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工降雨条件具备的条件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同时请务必提供文档名称和文档地址,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答案(尔雅园林艺术概论16年春季期答案)
下载积分:1688
内容提示:答案(尔雅园林艺术概论16年春季期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658|
上传日期: 22:03: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答案(尔雅园林艺术概论16年春季期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自然环境中,要产生降水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大气有①足够的水汽②充足的凝结核③水平运动④上升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等三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答案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来源:学&科&网]
3.该区域可能位于
&&&A.日本本州岛 &&B.澳大利亚大陆东部
&&&C.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D.南美洲南部[来源:学.科.网]&
试题分析:
1.从等高线、自然带图上看,为南北走向的山脉,西侧面向海洋一侧,
0-500米为落叶林;500-2000米为针叶林;米为草甸;3000以上为荒漠。东侧:3000米以上为荒漠;米为草甸;1000米以下为荒漠。从水平自然带南北更替规律看,落叶林为温带,此山麓自然带为落叶林带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可排除亚热带(亚热带有两种自然带,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可排除温带季风气候,因其不在亚洲大陆东岸;从气候类型上讲,只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合适;若选温带沙漠气候,但也有可能为温带草原。故选B,ACD错误。
2.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不同,而降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山脉阻挡西风进入,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选C。
3.此图是指大陆的西侧,日本本州岛、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都位于东部,所以ABC均错;只有南美洲南部最合题意。故选D。
考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世界主要区域地理。
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初步估计与常规天然气相当。下图示意页岩气开采过程,其核心技术是水平井技术与水力压裂技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常规储存的地质构造是
&&&A.盆地
&&&&&B.平原
&&&C.向斜 &&&&&D.背斜
5.开采页岩气会对哪种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生物资源 &&
&&D.矿产资源
6.我较晚,最主要的原因是
&&&A.埋藏深、开采难度大
&&&B.地质构造复杂
&&&C.储量少、分布分散
试题分析:
4.由于天然气比水轻,常规天然气储存地质构造当然是背斜。故选D。
5.从图上看,水力压裂需要大量的水,回收水还需要送到处理厂,故对水资源会产生巨大影响。故选A。
6.我国页岩气开发较晚,从题目给出的信息看,影响开采的最主要是需要两项技术,可见技术力量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
考点:地质构造,生产发展的条件,地理环境整体性。
日上午,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下图为此次科考计划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南极科考出发时,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影子朝向为
&&&&&&&.西南
&&&&&&&.西北
8.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两个月后
&&&A.①海域沿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②附近半岛河流进入汛期
&&&C.③附近岛屿西侧草木葱绿
&&&&&&&&&D.⑤所在国农民正忙着剪羊毛[来源:学科网]
9.科考队完成任务回国,经过④地时为次年4月初,此时的航行状况是
&&&A.逆风逆水 &&&&B.顺风顺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考点:洋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风带。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
&&&&A.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B.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C.大致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D.大致从东北向西南递增
11.关于年日照时数
&&&&A.甲于3600,乙260
&&&&B.甲3600,乙260
&&&&C.甲3600,乙260
&&&&D.甲于360,乙260
试题分析:
10.从总体上观察,把握分布规律,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故选A。
