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湖4号湿地工程河的水利工程作用

江安河下河排水口专项整治工程中标公示
江安河下河排水口专项整治工程中标公示
江安河下河排水口专项整治工程中标候选人公示
项目及标段名称
江安河下河排水口专项整治工程施工
成都科蓉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联系电话
成都科蓉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招标人联系电话
招标代理机构
河北筑城工程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招标代理机构联系电话
成都市温江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成都市温江区锦绣大道南段43号天府智谷C座3楼,联系电话:028-)
投标最高限价(元)
中标候选人及排序
中标候选人名称
投标报价(元)
经评审的投标价(元)
综合评标得分
四川省精正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升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中标候选人项目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四川省精正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执业或职业资格
项目负责人
二级注册建造师
第二中标候选人项目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
执业或职业资格
项目负责人
二级注册建造师
第三中标候选人项目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四川升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执业或职业资格
项目负责人
二级注册建造师
第一中标候选人类似业绩(四川省精正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合同价格(元)
项目负责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总公司
现代产业区彩云东街(东风南路至茗山路)道路排水工程
本工程道路面积52450平方米,雨、污排水管各长51892.43m,污水管道管径d600-d2000.管道为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
乐山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
乐山市城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施工标段
肖坝中心城区至绿心环线截污干管、岷江东岸污水管网、柏杨西路污水管网,总长度约53.15km。
成都新城西城市投资经营中心
温江区永盛寿安和盛镇污水处理站及永宁镇永文路以西配套雨污水管网及道路工程五标段工程
寿安镇A1段道路,长约10km,宽约20M.B1段(银城至龙泉堰)道路及配套雨污水管网,道路长约27KM,宽约24M;雨水主管长约27KM;污水主管长约27KM。D段(温灌路至百花小区)道路及配套雨污水主管网,道路长约25KM,宽约12KM,雨水主管长约25km,污水主管长约25km。
第一中标候选人项目负责人类似业绩(四川省精正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合同价格(元)
技术负责人
第二中标候选人类似业绩(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
合同价格(元)
项目负责人
泸州临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泸州市龙马潭区市政道路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
对道路进行表层清理、路床(槽)整形、水稳层和混凝土路面铺设及管网铺设,市政污水管68710m(DN500)及生活给水管68710m(DN150)等附属工程,具体以图纸为准。
南宁市万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五一西路延长线污水管网工程
污水管道总长度50.992km(含支管道),干管管径为d500-d200mm,顶管工作坑37座,管井260座,顶管接收坑37座及工程量清单和图纸范围内所有工程。
隆林各族自治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隆林各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
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采购及管网安装,管道安装长度54.12km。
第二中标候选人项目负责人类似业绩(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
合同价格(元)
技术负责人
第三中标候选人类似业绩(四川升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合同价格(元)
项目负责人
翠屏区城乡和规划建设局
翠屏区局部污水管网整治工程
新建污水管网约56000米。
成都市龙泉驿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成都市龙泉驿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污水管网工程
污水管道长度52000m,雨水管道长度52000m,雨水检查井108座,污水检查井98座,篦子93个,户外接入小区给水管道长度51662m。
眉山市经开区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眉山经开区新区至金象污水处理厂污水集水管网工程
新建经开新区至金象污水处理厂污水集水管网工程,主管总长约m,管径为DN1500-DN1800FRP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沿线设置4处过河到虹,4处顶管,建设内容包括污水管网等。
第三中标候选人项目负责人类似业绩(四川升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合同价格(元)
技术负责人
其他投标人(除中标候选人之外的)评审情况
投标人名称
投标报价(元)或否决投标依据条款(投标文件被认定为不合格所依据的招标文件评标办法中的评审因素和评审标准的条款)
经评审的投标价(元)或否决投标理由(投标文件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具体事实,不得简单地表述为未响应招标文件实质性内容、某处有问题等)
综合评标得分或备 注
四川省中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彭州市兴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鼎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中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其他需说明事项
