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的新生名字惊呆老师大学社群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李笑来老师的新生大学社群,你们为什么都愿意加入?有啥优势_百度知道新生大学李笑来:不信不如不知
来源:搜狐
更新人:chalmers
更新时间:
  真正有用的道理,常常都简单而又朴素,却只有少数人真正笃信 —— 而大多数人其实骨子里是不相信的。
  甘地说:
  “Your beliefs become your thoughts.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Your words become your actions. Your actions become the habits.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And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
  信仰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措辞,措辞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命运。(这又是我自己的烂翻译,请海涵……)
  一个公司真的要有文化(Culture)吗?
  我觉得要有,道理很简单,一个生命要有灵魂才有意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公司只不过是假装有文化 —— 那文化都是假大空的,公司内部其实也根本就没人相信。假装有文化比没文化还吓人。
  Zappos 的文化,朴素又简单:
  the first core value was to deliver wow through service.
  让你的用户尖叫。朴素、简单,却又值得追求。
  越是朴素、越是简单的道理,越难贯彻。
  Everybody wants to provide great customer service, every company wants to have great culture. What they fail to do is make it a daily habit.
  光想给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是不够的,要做到把这种观念植入到骨子里,每时每刻,思思念念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到极致。
  其实没有完美的,但那些整日里都在琢磨整日里都在改进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更完美的 —— 直至依然不完美他人却根本无法超越。
  每个团队的文化必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优秀的团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 —— 无论大小。
  把理解深入到笃信,把遵循深入到恪守,直至深入到像与生俱来一样 —— 这很重要。
  我在自己带过的所有团队里,一直推崇 “不断学习” 的文化,我讨厌不进步的人,我讨厌固步自封的人,我讨厌没有好奇心的人,我讨厌不肯尝试新事物的人,我讨厌不肯自我调整的人,我讨厌为了面子不讲道理的人…… 这种人是没有前途的,不能给他们机会污染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曾经一度,很多人因此表示跟我在一起有压力,甚至出现过 “集体辞职” 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明白,那时候只不过是我自己不够优秀而已,所以吸引到身边的,都是本来就不够优秀的人。另外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优秀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用鼓吹学习的好处了 —— 因为大家都在拼命进步。
  再小一点的原则,有的时候也要制定。比如我讨厌那些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就事论事、坐在那里揣摩他人意图的人 —— 这些人适合去当公务员,而不是创业。但凡发现谁有这样的特质,不经警告直接开除。
  如果你真的笃信一个原则,就把它当作宪法,不能让任何其他的 “法律、法规” 与之冲突,绝对不能用 “水至清则无鱼” 之类的和稀泥理论模糊了界限 —— 因为每一个含混不清的节点最终都会和其它含混不清的节点共同作用形成几何级数倍增的混乱。
中国大学排名新生大学李笑来:读完这篇你的天眼就开了……
我一直相信一件事儿:
所有人都是可以长出第三只眼的。
而且,我不仅相信,我还常常帮人 “开天眼” —— 而传说中的天眼,其实就是所谓 “第三只眼” —— 这是真的,没开玩笑……
其实吧,我并不迷信;对我来说,这只是一种 “形象” 的说法 —— 哈哈,说 “我不迷信” 特不像是真的,因为迷信的人都说自己不是迷信,跟喝醉酒的一样,都说自己没醉……
没耐心就直接拉到下面读后三分之一……
不管啦。咱先扯扯第三只眼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在中国长大的人,一定都听说过二郎神杨戬,他的额头上就长着第三只眼睛。
