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 陕西统计年鉴20155

中国经济的官方统计数据可信吗?
很多正常国家的经济学家质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譬如今年, 企业盈利居然下跌了8%以上, PMI连续低于 50, 但经济增长依旧保持在7%左右.很多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数据是不可靠的. 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还是个谜.
那么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究竟可靠吗,不可靠的程度到哪里?
我就是想看看那些根本不知道统计数据怎么来的人能把这个答案踩到多低。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请自答。首先在下不才曾参与过统计数据造假,但是绝不是像很多回答想当然的那样,领导一拍脑门说个数字底下人一抬手就填上去这么狗血的剧情。所谓的造假大多数情况是有真实数据支持的,但是一个数据你把它放在哪里却是可以调整的。其次很多数据统计起来是很麻烦很困难的,以前在一个回答里说到过,搞普查是作大死的事,就算“好大喜功”的我朝也要咬咬牙才作一次,抽查也要有足够大的样本才有意义。你不相信以作死为己任的统计局,难道去相信国外的不知从哪抄点数据就发布的某机构某媒体?他们也总抄统计局的数据好不!最后说很多数据对不上,这个也是常有的事。我曾经参与过某行业的规划编制,历年的行业统计数据确实对不上,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版当年年鉴的时候有的数据实际是不全的,第二年的年鉴里说道的上一年数据其实很多都是重新统计调整过,所以会对不上,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写年鉴的人还是比较有良心的,否则直接抄去年数据岂不是更容易。至于统计口径变化,那确实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时候这是让我们这些数据使用者最无奈那的,更何况有时统计口径改变并不会公示…
谢邀。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是有很多问题的。随便列举一下:1. 人为造假。比如地方 GDP 的数据经常被人诟病,认为地方政府对数据弄虚作假。具体弄虚作假有多少,好像有一篇论文专门说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忘记文章名字了。2. 统计方法和标准的偏差导致数据被高估或低估。这可能真的不是有意要造假,而是统计方法上的问题使得数据不准确,比如在统计 GDP 的时候到底哪些项目应该被纳入进去,还有汇率等等因素。详细内容可以看:3. 统计口径的变化。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也好像是2007年,记不清了)变更了一次统计准则,如果你看中国统计年鉴就会发现,06年之前和之后的统计项目是有很多变化的,比如之前还有的“科技三项”支出,之后就没了,可能是被其他的项目所取代,但是统计的内容有差别,导致数据也不统一。当然严格说来这不能算是统计数据不可信,毕竟统计年鉴上已经写明了哪些统计项目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也相信这么改应该是有好处的。但是这对于使用数据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4. 部门间数据不统一。比如同样是进出口额的数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会出现不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上面说的统计口径问题、汇率问题等等,不过只要差别不大就还好。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数据库中也会出现。5. 数据真实性没有问题,但是统计指标也没什么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使用失业率数据的人当然是想知道一个地区真实的失业率有多少,但是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口要有几个前提条件:1)你得是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的失业人员就不算在内。2)你需要去政府登记,没有登记的在家待业或者出去找工作的也不算在内。也就是,占中国约一半人口的农村人口都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失业人口”,而城市户口的失业人员又没有多少会选择去政府登记。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我相信统计的数据是准确的,但是由于限制条件过多,导致统计数据根本没有什么用。详见: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也是我最近遇到的问题,再细致的关于统计方法的问题还需要等高人来解答。但是,有关中国的数据很多时候只有国家统计局一个来源,要研究中国问题有时候只能用统计局的数据,就算再不满意也没办法。替代的方法就是找到其他权威组织或机构统计的类似的数据,问题是一些国际组织关于中国的数据也是借鉴国家统计局的。另外中国地域太过辽阔,情况太复杂,要进行类似于 GDP 或者失业率的统计,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般也只有统计局能够做得到。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对统计局给予理解和支持的,毕竟国家太大有时候真的是算不过来啊。或者找一些替代性指标,比如反映 GDP的“克强指数”,例如发电量。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就不好说了,对这种指标的批评也不少。另外一些研究机构也会搞一些指标,比如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和复旦大学联合制作的关于中国经济预期的指标,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失,每月发布一次。比如2015年9月初发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8月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而且是负值,说明外界普遍对近期中国经济持悲观态度。也符合大家的看法:不过这样的数据也有问题,这种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期能多大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势是存疑的,如果在分析中国经济的论文中使用这样的数据恐怕权威性也不是太高。而且这类指标通常时间较短,多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所以想看中国经济的历史走势是没有办法的。再或者你有什么获得数据的“奇淫巧技”,比如:最后我想说的是,欧美的国家统计局的虽然比中国做的要好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我就经常遇到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不统一的情况,以及统计口径的变化导致数据的差异。另外,我感觉中国统计局的数据库还是挺好用的,至少比几年前好用多了。
看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估计就这两个是可信的!
