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置信水平95还有必要买汉语大词典吗95元是不是太贵了 会不会都学过呀

女儿上初中一周了,谈谈我的感受
到底该不该给老师送礼呢?分情况来讨论吧,先说老师。如果你的孩子运气好,碰到了传说中的好老师,那不管你送不送礼,他都会对你的孩子认真负责。而且这种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喜欢家长送礼,所以没必要送。否则不但给老师增加麻烦,说不定还起反作用,让老师从讨厌家长,发展到讨厌学生。如果你真的要表示感谢,那就等学生毕业了再感谢,那时候老师明白你的感谢是真正的、纯洁的、没有目的性的,自然不会厌恶,也可以平和地接受。如果你的孩子倒霉,碰到了传说中的渣老师,那要不要送呢?还是建议不送吧。这种老师,你送一次,他就对你孩子好一点;过个几天,你送的东西他消费完了,就再对你的孩子差一点,从而给你传递一个信号:你又该给我送礼了!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当孩子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后,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他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充满感恩之心吗?或者说虽然你送了礼,但别人送的更多,那他一样对你的孩子不好,送了等于没送,那你怎么办?难道还要加大筹码,继续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对于这种老师,要么就想办法调走,换一个环境;要么就同其他家长一起揭发这种老师,斗争到底,把他赶走!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比较极端,毕竟老师中还是普通人多一点。普通人的特点是:基本会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也不愿意让自己太累;对于学生看着顺眼的就关心多一点,看着不顺眼的就关心的少一点;对于教学工作高兴时就认真一些,不高兴时就马虎一些。这种老师,你给他送点礼物,只要不是太贵重,一般他都愿意接受。接受之后,他会相应地对你的孩子多一些关心,但也不会太明显。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你没有继续投入,他对你的孩子也不会多差,至少孩子感觉不出来。所以面对这种老师,家长如果想送礼,那就送吧。分析完老师,再说学生。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那你完全没有必要送。只要是正常的老师,都会喜欢自己的好学生,给他们多一些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那基本也不用送。因为老师对坏学生也是很关注的,既怕他影响班级的纪律,又怕他拖班里的后腿。不用你去送,老师也会关心。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最普通的,扔在人群里就找不出来,在哪里都不显眼的,那老师的关注自然也就少。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如果想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送一点倒也不妨。最后来说说家长。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那给老师送点也没啥。对于你来讲,不会把这点礼物看的多重,更不会觉得送礼是有求于人,低三下四。即使老师没有因为你的礼物格外关照你的孩子,你同样也不在意,不会因此埋怨老师,进而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紧张,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了。与其去动这个脑筋,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至于经济条件一般,一提起送礼就感觉头痛,是件麻烦事的家长,也还是不要自找这个麻烦了。因为这种家长会把送礼这件事情看得很重,送的时候犹豫再三、忐忑不安;送完之后仍然是挂念不止,不住地打听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特别关照自己的孩子。甚至于一旦觉得希望落空,没有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改变,还会恼羞成怒质问:我还给你送的东西呢?还给我!最后的结果是打不着狐狸倒惹一身骚,搞得自己和老师都尴尬不已,无法下台。总结上文,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是一位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家长;你的孩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孩子,在班里哪方面都不突出,上下够不着,左右靠不住;你孩子所面对的是一名责任心一般,还喜欢占点小便宜的普通老师,那想送就送吧。
刚刚看到一位苦恼的家长发的帖子:作为一个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她为儿子操碎了心,儿子却沉迷于手机游戏之中,不仅不可自拔,还对父母态度恶劣,让父母无计可施。看完后不知该说些什么,可怜,可悲,可恨,可气。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之所以爱孩子,不仅仅是因为血脉相连,更因为这是责任与义务。我们也可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个别丧失了人性的家长,不顾血脉亲情,不愿履行责任和义务,置子女于不顾。反过来,也有个别的孩子,对父母毫无血脉之情,更无感恩之心,而是极端自私,唯我独尊。如果说这种极端的父母为人所不齿的话,这种极端的孩子却往往让人心情复杂,惋惜地问出一句:父母平时都是怎么教的啊?