中国古代传说里,有第三只眼的人物其实不少的,比如,《封神演义》里的闻太师;再比如《南游记》里的马王爷。
马王爷的第三只眼,不是天生的。是鲁班的 —— 对就是那个神匠。鲁大爷造好赵州桥,夸下海口说此桥可承任何人。好事儿的张果老用法术挪移来日月星辰之重压在桥上,鲁大爷看桥快塌,只好到桥下用手支撑…… 于是桥上有驴蹄子印,桥下有两个手掌印。鲁大爷越想越惭愧,自己竟然不认识倒骑驴的张果老,一狠心便把自己一只眼睛挖了出来,放在赵州桥边走了。后来马王爷从赵州桥路过,顺手把这只眼睛拾起来,安在了自己额上,后来马王爷就成了三只眼。
不仅中国有这种传说,全世界各个文化里,都有过三只眼睛的人物…… 至于为什么,找不到解释。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每个人都有 “第三只眼”。只不过,人类的第三只眼已经退化成了松果体,在颅骨内部,现有的功能已经跟视力无关了。在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中,露在外面的第三只眼很常见。
其实,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进化,越高级的动物好像越用不着这只眼睛,要么被鳞片盖着,要么颅骨的那个洞干脆就消失了,它的名字也不叫眼镜,叫 “松果体”。人类的松果体已经很小了,只有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点,而在很多低等脊椎动物中,这个器官的结构几乎和正常的眼睛没什么区别。冷血动物用这个器官充当温度计,两栖动物还能由它来调节肤色 —— 实验证明,蝌蚪被摘掉第三只眼之后,在黑暗环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肤色变浅了。到了哺乳动物,它的作用越来越与视觉没关系了……
至于为什么在各个文化里都出现了 “有三只眼的人”,虽然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但从人们现在的“胡思乱想”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是网上某篇胡说八道的文章里提到的这三个明星,分别是罗伯特·德尼罗、汤米·李·琼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据说,他们都是 “开了天眼” 的 —— 就是额头上明显有 “第三只眼” 的 “迹象”;这样的人都 “不是凡人”……
大抵上应该是人们看到有一些 “神人”,做出一些神奇的事情,于是,下意识里觉得 “他们一定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好像他们除了大家都有的两只眼之外还有 “第三只眼” 一样……
其实这个猜想还真的不错,他们确实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只不过,他们用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不是两眉之间的那个褶皱,也不是松果体,是另外一种被训练出来的思考方式。 (嗯,费了半天劲,我终于显得不像是神棍了…… )
现在,我们再去趟澳大利亚的 Perth,参观一个神奇的建筑。它由艺术家 Brian McKay 设计,由建筑师 Ahmad Abas 实现。它正面看起来是这样的:
从侧面看,是这样的:
再从各个角度看看?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张玉_N0000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去年年底,李笑来卖了一本关于自身成长的书《七年——就是一辈子》,吸收一批忠实读者加入其建立的一个社群:新生大学。自媒体正在盛行的当下,直播间、朋友圈都有着巨大商业价值,不像过去论坛需要几百万浏览量才能产生效益。以前是中心化网络,现在是去中心化网络。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走向分布式网络。社群就是分布式网络的一种形式。创办新生大学无疑是一个走在前端的想法。这本《七年》是一本众创书,未来还会持续更新。它把读者们组织起来,实践书中理念。当他们能胜任时,以作者的身份为这本书续写自己成长中累积的概念和方法论。而笑来作为发起者首先为这本书提供框架与范例。掌握些知识不难,人类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会对周围抽象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输入。有时候满足幻想,娱乐,有时候迫于生活,工作,最好的是出于好奇,兴趣与渴求。持续并系统地深入掌握知识与技能,大量实践与练习我们称之为学习。而新生大学社群召集一批愿意学习,不断进步,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七年就是一辈子社会上大多数人离开学堂,做一份能养活自己甚至家人的工作,渐渐满足于这种生存的状态。工作外的生活他们只需要消遣娱乐,抱怨生活压力,怀念逝去梦想,给下一辈讲讲大道理。成长止于刚工作的那两年,一切沦为习惯,静止到时间变化都没意义。临死时回顾一生可能意识到这辈子的生命早就止于二、三十岁,除了拿儿女长大成人作为一点慰藉。而那些不愿思想固化、被动选择的少数逐渐走向不一样的道路。被多数人不理解,学习阻力大,孤独成为一个客观事实伴随着前行。