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谢晓路
单位:四川四强管理有限公司
姓名:唐德旭
单位:四川光宏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姓名:高青
单位:四川亚兴项目管理公司
姓名:游恩超
单位:四川德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姓名:杨祖明
单位:成都瑞特项目管理公司
监督部门名称及监督电话
项目审批部门
成都市温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行业主管部门
成都市温江区水务局水利工程
异议投诉注意事项
1.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提出。招标人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当暂停招标投标活动。2.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评标结果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10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投诉前应当先向招标人提出异议,异议答复期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投诉书应当符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规定。3.对评标结果的投诉,涉及投标人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涉及评标错误或评标无效的由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受理。4.投诉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行政监督部门投诉的,由最先收到投诉的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处理。5.应先提出异议没有提出异议,超过投诉时效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投诉,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不予受理;投诉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材料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证明材料进行投诉,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招标人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
招标代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
注:1.实行电子评标的,中标候选人公示的内容作为评标报告的一部分,由评标软件自动生成,评标委员会复核,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电子签名和签章确认;还没有实行电子评标的,招标人应根据公示标准文本要求,严格按评标报告和投标文件真实完整地填报公示信息,不得隐瞒、歪曲应当公示的信息,并对填写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负责。表中所有空格内容均须填写,不得空白,如确实不须填写或无法填写,应在空格中填写“无”。
2.中标候选人是联合体的,“中标候选人名称”中联合体各方的名称均应填写。
3.表中的“中标候选人类似业绩”和“中标候选人项目负责人类似业绩” 应填写中标候选人在投标文件中所附所有业绩。
4.表中的“项目负责人”施工招标指项目经理、 监理招标指项目总监等;表中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是指项目主要技术人员或项目总工,如设计中只有多个专业技术负责人,应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扩展表格,分别填写。
5.表中的“开工日期”和“交工日期”、“竣工日期”是指实际开工日期和实际交工日期、实际竣工日期。勘察、设计招标应填写其勘察、设计服务期的起(开工日期)止(交工日期)日期(不含施工服务期)。监理招标应填写其监理服务期的起(开工日期)止(竣工日期)日期(不含竣工验收后服务期)。采购招标应填写采购供货的起(开工日期)止(交工日期)日期。施工招标的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中“通用合同条款”定义的时期;交工是指《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等规定的交工,已交工未竣工的,填交工日期,已经竣工的,交工日期和竣工时期都要填写;没有交工程序的,填“无”。
6.日期(年月日)的格式统一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日,填写为; 2015年9月,填写为201509; 2015年,填写为/9/15 9:00:00填写为:00:00。
7.表中的“合同价格”,是指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完成了包括缺陷责任期内的全部承包工作后,发包人应付给承包人的金额,包括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按合同约定进行的变更和调整。元指人民币元。
8.表中的“建设规模”采购招标应填写主要货物的数量、类型、规格等技术参数。
9.参与投标的所有投标人都需要公示,除中标候选人之外,其他投标人在“其他投标人(除中标候选人之外的)评审情况”中填写。没有被否决的投标,填写投标人名称、投标报价(元)、经评审的投标价(元)、综合评标得分;被否决的投标,填写投标人名称、否决投标依据条款、否决投标理由、备注。
10.所有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含业主评标代表)都需要填写;评标委员会成员有多个单位的,都需要填写。
11.中标候选人公示纸质文本招标人须加盖单位公章,多页还应加盖骑缝章。
来源: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搜标快照仅供参考,不代表源网站的当前内容。更多公众号:shuiyuan365水缘网,为水利宣传人员提供最全面的宣传平台;为水利专业人员提供最专业的施工资料下载;为水利上网人员提供论坛、微博、博客等交流平台;为水利企业提供最专业的产品展示推广平台。最及时的水利新闻,最实用的水利范文,最全面的水工资料,尽在水缘网。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洪水困扰是这样子滴,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洪水困扰是这样子滴-筑龙博客
投稿请加QQ:
水利设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施工&水电工程设计施工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洪水困扰是这样子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水利工程今天它仍然发挥着作用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然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从而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都江堰管理局供图)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  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2002年,都江堰曾请来专家,用探铁仪器、红外线等仪器在都江堰河床进行探测,试图寻找铁龟的踪迹,但探测器一到河床到处都有铁器反应,令专家无从下手。  文物专家蒋永志曾给出了一个观点:铁牛和铁龟并不在鱼嘴下游,而在上游。据他介绍,铁牛和铁龟非常重,按照重物在水流中活动的规律,越重的东西可能往上移而不是往下游移。因此,他认为这几件宝物不可能在下游,而是在鱼嘴上游。  清朝  特大洪灾致都江堰工程“水毁” 丁宝桢官品被降三级  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第5月,都江堰遭遇连日大雨,岷江洪水暴发。  据《都江堰志》记载:金刚堤多处决口,人字堤、飞沙堰长一百三十丈的堤埂仅存石工三段。一段计长五丈五尺,一段只剩条石二层计长十四丈,一段计长十一丈五尺,灌县城外护城底石也大半被冲去。  这场洪灾,还给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带来了一场政治上的风波,导致他连降三级。  丁宝桢乃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氏,系晚清明臣。1876年10月,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次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  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同时,还石砌堤岸一万二千余丈,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万方,用竹笼一万九千余条,花费银一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余两。  他的运气非常不好,次年,都江堰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他修的水利工程被汹涌的洪水冲毁。  那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不了作用,内江水流由决口直注外江,整个都江堰灌区下游缺水,一场“索水风潮”由此暴发。农民成群结队到总督府上访和闹访,要求丁宝桢给个说法。  时值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争斗,洋务派丁宝桢这里出了事儿,给了守旧派之口实,纷纷上奏调查他。慈禧和光绪皇帝下令处理此事,当年十二月,军机大臣恩承、童华受命抵川调查。  纷繁的人事纠葛,官场争夺,对这次大修的意见各持一端。调查中,两位大臣百般刁难。但丁宝桢的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工程符合技术规范,也没有查出贪腐问题。当时规定,宝瓶口水划超过16划的洪水造成的水毁,乃因灾害太大,人力所不能避免,不予追究;小于16划的水毁,认为属于工程质量问题,需要追究。而丁宝桢所遭遇的洪水,宝瓶口水划已到22划,达到了水划的顶部。  据现代水利专家推测,当时岷江的泾流量在每秒立方米之间。但最后,朝廷仍以“堰功败于垂成,复蹈明之复辙(原文如此)”为由,将丁宝桢由一品顶戴降为三品顶戴,仍保留总督之职。丁士彬、陆葆德也被革职留用,罚赔工银2万多两。当年十一月,丁宝桢、丁士彬、陆葆德自备经费,再次兴工修治,主要加固补建鱼嘴,恢复堤堰竹笼结构,扩宽和疏浚河道,尤其着重于鱼嘴以上岷江左侧白马槽段的河道疏浚工程,以加大外江过水能力,并在都江堰管理上作了调整,限定渠首岁修经费总数,免除了名用水州县的摊派。  1886年,丁宝桢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66岁。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荡气回肠的故事让后人景仰。为了纪念他,灌县人把鱼嘴称为“丁公鱼嘴”。  民国  叠溪地震海子溃坝  都江堰仅剩下“神仙墩”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王国平 供图  日,茂汶县叠溪发生了7.5级地震,叠溪镇全面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了10个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个。  地震湖即为堰塞湖。在岷江被堵45天后,一个小海子大坝溃决。积水一涌而下,岷江河道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洪流,造成下游特大洪灾。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是已知历史上都江堰最大的一次洪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庄学本(中国)摄 王国平 供图  滚滚而下的洪流横冲直撞,势不可挡,冲毁了都江堰渠首的韩家坝、安澜索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灌县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等处被淹,洪水毁桥30余座。灌县境内死亡人数5000人以上。洪水退后,红十字会等单位沿途捞尸717具。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王国平 供  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在此浩劫之下荡然无存,唯索桥残留一个桥墩,人称“神仙墩”。  从1930年冬,万县人任重参加特修都江堰工程,次年工程竣工后,到成都水利知事公署工作。叠溪大地震次年,都江堰灌区又发生春旱。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拨款12000元,任重作为工程技正与上校参谋郭雨中、无线电台台长朱明心等人,住在仍有余震的地震中心叠溪,督工疏导海子,及时完成了第一期疏导工程。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庄学本(中国)摄 王国平 供图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王国平 供图  历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多灾多难,1935年,由条石砌筑的都江堰渠首鱼嘴被洪水冲毁。