学习财报分析的感想:财政口的数据,比较可信。
以上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在说统计过程本身可以使手段,那么我来谈谈已经公开的数字的前后矛盾之处。多图统计数字中的怪现状:1. 市县级统计数字与省级统计数字的出入: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地市级向上级汇总数据的时候与本级的统计数字的不一致。举一个例子:下面内容摘自南京市栖霞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而以下数据来自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针对2014年):二者相差接近400亿元。不仅是栖霞区,所有的南京市辖区都有同样的问题:红圈中是我从各区统计公报中得到的数据(玄武区没有找到数据)。而2015年江苏省年鉴中给出的数字都比前者大了不止一点。那么是不是所有城市都是这样呢?也不是:2014年无锡市滨湖区统计公报显示:与统计年鉴的数字相符:事实上,绝大多数地区这两个数字都是一致的(也理应一致),如:与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相符:当然,在南京市辖区的统计公报中也有灵活的地方:这些都是初步数据而已。个人十分怀疑南京市使用了另外一套生产总值的统计方式,望知情人指点。2. 混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是影响人均GDP,人口增长率,城市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数的关键数据。先上一个比较正面的例子:2015年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均GDP 由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别计算,口径清楚。一般来说,一个省下辖的所有市县的人均GDP使用同一套人口规则,但不同省可能使用不同规则。比如安徽省统计年鉴使用户籍人口:红圈中数字由户籍人口计算。而广东省统计年鉴中人均GDP使用常住人口统计:虽然使用不同规则会导致一些混乱,但是只要标注清楚还是可以接受。比较夸张的例子如2015年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完全不注明统计口径,令人费解。做一道简单的除法:572.6亿/.24万此数字应该是常住或者户籍人口中的一个。那我们接着看统计公报:整份统计公报只有这一段涉及人口。可是竟然没有常住人口的数据。与之前的计算对比,42.24万应该是常住人口。不仅如此,江苏省统计年鉴也没有县级行政单位的常住人口数据,个人认为这实在是一个缺失。待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造假,可以说是远近闻名,有篇文章笔者曾有先辈教诲:“中国的GDP数字是信不过的,它们被各级官员的造假所污染,用这些数字作经济模型,输入的是垃圾,出来的自然也是垃圾。进出口数据比较真实,毕竟那是和外国人作生意,需要真金白银和真实订单来完成交易”。陶冬所言非虚,且让用论文流来给你解答,废话不多说,且听我给你慢慢道来。一、看几条经济数据造假的新闻,给你一个直观感受。1.相关部门做过一些核查,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黑龙江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官英敏证实。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
201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按当年统计公报披露的223亿年度项目投资总额计算,“注水”比例为8.5%;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过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地方统计数据“注水量”之大由此可见。2.云南陆良县经济数据造假 抽查企业2012年工业产值虚报125%3.2013年,广东省中山市横拦镇,被抽查的71家企业共上报了85.1亿元的工业产值。但经过核实,实际的数据却只有22.2亿元。这背后,就是地方政府在操控数据。一类是企业每月上报数据前,需先呈报给当地主管部门,经“审批、监督”后,才可在联网系统里上报;另一类即是横栏镇这样,甚至无需企业参与,政府部门就直接操刀、包办数据。还有更恶劣的情况,以周恩来出生地江苏淮安为例,本是贫穷落后地区,但这几年的“经济答卷”却异常漂亮,其中“利用外资数量增幅”连续多年位于江苏第一。但经过调查,该市所属多个区县,都在花钱“买外资”。大致行情是,每100万美元外资,政府给17万人民币,注册纯粹的空壳公司,一周后再把资金抽走。这种造假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涉及虚报数据的欺诈,而且浪费纳税人的钱。4.“4.4亿元的产值上报为5.8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这是湖南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统计造假根源在于数字出官》彭忠富)5.2012年国家统计局先后对重庆市永川区、山西省河津市、甘肃省玉门市涉嫌违反统计法,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统计数据案例进行公开曝光。6.据新华社报道,自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来,我国先后作了五次统计执法大检查,查处了一大批统计违法行为。最近几年来,各级统计机关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都在一万件以上。2002年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2万多起。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指出,当前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相当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了5.87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数字必须涵盖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全部情况。然而,如果把所有这些地方政府公布的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加起来,得出的结果是7.02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4%。两者相差甚大。7.2005 年,商务部与外汇局两部门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相差近30 倍,差额达11908万美元; 国家统计局与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度我国税收收入数据相差约3600亿元。8.2009年度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财政部和国土部发布的数据也出现不一致,两个部门发布的数据相差大约1700亿元。(《官方数据失真问题探究》何承文)对于同一指标,不同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自然使人们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不一一列举了,这种新闻太多了,全国造假已经成为风气。二、下面附上一张图,让你明白GDP造假的手段。(引自财经网)三、根源在于数字出官,官员升降是和GDP数据挂钩的,当然也有法律的不完善原因。1.《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统计法》颁布实施十几年来,各级统计机关在统计法上的宣传贯彻方面力度还不够。虽然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五”,“二五”、“三五”的普法教育,但对统计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统计法是“软法”,“豆腐法”,不重视没有多大的关系,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统计违法案件的发生。