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钱学森回国真相不了中国被米国人截杀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语摘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语摘
51. 科学和娱乐,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适合于具有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的人群。(《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52.寓教于乐是不是一条普遍的教育规律?不一定。从幼儿园到初中,讲究这个没错,因为这与孩子的智力特点相符。到了大学以后再谈这个,大学的教育还强调寓教于乐,师生的智商轻则受到压制,重则受到伤害。(《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53.如果一个学生发现不了某一学科本身的乐趣,说明你选错了课;如果发现所有大学开设的课程都没有意思,说明你就不该来上大学。(《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54.如果你能欣赏我的美,那就爱上我吧;如果不能,请离开我吧。(《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55.几千年来中国教育最值得反省之处就在于,太多太多的像宰予这样的学生,被误解、被压制、被扼杀。(《东西方看待“优秀”的标准差异》)
56.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老院长Robert Joss的忠告:不要停留在令你舒服的环境中时间太久。(《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57.在大学期间,一个学生如果一直选修那些容易的、能拿高分的课,很可能一辈子就停留于“好学生”这个荣誉称号,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往往表现平庸。(《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58.常人一般是“用什么,学什么”;善于学习者则是“学什么,用什么”。(《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59.一个人敢修读一个概念都听不懂的课程,这需要勇气;能在最痛苦的课上坚持下去,这需要毅力。(《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60.课堂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学术活动,那才是真正的大开眼界、受启发、有挑战。(《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61.一个对学术讲座感兴趣的学生一定会有所作为。(《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62.学习是一个探险的过程。只有这样对待学习,才能领略天地之大美。(《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63.如果能够立法,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隐私权的一项内容加以保护,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里有学生的家庭的幸福指数一定会明显提高。(《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64.孔子也许不清楚,要推销自己,不是表决心,打保票,而是要用言辞系统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才能打动对方,说服对方。(《对能言善辩的传统偏见》)
65.中国的传统教育是贬低能言善辩者,起码是不鼓励。现代教育则是忽略口头表达能力,不培养。(《对能言善辩的传统偏见》)
66.亮亮堂堂做事,坦坦荡荡做人,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67.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缺的主要不是钱,而是诚信。(《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68.很多人都有课题,大家都可以想一想,科研经费有多少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学术界的腐败比官场能好多少?(《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69.美国人看起来“很傻很天真”,其实这是长期在“被诚信”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气质,那叫从容淡定。中国人看起来很机灵很精明,其实这是长期生活在“被不诚信”的环境中被别人防备和防备别人产生的气质,那叫心浮气躁。(《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70.诚信是保证西方教育科技发展的最大软实力。(《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钱学森问中国为什么一直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_百度知道宁可枪毙,也不能放钱学森回中国---深圳晚报
第A05版:钩沉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晚报头版
第A02 : 今关注
第A03 : 时事
第A04 : 影讯
第A05 : 钩沉
第A06 : 钩沉
第A07 : 钩沉
第A08 : 钩沉
宁可枪毙,也不能放钱学森回中国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讲台上。
刘莹 “钱学森是制造火箭导弹的顶尖专家!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中国!”这句话如今广为人知。说话者是美国五角大楼海军部原副部长金贝尔,时间为1950年的夏天。 1950年,钱学森为了顺利返回新中国,向金贝尔递交了辞去美国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的报告。但他的战略价值让五角大楼紧张万分,钱学森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 直到1955年8月,恰逢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召开,中方谈判代表王炳南当场宣读了钱学森“请求帮助回国”的信,美国代表请示美国国务院,国务院又请示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朝鲜战争已经结束,钱学森在中国不会有“用武之地”,就说了一句:“让他回去吧!” 艾森豪威尔总统这一放,犹如驱龙入大海,送虎归山林。几年后,钱学森这个名字在东方掀起了一系列巨响,令美国人震惊懊悔。 两弹一星,关怀铸就奇迹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全体委员。主席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来到了第一桌,用湖南话招呼:“学森同志,请坐这里。”中青年科学家钱学森坐在毛主席右边的贵宾席,成为宴会厅最受瞩目的焦点。 钱学森后来知道,是毛主席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亲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1桌。毛主席高兴地对钱学森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我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挥我国的经济建设。” 2月4日,钱学森向叶剑英和陈赓汇报了研制发展火箭、导弹事业的初步设想和蓝图。在叶剑英和陈赓的引见下,他第一次单独面见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亲切地拉着他的手到沙发前坐下说:“学森同志,刚才叶帅向我谈了你的想法,我完全赞成。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尽快把你的想法,形成一个书面意见,包括如何组建机构,调配人力,需要些什么条件等等,以便提交中央讨论,好吗?”面对亲自组织营救自己回国的开国总理,钱学森用力抑制住内心海潮般翻滚的激动,只说了两个字“好的”。 2月17日,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便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这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事业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岁月里,钱学森和他的战友们白手起家,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两弹一星”的奇迹不断上演……
三次激动,两次与党相连 日,一次规格极高的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杨尚昆等几乎所有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仪式。 200人参加颁奖仪式,获奖人只有一位——钱学森,他获得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这个隆重的史无前例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的获奖感言却让大家大吃一惊。他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会场鸦雀无声,面对如此高的荣誉,谁会不激动呢? 他说:“我第一次激动是1955年,我终于被允许回国了,当我带着妻子蒋英和孩子去向我的恩师冯·卡门辞行时,手里拿着一本在美国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希望恩师给予指点和教诲。他翻了翻书很感慨地对我说,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我一听他说这话,激动极了。能在学术上超过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口气,证明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外国人笨,我真是太意想不到了,太激动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日,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这是第二次激动! 今年,我看到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序里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我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并且与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连在一起了。有了这三次激动,我今天倒不怎么激动了。” 钱学森的肺腑之言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深思和满堂掌声。在他心中,国家、人民最重,名利、荣誉最轻。他的三次激动,两次与党相连,深刻表现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以及他与党的不解情缘。 (作者系《钱学森故事》一书作者)有哪些在中国名人在外国有很多利益,而选择回祖国争光、报效! 例如:邓稼先.钱学森. 还有谁?又要写出那个人是怎样不被利益迷惑的!又要写出那个人是怎样不被利益迷惑的故事和动人事迹!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员每天晚上隔10分钟进室内开一次电灯,使他根本无法入睡.钱学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学院中坚持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可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学家、留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3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回中国.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李四光,原名仲揆,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附李四光简历  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   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 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 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 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 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 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日 逝世于北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学森回国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