次年,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拨款25万元,还是派任重负责工程,将鱼嘴位置西移了10米,并紧靠原索桥的桥墩。  揭秘  网传“抗洪神器”都江堰就用过  这个夏季,在朋友圈,一个欧洲某国的“抗洪神器”刷屏出现。随着这个“神器”的横空出世,在网络空间,针对神器爆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论。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报道,这个“神器”并不神气,还原其真实身份,其实就是金属挡板,类似产品在国内也有生产。接下来,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网传“抗洪神器”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都江堰管理局获悉,该国“抗洪神器”的亲戚金属挡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它拦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至于堵水墙,在成都的府南河的橡胶坝就是其孪生“兄弟”。  挡板儿  多年前都江堰用它拦水  提到网络上人气很旺的德国抗洪神器,都江堰渠首处处长吴平勇认为对此提法应该理性思考、客观看待。他说,在滔滔洪灾面前,不会有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和神器。他希望大家能剥开对这些所谓“神器”的过度包装,把这种装备还原它本来的面貌——我就是一块金属挡板儿。  “这种挡板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吴平勇说。用这种挡板挡水,都江堰早就用过,既用它拦水,也用它截流。比如在1992年前都江堰尚没有修建飞沙堰闸,每年冬修期间内江需要断流维修,而内江是向成都市生活、生产输水的骨干渠道,为保证向成都市生活、生产供水分秒不停,就启用1964年建的工业引水暗渠输水,由工业引水暗渠从外江引水至内江渠系,但外江水量拦入飞沙堰坝面后无法引入暗渠,这时必须在飞沙堰坝面末端采取拦水措施,当时就用了92块钢筋砼挡板(板后加木支撑)相连组成一道拦水墙将水拦引入暗渠。  1992年建了工业引水临时拦水闸后,由于水量可以调度自如,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2001年,蒲柏闸整治工程施工因为内江没有断流,当时采取了对蒲柏闸进行两期施工的安排,就是用的钢制挡水板搭建施工临时围堰。  堵水墙  锦江的橡胶坝是其孪生“兄弟”  在大家朋友圈被德国神器刷屏后,人民日报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吴平勇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防洪的工程材料也处于不断改进中,堵水墙就是一例。  据媒体报道,堵水墙是一条长长的黄白相间的帆布水袋,用钢筋固定在坝顶,再用水泵从湖里取水注入水袋里,形成6米长、60厘米高的一堵水墙,用水来抵挡水。关键时刻,比如哪个地方出现漫堤的险情或者决口比较小,就可以把这个移动折叠式的堵水墙搬到现场,立刻进行组装、拼接、充水,10分钟就能发挥挡水的作用,作用非常明显。  这种“以柔克刚、以水治水”原理治水的工程措施也不鲜见,分布在成都府南河各处的橡胶坝就是其孪生“兄弟”。只是橡胶坝充满水后,横着安置于河床上,如上游来水量小,河道水位低,就朝橡胶坝里注水,让它形成一个个拦水低坝,用以抬高水位,增加河道亲水性,改善水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一旦上游来水时增大,有洪灾风险时,立即排掉橡胶坝中的水,还原河道断面,让来水奔流而下。而堵水墙是顺河岸安装在堤顶,相当于加高了堤坝,抬高了挡水位,增加了抵御洪水的能力。&& &&精彩内容推荐&& &&1、2、3、4、5、&& &&精彩课程推荐&& &1、&2、3、4、5、资料获取方式:1、你是土豪有很多筑龙币→OK!你可以直接下载2、我是屌丝没有筑龙币→不要着急,你可以用你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联系小编换取哦!(可交换资料:施工组织方案、堤坝施工方案、河道治理方案、除险加固方案、港口码头方案、技术总结、管理报告、施工工艺、病害处理、防洪抗汛……【施工组织设计类】堤坝工程、水利枢纽、引水隧洞、港口码头、农田水利、河(航、渠)道治理、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闸门……【工程设计类】初步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报告、工程设计计算书、水利工程图纸、水电工程图纸、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毕业设计、硕博论文……)联系方式:&&&&办公QQ:或QQ邮箱
朱槿花开的最新博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同时发布一条微博
谁看过这篇博文
谁收集过这篇博文
$(".zhul_sy_rightBox").popupbox({geturl:ucenterDomain+"openjson/getpopupbox",format:"bigright",cssClass:"zhul_info_rightbox",waithtml:' '});
$().zlidol({geturl:weiboDomain+"userinfo/jsonidol?action=idol"})
})(jQuery);&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我国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如就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而言,其中尤以下列三项:广西灵渠、都江堰、大运河。这3项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先后经历了二千年以上的拓建与经营,工程浩大,人力开凿,历千百年而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运、及调洪济水之利,诚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  概述&  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实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一部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人类经济发展史的主干,也是文化发展史的一根重要支柱。如果我们说文明的创造过程就是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革新,那么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则正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其文明的历程中所累积和传承的宝贵知识和经验。