到底应该怎么教孩子?我真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孩子,打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能吃能睡能长,不哭不闹不生病,可让爹妈省了老鼻子心了。等到孩子能跑了,天天跟在父母身边,让干啥就干啥,不调皮不捣蛋。等到上学了,天生就爱学习,看到别的孩子玩耍就觉得是浪费生命,老师不教就自己学。偶然哪次没考好,爹妈还没当回事,他自己已经着急了,奋起直追,非把第一夺回来不可。回到家里家务活抢着干,洗衣做饭;看到家里脏了、乱了就浑身难受,非得收拾利索不可。在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或者再早些年,这样的孩子真有不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家劳动,在校学习,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还需要父母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地教育吗?可如今这个年代,假如您还有这样的孩子,那得上辈子积了多少德啊!你们两口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就搞的妥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我们只能说是环境改变了,待遇改变了,教育的理念改变了。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大人会专职在家带孩子,别的啥也不用管?没有,至少我没见过。双职工的不用讲了,即使是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也不可能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我现在还记着家在农村的堂姐是怎么带孩子的:孩子放在屋里,她自己在院子里剥玉米。孩子在屋里哭了,她就在院子里喊一声“别哭了,忙着呢,一会忙完了再管你!”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个仅仅三个月的孩子立刻停止了啼哭。后来我思索了很久,把这一现象归咎于习惯的养成。他肯定不是第一次这样哭泣了,每次哭泣的时候并没有人来立刻把他抱起,而是只有一个声音来安慰他。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慢慢就明白了。每次当他不舒服的时候,他就象征性的哭一下,听听有没有人。当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就明白有亲人在身边,只需耐心等待就好,于是放心地停止了哭泣。我的女儿出生后,身边有几个爱心泛滥的老人抢着抱她。那时妻子坚持一个原则:没特殊情况不许抱她,谁抱和谁翻脸,亲妈都不行!每次女儿一哭,就看看她是不是拉了、尿了,如果是这样就给她换一下;如果没拉、没尿,就喂喂她,看看她是不是饿了。如果没拉、没尿、没饿,那就随便扔个玩具给她玩,绝不允许抱她。这样的做法得罪了老人,可也让所有人都轻松。比起那些胳膊早已酸痛,却仍然抱着孩子哄睡觉的老人,我们两边的长辈们都省了这份劳累。给女儿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片,就可以让她乖乖地躺在床上玩半天;玩累了她会自己睡,不用去哄她。有时我在想: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一哭就有人来抱她,会不会就养成了她任性的习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她转。反过来,如果她哭泣的时候,大人只是简单安慰她一下,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让她慢慢明白:大人也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随时都围着她转,她需要自己想办法安排自己的时间。长此以往,究竟是唯我独尊,还是懂得为父母着想,就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基础。
我们家里有句话,叫做“七坐八爬”,意思是说孩子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我的孩子则是三个月会翻身,五个月会爬,八个月就可以扶着沙发走,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人抱她。会翻身完全是妈妈教的结果。有一天妻子心血来潮,逗着女儿说:“宝贝,你怎么还不会翻身啊!”一边说,一边把女儿翻了过来。三个月大的孩子,翻身后就像被翻了个的海龟,手脚乱舞,就是寸步难行。小脸趴在那都憋红了,妻子这才把她翻回来。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这么一翻,女儿对翻身有了兴趣。估计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她天天躺在那里,捉摸如何翻身。几天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女儿会翻身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从一开始翻的歪歪扭扭,坑坑哧哧,到后来刺溜一下就翻过来,要多麻利就多麻利。自从会翻身以后,对女儿来讲这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想去哪里都去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地躺着。现在想去哪里,只需要翻身、翻身、再翻身,多翻几次就到了。她翻啊,翻啊,越翻越高兴,越翻越带劲,终于“咕咚”一声掉到床下,哇哇大哭起来。女儿对翻身这一技能运用最典型的案例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女儿要撒尿了,她翻了个身,翻到妈妈身边(我们不用尿不湿,用棉尿布),哗啦哗啦尿完了,再翻个身翻回来。一会妈妈就醒了,摸摸身下全是尿,再摸摸女儿身下竟然是干的,立刻就想明白了,真是又气又笑。
爬是女儿自己开始捉摸的。翻身这个游戏虽然好玩,可也不能一直玩下去,总得找个新花样,于是女儿趴在床上开始探索新的娱乐方式:爬!由于没有老师授课,又没有教材参考,所以女儿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她是倒着爬的。当妈的看到女儿趴在那里倒退着挪步,先是被逗的哈哈大笑,接着就过来抓着她的小胳膊、小腿教她往前挪。挪了两下,孩子累了,趴在那里不动了。看宝贝女儿累了,我们也不管她了,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段时间再来看,可不得了,小宝贝会爬了。自从女儿会翻身之后,我们就用被子挡在床的周围,以避免她翻落床下。现在会爬了,这矮矮的被墙已经难以抵挡她前进的步伐了。为了保证她的活动空间,妻子买来地垫铺满了整个客厅,让她尽情地玩耍。女儿这下简直是撒欢了,来回地爬,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快。特别是妈妈出外购物回来时,只要妈妈一进门,她就会像只小老虎一样冲过来。客厅里有一个沙发,她经常在沙发边爬来爬去。一开始把小手搭在沙发上,后来整个上身都趴在沙发上,突然有那么一天,她双手扶着沙发,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我和妻子看到这一幕后面面相觑:才八个月大的孩子啊,竟然站起来了!女儿对于这一历史性的举动也感觉不适应,她疑惑地看看爸爸、妈妈,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有一位朋友家也是女儿,与我女儿不同,他的孩子从小就是老人抱大的,所以一直不会爬。当爸妈的看到书上说孩子会爬才健康,商量着要教孩子爬。可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想到哪里都有大人抱着去,那还费心思学爬干什么,所以他们的教育无疾而终。等长到一岁多了,在大人的引导下也学会走了,有一天走到外面摔了一跤,摔的鼻青脸肿。从此孩子吓怕了,不敢走路了,开始在地上爬。这下孩子算是会爬了,却是先学走,再学爬,让当爹妈的哭笑不得。讲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会大大超过父母的想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太多,孩子就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果是累了家长,还影响孩子。孩子一哭就会有家长抱,他就不会去学爬;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家长都无原则地满足,他就会变得唯我独尊,不会尊重家长,更不会爱家长。孩子的欲望就如同《渔夫与金鱼》里的老太太,是永远填不满的。如果一切都来的太容易,张口就到,伸手就有,那他只会无理取闹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不知感恩。反过来,只有家长经常说“不”,果断拒绝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孩子才能在痛苦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观察与适应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长大。
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企盼的目标。在有女儿之前,我和妻子天天都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幸福生活。自从有了女儿之后,生活立刻天翻地覆,矛盾和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了女儿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养的问题,妻子和老人之间矛盾重重,单是不许抱孩子这一条,就掀起过层层风浪。多年以后再来总结陈词,得出的结论是:当妈的看似狠心,实际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利大于弊。经过一年左右的斗争与磨合,妻子在养育孩子方面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又开了新的斗争历程:和女儿斗智斗勇!