而“事实上你并不孤独。”笑来作为少数人中的一员,在新东方授课时,就反复跟自己的学生强调过:世上有人和你一样,也正在努力着。新生大学社群把这类少数人聚集,消除孤独不说,更是成长之间的交流分享,产生惊喜。每个人的背景、专业技能迥异,但成长的方法论以及思考是共通的,互相启发,少走弯路。社群内容:笑来把这个社群比方成“健脑房”。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为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大家频入健身房。而健脑房则是给大脑锻炼,通过学习不断增加自己大脑皮层的沟回。健脑房都有哪些器械呢?——书(必读书目)、周末讲座与陆续开设的课程。读原版书,目前指定必读书目四本是用英语的一种体现,更是促进思考的源泉。很多人是第一次完整看完,写了读书笔记。进而练习写的能力。而社群里的浓缩书就是提供原材料给需要思考、需要总结学习的人。周六的付费讲座,把新生大学的未来规划以及目前在做的事情,观察到的问题以及阶段性总结分享。比如如何写作,用英语的问题,如何增加公共号的流量,还有成员分享入群以来的成长心得等等。课程开设:独立思考、读懂数据、有效沟通、理财、幸福感、学会编程、用英语七门通识课程。其标准是原本学校里就应该教,就应该教好的,但学校里就是不教,或者就是没教好的…… 只读书本没用的,要靠长期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熟练使用的…预修课程有两门:写作作为梳理思考的一种方式,演讲作为分享自己思考结果的形式,它们是通识教育中最最基础的技能。目前在社群里正展开的活动都说明了对写的重视。也可以从课程设置中预见以后活动开展的走向。在这短短几个月里,社群的成员们都陆续发表文章,开通公共号。无论进步大小,我们都见证了改变,解决写作的各种问题以及品尝阶段性的小成果。写作这个基本要求也是为众创书籍的延续做准备。那么归根结底,成为新生大学成员,日常工作就是自学。自学,虽然说法上叫自学,并不排除学的过程中找老师,找导师。自学其实并不完全是个独自的行为,因为本质上来看,一切的学习都必然含有社交因素,当然这也是我创建自学者社群的根本原因。我一直对自学概念是有误区的,以为是独自默默刻苦,变成大牛了再出来展示。然而自学在英语中是“self-teaching”,自己教自己,不管是进步还是遇到问题都可以交流分享。努力发展成为进取型人格,重视过程中的改进多于结果。有人入群一两个月,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自己默默每日在写。其实发表出来会收到反馈进步能更快。真诚地去交流,不和别人比较,只看自己是否进步,这样逐渐摆脱表现型倾向的行为才是掌握高超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经历。不仅仅是对自学概念有了新认知,还有对理想的理解。以前总以为“成为……”“能够做……”这种说明目标就是理想,原来这只是理想的终点描述。理想除了终点,还包括起点和路径。如果在起点时对自己认知有偏差,盲目开始,痛苦坚持,最后可能就轻易放弃了。而路径无数,想要获得安全、便捷的路径,一定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做到这点,就要对自学的对象观察细致,掌握最少必要知识。新生大学成员的两个任务:除自身成长之外,就是寻找战友。正如上面谈到的,学习含有社交因素,高质量的交流理想状态经历三个阶段:共同目标,并肩战斗,共享成果。战友起码得有三个特征:一技之长,追求进步,真诚热情。新生大学的三个原则:真诚,行动,分享。实实在在的教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所谓实实在在的教育,本质上就是“谁都别装”,反过来说就是“真诚”,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对这个世界真诚。没有行动就没有改变。分享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分享值得分享的,知识、经验、快乐……那些因分享而产生积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对原则笃信到这个程度:不真诚、不行动、不分享,就感觉活着没意思,活着没意义,甚至干脆活不下去的地步。两个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一. 怎么实施理想?先别急着去解决大问题,从小目标开始。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然后选择路径,然后达成。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就养成了。更为重要的是,明白了几个特简单的道理:无论多难的东?,都可以拆分成很多个不那么难的小块,逐个突破就 好;做得越多,能突破的越多,反正改善是一直可以体会到的;当你看到别人很熟练的时候,估计他也如此费劲过;当别人看到你熟练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你背后曾经有多么吃力.二, 在意进步但关注它产生焦虑怎么办?那么一个办法解决焦虑又持续关注: 记录我做过的事情。记录好处在于关注过程,而非成果.