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从“人文”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思想的背景是“以民为本”的,“民以食为天”,所以“食”又成为“本”中之“本”。如果我们仔细查考,则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科技的内涵是以“农耕授时”为轴心,举凡:历法、蚕桑、水利、耕作、畜养、测地、保健、防灾等等莫不如此,显而易见,其发展动力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如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则代表东方思想的中国文明是以“顺天法地”为重心的,也就是“道法自然”。&  我国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如就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而言,其中尤以下列三项:&  一、连通二江的广西灵渠  二、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三、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最称伟构,举世推崇,不仅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即在世界水利史上亦属罕见。这3项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先后经历了二千年以上的拓建与经营,工程浩大,人力开凿,历千百年而不衰,迄今仍有灌田、水运、及调洪济水之利,诚古今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  连通二江的广西灵渠&  在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陡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简介灵渠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漓水源于广西兴安西北,与源于广西东北兴安海阳山之湘江相距不远,分水岭炮台山很低。略取百粤,乃命史禄开筑湘水使通漓水,称为“灵渠”,故有“湘漓同源”之说。灵渠乃贯通流域与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在近代铁公路未建设起来以前,灵渠是沟通中国南方与北方内河航运的唯一孔道。如由广州乘船出发,溯珠江而上,经漓水,穿灵渠,沿湘江而下,接长江,转京杭大运河直上北行,最后可达北京。灵渠水位高出湘江,开凿工程极为艰巨,并利用“陡门”闸水,以通船运,使原属殊途的湘漓二水,连通一气,其所用的原理,与近世著名的(连通与)完全相同,不过却早了二千余年。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较少人知的一项瑰宝。  历史背景  “六王毕, 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唐代、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世界奇观灵渠景观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4年(秦代)。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灵渠地处桂林兴安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灵渠为秦始皇帝时期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  灵渠由铧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门、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 命史禄于公元前219年至214年兴修。历代有修建。初名秦凿渠,漓江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灵渠,因在兴安境内,又称兴安运河,唐后改今名。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观”之称。灵渠的建成,保证秦军南灵渠景观(20张)征粮食和物资供应,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扩大了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现在,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兴安位于桂林的东北方,令无数人神往的漓江就发源于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漓江就是由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阳朔,流出了数百里如画如诗的青山碧水,滋养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华。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  施工设计  灵渠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简单,但所有设计和施工的参与者忠诚守责,精细严谨地开好每一块石料,接好每一道石缝,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才会屹立两千多年而不朽。&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中国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天地,拥有价值。  主要工程灵渠工程示意图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基本结构  灵渠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门五个部分。大、小天平成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能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分水塘中、大小天平之前,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入南渠流进漓江。&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铧嘴还可起缓冲水势、保护大坝的作用。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水通道,全长36.4公里,平均宽10余米,平均深1.5米左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南渠二处,北渠一处,可补大小天平之不足,在渠道内二次泄洪,以保渠堤和兴安县城安全。