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理性爱国的正面例子目标的例子

有关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_理性思维
有关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学习啦【理性思维】 编辑:佳玲
  通过发掘内在美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那么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第一,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必须尽量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须讲公共理性,学会换位思考。
  说带兵,战士们犯错误了,一顿臭骂,解气,有用吗?达到效果了吗?他为什么会犯错?在我的角度讲,他活该挨骂,因为它是我的兵,犯错了就要受到惩罚,骂完了,老实了,从某种意义上将达到了目的,从他角度讲,可能被骂得不明不白,会怎么样呢?无人可知。说学校,学生考试班里一半没及格,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一痛批,回家学生也少了一顿&晚餐&,效果呢?是你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老师没能力?学生素质太差?还是班里风气差,没有学习气氛?老师又想了多少?
  我在上学时特烦老师说一句话:我的课谁睡觉谁就别听,其他课我不管!可笑,自己在台上讲课,底下学生呼呼大睡,于是乎你把它请出教室,别人的课你就不管,合适吗?作为一名管理者,换位思考很重要,又想起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在课上睡觉,就会影响老师的心情,老师的发挥,所以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这是我上学时老师常说的,但他们总是在上课时讲换位思考,在考试呢?在开家长会呢?做人一定要有原则,既然你讲换位思考,就要时时刻刻想着别人,你的学生,你的兵,你的职工,你不关心他们谁来关心?作为管理者,你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你为人师表,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高素质的好学生,你是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就会带出一批批好兵。
  第二,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把这项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alternative)相比较,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
  还是借用作者的例子,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C;但是,如果状态C不可行,我们就不能用状态C批评状态B。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我们只能走向状态A,两个人都受到损害。在某种程度上讲,这还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有十个人都快渴死了,但只有一碗水,那你还会考虑把一碗水都喝了解渴,谁都明白,救命要紧啊!跟开公司是一个道理,公司一共五个部门,其中三个部门常年为公司盈利,其他两个部门总拖公司的后腿,有哪个老板会一气之下关闭那两个部门?班里十个学生,有两个学习差,班主任就要放弃它们吗?这不是明智之举,这是一种冒险做法,可能你放弃的两名学生会影响到其他八名同学的进步,这个账算过没有?
  第三,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实证数据和逻辑分析相结合,而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这个就更简单了,讲我身边的例子,有些战士素质低,学东西慢,工作学习比较滞后,那么在评先进是就排除他们吗?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懂!
  第四,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实施一项变革政策时,必须本着&向前看&的精神,也就是如何在给定的条件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蛋糕做大,实现多赢,使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受益,而不是向后看,纠缠于历史旧账。
  中国人骂小日本,恨小日本,中国和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很多老百姓都说中国太软,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中国只是强烈谴责,老百姓又不干了,说怎么着也给他们扔一颗,其实不是政府软弱,&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说得比较恰当,但作为中国人,谁想挨欺负?不跟日本建交,发展怎么办?经济发展不了,国力强大不了,怎么和日本抗衡?有些东西不要考虑得那么直观,理性思考一下,国家有国家的难处!
  锻炼理性思维的题目
  1、有这么一根香(这个香是名词,烧香拜佛的香),粗细材质不均匀。古代都有用香计时的传统,本题中的这个香从头烧到尾总共需要1个小时,即一炷香的时间是一小时。问:如何用这根香计时半小时?
  【答案:因为材质不均匀,烧到一半并不是半小时,真正的答案是两头烧,两头的火头相遇的地点可能不是香的中间,但相遇时的时间绝对正好是一柱香时间的一半。】
  2、我的床头被褥下总是放着4双不同的袜子,有NIKE的,ANTA的,adidas的还有阿迪王的,每次穿的时候就是从里边随手摸几只,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成双的,请问我至少要从里边拿几只才能保证拿出来的袜子至少有一双。
  【答案:5只。假设先拿到4只袜子,最差的结果是4只全部不成双,然后再随便拿一只,那么一定会和前边4只之中的一只配成一双。这就是鸽巢原理的应用。】
  3、 有两堆硬币,一堆13个,一堆10个。两个人轮流从其中一堆中取硬币,一次至少取一个,谁最后把硬币取光谁胜。。如果你第一个取,怎样保证最后获胜的是自己?
