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至其圆必由其缺也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庄灿煌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熔铸古今心所愿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译文】 刚生月牙和要残缺空虚的让人惆怅,但也未必圆满的时候就是对我有情。 &【出典】 晚唐 李商隐 《月》 & 注: & 1、 & &《月》 &李商隐 & &过水穿楼触处明, &藏人带树远含清。 & &初生欲缺虚惆怅, &未必圆时即有情。 &2、注释: & & 触处 :chù chǔ 到处,随处。极言其多。 & & 初生:指月初的上弦; & & 欲缺:指十五过后,开始残缺的下弦。
& 3、译文1: & & 月亮经过河水移过楼房触照之处都光明,月宫里藏有美人连着桂树远远地含有情趣多么雅清。刚生月牙和要残缺空虚的让人惆怅,但也未必圆满的时候就是对我有情。 & & 译文2: & & 月光经过流水,穿过楼台,凡是她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远处的人和树都朦朦胧胧地隐藏在清白的月色中。人们望着不圆的初月,与十五后欲缺的残月,常常会为月亮的残缺而感到惆怅。其实这只是空自惆怅而已,因为月亮即使在最圆满的时候,也未必就对人有情啊! & 4、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 & & & 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 &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 & & &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 &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 &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
& 5、此诗咏月。“初生”指月初的上弦月刚出来;“欲缺”指十五月圆后的下弦月,开始残缺。 & 人们看着不圆满的初月的十五后欲缺的残月,问题为月的残缺而惆怅。这种惆怅是空自惆怅而已!因为月亮即使在最圆满的时候,也未必就对人有情啊! & 通常人们是为月的亏缺恧,为月的盈圆而欢喜。以月的圆缺代表感情有无。李义山此诗却认为残缺空惆怅,盈圆也不值得欢喜。“未必圆时即有情”,暗寓人团圆相聚亦未必有情,是惆怅更深。 &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是说月光很皎洁,很明亮,无处不在,但是月亮又是那样的清远,以至有些清冷。 &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这两句中不仅寄寓了李商隐个人的人生遭遇,而且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意思是说,月亮初生之时是缺损的,而此时人们都会感觉到惋惜,心中生出无限怅然,总希望月儿圆满的那天。其实人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当月儿圆圆的那天,未必就对人有情,月还是那个月,虽说是满月,但人生的缺憾依然存在。 & 人们在失意的时候,总是把希望寄予将来,可是即使将来实现了这个希望,同样那种怅然和遗憾依然存在。 & 希望之于失望,人生之于幻灭,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是人生永远的缺憾,所谓“人生长恨水长东”,或者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每个在世之人都将深切体味的一种心理过程,或者说人生过程。 & & & &6、锦瑟华年,冷中凝香,此情可待,已是惘然。神女生涯,相思无益,月光凄寒,云鬓染霜。旖旎岁月,烛影摇红,心有灵犀,彼时相印。红颜宿命,离情伤悲,烟雾氤氲,眉眼黯然。   弦音流转,温婉轻扬,一念一吟,如泣如诉。有匪君子,玉笙相伴,重衾幽梦,惆怅清狂。孤鸿离影,悄然飘过,一升一落,如梦如幻。翩翩玉郎,羽扇相随,风帘残烛,思念成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一种无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执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默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是一种怅然。   这一个个唯美凄迷、朦胧隐约的意象,总有一个曾经触动过你。这一片片绮丽柔美、绚烂多彩的意境,总有一片,曾经惊艳过你。这一句句扑朔迷离、意蕴深微的词,总有一句曾经感动过你。这一段段缠绵悱恻、至死方休的情感,总有一段曾经震撼过你。一念一诵,那些自远古穿越而来的情愫千回百转,在心头层层萦绕,不曾散去。   千年的清诗佳句流传至今,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读懂了义山的情深意长。义山作诗,最喜欢引用典故,以至于让人感觉晦涩难懂,不知道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到何时才会真正地被揭开。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义山,名李商隐,号玉溪生,关于他的身世,自然也带有一些迷离色彩。本是唐王室同宗,祖先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是汉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高的后裔,但没有被编入属籍,得到唐王朝的承认,他与唐朝皇室的血缘关系也就相当遥远了。