南北渠各建多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调节渠内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1963年3月,郭沫若视察灵渠,曾称赞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海阳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与相距不远、向南流去的漓江擦肩而过,天生各属于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统一南方各地的征战中,为了便于军队向南推进和粮草、装备的运输,秦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灵渠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过铧嘴分流的海阳河水,滚滚流向被称为大小天平的水坝,经拦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别导入连接湘漓两江的运河---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  历史意义  大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内中奥秘,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维修大坝时才发现。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称。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灌溉成都平原的,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  简介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侧灌县境内。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在位后期( 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后魏《》引南北朝《》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如今我们仍称为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恰是天府中的一道“银河”。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在《》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与鸟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 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 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修建过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工程结构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以屹立岷江江心的鱼嘴为主,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分岷江为内江、外江,引进一定流量的江水入内江,排除泥沙、卵石于外江。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都江堰工程结构图&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南端成一低矮的人工沙堤(实为一潜坝),在宝瓶口以上、内金刚堤以下,由平水槽、飞沙堰、淘滩标记等组成。整套设施的作用是控制江水进入宝瓶口的流量,排除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和卵石,保证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以保证成都平原灌溉有足够的水量。当在离堆附近筑成飞沙堰堤埂后,迫使水势转向进入宝瓶口河道,并在离堆前面形成螺旋形水流,使内江洪水期的大部分底沙在螺旋形水流内,被横向推移出飞沙堰,表层水则进入宝瓶口。内江水流量越大,飞沙堰的分洪、排沙作用也越大。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治水要诀管理飞沙堰。“深淘滩”是指挖淘内江河床至凤栖窝下的固定标记;“低作堰”是指垒砌飞沙堰堤埂的顶高须低于宝瓶口水则标示的高水位。“深淘滩”与“低作堰”相配合,足以稳定内江河床的横断面和流速,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江水流量。六字治水要诀,历代相承,奉为常规。&  宝瓶口引水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图  通道底宽17米,底高平均海拔718米,是凿通玉垒山坚岩后形成的引水通道。宝瓶口东岸刻有水则,据以控制引水流量。最近40年的水文资料表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洪水,从通道引入的流量始终未超过每秒700立方米。通道有此控制作用,因而誉称为宝瓶口。它与飞沙堰二者有机的组合,共同承担了排洪减灾,保障灌区用水功能,其原理科学地利用了河流动力的均衡原理。宝瓶口不仅本身坚硬、耐冲击,它的妙用还在于利用其它设施,如人字堤、离堆配合飞沙堰形成螺旋水流,起到了溢洪排沙的作用。古代水利工作者采用信息反馈方式,将成都平原历年水情积累的经验、数据刻划水则。设在宝瓶口处的水则标示出飞沙堰堤埂顶高,参考其数据实施控流,组成水则信息反馈系统,用以控制内江的进水量。&  都江堰工程能够独步千古、历久不衰,其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李冰治水  李冰治水,又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深淘滩”乃防河床壅塞,“低作堰”乃用以减低水之阻力,因势利导,以杀水势,所用“竹笼石”法(今称“蛇笼”,仍多用),就地取材,经济简易,犹为后人普遍采用。淘滩又有铁板为准则,据传古为石马,今为明万历年间()所埋卧铁,见“铁”则深浅适度,乃都江堰每年岁修之圭臬。“掘堰开滩”,“下埧佣工”,所谓“循之则治,失之则乱”,实乃都江堰治水千年经验所积成,至今沿用。杜工部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即指此。  历史意义  都江堰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有主要渠道526条,支渠2200条,全长1170公里,目前灌溉面积已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并计划逐步扩展到6000平方公里。都江堰无大坝拦水,无闸门控制,纯粹利用天然地形,因势利导,真正达到了“天开于前”,“工成于后”的天人相契的目标。其设计施工不仅有其科学性,亦有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意义。