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些让人眼界更开阔眼界 英文,思想更有深度的书(适合高中生看的)

哪部纪录片让你开阔了眼界,并且涨了很多知识,而且让你有回头再看的念想?
【孔鲤的回答(475票)】:
这是我唯一一部反复观看的。两年前我在台湾旅游,公交大巴上的导游给我们放了五集的纪录片,放之前导游便说了每看必哭,果不其然,因为它太戳泪点了,虽然我没有哭出来,却也能完全感受到纪录片里头人们的思绪和观众(车上团友)时不时抽泣的原因。
它的名字叫做《原乡:台海老兵60年流难记忆》,凤凰大视野的五集纪录片。
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没有迁居过的人是没有原乡的。
原乡指的并不是台湾本地人,是那些本来祖籍在大陆的,后来移居到台湾的人,他们称他们自己是“原乡人”。他们口中的原乡就是中国,原乡人就是中国人,回到原乡,就是回到故土,大陆各老家。
老兵引人同情,是因为他们为集体而抛弃自我,最后却遭放逐或遗忘。有时候士兵们宁愿死在战场,他们也不想回到故乡接受战败的命运,在这种特殊情绪的催使下,许多士兵选择殉国,也因为死伤过度惨重,使得他们永远无法面对历史,甚至无法面对自己投降的事实。 因为一旦面对投降,就必须面对责任的拷问,是谁发动这场战争的?
战败的老兵其实不是最可怜的。
比战败更惨的老兵,是失去故乡的老兵。
比失去故乡的老兵更惨的老兵,是集体沦为民工、捡拾垃圾维生的老兵。
比集体沦为民工、开山炸路、捡拾垃圾维生更惨的老兵,是孤独老死在异乡、遭统帅遗弃的士兵、背负刽子手名声的老兵。
悲怜那六十万人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宿命。
有国难投、有家难归。
一个人的身分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别人认定的。
连他们的生命,也要继续遭到惨毒消费。
你一定知道他们为何失去故乡。
所以就说到这里为止。
【GabrielGao的回答(108票)】:
《宇宙历险》系列 cosmos.A.SpaceTime.Odyssey
大成本大制作
基本涵盖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史
每一集都可以写出类似的简单科普
可见其通俗易懂
里面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都可以拿来当桌面壁纸
作为一部科普纪录片的确十分优秀
B站可以在线看
但是推荐下载过来看
还有一部《自然界的奇葩》
也是集娱乐与科普为一体的
其中许多的冷知识,绝对是和妹子聊天打趣的有趣例子
【陈兔虫的回答(153票)】:
开阔眼界,还是涨很多知识,恐怕并不是永远相生相随的两种功能,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专题片、科教片,可能都能给人涨很多知识,但未必就那么能开阔眼界。
我所倾向制作的纪录片恐怕还需要有另一个更大的功能,要成为一把裹着情怀的尖刀。
所以我也会往这个方向上,推荐一些我觉得不错的片子。其中有一两部传记当然应该算电影,不过承担了一部分尖刀的作用,所以我也一并列入了。
(相应的,大量科教类,科学类包括 BBC,NHK,Discovery,国家地理的专题片,我就不多罗列了。)
人类的直接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类似于故事片),而不是文献(相当于纪录片)传承的。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文献是没用的,一个没有纪录片传统的国家是没有根基而脆弱的,所以除了西欧之外,日本、美国的纪录片领域都有许多大师,比如小津安二郎、小川绅介,美国的怀斯曼。也有培养纪录片传人的传统。当然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如果纯粹是以“文档”形式拍摄的纪录片,完全不注重讲故事的重要性与技巧性,那也只能做出那些被扔进博物馆收藏的作品。那显然也不是我想要的。
首先,说到会反复看的纪录片,我想了想,还是会推荐一个《音乐人生》 (2009)
张经纬导演,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香港金像奖。
10年间他分两次跟拍钢琴神童黄家正的成功、失败,和终极目标思考。
我每次看到这个人物的状态,除了伤仲永,更多的是对于如何做一个“人”的巨大反思和共鸣,有种当年读《月亮与六便士》时那种受到冲击的感觉。
后来和张经纬聊过一次,他说当时他拍摄的对象是好几个天才儿童,但最后过了10年就是选择了黄家正,实在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所带有的那种不同的存在。当然10年间发生太多值得影响片子结构的事了,比如他父母的离异等等,都在影片制作的角度上不得不去除。
但至少从纪录片里,我依然还是看到一个小孩子所谓神童从小的追求和想法,以及伴随这种想法所不断滋生的偏执和困扰,直到17岁时,那种傲慢及专注,都容易让人疑惑,面对天才时,是否要包容?如何来引导?而当天才似乎陨落,或者在你身边让你无所适从时,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人物。
过早接触哲学真的不好吗?
我们常说跟一个对象,10年8年总能出一个好纪录片,我对此看法持保留意见,真的如此吗?一个普通白领的生活成长10年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史诗的一部分,可仅仅如此恐怕不够。我们为何会对另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感兴趣,除了“窥伺”的人生本能,优秀纪录片的内容本身,肯定还有些其他什么要素。
《寻找小糖人》如果不是依靠人物本身的戏剧性的多舛,真能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吗?