2.少数领导的行政干扰也是虚假数字产生的关键。一些地方、部门的行政领导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考核目标,指示统计工作人员任意虚假瞒报统计数据。社会上流行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吹而优则仕”就是最好的例证。统计执法检查发现,领导干扰统计数据占全部案件的90%以上。(关键)(《我国统计数据造假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讨论》雷宏,雷春)一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制过度依赖于“数字”。现在不论是年终考核还是干部考察,在评价干部政绩时往往都以数字定好坏,简单地凭统计数据决定干部的提拔重用和解决干部的职级待遇。在许多情况下,数字越好、越高,政绩就越大,提拔重用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数字造假的根源及治理》刘庆斌)3.统计人员的低素质是虚假数据产生的关键,一些地方、部门对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导致人员素质下降,统计基础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统计人员地位低,“跳槽”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在乡镇一级,统计人员身兼职,更有甚者,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统计岗位。还有一些地区,部门统计人员不懂统计专业知识,在统计岗位上充数,读不懂统计报表,分不清指标概念。4.统计执法不严也是造成虚假数字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统计执法人员,不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统计事业,而是对统计违法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在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时往往因来自上面的压力而有意放纵,或者统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大搞关系网,人情风严重影响了统计执法的客观、公正,损害了统计法律的严肃性,《统计法》在社会上被视为“软法”。(《我国统计数据造假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讨论》雷宏,雷春)四.数字造假有什么危害?很严重,会影响经济决策,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东北经济近几年萎靡不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不仅有害于经济,也不利于国家发展。统计数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是政府、企业和居民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统计数据的影响面大,统计数据失真的危害性也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刘庆斌在《数字造假的根源与治理》认为“数字造假”既是一种严重的不正之风,更是一种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不仅给党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虚假依据,而且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李金昌在《统计数据、统计安全与统计法制》中 从国家统计安全的角度分析了统计数据失真的危害。所谓国家统计安全,就是确保国家的统计活动及其成果不受威胁,表现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统计活动的自主性和统计成果的拥有性,统计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统计能力的持续性。其中,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国家统计安全的根本标志。他认为统计数据失真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和外交安全,还会危害国家的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军事安全等方面。喻友员在《政府统计失真的的危害及防范对策》中认为政府统计数据失真的危害在于: 扰乱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影响企业对经济形势的评判、引起资本市场的混乱、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以及阻碍与国际221官方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研究统计界的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陈建宝、陈谢斌在《政府统计质量问题及对策》中把政府统计数据失真的后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影响居民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政府的分析决策及其形象和声誉等。五.该如何提高经济数据可信度?有很多,但是主要的是要改变唯GDP论的官员升降模式,这是最为关键的方面。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员,这样的数字游戏还要玩到什么时候?如果全国都玩数字游戏,这表面的光鲜将会带来多少空洞的灾难。笔者以为,要想彻底改变统计造假,数字出官的现实,要改变主政官员政绩的考核方式,本地GDP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还是要看官员给当地解决了多少民生问题。其实各地的经济状况,从税务局的纳税报表就可窥知一二,又何苦单看统计数据呢。(《统计造假根源在于数字出官》彭忠富)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实事求是,自觉如实上报各种统计数据。二是要尽快改革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官出数字”的管理体制,在干部考核中要注重实绩、吸纳民意,增进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变单一“数字考核”为更具科学民主含量的“民意考核”,剥离依附在“数字”上的干部现实利益和权力诉求,让“数字出官”没有现实依据,彻底消除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干预统计数据的利益冲动。三是要改革和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强化统计机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行依法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不断探索改进数据统计的方式方法,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大力培育民间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统计,用以矫正地方上报数据,切实剔除虚假“水分”。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的公开机制,将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统计数据尽可能详尽地逐级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让公众决定领导干部的先进评定和提拔任用。五是要建立和完善针对统计法律法规的监督机制,既要给“官出数字”设置重重障碍,又要消除干部“数字造假”的空间,使干部没有条件和机会进行“数字造假”。六是要健全和完善对“数字造假”行为的严肃问责和惩处机制,不仅要问责其行政方面的违规责任,更要追究其在法律层面的刑事责任,必要时须用重典。(《数字造假的根源及治理》刘庆斌)