11.甲乙两地都为数值闭合的区域。从等日照线分布上看,甲周边是3600,往外到3400,再向外是3200,从这种趋势上判断甲应高于3600。乙位于的区域中,一般这样的等值线和周围低相同的中间值就小,反之就大,乙其周边的数值是2600和小的相同,所以中间数值小,乙低于2600。故选D。
考点:等值线的判读。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在海河交汇处,当淡水与海水相遇时,淡水会自然地向海水渗透并产生渗透压,这种能量被称为“盐差能”。实验表明,当海水含盐度为3.5%时,其与河水之间的“盐差能”相当于240m水头差的能量密度。“水压塔渗压系统”(乙图所示)为“盐差能”开发的试验方案之一。
&&&&材料二
&荷兰阿夫鲁戴克大坝(见甲图)中段的首家“盐差能”试验电厂已于2014年11月底发电。半透膜是盐差能发电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该电厂每平方米半透膜的发电功率为1.3瓦,而盐差能发电要实现经济盈利,半透膜的发电功率应达到每平方米2—3瓦,半透膜安装总面积应达到数百万平方米。
(1)荷兰“盐差能”蕴藏量丰富,请分析原因。(6分)
(2)与风力发电相比,“盐差能”发电有何优势?(6分)
[来源:学+科+网Z+X+X+K]
(3)分析荷兰尝试开发“盐差能”的原因。(6分)
(4)在实际试验中发现,“水压塔渗压系统”发电效率远比理论值低,请分析可能的原因。(6分)
(1)临海,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河流众多,水量稳定。(每点3分)核心:海水多,淡水丰富。
(2)受天气的影响小;占用土地少。(每点3分)
(3)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盐差能”属清洁能源,利于环境保护;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每点2分)
(4)(半透膜)技术不成熟;淡水渗透进海水后,海水浓度下降,半透膜两侧盐度差会下降;半透膜容易受河(湖)床泥沙及污染物堵塞致使效率下降;半透膜容易受水生生物的影响。(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
考点:区域地理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炉。新华社发布的《草案》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材料二 &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路线图
(1)阐释城市群形成过程。(8分)
(2)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说出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各自的优势。(6分)
(3)描述中国城市群的分布特点。(8分)
&&请42、43、44三道2B铅笔涂评首进行不评
(1)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城市群。(以采意给分为主,8分)
(2)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6分)
(3)分布不平衡;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多,西部少;第二、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区多,第一级阶梯少;沿海、沿江地区多;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沿线多。(每点2分,答出4点,8分)
试题分析:
(1)可以从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职能的不断增强,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城市联系,相互影响这些方面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城市体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城市规模有大小之分,城市区位和发展历史不同,城市的职能也就不同,许多城市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依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和文化职能为主;天津港口区位明显,工业基础好也是制造业优势突出;石家庄交通条件较好,具有商贸业的优势。[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本题主要观察图,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主要看是否分析均匀,若分布不均,就要分别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哪些地区较少分布。
考点: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发展。
42.(10分)旅游地理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积极打造“江南文化看绍兴”等品牌,许多景点免费为游客开放,并通过拍摄《小城大爱》等微电影带来了滚滚客流。下图为绍兴市旅游资源分布图。