  【答案:先从含有13个的那堆取3个,保持两堆平衡,然后对方从某一堆取几个 你就从另一堆取相同的个数,仍然使两堆数量相等,最后两堆各剩一个的时候,你就可以阴险的笑了。这是典型的Nim取子问题,取胜关键是保持平衡,当堆数大于2,当且仅当每堆个数转化成二进制后各相同权列相加之和均是偶数时才平衡】
  4、一个6&6,在图中填入6个颜色不同的点,使这些点不在同一行同一列,问共有多少种填涂方法。
  【解析:共有6!& 6!种填涂方法。颜色相同,填涂第一列共有6种填涂方法,第二列共有5种方法,依次类推,共有6!种,若是有颜色区别,利用乘法原理,直接乘以6的排列6!即可 】
  5、将6个不同材质颜色的珠子连成一个手链,共可以做出多少不同的手链?
  【由于手链可以旋转,故这是一个循环排列,固定6个珠子中的一个不动,其余五个线性排列,有5!种排列方法,反正面一样,故种类减半,共有5!&2种不同的手链】
  6、一个强盗抓住了一个农夫,强盗说:&你猜我会不会杀了你,猜对了我就放了你;猜错了我就杀了你!!& 农夫想了一会说说:&你会杀了我。& 于是农夫久了自己一命。
  【强盗出的命题有破绽,若是强盗认为农夫的回答&你会杀了我&不对,说明&你不会杀了我&是正确的,农夫死不了;而若是强盗认为农夫的回答&你会杀了我&对了,那么强盗就要兑现他的诺言也要放了农夫,农夫也死不了。都说上帝是万能的,但是上帝能否造出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呢??这个也是破绽】
  7、教师把他最得意的三个学生叫到一起,想测测他们的智力。他拿出三白两黑共五顶帽子,让学生看过后把帽子给他们戴上。三个学生都看不见自己戴的帽子,但彼此互相能看到。教师让三个学生说出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和思考之后,三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戴的是白帽子。他们是怎么猜到?
  【因为就只有两个黑色帽子,如果三个人中有两个人戴黑色帽子,第三个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戴的是白色的,但三个人犹豫了一段时间说明真相只有两种:一黑二白OR全白。紧接着排除第一种猜想,如果三人之中有一黑,其他看到的两人会直接毫不犹豫地判断自己戴的是白色的帽子,但是三者发现并没有人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是白色的,大家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是白色的!】
  8、在一只装有水的盆里, 有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小盒, 盒里放一石块。请你想一想, 如果把石块拿到小盒的外面,沉入水底, 盆里的水面是会升高呢?还是会降低呢?
  【降低,起初G1(小盒)+G2(石头)=浮力=&gV (#式);后来石头沉下去了,G1=&gV1,G2&&gV2,二式相加得:G1(小盒)+G2(石头)&&gV1+&gV2 =&g(V1+V2) 结合#式得证】
  常见的非理性
  1.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称为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指学生用简单的二分法看待事物,习惯于对事物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是或非,对或错,好或坏),对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只能接受简单的二分法原则,于是教育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问,如&这道题这么做对不对?&或&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这一过程被习惯化以后,学生思考任何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意识到是非对错只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方面,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教育者过分强调&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间状态是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的主要原因。
  2.灾难化
  灾难化又被称为认命,指学生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较差,受暗示性强,一个细微的外部刺激也会引起他许多极端的想法,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学生仅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产生消极认识,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差生,老师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会欣赏自己,进而悲观、抑郁,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形成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这并不是说教育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批评,而是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指正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年龄较小、比较敏感或脆弱的学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之后,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可以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评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沟通思想,达成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外部评价的正确认识,能理性地看待表扬与批评。
  3.无端否定
  无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或素质。某学生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这并未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认为这只是自己运气好,考试发挥得好,并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得当。教育者因为害怕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所以经常告诫他们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强调&谦虚&的传统美德。这样做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一旦走向极端,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无端否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谦虚&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
  4.情绪推理
  使用情绪推理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实际上是相信)就认为某件事情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一名学生,虽然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无视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老师和家长起初都认为她只是不够自信,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期末考试时,她未能进入前十名,这时,教师和家长都责问她成绩为何退步。于是,她更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并将情绪推理扩展到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认定是失败。
  5.贴标签
  贴标签是指评价者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而是以内心的刻板印象(成见)来评价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对自己非常严厉,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即使这位数学老师在批评别的同学时,他也会认为&老师又在骂人了,好像就是在骂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这也反映了一种极端的眼光,指学生片面地夸大或缩小事实,不顾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某位学生在临前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于是他认为自己&非常&差劲,对即将临近的毕业考试感到害怕和没有信心,所以情绪非常低落。导致他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他夸大了考试成绩中消极一面的信息。习惯于这种最大化或最小化思维的学生,往往都会在评价自身、他人或一件事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或缩小积极面,不能正视自己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缺陷。
看了有关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有关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302人看了觉得好
2369人看了觉得好
1185人看了觉得好
【理性思维】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如何成为理性的人?
