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何处渔歌烤鱼加盟起?孤灯隔远汀”在表达上的效果是怎么讲的?

试分析“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在表达上的效果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108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及试题解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108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及试题解析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诗词炼字赏析 一字生辉——古诗炼字之妙赏析[ 18:50:54]
专题分类:>>>
  一字生辉——古诗炼字之妙赏析一、导入: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同时也是拟人手法。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师:苏小妹的一扶一失,生动形象使意境全出可谓一字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复习梳理了诗歌鉴赏内容----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例子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考纲对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考察的内容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分值为6到11分。而炼字就是语言考察的重点。从03年到10年每年各地高考题都有3到5套卷子考察炼字。& 下面我们一起从词性的角度来分析古人的炼字技巧。二、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最有表现力的词就是动词。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例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连春花也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花瓣上露珠滴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也引起恨别之人的共鸣。例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领起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子3:流光容易把人抛,绿了樱桃,红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也是渲染。突出了无尽的愁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子4: 风老雏莺,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夏景》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小结:这些动词和形容词,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早梅&&&& &&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炼虚词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两个虚词,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5.炼特殊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小结:炼字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就能使诗歌更加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举例:& 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2.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疾"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3. 毛主席《清平东·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4.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5. 毛主席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流"、"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写得十分传神。&&&& 6.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8.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9.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10.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1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12. 陆游&书 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13.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排闼:推开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高考命题经常关注诗歌的炼字技巧,纵观几年高考炼字题,总结它的命题角度有:三、炼字的命题角度1、直接点出关键字鉴赏:(直接点字) A: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B: 诗中的某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比较鉴赏):这个字与另一个字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3、找出关键字词并鉴赏(寻找鉴赏):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难度是递增的。我们现在明确了它是这样来问的,那么我们怎么去答题呢?怎样表述更完整,在考试中更容易得到分数呢?纵观几年高考题的答案设置,总结了答题步骤如下四、答题步骤:含义+景象+表达作用(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展开联想把句子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五、课堂练习分析的顺序:篇—句—字答题的顺序:字—句---篇题材----翻译-----句子----齐读每到题2人,阐明观点,加以点评。1.【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注释】①平林:平展的树林。 ②漠漠;迷蒙貌。 ③伤心碧:使人伤心的碧绿色。一说“伤心”表示程度,与“极”同义。 ④瞑色:夜色。 ⑤玉阶:阶之美称。一作“玉梯”。 ⑥伫立:久立。 ⑦归程:归途。 ⑧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更”,一作“连”。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3] 【译文】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2.07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穿行的意思,描绘了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景。 “数”查点、计算的意思。诗人在林中百无聊赖的数起了流萤。这两字形象的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苦闷无聊的心境。赏析: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3.07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 (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分别是“明”和“出”,明是明亮的意思,出是露出的意思,两句描绘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形象的描绘了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赏析:这首诗描写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开篇两句概写“新晴”景氛,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尘不染,极目远望,则似乎原野较平日更为开阔,突出了雨后的特点。以下具体写景。诗人眼前是一座临水的小山村,村边紧靠着一条溪水的渡口,而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再顺着溪流望去,远处田野里积满了水,水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村后绵延着山峦,而在山峦之后又有青翠的山峰显露出来,因为下雨,所以田中积水,因为空气清新,所以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这里的远景描写,再次刻划“新晴”特点,响应一、二两句。最后两句响应三、四句,再写山村,农家都全部出动到田野里紧张地劳作,表明正值农忙时节,也可见农民意在抓紧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这样的描写,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3.&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中“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赏析。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 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 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2]赏析: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七、总结(交代知识,总结方法,形成能力)今天我们一起整理了炼字的类型,归纳了它的命题角度,总结了答题的步骤,也进行了实际的演练,希望大家能形成一种实际的能力。古代诗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作用而忽略了其他的好处。
专题导读:>>>
"古诗词炼字赏析"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林景熙《溪亭》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
《溪亭》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的作品。全诗八句四十字,写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传神地描绘出诗作者苦闷无聊的心境。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强调的是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阮小七渔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