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留下奇迹读后感感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昨天终于读完了《把传下去》,现在写写读后感。这是一本充满意的书,从它的外包装就能看出,包装的主色调是红色,在底色白色的衬托下显得很是醒目。硬纸壳书皮上印上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心型图案,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主题――爱。当然这个爱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人世间的大爱。
爱是纯洁的,有感染力的。特雷弗――把爱传下去运动的发起者,一个14岁的天使男孩,他的这个想法始于老师雷本的课后作业――“想一个改变世界的主意,并将它付诸行动。”,于是他想到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后让那些接受帮助的人再去帮助人的“爱心方程式”的伟大主意。多么纯洁的一个主意,也许只有孩子才能想出这个主意,因为他们不谙世事,内心纯净。因为他,无家可归的瘾君子得到了一份工作;孤苦伶仃的老人再见美丽的花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老师找到了真爱……特雷弗是用真爱全身心的去帮助别人,因此很纯洁。因为纯洁,才会有感动。因为感动,才产生感染力。而感染力恰恰是维持“把爱传下去”运动的动力,人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把爱呈几何级地传下去,正是因为被特雷弗的行为所感染。
爱需要坚持,需要忍耐。特雷弗在提出“爱心方程式”后就没有想过要放弃,即便他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出现挫折。他帮助瘾君子杰瑞找到工作,杰瑞答应他重新做人,可是重犯毒瘾并进了监狱,但是他始终把杰瑞当作朋友,并几次去探望他并相信他会信守诺言把爱传下。果然结果没让他失望;格林伯格夫人的突然去世给特雷弗以沉重打击,他觉得自己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放弃约定,始终坚持帮夫人整理花园,最后正是因为夫人的信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运动;特雷弗的坚持和巧妙的做法最终使老师雷本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拥抱了真爱。这个过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需要在周围的人对你耻笑和否定时保持忍耐,认为自己努力白费、理想破灭时选择坚持,特雷弗做到了,因此他才伟大。
我妄谈下社会。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她是我的祖国,我很爱她,但是她现在的社会风气并不纯正。人民没有,素质不高,缺乏秩序;政府腐-败严重,公信力不足,虽然经过政府最近几年倡导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国展现了一定的社会凝聚力,尤其是在大灾难面前,但是前几天发生的抢盐事件,应该让政府感觉到任重而道远。我认为根本原因出现在教育上,由于我国的国情,现在的教育是应试的,并会长此以往下去。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孩子社会责任的培养,孩子的爱心也在茫茫题海中一点点的泯灭,试问那个学校的老师会出雷本先生那样的题目?不过前几天看了中央六台的一个广告,从几个孩子口中说出“育社会风尚,做祖国栋梁”还是很给力的,这说明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家长的责任重大,因此我真的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朋友将来少为孩子报几个班,多带他们参加一些社会爱心活动,您不一定能培养出特雷弗,但中国会因你的举动而发生变化!
再谈谈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与特雷弗的一个相同点――单纯,它现在更多的时候被当作贬义词,有纯单(蠢蛋)的意思,呵呵。这类人喜欢相信别人,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自己好,彼此信任,有时就会被别人欺骗利用,看起来真是杯具,但是我不准备改变,我还是会帮助和信任那些人,前提是不违背的我的原则。若是讲究睚眦必报,社会就都变成了尔虞我诈,那才真是杯具。这种性格使我交到了不少兄弟姐妹,包括挑剔的南方人。我只有两年的社会工作经验,我不知道自己在今后的几十年会不会动摇这种想法,但是我会努力坚守住这方心灵净土,特雷弗给了我信心。另外,特雷弗还触动了我过去的一个理想。有她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娶我深爱的她,结婚生子,孝敬老人,平淡的过一辈子,但是我搞砸了,失去了她,也没有气力去寻求另一个梦想了,但特雷弗使我又想起了它。我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因为我还有父母要照顾,但是我会一直怀揣着它,终有一天要实现它。我会用我的方法来把爱传一下,我会持之以恒的坚持;可能那时还是一个人,但是我会耐得住寂寞;现在我要做的是蓄力和磨练性格,从一些小事做起。
最后,特雷弗倒在了血泊中,就在越来越来的人参与到他的运动中来的时候。他的离开升华了他的爱,增加了人们的感动。但是就像雷本在哀悼词中说的那样:“特雷弗不需要大家的感动,他需要大家的行动,把爱传下去”。因此,大家还是少说多做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我的亲戚朋友们都能去买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我特别希望你能去买一本,因为它能消除社会带给你的一些浊气,或者说压力,别放弃自己的梦想。吃饭喝酒的时候,我老是觉得你还坐在我身边,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知为,呵呵。你还是我的牵挂,好好的。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把爱传下去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把爱传下去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09:35。您现在的位置:
> 文章内容
规矩和爱读后感,读《规矩和爱》有感
作者or编辑: 青春励志 发布:
  &&第1篇:规矩和爱,读《规矩和爱》有感