具有治愈效果:偶尔焦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知道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注定会产生结果的事儿,注定会改变自己未来的事儿,于是,那些因为自己做错了、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事儿,就不会引起太大的焦虑。总结加入新生大学社群有半年了,认识了一批行动力强又真诚的人们。有人激励了我去达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虽然目前又退步了;有人促使我建立了一个背诵群,每日背诵已长达两个月;还有养成清晨坐享的小练习。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日后的目标达成越来明确,对写作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视。思考多了,大脑受情绪控制的情况减少,幸福感丰富起来,人会变得健康积极一些。当然,进步总有回弹的时候,多做反馈少焦虑,我比以前更实实在在的着眼于去改变,去行动。而不是逃避,轻易放弃。总结李笑来的讲座以及引用的音频文稿如下:《 没朋友难以幸福,没战友难以成就》《100 天过去了,你有什么进步吗》《新生大学的原则:真诚、行动和分享》《新生大学社群成员日常》&《社群的目前进展与未来发展》《如何把英语真的用起来》《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李笑来&地址:BestTimeforHolly(best1f1)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昨天我一个人听有个艺人海边弹吉他,特别好。” 老公的微信寥寥数语勾起了无限遐想。关键词阅读法,一个下午看完这本书以及作者的播客音频。也许,你也需要建立或加入一个这样的背诵小群。大人聚会里,我们小辈照旧只吃饭不聊天。忽然,坐我旁边的大二女生,表情严肃说跟我聊聊。我有点诧异,她妈妈老爱在“昨天我一个人听有个艺人海边弹吉他,特别好。” 老公的微信寥寥数语勾起了无限遐想。不管是看生活的艺术,还是各种美学的书,都比不上一位爱生活,慢生活的朋友与你闲谈、相处更能带来内心喜悦。而我的这位朋友名叫思思。努力尝试寻求答案,结果......舍弃部分安全感,避免原有知识对观察理解的干扰,有时候阅读一本书,写篇文章,学项新技能比如开车,游泳都是如此。日成长记录小群分享 整理文字版。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人需要一点点实在的鼓励,就能行动起来!昨日在新生大学的会员直播室里,笑来发来了这样一张图带你迅速了解新生大学网络社群----付费讲座的总结笔记这么有氛围有经验先驱的激励下,我也得尝试改变自己的作息状态。做笔记的想法,a Passion for Life, 阅读一本有关心灵鸡汤的英文书。人生最可悲的是拿所有的时间只活了一辈子!best1f1开心阅读 快乐成长Life is a treasure hunt, you just need to know where to look.热门文章最新文章best1f1开心阅读 快乐成长Life is a treasure hunt, you just need to know where to look.新生大学李笑来:没有人一开始就写得好
  准确地讲,这是这个月要开的写作课的宣讲部分。
  ◆没有人一上来就写得好◆
  我个人真正开始大量持续的公开写作,大概是从2005年年底开始的,到现在快两辈子了,那时候我33岁。对,我是1972年出生的&&不怕暴露年龄。
  虽然在此之前,有长期的写日记的习惯,但我写的日记不是文章,只有列表,我今天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做&&就是所谓的流水账,偶尔会记录一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仅此而已。所以33岁之前,其实并没有真正写过什么东西。即便那之前也尝试着写过小说和散文,都只不过是试试就算了的冲动。
  2005年年底的时候,我开通了博客,开始写写这个写写那个&&现在有据可查的第一篇博客文章,是日写的文章,题目叫《练习托福听力的小窍门(一)》&&
  你看,最初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可值得拿出来的,每篇文章短得要死,常常只有一两段,就扔上去放在那里&&其实也不知道谁会看,事实上估计也真的没有什么人看。
  为什么要说这事儿呢?因为这事儿很重要。为什么这事儿很重要呢?因为人们在看到别人做什么事儿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总是产生幻觉,以为别人从一开始就做得好,因此直接产生莫名其妙的自卑感&&
  而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过去,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当初跌跌撞撞的样子,只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好很强大&&我把这个叫做&各自不由自主的共谋&。
  这种不由自主的共谋非常普遍。你看成功人士上台演讲,台下最喜欢听的是&痛苦的革命史&:
  当初是多么的艰苦、当初是多么的不容易,当初如何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最终,苍天有眼!我成功了!
