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的来历和调查北京地名的来历历

山西各市县名称的由来,居然还有平遥???
山西各市县名称的由来,居然还有平遥???
山西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古为并州地;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太原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大同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阳泉阳泉地名的形成与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现象及其自然环境有关,起先为村名,后用作火车站名、镇名,1947年5月成为市名。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阳泉村立村不晚于北宋,随着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变成了“大阳泉”、“小阳泉”两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铁路通至小阳泉村域并设车站,取名“阳泉站”,渐渐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工商、军事重镇“阳泉镇”。1947年5月,阳泉市正式建立,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一座人民城市。辖三区两县。长治古称上党,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南北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辖两区一市十县。晋城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朔州“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辖两区四县。忻州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为忻县地区专署。1983年改为忻州地区行署。2001年改称忻州市。辖一区一市十二县。晋中1949年8月设置榆次专区,因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9月改设地级晋中市,辖一区一市九县。吕梁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辖一区两市十县。临汾北魏时在今临汾市区建“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滨临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设临汾市,2001年设地级临汾市。辖一区两市十四县。运城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山西85个县名来历古交市: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移治今交城县城,历代为交城、阳曲二县地。1958年设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阳曲县:汉置阳曲县。据《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此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此说有误。清道光《阳曲县志》曰:“阳曲乃汾曲之阳。”清徐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取二县首字命名。娄烦县:娄烦古称楼烦,本部族名。据《项羽本记》:“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始置楼烦县,故治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无关。今娄烦县本唐楼烦监地,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后废为镇。1971年复设娄烦县。据《元和郡县志》,娄烦县,取义古为北狄娄烦王所居。天镇县: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县,隋置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兼镇虏卫,取二卫首字,因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天镇县,因卫得名。灵邱县:西汉置灵邱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简写为丘。阳高县: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并阳和,高山二卫置阳高卫,后改县。各取首字命名。左云县:明并大同左卫,云川右卫,置左云川卫。清置左云县。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广灵县:在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置平舒县,五代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易广陵为广灵。浑源县:唐代设浑源县。据《浑源州志》载,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平定县 :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长子县: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西汉置长子县。平顺县 :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襄垣县: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沁源县: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屯留县: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黎城县: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潞城市: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设市。沁县: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壶关县: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武乡县: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高平市: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设市。陵川县: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阳城县: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沁水县: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山阴县:辽置河阴县,以在桑干河之阴,水南曰阴,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属县同名,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故名。应县: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1912年建县。右玉县:唐天宝年间置静边军于右玉城。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卫,称右玉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为右玉林卫的省称,由大同右卫和玉林卫而得名。怀仁县:辽置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时“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代县: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神池县: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五寨县: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五台县:汉设虑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原平市: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静乐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岢岚县,后改汾源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繁峙县: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宁武县:唐末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清置宁武府,后改宁武县。保德县:唐为岚州地,金置保德州。据《保德州志》,保德,城濒黄河,扼山陕往还要冲,取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定襄县: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河曲县:金置河曲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岢岚县: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昔阳县:据《元和郡县志》载,昔阳城一名“夕阳城”。按《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这样看来,昔阳原是因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阳”。东汉置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灵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祁县: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左权县: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寿阳县: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介休市: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设市。太谷县: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和顺县: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平遥县: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榆社县: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文水县: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中阳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兴县: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汾阳市: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1996年设市。临县: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9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方山县: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孝义市:三国魏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唐改孝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敕赐县名曰孝义。1992年设市。柳林县:1971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岚县: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612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据《元和郡县志》,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交口县:1971年由中阳、灵石两县析置交口县。县以原交口公社为县治得名。交城县: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石楼县: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据《元和郡县志》,县因县东南有石楼山得名。侯马市:西汉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清设巡司。1958年设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汾西县: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为吉县。霍州市:周初为霍国,据嘉庚《一统志》,以县东霍山为名。金称霍州。1912年改为霍县。1989年设市。安泽县:1914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大宁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浮山县: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并入禽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古县:1971年由安泽、浮山两县析置古县。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隰县: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唐称隰州。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1912年改为隰县。襄汾县: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县。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翼城县: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永和县: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乡宁县: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曲沃县:汉为绛县地,后魏始置曲沃县。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洪洞县: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闻喜县: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新绛县: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垣曲县: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河津市: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中国33个地名的来历
导读:地名,承载历史,更融着情感与乡愁。“洛阳”为何叫洛阳?“广州”是什么意思?“天津”之名又从何而来?……33个地名的由来
地名,承载历史,更融着情感与乡愁。“洛阳”为何叫洛阳?“广州”是什么意思?“天津”之名又从何而来?……33个地名的由来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探讨贴】今天在南门照的地图,有两个地名有疑问。_印象平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418贴子:
【探讨贴】今天在南门照的地图,有两个地名有疑问。收藏
平遥古城 APP预订有特价 免预约 不排队!携程门票低价风暴 就是便宜
北京(BEIJING)?