都江堰历二千二百余年,兴久不废,是有其道理的。成都平原田畴千里,物产丰饶,无天旱雨涝之灾;岁无饥馑,年有丰余,赢得“铁板粮”美誉。都江堰达灌田之利,故又称“金灌口”,终使蜀郡亿万人民得足食丰衣,“富甲天下”,号称“天府”。  沟通南北航运的大运河&  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由多条运河组而成,可由南方的杭州北上直通北平,全长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  地之南北距离为“运”,《》“越上”“句践之地,…广运百里”,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所以大运河是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结合人力与自然条件修凿的一条南北向巨大输运航道。大运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40公里。开山凿渠,引水通漕,贯通南北,有灌溉通运两利。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其历史可上溯春秋末吴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凿“”(公元前486年)沟通。  简介京杭大运河  我国河流以地势关系,类多自西而东,沟通南北者,惟运河是赖。大运河乃屡朝所修,历经二千余年,虽时有先后,但贯通中国南方与北方之目的则一。大运河之开凿,江淮间始于吴王夫差之邗沟,至()时始成;江浙间始于隋炀帝,完成于元泰定帝()时。明、清时仍有增修,直至今日仍在整建,其工程之艰巨,历史之久长,可以想见。今日之大运河由南向北,可分五段,即江南运河、里运河、中运河、南运河、北运河。由杭州至镇江为“江南运河”,乃宋、元以来所修成,正渠南流,傍太湖东岸行,西通太湖,东南通吴淞江,支渠甚多,水利甚便,水乡泽国,四通八达,行人多以舟代车,故有“南船北马”之语。自江都至淮阴一段称“里运河”,也称淮南运河,乃古邗沟及隋炀帝所开故道,东有广洋、大踪、吴公、获金诸湖,西为高邮、宝应诸湖、河行其间,两岸筑堤,以障湖水,西堤尤高,为江北一带行旅舟楫之枢纽。自淮阴至台儿庄为“中运河”,乃时代所开,自江苏邳县东南流,淮水自洪泽湖来会,南经南阳、昭阳、独山等湖,最后乃达微山湖。微山湖乃中运河上游之水库,有汇注宣泄之功能。“里运河”(淮南运河)与中运河兼有蓄泄之作用,夙称难治,处处设闸筑坝,节度水量,以利航行。&  大运河系统之组构说明淮河与长江;战国(公元前369至前318年)开凿“鸿沟”,贯连黄河与淮河。春秋吴国邗地在今江苏杨州东南,吴王夫差由此向北开运河,经射阳湖至末口(今江苏灌南县北)与淮河相通,随后又再向北开凿,使与沂水(泗水支流)、济水(在山东境内)相连。战国时之鸿沟乃从河南荣阳起开运河引黄河水向东南与淮河水系贯通而成者。鸿沟东汉时称「汴渠」,曾加修浚,发现“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可见鸿沟当时设有水闸。“邗沟”与“鸿沟”是今日南北大运河的滥殇。  修建背景  隋炀帝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主体工程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大运河系统图  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 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颖)。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部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江南河 610年,开河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修建过程  隋代“发民工百万”大修运河,历数十年,一脉相通,南北畅行,乃有了今日大运河的雏形。隋代运河有五条,依开凿时间先后为: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在渭水以南开凿,引渭水从大兴城东流至潼关入黄河,与渭水平行,大体沿汉代漕渠故道疏浚而成。「通济渠」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经洛阳到盱眙入淮河,连接黄河、谷水、汴河和淮河,部份沿鸿沟旧道。“”又称“御河”,河宽40步,沿岸有道路,并植柳树,风景优美。「山阳渎」即吴王夫差所凿「邗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再扩展,沟通淮河与扬子江,即从山阳(今江苏淮安)经江都(今扬州)由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开通,贯联沁水、卫水、沽河诸道,南通黄河,北连涿郡(今北平),始板渚(今河南泛水东北)北岸,舟楫可上达北京。“”隋炀帝大业六年(601)所开,自江都南京口(今江苏镇江)经苏州直通杭州,沿河置驿站、粮仓。隋代运河大多利用秦汉故渠、自然河川或干枯河道贯通而成,大运河之完成不仅促成隋代的霸业,亦开启中国有唐一代的盛世,对中国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有极积的启导贡献。  历史意义苏州城郊江南运河一景  大运河在隋代已规模大备,又历唐、宋之兴工续凿,至元代时始成就了大运河今日之面貌。大运河之兴建,主要为运粮,也就是“南粮北运”,将江南富饶的粮产运到缺粮的北方,也就是“贡赋通漕”。这不仅解决了中国北方的民食问题,也巩固了中国北方的边防,“粮储充裕,所向克捷”,所以大运河的功能除航运灌溉外,还具有国防上的重大意义。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疏浚整建,继续发挥其沟通南北的功能,目前除传承其漕运─水路运粮的历史任务外,又负起将中国北方的煤转送供应南方需要的新责任。大运河历久弥新,冠绝古今,正表现了中国人在自己的疆域上为创造历史、开拓文明,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决心。中国自先秦开始历代即不断开凿运河,区域广大,分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京抗运河,宏规伟制,最着盛名,堪称世界文明史中开凿运河的先驱,也是利用天然地势“凿山引水”运河工程史中的典范。由于京杭运河航道长、规模大、历史久,人们乃习称其为“大运河”,以彰显其在中国众多分散各地的运河中的独特地位。&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沟通的一条大动脉,于隋代凿成后“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而千百年来屡经修葺,至今日又显新机,实为世界运河河工史上的一项伟绩。然“万代之利,非一朝所成”,其中世代人民所付出的血汗,甚至生命,确是难以估计的。&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中国经济网:
2.新浪博客:
3.铁血网: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利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