不过毋庸置疑,时间性在影片尤其是纪录片中有着重要地位。
不论是特吕弗的安托万五部曲(第一部就是《四百击》),每隔七年拍一次的 BBC 纪录片《人生七年》,还是2014年的《少年时代》索性就真的用17年来拍了一部电影,都是如此。
因为这种时间的绵延不仅组成了对我们的人生意义,而且它自我繁殖: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论是什么都改变了,还是好像什么都没变,都是一样恐怖或迷人的事。
《音乐人生》就 “运气很好”,不仅有了上述几个片子的时间性,内容上,这个少年也有足够的张力及反思力度。都不用电影《Ed Wood》或者北野武《阿基里斯与龟》的那种营造。
人生如戏,戏超人生。这点占上了,就不会再是个跟拍农民工十年的普通史诗了。
人物传记类(我推荐的还是以艺术家为最多)
卡波特 (2005)
这个不是纪录片。还是列出来了,因为实在是,每次看,脑中都能浮现蔡康永的样子,哈哈,真的,不信来辩。
霍夫曼获奥斯卡最佳男主,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非虚构小说”始祖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
【M】细节,剧情片叙事手法。
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2014)
如上文所述,总的来说,这不算太好的纪录片,但讲了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这就是一个关于现代版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现实中,这个“黑客”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孰是孰非,纪录片并没有讲述干净,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有个人的判断,
许多美国的纪录片都不遵循第三只眼的理论,而转向了探索型的结构,所以它们未必公正客观,但确实会给观众很爽的感觉,比如迈克尔摩尔的所有片子(《科伦拜保龄》《华氏911》etc)。
《互联网之子》可能也属于此类,但是客观公正和面面俱到是两个概念。
我想这个纪录片的价值在于至少重新提出了哲学家梭罗所说过的,“世有不公之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而这可能正是我们处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方的最切身感受。
寿司之神 (2011)
一个老头所代表的那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被纪录片呈现出来,加上和日本团队工作过,两相比较,真是会让人产生无比的感动以及羞愧。也实在是需要反思,当我们在提倡职人精神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上面这点是最直白的,此外,最吸引我的部分则是这老头和自己儿子的互相态度和看法,那种真实的无奈的精神压力很有张力。
当然撇除这些精神内核的东西,光是看看那些寿司的呈现,估计也值了,不需要动用舌尖那样的高级设备,这些寿司就自然展开在你面前。
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有崇高地位。当时在东京地铁站好像看到过这家小店,浑然不觉。
毕加索的秘密 (1956)
我喜欢毕加索作画过程的感觉,然后再毁掉,我拍岳敏君作画的过程,就有一点这种参考。
195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本片拍竣后,75岁的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20余幅画悉数毁弃。悬疑大师大师亨利-乔治·克鲁佐。1956年。克鲁佐在拍摄这部美术纪录片时,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传记式或说教式拍摄模式。本片虽然也有很多悬念,但不是故事片常见的戏剧性悬念,而是画家的创作过程本身。
【M】绘画之外,影片涉及人的场合主黑白色调;影片展现作品顺序的内在逻辑,穿插片场现场情景,给观众代入感;高潮部分注重表现演化、改变。 全片有俩个最高潮的、有互动的场景,29:00-36:00的花金鱼鸡,和片尾1:04:50-1:14:00的《海滩》
Pina 皮娜鲍什 (2011)
我超爱,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超爱这神叨叨的老女人。
导演文德斯“德国新电影四杰”。旨在纪录、表现、追忆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影片跟随皮娜o鲍什Pina Bausch和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可以看到皮娜通过舞蹈剧场对各种主题探索的糅杂:生命、爱、自由、挣扎、渴望、欢愉、绝望、重生、美和力量等。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镜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交际场》。
【M】对Pina同事的采访是现实空间的基础,但所有采访都是蓝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镜头中完成,刻意脱离具体的现实联系淡入淡出。 不看镜头、嘴巴不动的侧面讲述;一个演员的舞蹈紧跟他的讲述,回忆Pina。
Marina.Abramovic.The.Artist.Is.Present (2012)
前几年,网上很红的一个,白衣服的女艺术家坐在纽约 MOMA 里,和不同的观众对看,然后遇见自己最挚爱的一个艺术家男友,终于泪崩的视频,就出自于此。好吧,我承认最早有一个版本是我传到网上的,然后被人疯狂转载了。
我当时2010年去纽约的时候,还正好遇见 Marina 在做这个作品,妈蛋,我当时没注意她是谁,然后排队人太多,我就没坐上去,只是在楼上往下拍了个照。不然应该也很刺激吧~
Anyway,她是个疯女人。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也是个我加藏进来的私货,因为是年轻时期的约翰尼德普和 Tim Burton的作品,算是电影传记吧,不过确实算是少有的把我看到要哭的喜剧。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
讲述了烂片之王Ed Wood 的一生,其实让我看哭的点就在于发现对待这个事业的坚持可能本身就是个让人怜悯的事。
同理可推荐另一部我大爱的影片,北野武的《阿基里斯与龟》
莫扎特传(1984)
福尔曼的经典传记片,1984年奥斯卡7项大奖。
性书大亨(1996)
同上,福尔曼的经典传记片。
讲了色情行业大佬拉里弗林(Larry Flynt)的故事,他的色情帝国和美国各种卫道士的漫长较量,麻烦不断, 牢狱之灾,枪击事件、下半身瘫痪,妻子也患上艾滋病逝世。然后和保守势力的对战公堂,这个原本声名狼藉的性书大亨兼痞子,竟然成为言论自由及民权的化身,而这场一开始充满闹剧的官司,也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并以拉里弗林的胜利而告终。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1988)
收录于超过240小时的电影及录影片段,大部分本未被公开观赏,在创作人大野洋子、监製胡柏及蒙茨等人的合作下,将精彩镜头剪辑及收录其中36首经典名曲,片中更加插多首披头四演出的歌曲及连侬绝世之作:IMAGINE。
Patti Smith 《Dream of life》
一摇滚女诗人,神叨叨的在那念自己的歌词。。。
2008 Sundance电影节纪录片。
凡高的生与死 VincentThe Life and Death of Vincent Van Gogh (1987)
本片被赞誉为影史最好的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之一
梵高传 Lust for Life (1956)
梵高与提奥Vincent & Theo
叙述了文森特·凡高和他的弟弟西奥的生活,是罗伯特·阿尔特曼不多的传记题材影片。
文森特和我
小女孩回到以前,遇到梵高,当时的梵高还没出名,教给她绘画技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列在这里。。。
梵高 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2010)
Drama-documentary presented by Alan Yentob. Every word spoken by the actors in this film is sourced from the letters that Van Gogh sent to his younger brother Theo
用他给老弟的信做串联的。
黑泽明。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凡高的饰演者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
爱德华蒙克 (1974)
当时很先锋的手法,
彼得o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仿纪录片dramatic documentary大师。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影片没有像其他传记片一样千篇一律的讲着伟大人物的成功与失败,而是用一种近距离的深刻的方式来读解爱华德o蒙克。
[M] 几个可以参考的特色(比如迷幻剪辑、Dramatic Documentary、切入点等等)
漫画大师克鲁伯 Crumb(1994)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BR Award) 最佳纪录片。
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Crumb(作品《怪猫菲力兹》:美国第一个限制级动画片)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从而让观众对这位黑色漫画大师的心理和怪异的创作灵感有所了解。
1986 肖恩宾主演,柏林银熊
莫迪里阿尼
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
达芬奇 (2003)
罗丹的情人
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艺术专题片:
艺术的力量 2006 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8集 讲艺术家的
[M] 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Simon Schama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
卡拉瓦乔 贝尼尼 伦勃朗 大卫 泰纳 毕加索 罗斯科 梵高
其他的 BBC 做了成千部,不多列了,比如:
