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送行赏析握手的批注赏析

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
&来源:读书人网&
发售日期: 日《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是一本关于安身立命的书,共收录警句箴言十二卷四百余则。
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
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
发售日期: 日
《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是一本关于安身立命的书,共收录警句箴言十二卷四百余则。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语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喜欢沉思录(梁实秋批注译本)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不提供下载服务
(作者:玛克斯?奥勒留 编辑:rapoo)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河南省201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先秦时期起,个人就被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孔子把“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而他给“仁”所下的定义,一则说“克己复礼”,再则说“爱人”。这不但意味着“复礼”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意味着对个人要“克”,对群体要“爱”。其实这种观点并非孔子首倡,孔子的主张,至少在周文化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众所周知,在周武王灭纣以后,殷文化就日渐衰落,周文化的影响则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也正因此,最迟从周代起,贬抑个人就成为我国文化,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主流,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是贬抑个人的。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主张“为我”的杨朱,并且其学派一度颇有些影响,孟子甚至以之与墨家相提并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一种都没有,可见他们的学说很快便烟消云散,以至在汉代就已绝传。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以贬抑个人作为文化主流的社会里,杨朱的“为我”之学是无法站定脚跟的。此外,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较重视个人,但一则楚人在当时颇为中原地区所歧视,连其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再则即使是《楚辞》中的最好作品——屈原的作品,虽具有一种坚持自己理想、挺然不屈的精神,并公开宣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却又高唱:“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王逸注解说:“俨,畏也;祗,敬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则其政治思想实已接近儒家。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重群体而抑制个人的思想。所以,最迟在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也至多是一种在重群体的前提下又适当重视个人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国先秦的文学作品没有从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出发的反抗挑战之声,只有当诗人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时,才敢于愤激地挣击对方,《诗经》里的“变风”“变雅”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在这里,诗人对“谮人”的憎恨实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诗的最后一章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毛传》批注:“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毛传》所说,虽不知有何根据,但写这样愤激的诗而又署上自己的姓名,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样子,即使不是“将践刑”,恐怕也已作了“践刑”的思想准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矛头也始终只是指向“谮人”,对于相信“谮人”之言的王没有任何怨言,对朝中的群臣更满怀希望,因而吁请他们对自己的意见“敬而听之”。
(摘编自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仁”,在他看来“仁”是“克己复礼”“爱人”,以他为代表的儒家主张重视群体贬抑个人。
B.周文化重视群体贬抑个人,随着周文化影响的深入和广泛,这种思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的主流。
C.杨朱主张“为我”,其实就是重视个人,其学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在当时影响较大,孟子曾将它与墨家相提并论。
D.楚文化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人,尽管楚国远离中原腹地,但其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保持一致,跟儒家学说较为接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把以“克弓复礼”“爱人”为主要内容的“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其实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周文化中。
B.楚国国君熊渠自称为蛮夷之人,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可见楚人当时被中原地区歧视的程度。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和“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都是屈原的诗句,却体现了不同的精神价值。
D.在先秦时期,贬抑个人是文化的主流,那些敢于在作品中愤激地抨击对方的诗人,是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说明杨朱之学在汉代已经绝传,绝传的原因是其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合。
B.屈原的作品被认为是《楚辞》中最好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已接近儒家思想,向重群体抑个人的方向发展。
C.《诗经》里“变风”“变雅”中的不少作品,虽然从个人出发发出了反抗挑战之声,但这些个人都还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D.《毛传》和本文作者对《小雅·巷伯》一诗制作原因的理解虽然稍有差别,但两者都认为诗句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固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圈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
劲:刚毅。
B.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棘:急迫。
&&C.已济,慆亦出兵&&&
济:救援。
D.引李峄自明&&&
明:辩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辛谠为国事奔走的一组是(3分)
①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
②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
③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
④谠望洒恸哭,帐下皆流涕
⑤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 ⑥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谠重视诺言。他承诺了与杜慆同生共死,在叛贼气焰嚣张、众人南下逃避之时仍只身北上,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泅州城。
