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静宁到会宁空距多少?谢谢你好舞蹈视频

和平到静宁_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229贴子:
和平到静宁收藏
国庆期间和平到会宁,静宁,七座车票预定中,坐满直接发车,学长的车。安全可靠,联系电话,.全程高速。。。
杜杜补习班开学啦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甘肃会宁小站的建立旨在为对会宁历史、现状、发展感兴趣的所有人士提供一个认识、学习、交流的平台。&&&现诚招有志之士一起管理小站,人人主页联系(/profile.do?id=)。&现诚招有志之士一起管理小站,人人主页联系(/profile.do?id=)。&&&欢迎大家投稿:shi.。&欢迎大家投稿:shi.。&&&请推荐小站给你的好友~~~~&&&&&&&&&&&&&&&&&&&&&&&&&&&&&&&&&&&&&&&&&&&&&&&&&&&&&&&&&&&&&&&&&&&&&&&&&&&&&&&&&&&~~~~~~~~~~~~&请推荐小站给你的好友~~~~&&&&&&&&&&&&&&&&&&&&&&&&&&&&&&&&&&&&&&&&&&&&&&&&&&&&&&&&&&&&&&&&&&&&&&&&&&&&&&&&&&&~~~~~~~~~~~~&
会宁一中(怀念在一中的那些岁月)
一中校园里的三叶草应该已经翠绿翠绿了吧
王县长博文《车家川散记》
车家川散记
文/红叶诗章()&
农历壬辰年三月十七日,余因民情之事,往河畔镇之车家川村。
是日,春初阳暖,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朝发会邑之城,沿靖天路北行,穿兰宜路,越韩家砭,过草桥关,约百二十华里,至于河畔古镇。镇之阳,苦水河也;河之阳,河土路也。依河土路东行,白杨挺立,山塬连绵,南山青黛圆润,北山起伏俊秀,阡陌纵横,渠埂清晰,沃土成畴,良田成畦,地膜映朝霞,垄沟聚春水,一川地理,皆为风景。行约二十华里,但见炊烟袅袅,房舍行行,杏树含苞出庭院,杨树泛青绕村庄,无限生机,尽在于此,是为车家川村也。
车家川者,地处会邑东南之黄灌区,东西长、南北狭,西临靖天路,东依草滩乡,北靠白草塬,南为河畔之中滩、冯堡及甘沟之半岔、钟岔诸村。全域地约三千六百余顷,可耕者约六百余顷,可灌者约百八十余顷;户为五百八十有二,口为二千八百八十;收者,去岁人均四千四百余元。所辖九社,自西向东分布,曰土木岘,曰土木川,曰车川,曰慢牛坡,曰关河,曰关堡,曰春岘塬,曰朱河,曰关湾,村所于车川社居之。
农历甲申年(公元2004年)八月,有车家川关湾社之关姓村民,于耕田时犁出彩陶数件,造型工整,花纹精美。嗣后,于平田整地之时,复又挖出彩陶、红陶、灰陶,数量居多,形态各异。经鉴定,皆为新石器之陶器,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由此断定,车家川之地,人类之生息已五千载时光,是为会邑居人最早地之一也。大凡人类之生息,水源必不可少。关湾之关泉,年代久远,成于何年,无从考证。然关泉之水,甘甜醇厚,绵绵不绝。遥想远古时期,车家川之地定当雨水丰沛,草木繁盛,山青水秀,正所谓&茂林修竹迷樵径,粮薯盈仓给民食&,先民们养羊役牛,筑屋织麻,烧制陶器,农耕为生。若无关泉之水,则先民焉能生存?尔今,关泉之水汩汩,少则少矣,以会邑水源之状,亦为奇也。
据村中老者述,车家川之车,实为扯也,早因扯姓人氏居,而名之为扯家川。扯姓之人氏,不知来自何方,不知何年居于此地,亦不知后来迁徙何处,至今此地已无扯姓之人,惟知扯姓人氏为回民。车家川之名,约卅年前之村所印,亦为扯家川也。然岁月更替,世事演变,以音传音,以讹传讹,竟成今日之车家川。尔今,车家川之姓氏,乃关、李、杨、朱、张此五主姓也,外则廖廖小姓,户咸口稀。关姓之人氏,明代出自山西之大槐树,为车家川人丁之最;李姓之人氏,秦朝出自甘肃之陇西,民国时期部分迁徙他乡,现为车家川人丁次之;杨姓之人氏,元初出自山西之曲沃,乃杨家将老令公杨业之后,至今车家川杨姓人家还将杨业奉为家祖;朱姓之人氏,明末清初出自南京,为朱元璋后裔,史载明肃王朱楧,洪武二十五年钦驻平凉,二十八年就藩甘州,建文元年内移兰州,传藩王十二位,以史推测,车家川之朱姓当为末代藩王之后;张姓之人氏,明代万历年间出自山西大槐树,此为史载明朝大迁徙之果,当信之。
车家川之春岘塬社,居于朱河社之北,接攘白草塬,为川塬交汇之地,故名春岘塬。岘者,乃小而高之山岭也。春岘塬于白草塬则小矣,于车家川则高矣,是为岘也。春岘塬间,久有涝坝居于两路之央,凡雨水之时,汇集于其中,秋季多有涝池之水。相传,涝坝之中概不植树也,然村中有任姓之人者,年方二九,血气方刚,倔犟特行,勿信人言,竟于涝坝中央栽植柳树一株,历经数载,终成参天之势。老树高约十余丈,冠约二十尺,径粗三人方可围之,龄老肤坚,枝壮叶宽,风剑霜刀,饱经沧桑,鹊巢筑于其上,紫燕旋于其间,农人依树纳凉,牧童折枝鸣笛,蔚为壮观。任姓老者已仙逝经年,去岁其子殁,享年七十有余,据此推断,老树之龄则七十余岁矣。嗟呼,吾旱塬之地,百树老而无冠,数年无状,曰小老树也,独此柳树枝繁叶茂,老而弥生,蓬勃之势,引人入胜,实乃不易也。
车家川之慢牛坡社,地处车家川域中,因山形奇特、地形怪异而得名。概称,耕牛于此步履艰难,行走缓慢,故而曰慢牛坡。此地之状,当属兵者必争之地。虽登坡维艰,然经历艰辛,至于山顶,则成可观规模之小塬,地形平缓,视野开阔,耕地约四十余顷,质肥层厚,沃土也。此地面南向阳,光照充沛,背风集墒,昼温夜差,村民压砂种瓜,已成传习。倘雨水适中,此处所产之西瓜,个头匀称,水足皮薄,瓤红籽黑,味甘解渴,更有甚者,入市之早唯会邑之最也。
慢牛坡之著于会邑、名闻陇中,非砂田西瓜之名,实乃红军慢牛坡是役及柴鸿儒之英名也。柴鸿儒者,河北大名县老堤南村人也。民国十九年加入中共,事为兵运,时任国军四十六师七二七团之连长。同年一月,协营长魏孟贤秘事兵变;二月二十五日,统两营之兵,于大别山北麓六安县城起义。改编之后,任工农红军皖西中央教导第二师连长。后历任红四军营长、团长、总指挥部参谋、红三十军参谋长、八十九师之师长等职。民国二十四年五月长征,又及南下川康边作战;冬月,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之师长。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终会师于会宁,声震华夏。自此,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共抗倭寇。嗣后,红四方面军之锐师,于靖远虎豹口北渡黄河,柴率部掩护,设伏于慢牛坡,阻击国军之关麟征部。二十八日,关部进至车家川一线,其部七十三旅一四五团进入慢牛坡红军伏击圈内,双方展开殊死之战。关部一四六团驰援,关亲率师部督战,鏖战至午夜,红军北撤,国共伤亡均重。此役,柴及所部百余红军壮烈。夫将星殒落,党军之憾,时年柴仅三十三岁焉。是夜,柴之警卫王树堂,托村民姜启荣,深夜置棺,暗葬柴之遗体于一荒园。自此,车家川慢牛坡之姜氏启荣,荒冢夕阳,苦雨凄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守鸿儒墓二十二载,令人感怀,传为佳话。后革命成功,新国确立,公元一九五八年,柴之妻子千里寻亲,悲风呜咽,车川举哀,于慢牛坡启棺拾骨,将其迁葬于河北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自此,热血忠魂,英名永垂。
车家川之地,民风淳朴,秩序井然,忠孝耕读,崇教尚学,传之久矣。生计之举,皆因学子;比肩之下,莫不学业;言谈之中,概有学识,余曾几度闻之。是故开放兴国,恢复考制,天下之大策,国民之公权,以此成就者泛泛。凡三十五载,车家川以边小村落,取者二百余人,博士者七,本科者百二十余,出将入士者有之,从教为商者众之。中有姜氏一门,家训齐于室,聪慧修于身,兰桂溢香,人才辈出。姜明一户,两代博士,其子姜汉斌,其孙姜大龙,皆博士也。姜汉清一户,其子女四人皆入高学名校;姜汉英一户,其子女四人,比肩前者毫不逊色也欤。
是日午时,入户至村民马德福家,但见春色洒庭院,幸福满农家。院内墙边杏树几株,蓓蕾满枝,枝枝舒展,却有三五枝已伸至墙外;水泥地面有如湖水,清澈见底,清至无鱼;三面房屋艳阳普照,窗明几净,春联鲜明,和谐之气自然而然也。上房之内,则中堂高悬,书香盈室,居中为行草四言诗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竟然宋代朱熹之《观书有感》。两侧配得魏碑对联一幅:玉树琪花香作锦,水光山色翠连云。却是一古楹联。屋内甚为整洁,格物有致,朴中蕴雅,虽一应俱全却简洁而明快,多置一物则赘之,少妆一物则缺之。墙面奖状排排,乃一特色也。屋内中央还置一火炉,虽阳春三月却炉火正红。此时之感,又如新宅落成,栋拂云霞绕紫气,家传诗礼足春风。如是,若再赠其一联,则曰:五柳旧称陶令宅,百花新构杜陵庄。其四口之家,马氏时年已知天命,精神之矍铄似而立也;内室健壮,相夫教子,男耕女织,其乐融融;两子皆已行成人之礼,学有所长,均务工在外。
夫大同世界非止于小康,小康之家非止于眼前。吾会邑虽未富足,然车家川之景象,却民淳气爽,文墨大昌,山水皆灵动,风物呈吉祥。其艰苦卓绝,矢志不渝,昭然于世者,乃精气神也。
诗曰:&民已劳止,汔可小康。&当是也。&
史诗级灾难大片《高考,高考》
请帮梁钶为山区小学建个图书馆
崎岖的上学路。 尽管学习条件艰苦,孩子却都爱学习摄影 孔彬《一名80后大学生和60多个西部娃的支教故事》后续今年3月,本报报道了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大四学生梁钶四年如一日,坚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甘肃会宁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故事(详见日《长春晚报》10版)。报道一经刊发,引起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电台、电视台、报纸记者纷纷联系梁钶。4月梁钶在兰州求职期间,《兰州晨报》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他。转眼2012届毕业生即将离校,梁钶在忙什么?他的工作落实了没?记者近日再访梁钶。新闻背景本报记者 肖虹 实习生 孔彬
3000公里,是梁钶远离家乡的距离;平均400元,是梁钶在大学里每个月的生活开销;四年4万余元,是梁钶上大学期间为家乡的孩子们筹集到的帮扶资金。四年里,梁钶支教走访过70多名山区里的孩子&&&即将毕业 他还在为山区孩子募捐图书馆记者再见到梁钶时,他正在学校食堂门口组织募捐图书&&四年的惯性,让即将毕业的他仍旧为山区孩子忙碌着。&捐书做什么?&记者问。&我想为会宁县党岘乡王家沟小学的孩子们捐个小型的图书馆,山区闭塞,那里可缺书了!也缺学习用品。&梁钶说。大约一个月前,梁钶支教过的甘肃省会宁县党岘乡王家沟小学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们想要个图书馆。&那个老师问我,能不能帮忙募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让山里的孩子开眼界,我说我试一试。后来我想,不如干大点,帮他们弄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不知道会不会成,现在看的确挺难。&梁钶说。在捐书现场记者看到,这次校内捐书活动由&梁珂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工商管理系学生会以及校记者站联合组织。记者站的张妍同学说:&很多同学了解梁钶四年支教的事迹后深受感染,都觉得应该为大山里的小学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今天我们记者站的几十名学生都来了,要和梁钶一起为山区小学募捐图书馆。我们一起努力!&&继续支教 帮西部山区孩子圆梦四年的支教生涯让梁钶认识到,读书是西部偏远山区孩子唯一的梦想,也是大山里孩子的唯一出路。