然而,这一切也并不影响他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只可惜,像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样,免不了遭受仕途坎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许正是当时唐王朝的真实写照,象征了唐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刚刚走近朝堂,就卷入牛李党争中,成为可悲的牺牲品,就注定了后世的悲剧吧。耗尽青春年华,苦苦奋斗,却终不能一展抱负。   也许就是这样悲剧坎坷的命途,才造就了义山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心态吧。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暴雨袭击后,也只能无奈地发出一声悲叹而已。“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人们常为月亏而惆怅,为月盈而欢喜,义山却暗喻人团圆未必有情,而是更深的惆怅。   关于义山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带着神秘莫测的色彩,而且总是被世人津津乐道。他曾写下那么多缠绵婉转而又隐晦迷离的爱情情诗,那他的爱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自义山之后,那些关于爱情的话题,似乎总也离不开他的诗句,他在他的诗歌中建造了一个关于爱情的国度,他写尽了天上人间的至情至爱,直到流传了千载后,无论是热恋中,还是失恋后,你一定会在他的诗语中寻觅到心灵的共鸣。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曾将一个人的影子深深藏在里面,每次想起时,都会隐隐作痛,但依然愿意深埋心底,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空间。年少时,我们都曾为深深浅浅的心事而黯然伤神。那些关于青春的美丽与哀愁,都是那样意味深长,谁都曾年少痴狂,在那之后才能学会成长,学会爱与被爱,我们谓之初恋。那么,义山的初恋呢?是否也如昙花一现般美丽却短暂?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义山的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篇序言,他说柳枝是一位富商之女,活泼可爱又落落大方,在无意间听到了他的《燕台诗》,便心生爱慕,佳人主动相约,而他却因为去了京城而失约了。最终,柳枝嫁做他人妾,这段感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于此,两人就这样擦身而过。也许,这就是他的初恋,也许,这段“柳枝梦”足以让他抱憾终身。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柳枝》五首   在这哀婉动人的组诗中,深切表达除了义山对柳枝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一种纯洁的爱情观。在最后一首中,感叹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都能成双成对,而自已却不能与心爱的人相伴一生,进一步表达了心中无穷的遗憾。   如果说这段情缘难圆的初恋充满着无尽的遗憾,那义山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恋爱仙梦就萦绕着难以散去的哀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据说这首《无题》就是义山为宋华阳所作。宋华阳本是侍候公主的宫女,她随公主入道,在玉阳山西峰灵都观里做了女道士,而他在玉阳山东峰修炼道术,于是二人邂逅,在两峰之间来往,并很快坠入情网。然而,这段感情却不为礼教和清规所容许,注定是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怀孕了,然后她被遣返回宫,他被赶下山。短暂的欢愉无法成就永恒的爱恋,任谁都会留下刻骨的伤痛吧,更何况是这样深情的义山。据说直到义山晚年,他们还奢望着能够再次重逢……   一首首凄美动人的《无题》诗,虽然如谜一般不知是否为宋华阳而写,但不影响我们品读义山的深情的眷念和执着的痴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相见难,难相见,只为一次相逢,期盼了多久,渴望了多久,幻想了多久。人生之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两个“难”字重复使用,沉浸了多少哀怨思愁和苦恋伤痛。   暮春时节,东风也无力,百花也残落,美好的春光也终是如此短暂,无力相留。敏感的诗人总是容易触景伤情的吧,看着百花凋残的春逝之景,令人无限的怅惘和惋惜,就会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烛燃,泪水干。思念不止,眷恋至深,若终其一生都缠绕在思念里,那么是否也注定了再见遥遥无期。即使所有的追求到最后都以绝望而收场,绝望中也不会放弃最初的追求。相思成疾,也许这一世都要在这样的痛苦中饱受折磨,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夜色弥漫,月光寒冷。   思念如此深切,躲不掉现实的残酷,终是无可奈何,那么,只能寄托于虚幻的神灵。就请青鸟为自己殷勤致意,带去对她的深挚问候和真心的关爱,为她送去一些温暖,让她不再那么孤独凄寒。