B.辛谠文武兼备。事奉李峄时,他遇事虽不依据文法处理,却能与文法一致;泗州被围,他坚守城池,英勇作战,最终保全泗州。
&&C.辛谠全心为国。庞勋反叛,他诀别妻儿,赶赴泗州;袁公异等阻挠出兵,他拔剑怒斥;援兵临近淮河,为激励士兵他赦免蛊惑军心之人。
&&D.辛谠值得信赖。在他来到泗州时,李延枢坚信他一定会来,并让杜慆上表推荐他做判官;在他被杜审权怀疑时,李峄证明他忠诚可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
& (2)壁莲塘,慆欲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送光州①曾使君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的边防重镇。②青冥:这里指朝廷。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本词上阕进行赏析。(6分)
9.本词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百里者,&&&&&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2)客路青山外,&&&&&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帮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
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多少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21岁那年,一天早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所茅草屋前。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不胜惊讶地站起来,
乡下女人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年轻人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你好,妈妈。”
他们相认以后,做父母的立刻领儿子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见了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孩子。”
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责备我们把你留下了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竟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我。我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本来应该是那样子的。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流着泪,一声不响。
年轻人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夏洛踩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两个同样贫困而快乐的家庭,两对同样艰难地做出了选择的夫妇,当初和睦亲近的邻里,在金钱的浸染下,都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B.城里来的年轻女人亲热地吻小夏洛肮脏的脸蛋,拼命塞给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价钱带走小瓦兰,表现了她善良且喜爱孩子。
C.“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这里没存眼泪,没有犹豫,提高价码的要求,显示了乡下女人的冷静、精明、善于算计。
D.蒂瓦什夫妇没有卖掉自己的孩子,一直贫困;瓦兰夫妇让人带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适:看来幸福只会垂青明智、务实的选择。
E.小说带我们走入了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农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看到偶然机会对人的重要影响,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
& (2)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6分)
& (3)小说中蒂瓦什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局和贯穿全文的对比历来为人称道,你更欣赏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名闻遐迩。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再贴切不过。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曾在学校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小文章贴补家用。他一生坎坷,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著名作家、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说:“张先生的代表作《负暄三话》对当代散文深有影响,扩大了散文天地,开阔了读者眼界,提高了人们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功不可没,值得后人永远珍视。”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评价:“他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改革开放以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流出了以《负暄三话》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一时国人争读,影响巨大。当时张中行年已八十,遂有“老旋风”之说。当今中国大器晚成者,应数张中行也。
张中行毕生感念北大,推崇“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红楼精神。他在《流年碎影》中深情地写道:“北大之所以为‘大’,是靠有胡适、钱穆、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等等著作等身的名教授。”又说:“有的人位高,如蒋梦麟,是校长,可是没听说他有什么著作,在学生的眼里,不过是上方派来的一个官而已。”是北大培植了张中行深厚的学养,也是北大精神奠定了他的平民思想。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形成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迫使张中行往书堆里钴,希望日后有所“名堂”。他认为“治学是清高的事业,所以要远离政场”,这一平民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期颐之年,有晚学向他讨教人生感悟,他坦言:“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小民适然的生活。”张中行尊尚师道,但他持论公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影象。如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由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由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
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某次同事遭窃,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位乡下中学生给张中行写信,说很喜欢读他的书,但没钱买。他认为他很诚实,就赠书给他。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
张中行到八十五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家中设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陈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桌上备有文房四宝书稿之类,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床上的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然。他写的尽是“琐事”,但记的都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平淡冲和,清隽优雅,在不动声色之间记人叙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令人回味。
(摘编自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
①张中行的名字是启蒙老师刘先生起的。学名“璇”,字“仲衡”。因字难认,又不忍师爱,张中行删繁就简,巧用“仲”去人旁,用“衡”去“鱼”,遂成“中行”。
(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