昨天晚上在北大听了@李松蔚 老师关于拖延的讲座,李老师说传统“战托”方法(如时间管理,自制力等)的核心思想是“工具理性”。而李老师建议我们接纳现状,停止对明天的幻想,着手行动,追求内心的平静等。我觉得他说的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一些“理性”的,认清现状是理性,对未来合理的期许是理性,目标之外追求内心的平静(增加收益)也是一种理性。我猛然醒悟到,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策略。它是由非理性的认知+非理性的决策过程,导致的非理性结果。举一个同样非理性行为的例子:买彩票。由于买彩票的期望收益小于成本,所以真正理性的人应该是从来不买彩票的。但是如果我们出现了非理性的认知,就可能开始买彩票。比如:1.过于宏大的目标
要挣个几百万,别的方法行不通,只能买彩票;2.对现状的低估
明明手头有几百块钱,可以做别的投资,但自己总觉得这点钱太少了,只能买彩票;3.过度自恋
觉得自己很特殊,自己中奖的几率比别人大,于是开始买彩票;4.过度担忧
觉得其他投资是自己不擅长的,或者过度看衰投资市场,于是开始买彩票。虽然这个例子简单的几近荒诞,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非理性的认知或决策和引发拖延的因素是如出一辙的。所以我认为拖延就是由非理性因素造成的。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成为尽量理性的人呢?
我想(最善意的)提醒题主:
老师反对的正是题主在听完李老师讲课后反思得到的——工具理性。因为工具理性的核心恰恰就是崇拜理性,将理性视作是解释,解决一切问题的源泉。但其实,工具理性恰恰是拖延和焦虑的来源!这是因为,工具理性是对未来的计算,是通过强调理性思考,渴望收获最大回报的思维模式。可是:越是运用理性对未来的收益有所期待,越会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产生焦虑,沮丧,和畏惧的心理。当未来巨大到超出理性所认知的自己能够完成的可能时,拖延就成了最迅速的出路。我想说的是:拖延不是非理性的,不能够靠理性来解决。拖延是不作为,只能通过作为,也就是行动解决。追求内心的平静并不是增加收益,追求内心的平衡应该是排他的第一目标。内心平衡是因,不是果;不是额外收益,是获得收益的基础。赌博同样不是非理性的,特别是从你的分析来看,赌徒们恰恰都是理性的,只不过他们陷入了错误的理性认知当中。理性是错误的,思考(沉思/反思/体会)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理性的目的是对未来收获的预期,思考(沉思/反思/体会)既专注于探索问题本身,同时专注于探索自己。理性会增加欲望和焦虑,思考则会帮助接受自己,接受现状。所以,我非常赞同
的答案:接纳现状,接纳自己,从最点滴的部分开始行动是内心平衡的源泉,是深刻的思考的结果,也是放弃理性,放弃理性带来的不满和焦虑的最佳途径。最后的最后:开始行动,在行动中沉思;不期待美好的结果,也不畏惧糟糕的结果;用心体会行动的过程,体会沉思的快乐,体会由此而来的结果。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从拖延和焦虑中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心路。
只针对题目不针对内容的回答:其实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你们在想怎么理性,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决策如何不受太多情感因素影响。记得知乎上有如何看出回答的是不是写手,还有如何发现有价值的回答。我思考了一下,通过调动读者情感共鸣而削弱读者理性思考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存在问题的。所以,想要理性,该对自己的情感系统有足够的自知。最好设定一个警戒线,当情绪波动超过线时,就需要对情绪进行收束。--------------------------------------------------------------------------------------------------------------------------------------------也想问一下大家我的另一个思路是否有可能性:1.弄明白理性系统和感性系统在做出分析判断时的协同关系模式以及两种系统的结合方式。2.构造出理性-感性决策系统的更好的模型。3.目标是足够理性的判断(非无感性,有时候感性能做出超出理性效果的判断,类似直觉。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受限于大脑计算力or其它资源调动,感性判断有时候也许是一种省资源的判断方式),同时还能有更好的情感体验(理性同样不会再没有必要的时候干涉情感体验)。-------------------------------------------------------------------------------------------------------------------------------------------
一、不要对立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本能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是决定大部分行为的源动力。崇尚理性而贬低感性,不单单是没有可行性,而且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辆前进的马车,马能自己躲避障碍物,但可能贪吃或走进死胡同。这个时候需要马夫纠正,但是马夫不能自己拉车。