  带着敬畏的心情,我认真地将《规矩和爱》读了两遍。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涛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灵,仿佛夜航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中的方向,也解开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我对 &规矩 &一词并不陌生,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使我能约束自己,力求上进。但在的过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觉,也因此产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创新。而我爱人恰恰与我相反,从小在外婆家长大, &隔代疼 &加上经济优裕,自然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否定,个性十分张扬。两个不同教育模式下成长的我们有了宝宝后,欢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为我们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爱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顾公公和小叔子不能过来, &孩子由谁带? &便成了核心问题。本来,我想在自己家中请个保姆和我父亲一起照顾孩子(因为我父亲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极力反对,坚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为了 &和平 &,我只能妥协。一家三口三个地方,每周往返于蚌埠合肥之间,疲于奔命,对孩子总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直到一件小事彻底让我醒悟。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饭点,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回合肥制作一份报表。此时家中饭已烧好,我胡乱扒了两口饭就去收拾东西,嘴里吃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过了一会,突然听到宝宝一阵大哭,我赶紧跑出来看,只见他跺着小脚对我说: &妈妈是个坏妈妈,把我最爱吃的鸡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开,再把鸡心拿出来! &而旁边的婆婆居然还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给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奔波劳碌,是想给孩子和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又怎么可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明天?如果教育孩子失败了,那我们今天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反复思考后,我决定辞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带。不少朋友为我惋惜,看到书中P6页写道: &如果经济许可,选择孩子! &,我不禁为我当初的行为点赞。
  接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经四岁半了,某些不良习惯已经形成,此时做规矩让他无法接受。我首先从吃饭立规矩,自己吃,定时吃,不准剩。一开始也担心他吃不饱,可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正因为在家有了严格的训练,才使他在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身体反而好起来了。接着,我又开始规定玩的时间,要有节制地玩,不能看电视,玩弄起来没玩。最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很庆幸我们上了一个好的小学,经典颂读让我们全家爱上了阅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正当我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时,我发现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了。孩子开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远我,有时也顶撞我。我一下子懵了,这可是我们小的时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读了《规矩和爱》,我才明白过来。
  原来,我们的规矩不统一。我的严,老公的松,婆婆的溺爱,都给孩子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样是看电视超时这件事,在老人眼里很可爱,在老公眼里是没关系,到我这却是不允许,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是妈妈在故意找他碴,还经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妈妈亲近了,有时还变成个 &两面派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迅速又上网买了两本《规矩和爱》,一本快递到蚌埠,一本塞进老公的包里,让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读这本书,尤其是P144页《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沟通和交流。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教育经验,并欢迎她参予我们的家庭教育,但是请她明白: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接着,我又和老公商量谁成为教育孩子的 &头 &!由于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担了这项任务,那么他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最后,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带着怒气打孩子。书中P115&&125页详细地介绍了 &为什么打孩子? &, &怎样打孩子? &这一系列问题,其中 &怎样用爱打孩子&发人深思。()书中说道: &为人父母需要有谦卑,敬畏的态度,教育的孩子的过程,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但我还是决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当孩子闹情绪,抓狂的时候,不能忙于和他讲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愤怒的情绪,不去急着训斥,训不好就武力解决。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并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上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这种教育的转变很难很长,是对我们爱的检验,但是真的有效!渐渐地,孩子明白了,妈妈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妈妈愿意陪我一起去改错。笑容重新绽放在孩子脸上,人也变得听话,懂事了!回家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经常帮我捶背,按摩,前段时间自已制作时间表,让我陪他共同执行。我静静地享受着孩子这些点滴的进步,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和孩子一起长大了!
