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mrna形成的6个途径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5.慢病毒感染(slow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4.整合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9.吸附和穿入。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13.不易,容易。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空气传播
(2)皮肤或黏膜传播
(3)粪-口传播
(4)经血液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垂直传播
3.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1.呼吸道病毒包括
2.流感病毒根据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 其显著特点是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
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和呈蘑菇状的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 血凝素抗体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四. 问答题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1.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3.HA,NA.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1. 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7. HA,NA
三. 单选题
四. 问答题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肠道病毒测试题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E.呼肠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二. 单选题
14.B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1)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2)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在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锰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3)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4)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5)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
(7)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两次病毒血症.
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病毒经肠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增殖,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 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I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肝炎病毒测试题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属于DNA病毒的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二. 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 IgA;
B. 抗HBs IgG; C.抗HBe IgA; D. 抗HBc IgM;
E. 抗HBc 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医学微生物练习题(附答案)-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医学微生物练习题(附答案)
导读:第10章弧菌属测试题答案,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属于烈性传染病,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答案,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
(2) 急性腹泻
①肠产毒大肠杆菌(ETEC):是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可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定居因子。
②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可导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质是细胞毒素。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多侵犯较大儿童和成年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主要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炎症和溃疡。
④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产生与志贺痢疾杆菌类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4.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
量凝集试验。
(2) 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
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弧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
二、 填空题
1.古典生物型、EL Tor型,穿梭.
2.一个A亚单位与4-6个B亚单位 , A亚单位.
3.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药物.
4.3.5%,食物中毒.
5.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
6.碱,碱性琼脂平板培养基。
7 ATP,cAMP。
8.水或食物,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
三、单选题
四、问答题
1. 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属于烈性传染病。若遇到可疑霍乱患者,应采集“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快速送检,以便尽早确诊,及时隔离治疗。
(1) 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检查有无“鱼群”样排列、运动活拨的细菌。样本中加入抗血清后,运动消失。革兰染色为阴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过度分泌钾、钠、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介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而死亡。
1. 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 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 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 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 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 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 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 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0. 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11. 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1.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砖状、弹状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C-J病、疯牛病
6.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7.类脂质和糖蛋白
8.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易感活细胞,复制。抗生素,干扰素。
9.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冷,热。56,30,感染性,灭活。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脂溶剂
三.A型选择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
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1) 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
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
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 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
粒含有1~数个多肽。
(3) 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
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
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
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
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
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
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 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 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 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 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6.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7.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8. 慢病毒感染(slow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
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3.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5.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
7.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8.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吸附和穿入。
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
13.不易,容易。
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 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 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 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 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 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 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 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 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 空气传播
(2) 皮肤或黏膜传播
(3) 粪-口传播
(4) 经血液传播
(5) 经胎盘传播
(6) 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 垂直传播
4. 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 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2) 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 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4) 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解病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6. 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 细胞白血病。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
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1.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 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 单选题
四. 问答题
1. 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
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资格考试、计划方案、外语学习、文档下载、办公文档、教学研究以及医学微生物练习题(附答案)等内容。本文共1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