不会走路之前,每次带女儿出门都是抱着她的;学会走路之后,她在家里走的欢,一出门还想让大人抱。妻子对此的态度是:自己走!这场斗争的基本形式是:走出家门后,女儿在小区的院子里撒泼打滚,哭声震天动地;妻子冷眼旁观,拂袖而去。女儿迅速爬起,快跑几步追上妻子,紧紧抱住妻子的双腿,继续哭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可怜的小模样,真的是我见犹怜,直哭得风云变色,草木含悲。经常会有过路的老太太,义愤填膺地指责妻子:你抱抱她怎么了?你是亲妈吗?把妻子气的一阵无语。好在妻子的原则性强,说了自己走就必须自己走,你哭多长时间都没有用!再哭你自己在这哭吧,妈妈走了!几番交锋下来,女儿还是斗不过妈,最终乖乖地接受现实,泪流满面跟在妈妈后面。走出几十米后,注意力就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转移,感受着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变的笑逐颜开。
上学后,为了培养女儿晨读的习惯,妻子规定每天早晨要背一篇文章,背不过就别吃饭。女儿有时也发狠:不吃就不吃!妻子一看这招没用,立刻换个杀手锏:背不过不许上学!女儿不相信妈妈会不让她上学,直到妈妈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这才真的着急了。女儿是最爱上学的,在学校天天被表扬,在家里天天被批评啊,这算是抓到她的死穴了。从此哪怕晨读时为了背书眼泪汪汪,也不敢讲价钱了。基本上女儿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这么一番痛苦磨难,全靠当妈的战斗精神十足,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才坚持了下来。不管有没有亲戚朋友在场,也不管是什么节假日,规定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外婆来拦也没有用,大年初一也饿过饭。每当周围周围的朋友同事夸我女儿听话时,我都会在心中感慨:她并不是比别的孩子更乖巧,而是受到了更多的教育,懂得了要遵守规则。
虽然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基本都属于那种成绩优秀、春风得意的学生,可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每次考试的成绩会给我带来些许的安慰,可是期间的艰辛会给我一种立刻崩溃的冲动。当我高三即将毕业之时,班主任曾经提起过:以后要进行教学改革了,要进行素质教育,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后我们学校哪怕培养不出大学生,培养出几个卖衣服的,也算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虽然那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这种改革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可依旧天真地想:再过二十年,等我的孩子再来当学生的时候,素质教育就应该真的推行开了,孩子就不用再像我这么辛苦了。二十年以后才发现,所有的“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孩子的学习压力与二十年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压力一部分来自于学校。现在小学的课本内容与我们那时候相比,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没感觉有多大变化,无非是增加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可是孩子的作业量和我们那时候相比,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原因是除了课本之外,学校都为学生另外订购了与课本相对应的练习册,练习的内容大大增加。以前我当小学生时,从来没回家做过作业,所有的作业都是利用学校的自习课完成的,完成后还有时间看点别的。现在的孩子,不用说晚上回家做作业,就连中午那点可怜的午休时间,都必然每科有作业。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就这样,没感到有什么意外;可作为一个曾经读过近二十年书,从小学一直读到研究生的家长,实在觉得这种行为太疯狂。中午那点可怜的时间,让孩子休息一下不是挺好吗,小学就真的有这么紧张吗?压力更多是来自于家长,特别是来自于妈妈。可能因为孩子是从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妈妈要比爸爸上心的多。那些想尽办法也要把孩子送好学校的,基本都是妈妈。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妈妈,为了上所谓的好学校,宁可把老公丢在家里,自己带着孩子到几十公里外租房子住。再然后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那架势根本就不认为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而是认为太小了,所以还要自我加压。其实在我看来,压力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能性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事物,是我们父母那一代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却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种剧烈变化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在二三十年之前,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找个工作,安安稳稳的,有口饭吃就行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没有多少父母会殚精竭虑地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不会再停留在“有口饭吃”的程度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能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经济的改善、交通的便捷、资源的共享,都使得父母有时间、有能力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上下求索后悲哀地发现: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想让孩子有个精彩的人生,还只能选择让她学习,不管是学什么。我小的时候,曾经有大量时间用于逮蚂蚱,可以从每年的六月底逮到十月初。逮来的蚂蚱用油煎过晾干,能够一直吃到春节。可是这种大量的时间付出对于我后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用妻子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天天这么瞎玩,这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曾几何时,“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我们推崇的学习方式。可社会发展到今天,旅游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才明白:行千里路,不代表就能读万卷书。第一次旅游时,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长了很多见识;可到第十次旅游时,已经难得有让我们惊叹的东西;等到第二十次,甚至可以说,那就是玩,基本学不到什么新鲜的玩意。所以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当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浪费时间,又希望她幸福快乐时,唯一的选择竟然还是学习。不管让她学什么,无论是文化、体育,还是科学、艺术,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和必需,成为我们无法绕过的一道坎。
@如果有如果321
14:41:00??-----------------------------明明发的是赞啊,怎么变成?了
楼主很理性的谈论自己的观点,为你点赞。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我用我的语言总结一下你的观点:1、幸福是对比出来的。2、一切都是被逼的。3“、所以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当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浪费时间,又希望她幸福快乐时,唯一的选择竟然还是学习。”这段结论很是同意。
4、楼主的文笔很好,思路清晰。大赞。
期待楼主更新!