  &&第2篇:规矩和爱读后感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当前位置:
& 读后感作文 & 让爱永驻
读后感作文最新范文
········
读后感作文排行榜
读后感作文推荐范文
········
读后感作文相关范文
········
读后感作文
查阅次数:235次
发布人:admin
让爱永驻导读: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闻名青楼女子的故事,似乎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茶花女》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会儿是,一位珠光宝气的年轻艳妇,身着丝绒华服,手持望远镜,嘴含蜜饯,乘着四轮马车在香榭丽舍大街招摇而过;一会儿是,一个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神情忧郁的女子,一边咯血,一边在给昔日的情人写绝笔信。”这就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的一个上流社会的妓女。原名叫阿尔芳辛·普莱希,因为长相好,人又伶俐,很受四周人的喜欢。在巴黎灯红酒绿环境的熏染下,她很快学会了妆扮、奉承、卖弄、拜金那一套,逐渐放浪沉沦,靠卖笑跻身巴黎上流社会,成为风流场上刺眼的明星,当年巴黎交际界红极一时的“女王”。这便是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那个上流社会的妓女。那个时常故做高雅的茶花女。一个出身卑贱的女子,出卖肉体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像所有的妓女一样,是绅士口袋里的钱,将她们拖进放荡的社会。她拥有她原来想拥有的一切,同时它出卖了自己。她的身体已经被世俗污染。这生活不是她自己的,是钱的。是钱激励她还活在这个世上。一个靠卖笑度日,受人供养的女子在轻浮,放荡间沉沦,从来也没有发泄过真爱。阿尔芒的出现,使她重新找回了自己,她努力去爱去拥有。阿尔芒,因为她而有着收不住的张狂。他们彼此都为这份感情付出了代价,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可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承认。世俗将他们的感情收藏,他们的爱情无法久长。两颗满怀追求的心,最终在现实前崩溃。11个月以来的梦想最终在现实前绽裂。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芒给予的。一个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一样纯洁漂亮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认同的爱情而被命运遗弃,最终香逝人间。“俩个悲痛欲绝的年轻人在经历人生最幸福和最痛苦的极限时刻后熄灭了初长的情焰”。一份不合情理的爱的出现,最终一个人,在她墓碑前挥洒泪水。一份彼此真挚的感情的出现,成为她多少年来,活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缘由。这份爱最终被世俗掩埋,却包含了两颗赤诚的心彼此追逐的过程。虽然这份爱不应当出现,但它始终给予了恋人生活的动力。这段爱虽然炽热,却最终没有改变两人的命运。但至少,这份爱是纯净的。两颗透明的心在张狂的呼喊:让我们的爱,永驻!
作文让爱永驻
【上一篇】
【下一篇】
&|&&|&&|&&|&&|&&|&&|&&|&&|&&|&&|&&|&&|&&|&&|&&|&&|&&|&&|&&|&《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
导读:透析童年,伴爱成长――《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最近读了王树的一本书《透析童年,他通过透析成人成长历程,童年的伤害或者阴影,三、做成熟的自己,我们的心智并不成熟,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成熟,成熟的表现当然是不情绪化,透析童年,伴爱成长――《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最近读了王树的一本书《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他通过透析成人成长历程,童年的伤害或者阴影,剖析父母性格
透析童年,伴爱成长――《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最近读了王树的一本书《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他通过透析成人成长历程,童年的伤害或者阴影,剖析父母性格的成因,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来唤醒父母正确看待自己,完成自我成长,并给孩子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兼家长,这本书让我对于教育孩子有了新的认识。一、关于两个世界。从来没想过,我们跟孩子会生活在两个世界,可是,这是真的。大多数成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在这个社会中通过竞争得到金钱,地位和成就,获得外在的认同和满足。而对于孩子,他们更有愿望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体验着每一种丰富的感受:体会充满爱的情感、观察各种生命的色彩、触摸他们好奇想探索的东西、倾听一切爱的言语和美妙的音乐、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然后获得他们的名字……通过这些,他们建构着自己内在那个丰富、温暖、柔软的生命。孩子通过建构自我的世界,让身体、感觉、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然后再来探索我们这个外在的世界,才会拥有丰富完整和谐宁静的人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小朋友们对身边的一根草棒,一小片污水都玩得那么起劲,他们会不厌其烦的做一件事情,而我们看来觉得太不可思议。我们的课堂上,有的小朋友会拿着橡皮揪啊,切啊,自得其乐,或者用胶带在手上缠来绕去。即便是记在脖子上的红领巾,也是有文章可做。还记得小豆豆么,刚进新的学校,一堂课,他不停地把东西放进去,拿出来,就是觉得这个新课桌能打开,很有趣,还站在窗边大声喊叫,让老师忍无可忍,劝小豆豆退学。是的,曾经从孩提时代长大的我们,忘记了我们小时候是怎样长大的,对孩子们的行为开始不理解。我们和孩子成了两个世界的人。我们通常按照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用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来塑造他们,要求他们,这直接导致孩子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过早接触充满冷和硬的外在世界,这给孩子带去了挣扎和迷茫。所以,当我们再看到孩子投入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要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批评,等一等,再观察观察,然后在适宜的时机问一问,事情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其实,成人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会把孩子带离自然法则所指引的成长之路,而变成复制成人的生命。事实上,人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孩子的使命,复制