②张中行晚年著书,在气脉上暗袭前人。观其文,是从金石里流出来的,又沐以西哲的光泽,还杂有旧诗文的风采。不像流行的时文那么甜腻,冷涩的心绪在流淌着。
(孙郁《张中行别传》)
③平时到办公室来找他的人很多,有居士、画家、书法家、藏书家,名气都不太大。来往的人,多是世俗意义上失败的、不得志的人。他对这些人有天然的亲情,好像天底下最有趣的人就在这个群落里。
&(孙郁《张中行别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他涉猎广泛,学贯中西,但一生坎坷,不被认同,却从不以为意,始终平淡冲和。
B.张中行深受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影响,他看重北大像胡适这样著作等身的名教授,而对没有著作、只居高位的校长则有轻视之意。
C.张中行助人讲究艺术:同事遭窃却只援助一半金额,以化解受助者的难堪;乡下学生索书,他先要考察其诚实才答应赠书。
D.张中行改名“仲衡”为“中行”,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有实事求是的看法,既不溢美,也不隐恶,这都体现了他的尊尚师道。
E.张中行家中的摆设与其人品个性互为表里,家中没做任何装修,简陋的书房、卧室体现着先生不慕虚荣、古朴简易的品质。
(2)张中行被世人称为“布衣学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材料中众人从哪些角度对张中行做了高度评价?请简要分析。(6分)
(4)张中行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文人苏轼、辛弃疾等刨作的词,大都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识,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修养,即使是后世最挑剔的评论家也不能不赞一词。
B.乐器店的橱窗里,一个胸佩平安符的兵马俑微笑着站在一架扬琴旁,这种新颖的混搭组合让人哑然失笑,也引发人们新的思索。
C.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突然又江河日下,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
D.办案法官在充分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本着司法为民、案结事了的原则,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以一片苦心孤诣的真诚打动了原告、被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会议公报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公平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创新驱动至关重要。
B.由于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必须倚重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原棉及加工品,一些心怀叵测者就想一直把持定价权,乘机要挟我们。
C.西安最近对两座“由隋入唐”的大墓进行了成功的考古发掘,这一成功得益于此前有关部门虚心研究民众建议、认真采纳专家意见的成效。
D.日前,河南首条地铁建成通车,这项横贯城市东西的巨大工程,既蕴含着为建地铁搬离故居的市民的奉献之情,也凝聚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心血。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
。面对着这高山丽景,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和明朗。
①映着淡青色的天光
②一直延伸到天际
③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
④那静绝人世的一脉层峦叠嶂
⑤一块块地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⑥就投影在文明游骋的深眸里
A.①③④②⑤⑥&&&
B.③②⑤④⑥①&&
C.④⑥①③②⑤&&&
D.⑥④⑤③①②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大量久为世人所不知道的古代文字材料陆续出土:在西方,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和随之兴起的对古代埃及文明的研究;在东方,中国古代甲骨、钟鼎、石鼓、竹简、木牍等文字的发现,补充和订正了对殷周及稍后文明的研究。
一八九八年,中国在河南安阳发现甲骨卜辞的材料,一九一七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论》,从此,&
。西方有人曾认为直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国的天文学还没有产生,但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中叶就有了记录天文现象的信史,可见,&
。古文字的释读成功,和同时出现于世的大批古代物质遗留,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③& 。
17.阅读下面的漫画,写出该漫画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不超过80个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年轻人来到微软公司,径直敲开总经理的门,说:“我想在贵公司谋求一份工作。”总经理很诧异,说:“我们这段时间没有刊登招聘广告啊!”年轻人认真地说:“我很想试一试。”总经理觉得很新鲜,破例给年轻人一次机会,结果年轻人表现得不很理想,总经理笑着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一周后,年轻人再次来到微软,这次虽然有不小的进步,仍未得到认可。总经理依然笑着说:“等你准备好了再说吧。”
年轻人先后八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他被公司录用了。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一名高级管理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握手变作揖?|握手|文化_凤凰评论
握手变作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握手这种我们很多年的社交礼仪遭到了质疑,有专家认为,这是传播疾病的一种途径,呼吁“见面拱手”回归。那么,见面握手真的变成了疾病传播途径?让你拱手或者微倾身体作为打招呼的模式,你能接受吗?
【起因】日前,握手这种我们很多年的社交礼仪遭到了质疑,有专家认为,这是传播疾病的一种途径,呼吁“见面拱手”回归。那么,见面握手真的变成了疾病传播途径?让你拱手或者微倾身体作为打招呼的模式,你能接受吗?(9月28日《金陵晚报》)【正解】作揖,中国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近义词】在中国的近义词,抱拳。准确说抱拳应该是作揖的简化版,作揖是抱拳的同时还要深深地鞠躬,但这不利于江湖人摆开架势。两个江湖豪杰见面抱拳致意,大侠安好?在西方的近义词,握手。梁实秋先生在一篇散文里提过,西方的握手好像起源于骑士比剑,原本决斗时候骑士要戴手套的,握手表示我没有带决斗的装备来,表示友好。【演变】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为什么过去没有被取代,而是西装代替满式长袍的近代被取代?原因很简单,握手礼不适合我国古代的国情。古代的贵族,服装大多是长衣广袖,不便于行握手礼。总不能为了行握手礼,准备两个仆人拉袖子吧。【议论】“握手变作揖”的仪式之争,从专业上讲,虽然通过握手传播疾病的几率不是很大,但可以间接传播一些疾病,比如流感等。由于你所面对的对象的情况如何,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更何况实际的条件,也不允许握手之后能仔细清洗一次。可以说,握手在疾病传染和健康的危害方面,确实具有明确的风险系数,在其他方式也足以代替的情况下,握手还是作揖理应有所选择。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西方的握手也好,还是东方曾经的作揖,都应当成为一种选项而不是绝对的标准。或许,当你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别人先给你作揖,那么你采取同样的方式回报,仪式就在互动中完成了;同样,当别人伸出一只手时,你也伸出一只手,这样就完成了一种礼仪。或许,相比于安全性而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延续的消失,才是最大的危机所在。如果你对握手可以传播疾病不以为然,那么请对“见面拱手”的回归持以文化的尊重、传统的敬畏。若连民族性的文化都无以延续,都不能做到继承,那么国际接轨与时尚,其实是对自我优势的放弃,大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小到握手还是作揖的讨论,都概不能免。故而,对于握手还是作揖这一命题,以安全性为引子,而展开对文化的思考,应是一种现实要求和历史使命。 堂吉伟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评论官方微信
播放数:293830
播放数:292140
播放数:209754
播放数:25241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实秋 饺子 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