&那里虽然穷,但老百姓很朴实,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许多家长都告诉我,&小梁老师,我想让娃走出大山,要他有出息,你帮帮他。&&甘肃也是梁钶的老家。在优酷一段梁钶支教的视频中,记者听到一个男生在唱秦腔,而一个班的学生在破旧的教室里哭。&那个男生是我。&梁钶说,&那是去年暑假支教的最后一天,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不讲课了,跟大家聊聊吧,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一个平时很怕我的小男孩提出让我唱一首歌。我说自己不会唱歌,就给大家唱了一段秦腔。&记者称赞梁钶秦腔唱得&很有味道&。梁钶笑笑,&我们那穷,平时没什么娱乐,老百姓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但是人人都会唱秦腔,这不算什么。&今年上半年梁钶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成立&梁珂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他要将西部支教的接力棒传下去。&现在有五六十名成员,我觉得有点多了,支教志愿者不用多,只要力量精干,要能够真正理解大山里的人的想法,真心投入对山区孩子的助学行动中。&梁钶说。为了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西部支教,梁钶和老乡们将&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分布到3所学校,除了梁钶所在的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和东北师范大学也建立起&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在当天东师人文的捐书现场,记者注意到有个大男生一直在忙前忙后,搬桌椅、派传单、劝募捐书、收拾现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叫付奇石,我毕业以后主要由他负责师大人文的支教活动,他这个人干事踏实,很有责任心。&梁钶对这位&接班人&评价很高。梁钶和付奇石是在一次报告会上认识的。那次,梁钶受邀在学校图书馆作一场支教报告,汇报结束后,付奇石找到梁钶,表达了加入支教团的强烈愿望。&那是我第一次听梁钶作报告。一方面我感动于梁钶对家乡的那份炽热情感,感动于山区孩子的苦中求学;另一方面我更惊讶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竟然能够做这么大的事。&付奇石说。在梁钶的影响下,更多大学生投入西部支教。王玥亚男是2010年跟随梁钶去范家沟小学支教的志愿者之一,她至今念念不忘两年前去一个小女孩家里家访时的情形:&我们家访完要离开的时候,她追了很远,递给我一袋杏脯,说&老师,我家穷,没有别的送给你,这个杏干儿,是我亲手晒的,你别嫌弃,拿着吧。&那一刻,我真的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眼泪,这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场景。&张兵将是2011年跟着梁钶到会宁县八里湾乡苟川村掌里小学支教的志愿者,他至今不能忘记那些&像挂在山崖上的一条白布&一样的小路,而有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要在这样的小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寂寞里的花开& 支教&勇士&也有迷茫梁钶酷爱文学,他的微博里写满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多首诗作。《寂寞里的花开》是梁钶最近完成的一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但眼下,梁钶还不能无所顾忌地热爱,支教勇士也免不了经历人生的另一种阵痛&&找工作。毕业在即,梁钶还没有找到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支教。之前为了能够继续支教,梁钶想在兰州找一份工作,三四月间他在兰州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但并没有收获。&工作机会倒有几个,但月工资都是1500元左右,还不管吃住。1500元除去我在兰州的生活成本就没剩啥了,想要继续我做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四月中旬,梁钶回到长春。随着&梁珂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在本地几所高校的建立,梁钶转而希望在长春谋求一份工作。&这样一来虽然离甘肃远了,但离我的支教团队近了,方便开展工作。&与梁钶接触过几次,记者感觉梁钶是那种越读越有故事的人。第一次通电话时,记者着实被他蹩脚的普通话难为够呛(后来才发现普通话不佳的梁钶英语口语和听力都不错,曾师从一对美国老夫妻多年);第一次看到照片里的梁钶,黑、瘦,普通得有些土;第一次见到梁钶本人,记者感觉他很强势,自信得有点固执;几次接触后,他的淳朴善良才涤澄出来。你觉得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记者问。&很多。我的本专业是国际贸易,相关工作都做得来。我的英语不错,日常沟通没问题。我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有同学说我适合做销售。当然,我最理想的工作还是公益助学相关的,但目前只能是理想,现实是我必须找到一份工作,尽快还上为上大学借的钱。&&挺梁钶 我们能做的很多梁钶他们为山区小学捐图书馆,目前(图书)缺口还很大。&记者同志,能不能帮忙呼吁一下,发动长春市民为孩子们捐书。但又不能什么书都捐,像竞赛题解或者专业书籍就不太适合,我们需要那种适合小学生口味,能够帮助山里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科普书、地理书、故事书、历史书。&这就是梁钶,要做事,还要做到最好,不羞于提条件。实际上,&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还很缺邮费,图书很重,而邮费是按照重量收取的。第一批图书的1000多元邮费是梁钶东拼西凑&化缘&来的。现在捐的这些图书,邮费还没有着落。此外,梁钶还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梁钶的辅导员关巍老师表示,&梁钶是一个有爱心、上进的学生,四年来他用平时勤工俭学的钱坚持支教西部山区的孩子,在做他导员的四年里,我看到了他的优秀与成长。临近毕业,希望一些公司在看到他的事迹后,揽入贤才。&关老师说,梁钶对工作的要求并不高,市场调研、市场营销、会计、销售他都能胜任,工资2000多元就行,&梁钶需要一份工作,这样他才有能力继续自己的支教事业。&如果您愿意帮助梁钶解决眼下的困难,或提供工作机会,请与本报联系,联系电话。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
会政办发〔2012〕54号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驻会各单位:
现将《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执行。
附:《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
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实 施 方 案
为了充分发挥会宁的区位优势、政治优势和教育等优势,加强高等院校与我县的交流往来和合作,提升会宁知名度,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会宁县建设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
1、区位优势:会宁近靠兰州,交通便利。从兰州中川机场、兰州火车站和定西火车站到会宁,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均直接到达且车程较短;县内国道、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
2、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3、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来会宁视察工作。会宁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
4、会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来会宁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人生成长中非常宝贵的一次经历。
5、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累计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1000多人,硕士5000多人。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精神值得社会各界探究和借鉴。
二、全国各地大学生暑期来会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流程
1、凡5人以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均可通过电话或网上方式报名,报名须提前半个月;
2、受理报名后,会宁县教育局以电话或网络方式予以反馈;
3、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制订赴会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4、会宁县教育局确认方案并予以反馈;
5、会宁县教育局按大学生实践团队方案,安排学校和相关实践基地等,提供食宿、交通便利;
6、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来会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并由会宁县教育局作出鉴定;
8、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和会宁县相关行业、相关基地、相关学校长期交流关系。
三、会宁县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常太洲 中共会宁县委常委、副县长
副组长:杜永胜 会宁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
张启业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
成 员:会师旧址管委会、旅游、教育、工信、文体影视、交通、公安、农牧、扶贫、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副局长刘鹏飞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人事股具体负责实践活动相关工作。
四、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宁县实践基地推荐名单