纯理性人是不存在的,理性作为晚进化的能力,还不能掌控所有行为。这与理性思考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并不矛盾。
所以对理性更加恰当的定位是作为感性(本能)行为的监督和修正,当感性(本能)能够很好的适应周围各种刺激的时候,就没有必要用理性至上去干扰——全心的去爱,任性的虚荣,庸俗的取悦自己。当感性(本能)失灵的时候,比如愤怒引发暴力将要触犯法律,演讲前的紧张逃避,不停地制造贤者时间,那么就要清晰坚定的使用理性进行纠正。(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原则类似)二、维持理性,需要第三人称视角,和对事物本质原因的探究。
第三人称视角,就是创造分身,扮作上帝,脱离自我束缚从而客观审视自身行为的原因。例子:问自己为什么敌视一个人,第一反应通常是列举对方的缺点和粗劣。但跳出自身的情绪防御,可能会意识到,看对方碍眼是因为他和自己心仪的妹子撩闲,或者影响了自己装逼。第三人称的自我审视需要一些情绪、行为影响因素的专业知识,从分析其他人开始,会容易一点。
大多数自我剖析都相当于对自身正面评价的攻击,过程并不愉快。但正是这样一个去死皮的过程,让人保持真实和敏感。通常也不会去选择道德制高点这种攻击手段,相比较“我是有道德的”这种陶醉,自我审视下暴露出的虚伪更让人难以忍受。
至于拖延,完美主义是原因之一——因为害怕破坏自身正面评价而不去做。建立并维持自身正面评价是社会人行为的强大动力,显然无法用理性去克服。当引导这种动力去正确的方向之后(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自我进步而不是与人比较中获得成就感),当初造成拖延的原因反而成了克服拖延的武器。
可能“理性”和“感性”的定义范围会带来思考上的混乱,最差的情况就是“带来好处的行为就是理性,引发麻烦的就是感性,所以理性好于感性,应该用理性压制感性”。这种论述对指导行为毫无帮助。如果抛开定义,那这个答案就可以描述成:试图在纷繁的大脑活动中,通过尽量少的调整,而使整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达到预想的效果。
预想的来源,就是我所谓的第三人称分身、理性。
所以推崇理性是因为理性超脱的难能可贵,不是理性可以包揽一切。
谢谢邀请。首先,我能力有限,真要从题主贴的标签里面的“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学理角度来分析理性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恐怕会出洋相。所以,我尽量讲一点自己的一点世俗化的感想,权当参考,抛砖引玉吧。其次,我按着一般的步骤走一走,也从概念—方法—深思的流程里面,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思绪吧。一.概念虽然题主在这里贴了一些比较严肃,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标签,但仔细观察题主的描述可以发现,题主想要得到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其实指的是更好地认识自身,思考人类固有的心理弱点,从而能够使自己的决策避免损失或产生的效益最大。(其实,这就是工具理性,既然你听过 老师在北大的演讲,自己揣摩一下他说的话,肯定获益良多。我这里要讲的,肯定没有他讲得好)题主当然也说了一些工具理性之外的理性,即不以功利为目的,而是以自我心情平静,获得一定的精神上的升华与满足的理性。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性外延更广,因为它考虑到的个体,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求利的个体,而是一个鲜活的,在一定文化环境之下,有一定精神需求的个体。因此,理性概念的扩大,本质上来讲,其实可以视为是人的概念的扩大,对作为本体的个人而言,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这是一个进步。二.方法既然我们搞清楚了理性的本质(至少是世俗意义上的),那我们就可以来谈谈方法了。理性的本质,在内层是为了使自己效用最大化而思考与决策,扩大之后是为了使自己得到精神满足,心情平静,那么,我们的方法也就很明确了,一句话说完:思考自己,思考世界,活在当下。当然,这几句话听着很像废话,但是,我既然谈到是讲方法,就不会简单地空谈,而是提供一条路径。(各人不同,路径不一,注意取舍。)1.思考自己这个听着简单,但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或者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很多时候,你需要做到“元思考”。什么是元思考?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元数学”,指的是,在整个数理框架之外来思考数学,当年哥德尔证明数理系统具有不完备性时,用的就是元数学的方法,即不仅公理所引用的数据可以是数字的,公理本身也可以进行数字匹配,从而形成了自指,产生了悖论。元思考也是如此,指的就是在框架之外来思考。什么是框架?你自己就是框架。你自己是谁?