BBC 猥琐大不列颠
艺术创世纪 How Art Made the World(2005)
BBC艺术现代大师
安迪沃霍尔 马蒂斯, 毕加索, 达利
BBC国家艺术系列: 德国,西班牙,美国,俄罗斯
BBC 漫游世界建筑群
BBC 世界艺术博物馆
BBC:西洋艺术史 (BBC: Landmarks of Western Art)
第一集:后中古时期 The Late Medieval World
第二集:文艺复兴时期 A Renaissance Education
第三集:巴洛克时期 The Baroque
第四集:洛可可及新古典时期 From Rococo to Revolution
第五集:浪漫主义时期 Romanticism
第六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时期
BBC 摇滚的七个时代
BBC 意大利歌剧
BBC 最伟大的作曲家
第一集:巴赫 Bach
第二集:贝多芬 Beethoven
第三集:柴柯夫斯基 Tchaikovsky
第四集:瓦格纳 Wagner
第五集:普契尼 Puccini
第六集:莫扎特 Mozart
第七集:马勒 Mahler
BBC:交响乐(BBC Symphony)
BBC:旷世杰作的秘密 BBC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BBC:摄影艺术百年史 (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BBC 印象派.绘画与革命.The.Impressionists.Painting.and.Revolution
BBC:画作中的维多利亚 (The Victorians-Their Story in Pictures)
电影手册之《我们时代的电影》
1964年,《电影手册》的编辑安德烈·拉巴德和巴赞的妻子雅尼娜受法国广播电视局之邀,做一个以导演访谈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纪录片。
这个系列片一直持续了八年,截止1972年,共拍了51部。1989年,法国电视七台接过了这个对保存电影文化遗产功莫大焉的棒子。直到今天,已经做了近70部纪录片。这个访谈的基本模式是请新锐影评人(如《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及导演谈对自己影响重大的电影导演,比如,雅克·里维特谈让·雷诺阿、侯麦谈德里叶等。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新锐电影人已经成长为大师,自然地由采访者变成被访问的主角。
侯孝贤画像-侯孝贤访谈录
1997年。阿萨亚斯导演 [M]地点串联。老电影拍摄场景重游
叙事手法、故事片型
Super Size Me (2004)
早年看的时候,觉得哇塞,牛 X,哥们是疯了吧。
控诉麦当劳,按天进行,穿插各种美国医疗制度、健康体制等环节。最后真的促进了美国快餐制度的改变。
2005Sundance纪录片,金卫星纪录片奖。
浪潮(2008)
电影非纪录片。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 电影非纪录片。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五天时间的高中课就足够可以培养出纳粹主义。
我的建筑师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2003)
我觉着这种探索的类型是美国人比较擅长的。包括后来得奖的《寻找小糖人》等一系列。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芝加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雨果奖,观众奖 ,美国导演协会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I·康因的儿子纳撒尼尔·康恩对父亲事业和生活的回忆,路易斯生前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其中有沙克学院、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国会大厦,1974年他在潘站的浴室里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逝,是位共认的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有着三个不同家庭的生活,他和妻子及和妻子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同时他还有两个情人,每个情人有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纳撒尼尔·康恩,当父亲去逝时,纳撒尼尔只有11岁。
细细的蓝线 1988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纪录片,本片也成为美国纪录片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赢得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护名单。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
本片通过对十年前的那场凶杀案进行的重新判定,又将此案推到了台面上。也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当时此案为何会草草了结,甚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判等问题。影片也都一一向观众做出了说明。
生于妓院(2004)
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我在周游世界的时候去那么多孤儿院,贫民窟,也是有点受此影响。在印度和巴西的孤儿院里,也确实真的体会到了影片中所说的教孩子摄影的感觉。
影片讲述了一个纽约新闻记者教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摄影的故事,摄影成为一种改变人命运的可能性。让片中7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这4个女孩、3个男孩给整部纪录片带来了迷人而深藏启发性的画面,并以独特视角呈现了红灯区的拥挤人潮以及流光溢彩背后不为人知的瞬间。他们住在最污秽、看似绝望的世界。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仅展现过人观察力与天份,更反映出一种更伟大、激励人心、撼动社会的真实面相:艺术确是一股解放心灵、赋予才能的极大力量。
推销员 Salesman(1968)
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本片追踪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点,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
特吕弗拍摄的传记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平松,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
篮球梦 Hoop Dreams (1994)
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12项大奖 1994年最佳纪录片。
此片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
[M] 多种对比。William,Arthur, William哥哥,父亲。除了篮球为中心之外,还潜移默化穿插了许多对制度的探讨。
音乐人生 (2009)
张经纬导演,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电影,香港金像奖
10年间分两次跟拍钢琴神童黄家正的成功、失败,和终极目标思考,如何做一个“人”。
寻找小糖人(2012)
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讲了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的传奇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反响一般的专辑之后便在流行乐坛消失匿迹,没有名,没有钱,做苦力活,甚至传出了自杀的消息。
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却影响了一代人。本片讲述的就是两位罗德里格斯的铁杆乐迷寻找他的过程。
我觉得这种戏剧性本身基本就已经为纪录片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了。
不过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有些地方有点过于设计的感觉。
哦,后来,这个片子的导演本人在拿奖后一年,抑郁症自杀。又是另一个戏剧性了。
人生七年 Seven Up (1964开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的轮回从这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真实生活开始,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首拍此纪录片时,还是只是个助手。此后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成为知名导演。
七年里,什么都变了,好像什么又都没变。
安托万五部曲
四百击 1959
安托万与克莱特 1962
婚姻生活/床笫风云 1970
爱情逃跑 1978
特吕弗用了20年时间,用同一个主演,来演绎同一个角色的五个人生段落。作为影迷的你在每一个段落时,当然都能回想起上一次的起始和停止,获得感动。
大半生都在作特吕弗影子的让.皮埃尔.莱奥,他从十四岁起就开始主演特吕弗的影片《四百击》,这个面容苍白,看来心灵敏感尔脆弱的安托万,酷似特吕弗。当特吕弗突然逝世后,莱奥陷入了非常严重的认知危机,虽然他曾经也尝试过不再演特吕弗的影片,他意欲摆脱特吕弗,甚至见面也不打招呼。
日,特吕弗因为脑癌告别人世,关于他的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永恒。让.皮埃尔.莱奥不得不依靠药物来维持他和这个世界的平衡, 他主动入住一家精神病院,并一度不愿出来。他最长的时间在那里呆过两年,现在也经常进去,医生对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病例也很感兴趣:一个人在三十多年中一直充当别人的影子,在那个“别人”去世之后,心理会如何变化?
“特吕弗老爹的离去,等于世界不见了一半,或者,完全消失了。”
同一个导演、同一个主演、同一个角色,用电影相伴20年,电影史上都算罕见。
少年时代(2014)
没有公路的公路片,Richard 或许讲掉了韩寒想讲的故事吧.