  听的人其实很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对&痛苦的革命史&喜闻乐见,是因为那会让自己安心:原来成功这么不容易,所以,我没有成功也是正常的&&成功太苦了,所以不一定是我真的需要的&&
  讲的人其实也很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讲这些,其实是在不由自主地放烟幕弹,这是一种防御的本能,把后来者吓退:你看,别看我们成功了,但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代价,你就算了罢&&
  于是,双方莫名其妙地达成了不由自主的共谋,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相安无事。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苦大仇深&的结果,因为苦大仇深更常常只有分散注意力的功用,对成功没有任何促进效用。这才是真相。
  这个真相一会儿接着深入地说,先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觉得先给大家看看我最初写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很重要呢?因为我知道有太多的人,之所以不写,或者写着写着就不写了,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觉得&自己写得实在太差了&&&
  可问题在于,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写得好啊!所有人刚开始的时候都写得差啊! 我们从小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是从很差很差开始的,话都说不清楚,字都写不明白&&走路磕磕碰碰,骑个自行车都不知道摔倒过多少回&&都是这样的!全都是这样的!!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
  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
  回头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天生都是&进取型人格&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懂得了羞耻的概念。羞耻感本身,也不是不应该有的东西,也不是完全不好的东西,只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认真对待羞耻这个概念,没有深入理解,没有深入思考,最终,不是掌握了这个概念,而是反过来被这个概念奴役了而已。
  被羞耻这个概念奴役的结果就是,经常因此做一些完全没必要做的事情,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苦恼情绪上。甚至,身边会有一些人专门利用这点,利用你害怕羞耻的性格,逼迫你做一些事情,要挟你做一些事情,甚至长期利用这点占你便宜,而你却因为没有认真想过而反复被奴役,多方被奴役,长期被奴役,没有尽头。
  从这一刻开始解脱罢!
  若是你应该羞耻的话,那么,应该羞耻的是这个:
  你原本有机会,却因为害怕羞耻而放弃&&最终,你一无所成,当然应该羞耻。
  你最不应该羞耻的是这个:
  我刚开始的时候做得不够好&&
  总会好起来的!怕只怕你因此羞耻,进而不敢做,甚至干脆不做,直接放弃了。
  没什么可害怕的,没什么可担心的,没什么可自卑的&&写文章,写得再差,也比不写强,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另外一个金板钉钉的事实是:
  任何人,只要不停地写,都会越写越好的,真的。
  而且,这也是一次从&表现型人格&返璞归真的机会。有这样一次经历,以后就天地广阔了,有这样一次经历,你就不会舍得身边的人沦落到&表现型人格&,舍不得看着他们被莫名其妙的羞耻感所左右、所奴役&&
  ◆成功的真相从来不是努力,而是做对了事情◆
  刚才提到成功的真相。
  成功的真相,常常真的不是因为努力。
  努力是应该的,努力是必须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进而,努力本身,肯定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请牢牢记住这句话:
  努力根本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说穿了,只有一个:
  做对的事情。
  这句话也值得牢记。所谓的成功,无非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仅此而已。再重复一遍:
  所谓的成功,无非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就提到过这事儿&&)
  这是我三十五岁那年想明白的最伟大的一个道理。从那之后,我基本上像人们常常慨叹的那样:&人生开挂了&。
  三十五岁那年,我开始准备从新东方辞职&&为了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天天苦思冥想,想知道什么样的对策才是最优的&&期间,想通了这个道理,真是幸运。
  可事实上,这个道理其实满天飞的,就好像谁都应该知道似的&&只是我过去没注意到,只是我过去就算读到了也没当回事儿,也没往心里去,当然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任何有意义的行动&&
  当我认真地写下这句话:
  所谓的成功,无非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反复阅读,反复琢磨的过程中,哑然失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太笨了,这句话的另外一个说法我不知道见过多少次:
  Doing right thing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ings right.
