挡这一切了。
我不想做什么理论分析。。就谈谈我个人经历。。不能代表一切。我曾经有过两个美国女友。具体是什么民族成分我到现在也搞不清。也没必要问。首先。我感觉就是除了语言不同基本上也没啥区别。改怎么样就怎么样。和跟中国人谈没区别。但是我个人认为的主要问题在于。。她说的梗我不懂。我说的梗她不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分享。。如果我分享不了我的。你分享不了你的。那这个事情就很蛋疼了至于生理上的偏见。。外国妹子普遍不喜欢有毛的。。刮了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男孩的心理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