6.53%GDP annual growth
我觉得个体户的统计不对,比如我一个月销量10W,而我才报3000,原因大家懂吗?
如果统计局的数据不可信,那么其他机构的数据都是扯谈
可信不可信我觉得这是个程度问题,如果每个人从自我角度出发,同时怀着严谨的怀疑态度去考虑一个问题的结论,我相信不管是统计局,还是自己的父母说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因为一个结果在一种环境下是对的,放在更大的环境下很有可能是错误的。那我说一下中国统计局的数据可不可信。统计常用手段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人普10年一次,经普5年一次,还有说不清的各类小型普查调查,工程浩大从频率上就很明白。如果,中国在家门口都算不清楚,那地球上就没有任何组织可以弄明白了,首先他们没有那么多人去做这个事。另外,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方法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专家团访华所认可的,方法是个复杂的计算体系,口径变化会导致结果不一致是很常见的事情,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美国各州GDP合计等于全美GDP(这个我没有专门查过),那我只能说他们国家政府机器自己骗自己的手段连自己也骗了。另外,不准确是任何统计方法都不能尽善尽美的事情。举个例子,居民自有住房出租,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虽已纳入统计范围但也不能保证全面,而我国却不能进行精确统计。类似如此的个体经济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逐步精确,已经比80年代以前的低估要强很多了。总而言之,国家统计局的对外数据是可以相信的,就跟你必须相信太阳和地球的存在,不然就没有必要活着一样。怀疑是徒劳的,因为没人能证明它的虚假。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1) 档案的范畴和分类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与客观记载,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原生信息的直接积累与物化形态。
按常规档案、档案专业、档案载体、档案产生领域、档案时间远近、档案政权性质等不同方式分类,如下图所示:
(2) 档案信息化的定义
档案信息化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共享、开发与利用。
具体而言,是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
(3) 档案信息化在国际上的发展概况
从国际范围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促使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各国政府不仅从体制上将档案信息程纳入国家信息总体框架中进行规划和设计,更以立法的形式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
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信息化工程来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如&美国记忆&工程、&幽谷&工程、&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网关和加利福尼亚文化&工程、&世界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对美国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紧随其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着手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一体化建设。世界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当前,国际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而积累和储备国家信息资源,真实保存社会记忆,实现了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
今后,国际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朝着档案信息智能化管理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进一步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档案馆。
(4) 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档案信息化发展从最初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发展到档案业务综合管理再发展到当前以双套制管理为核心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
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档案信息化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档案行业,但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针对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八个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主要以目录管理为主,管理流程几乎完全模仿在一个单位内部的人工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充分的信息共享机制。
这时的档案多以单机版为主,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但一般都是单件、小批的加工。
②第二阶段(从1996年到2005年):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起步期
这一阶段也就是&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档案工作者与档案信息化厂商数年的磨合与共同努力,一些档案部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始从单机的档案功能环节管理发展到网络化的综合业务管理。
这时,一个单位内部各种类型的传统档案(比如文书、声像、科技、会计、实物等)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范畴,从目录管理发展到全文管理,与此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各级档案部门的大批量数据服务逐步开展,并可以为单位内各个部门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这时的档案软件多以C/S结构的网络版为主,可以在单位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国内大多数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就处于这一阶段。