蝣蜒巷和壁景堡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壁景堡,原先有个传说,具体的不记得了,好像是八仙修的,也叫观巷,如果有缘的在黄昏时候还可以看见八仙过海的情景
蝣蜒活活日
后改成新民巷,
我就生在蝣蜒活活日么水源源
东壁景堡南起堡门,北至关帝庙(今废) ,后期延伸至北马道,全长170米,宽3.5米。
西、中、东每座堡之南端,原均有堡门面临堡外街,堡内均有水井。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的"县城图"中,将此堡标名为“北京堡”,地名来历待考。然“壁景堡”的原状应视为古代"里坊制"的遗痕。迎熏门所刻应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的[县城图]
还有灰渣坡。。
平遥城东北角的壁景堡。壁景堡由东、中、西三堡并列组成,各堡皆有一条长约200多米,宽约4.5米的巷道贯穿南北。巷端有堡门,夜间关闭并有专人看守。这种民居群的组织类似汉唐时城市中的“里坊制”,可以说是“里坊制”的遗存。站在堡外街上,只见连绵高耸的堡墙,墙上远近开三个入口,显得十分萧条。中堡的堡门尤存。高大的墙上开一道券门。门内是一条笔直的巷子。狭长的巷道由墙峙高夹,好象故宫东西六宫的夹道般深遂旷冷。灰中透黄的大墙冷漠严峻。部分墙体经风雨侵蚀,风化剥落,呈现历史的苍桑感。住宅向巷中开垂花门。往门中窥视,仅见一方照壁。照壁上常有一方精致的楼阁式佛龛,供奉土地等神灵。宅门开向巷道的宅院一般东西走向,正房东西向,厢房居南北两则,亦有向巷道开引道者,则宅门开向引道,天井南北纵长,厢房东西向。院中正房有锢窟形式者。所谓锢窟即地面上建的砖拱窟。外表和室内各砌一皮砖,中间填碎石,以素土夯实。墙体厚达一尺余。窟顶发券,室内与靠崖窟洞无异。正房一般作三至五孔窟,横向以券洞相联。拱券上填土夯实,预留水道,平砖墁砌,找坡至排水口,最后砖缝抹灰,使屋顶厚及二、三尺。锢窟的保温隔热性能很好,有较大的热惯性,冬暖夏凉,为当地人喜爱。但由于作锢窟费工费时,费料,一般人家建不起,于是成为富人家的奢侈品。竟有人家的平房在墙上砌成发券形窗门洞,模仿锢窟的造型,可见其深得人心。 摘自
这就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的[县城图]
以前没注意,好象街上挂的都是壁景堡。
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地名一变,意思也就大变了。还敢刻在石头上?当下的社会一团糟,还好意思世界第二?
写做了哇??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你院病人可有会石刻者?
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个真的是不知道!
这个真不知道。我都没听说过。
这个属于大问题吧?应该修改一下。
看了一下大家的跟贴,也私下问了一下这一带居住的城内居民,约定俗称,1楼应该是壁景堡,2楼应该是蝣蜒巷(或者蚰蜒巷)。11楼天纹高这个光绪八年的图图也很说明问题,原来光绪八年的县志就是按“北京堡”和“油油巷”画的。感谢这位画图的先人,为我们留下这张图纸,给今天的人考证平遥历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为什么当初这位先人不按古城人约定俗称的写法,把这些地名这样标注呢?这个可能只有他老人家本人才知道了。原来这场争议,不是今天才有的,从清朝就开始了。这样说来,这些字刻成今天这样,不是某几个刻字工匠的错,也不能怪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他们也只是按照光绪八年的县志,复制了这张图。而且南门广场的石图底下就有标注:根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所绘(原句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充分证明文化工作者们的工作很严谨。我们谁都没错,完全可以把责任都推给先人,皆大欢喜了。比如平遥这个地名,我们今天听着很舒服,但平遥的县志中也写了,以前这里叫平陶,为了避讳北魏皇帝“拓跋焘”大人的名讳,才改成平遥的。是啊,要咬文嚼字,这事说起来可就大了去了。话说回来,咱不谈那么大那么多,就说这张图。平遥古城南门广场,既是平遥对外展示的南大门,也是平遥人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每年有许多大型活动在那里举行,每天有许多游客和平遥本地人在那里来来往往。我相信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这张图前驻足观看。特别是平遥城内人自己,看这张图的时候感觉更不一样,因为那其中的某一个点,就是他们自己家所在的位置。我不知道在壁津堡和蝣蜒巷住着的城内人,看到这张图会作何感想?就在我驻足拍摄的时候,周围聚集了几个大爷,他们和我一起看这几个字,很肯定地告诉我,这几个字错了。老百姓他不管你是光绪的还是宣统的,是清朝的还是民国的,和他们的习惯叫法不一样,就是不对。原本只有那位先人自己,标注了那几个字。没有听说他是为了要避讳哪个大人物的名讳,没有听说要改这些地名的前后情由,那我只能这么猜想:他老人家当时可能喝醉了,可能疲惫了,可能突发奇想,可能觉得那些字不雅。总之,他老人家随手这么一写,就这样了。后来成了县志,权威,不可质疑,很强大的样子。毕竟别的地方都能和人们的约定俗称对上,就这么一两个地方有争议。我毫不怀疑这部县志的权威,但我觉得,那位先人在这两个地名的标注问题上,错了。以至于让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们,也得按他画的那张图刻字。以至于今天我在这里发了这个贴子,引起这个小小的争议。该修改的一定得改,而且要有勇气改。有些问题很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做就做了吧。不要学修县志的那位先人,把问题留给后人,结果反而放大了问题本身。
这个真不知道。我都没听说过。
北京堡应该是壁景堡吧,这个应该改一下.