资源条件: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品质好);用事实列举资源丰富(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旅游价值高;政策支持,宣传力度大。(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保护建议:(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环保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考点: 旅游资源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也门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大部分是热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近年来长期遭受战乱。2015年Il月2日,也门罕有的遭受4级飓风(最高级为5级)“查帕拉”吹袭。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指出,查帕拉的风力达到时速160—185公里,最高阵风达240公里,在海上卷起了10米高的海浪,并带来特大暴雨,48小时之内带来500毫米降水量,是当地每年平均总水量的10倍。当地气象局指出,“查帕拉”是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飓风,“查帕拉”使当地人民生活雪上加霜。
试分析此次飓风造成危害严重的原因。(分)
&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巨大危害;降水强度大,地表物质疏松,易形成次生灾害;经济落后,防灾能力差,救灾效率低;居民素质较低,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预警系统落后监测预报不及时。
概括为6个方面:狂风(风大);暴雨(降水强度大);风暴潮(潮高);次生灾害严重;防灾(预警);减灾。6选5,每个2分。
试题分析:
&&&&大风这种自然灾害危害要从大风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因为大风往往会造成暴雨,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造成风暴潮,所以在分析时进行多方面的联系,灾害危害的大小还与人们的防灾意识、防灾能力有关,这些方面也要进行分析。简答题尽量要分析清楚、细致和全面。
考点:自然灾害与防治
4.(分)环境保护
&&&&“两会”期间,土壤污染治理受到了热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称,环保部已经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即将出台实施“土十条”。最近的一份全国性土壤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其中耕地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分析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来源:大气沉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农药化肥施用。
措施:土壤污染物质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净化(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也可种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增施有机肥料。通过调节土壤水、气比例,使许多重金属都可生成难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条件的变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换土和翻土。
要点:大气、水体、固体、肥药,4选3,每个2分,共6分。生物降解、化学改良、工程换土,3选2,每个2分,共4分。
试题分析:
  土壤污染物来源主要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城市污染方面进行分析。治理措施首先要考虑污染,然后再从生物转化,物理和化学处理。要分层次进行分析,不能没有条理性。
我的更多文章:
( 08:50:39)( 09:35:07)( 07:02:39)( 07:39:47)( 07:21:18)( 14:11:15)( 13:45:52)( 10:29:39)( 13:25:32)( 06:26: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工降水_百度百科
,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根据不同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向云中播撒、、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试验是在1958年,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1987年在扑灭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武汉市将拨600万元经费用于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以减缓或消除雾霾影响。[1]
人工降水原理
运用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或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是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人工降水条件
一般在自然云已经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条件下,人工降水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由于降水的自然变率很大,人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较小,如何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就显得