③第三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相对于前一阶段的档案信息化,本阶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应用范围大大扩充 档案管理发展到以文件管理为主,充分借助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网络平台实现各级档案部门的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和共享,形成区域性的集中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信息来源大大拓展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有价值档案信息资源(包括实体和电子)的采集和接收,既解决了原业务流程以单一传统载体为管理对象的局面,也大大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库;服务水平大大提升 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再加工,提炼出不同角度和不同用途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途径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的使用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全国范围逐步普及,档案信息化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用户体验更加满意 数字档案馆建设理念逐步深入人心,B/S结构的档案软件开始涌现,富客户端开发技术也逐步得到应用,软件的用户体验大大提升。
目前,第三阶段的信息化依然处于发展之中,远未到成熟的程度。
④第四阶段(预计2015年以后):档案信息化的成熟期
预计在这一阶段,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档案软件产品将全面进行更新换代,客户对应用和服务的要求将上升到新的高度。
各级档案部门基本都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覆盖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资源网格基本建成,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档案信息服务由被动转向主动,能够为不同需求的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服务。
(5) &十二五&期间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①&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成果
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料来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十二五&期间,随着重要法规、规划纲要和战略目标的相继推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黄金时期
2010年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各级档案局(馆),紧紧依靠国家和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政务网平台、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集成建设适应本部门本单位一定时期内数字档案管理需要的网络平台,开发应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推动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做好历史档案和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工作&,这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全国各级政府重视档案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新的发展目标。随后,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也提出了&建设与文化强国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强国&的目标。档案强国这一新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档案事业的新要求、新期待,对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上述重要法规、规划纲要和战略目标的相继推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黄金时期,并将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向纵深发展。
③重点围绕&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十二五&期间,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于: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6) 档案信息化的市场容量
①档案局(馆)信息化市场容量
根据国务院直属网站中国政府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据此合计,全国共有省会级城市32个(香港,澳门除外),地级城市333个,县级城市2862个。
按照目前档案局(馆)信息化建设实践,通常省级档案局(馆)的信息化建设初始投入平均约为2500万元;地市级档案局(馆)的信息化建设初始投入平均约为1500万元;而县市级档案局(馆)的信息化建设初始投入平均约为500万元,由此估算档案局(馆)的信息化建设初始投入将超过200亿元。另外各级档案局(馆)每年还需投入约原始投入的20%-30%进行维护或升级,全国档案局(馆)信息化市场容量巨大。(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③ 档案室信息化市场容量 政府部门档案室信息化的市场容量按照各级政府部门立档单位进行估算,一个省级政府部门立档单位保守估计约500个,地市级约为300个,县市级约为100个。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按照全国32个省级城市,333个地级城市,2862个县级城市,若每个省级立档单位按10万元投入,每个地市级立档单位按5万元投入,每个县级市立档单位按1万元投入计算,则档案室信息化市场中仅针对政府部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4亿元。(数据来源:计世资讯)
据中国年鉴信息网数据,《2011中国企业名录》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4,674,100家企业;据《2011中国大中型企业名录》数据显示,中国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或员工人数500人以上大中型企业共有25万多个。保守估计每家大中型企业的档案信息软件投入至少10万元,则档案室信息化市场中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元。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第一章 2014年榆林市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章 糖果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国咨询热线: 400-666-1917 (7*24小时) 2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咨询热线: 400-788-9700 (7*24小时) IPO咨询咨询热线: 400-788-9689(7*24小时)
媒体合作: 5  广告合作: 5  网站合作: 5  传真:
  客服QQ:
  客服电邮:
北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41号嘉泰国际大厦B座13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邮编:100025 
深圳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红荔路1001号银盛大厦7层(团市委办公大楼)   邮编:518027
香港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中183号中远大厦19楼  电话:(852)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统计年鉴201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