1、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慢牛坡战斗遗址、大墩梁战斗遗址、会宁县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2、会宁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会宁县教育展览馆、县直各学校、各乡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
3、西城产业开发区各企业,郭城工业集中区各企业,全膜种植、草畜、红色旅游等产业建设情况,扶贫、水利、农牧、林业、交通、城建等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各乡镇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五、教育局工作职责
1、指派专人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接收并反馈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电话报名或网络报名;
3、审查并反馈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赴会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并对社会实践计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4、按大学生实践团体计划安排实践基地等;
5、鉴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6、衔接大学生和会宁县相关行业、相关部门和相关学校教师、学生长期交流活动。
六、会宁县相关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1、按教育局安排,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并提供场地、人员、器材设备等保障条件。
2、参与并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本基地师生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4、为实践活动作出基础评价。
七、开展活动时间
每年六月中旬至八月底。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崔 正 会宁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
联系电话:
我省再选万名大学生“下基层”
5月26日至5月31日报名、7月15日笔试 录用后享受基层事业单位待遇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讯(记者田玥 实习生赵婷)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日前印发《2012年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细则》,我省今年将在全省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牧、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岗位工作,此次选拔报名时间为5月26日至5月31日,7月15日笔试。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录用后,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省上七部门同时公布13部咨询电话,以便报考者在政策理解及报名过程中出现疑问予以及时解答。  7部门公布13部咨询电话:  省人社厅:,8960728  省教育厅:,8720097  省卫生厅:,4818117  省农牧厅:,8179081  省文化厅:,8867664  省旅游局:,8411198  省监察厅:  招录计划:1万个岗位名额岗位类别划定  今年,全省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招录28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含选拔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2200名医学类(含护理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录1000名畜牧兽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招录1000名农业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技推广站等涉农站(所)工作;招录15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社保工作;招录10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文化站工作;招录5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旅游单位工作。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近年来农村纯农户、纯牧户零就业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报考范围:2002年以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此次选拔报考范围为:甘肃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符合下列要求之一:2002年至2010年毕业,尚未就业,持择业通知书并按规定进行报到注册的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02年至2006年毕业,持就业报到证回生源地登记、尚未就业的师范类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11年毕业,持就业报到证回生源地登记、尚未就业的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12年毕业,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报考时间:5月26日报名7月15日笔试  此次选拔报名时间为5月26日至5月31日,采取本人现场报名的办法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  报名时,往届毕业生须持身份证、择业通知书、派遣至生源市(州)人社部门的就业报到证(必须无具体就业单位)等证件报名;应届在校毕业生报名时须持身份证、有学校就业部门盖章的《参加2012年全省民生实事考试推荐表》以及生源地户籍证明(原户籍复印件或公安部门证明)等证件;省外院校甘肃生源的2012年应届毕业生,如果本人因故无法回生源地参加报名的,可委托亲友报名,报名时除提供有关规定的证件外,还须持委托书、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领取准考证时进一步审核报考资格。准考证在考前一周内由生源地县(市、区)人社部门发给考生。  笔试时间为7月15日,8时30分至11时30分为公共基础知识测试,14时&17时为专业基础知识测试。
报考条件:7类岗位需要专长各有不同  据悉,基层学校教师岗位分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文科类、理科类、音体美类)、乡镇幼儿园教师岗位和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报考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幼儿园教师岗位,须有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教师资格证或取得省教育厅面向社会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合格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允许报考乡镇幼儿园教师岗位);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幼儿园教师岗位。农村中小学文科教师岗位、理科教师岗位由考生按照本人志愿选择报考,不受所学专业限制;报考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岗位的考生,须为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类及相关专业毕业;报考乡镇幼儿园教师岗位的考生,须为学前教育类、艺术类专业毕业;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考生,须具有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工程技术类、土木建筑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公共事业与服务类专业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岗位的毕业生,须为医学、护理、医学技术类及相关专业,不含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医药营销、医疗器械、美容、食品工程、营养学等专业;报考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岗位的毕业生,必须是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报考乡镇农技推广站等涉农站(所)工作人员岗位的毕业生,必须是农业类专业;报考基层旅游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的毕业生,必须是旅游类及相关专业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专业可放宽至历史、地理、外语、工商管理(不含二级学科)、民族学、语言文学等专业;报考乡镇文化站和基层社保岗位工作人员的毕业生不限专业。  录用待遇: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  根据安排,8月份审批录用,9月份岗前培训、安置上岗。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录用后,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分别与当地县(市、区)教育、卫生、农牧、文化、旅游及人社部门签订就业(工作)合同。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其工资由省财政支付,2012年由省财政按年人均15000元、月人均1250元的标准,2013年起,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工资政策标准。  另外,普通高校毕业生选拔的相关政策由省人社厅负责解释,农村公办中小学代课人员相关问题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各市(州)、县(市、区)组织考务等工作发生的费用由市(州)财政负担,不向毕业生收取。
会宁人才大集合 (大家多多向前辈们学习啊!)