你是人类,你是许多个社会角色的集合,你具有某种文化特征,你还是你,一个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你。在做元思考的时候,你必须把自己当成第三者来看待。具体而言,你是人类,你就具有人类的某些生理与心理学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你是一些社会角色的集合,那么,不同的角色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局限在于何处?你来源于某种特定的文化(比如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那么,这种文化是如何潜在地塑造你的?你是你自己,在你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你个人是如何建构的?这些问题都很麻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想清楚的。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需要大量的阅读(读书,读人,读事),比如对于人的心理学特征,你可以阅读《决策与判断》;对于人的社会学特征,你可以阅读一些社会学著作。最后,思考本身可能没有终点,思考自身的过程比结果重要。2.思考世界繁华世界由人和事组成,思考世界,就是思考这个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另外,深奥的哲学问题,遥远的宇宙问题,过往的历史历史问题,按照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讲,跟你无关的话,思考起来真是浪费时间,但是,对于一个深化的人而言,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求得一个结果,而是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扩大化的理性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心灵的舒适,那么,思考就是理性的。对于工具理性而言,思考人和事,思考世界运行的规律,也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利益。所以,勤于思考,就是一种理性决策。那么,如何思考世界呢?类似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答过:?我这里就不再细讲了。3.活在当下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讲,存在先于本质,事实先于目的,活在当下的要义,就是做到使获得精神与物质收获的平衡,而不是单方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活在当下也是前面两个方法的延伸与综合,没有前两者的铺垫,只能是假大空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经历过长时间的生活,有了丰富的阅历之后的人,更加注重活在当下,活得快活。活在当下: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体魄,现在就开始运动!活在当下:善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人。活在当下:自己感觉幸福就好,每个人不同,到达幸福的路径也不同。就扩大的理性的角度来讲,这些决策,都是理性决策。三.深思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咦?你说的怎么有种让我看破红尘的感觉?其实不然,为什么呢?以下几个点要弄明白:1.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同,幸福的达成方式不同;2.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如果能让你感觉快乐,那就去完成,如果有一天成为累赘,那就去改变;3.关键不是如何做到具体的理性决策(注意这一点,具体的理性决策,是高度环境相关的,环境改变,原来的理性决策也许就会变成非理性。不做具体的理性决策,意味着不要直接模仿他人。),而是做到自己认为理性的决策。而如上所言,决策的作出,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良好思考,对世界的良好思考的前提之下。另外的几个重要的点是:1.不要因回顾个人的历史而感到后悔(比如当年我为什么没买比特币),因为你不是过去的你,现在你拥有的信息与过去你拥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你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2.这个世界很美好也很残酷,善待他人,但利在徳先。以上。
敢于正视未知的恐惧敢于认清自身的缺陷敢于违背错误的诺言