一个真实的少年,与他周遭的所有角色及扮演者,同步成长了十二年,导演在其中割开若干切糕, 拼凑成了一个,我想,公平点说,以处理及呈现方式叫“神作”,影片内容本身叫“过誉”,中和一下,还是可以叫做杰作吧。
在那里,角色和演员的界限被真实时间消弭了,不同于化妆特效,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你不自觉就容易处在某种假象中,整个环境的自然变化,从翻盖到 IPHONE,从小布什到奥巴马,从 GTO 到 SUV,从洗印到尼康 D40,从哈利波特到暮光之城,当然这都只是技法,什么电影都能做到,但角色(演员)的自然成长,却是真真切切能混淆故事和真实,
好的电影,当然可以传达一种生命力,但很少能幻化成生命本身,因为你最多能演活一个“程蝶衣”,你也可以变成程蝶衣,但你永远没法让观众相信你就是程蝶衣。
可是对于《少年时代》,你在真实与故事的渐近线上,你在十二年的每一个暑假里,扮演着是时的自己。彼时的柯尔特兰就成了这个梅森。没有演技,在这里成了最好的演技。这种无形的压迫感不仅裁缝了琐碎,也把溜来溜去的变化缝补成一条溪流。即使你未必那么有代入感,也完全能顺流而下,少有造作,不觉突兀。
给我庇护 Gimme Shelter(1970)
Rolling Stones演唱会杀人事件
迈克尔摩尔:
这老胖子,我不能说喜欢或认同,不过他的纪录片看起来都是很爽的。而且他确实应该也是最赚钱最成功的当代纪录片导演之一了。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Capitalism: A Love Story(2009)
2009威尼斯小金狮
2004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科伦拜校园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3奥斯卡最佳纪录片,2002戛纳特别奖。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讲当时著名的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
同事件的很有名的一部电影是格斯范桑特的经典代表作《大象》,200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环境生态影像类
海豚湾(2009)
2010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但我个人觉得一如既往的绑架观众型的纪录片。
帝企鹅日记 (2005)
2006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吕克·雅克。企鹅穿越南极,生命的传承。
迁徙的鸟 (2001)
2003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能把一部科教性质的影片拍得如此完美,如同一首优雅的抒情诗,堪称奇迹。影片获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贝汉赢得最佳新锐导演奖.
地球公民Earthlings (2005)
圣地亚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05年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独立制片电影最佳内容奖、2005年艺术行动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系统全面地揭露了当今人类是如何大规模地屠杀和虐待动物。
天地玄黄Baraka(1992)
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走遍全球二十四国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并无对白。
尘与雪(2005)
每隔几年肯定会有这样类型的大部头出来。天地玄黄,轮回,都是如此。共同特点是每一帧都是摄影作品。然后组接起来后,会自然而然呈现某种意义,比如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敬仰,对社会的嗟叹,都是如此。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镜头的组接未必有完整的意义,但成片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整体性。
估计不是我会选择制作的纪录片风格,不过确实很美,所以列了这么几部。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海洋 Oceans (2011)
和鸟的迁徙一样,雅克贝汉的作品。品质保证。
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当时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轮回Samara(2011)
又一部天地玄黄类型的影片,每个镜头都美到爆,像明信片。宗教成为穿插在自然世界、文明社会里的隐线,把这个片子的永恒感提了上去。
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 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最佳纪录片奖。
浮生一日 Life in a Day (2011)
创作形式上有点意思,就是可以上网发你的拍摄内容,某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的拍摄内容,最后剪辑成片。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像没有中国人的片段,因为都上不了 youtube 所以不知道吧。不过我当时好像也受邀发过一段奶奶的视频。
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联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破天荒合作,并得全球网民掌镜,在日,以「爱」和「恐惧」为题,集体创作了80,000段,共4,500小时的影片。
一部以“爱和恐惧”为主题的电影,来自五大洋七大洲的创作,网罗世界万象的题材,获得了192个国家网友的支持,收集了八万多人趣味盎然的镜头,见证这时间囊里的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
宇宙,穿越时空的冒险:Cosmos:A Space Odyssey (2014)
我记得还有个原版的,很老了。这次估计又是重制,显然设备和制作格外精良。
13集科学纪录片,由Fox电视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该节目是大受好评的黄金时段科教节目《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的续篇,节目中将重点解释「自然法则」、「时间与空间」、「人与宇宙」等问题,让观众见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宇宙现象。 该节目的许多画面都采用最先进的电视特效绘制,无论宏观场景还是微观场景都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博士担任该节目的解说。
小津安二郎:东京之宿 东京物语 晚春
最佳日本电影与外国电影TOP10”榜单中,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击败《七武士》夺得最佳日本电影称号。
三里塚, 第二防线的人们 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
持摄影机的人
“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o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
《雨》The Rain,《桥》The Bridge ,《英雄之歌》Song of Heros 《四万万人民》
“飞翔的荷兰人”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桥》和《雨》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生命力的纪录片。 《塞纳河》荣获当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
莱妮·里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
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在世人的诅咒中,这位年过五旬的女人以照相机为伴深入非洲的黑人部落,几本画册使她成为不折不扣的专业摄影师;八旬的她又对海底五彩绚丽的世界迷恋不已
1933年拍摄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Der Sieg des Glaubens ),描写纳粹党在纽伦堡执政,显示出她在电影上的过人才华。1936年,她拍摄了描写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奥林匹亚》(Olympia,1936),该片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而其拍摄动机却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
夜与雾 Nuit et brouillard
阿伦雷乃 三十分鐘,是一套关於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辑。
浩劫 Shoah(1985)
忘记了多少时间,8小时,讲纳粹的。特别棒。比起什么南京,哎,不提也罢。
一条安达鲁狗(1928)
最早的超现实影片, 文艺青年必备。全片基本无逻辑。本片是著名的超现实画家达利和著名导演布努艾尔合作的产物。它叙述了一个白日梦.