十分困难。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是催化后的实际降水量和不经催化的自然可能降水量之差。实际降水量可以测定,但能否正确估价自然可能降水量,就成了效果检验的关键。在对降水的物理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统计学的方法对自然可能降水量作出估价。初期的方法,多数采用回归统计法,在人工催化附近选择一个不受催化影响的地区作为对比,用历史资料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降水量的。把人工降水试验期间对比区的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目标区的自然可能降水量,再与目标区实测降水量对比,就可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同一次试验,选用不同的对比区或者不同年限的历史资料作对比,得出的结果,可能出入很大,所以这种方法的可信度不高。一般认为随机试验可以避免主观的偏差得到统计学上的可信估价。随机试验是把适合于人工降水的试验机会(试验单元)按照随机规则(例如抽签)分成两组:一组催化并观测,另一组不催化只观测,作对比。当试验单元足够多时,随机决定的两组试验单元的自然条件应该只有极小的系统性差别,而两组试验实测降水量的系统性差异,就可以归之为人工催化的结果。判断催化效果,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当判断催化有效而实际无效时,常以显著度水平来表示这种可能性。显著度水平越小,判断催化有效的可信度越高。在人工降水试验中,一般要求显著度水平小于5%,即可信度大于95%。  
 由于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人工降水试验作为开发水资源的一种潜在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上先后有大约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1958年以后,中国北方各省,曾用飞机向大范围层状云中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等成冰催化剂,试图增加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中国南方各省,也曾用飞机或高射炮向积状云内播撒盐粉或碘化银等催化剂,以期增加夏旱时期的降水量。但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效果检验还有很多困难。  人工降水的效果受云和其他条件所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有显著的正效果,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无效甚至出现负效果。不分条件笼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效果往往不显著。把试验单元按照某种指标分成几类分别统计,有时就能得出比较显著的结果。例如在冷云催化试验中按云顶温度分类,统计得出,在一定温度区间里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从人工降水研究来说,仅对降水增量作出估价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物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确切的了解。如催化剂在云中指定部位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冰晶或大滴的浓度是否明显增加等。观测和统计这些宏观和微观特征量的变化,可从物理过程上分析人工催化的效果。这种观测检验,称为人工降水效果的物理检验。如在冷云试验中观测到催化后冰晶浓度增大,过冷水滴减少,说明人工催化对云的微物理过程已起到作用。一般认为,人工降水的科学试验,必须根据统计学的要求,严格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长时间的试验,同时对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进行细致的野外探测和,才能使试验具有比较坚实的物理基础和统计的可信度。
人工降水方法
人工降水冷云催化
在温度低于0°C的降水过程中,冰晶浓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降水粒子浓度的实测资料和理论估算,只有当冰晶浓度达到1个/升或更高的量级时,才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云,若在其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剂,就可以增加冰晶浓度。每克干冰或碘化银,可产生1012个以上的冰晶,若用几百克,就可以使几十立方公里云体的冰晶浓度达 10个/升。这些人工冰晶通过过程迅速增长,促进冷云降水过程,使降水量增加。一些比较严格试验的统计分析表明,冷云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如果人工冰晶的浓度很大,则形成的雪晶的平均尺度较小,它们从云中下落到地面的时间较长,在气流的作用下,会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方而改变降水的分布。冷云催化的温度条件:人工降水的效果同云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就冷云催化而言,云中的温度条件十分重要。就整个云体而言,一般最低,常将它作为估计云中自然冰晶浓度的参数。当云顶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云中常会形成大量冰晶,这时用人工方法增加冰晶,效果就不显著。反过来,云顶温度如果太高,等催化剂的成冰能力就太低,也不利于人工催化。所以对冷云催化法增加降水来说,云顶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一些地形云和积云的人工降水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当云顶温度处于-10~-25°C时,人工降水的效果比较明显。这一最适宜的温度区间,称为温度窗。鉴于降水过程的复杂性,采用不同催化技术时,必须研究各类云中最有利的温度条件或其他条件。
人工降水暖云催化
在温度高于0°C的暖云里,降水主要在碰并过程中得到发展
。云滴越大,碰并增长就越快。计算表明,当云滴半径超过0.04毫米时,就可以迅速碰并而长成雨滴。在那种大云滴的浓度不足的自然云中,播撒大量半径大于0.04毫米的水滴,就能够促进降水过程。计算表明,每克水可以形成约几百万个大云滴,要催化10立方公里的云体,则需要几吨水。若往云中播撒一定大小的吸湿性物质颗粒或者溶液滴,它们能在云中吸湿而迅速长成大云滴,这样所需的催化剂量,就用不到水的十分之一。