李忠宝 研究员,1968年1月出生,甘肃会宁人.1990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2001年兰州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他先后在航天五院第510所和503所工作,自1999年起,历任510所副所长、503所副所长、503所所长、航天五院卫星应用系统部部长、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公司党委书记兼高级副总裁、航天五院院长助理等职务.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多次荣获航天预先研究先进个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业绩贡献奖、航天奖等荣誉称号.
姜汉斌 1946年2月生,河畔镇土木岘人,中共党员。196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毕业留校。1972年因家庭拖累调定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即地委党校)政教科任教,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为&文革&后会宁第一个研究生,1982年7月毕业。1983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任教,历任正营、副团、正团、副师职教员、教学组长等职。年晋升副教授、教授。曾任39集团军某装甲师代职副政委,1998年晋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军职副主任,1999年为博士生导师。参编、主编大部头著作《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国防与政治》,有个人专著《民主&&理论与现实》、《深思: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等书,主编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一书成为国防大学高级干部学员教材。先后获解放军三总部、中宣部、国防大学等奖励四五十次。现受邀为白银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回报桑梓。
张克信 1954年4月生,新庄乡杜岘村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年分别在中国地质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为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形石学会会员。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主要有国际地质对比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11项,&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获2001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温家宝总理颁奖,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接见。已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专著11部,负责研制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标准&4个,2004年荣获&湖北省科技精英&和全国&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称号。
曹树良 1955年1月生,汉家岔乡荆家坪村关家社人。1972年被推荐上靖远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82年毕业后直接考入该校水利系河流海岸动力学专业研究生班,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即留系任教。1989年10月考取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机械工程学,1993年3月毕业获博士学位,继续在该校做一年博士后。1994年4月回清华大学水电系任教,担任教研室副主任。1998年评聘教授并任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11月作为高级学者在希腊访问半年。主持所搞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兼任各种学会理事、委员、副理事长、所长等职务。
王 文 1955年6月生,白草塬乡人,博士后。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英语专业,1979年攻读本校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马 德 1955年11月生,头寨子镇头寨子村人。197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敦煌研究院,1995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为副研究馆员,2001年晋研究馆员。历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敦煌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等职。在敦煌研究院工作近30年,长期从事敦煌文献、敦煌石窟研究,出版《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敦煌工匠史》、《敦煌石窟辞典》等书5部;参与编辑《敦煌译丛》等重要书刊。1993年受院派遣以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身份赴日搜集敦煌研究资料,1997年又去英国搜求资料,把敦煌写经书法搬上兰州碑林。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学科技术带头人。曾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李尚柏 1956年3月生,四房吴乡二房吴村人,理学博士。1975年推荐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82年4月获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84年10月评聘为四川大学副教授,1985年获四川大学理学博士,现为四川联合大学教授。
魏晓东 1956年6月生,新塬乡人。1979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4年攻读西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
王银邦 1956年8月生,汉家岔乡细岔村小岔社人,中共党员。1975年9月推荐入兰州大学数学力学专业,1978年考取兰大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82年1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4月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1985年7月获博士学位。为甘肃省培养的第一个工学博士。1989年荣获霍英东基金会奖励。1992年赴日本九州大学、东京大学等7所著名大学交流访问,1996年2月到香港理工大学搞1年多科研项目,2002年调青岛海洋大学教授,一直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深入研究三维断裂力学,在&三维裂纹体&等课题上取得重要进展。科研成果获省高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国钧 1957年7月生,八里湾乡复兴村人。1977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理论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教授。1997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并多次获奖。2000年5月去浙江大学任法理学教授,2002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曾赴香港、韩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篇,其中多篇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9部,其中《邓小平的利益观》被国内多家出版社索要出版。获第12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武兆俊 1957年6月生,老君坡乡人。1977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采油专业学习,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研究所工作。
安琳吉 1957年7月生,老君坡乡人。1977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1982年考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8月赴美留学,就读于南加利福利亚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阿科石油研究中心工作。
牛俊义 1957年生,韩家集乡曹嘴村腰巴社人。197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后搞科研。在该校工作20多年,主讲作物栽培学等课程。1994年评聘副教授,2000年晋教授,并兼任省作物学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小麦等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蕨菜孢子培养成苗技术的研究,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1项,并荣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材奖&。主编出版30万字的《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教材。1998年后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栽培与耕作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万含 1957年生,党家岘乡人。1978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1985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湖南大学经济作物专业农学博士学位。现在甘肃农科院工作。
郭建林 1958年10月生,柴家门乡人,博士后。1978年考入中南工业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湖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学位,后赴加拿大、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国家外贸部工作。
武旭仁 1959年3月生,新庄乡人。1976年毕业考入西安矿业学院本科学习,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冯璞 1959年生,会师镇人,医学博士。1978年考入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84年在兰州医学院医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分配兰州新医药学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现在美国工作。
王宁 1959年生,会师镇人,博士后。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考入中科院数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分配中科院兰州分院工作,1987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工作。
柴守诚 1960年4月生,塬边乡泉坪村柴家湾人。1978年春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1月毕业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7年后1992年秋考入南京农业大学,1995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即回西北农大任教并搞科研,2000年晋升为教授。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专业。
雷耀平 1960年5月生,土门岘乡苏堡村人。1984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1988年攻读哈尔滨农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留学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加拿大工作。
伏俊琏 1960年11月生,掌里乡韩湾村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分配甘南合作一中任教。198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学习先秦两汉文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旋到该校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1993年任所长,5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考取该校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年5月晋升教授,2000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创建人、学科带头人。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曾出版《孝经助读》、《人物志研究》等5部专著,参编学术著作多部,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刘存玲 女,1961年2月生,新塬乡人。草原、草坪专业博士。1978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1982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留学新西兰梅区大学草原生态运动草坪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新西兰梅区大学工作。
刘存琦 1961年3月生,新塬乡人。1978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1982年攻读本校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新西兰,现在新西兰梅亚大学工作。
崔胜 1961年8月生,八里湾乡田家坡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至1989年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1年因在双峰驼脑神经研究中成果显著,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到英国爱丁堡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人类生殖生物学中心作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国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1999年4月至翌年4月应邀去以色列Bar Ilan大学生命科学院,从事动物生殖与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1994年后10年间,先后受英国MR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重点项目的资助,从事动物生殖与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众多。2003年SARA在京肆虐时,带领教师和研究生坚持教学和研究受到好评。
魏晖 1962年生,八里湾乡苟川村人,中共党员,博士后。兰州大学体育系毕业,现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体工大队任教练,曾获国家级二等奖。
赵贤四 1962年5月生,甘沟驿乡甘沟驿村人,医学博士。1987年攻读兰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后又攻读博士研究生,现在美国工作。
张兴武 1962年6月生。丁家沟乡南门村人。1980年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1984年毕业分配兰州师专任教。1989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96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任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丛书》编委会委员。1998年评聘为副研究员,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学院教授。2000年出版《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学术专著,前一书获甘肃省政府2000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兴陇奖&二等奖。