其实我全片最记得的也就是这个割眼睛的画面了。
柏林,城市交响曲(1927)
在默片时代把节奏感完美呈现出来的感觉。
北方的纳努克(1922)
Nanook of the North 纪录片电影开山之作
无粮的土地
中国纪录片获奖
王兵的《铁西区》、李一凡《淹没》各获得了6个电影节的纪录片大奖。
《好死不如赖活着》 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请为我投票》(2007)
陈为军的,挺有趣的,很有中国特色。 入围2008奥斯卡纪录片,2008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讲述的是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一次班长选举,老师要同学们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选出自己的班长,强调民主的概念。这场班长之争慢慢的演变成家长在背后出谋划策,用各种方法来打击对手,收买人心等。
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东》《无用》都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奖,《三峡好人》威尼斯最佳影片,好莱坞最佳外语片,《公共场所》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海上传奇》蒙特利尔纪录片电影节大奖,迪拜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金奖。《二十四城记》
赵亮《罪与罚》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大奖,
《流浪北京》,中国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山形电影节小川绅介奖等等:
徐童,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
《1428》杜海滨,讲那个大地震的,很正常,拿了奖,然后国内不能放映。他早期的《铁路沿线》其实是我比较早接触的,没想到后来就开始合作了。
高三(2005)
很多经历过的人可能会喜欢吧,我觉得还好。
沿江而上 (2007)
张侨勇,加拿大出了些华裔纪录片导演,讲三峡的。
归途列车(2010)
范立欣:《我就是我》的导演。 艾美奖最佳纪录片,讲春运的。
2011年在船上,过太平洋的时候放映了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耶鲁、哈佛的一些老教授们都喜欢跑来问我,Max,is that true?所以国外对这类影片始终是很有消化力的。
千锤百炼 (2012)
张侨勇,讲中国的拳击手的,不是那么好拍,尤其是乡村里的那种,能做到这么自然真不容易。
看见台湾(2013)
全程航拍,也是醉了。有点小感觉。2013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影片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呈现在大银幕上。
女人那话儿(2000)
黄真真一举成名的代表作,找来“性女”钟爱宝(见下一部推荐)、导演许鞍华、过气艳星、名模及港姐各不同范畴女性讲述对爱情观等,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女性题材电影。
一堆香港女人在那里聊天的纪录片。相当部分的镜头是真实情境,譬如性工作者提供性服务的全过程,因而也被香港定为三级片。
性女传奇(1995)
其实我觉得就是个A 片。World's Biggest Gang Bang是高·路易斯1995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位南加州大女学生安娜贝尔(郭盈恩——后以性女钟爱宝出道),为了挑战金氏世界纪录,不惜牺牲演出。影片中安娜贝尔10小时内与90多个男性发生251次性行为而成名并创造世界纪录,
Brain Cox的奇迹系列
讲科学的帅哥好孩子。
当然也就还有和霍金一起看宇宙什么的。
公司的力量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算不上太认同,但是可以看看玩玩。
抢救切尔诺贝利
日本如何走向强国
中国,一个世纪的革命
中国人来了
挺有趣的,大家好像都感觉中国人要开始抢地盘的感觉。
故宫的一堆,好像还有什么故宫遇上卢浮宫,当时看过,有点扯。
伟大的卫国战争
还有一些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列出来的纪录片,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章彦博的回答(483票)】:
《与摩根弗里曼一起探索宇宙的起源》(又名《穿越虫洞》)
Through the Wormhole With Morgan Freeman
很好的科普纪录片,内容严谨而有趣,非常有深度,是少数以「思辨」的形式展开的纪录片之一。
《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
配乐非常好(另一部让我感叹配乐的纪录片是《大明宫》),科学性也非常强,与前面的大体持平。
《大明宫》
这部我看了六遍,放假之后打算再看一遍,不,是再品一遍。历史纪录片就应该是这样的。
【荔枝丽芝Lizzy的回答(91票)】:
我硬盘里存着舍不得删的,也算推荐关键字供大家搜索。
NHK系列:热钱暴走、查韦斯政权的光与影、印度连环恐怖袭击、北朝鲜纪实、柬埔寨大屠杀真相、WG四十年后的证言、非洲童子军的诞生、苏丹种族大屠杀真相、非洲尼杰鲁火山、与艾滋病同行、入殓师笔下的东日本大地震、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思考、太平洋战争、二战开战70周年、颤栗的童心:四川大地震报告、中国力量、北漂一族、变化的中国-高级人才的回归、暴走都市之中国上海、上海蚁族之歌、在北京拍卖我的人生、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读书致贫-中国教育热潮。
BBC系列:Chairman.Mao.The.Last.Emperor、BBC非洲、坦赞铁路行、隐秘王国、中国人要来了、我的濒死体验。
单独推荐:看见台湾、轮回、八九点钟的太阳、好死不如赖活着、透视美国。
【mupeng的回答(62票)】:
《迁徙的鸟》
飞过冰川,
掠过湖面,
忽而眼前,
忽而天边。
【隙涧翠的回答(81票)】:
奉上一篇6年前写的影评。至今,这部片子还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算是纪录片启蒙了吧。我比较喜欢看《高三》《投我一票》这种纪录片。
温馨提示:以下影评可能涉及剧透,看前三思。温馨提示:以下影评可能涉及剧透,看前三思。
=============================我是高冷的分割线===========================
高三:我们的那一年
从2004年到2005年,导演周浩深入福建武平县一中高三7班的师生生活一年之久,肩扛摄像机,跟踪拍摄记录下这个班冲刺高考的整个过程,一年心血成就了记录片《高三》,2006年,这部纪录片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实纪录高三生活的影片,片子给人很多启示和感动,值得一看。
该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武平一中七班的同学们的高三那一年的种种:从分班到高考再到新一届学生的分班,不断轮回。片子很真实,不加修饰,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曾经、现在、将来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早晨晚起匆忙赶往学校的懒虫,有上课不停打瞌睡的瞌睡虫,有奋笔疾书努力做题的,有为了逃避考试装病偷懒的,有清晨朗朗悦耳的读书声,有学生家长的询问和关心,有班主任的遵遵教导,有各科老师的悉心讲解,有校方领导的要求期许……这一切的一切,都构成了我们的那一年——高三。
由于是纪录片,影片并没有使用华美的背景乐和配乐,而这也是本片很有特色的一点。影片开篇便是嘈杂的人声:老师的报喜、学生的交谈……一起营造了一个紧张而有序的高三氛围,也为后面剧情作了铺垫。这种情形持续了大约十分钟,随着05届高三七班的组建,一个清丽的女声响起:“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啦……”这是一首很灵妙的歌,歌声仿佛是为这些紧张的心灵舒展了筋脉,与开头的嘈杂与现实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意境。
这首歌,也是该片的主题曲,贯穿始终。当影片临近结尾,同学们已经站在了高三的尾巴上,面对高考倒计时无法阻止的步伐,面对迎面走来的高考,在寥寥几人的教室中,一个女孩在书堆成的小山中,缓缓开口:“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啦………想她。啦………她还在开吗?啦………去呀!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歌词恰好道出了高三即将毕业人的心境,将观众们也带回了那个时间:明天就要分开,如今的好同学,重逢不知又是何时?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尤其是《高三》的观众们大多为刚毕业的学子或正在经历高三的学子或已经离开学校的青年、中年人们,但不论是谁,相信在此时,都会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或会心一笑或早已泪水盈眶了。女孩的声音很稚嫩,远不及这首歌的原唱们那么有技巧,但,就是这稍许有些口音的歌声,比任何一个明星的版本都要来的真实,贴切和感人,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导演选用这样的方式而非直接配上原曲的原因了罢。
除了《那些花儿》之外,影片中还选取了高三七班班会上所放的齐秦的《狼》作为一首插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这无疑是班主任想要激励学生们要像歌中所唱的那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怕吃苦,勇敢奋斗。相信这也是导演希望借这首歌传递给观众的。在听到这首老歌时,高三的学子们为之激励,而观众们是否也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拼搏,当年为理想而执著的情形,又或许会审实现在的自己是否已经丧失了斗志呢?