蓬莱仙境是不是幸福的天堂,满怀希望的诗句却充满了绝望的心态,全篇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在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爱恋后,上天还是开始眷顾了这位痴情才子,幸好他娶到了一位好妻子。   在泾原幕府担任文字之役时,他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儿相遇,并且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恋。然而,可惜的是,婚后,他和妻子又不得已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也曾感叹“人生岂得轻离别”,但是他们却始终情笃意深,他相信“深知身在情长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简单的四句话,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什么象征,只是娓娓道来:夜色漫漫,秋雨绵绵,独自在这巴山凄凉地,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时涌上心头,像这巴山夜雨,一点一滴,溢满池中,亦在心间流淌。不知何时才能与爱妻共剪西窗烛,依偎着遥望巴山夜雨。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连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是一种奢望。   命运总爱与他开玩笑,那年秋夏之交,王氏突然病逝,义山自是悲痛万分。时至冬日,从军赴东川,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伤怀惆怅可想而知。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一首悼亡诗,寥寥数字,朴素简练,却深情绵邈,层层加进,足以道尽内心的凄苦。数九隆冬之际,孑然一身,从军远行,行囊单薄,一路风霜,盼着能从家中寄来些御寒的衣物,而妻子却已经逝世,谁还能为他寄衣呢?三尺大雪,阻断了去路,留宿驿馆,疲惫不堪,朦胧入睡,梦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而梦醒时分,终要回归残酷的现实,天人永隔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诗家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最享盛名、最具有唯美主义色彩的一首诗,却也是最难索解、最恍惚迷离的。施蛰存说:“《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踪迹的概括。”   细细想来,确是如此。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引经据典,用极尽朦胧奢华的六句诗描述了自己惘然的一生。锦瑟琴弦流转,一弦一柱,声声相和,年少之景不断在眼前浮现。浮生若梦,像庄生梦蝶般迷幻,年华已逝,只能像伤春的望帝,把心思化作悲啼,直到啼血。银色的明月光洒满沧海,哀思的眼泪化作了一颗颗珍珠,蓝田红日和暖,良玉化作缕缕云烟,融入心里,融入锦瑟之弦。那些悲欢离合伴着似水年华,剩下无限的回忆,只恨当时不知珍惜。     耳畔轻轻飘过他的轻吟,修长的手指划过琴弦,一弦一柱拨弄着千年的落寞。   弦已断,琴声戛然而止,一曲哀婉凄凉的心曲就这样悄然落幕,却余音袅袅,历久弥香。   崔珏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雨落成珠,隔窗而望,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那抹白色的身影,眉宇间,依旧隐藏着淡淡的忧郁之情。残月微光,倾泻满天,射入空空的楼阁中,凄惨的琴音悠悠传来,承载着诗行里的悠悠思念。   也许只有离开才能彻底结束义山的悲剧吧。郁郁不得志,家国凄婉,与相爱之人亦生离死别,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呢?   饮歌长叹锦瑟年华,浮生一梦风吹云散,羁旅天涯牵肠挂肚,沧海蝶泪暗香浮动,红颜刹那生离死别,泪雨如簌风华染霜,月落乌啼悄然远逝,几度红尘缘灭缘寂。千古情人唯君痴,轻言两行,道不尽千年前的情深意长。 & &7、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月》 & & 岁月如河,悠悠流淌。穿过了沧海,漫过了桑田,留下几许惆怅,湮灭了一些故事。我们看不到这条河的源头,它却哺育了从古到今的人们,波光粼粼,星光熠熠,与天上的星空遥遥对望,呼应出一种明艳和璀璨。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汴州早已不复曾经的繁华。这座传奇的古都,褪去了荣光,积淀沧桑的色彩,在这乱世的时光中踽踽前行。夜已深,还有什么人,会清醒着从日暮到清晨。那是李商隐,在遥远的唐朝的某个暗夜里辗转反侧。因为当黎明到来时,他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李商隐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绪,那一丝回家的喜悦触碰到埋藏在心底的夙愿,不会无声地消去,也不会波涛汹涌,在心底缠呀缠,绕呀绕,纠结愁肠。 & &8、两地分居已成往事;可是两地网恋正蓬勃;达到李商隐这首诗的境界,也就不忧伤了。 & &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所以月缺也好,月圆也罢,都不必心随境转,虚掷情感,而要感悟到网缺皆幻,悲喜皆空。 & &9、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 &触处明:触照之处一片光明.藏人带树:月中有吴刚和桂树.虚惆怅:空自感伤,这里含有没必要伤感的意思。 & &诗中说,一轮满月自是令人欣喜,但面对初生暂缺的新月也不要为之怅惋,并非圆即有情而缺则无情.