再来谈谈辅导班的问题吧。我家孩子基本没上过辅导班,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一般,花起钱来没那么大胆;二是觉得上辅导班没有多大必要,女儿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女儿小时候很爱画画,没事干就画着玩。当妈的一看:哎哟,这孩子多有天赋啊,说不定将来就是一个和达芬奇比肩的画家,可不能在咱们手里把她给耽误了。于是,妻子把女儿送进一个很著名的绘画班试听。结果老师一上课就是两小时不休息,女儿胆子小不敢和老师讲,差点被一泡尿憋坏,从此再也不愿去学绘画。虽然去了也不一定就成为画家,可是好端端的美术之路就被一泡尿给毁了,到现在绘画技巧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什么进展。其实女儿的舅妈就是教美术的,暑假回老家时也带她到舅妈开的美术班里学过,不过看她兴趣不大,我们也就算了。
稍大点女儿想学一门乐器。钢琴太贵,舍不得给她买;路边看到一个学吉他的,一个星期包会,就送她去学吉他。一个星期一千块,果然会弹两首曲子。不过那老师教的都是速成法,连乐谱都不教,我和妻子不甚满意。后来我请一位真正弹吉他的朋友,每个周末过来教她,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又教了有两个月。最终的成果是:抱着吉他在我们单位的迎春联欢会上表演过一次后,从此不再有弹吉他的兴趣。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逛街,碰到一个英语学习机构在做发传单:一百元钱试听一个月,还送一个书包。妈妈立刻就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捡白不捡。那一个月的课先不说,光那个书包在外面一百元钱都买不来,于是女儿正式踏入了英语辅导班。那时女儿正在上三年级,到了辅导班后,辅导老师发现她的水平和其他的孩子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两天后就让她去跟着四年级的学生混。即使这样,辅导课也基本是她一个人的课堂,其他的孩子大多连张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她全部抢答。每次看过她上课的监控后,妈妈都会教育她:不要那么爱出风头,给别人留点说话的机会!一个月的课程很快结束,女儿过得很高兴。在这样的课堂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天天被老师表扬,自然就想以后接着来。我和妻子都不同意,那时的她早已经把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英语课本读的滚瓜烂熟,再来这里跟着一群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孩子瞎混,能有什么提高?过了几个月,又接到这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通知,说要举行英语口语大赛,前三名都有几千元的奖金。一听有奖金,女儿自然是兴趣昂然,连当妈的也被打动了,当即报名参加。比赛那天有那么多孩子来参加,我心里真还有些担心,不知女儿能否进入前三名。毕竟女儿参加的是小学组的,还有不少四、五、六年级的孩子呢。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出来,女儿竟然是第一名。可惜那奖金不是现金,而是只能作为学费。也就是说报名参加这个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把每年一万多的学费给减掉几千块。女儿虽然很兴奋,但我和妻子都兴趣不大。没参加你们的培训都能拿第一名,还再交钱参加你们的培训干什么?
奥数也是最为常见的学生培训机构,妻子一度有送女儿参加奥数学习的打算,最后都被我否决了。妻子后来就买来各种奥数的辅导书,让女儿自己看,看不懂的再问我。当年我小学时经常参加数学竞赛,各种题型基本都见过。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现在拿过来看看,绝大多数都还眼熟,一般的还难不倒我。确实碰到不会的,百度一下立刻就有答案了,再给女儿讲讲就是了。今年暑假,妻子又想让女儿学游泳,一千元七次课。我一听就摆手:这个钱还不如我自己来挣,我来教女儿游泳。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游泳教练,可当年学游泳时曾经受过不少高手指点,后来也指点过其他人。虽然我只会一种游泳姿势――蛙泳,可我是正儿八经在大海中参加过赤臂蛙泳三千米的,在游泳池里扑腾那太小儿科了。带着女儿去了几天游泳馆,把基本动作一教,剩下的就让她自己练去。折腾了一个星期下来,女儿也可以游个几十米了。
谈谈我女儿是怎么学英语的吧。其实很简单,就是仔细听、跟着读、先背诵、再默写。一开始女儿用的是点读笔,在妈妈的引导下一点点地听,一点点地学,慢慢就把小学的英语课本都学完了。利用到南京游玩的机会,妈妈又买了南京市小学生所用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点读笔用不了,就跟着磁带听,花了几个月时间又学完了。然后妈妈就再换一套教材,再买给她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妻子经常会感慨地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比我们强多了,我们还没学会,她已经学会了。妻子原来是学俄语的,上大学才开始学英语,所以水平很差,连英语四级都没过。我也是多年没有用过英语,当年学的大半都还给老师了。所以就算是女儿所学的教材中,也经常会碰到我不会的单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英语故事《三只小猪》,每次女儿背诵时我都有一半听不懂,不仅是因为有陌生的单词,还因为女儿背的太快了。
大家还在看江西新华电脑学院的学费是多少?证书是不是国家不承认的?毕业之后会不会还是什么都没学到啊?初中学历可?_百度知道上高中是不是要买好几本字典啊,可那些比如叫古代汉语词典会有用吗_江津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478贴子:
上高中是不是要买好几本字典啊,可那些比如叫古代汉语词典会有用吗收藏
囊括哈佛大学等顶尖名校招生官员,10年以上招生录取经验.布鲁克斯中学申请权威指引.学校师生比\AP课程\地理位置\实习项目&&&[布鲁克斯中学申请指南]