张静仁 1962年8月生,柴家门乡人,博士后。1980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83年攻读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该校任教,1991年8月到美国自费留学,先后就读于俄克拉荷玛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专业是医学微生物,首次发现包氏螺旋菌在人体内长期生长的主要原因,填补了医学界重大空白,曾在美国两次获奖。2001年被奥尔巴尼医学院聘为教授。现全家在美国。
李强 1962年9月生,头寨子镇**坪村人,中共党员。1995年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8年毕业,获工学博士。调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任副院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评为福州大学教授。翌年为材料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能束(激光、等离子)材料加工与表面改性;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
武兴安 1962年10月生,新庄乡人,医学博士。1980年考入兰州医学院,后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兰医一院工作。
裴登峰 1962年10月生,杨崖集乡田岔社人。1983年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1987年毕业即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获魏晋南北朝方向文学硕士。后到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任教,1997年在职考取博士研究生,2000年6月获先秦两汉方向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在京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流动站第一个博士后。1998年晋升副教授。现为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中文系教授。1999年完成&国家社科资金资助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中的&战国文学编年史&研究与写作,计25万字。1999年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推荐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计划候选人&。
柴巍中 1962年10月生,柴家门乡人。1979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做博士后。在荷兰留学,现在北京大学工作。
柴彪新 1962年10月生,柴家门乡人。1982年考入兰州医学院药剂专业,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现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
王彦森 1962年生,新庄乡杜家岘子村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1982年到美国康乃狄科大学水资源教学模型专业留学,1989年5月获博士学位,留美任教。1991年到美国航天局的哥达空间中心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用计算机模拟暴雨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以及其对近地面污染物质的输送;针对当今世界最关心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问题进行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参加南美洲大气、积云对地面森林燃烧气体的输送机理研究,证实大西洋中间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臭氧高浓区是由地面燃烧所引起的;另一项目是近地面层人为因素(大量采伐森林、大量灌溉等)对降雨甚至全球温度的影响。
冉毅东 1962年生,大沟乡通安村人,生物学博士、博士后。1980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1987年获农学硕士,1995年公费派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现在新西兰皇家园艺所工作,主攻君子兰。
冯珂 1962年生,会师镇人。冯璞弟弟。1982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1989年获兰州大学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现在美国工作。
彭国义 1962年出生,桃花山乡人,农学博士。1980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1989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94年到日本富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日本富山大学教授。
柴守玺 1963年生,塬边乡泉坪村柴家湾人。1979年秋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3年毕业分配到会宁县农科所,1985年借调白银市农委,198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做生态研究,后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后到瑞士、法国留学,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因优质旱地小麦&会宁18号&的育种与示范推广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先后主持了甘肃省项目粮饲兼用作物小黑麦的示范推广;国家教委&干旱半干旱地区旱地地膜和坡塬露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国家科技部&九五&重大攻关项目&张掖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专题项目;参与的&高产高蛋白加工型小麦品种扩大试验示范&,选出优质专用品种曾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王化俊 1963年1月生,掌里乡韩岔村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盟&甘肃农大副主委。1982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1986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9月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11月获德国联邦政府奖学金。2001年3月赴德国留学,在波恩大学攻读博士,2003年底获博士学位后回甘肃农业大学工作。留学前参与省春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及沿黄灌区小麦品种选育等科研项目;回国后参与&农学专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和&种子工程全程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和管理&课题获本校教学成果奖;春小麦品种资源创新等项目获省科委多项奖励;&高产高蛋白加工型小麦品种扩试验示范和产业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郭学良 1963年3月生,大沟乡人。1984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在中科院工作。
贠建民 1963年4月生,太平店乡人。1981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生态系,1987年考入兰州大学草原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在该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任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民珍 1963年5月生,柴家门乡人。历史专业博士。1981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1996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
李树刚 1963年6月生,新庄乡西坡社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留校任教,1989年获该系硕士学位,当年9月至1991年2月在宁夏吴忠市挂职锻炼,1994年入中国矿业大学攻读采矿博士学位,1998年获售,2000年底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元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翌年10月任能源学院院长,从事采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围岩活动与瓦斯运移、煤层自然间关系及控制、非稳态渗流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1部,参加&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8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奖8项,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社会多项职务,被选录《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一书。
张敬国 1963年6月生,柴家门乡人。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85年攻读硕士学位,后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工作。
牟克雄 1963年6月生,头寨子镇成牟村人。1987年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获硕士研究生学位,后攻读博士,旋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历任办公室副主任、综合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等职,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地级)。
田学斌 1963年12月生,刘家寨子乡人。经济学博士。1979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1986年攻读中央党校硕士学位,后又攻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1992年调国务院办公厅工作,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秘书。
张世珍 1963年12月生,柴家门乡阳坡村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1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1985年毕业即考取该院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到中科院兽医研究所工作,1997年在马来西亚皇太子大学作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获动物病理博士学位。回国后于2001年参加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的公选考试,公选为兰州市副市长。多年主要从事肿瘤生态学、中毒病理学、矿物微量元素营养代理病、自由基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到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芬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交流学术成果。
张晓峰 1963年生,四房吴乡大房吴村人。1982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1986年保送本校攻读林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
赵生敏 1964年2月生,新庄乡人。1986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在中科院工作。
田永盛 1964年2月生,掌里乡人。水产专业博士。1984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1988年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水产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武汉大学水产研究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工作。
李学军 1964年3月生,八里湾乡人。水利专业博士。1983年考入西北水利学院水利专业,1990年考入西北水利学院水利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西北水利学院工作。
柴彦威 1964年3月生,汉家岔乡康湾村人。1979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1984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即留校任教。一年后选拔为中日两国政府互换留学生,1991年3月和1994年3月,分别获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94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现为该系系主任助理,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兼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委员会教研室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人文与城市地理、时间地理、社会行为地理等学科研究,出版专著、译著及主编著作6部,完成或正在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王万雄 1964年3月生,汉家岔乡人。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1993年攻读本校硕士学位,2000年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甘肃农业大学工作。
苏培玺 1964年4月生,老君坡乡吊岔村人。中科院生态农业研究员。1982年7月以会宁县理科成绩第一名(412.5分)考取北京林业大学,1987年分配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后到山东禹城市参与国家开发治理黄淮海平原万亩沙荒地项目,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曾刊登和转载其事迹。1999年获中科院兰州分院沙漠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初,竞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副研究员,2003年赴临泽县主持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中游临泽课题&绿洲农业系统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试验示范&专题。同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科院重大项目1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5项,荣获特等奖等奖项多次。2004年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为第六届全国植物生态学青年协会副理事长。
何俊芳 女,1964年5月生,柴家门乡鸡儿嘴村人。1983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留学,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民族教学研究会攻读,1996年5月获哲学博士学位。9月回国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搞研究工作,1999年晋升副教授。有19万字的个人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研究:历史与研究》刊世;合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出版译著《卡尔梅克:&&一个民族被驱逐回归的真相》。
杨具瑞 1964年9月生,王家庙乡蒲杏村人,中共党员,教授。1983年考取西北师大物理系,1994年考入四川大学,1997年6月获水利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旋赴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任教,2000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4年1月被昆明理工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8月聘任教授。参与国家、部省重大项目: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三峡库区推移质输移及淤积性研究及高山草原生态系统缀块性与缀块动态研究等多项科研。出版专著《流域土壤侵蚀产砂及泥沙灾害》、教材《水土保持与工程泥沙》。曾多次获奖。