除了播云以外,法国和苏联有人试验在地面加热,造成人工上升气流的方法,试图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激发或增加降水。美国有人设想利用沥青或吸收太阳,提高局地空气的温度,促进云的发展以增加降水。中国有人研究过爆炸对降水的影响。这些人工降水方法的研究,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
人工降水动力催化
通过冷云催化使云中产生大量冰晶,所释放的潜热将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而增加降水。它是60年代在人工降水试验方面的一项进展。积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主要决定于云内外温差造成的浮力。在发展旺盛的内,存在着大量过冷水滴。在这种云中播撒大量的成冰催化剂时,能使过冷水滴冻结而释放,水汽在冰粒表面凝华时也释放潜热。估计这两种潜热足以使云中局部温度升高0.5°C左右,这将加大浮力而促使某些积云的上升气流速度增大,云体扩展,生命期延长,结果使进入云体的水分总量增大而增加降水量。虽然动力催化同一般冷云催化所用的催化剂一样,但着眼点不同,动力催化所用的催化剂量必须大大增加,才可能收效。积云动力催化在50年代曾作过初步的尝试,但周密设计的积云动力催化试验,直到1963年才开始。J.辛普森在所做的随机试验表明,催化后积云的云顶平均增高1.6公里,平均雨量增加1.7倍。他指出,催化后云顶增高量同(见)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作过类似试验,但效果不一。有人对整个地区积云群体进行过动力催化的随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有增雨的效果。
人工降水催化剂
是二氧化碳的凝结固态。干冰的温度
是摄氏的负78.5度,因此在保持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下非常有用。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可以用隔离手套来做配置。干冰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许多层面了,干冰在增温时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直接转化为气体而省略掉转为液态的程序,因此其并不会产生液体,也因此称它做“干冰”。要将二氧化碳变成液态,就必须加大至5.1大气压才会出现。
制造人造雨:利用飞机将干冰洒在云上,云中的小水滴就会被冻结成许多小冰晶,促使更多的水蒸气凝结在上面,化为雨滴,降落到地面。
制造:由于干冰的温度很低,升华后低温的二氧化碳气体碰到空气后,可以使空气中的凝结成小水滴,所以有白气出现,所以舞台表演上,常使用干冰来制造云雾般的特殊效果。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干冰升华后仍可包覆在冷冻的物品上,能够维持较好的冷冻效果,尤其是在空运需要特别冷冻的物品,往往都使用它。
(AgI)为碘和银的化合物,黄色粉末(558度~),见光分解,并大量吸热,先变灰后变黑,不溶于水和氨水,用于照相术和人工降雨的晶核。
人工降水费用
上海首次施行人工增雨的初步预算中写道,实施一次人工增雨需要470万元,其中仅仅直接作用于云层的催化剂一次就需要40万元。当然这份等待批准的预算中不仅有飞机租用费、播撒设备等硬件费
干涸的土地
用,还包括地面监测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几十项。
人工增雨所用的火箭弹一枚的价值在元,用于使用的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价值在20万元左右。火箭弹属于军火,从运输费、押送费、保管费、发射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那么多工作人员背后默默地付出不能不算,每次都要发射探空气球,而且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些间接投入不好算,也算不清。
另据江苏省一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表》显示,2000年到2004年,全省共发射增雨火箭872枚,增雨17.5亿立方米。其中2004年已发射106枚,增雨1.1亿立方米。而人工增雨还需要GPS定位系统等多种设备及其他费用,所以成本比较昂贵,但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划算的。
人工降水发展历程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刀耕火种的初民,跪在赤热的阳光下祈求雨水;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他们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有时甚至祭献活人。巫师们用苇管向空中吹喷水珠,希望这种象征性的雨滴可以带来丰沛的雨水。美洲的印第安人在篱笆上挂上干瘪的蛇尸求雨,东方人跳龙舞,西方人做祈祷;但无情的干旱却一次次地使他们的希望和田地里的禾苗一起枯萎。
后来,求雨的花样不断翻新。有人鸣枪,有人爆破,还有人燃点化学物质,相信这类化合物的烟雾可能引来雨水。这些求雨者中也有个别幸运儿,偶然的巧合使他们的法术名噪一时。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个求雨者,机会赶得巧,颇有几次“灵验”,但弄巧成拙,几乎因此罹祸身亡。当时南部降雨达51厘米,大水吞没土地,人畜死伤无数,损失达数百万美元。愚昧的村民怨天尤人,指控这个求雨者施行法术招来大祸。
由于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和试验研究阶段。世界上先后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我国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我国一些经常发生干旱的省、区都积极开展了人工降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由于技术趋于成熟,人工降雨已成为抗旱的重要手段。