  即,做正确的事儿远比把事儿做得正确重要得多。
  而我当年在新东方的七年工作经验,让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成功不是因为把每件事儿都做好了,而是至少做了一件对的事儿。
  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这个现象:
  一旦某个公司上市,绝大多数原始股都会被第一时间在二级市场上售出&&很少有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很久,乃至于自己手中的股份在二级市场上增值若干倍。
  百度如此、阿里巴巴如是,当年新东方上市之后也是这样。你想过为什么吗?我观察过,审视过,也研究过。
  你是新东方的员工,你在企业内部,你看得到很多企业内部做得不够好,甚至很差的地方。所以,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你作为内部员工,你的想法很可能是:&我靠,这样也能上市啊!投资者太傻了!我靠,一上市就涨这么多啊?!这绝对不是价值投资啊!我还是赶紧跑掉罢,落袋为安&&&二级市场上外部投资者也确实看不到企业内部的种种问题,他们能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财报(事实上,财报才是真正有用、值得研究的东西,只不过,大多数企业内部员工连自己的工资表都懒得研究)。
  可事实上,哪个企业不是内部问题一大堆呢?
  所以,新东方上市之后,我身边的绝大多数同事,都很快就在30美元左右的时候把股票全部卖掉了,买房、买车,解决人生大事&&结果呢,结果是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股价涨到了90美元。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提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当于花了三辆车的价钱买了一辆车,或者花了三个房子的钱买了一个房子。
  我后来是在87美元左右的地方把新东方股票卖了买了苹果股票的&&你以为我运气很好,思考很正确,是不是?其实并不是,真的不是。我之所以在30美元附近没有卖掉,是因为我的股票太少了,按30美元每股的价格,就算都卖掉了,也是连一辆捷达都买不起&&真不够折腾的。当然,那不到一辆的捷达,后来变成了差不多三辆捷达,又变成了一百多台iMac,最后变成了很多个比特币&&
  在新东方工作的时候,在教师休息室里,每天听到的就是新东方老师们对新东方内部的批评,各种吐槽,各种不满,各种&我靠,再这样下去,新东方就完了!&之类的言论。我后来对这些越来越不以为然,我的观察是,新东方之所以越来越坚挺,并不是因为&内部处处完美&,而是因为新东方做了一些对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连老板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可偏偏从市场角度来看就是对的事情&&比如,新东方起家的培训,是出国留学考试培训,而不是高考培训。
  高考培训很难一家独大的,因为培训的消费者最终考上考不上这事儿真不是培训机构能解决的问题。出国留学考试培训不一样,它没有一条死线,TOEFL 120分满分,也不一定能出国(比如被拒签了,比如没有拿到奖学金),115分能出国,85分也能出国,顶多是学校好不好而已,更夸张的是,55分也有最终出去的&&所以,学生去新东方参加培训之后,最终能不能出国,这事儿确实怪不上新东方&&这虽然重要,可谁会认为这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呢?当然不会。
  可是,我认真想过之后,觉得这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看看数据吧,国外的教育机构连年扩招,每年都相对上一年增长30%以上&&这个数字基本上就等于新东方的增长。客观来看,这个因素,在商业逻辑里,远比新东方是不是给自己的老师足够好的待遇重要多了,不是吗?
