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的意思”的意思

富春山居图在画卷的卷末自题中说:“阅三四载,魏得备”什么意思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卷的卷末自题中说:“阅三四载,魏得备”什么意思
过了三四年,魏得以备有。
大家还关注浓园国际艺术村与您赏析富春山居图之三_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
浓园国际艺术村与您赏析富春山居图之三
点击:&&&&
富春山居图正文为:两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1350年)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而富春山居的意义在于两岸的交流。在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引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 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台湾多数报纸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我国著名杭州籍青年诗人舒子原以温总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为题为《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创作抒情诗,引起很大反响。《联合报》的文章说,这寓意着温家宝期许两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引再次临摹画作日上午,来自海峡两岸的九位山水画家在富春江畔将《富春山居图》临摹于长卷上,同时还体味古意,试补了原图的残缺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发出了希望两岸《富春山居图》真迹能够在这一名画诞生地浙江富阳合璧展出的邀约。引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怡孮、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等6位大陆画家和台湾艺术大学的蔡友、林进忠、林锦涛3位画家共同完成了15米长的圆卷《富春山居图》,并补上了残缺的画面。在圆卷仪式上,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代表在场的两岸画家,发出了希望在富阳合璧《富春山居图》的邀约书。邀约书说,《富春山居图》问世已有660年,烧成两段则有360周年,分藏海峡两岸也有60年,希望“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能够回到诞生地合璧展出。日,当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首次合璧展出之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岸文化使者”朱炳仁先生设计创作的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图》铜雕艺术电话卡也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内首发,朱炳仁大师现场签售,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这套铜雕电话卡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套卡采取八连张的形式,其中首枚为“剩山图”,另7枚为“无用师卷”拼接组合。铜雕卡运用了刻铜艺术、镂铜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蕴意于铜片之上,再进行氧化色彩处理,使卡片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艺术层次感。
相关阅读:
12:26 12:23 13:20 18:28 12:25
十年是一次展览;十年是一次邂逅;十年是历久弥新的情感在特别多日子里激荡飞扬;十年还可以是新...
12345678910第15版:中华文物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谈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辗转流传,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希望两半幅画能合成一整幅画。 《富春山居图》合璧会有期(文物与考古)
本报记者 陶世安
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公望像(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温总理提到的这幅传世名画,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79岁时创作,全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融众家之长&&与造化争神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声望最高。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并受到赵孟頫的熏陶,融众家之长为一体。他又“卧青山,望白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加深了对山水的深刻理解。最初,黄公望结茅于杭州郊外赤山筲箕泉,后往虞山,“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韵,得之于心而行于画。”晚年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定居下来。这里有六朝文人吴均赞美的“奇山异水,天下杜绝”的迷人景致。黄公望终日沉浸其中,眼前景、胸中笔,彼此交汇通融,解之切,感之深。诚如明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所记:“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攧中坐,意态忽忽,人不可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富春山居图》是其最为后世瞻仰的伟大作品。  为了最完美的艺术境界,黄公望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历经三四年,在82岁完成这幅作品。原作为6张纸连成的画卷,高尺余,长约二丈。作品描写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画面上山峦起伏,丘壑连绵,逶迤变化,不可端倪;树木亭台,村台小桥,渔舟人物等,错落穿插,安排有致,甚得平淡天真之趣。观画者邹之麟在题跋中写道:“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黄公望专意于山水画,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了画坛主流地位。他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家大力推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九珠峰翠图》等。  神品传世路&&曲折复坎坷  《富春山居图》问世后,被人视为神品。此画是黄公望为谢无用道士所作,画卷上黄氏题跋云:“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皆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渐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由此可知这幅长卷创作之艰难曲折。  《富春山居图》一度为无用和尚拥有。明成化年间,由书画家、“吴门派”始祖沈周高价购得。