题主问的是【广义理性】,很多回答说的是【狭义理性】。狭义理性通常指的就是【工具理性】,即基于现有的资源条件达成给定目标的最优策略。所以工具理性当然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理性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即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对于工具理性,逻辑并不一定就是必须的——如果不讲逻辑能更好地实现某些目标,那么(从实现这些目标来说)不讲逻辑就是符合工具理性的;而某些时候依赖直觉能更快地实现某些目标,那么(从实现这些目标来说)依赖直觉也是符合工具理性的。所以有时候不讲逻辑的纯感性行为,很可能恰恰是符合工具理性的理性行为(进化心理学最喜欢整这类解释了)。但工具理性不会质疑目标是否合理,而如果目标不合理,那么实现该目标的理性行为长期来看反而是非理性的。【广义理性】则包含了对各种目标本身的质疑和反思(重新评估所追求目标的合理性),甚至包括对理性自身的批判和调整(元理性,meta rationality),从而有助于选择更有益于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所谓“内心平静”就是一种目标,而“活在当下”就是一种策略。这正是(广义)理性思考的一些结果,而不是庸俗幼稚的“跟着感觉走”、“相信直觉”就能领悟和实现的。而我认为包括“内心平静”和“活在当下”在内的各种建议和方法都需要经过每个人(广义)理性的批判: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利益,是否满足自己的根本需要,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这些又依赖于自己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什么是自己的长期利益,什么是自己的根本需要,什么是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问题又引出最根本的问题:“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即“我是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发现意义(或创造意义)和实现意义,都需要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广义)理性的人?工具理性里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论当然是必须学习掌握并为我们所用的(工具理性是且只是工具)。但工具理性的不足需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工具理性是以现有资源和给定目标为前提的有限理性,而它的前提就是它的局限。突破这个局限首先需要我们有探索、质疑和反思的精神和勇气,需要更真实、更客观、更具体、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自己。我们是工具理性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不能被它控制来排斥其他特质和可能。我们不是任何事物的奴隶,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价值观,自己选择,自己承担结果,自己不要后悔,
很赞同排名前几位的回答。多看书,所思考,从点滴开始行动都是很好的建议。但是,像
的回答,似乎没有先对理性本身的概念做一个探讨(工具理性并不一定等同于理性),而直接得出结论:“理性是错误的”,答主想并不是十分合适。 第二, 回答中的方法提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固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但是范围貌似太大,仅仅以几百个字,很难说出十分便于实践,以逐渐趋向理性的方法。故答主想尝试缩小和精炼本话题探讨的范围,用自己一个实际的小案例,结合“ 幸福课”的内容,从非常实践的层面来做一点点补充。同时,只针对题目本身和题目内容最后一句“如何克服非理性因素”来回答。一、讨论范围(概念)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定义:“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同时,再加上我们如何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我们便可以展开以下讨论。二、个人小案例与分析记得在高三某日下课去打水,走廊上碰到旧友,向他打了声招呼。但是他看也没看我一眼,冷漠地从身旁走过。心里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闷闷不乐地回到课室。除了情绪上的低落,思绪也不免杂乱纷飞。“我是不是也冷漠地对待过他?”“以往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事让他反感?”“以前我还帮过他什么忙,怎么就这样面对我?”……最后再加上联想到别的一些事情,脑中念头演变成了“我是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至于一节数学课一点没听进去。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在走廊上又碰到他,他笑着主动跟我打了声招呼。再回头想想,自己那一节数学课上所想是多么可笑。为什么我没考虑到别的情况:”他是不是在想着什么事情,就没有看到我?“;”是不是远方有个美女,他直接看呆了?“”是不是我声音太小了,他没有听到?“……但是,这一件事是自己内心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打开了内心一个反思的维度,当自己陷入痛苦的思维漩涡时,是否可以平复自己的情绪,来检视和挑战一下内心的想法?