  从这件事儿上我明白了个深刻的道理:
  无论干什么,选型很重要。这里说的选型,也可以是选方向、选赛道、选品类&& 总之,选择很重要。
  你看,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你起码要做至少一件对的事情,好的事情,正确的事情。若是你做对了某件事情,哪怕其他方面做得不够好,你都会有很大收益;反之,那件真正对的事情你没做好,你再努力也没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你再怎么觉得老天不公平,也不能改变你就是不成功的事实。
  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想要成功,真相就是这样的:
  写,不停地写,你早晚会写好的。
  这才是对的事情。至于努力不努力,并不是值得讨论的因素,因为反正努力肯定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写作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写下去,专心地写下去。
  ◆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你的感受是这个世界里不会有的◆
  大多数人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有少数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没有&勤奋&,没有&努力&,没有&坚持&,没有&毅力&,反正就是没有这类的东西。
  过去,在课堂上,我就经常告诉学生,如果你在做一件事儿,脑子里想的是&我要坚持&,那你就完了!因为:
  1.这事儿你肯定坚持不下来,以史为鉴。
  2.你根本不喜欢这事儿,那怎么可能接着长期做下去呢?
  所以,你得想办法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且真的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的事情。这很难。真的很难。有些人运气好,所以一辈子只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结果就可以衣食无忧。
  你看歌神张学友,老子就喜欢唱歌,老子就唱一辈子歌,老子因此衣食无忧&&你看球圣马拉多纳,老子就喜欢踢球,老子就踢一辈子球,老子因此衣食无忧&&你看拳王阿里和泰森,老子就喜欢打人,老子就打一辈子人,老子因此衣食无忧&&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AV男星都是幸福的,老子就喜欢那啥,然后老子就一辈子那啥,老子因此衣食无忧。对,说的就是那个加藤鹰。
  可问题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没有巨大收益,甚至完全没用。比如我们喜欢打游戏,我们喜欢旅游,可通常这些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结局。于是,我们只好去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收益的事情,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去找一份工作。
  但有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
  你自己不真心喜欢的东西,你是做不好的,做不长久的&&
  所以,你看,大多数人不可能减肥成功,因为内心也好,身体也罢,真的太喜欢吃各种垃圾食品了。那怎么办?方法有一个,就是不断转换角度去看,不断转换角度去探究,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点,一个点就够,但必须极度喜欢。
  所有减肥成功的女人都有共同的特征:
  她们真的非常享受婀娜身材所带来的优越感,甚至到了这是最高标准的地步&&
  由于这种人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点(你先别管这个点你是否喜欢),所以,他们就做的下去,做得持续,最终能够做得足够好。就是这个道理。
  若是你能找到你自己真心喜欢的点,喜欢到没有不行的地步,那一瞬间之后,你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哪里,没有&勤奋&,没有&努力&,没有&坚持&,没有&毅力&,反正就是没有这类的东西。
  我自己的经历中也有明显的例子。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评价我:&你真勤奋&,&你真能坚持&等等。可事实上呢?别人不知道我自己还不清楚吗?!我在很多地方是完全没有毅力的,比如戒烟这事儿,我就不可能成功,因为我真的没有毅力&&更多的例子不好意思多举了。
  但,在另外一些地方,比如学任何新东西,或者写文章,我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可我自己知道,我那不叫有毅力,我那不叫坚持,我那不叫勤奋,我那不叫努力&&那是什么?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
  我那是干脆停不下来。
  当我意识到写作是思考的一种方法,甚至是启动思考、加速思考、提高思考质量的方法之后,我就干脆停不下来了&&因为思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高效地思考,对我来说简直生不如死,不是吗?所以,需要思考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边写边思考,边思考边写,有的时候把思考结果整理成文字,有的时候把写过的文字整理一遍,厘清思路。
  尤其是到了后来,写出来的东西不仅能卖钱,还能卖很多钱,更重要的是还能影响很多人的时候,那思考就更猛烈了,要写的东西就太多了&&
  对,我就是干脆停不下来。
  你看,很多的时候,你干脆停不下来的时候,别人却以为你在努力,以为你有毅力,以为你很勤奋&&这是一种相对速度的形成过程。你在加速,他们呢,却以为你很吃力,进而因为他们不喜欢吃力而不动,甚至后退,那你的加速度相对来看就更高了&&你和他们的差异就是这样形成的。现在你彻底明白了罢?