古代汉语词典无用。如果你要买就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英语字典就够了!其他的并没有多大用。
汉语字典和英语字典就够了
英语字典中介就够了,,高阶是留给大学生的
高中三年没有买过字典
高中三年没有买过字典
有个鸡巴用,买来用了几天就再也没动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女儿上初中一周了,谈谈我的感受
到底该不该给老师送礼呢?分情况来讨论吧,先说老师。如果你的孩子运气好,碰到了传说中的好老师,那不管你送不送礼,他都会对你的孩子认真负责。而且这种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喜欢家长送礼,所以没必要送。否则不但给老师增加麻烦,说不定还起反作用,让老师从讨厌家长,发展到讨厌学生。如果你真的要表示感谢,那就等学生毕业了再感谢,那时候老师明白你的感谢是真正的、纯洁的、没有目的性的,自然不会厌恶,也可以平和地接受。如果你的孩子倒霉,碰到了传说中的渣老师,那要不要送呢?还是建议不送吧。这种老师,你送一次,他就对你孩子好一点;过个几天,你送的东西他消费完了,就再对你的孩子差一点,从而给你传递一个信号:你又该给我送礼了!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当孩子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后,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他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充满感恩之心吗?或者说虽然你送了礼,但别人送的更多,那他一样对你的孩子不好,送了等于没送,那你怎么办?难道还要加大筹码,继续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对于这种老师,要么就想办法调走,换一个环境;要么就同其他家长一起揭发这种老师,斗争到底,把他赶走!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比较极端,毕竟老师中还是普通人多一点。普通人的特点是:基本会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也不愿意让自己太累;对于学生看着顺眼的就关心多一点,看着不顺眼的就关心的少一点;对于教学工作高兴时就认真一些,不高兴时就马虎一些。这种老师,你给他送点礼物,只要不是太贵重,一般他都愿意接受。接受之后,他会相应地对你的孩子多一些关心,但也不会太明显。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你没有继续投入,他对你的孩子也不会多差,至少孩子感觉不出来。所以面对这种老师,家长如果想送礼,那就送吧。分析完老师,再说学生。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那你完全没有必要送。只要是正常的老师,都会喜欢自己的好学生,给他们多一些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那基本也不用送。因为老师对坏学生也是很关注的,既怕他影响班级的纪律,又怕他拖班里的后腿。不用你去送,老师也会关心。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最普通的,扔在人群里就找不出来,在哪里都不显眼的,那老师的关注自然也就少。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如果想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送一点倒也不妨。最后来说说家长。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那给老师送点也没啥。对于你来讲,不会把这点礼物看的多重,更不会觉得送礼是有求于人,低三下四。即使老师没有因为你的礼物格外关照你的孩子,你同样也不在意,不会因此埋怨老师,进而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很紧张,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问题了。与其去动这个脑筋,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至于经济条件一般,一提起送礼就感觉头痛,是件麻烦事的家长,也还是不要自找这个麻烦了。因为这种家长会把送礼这件事情看得很重,送的时候犹豫再三、忐忑不安;送完之后仍然是挂念不止,不住地打听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特别关照自己的孩子。甚至于一旦觉得希望落空,没有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改变,还会恼羞成怒质问:我还给你送的东西呢?还给我!最后的结果是打不着狐狸倒惹一身骚,搞得自己和老师都尴尬不已,无法下台。总结上文,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是一位经济条件很宽裕,平时经常要对外交往,习惯于人情往来的家长;你的孩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孩子,在班里哪方面都不突出,上下够不着,左右靠不住;你孩子所面对的是一名责任心一般,还喜欢占点小便宜的普通老师,那想送就送吧。
刚刚看到一位苦恼的家长发的帖子:作为一个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她为儿子操碎了心,儿子却沉迷于手机游戏之中,不仅不可自拔,还对父母态度恶劣,让父母无计可施。看完后不知该说些什么,可怜,可悲,可恨,可气。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之所以爱孩子,不仅仅是因为血脉相连,更因为这是责任与义务。我们也可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个别丧失了人性的家长,不顾血脉亲情,不愿履行责任和义务,置子女于不顾。反过来,也有个别的孩子,对父母毫无血脉之情,更无感恩之心,而是极端自私,唯我独尊。如果说这种极端的父母为人所不齿的话,这种极端的孩子却往往让人心情复杂,惋惜地问出一句:父母平时都是怎么教的啊?