李万同 1964年10月生,头寨子镇李家河湾村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7年6月毕业分配张掖师专任教,1990年9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应用数学专业,1993年3月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6考入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数学专业攻读博士,提前一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被兰州大学聘为基础数学博士点特聘教授,同年被评为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数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2003年又被评为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应用数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基础数学专业特聘教授,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人专业博士生导师,兰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甘肃省数学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杂志《Far-East Mathematical Journal》等刊主编及其它杂志编委,美国数学会会员,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评论员,欧洲数学会《数学评论》评论员。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教育部、甘肃省的科学基金项目16项。获教育部及甘肃省颁发的20余项荣誉称号和奖励,为&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晓荷 女,1964年10月生,草滩乡殿坪村人。1983年7月考入兰州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198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10月国家选拔到俄罗斯圣彼德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为期4年,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面对市场竞争和俄语专业不景气形势,解放思想、奋发拼搏,加强师资培训,提升科研能力,争创硕士点,扩大办学规模,坚持为国家培养精通俄语人才。兼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翻译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徐仰仓 1964年10月生,草滩乡杨川村窑嘴社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博士后。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1988年毕业分配会宁二中任教,1990年考入河北师大生物系植物生理学专业读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分配甘肃农大生命科学学院教学。1998年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售后遂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调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任海洋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室主任。春小麦生态结构及外源多胺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自由基医学与农学基础》教材。现主要研究国家项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天津市项目罗布麻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在天津滨海滩涂的训化。
田振际 1964年11月生,杨崖集乡北坪村人。民主促进会会员。1985年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1989年6月毕业即考该系研究生,1992年6月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分配兰州铁道学院基础系任教,1994起在职攻读兰大数学系博士学位,1997年获理学博士,1999年评聘副教授。2000年9月到甘肃工大基础科学系数学教研室任教,2002年5月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晋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半群代数理论。曾参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甘工大博士基金等项目。为国际性杂志《Southeast Asian Bull&Math》和《兰州大学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
王铁邦 王银邦弟弟,1964年11月生,汉家岔乡细岔村人。1981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1985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攻读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0年去日本留学,1992年获国内博士学位,1994年获日本弘前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到加拿大、美国留学,是已知的会宁学子中第一个&双博士&学位获得者。
王桂芳 女,1964年生,四房吴乡湾口村人,国际战略博士。1982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86年攻读本系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国防大学攻读国际战略专业博士学位,是国防大学招收的第一个女博士,现在军事科学院工作。
王鹏来 1964年生,会师镇人。1980年考入庆阳师专,毕业后到头寨中学、会宁二中任教,1990年获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四川核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为该研究所博士研究员。
武生智 1964年生,新庄乡中吊村人。1982年考入兰州大学力学系,1986年毕业免试送本系攻读硕士生,获售后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副教授。后为兰大公派生到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是会宁在香港上大学第一人,2003年5月毕业。2002年去美国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去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考察。
何兴民 1964年生,丁家沟乡梁庄村人。1981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考入本系研究生,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即分配省新闻出版局工作。1989年到夏河拉卜楞任副镇长挂职锻炼,1990年回原单位。1993年在省文化出版社任副总编,主持工作。1996年复考入兰大历史系,在职攻读,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期间于1998年评为副编审,2000年在《求知与探险》杂志社任总编。后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中心国际业务培训班学习。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内涵研究的文章引起国务院有关方面重视。
苏彩丽 女,1964年生,土高山乡关家河村人。1989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后来攻读中科院兰州分院化学生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7年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在日本岗山大学工作。
张兵 1965年1月生,四房吴乡坡里村小塬子社人。1982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免试上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明清文学,1989年获文学硕士,1992年晋升《西北师大校报》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明清诗词,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即回校任中文系明清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任校报编辑部主任,评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以章含、宾之等笔名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章太炎传》、《顾炎武文选》、《清初遗民诗群研究》等;参撰合编著作10余部,有《清诗鉴赏辞典》、《中国诗话词典》、《西北通史&宋元明卷》文化部分等。
吴强 1965年4月生,会师镇原红旗巷人。1983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198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4年考入本系深造,199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任兰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任出版部主任和兰大印刷厂厂长。2001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调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任副教授。策划、编辑出版图书近50部,其中《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丛书17卷;《世界各国国有企业之路》丛书10卷,邀请季羡林等著名学者为顾问并受赞许;组编《年报丛书》5种;组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作为中央党校教材;《西北大开发研究》丛书5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专著《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5年刊世。
杨博辉 1965年7月生,太平店乡人。1983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94年考入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该校畜牧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兰州畜牧研究所工作。
刘俊杰 1965年8月生,大沟乡人。1984年毕业考入西北师范大学,1988年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考入广东湛江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广东湛江师范大学工作。
张志斌 1965年9月生,四房吴乡南川村人。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99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西北师大继续任教,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参与编著《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4部著作;博士论文《深刻的空间发展》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提出家乡教育在树立会宁品牌形象、提高会宁知名度的同时,应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会宁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负面效应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刘富祯 1965年9月生,桃花山乡人。1983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1987年考取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西北民族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又考入本校博士研究生,现在中科院民族事务研究所工作。
王辉 1965年生,翟家所乡翟所村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7年获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现在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
蔡宝来 1965年生,新塬乡新塬村人。198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考取本校教育系研究生,1995年获教育学史硕士学位,同年又考取本系博士研究生,1998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即留校工作,同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任该系系主任,2002年晋教授。出版专著《贫困与教育&&中国西北反贫困的教育透视》、《现代教学论发展研究》等书;参编著作12部。多次获学校、省上奖励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曾对会宁教育为何适应转型期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真知灼见。
张永丽 女,1966年1月生,会师镇南关人。1984年7月分配会宁枝阳初中任教,1987年9月到定西地区教育学院攻读英语,1989年分配会宁一中任教,1993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攻读外国语言与文学专业,1996年7月本科毕业继续在兰大攻读经济学,1999年8月获硕士学位,分配西北师大经济管理学院任教,2000年8月考取本院在职研究生,2003年获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幼时读书艰难困苦而发奋上进自强不息。主持西北师大项目《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和省项目《甘肃城市化的动力支持系统研究》;另参与省四大研究课题;参编&西北大开发系列丛书&,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张进 1966年2月生,杨崖集乡罐峡村人。1982年在静宁县高界初中毕业到陇西师范英语班就学,1985年起在会师中学任教,198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在该系攻读文学艺术专业,1995年在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室任教,199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2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从事美学文艺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合译《漂亮者生存》等两部著作。其硕士论文《对文学的追问&&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深得导师好评。
何效祖 1966年4月生,八里湾乡田坡村人。中共党员。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以全省总分第一名成绩考取本校地理系研究生,学习人文地理学专业、旅游地理学研究方向,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6月调甘肃省旅游局,历任国际市场促销处副处长、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处处长。2004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丝路文化,旅游规划及旅游企业管理等。兼职兰州商学院教授等职。有《兰州》、《甘肃旅游揽胜》等多种编著刊世并获奖,参与编著的《未来的甘肃&&甘肃国土资源开发规划》获国家计委特等奖。
伏万军 1966年8月生,八里湾乡人。1985年考入武汉地质学院考古专业,1990年考入广东石油学院考古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在本校考古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广东湛江石油地质研究院工作。
石生润 1966年生,草滩乡断岘村高家塬社人。1981年考入靖远师范,1985年毕业后分配会宁二中任教,期间获自学考试本科文凭。1992年调玉门中学任教,后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获售后在上海某高校任教。.王世彪,甘肃会宁河畔人,现为酒泉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12.李文衡,甘肃会宁人,1942年生。曾先后任职于《当代文艺思潮》杂志,甘肃省委宣传部处长、副部长,甘肃省文化厅厅长等。文艺评论家。已退休。 .