我们的生命,而应该是创造更美好的生命。二、认同自己。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父母有时还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时常还会深陷在自己的情绪中,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父母想爱而无力爱,想爱也不懂得怎样爱。让我们学会认同自己。相信自己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在成长的程中,痛苦和快乐是并存的。痛苦来自于面对创伤时的心痛,快乐来自于改变改变之后的喜悦。当面对创伤的时候,滋味确实不好受,但他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一块肿瘤,你接受并且面对他,经过治疗和调养就会变好,如果你忽视并逃避他,他就会恶化,所以,当你选择了成长之路,你不仅要面对他面对一切,而且相信自己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学会接纳自己的一切。接纳自己的优点,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孩子的爱,要升华到精神,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我们要学习爱,学习让我们的爱像泉水一样流动着,流动于我们彼此的生命。三、做成熟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智并不成熟,我们常常会孩子们气,会耍脾气。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或有意或无意,都会留下一些心里的伤痕。他们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候溜出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所以,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成熟,学会重视、正视自己的内心,并关注他们。当我们的身体向我们发出不舒服的信息时,我们需要重视并关注它;当我们的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去无意识地压抑,要懂得释放;当有人向我们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不再做心里不爽而嘴上却答应的快,速反应,而是开始尝试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客气地拒绝。作为老师,成熟的表现当然是不情绪化,我们面对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不去强调难教,他们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样子去生长,我们要做的是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这才是专业。四、认同自己的孩子。成人们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内在资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拿自己的孩子别的孩子比较,尤其习惯于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我们常常说的就是:“你看人家谁谁,考了一百分,谁谁多听话,谁谁钢琴弹得多好……”却不知道这种比较多么不公平,怎么能够把一个孩子的缺点跟众多孩子的优点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呀!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好,但是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却在不断的否定孩子,挑剔孩子。这种负面信息不断地重复,只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刚开始,孩子感觉父母不接纳自己终于有一天,孩
子父母催眠了,自己内心也会认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我们要做的不是挑剔,而是认同,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不断强化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声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自我认同,从而更加自信。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不也是提到给孩子建立一本《记功簿》吗?五、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渴望受到重视和关注。孩子需要安全感。孩子被全部接纳的感觉。孩子需要爱和被爱。孩子需要被欣赏。孩子需要规则,而非被管教。当孩子一旦满足了这些渴望,他们精神的我和身体的我就会很和谐,他们就不会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环境产生很多无法实现的期待,同时,他们会在爱中建构起有自我价值感的积极地人生信念。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孩子的心中涌动着爱意浓浓的快乐和兴奋、喜悦、宁静的正向感受。与此同时,孩子的行为时自信、自律、专注的。在这个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孩子拥有了一致性的生命状态。孩子一旦建构起那精神的自我,就会通过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将父母及家庭中的爱,逐渐固定在自己身上,这个成长过程就是内化。而这种生命内化了的爱,让孩子拥有了生命内在的力量、宁静的心灵,并且拥有觉知的自己,了解他人以及观察 环境的能力。这一切,都被国际催眠大师埃里克森称为人生命的第二层皮肤。这样看来,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做的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身教,而是通过自我的认知,成长,走向成熟,走到孩子的世界中,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让孩子在温暖的爱与理解中完成内心世界的建构,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IT计算机、人文社科、文档下载、word文档、计划方案、党团工作、教学研究、旅游景点、外语学习以及《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读后感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是给予的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