  如果未来你在某一方面脱颖而出了,相信我,到时候你一定会理解我现在说的话,那根本不是你努力,你勤奋,你有毅力,你有信念,你擅长坚持&&那一定是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而已。
  ◆习得的意思是说,你按照新的方式行动生活◆
  新生大学是个学习者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我们崇尚践行,崇尚共同成长。我从一开始就没想在这里当老师&&事实上,连当年在新东方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都经常跟学生说:&我也是学生,而且我一辈子都是学生& &&他们以为我就是在假装谦逊,他们不知道我是认真的。
  我是在教的过程中,才知道那个单词应该读成sp?sifik,而不是spesifik(specific);又过了段时间我才知道,原来有个单词应该读作f?sa:d而不是f&keid(facade)&&我就是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的么,我一辈子如此。
  最初这个社群成立的时候,我并没有承诺APP会有多好,我就是卖一本书,一本有两个价格的书,一个价格免费,一个价格交年费;交年费的人进来,形成一个社群,至于这个社群究竟要干什么,我也没说,因为说了没用,做到才行。
  从3月1日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大家看到我们的APP是怎样从&破破烂烂&到现在&还算凑合&的。6月22日,我们终于上线了一个还算及格的版本,聊天室也不卡了,直播效果也基本上正常了,Web版也没那么丑了&&我知道它离完美还差一万光年,但,毕竟我们终于有了个东西,有了个起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当然被嘲笑过,也当然被骂过,我没在乎而已。我这辈子都不在乎嘲弄和谩骂&&要是连这些都在乎的话,我这种人早就吐血而死若干回了罢?
  我想,在我们的一些成员眼里,这其实是个非常励志的过程,亲眼看到一帮人是如何笨手笨脚地、手忙脚乱地、却又竟然一点一点地把一个东西做好,然后越来越好。
  在这方面,我真的是个好榜样。一旦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就会执拗地、彻底地按照那个道理做事。否则,那个道理就没有用上,&没有用上& 的缩写就是&没用&。
  我写了《七年就是一辈子》,很多人都说好,可没用。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按照读到的道理行动,他们只是看看而已,他们以为知道就行了&&错!不按照那个道理行动,不践行,屁用没有。
  我在社群里鼓励大家写作,有的人就开始写了。有的人写了几篇就不写了,还有的人干脆就是不写。
  写作,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基本技能。有效沟通,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公开讲演和公开写作。这是通识教育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可惜我们的教育太失败,乃至于竟然99%的人最终只不过是识字而已,多可悲?我们这个社群里有很多人过了三十岁,已经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那就更应该学,否则你就等于没有能力让你的孩子学会真正的有效沟通,不是吗?
  现在我要开写作课了,收费,800元,4次课。新生大学成员免费。不过,新生大学成员想要参加有个要求,请认真阅读:
  在日之前,在新生大学累计发表过三篇一千字以上的文章的人才有资格参加。
  写作课第一期,日开始,每周六晚上一次课。(赶不上的同学不要着急,什么时候你累计有三篇千字以上的文章了,什么时候你就有资格报下一期,或者听回放&&)
  为什么有这个要求呢?很简单,若你不是践行者,你听了也没用。
  这个写作课的副标题是:&跨越价值观的写作方法论&。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的一小段时间里,我给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分享过如何写好文章。其中一位朋友叫肖萌,在公共帐号订阅只有300不到的情况下,写出一篇阅读量28万的文章&&她把我告诉大伙的各种方法论都认真地套用了一遍,虽然文章价值观与我个人完全不相符,但这并不妨碍方法论的正确。有些方法论,就是可以超越价值观的。
  弄不好,这也是你彻底转变为&进取型人格&的关键节点。
【一键分享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
【】【】【】【】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邮箱:|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辽)字第00255号
辽公网安备26号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大学 李笑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