赵有健,甘肃会宁人,清华大学研究员,博导。
王世彪,甘肃会宁河畔人,现为酒泉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李树刚,1964年生,会宁新庄西坡人.现为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煤矿专家,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在瓦斯爆炸和煤矿安全方面是全国20名专家之一,曾多次为国内特大矿难的灭火救灾做专家指导,也为甘肃一些煤矿做过技术指导. 裴登峰,会宁杨集人。1962年生。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王彦斌,1967年生,会宁河畔人。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兰州大学硕士。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院长。 马德山,1965年生,会宁新添人,回族。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刘启诚,甘肃会宁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1999年《通信世界》周刊创刊时进入该杂志社,现为《通信世界》新闻部主任。 杨继奎,甘肃会宁人,1990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中教一级,政教主任,担任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省级骨干教师,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贯认真负责,先后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县园丁.市园丁:运用&四度&教学法受到同行的好评,在参加优质课竞赛中曾获县.市第一名,国家级二等奖,1998年市教育局聘请在三县两区进行了巡回示范教学:《中考离子推断题例析》等十多篇文章在《数理化解题研究》.《理科考试研究》.《白银教育》上发表,《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一文获全国化学教师优秀论文大奖赛一等奖。
李文衡,甘肃会宁人,1942年生。曾先后任职于《当代文艺思潮》杂志,甘肃省委宣传部处长、副部长,甘肃省文化厅厅长等。文艺评论家。已退休。
郭郁烈,,1961年11月生,会宁河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美学、民间文艺学研究。 李忠宝:会宁河畔人,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曾任兰州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应用系统部部长,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世珍 男,1963年12月生于柴门乡阳坡村, 年在马来西亚皇太子大学( UPM)作为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学习、工作,并获动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会宁城景(摄影:冷月)
从落榜生看会宁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常有学生在作文中提出这样的困惑:&我知道我考不上高中,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总是给学生写上这样的批语:&读书是为了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上高中、上大学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途径,它们既不是终极目的,也不是必由之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其实已涉及到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而学生的考不上高中读书就没有了意义的困惑又说明我们教育的&科学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养,但在我们会宁,大量的学生关于读书意义的困惑说明我们的教育和这个终极目标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会宁:&人才辈出,山河依旧。&这显然不是对会宁或者会宁教育的褒扬。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归咎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我觉得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多年来中考高考落榜生的状况,也许会发现一些问题的端倪;而在教育中着力解决这些落榜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教育谋求改变会宁&山河依旧&面貌的途径,是会宁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
一、落榜生身上的两大问题。
尽管会宁教育博得了&教育名县&&高考状元县&的美誉,但由于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每年的中考中都只能有的学生升入高中,的学生成为落榜者;高考也一般会有近的学生落榜。这样会宁的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去的不到,而每年有%以上的学生会成为落榜者。正是这一批批&落榜大军&成了活跃在会宁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而在他们身上,却明显存在着两大问题。
(一)能力、素质偏低,学而不能致用。许许多多的中考高考落榜者走向社会后都给人一种&书呆子&的感觉。他们的知识视野狭窄,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即使是做农民)缺乏了解,让人觉得什么都不会做。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又普遍偏低,缺乏兴趣爱好,没有任何特长,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总之读了十多年书,身上却不能让人感觉到一点文化气息。在社会生活与实际工作中,他们又觉得在学校学过的东西毫无用处;而横在眼前的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个个困难又都似乎无力应对。于是,他们自己也好,家长、别人也好,都常常慨叹&十几年的书白读了&。
(二)走不出的&失败&阴影。中考或高考落榜,他们从此就将自己定死在&失败者&的位置,他们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在社会上他们觉得人人都看不起自己,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家庭还有什么价值。于是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甚至沾染上各种恶习,从而滋生各种社会问题。成了家有了孩子,他们又常拿自己给孩子作反面教材,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成为成功者,而不要像自己一样成为&失败者&。就这样,在&失败&阴影的笼罩下,他们既不能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也不能为孩子尽到&第一任老师&的应有责任。
二、通过落榜生看会宁教育。
落榜生身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其根源当然在于教育,在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评价。因此,通过落榜生,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会宁教育和左右着教育走向的社会期望中的若干严重问题。
(一)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
尽管教育的口号在随着国家大政方针不断变化,但骨子里应试教育呈愈演愈烈之势。
课程为应试而设。当中考科目为语、数、外、政、理、化时,史、地、生被称为&副课&,学校只安排教师上课,却不检测、不考试;而中考开始考&文综&后,初中九年级又都开设了七、八年级已经学完的地理、生物课。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现在是&副课&,有其名而无其实;甚至有的学校有两套课表,贴在教室墙上的是给上面检查者看的&假课表&,&真课表&在&地下&,那上面根本就没有给&副课&留下位置。
教学为考试而教。不考的不教,要考的死教。现在有的学校对备课的要求是每章节都必须先备出&考点&,然后按&考点&确定教学内容。&&只要想想,朱自清的《背影》怎样确定&考点&?按&考点&教的&背影&还是美文《背影》吗?这样的教学,怎样能达到&育人&的目标呢,又怎样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呢?&&甚至有的教师把每堂课都变成了&考试课&,上课先是&中考链接&,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的内容怎样考、考什么,之后紧扣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最后当然又是&真题演练&。这样的做法还正在被一些学校推广着呢。曾有学校领导这样训导教师:&我们负责不了什么学生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你的学生眼前考出好成绩。&
有教学无文化的校园生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学的文化拓展、艺术熏染、人生感悟无从谈起,教师、学生的文化艺术活动无从谈起,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无从谈起,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无从谈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更是无从谈起&&由于这样的教育氛围,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的目的就是眼前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最后的中考、高考(只要看看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高考一结束就卖掉所有的课本就知道了,他们眼中没有书本的价值),&课外读物&就是眼前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除此而外,他们根本就没有&文化&&艺术&&社会&&人生&等概念,换句话说,读了十几年书却没有一点&读书人&应有的精神素养。现在如果你要在中学生里找一个读过几部古今中外名著的、找一个会正确握持毛笔的、找一个能唱两句地方戏曲秦腔的,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哪!
(二)家庭、社会与教育部门的期望、评价和督促。
首先,学生的家庭生活是学校生活的直接延续。学生回到家,除了吃饭,家长一声令下&写作业&,学生就又埋在了课业堆里。家长不准孩子做家务,不准孩子看电视,更不准有社会交往与活动。家长们愿意花钱给孩子购买汗牛充栋的教材全解、中(高)考冲刺、满分作文,却不许孩子接触真正的课外读物。这样,学生狭窄的视野在家庭里也得不到任何拓展。
其次,社会对学校、对教育的期望就是多考学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哪所学校今年考出去了多少学生、今年我县的高考上线率是多少、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县累计输送出去了多少大学生,却几乎没有人关注哪所学校的落榜生走向社会后能力如何、素质如何;就是人们说起一些&问题青少年&,也似乎他们天生就不是材料,好像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有人想到学校、想到教育,也会这样进行&反证&:既然人家学校考出去了那么优秀的学生,说明你不成材料与学校、与教师没有关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花巨资重奖升学率高的学校、班级和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经常组织统考、抽考,根据学生成绩给教师排名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或人事奖惩措施;于是学校也不断增加考试次数,也根据学生成绩给教师排名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而眼前绩效工资的实施更是将这种&考试教育&推向了极致。
(三)学生的&苦学&与厌学。
在上述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多重压力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基本就&纯粹化&为必须考出高分数,必须考上高中或大学。毋庸讳言的是,现在活跃在会宁教坛的主力军基本都是几年前、十几年前激烈的应试竞争中的&成功者&,他们身上本就带着应试教育的一些缺陷,加上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因而教育教学的简单化、暴力化、反科学化日益呈蔓延之势。走进校园,罚站的身影时有所见,打骂的声音时有所闻。有的班主任还按学生考试的成绩排座位,在一个班集体中阶级分明、等级森严。而对于学生来讲,&必须考上高中或大学&的目标不能实现却是三分之二的学生的宿命,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出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目标是必须考上高中或大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最终考不上高中或大学。能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毕竟只有圣人,我们的学生当&知其不可为&的时候他们就&不为&了,因此,考试成绩优秀者为了可望实现的目标越来越能够为家长、为自己苦学、死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者却既不能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中感受除了考高中和考大学而外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考不上高中或大学,于是日益滋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和抵触情绪,以至于不少学生一走出校园成为落榜者的同时也就成了社会中的&问题青少年&。也有不少学生根本就熬不到毕业,他们不堪心灵与身体的双重伤害,因此辍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事情屡有发生。
这样的教育,其根本问题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树立学生对学习的意义的正确认识,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树立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追求。一句话,学生认识不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感受不到接受教育的快乐。
三、用&科学发展观&反思会宁教育。
面对会宁教育,别人可以称道我们&国贫大县的高考神话&,我们会宁人自己却不应该沉醉于此。会宁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与思考在&高考神话&的背后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寻求解决的对策。我们有必要统计一下,恢复高考制度多年来我们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了约万名学生的同时,会宁累计有多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万在这个大分母中究竟占一个怎样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调查一下,除万而外的几十万落榜者,他们的知识视野、文化素质、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如何,他们在以怎样的状态工作、生活,他们又在怎样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我们有必要反思,在输送出去几万名高校学生的同时,我们的教育给几十万落榜者留下了什么,我们为会宁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做了些什么,我们为会宁自己留下了些什么。
总之,&科学发展&的会宁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全体会宁公民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育人&教育。由于客观形势的限制,我们每年还会继续产生数以万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我们应该让这些落榜生以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当他们不再以&失败者&的心态沉沦从而过早地又把全部赌注都押在下一代的高考希望上,而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谋求自己的发展、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那时,改变会宁的山河面貌也就有了希望。当然,这需要会宁的教育、政府以至全社会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距2012年的高考还有20天了,那年高考的这个时候,你都在干什么?大家一起唠唠吧!