以后,此卷几度易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董其昌购得。崇祯九年(1636年),董其昌将画押给了宜兴人吴正志。清初,吴正志传子吴之矩,之矩传子洪裕。吴洪裕在家中特建“富春轩”藏之,爱若至宝,顺治七年(1650年)临终之际,竟嘱人将此图投入火中,焚以为殉。眼看墨宝化作青烟,其侄吴子文乘其不备,以别画易之,迅速从火中抢出《富春山居图》。遗憾的是,画已烧成两半。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此后,较长的后半部为吴子文收藏。  后段《富春山居图》颇多磨难。顺治十四年,即烧图后的第八年,画家程正揆在泰兴季寓庸处见过此画,可见其时《富春山居图》已易主。程正揆临仿一本,于题跋中予以说明。后高士奇、王鸿绪、安岐等一度成为《富春山居图》的拥有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广征名画,此卷被征入宫。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此图入藏其中。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北平岌岌可危,为免不测,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运往南方,1948年辗转到了台湾,后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卷,在康熙八年(1669年)为王廷宾所得,后来就湮没无闻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想,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经历了300余年的曲折传承,“剩山图”卷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明清仿临本&&迷倒乾隆爷  明清画家中多人仿临过《富春山居图》,有籍可查的就有沈周临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周颖侯临本、恽向摹本、邹之麟拓本、沈颢摹本、程正揆临本、王翚摹本、吴历临本、王宸摹本、贯潜仿本等。这些临本,除沈周的背临本外,恽向、邹之麟所仿的可能是《富春山居图》全景,其余多仿临残卷。临摹本各具特色,如沈周评价自己的摹本为“物远失真”,不很像原作;恽向摹本则“略得大意”等。临摹本中确实有摹得好的仿品。  1745年,《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以《富春山居图》归入内府上等品,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鉴玺”、“宜子孙”五印,并题诗一首。此后50余年,乾隆皇帝不时将画卷取出欣赏,且时常在画上留诗题句,加盖鉴赏印,长达6米的巨幅画卷空白处,几乎填满了乾隆的御书、藏印,可见乾隆对此画的珍爱。就在此图征入内府的第二年,即1746年,地方官又呈进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图一模一样,难辨真伪。乾隆皇帝经多方对比论证后,认定被他题诗、钤印的前一幅是黄公望真迹,后者是赝品。由于后者近乎完美无瑕,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同时收入内府收藏。两幅《富春山居图》皆著录于《石渠宝笈》。  清亡后,清宫所藏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问题被提了出来。持不同意见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近年,有人以有力的证据推翻了乾隆皇帝的判断,认定1746年入宫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原作,被乾隆皇帝定为真迹的“石渠”本,应该是清顺治庚寅到丁酉之间的摹作。旷日持久的争辩有了结论。而今,这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论是真、是摹,都已成了画苑奇葩,这也为《富春山居图》增添了传奇色彩。  两岸齐努力&&神品定合璧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深情讲起元代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分居”大陆、台湾两地的故事,言辞恳切,令人动容。总理提到的“杭州博物馆”,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富阳正是《富春山居图》的故乡,作品里描绘的也正是富春江岸的秀丽风光。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富春山居图》早日“破镜重圆”、合璧重辉。今年恰逢《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争取《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更是浙江各界努力多年的心愿。  令人高兴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已就《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有了实质性接触。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明确发出邀请,希望“剩山图”卷能够到台湾,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浙江省博物馆希望,《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后,能够在祖国大陆完整展出。台北方面为此还需付出努力。一张660年的传世名画,一件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的传奇国宝,跨越海峡,合璧重圆,该是何等的盛事!两岸同胞正热切地期待着。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上传文档大多数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之,本人会立刻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尽意莫若象-由图像解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蕴含的风水堪舆思想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可谓中国文人画之极峰与代表。研究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可以比较有效的解读中国文人画之涵义与形成根由。黄公望在皈依全真成为大痴道人后达到了他艺术生涯的顶峰,并创作出《富春山居图》,由此研究可以观中国传统道家道教思想以及自全真教三教合一思想之于文人画的影响和表现。
黄氏《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技法,笔墨风格以及画面中主要物象以及构图格局章法,无不表现出来其所受到的的道教思想的影响以及指导。其画作的气韵气势以及创作过程也是如此。
《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草木树石,以及房屋在黄公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质有而趣灵”的画中洞天。此画营造了黄公望作为一名全真道人理想中的修行隐居妙处。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8:29: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尽意莫若象-由图像解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蕴含的风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连载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