影片选取了许多高三生活的片断,这都是导演的一番苦心,只为能展示给观众一个真实具体的高三,一个人也许厌恶也许欣慰的回忆,一个人也许正在经历体现的现在,一个人也许不停期望希冀的未来……
片子的特色之一就是以独白的形式加入了林佳燕(高三七班优生)的日记,和许多孩子一样,她也会紧张,也会惆怅,也会失望,也会迷惘,但是,她更懂得激励自己,导演借其之口传达了自己对高三学子的深情鼓励。林佳燕喜欢摘抄一些可以鼓励自己的歌词,比如北大的校歌、《一千零一个愿望》等,它们都在不断地提醒她,提醒观众们:一切的愿望都会因为你的不断努力而付出,一时的失落不会覆盖你的整个人生。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小佳燕的心语,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的伤心,可能是学习压力的发泄,可能是紧张竞争的担心,可能是找不到方向的迷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每一个普通高三学子会经历的心理历程,甚至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有的烦恼和心情。导演这么选择,无疑也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鲜活却又有些残忍的高三,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的那一年。
整部片子中,导演选取了些很有意思,很典型的高三生活片断:
影片中反复出现学生们晨读的情形,有读政治的,有读历史的,有读地理的……(高三七班是文科班。)全班六七十人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噪声了,可是每个人都还在拼命地读,只为了记住哪怕一句话也好,这确实是高三的真实表现——每个人都害怕遗漏,所以不断重复,不断练习。同样起到这种氛围渲染的还有林佳燕这种优生不断向老师询问极简单的问题,学生向老师袒露自己因为别人都在做自己不敢不做,老师间谈论自己发的考题虽都是大同小异但不发给学生做又不安心等等这些场景,全都成功的烘托出一个紧张到甚至人人有些自危的气氛。
影片毫不避忌,也选取了学生深夜翻墙通宵上网;为逃避考试装病;忙里偷闲地照镜子臭美;因为犯错而被学校训话,处分;老师威逼利诱招数全出,鼓励学生;个别学生早恋,成双成对;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喝醉酒;熄灯后不停抽烟、聊天;心灰意冷决定远走他乡逃避高考选择复读,有考完后突然放声大哭的学生……这都是如今高三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的写照,不掺假,不做作,真实得一丝不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就是每个人的高三,学习优异者也无法从容,成绩差者或不断奋斗或绝望放弃的日子,每个人的奋斗史或者颓废史。
就像那名接受采访的男生一样,他津津乐道自己的“网游事业”,但面对高考和即将结束的高三,他留给镜头的,只是一串有些苦涩有些生硬的笑声……这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是为这个男生的无奈,也是为更多像他一样沉迷于网络的学子的惋惜,想必很多观众看到这里也只能黯然了。
影片运用这些情节和场景,不仅展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真实的高三,也给了观者巨大的心灵冲击,因为,导演营造出的高三氛围那样汹涌地足以将每个观众卷入其中,和剧中的孩子们,一起苦恼,一起伤心,一起紧张,一起拼搏。
王锦春——我是高三七班班主任
王锦春,高三七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导演着重描写的的人物之一,也是带给观众最大感动的人之一,更是一名优秀的普通高中教师。王锦春和所有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们一样,全心全意只为了让学生们考好,有个好前程——用他自己的话说“让你们考出去,上大学!”
但是,他又和一些老师不一样,对待学生,不仅严厉也和蔼;会训斥但更多的是鼓励;该严肃时严肃,却又不死板反而很幽默……总的来说,它的出现,让高三七班变得更有希望,也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考出这个小县城,考向大都市,考向美好的未来。
他喜欢引用汪国真的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来勉励自己的学生,他会对逃学的学生耐心甚至恳求似的教导,会亲切和蔼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缺点,会劝慰因为成绩差而醉酒的男生,会好心提醒早恋的那对学生,会为初犯错误的学生求情,会将上课睡着的学生轻轻点醒,会在高考前对每个遇到的学生送上祝福,会在考前呐喊振奋学生的士气……他,就是高三七班的魂,是高三七班的主心骨,是高三七班的一面旗帜,只要他一天不倒,他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很多人观后都感叹自己为何未遇上王锦春这样的好班主任,为何自己当年摊上了那样的班主任,或者回忆自己的好老师,好班主任等等。其实,王锦春,就是这样平凡但真实,存在于每个学生读书时代的记忆标志与象征,但现在,或许已深埋在心中的某个角落。影片通过成功塑造“王锦春”这一优秀人民教师的形象,不仅让许多人对该片产生共鸣,对高三那年无限怀念,更唤出了观众对自己老师的一片深情、真情。
《高三》,不仅仅真实地展现了我们生命中那一年仅此一次的紧张与彷徨,我们生命中最辛苦最值得纪念最不应错过的那一年,更让观影者产生了关于高三那一年无尽的的唏嘘和感叹……高三,我们的那一年。那一年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
【宋源栋的回答(13票)】:
《楚国八百年》
【夏伯阳的回答(53票)】:
苏维埃往事
四海之外皆兄弟-王书亚
二战后,苏维埃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地区,大量驱逐原住民,为改变人口结构,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半个世纪后,这位拉脱维亚导演利用大量解密档案拍了这部纪录片。末尾说苏维埃政权杀了2000万男人和女人,这片子是为他们拍的。
最近也看了王康先生在阳光卫视的系列节目《苏维埃的兴亡》。王先生面容越发像列宁了,从他口中述说的专制苦难,历历在目,又恍如隔世。就想,什么时候唐国强上电视批判个人崇拜,必有振聋发聩之效。
相比卡廷森林事件,1932年冬的乌克兰大饥荒,我以往了解较少。日,斯大林写信给卡冈洛维奇说,“乌克兰局势严峻,我们若不赶紧采取行动,就将失去乌克兰。”几周后他做出决定,开始停止乌克兰的粮食供应。两位大饥荒幸存者描述,当年连咸菜、菠菜和种子都被没收,无数人在家里缓慢饿死。车站里头,过于消瘦的人被赶下火车。内务部的纠察队挨家搜集尸体,一具尸体可换200克面包。他们也将奄奄一息的人抬走了,因为不想明天又来。
1932年,乌克兰死亡人数是66万,1933年飙升到700万,次年降至48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现代史上,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而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影片列出了数据:1929年,苏维埃出口的小麦是2.6万吨,1932年达到51.8万吨。这是一场不开枪、不用毒气的针对一个民族的政治屠杀。
导演采访了好些欧洲的学者。一位索邦大学的教授说,他在很多地方演讲,列出现代政治屠杀的源头,总让很多人惊诧。他列出的是1849年1月《新莱茵报》上恩格斯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暴力的阶级革命是历史变迁的主要方式。但那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是不可能产生革命者的。恩格斯提到塞尔维亚等地,称这些地方是“种族的垃圾”,只可能被消灭在革命中。
近代以来,最可怕的政治思想,就是一部分人被公开地标识为需要被消灭的敌人。之前的欧洲思想家中,并未出现这种对现代政治屠杀的鼓吹。
这片子引人争议的是勾勒纳粹与苏维埃的相似与勾结。1939年的苏德协议倒是众所周知的,但内务部与党卫军的合作,尤其在消灭犹太人方面,还是叫人触目惊心。早期,纳粹很喜欢标榜和苏维埃的相似性。戈培尔曾赞美列宁是“世界上仅次于希特勒的最伟大的人”。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维埃的报纸,也常赞扬纳粹主义。
左派思想的可怕就在于抹杀了人的灵魂的平等与尊贵。因为他们否定了足以让人的灵魂平等和尊贵的支点。作家萧伯纳很典型。这位外形和大脑一样睿智的人物,就像说出真理一样说,“每个人认识的人里都有十二分之一是毫无用处的人,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负担,我们应该直接要求他们:请证明你存在的价值,你所创造的超过了你所消耗的。如果他不能,就不能再让他活在这个社会了。”1934年,他在报纸上撰文主张科学家发明一种“人道主义煤气”,让这些人毫无痛苦地死去。