山里娃路过瞅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山西省地名由来
山西省地名由来
(Shanxi Sheng)
1(Taiyuan Shi)
112537819121927
(Gujiao Shi)
(Yangqu Xian)
(Qingxu Xian)
1123376(596)(1763)1952
(Loafan Xian)
1118380(889)1971
2(Datong ShiXian)
11364001949
(Tianzhen Xian)
1140404(1393)(1725)
(Llngqin Xian)
(Yanggao Xian)
(Zuoyun Xian)
(Guangling Xian)
(Huntyuan Xian)
3(Yangquan Shi)
11353781949
(Pingding Xian)
1136378(742)(979)
1134381(596)(606)
4(Changzhi ShiXian)
1131362(1528)1945
(Zhangzi Xian)
(Pingshun Xian)
(Xiangyuan Xian)
(Qinyyuan Xian)
(Tunliu Xian)&&&
1128363(593)
(Licheng Xian)
1133365(698)
(Luchen Shi)
1132363()()(596)1994
(Qin Xian)
11273671911
(Huguan Xian)
1132361(489)
(Wuxiang Xian)
5(Jinchen Shi)
1128355(621)(627)1983
(Gaoping Shi)
11293581993
(Lingchuan Xian)
113235.7(596)
(Yangcheng Xian)
(Qinshui Xian)
6(Shuozhou Shi)
11843931988
(Shanyin Xian)
1128395(1167)
(Ying Xian)
11313951912
(Youyu Xian)
1124404(1409)(1449)
(Huairen Xian)&&&
7(Xinzhou Shi)
1127384()19121983
(Dai Xian)
1129390(598)(1373)
(Shenchi Xian)
1121390(1725)
(Wuzhai Xian)
1118389(1537)(1785)
(Wutai Xian)
(Yuanping Shi)
112738719601993
(Pianguan Xian)
(Jingle Xian)
111938.3(583)(608)
(Fanshi Xian)
(Ningwu Xian)
(Baode Xian)
(Dingxiang Xian)
1129384(621)
(Hequ Xian)
(Kelan Xian)
8(Yaci Shi)
11273761954
(Xiyang Xian)
1137376(1796)19121914
(Lingshi Xian)
1118368(590)
(Zuoquan Xian)
1133371194262
(Shouyang Xian)
(Jiexiu Shi)
11193701992
(Taigu Xian)
(Heshun Xian)
(Pingyao Xian)
(Yushe Xian)
1129370(596)
9(Lishi Shi)
11113751996
(Wenshui xian)
1120374(590)
(Zhongyang Xian)
11113731914
(Xing Xian)
(Fenyang Shi)
11183721996
(Lin Xian)
1109379(981)(620)()
(Fangshan Xian)
1112378(607)
(Xiaoyi Shi)
11183711992
(Liulin Xian)
11083741971
(Lan Xian)
1116382(612)
(Jiakou Xian)
11113691971
(Jiaocheng Xian)
1121375(596)
(Shilou Xian)
1108370(598)
10(Linfen ShiXian)
1115361(581)19711983
(Houma Shi)
11133561958
(Fenxi Xian)
1115366(598)
1106361(598)1912
(Huozhou Shi)
111736519121989
(Anze Xian)
11223611914
(Darning Xian)
1107364(561)
(Fushan Xian)
111.8359(619)
11193631971
11093661912
(Xiangfen Xian)
11143581954
(Yicheng Xian)
1117357(598)
(Yonghe Xian)
(Xiangning Xian)
1108359(474)
(Quwo Xian)
(Hondong Xian)
11(Yuncheng Shi)
111035019581983
(Wenxi Xian)
(Xinjiang Xian)
11123561912
(Yuanqu Xian)
(Hejin Shi)
11073561994
发表评论:
馆藏&1287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地名的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