到底应该怎么教孩子?我真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孩子,打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能吃能睡能长,不哭不闹不生病,可让爹妈省了老鼻子心了。等到孩子能跑了,天天跟在父母身边,让干啥就干啥,不调皮不捣蛋。等到上学了,天生就爱学习,看到别的孩子玩耍就觉得是浪费生命,老师不教就自己学。偶然哪次没考好,爹妈还没当回事,他自己已经着急了,奋起直追,非把第一夺回来不可。回到家里家务活抢着干,洗衣做饭;看到家里脏了、乱了就浑身难受,非得收拾利索不可。在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或者再早些年,这样的孩子真有不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家劳动,在校学习,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还需要父母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地教育吗?可如今这个年代,假如您还有这样的孩子,那得上辈子积了多少德啊!你们两口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就搞的妥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我们只能说是环境改变了,待遇改变了,教育的理念改变了。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大人会专职在家带孩子,别的啥也不用管?没有,至少我没见过。双职工的不用讲了,即使是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也不可能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我现在还记着家在农村的堂姐是怎么带孩子的:孩子放在屋里,她自己在院子里剥玉米。孩子在屋里哭了,她就在院子里喊一声“别哭了,忙着呢,一会忙完了再管你!”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个仅仅三个月的孩子立刻停止了啼哭。后来我思索了很久,把这一现象归咎于习惯的养成。他肯定不是第一次这样哭泣了,每次哭泣的时候并没有人来立刻把他抱起,而是只有一个声音来安慰他。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慢慢就明白了。每次当他不舒服的时候,他就象征性的哭一下,听听有没有人。当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就明白有亲人在身边,只需耐心等待就好,于是放心地停止了哭泣。我的女儿出生后,身边有几个爱心泛滥的老人抢着抱她。那时妻子坚持一个原则:没特殊情况不许抱她,谁抱和谁翻脸,亲妈都不行!每次女儿一哭,就看看她是不是拉了、尿了,如果是这样就给她换一下;如果没拉、没尿,就喂喂她,看看她是不是饿了。如果没拉、没尿、没饿,那就随便扔个玩具给她玩,绝不允许抱她。这样的做法得罪了老人,可也让所有人都轻松。比起那些胳膊早已酸痛,却仍然抱着孩子哄睡觉的老人,我们两边的长辈们都省了这份劳累。给女儿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片,就可以让她乖乖地躺在床上玩半天;玩累了她会自己睡,不用去哄她。有时我在想: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一哭就有人来抱她,会不会就养成了她任性的习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她转。反过来,如果她哭泣的时候,大人只是简单安慰她一下,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让她慢慢明白:大人也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随时都围着她转,她需要自己想办法安排自己的时间。长此以往,究竟是唯我独尊,还是懂得为父母着想,就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基础。
我们家里有句话,叫做“七坐八爬”,意思是说孩子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我的孩子则是三个月会翻身,五个月会爬,八个月就可以扶着沙发走,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人抱她。会翻身完全是妈妈教的结果。有一天妻子心血来潮,逗着女儿说:“宝贝,你怎么还不会翻身啊!”一边说,一边把女儿翻了过来。三个月大的孩子,翻身后就像被翻了个的海龟,手脚乱舞,就是寸步难行。小脸趴在那都憋红了,妻子这才把她翻回来。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这么一翻,女儿对翻身有了兴趣。估计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她天天躺在那里,捉摸如何翻身。几天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女儿会翻身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从一开始翻的歪歪扭扭,坑坑哧哧,到后来刺溜一下就翻过来,要多麻利就多麻利。自从会翻身以后,对女儿来讲这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想去哪里都去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地躺着。现在想去哪里,只需要翻身、翻身、再翻身,多翻几次就到了。她翻啊,翻啊,越翻越高兴,越翻越带劲,终于“咕咚”一声掉到床下,哇哇大哭起来。女儿对翻身这一技能运用最典型的案例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女儿要撒尿了,她翻了个身,翻到妈妈身边(我们不用尿不湿,用棉尿布),哗啦哗啦尿完了,再翻个身翻回来。一会妈妈就醒了,摸摸身下全是尿,再摸摸女儿身下竟然是干的,立刻就想明白了,真是又气又笑。
爬是女儿自己开始捉摸的。翻身这个游戏虽然好玩,可也不能一直玩下去,总得找个新花样,于是女儿趴在床上开始探索新的娱乐方式:爬!由于没有老师授课,又没有教材参考,所以女儿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她是倒着爬的。当妈的看到女儿趴在那里倒退着挪步,先是被逗的哈哈大笑,接着就过来抓着她的小胳膊、小腿教她往前挪。挪了两下,孩子累了,趴在那里不动了。看宝贝女儿累了,我们也不管她了,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段时间再来看,可不得了,小宝贝会爬了。自从女儿会翻身之后,我们就用被子挡在床的周围,以避免她翻落床下。现在会爬了,这矮矮的被墙已经难以抵挡她前进的步伐了。为了保证她的活动空间,妻子买来地垫铺满了整个客厅,让她尽情地玩耍。女儿这下简直是撒欢了,来回地爬,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快。特别是妈妈出外购物回来时,只要妈妈一进门,她就会像只小老虎一样冲过来。客厅里有一个沙发,她经常在沙发边爬来爬去。一开始把小手搭在沙发上,后来整个上身都趴在沙发上,突然有那么一天,她双手扶着沙发,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我和妻子看到这一幕后面面相觑:才八个月大的孩子啊,竟然站起来了!女儿对于这一历史性的举动也感觉不适应,她疑惑地看看爸爸、妈妈,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有一位朋友家也是女儿,与我女儿不同,他的孩子从小就是老人抱大的,所以一直不会爬。当爸妈的看到书上说孩子会爬才健康,商量着要教孩子爬。可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想到哪里都有大人抱着去,那还费心思学爬干什么,所以他们的教育无疾而终。等长到一岁多了,在大人的引导下也学会走了,有一天走到外面摔了一跤,摔的鼻青脸肿。从此孩子吓怕了,不敢走路了,开始在地上爬。这下孩子算是会爬了,却是先学走,再学爬,让当爹妈的哭笑不得。讲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会大大超过父母的想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太多,孩子就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果是累了家长,还影响孩子。孩子一哭就会有家长抱,他就不会去学爬;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家长都无原则地满足,他就会变得唯我独尊,不会尊重家长,更不会爱家长。孩子的欲望就如同《渔夫与金鱼》里的老太太,是永远填不满的。如果一切都来的太容易,张口就到,伸手就有,那他只会无理取闹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不知感恩。反过来,只有家长经常说“不”,果断拒绝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孩子才能在痛苦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观察与适应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长大。
家和万事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企盼的目标。在有女儿之前,我和妻子天天都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幸福生活。自从有了女儿之后,生活立刻天翻地覆,矛盾和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了女儿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养的问题,妻子和老人之间矛盾重重,单是不许抱孩子这一条,就掀起过层层风浪。多年以后再来总结陈词,得出的结论是:当妈的看似狠心,实际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利大于弊。经过一年左右的斗争与磨合,妻子在养育孩子方面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又开了新的斗争历程:和女儿斗智斗勇!