10年后纳粹采纳了他的建议。艾希曼受审时还这样为自己辩护:集中营使用的毒气是“人道主义”的。
不过萧伯纳还是反对纳粹。作为一个左派,他认为为了社会进步杀人是必要的。但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他认为按“种族”杀人是荒谬的,按“阶级”或“智商”杀人才能被接受。列宁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抓住至少100名富农,杀死这些人质,让方圆100公里的人都知道并因此吓得发抖。”左派知识分子们有一种本事,似乎很容易把这里的豪情壮志和纳粹区分开来。可能因为纳粹的根基是错误的生物学理论,苏维埃的根基是错误的社会学理论。而左派知识分子们生物学都不太好,对社会学却比较自负。
一位法国女学者说,这两种制度都有创造“新人类”的野心,都不能接受人类卑微和罪恶本性的存在。他们希望以政治的方式、暴力的方式与人性作斗争。这就是极权制度的本质。这和阿伦特的解读有相似之处。只是阿伦特更多分析的是民众对极权制度的接受心理。她说这是人的内在孤独决定的。按《圣经》的表达可从两方面说,一是人的灵魂在罪性中有无法被填满的孤独;二是人的灵魂中天然有敬拜和交托的渴望,也就是宗教的渴望,永远都在寻求被填满。所以极权制度都具有伪宗教的性质,独裁者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在人类精神的熊市上低价收购一切丧失信仰的灵魂。
以民族、国家或阶级将人类区分,几乎是所有文明的特征。但现代极权主义是对这种区分的残暴而冷酷的宗教化尝试,是关于阶级、国家和民族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偶像崇拜运动。孔子说儒家的理想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四海之内”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汉族区域。
杀人固然是错,但错得最离谱的,是连梦都做错了。亲爱的孩子啊,从你开始,和爸爸妈妈另做一个梦好吗?这次的梦想,是四海之外皆兄弟。你的肤色是一种款式,不是一种诅咒。
【狒毛腿的回答(22票)】:
居然没有《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
优酷链接:
介绍我就偷个懒,复制个百度百科的,内容如下:
《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绍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奋斗的系列。由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约50分钟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记录,为研究新一代留学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数在日留学生献给祖国和亲人的爱!
三年里,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先后涉及数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的报酬。相反,拍摄到谁家,谁家便端来热饭热菜;录相带用完了;摄制人员从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钱来……就这样,在的异国他乡,有一群炎黄子孙,扛着用打工挣钱买来的再简单不过的设备,东奔西走,翻山越岭,前赴后继。这是发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日本的富士电视台感动了:投入一流的摄影人员及设备;参加留学生的拍摄队伍
你走来,他走去;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且不论这部的水平高低,仅拍摄本身,就是一首值得人类引为自豪的伟大赞歌!
为了记录下这首赞歌,3年多来,富士电视台在支援留学生们拍摄的同时,另派出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留学生们的整个制作过程…
第1、2集:初来乍到(上、下)
人物:,19岁(当时)浙江省人。
,26岁(当时)江苏省人,已婚。
日下午,两名来自中国自费留学的,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东京成田机场--日本的国门。他们素不相识,抱着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的挑战。从他们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起,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二年半,忠实地纪录了他们“”的泪水与笑容,记述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成长过程......
(我很佩服这个哥们儿,相信看完后大家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3、4集:彼岸的青春(上、下)
人物:大学生的群像,平均年龄25岁。
受尽溺爱的来到东京后,每天洗11个小时碗,脚底板疼得不敢着地。他却很自豪:“我也能吃苦,也是一条汉子!”
西装笔挺的没有一分存款。毕业前夕又因故失家,成了流浪汉。冬夜,他踯躅在......
陈麒来日本6年,上学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时,电车成了他的床。
还有福建来的渡边敏行,江西来的......彼岸的青春岁月,苦中有乐。
第5集:家在我心中
人物:,43岁(当时)上海市人,来日8年。
妻子和女儿留在上海,单身到日本留学。因所在的之故,迫使他走上了专念打工的路。一口气在日本乾了8年,每天少则乾两份工,多则乾三份......八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国。拼命地打工挣钱,是为了把上海的女儿送到去读书。这一强烈的愿望支撑着老丁的人生。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以后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书”。1997年6月,在附中读书的女儿丁晽,终于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8月,八年多没有见面的父女俩在东京相会。
现在,老丁一家三口,分别在上海、东京、纽约。
第6集:角落里的人
“黑户口”在日本法律上称为“”,处理措施:规劝或驱逐出境。
一旦“黑”了,升学、正式就职乃至自由回国探亲等权利将随之失去。而且,平日最怕碰上警察......在日本,“黑”了的同胞有数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近年来,由于不断下滑,靠打工挣钱的路越来越窄,出路何在?
在这集中,着重介绍了三个“黑户口”约2年里的生活变化以及对人生出路的思考和选择。
最后的结果意味深长。
第7、8集:(上、下)
人物:,女,9岁(当时)某小学三年级优等生。
留学生的第二代,他(她)们跟随父母漂洋过海,突然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外国小学,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
二年后回国时,难忘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得了班级第一,还有深埋在心底里的真诚和友谊。
摄制组从来日本第一天开始,到两年后回,一直跟踪拍摄。
第9、10集:(上、下)
人物:,45岁(当时)市人。来日11年。
1986年,34岁的生来日本留学,考上博士课程后,老李的妻子便不让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来支撑着。96年夏末,老李抱着筹资在国内建一所学校的想法,听信了诈骗组织“KKC”成员的谎言,在没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将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攒下来的全部财产--400万日元,投向了“KKC”......
妻子,终日泪水不止--结婚15年的夫妻最终分居了。
45岁的带着书,在租了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天写论文到天亮--离提交论文只有半年。96年除夕,妻子让老李回家吃顿团圆饭,望着增添了不少白发的妻子和默默包饺子的女儿,感慨万千,放开喉咙,唱起了十几年前唱过的那首名曲--......
日本的除夕之夜,十分地宁静,的歌声在街头回落,迫人胸怀.....