人工降水发明故事
直升机降水
直到1948年,人们才真正发现了科学的人工降雨方法。这一年,美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地找到了人工降雨的关键,解决了千百年没有解决的课题,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下雨的来龙去脉。水汽从海洋和湖泊的水面上升腾成为空气的一部分,然后形成云朵,雨水或雪片就从云中降下来。但是,水汽究竟怎样凝聚成雨滴,长期以来始终不甚了然。后来,约翰爱特金证明,水汽是积聚在等细小微粒周围形成水滴或冰晶的。这些微尘十分细小,肉眼根本无法觉察,但如果没有这些微尘,尽管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却不可能形成一滴雨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用电气公司聘请爱尔文博士研究飞机机翼在穿过云层时结冰的课题。年青的谢福正是兰格缪尔博士的助手。他们接受任务后,就动身到美国东北部的去,那里的山峰,雪暴频繁,寒风凛冽。
谢福和兰格缪尔整日在山间的严寒空气中工作。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气温常常在零摄氏度以下,但在他们周围和脚下缭绕的云朵之中,却并没有形成一粒冰晶。这个奇异的现象,深深留在谢福的脑海里。大战结束后,谢福制造了一台小机器,它能产生寒冷的。和新罕布什尔州山区云层中的空气十分相象。
谢福推测冷空气中不能形成冰晶可能是因为缺少如爱特金提到过的结晶中心。谢福往他的小机器里呼一大口气,然后开始冷却,再往冷空气中投放一点点粉末,比如面粉、糖粉等等。谢福耐心地做了几个月实验,往机器里扔进去各种他能够想得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粉末,但是竟然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形成雪花或雨珠凝结的中心。
1948年7月里的一个上午,炎日当空。谢福继续耐心地往冷空气里一次次地扔进各种粉末,仍然没有结果。这时,谢福的一个朋友邀清他去吃饭。谢福筋疲力尽,很乐意借此休息一下。临走,他把制冷器盖好,口朝上,使较重的冷空气沉到底部.不致逃逸出来。
谢福匆匆吃完午饭,心里还惦记着机器中的冷空气。他回到制冷机旁,一看温度计,已经上升到冰点以上了,不禁有些懊恼。几个月来,他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竟没有注意到盛夏已经不知不觉快要到了。谢福心想,大热天做冷冻实验,以后可得多留神些。今天的实验怎么办呢?他把盖子盖紧,耐心地等着制冷机重新使空气降温。谢福注视着缓缓下降的水银柱,心里着急,他转身找到一点干冰,想用来加快空气降温的过程。
谢福打开制冷机的盖子,把冒着白汽的干冰扔进去。这时,他又往制冷器里长长吐了一口气。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银色的光芒在闪烁,在射冷机的一束里,他看见了无数晶莹的银色晶体在滚动。谢福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冰晶。经过无数次失败,他竟然在偶然的一挥手之间成功了。谢福连忙叫来助手,他往制冷器里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同时又扔进一大把干冰。这时立刻出现了一片银光灿烂的小冰晶,缓缓地落下去,仿佛一层美丽的白色绒毛——的实验成功了。
谢福想,既然能在实验室中制造雪花,为什么不在田野上的云朵中去试试呢?他决定在飞机上装一架喷撒干冰的装置,飞上天试试看。
11月里寒冷的一天,谢福和兰格缪尔看见天边出现了。谢福立刻登上飞机。他知道很可能要飞许久才能找到适于播撒干冰的云层。这是一种体积硕大的灰色云朵,里面饱含着水汽。谢福选好时机,开动了机器,干冰像一条拖曳的飘带落在云朵中。喷撒了一半,干冰使周围气温降低,竟使飞机的发动机也熄了火。谢福急中生智,把剩下的干冰立刻从机舱窗口统统扔到下面的云层中。
在地面上等待的兰格缪尔博士仰望着从云端飘然而下的洁白的雪花,万分激动,谢福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浑身冻得发青,兰格缪尔欢呼着跑过去迎接他,欣喜地喊道:“你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谢福的实验确实在人类影响天气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此,牧场、田野和山区的上空,时常飞翔着科学家的飞机,他们在云层中倾撒干冰,让晶亮的雨滴滋润干渴的植物的根须。
谢福发现了用冷冻的方法可以形成人造雨之后,就不再去苦心寻求可以形成水滴中心的物质了。但是,通用电气公司的另一位青年科学家冯尼古特却不满足谢福的结论。正象当初年青的谢福有志于探索未知事物一样。他相信爱特金关于雨滴中心有微细颗粒的结论是有根据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找到一种体积和形状都适于形成水珠或冰晶中心的化学物质。冯尼古特最终选定了碘化银。他采用燃烧后得到的极细的粉末,希望撒播在云层中后形成雪花。
冯尼古特采用地面发射装置把碘化银发射到云层中,耐心地等待着。不料却毫无动静。冯尼古特,前去请教一位化学家。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原来冯尼古特使用的碘化银不够纯净。他很快换了新的碘化银,射入云层之后,果然纷纷扬扬飘下了洁白的雪花。
碘化银催雨剂一经使用,很快获得了比干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为碘化银很容易从地面上用简单的装置发射到云层中,不象使用干冰那样麻烦。使用干冰有时还有些危险。有几次巨大的干冰块直坠屋顶,凿成大洞,引起一片恐慌。
在成功的事实面前,最保守的人也承认,现代的人工降雨是控制天气的一大进展。今天,耕云播雨已经不是神话。谢福和冯尼古特的发明,给苦于干旱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他们勤于观察、勤于思索、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网易[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购师具备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