不会走路之前,每次带女儿出门都是抱着她的;学会走路之后,她在家里走的欢,一出门还想让大人抱。妻子对此的态度是:自己走!这场斗争的基本形式是:走出家门后,女儿在小区的院子里撒泼打滚,哭声震天动地;妻子冷眼旁观,拂袖而去。女儿迅速爬起,快跑几步追上妻子,紧紧抱住妻子的双腿,继续哭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可怜的小模样,真的是我见犹怜,直哭得风云变色,草木含悲。经常会有过路的老太太,义愤填膺地指责妻子:你抱抱她怎么了?你是亲妈吗?把妻子气的一阵无语。好在妻子的原则性强,说了自己走就必须自己走,你哭多长时间都没有用!再哭你自己在这哭吧,妈妈走了!几番交锋下来,女儿还是斗不过妈,最终乖乖地接受现实,泪流满面跟在妈妈后面。走出几十米后,注意力就被这个花花世界所转移,感受着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变的笑逐颜开。
上学后,为了培养女儿晨读的习惯,妻子规定每天早晨要背一篇文章,背不过就别吃饭。女儿有时也发狠:不吃就不吃!妻子一看这招没用,立刻换个杀手锏:背不过不许上学!女儿不相信妈妈会不让她上学,直到妈妈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这才真的着急了。女儿是最爱上学的,在学校天天被表扬,在家里天天被批评啊,这算是抓到她的死穴了。从此哪怕晨读时为了背书眼泪汪汪,也不敢讲价钱了。基本上女儿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这么一番痛苦磨难,全靠当妈的战斗精神十足,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才坚持了下来。不管有没有亲戚朋友在场,也不管是什么节假日,规定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外婆来拦也没有用,大年初一也饿过饭。每当周围周围的朋友同事夸我女儿听话时,我都会在心中感慨:她并不是比别的孩子更乖巧,而是受到了更多的教育,懂得了要遵守规则。
虽然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基本都属于那种成绩优秀、春风得意的学生,可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每次考试的成绩会给我带来些许的安慰,可是期间的艰辛会给我一种立刻崩溃的冲动。当我高三即将毕业之时,班主任曾经提起过:以后要进行教学改革了,要进行素质教育,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后我们学校哪怕培养不出大学生,培养出几个卖衣服的,也算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虽然那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这种改革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可依旧天真地想:再过二十年,等我的孩子再来当学生的时候,素质教育就应该真的推行开了,孩子就不用再像我这么辛苦了。二十年以后才发现,所有的“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孩子的学习压力与二十年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压力一部分来自于学校。现在小学的课本内容与我们那时候相比,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没感觉有多大变化,无非是增加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可是孩子的作业量和我们那时候相比,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原因是除了课本之外,学校都为学生另外订购了与课本相对应的练习册,练习的内容大大增加。以前我当小学生时,从来没回家做过作业,所有的作业都是利用学校的自习课完成的,完成后还有时间看点别的。现在的孩子,不用说晚上回家做作业,就连中午那点可怜的午休时间,都必然每科有作业。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就这样,没感到有什么意外;可作为一个曾经读过近二十年书,从小学一直读到研究生的家长,实在觉得这种行为太疯狂。中午那点可怜的时间,让孩子休息一下不是挺好吗,小学就真的有这么紧张吗?压力更多是来自于家长,特别是来自于妈妈。可能因为孩子是从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妈妈要比爸爸上心的多。那些想尽办法也要把孩子送好学校的,基本都是妈妈。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妈妈,为了上所谓的好学校,宁可把老公丢在家里,自己带着孩子到几十公里外租房子住。再然后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那架势根本就不认为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而是认为太小了,所以还要自我加压。其实在我看来,压力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能性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事物,是我们父母那一代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却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种剧烈变化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在二三十年之前,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找个工作,安安稳稳的,有口饭吃就行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没有多少父母会殚精竭虑地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不会再停留在“有口饭吃”的程度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能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经济的改善、交通的便捷、资源的共享,都使得父母有时间、有能力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上下求索后悲哀地发现: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想让孩子有个精彩的人生,还只能选择让她学习,不管是学什么。我小的时候,曾经有大量时间用于逮蚂蚱,可以从每年的六月底逮到十月初。逮来的蚂蚱用油煎过晾干,能够一直吃到春节。可是这种大量的时间付出对于我后来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用妻子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天天这么瞎玩,这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曾几何时,“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我们推崇的学习方式。可社会发展到今天,旅游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才明白:行千里路,不代表就能读万卷书。第一次旅游时,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长了很多见识;可到第十次旅游时,已经难得有让我们惊叹的东西;等到第二十次,甚至可以说,那就是玩,基本学不到什么新鲜的玩意。所以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当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浪费时间,又希望她幸福快乐时,唯一的选择竟然还是学习。不管让她学什么,无论是文化、体育,还是科学、艺术,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和必需,成为我们无法绕过的一道坎。
@如果有如果321
14:41:00??-----------------------------明明发的是赞啊,怎么变成?了
楼主很理性的谈论自己的观点,为你点赞。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我用我的语言总结一下你的观点:1、幸福是对比出来的。2、一切都是被逼的。3“、所以我们非常痛苦地发现:当我们既不想让孩子浪费时间,又希望她幸福快乐时,唯一的选择竟然还是学习。”这段结论很是同意。
4、楼主的文笔很好,思路清晰。大赞。
期待楼主更新!