是否可以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再回头看看那节课内心所想,发现其逻辑十分荒谬:跟朋友打招呼,他没理我→→ 我做错了什么事情 →→ 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就因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把自己给否定了,这多可笑。不过,推理和归纳的能力,是人本能的一部分,只是有时候是非理性的,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检视。而且对于某些事情的解释,若不加以检视和修正,还会自动不断加强而形成一种惯性。比如说倾向于消极解释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可能总是会因为小小的事情别人对待自己不好,或者交往中别人一些点滴言语,就会解释为自己不好,进而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不好。另外,幸福课中还用了几个实验来解释:我们对于一件事的认知情况,会影响我们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其中一个实验是:两组同等人数学生玩同一个游戏,他们中都有竞争性较强与合作性较强的成员。A组被告知他们玩的游戏名称为”华尔街游戏“,而B组被告知游戏名称为”社区游戏“。最后显示出在游戏过程中,A组成员竞争性明显强于B组。仅仅因为游戏名称的不同,整个游戏的合作过程竟然有着天壤之别。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对事物的正确或积极认知与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与幸福程度。以下讨论如何才能从更加积极、客观的角度来认知事物。换句话说,我们如何能回归理性。三、如何回归理性
前文提到在思维和情绪的层面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那么自然我们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入手去修正偏见。
从思维层面来说,幸福课里提到的3M反思法是一项很有力的工具。当我们陷入某些思维陷当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反思,我们是不是产生了某些偏见。
Magnifying:我们有没有夸大了某些事实。(例子:一次考试没考好→→我是个笨蛋。下次可以考好?我在别的方面有优势?)
Minimizing:我们是否陷入了隧道化的视野(Tunnel vision),只是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例子:举办一场讲座,有620人参加。只有2人睡觉。→→我讲的不好,非常无聊。我是不是忽略其他的事实?)
Making up:我们是否编造了某些事实。(我此次考试考差了→→老妈没有送汤给我喝。Are you just kidding me?)
从情绪层面来说,图2列举的是笔者认为能够调节与平复情绪最好的方式。太极、瑜伽、冥想与站桩都强调观照呼吸,观照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持之以恒地去做这样的练习,能让我们在生气、沮丧、痛苦等情感浮出水面之时,很快地意识到它。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些情绪,它的能量就已经开始消退,进而也能减弱它对于我们客观认识事物的影响。
首先,我非常赞同 对理性的比较全面的答复。但针对题主的问题,我还是想补充一下自己的想法。理性,通俗一点说,就是讲道理,就是在你得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你要有逻辑支撑,是由你的逻辑支撑这个原因,才得出了你的这个观点。当然我们很多人在得出观点的时候,也是有支撑的,例如“***说的”,“爸妈说的”,“老师说的”,“**权威说的”,“**专家说的”,“别人都这么说”,这是一些最常见的理由,但这是逻辑支撑么,通过这个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么?其实这种逻辑支撑背后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2点,1)被广泛认同的就是合理的观点(羊群效应),2)你认可的人、对你能产生影响力的人、你崇拜的人说的话,就是合理的观点。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会有这样的反应,有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点原因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种方式是肯定是最省事的,满足了思想上的懒惰这个需求。我们是否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一种表达:“想那么多干嘛,就这样干不就行了”,就和“疯狂石头”里面黑皮一样:“整那么多事干嘛,我拿个锤子,哐叽一下给它砸开算逑了,撒开腿就跑”。怕麻烦,怕思考的麻烦。这个可以理解。所以怕麻烦,懒得动脑经、费心思,愿意先干了再说的人,是很难敦促自己去思考,很难去获得理性的。