最终论文赶在写完了,但论文答辩却没有通过,后来一边打零工一边继续写论文,直到题目夫妻俩都失去了工作,题目一家仍然快乐的生活着~~~~~~~~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如有不妥请联系我)
【陈嘉欣呀的回答(79票)】:
《舌尖上的中国》
【枫糖蹄筋儿的回答(26票)】:
BBC horizon - Pill Poppers [BBC 地平线系列-药物依赖]
提供一个优酷的链接:
这是一部对我影响挺大的纪录片。
那会儿大二,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学的晕晕乎乎云里雾里好不痛苦。生化老师拿着课堂时间放给我们看。看着看着居然入啦迷。
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应当是很广泛的,十分通俗易懂,不必担乏味和艰涩。陈述的观点实用有趣,当时的我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小小学生(现在好像还是?_?),这部纪录片帮助我涨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开始建立了比较客观的,对待药物研发和药物使用的观点。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中, 我也始终坚信,在人类健康和药物开发这些宏大的命题之下,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感更加重要。
因为,根本没有一种药物,我们可以了解他的一切。
如果大家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很感兴趣,强推这部纪录片,看过很多遍,内容丰富(避孕药,止痛药,抗抑郁药,抗生素,临终关怀等等都有介绍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而且制作也很棒(广告即视感这么浓烈怎么破)。
简单罗列一些纪录片中当时觉得很不错的观点,大家有兴趣可以戳上面的链接看。
The pills we take define who we are, and what we are.
药物研发是一门运气和研究并重的学科。这个过程中,失败始终如影随行。
尽管药物依照靶点而设计,但这种设计思路的准头并不一定很好。(目标治疗心绞痛的伟哥最后来治ed惹,这种乌龙也很多嗒)
在一些药物的营销手段下,有的时候我们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并不是在治疗,而仅仅是在改变健康状态。这真的对我们是必须的嘛?(这里依旧有一个关于伟哥的讨论,精彩,不剧透)
从长远看,通常谁都无法确定药物的潜在利弊。不可知的副作用更是如影随行。药物与毒品的区别就在于剂量。
We are all part of one big clinical trial.
Anyway, 献给大家!
【小歹的回答(14票)】:
同题主,高中时候疯狂的喜欢看大国崛起…………对着纪录片做笔记的我也是醉了。
在那以后又因为《公司的力量》而想要学习经济学。同样是cctv,同样是纪录片,不得不说公司的力量让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部片子让我萌发了探究公司运转,经济盛衰。为了搞明白最基础的经济知识,找朋友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国富论》,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抠,又去买了《公司的力量》的书,反复看,每一个注释的来龙去脉都理解透,我想我真的是着迷了。
我又想着法的搜罗cctv关于经济的其他纪录片,直到我找到了《华尔街》和《国企备忘录》。为了看懂这里面提及的每一个点,一路上不知道百度了多少个世界500强的发展史,从一个历史白痴到了解中国的,甚至别的国家的历史,为什么造成金融危机,什么是道琼斯指数,A股市场是什么意思,什么看不见的大手和看得见的大手…
中央台还有很多关于经济或者金融优秀的纪录片,当然还有bbc,网上搜一搜算出来了。
是这些纪录片开启了我一个又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浅显易懂的让我理解很多原先根本不想理解的东西,越是发了疯的去查找,对比,分析,理解,记录,越是发觉高中的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越是觉得这个世界运转得神奇。
要不是这些纪录片,我估计依旧是什么都不知道又自以为是的白痴,虽然现在也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正是这些纪录片让我有热情去探究那些让我好奇的东西。
【流放疯的回答(30票)】:
Sue Williams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个世纪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世纪》(China - A Century of Revolution),制片人Sue Williams的母亲在中国出生,她的外祖父母也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她从小就耳闻了不少有关中国在1950年代前的事情。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她陆续拍"China in Revolution","The Mao Years",和"Born Under the Red Flag",在PBS网页中的片名叫"China: A Century of Revolution",制作者耗资一百多万美元,制作中花费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在与中国政府及其地方官员的周旋与获得采访允许上,从新闻报道、选裁,到制作、配乐等,都独具匠心。
一共三张,1911年-1949年、1949年-1976年、1976年-1997年。从辛亥革命一直讲到 走进新时代,很多珍贵的史料是我从来没看到的,而且,它基本上用事实讲述了一个一百年来中国的故事,你不会相信,中国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这里面有以前很难见到的珍贵的史料,虽然里面好多细节有不严谨的地方,某些观点也我也不认同。但那些罕见的视频让人眼前一亮,孙中山讲话的视频资料真是第一次见到,张学良在视频里又瘦又弱,完全不是个大帅哥啊。。。还有文革时刘XX等被批斗的视频也是从来没看国内有放过的,有的时候看文字是感受不到那种可怕的,看过视频后才知道文革实在是太残酷。
里面看到老年的黄维说:内战谁都不想打,但是蒋委员长一定要打,那我们只好上,替他卖命,给他殉葬,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认定了蒋介石是个英雄。看后蛮感慨的。真爱不解释。
他对蒋介石的评价也很有意思,说他太保守,思维太陈旧,用的都是老一套,最后失败也算正常。他对蒋介石的评价也很有意思,说他太保守,思维太陈旧,用的都是老一套,最后失败也算正常。
纪录片里对国军在内战的溃败也认识的很清楚,用几个段落就解释清楚了,严重腐败和经济危机。不是共产党太强,而是国民党自己出了太多问题。搞的美国都嫌弃。
还有一段印象很深,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后和他说 现在中美关系好了,但在国内还是要宣传你们是美帝国主义,要和美国对着干,因为他怕群众接受不了这种改变。。。
【若草的回答(15票)】:
《人类星球》、《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公司的力量》,,,,,尤其是《人类星球》,看完之后感慨了好久,,人类是多么伟大的一种存在,,在浩瀚宇宙中我们渺小脆弱但却从不放弃。
【提拉米叔的回答(62票)】:
为什么没有人提NHK的? 我很喜欢看NHK的纪录片里那些人文的内容,科技方面的确实很少有能超过探索出品的,NHK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切入点和视角跟CCTV的有很大的不同,感觉他们更热衷于生活层面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且作为纪录片NHK很少会给出结论和评语都是直白的展现出来
【两笔带过的回答(6票)】:
《岩松看日本》
我想知道有没有人不是被动漫带入日本坑而是这部纪录片,我真的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对日本好感大增对白岩松也是很喜欢。
【一夕的回答(24票)】:
英国BBC拍摄的《美丽中国》。一开始老师只是推荐 说可以一边学英语一边看美景。
我一边看一边被震撼!大中华夏之美景,自然造化之神奇,差点就让我泪流满面。
纪录片也在传递世界之美好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我们居于世界一隅,生活富足闲适,我们知道世界很大,我们也会跑去某个景点拍几张照片。但是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还有很多可爱的,血肉丰满元气淋漓的生物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我们不曾抵达的角落有着神奇的景观。”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上边是英文版中文字幕的,不是高清。优酷有中文版高清的。
【周max的回答(1票)】:
我推荐这部
【刘鑫的回答(6票)】:
BBC《数学的故事》,槽点甚多,比如讲到中国那部分,主持人真的来中国玩了一圈,还在街上骑了很久自行车,一直是逆行,逆行……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阔眼界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