再来谈谈辅导班的问题吧。我家孩子基本没上过辅导班,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一般,花起钱来没那么大胆;二是觉得上辅导班没有多大必要,女儿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女儿小时候很爱画画,没事干就画着玩。当妈的一看:哎哟,这孩子多有天赋啊,说不定将来就是一个和达芬奇比肩的画家,可不能在咱们手里把她给耽误了。于是,妻子把女儿送进一个很著名的绘画班试听。结果老师一上课就是两小时不休息,女儿胆子小不敢和老师讲,差点被一泡尿憋坏,从此再也不愿去学绘画。虽然去了也不一定就成为画家,可是好端端的美术之路就被一泡尿给毁了,到现在绘画技巧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什么进展。其实女儿的舅妈就是教美术的,暑假回老家时也带她到舅妈开的美术班里学过,不过看她兴趣不大,我们也就算了。
稍大点女儿想学一门乐器。钢琴太贵,舍不得给她买;路边看到一个学吉他的,一个星期包会,就送她去学吉他。一个星期一千块,果然会弹两首曲子。不过那老师教的都是速成法,连乐谱都不教,我和妻子不甚满意。后来我请一位真正弹吉他的朋友,每个周末过来教她,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又教了有两个月。最终的成果是:抱着吉他在我们单位的迎春联欢会上表演过一次后,从此不再有弹吉他的兴趣。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逛街,碰到一个英语学习机构在做发传单:一百元钱试听一个月,还送一个书包。妈妈立刻就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捡白不捡。那一个月的课先不说,光那个书包在外面一百元钱都买不来,于是女儿正式踏入了英语辅导班。那时女儿正在上三年级,到了辅导班后,辅导老师发现她的水平和其他的孩子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两天后就让她去跟着四年级的学生混。即使这样,辅导课也基本是她一个人的课堂,其他的孩子大多连张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她全部抢答。每次看过她上课的监控后,妈妈都会教育她:不要那么爱出风头,给别人留点说话的机会!一个月的课程很快结束,女儿过得很高兴。在这样的课堂上,她是最耀眼的明星,天天被老师表扬,自然就想以后接着来。我和妻子都不同意,那时的她早已经把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英语课本读的滚瓜烂熟,再来这里跟着一群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孩子瞎混,能有什么提高?过了几个月,又接到这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通知,说要举行英语口语大赛,前三名都有几千元的奖金。一听有奖金,女儿自然是兴趣昂然,连当妈的也被打动了,当即报名参加。比赛那天有那么多孩子来参加,我心里真还有些担心,不知女儿能否进入前三名。毕竟女儿参加的是小学组的,还有不少四、五、六年级的孩子呢。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出来,女儿竟然是第一名。可惜那奖金不是现金,而是只能作为学费。也就是说报名参加这个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把每年一万多的学费给减掉几千块。女儿虽然很兴奋,但我和妻子都兴趣不大。没参加你们的培训都能拿第一名,还再交钱参加你们的培训干什么?
奥数也是最为常见的学生培训机构,妻子一度有送女儿参加奥数学习的打算,最后都被我否决了。妻子后来就买来各种奥数的辅导书,让女儿自己看,看不懂的再问我。当年我小学时经常参加数学竞赛,各种题型基本都见过。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现在拿过来看看,绝大多数都还眼熟,一般的还难不倒我。确实碰到不会的,百度一下立刻就有答案了,再给女儿讲讲就是了。今年暑假,妻子又想让女儿学游泳,一千元七次课。我一听就摆手:这个钱还不如我自己来挣,我来教女儿游泳。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游泳教练,可当年学游泳时曾经受过不少高手指点,后来也指点过其他人。虽然我只会一种游泳姿势――蛙泳,可我是正儿八经在大海中参加过赤臂蛙泳三千米的,在游泳池里扑腾那太小儿科了。带着女儿去了几天游泳馆,把基本动作一教,剩下的就让她自己练去。折腾了一个星期下来,女儿也可以游个几十米了。
谈谈我女儿是怎么学英语的吧。其实很简单,就是仔细听、跟着读、先背诵、再默写。一开始女儿用的是点读笔,在妈妈的引导下一点点地听,一点点地学,慢慢就把小学的英语课本都学完了。利用到南京游玩的机会,妈妈又买了南京市小学生所用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点读笔用不了,就跟着磁带听,花了几个月时间又学完了。然后妈妈就再换一套教材,再买给她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妻子经常会感慨地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比我们强多了,我们还没学会,她已经学会了。妻子原来是学俄语的,上大学才开始学英语,所以水平很差,连英语四级都没过。我也是多年没有用过英语,当年学的大半都还给老师了。所以就算是女儿所学的教材中,也经常会碰到我不会的单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英语故事《三只小猪》,每次女儿背诵时我都有一半听不懂,不仅是因为有陌生的单词,还因为女儿背的太快了。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5年工资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