但我想说的是,这类人,不是说干不成事,或不能成功,他们中的某些人正是因为这一点(情绪化),同时还具备了某些其他特质,往往还能干成大事,具体原因很复杂,这里就不解释了。理性可以很复杂,理性也可以很简单,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我们自身去观察和思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会因为某些事情生气,这就是最典型的情绪上的反应,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为什么?1)生气伤身体,你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长期如此(身体偏离正常状态太多),必然导致问题。2)生气坏事,由于情绪影响,你已经不能正常思考,你只觉得血气上涌,突然平时你不敢干的事情,不敢说的话,你这时候都敢干了,敢说了,这时候就最容易坏事,出岔子。因为你平时不敢干,不敢说,是有原因的,你平时还会判断一下,有些规则能够约束你。3)部分人长期生气,而对情绪形成持续影响,这就更严重了。那么生气诸多对你的不利,你为什么还要生气呢?有两类,有两个不同的阶段。一类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你没有考虑过,当然就是由着情绪办事了,你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了,大家不都这样吗?这类就是缺乏理性的认知了。但是题主的表达的意思是有了理性的认知,你就可以改变,你的行为也就理性了。我的认知是,不一定,大大的不一定。这就是第二类或者说第二阶段,有很多道理,大家是知道的,比如生气这是个事情对人身体不好,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啊,但是他们控制不住啊,遇到让他生气的事情,他该生气还要生气啊。也就是说,认知相对于不认知是一个进步,但并不等于你的行为就能够与你的认知一致,而且往往不一致。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那么强调“知行合一”了,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有哪些呢?王阳明、曾国藩这些人。你看,这类人相当少吧,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事情。就生气这个事情,还没说完,接着说,如果你再理性一点,你会发现,生气还是有作用的,不完全是副作用。那它的作用(对你而言)在什么地方呢?你生气的状态有时候会给你带来利益,比如你买了一个商品,发现有质量问题,你跑去找店家退货,一开始你好言相谈,摆事实,讲道理,但对方见你温文尔雅,就各种忽悠+抵赖,这时候,你一股怒火油然而生,提高了音调和嗓门,大喝一声“你搞***啊,再不换我找你领导”,其实这话你之前也说过,但对方就当你是放了屁,而当你怒目圆睁,语气、语调、音量、表情都发生变化的时候,给对方带来了相当的震慑,他从你的这些表现当中,看出你是跟他来真的了,如果再敷衍,就会有大麻烦,他就赶紧给你换了。你看,这就是生气的作用吧,给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威慑力,表明了你的态度,表明了这个事情对你的重要性。那你会问,你到底应不应该生气呢?^_^我想回答的是,看情况,用一句最常用的话说,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能行得更高明,那就分内用和外用了,因为毕竟你要发挥“生气”的威慑力,你展现给对方的是你的外在,而不是你的心理。理性认知是理性行为的基础,但不必然导致你的理性行为。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正确的技巧来克服潜意识幼稚的暗示从而理性起来,甚至改变潜意识的内容,都是完全可以的。只要你开始因为某件事感到懊悔,而你的理智告诉你这件事其实并不坏,此时,你就应分析之所以懊悔的理由所在,并清清楚楚的查明这种懊悔心理的荒谬之处。让信念生动、强烈起来,以至于它们能给你的潜意识留下强烈印象,强烈到足以与婴儿时期保姆或者母亲给你留下的印象抗衡。深入观察不理性的一面,下决心不去看重它,不让它支配你。无论何时,只要它将愚蠢的想法和情绪灌输到你的意识当中,都要对其斩草除根,分析它们,然后拒之门外。不要听任自己当一个优柔寡断的傀儡,一会儿被理智摇到这边,一会儿被幼稚的愚行摇到那边........
多数人在表面上扔掉童年时代的盲目崇拜之后,总认为事情已经完结,不必再做什么,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盲目崇拜的影子仍然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合理的信念到达时,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它、坚持它,直到最终结果出现,去查明与这一新信念不一致的信念是怎样存活的.......
我的建议是:一个人应该着重记住自己在理性状态下信奉什么,永不允许相反的不理性信念顺利通过,或者听凭这些不理性信念的支配他(无论这样的信念是什么)。其实,这表示当他经不住诱惑而变得幼稚时,必须努力说服自己理性起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爱国的正面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