会宁县体育中心建设正式开工
(文章来源:/Item.aspx?id=46116)
日上午10时,会宁县体育中心工程开工仪式在会宁北城区举行,中共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汉宝,县长王科健,县政协主席宋伟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桐,县人大副主任张鹏,县政协副主席朱喜等领导出席了开工仪式。
会宁县体育中心位于会宁县北城区,总占地面积63650㎡,投资概算6000万元,主要建筑物为可容纳12000人的室外田径场,建筑面积为3000㎡的室内健身房和训练房,建筑面积为15000㎡的室外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排球场及篮球场,建筑面积为3000㎡的室外停车场。
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改善会宁县体育场馆不足的现状,为全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美吉林人】梁钶:爱心支教
资助70名“西部娃”[新一天]
这个一定要转,震撼的父子装:台湾,你是中国的孩子。。。
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2年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进村进社、三支一扶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农技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社保组织建设,支持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目标,继续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目标任务   全省选拔20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招录2000名三支一扶、招录3000名进村进社、招录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3000名幼幼儿教师、招录3000名医学类(含护理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录2000名畜牧兽医、农学类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涉农岗位工作;招录20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社保及旅游工作。   三、选拔范围和条件  (一)选拔范围。甘肃生源2003年及以后毕业、尚未就业、专科(含高职)以上学历的普通高校应、往届毕业生。 (二)选拔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本人志愿且适合农村中小学任教、乡镇卫生院工作和到基层畜牧兽医、农技推广、社保及旅游一线工作;   2.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分配;   3.符合招录岗位规定的专业要求(具体要求以省人社厅等部门下发的《2011年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细则》为准)。   四、选拔方式及时间进度   采取全省统一考试的办法进行选拔。3月份,各市州上报需求计划和配置方案;4月份,向社会公布招录方案;5月份,组织报名;6月份,全省统一组织考试;7月份,审批录用;8月份,组织岗前培训,安置上岗,并检查验收。   五、指标分配及安置办法  (一)指标分配。省人社厅根据各市州基层教师、医护人员和畜牧兽医、农技、社保、旅游岗位的需求及报名情况,分解下达选拔指标;各市州向县市区分解指标。   (二)统一考试。招录选拔由省人社厅统一组织考试。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知识(150分)和专业基础知识(150分),两项分值相加为总成绩(少数民族自治州及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在总成绩中加5分)。   (三)初选、体检、公示。各县市区按分配指标及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各项目分配指标末位考试分数出现并列时,对符合上述选拔范围及条件的农村纯农户、纯牧户零就业家庭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若无符合优先选拔条件的,由各县市区采取加试方式确定人选。拟录取人员名单确定后,参照新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组织体检,对符合条件的,由市州进行复核和向社会公示,公示期7天。   (四)审批、培训、上岗。对符合条件的拟录取人员,由省人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并正式发文通知各市州。上岗前,由省政府相关部门对录取人员安排岗前培训。   六、保障措施   经选拔被录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其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工资政策标准,纳入省财政转移支付。 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录用后,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分别与当地县市区教育、卫生、农牧、旅游及人社部门签订就业(工作)合同。试用期满后,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   组织考试的工作费用,由省、市财政分级负担,其中省上主管部门组织考试所需费用由省财政支付,各市州组织考试所需费用由市州财政负担。   七、工作要求  (一)项目组织。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人社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会同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共同组织好落实工作。   (二)工作纪律。   1.严格纪律。招录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该公开的一律公开,增强考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招录有关政策规定,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必须严肃处理。   2.加强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招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对招录工作的重要环节,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3.狠抓落实。各市州要严格执行省上有关招录工作的政策规定,不得变通和另行制定加分等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有关要求,确保按进度完成工作任务。   八、验收办法   招录工作完成后,由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等部门,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验收,并书面报告省政府。   九、工作责任   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协作单位: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   实施单位: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
永恒的记忆
永恒的记忆
作者& 曹建杰
那天我们拎着大包小包挤上了去往支教地点的长途汽车;那天我们对&支&和&教&一无所知,但我们依然坚信我们能成功;那天就在那天我看到了一群孩子天真的脸庞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纯真的眼神。正是那个眼神和那个天真烂漫的笑容消除了我一身的疲惫,让我忘记了冬天凛冽的寒风,忘记了生活条件的艰苦。
推开那扇厚重而久经风雨的教室门,伴随着一声清脆而明朗的&老师好&,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一次与那些幼稚的心灵进行了心与心的接触。在那个冰冷的教室里没有可以用来取暖的火炉,更没有所谓的暖气,唯一的能用来取暖的就是早晨八九点照进教室的阳光。看着他们幼小的身体经受着这样的苦难,鼻子感觉酸酸的,我的心也在为之颤抖真怕他们坚持不住。当时好想把他们领到老师办公室,可是我不能,因为这是上课时间,是学校的规定,是他们和我们都必须遵守的规定。在这所地处偏远的小学,孩子们的信息相对较闭塞,可是山再高地再远,也挡不住他们追求知识那颗火热的心。课堂上的他们不会因环境条件的恶劣而变得散懒,相反,他们每个人都踊跃发言积极进取。&
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少之又少。我想从思维方式上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想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了解更多的知识。可是由于我的学识浅薄以及时间的原因,我能教给他们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支教的这段时光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寒假补课的一种形式,是他们学业途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可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是一次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质变过程。&
还清晰的记得那天家访的一名同学,他叫武新,今年五年级。他们一家四口人,两间土坯房,母亲还患有智障,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当我推开那扇破旧的木头门时,武新和武闻兄弟俩正爬在破旧不堪的炕头前写作业,脚上的一双布鞋早已磨破。他们家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唯一的家产就是一个小小的火炉,可是他们并没有为此抱怨什么,而是一直认真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我当时只想到了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孩子加油!其实像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易逝,支教生活的尾声,志愿者们开始收拾行李,我却真心的希望时光老人可以放慢脚步,哪怕只是放慢一秒钟,因为我清晰的记得最后一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很匆忙,我还有好多话没有给他们说,还有好多歌没有给他们教,还有&&&
匆匆的时光把这里的一切变成了回忆,变成了我内心深处永不逝去的永恒。我要把这些记忆好好珍藏,把那些笑容永久定格在脑海。年味越来越浓,离别的气息也越来越近,孩子们那双冻得皲裂的小手拿着半支铅笔在本子上依然写个不停,那双穿着单薄布鞋的小脚也在地上跺个不停。看着他们幼小的身体,看着寒冷的环境条件,我在想他们的童年是快乐还是忧伤呢?&
我是一个触景生情的人,我最怕的就是离别。所以将期末考试说成阶段测试让他们认真复习,好好考试。那天其实就是支教的倒数第二天,我不敢告诉他们试考完我们就要离开,不想给他们平静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烦恼。那天收到了孩子们对我评价的许多小纸条,那天我也答应他们说会给每个人回复。可是我却失言了,我很后悔,不是我不想回复而是时间真的很仓促,在此我向你们道歉。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孩子们在舞台上尽情的表演着,展现着他们最美丽最可爱的一面。就这样支教生活在家长和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志愿者们的脸上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笑的眼角发红,有的笑着笑着视线都模糊了&&&&
1225人关注
1225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早操谢谢你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