这不仅因为圆缺都在互变,新月总要变圆,而且,缺也有缺的情致,此即所谓&缺陷之美&吧? & &10、“喜欢”与“爱”一定是近义词么?它们与“恨”一定是反义词么? & & 喜欢一朵花,会把它摘下;爱一朵花,会悉心地照料它。因此,“喜欢”与“爱”是反义词;当你恨一朵花,你会将它摘下,也许还会踩上两脚。因此,“喜欢”与“恨”是反义词。 & &我想说的并不是近义反义的话题,因此请不要再继续将思想停留在刚才,请跟着我继续往下,因为,我也没搞清。 &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很多事都是绝对的:1加1就是等于2;第29届奥运会就是在北京举行;奥巴马就是黑人;迈克尔杰克逊就是死在2009年...... & &有太多的“就是”、太多的“绝对”,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 &是的,过去确实无法改变,那未来呢? & &——我的意见是,同样不可以! & &我不是个迷信的人,所以我不相信什么所谓的“命中注定”,但我唯一相信的是,未来确实是你无法随意控制的。 & & 有个人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坐过飞机,好不容易坐一回,就掉下来了!这是命中注定么?如果是,既然命中注定他死于空难,那么为什么不是他第二次坐飞机的时候掉下来?难道神也是急性子? & & 中国人向来是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其主因大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古有八股取士,之乎者也;今有应试教育,贻害大方。 & &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文理分科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他们觉得那可能关系到自身的未来,是的,自身。但在我看来,应试教育一天不死,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有何区别?! & & 正如韩寒所说,“如果这个社会能出现一两个全才,那真是社会的幸运和应试教育的不幸。”我纳闷,既然如此,为何应试教育至今仍活跃着? & & ——存在就有价值。 & &让我们假设一下,对,只是假设:当中国也想西方教育一样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将会如何? & &“老师,为什么这个公式偏偏印在这一页?” & &你会回答吗? & &“因为上一页已经没有地方印了;因为纸张大小问题;因为给它排版的人喜欢;因为......”只要你喜欢,可以后无数个说得过去的答案,但,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 & 不过好在,应试教育的存在有效的避免了这样的问题,于是挡在有人问时,我们可以若无其事地扔下一句“抬杠”后漫步走开。 & &所以,应试教育的好处就是——标准。 & & 这“标准”规定了你,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还得上高中,之后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规规矩矩,稍有不满,试着反抗就会招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于是,当我拿着韩寒的作品给老师看后,老师说:“这个孩子要是继续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绝对是个大作家!” & & 为什么,人们总要经历着“上学——工作——成家”这个步骤,这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步骤?俗话说“成家立业”,为何变为今日的“立业成家”?因为社会变了,资产是你成家的唯一标准?因为爱情已经不再劳不可彻了?那我倒要问你:如果连爱都不行,还有什么经得住消磨? & &——当你语塞,知道自己的想法被有力地否定,一定就会搬出那“标准”来。 & &——于是,我摇着头走开。身后你却笑得前仰后合...... & & 标准...... &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这世上许多事都是无奈。 & & 当我重新拿着之前那花的故事去斗胆问老师,结果可想而知:沉思,无果,然后扔给我一本新华字典。 & & “爱: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喜好;容易;近义:喜欢;反义:恨。喜欢:爱好;对人或事物有感情;近义:爱;反义:恨。” & & ——虽然早就知道结果,可是当“答案”血淋淋地撕开、翻腾时,心中那仅存的一点希望被搅得支离破碎。 & &那个“标准”,究竟毒害了多少学子,有思想的学子? & &“一切皆有可能!” & &“是么?我去翻翻书,看书上怎么说。”“不,还是问问老师吧。” & &一切皆有可能。 & &一切皆有可能?? & &于是,世上又多了一个“疯子”,他总是嘀咕着:“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11、且从李白的《静夜思》谈起: & & & & &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此诗大家念得顺口,就中却不无可以寻思之处。先看见的是月光,然后才看见月。何以“举头望明月”,就要“低头思故乡”呢?望见别的不能“思故乡”么?或者“望明月”不能“思”别的么?其间这个联系,是怎么回事?清人徐而庵有个说法:因为睡不着,才知身在他乡。我们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觉出人在羁旅的凄清之感。然而还是不能建立一种必然关系。或许是月圆使人想到团圆;或许想起此刻故乡亲人会与我共看此月;或许诗人曾在故乡望月,此刻记起来了,是个个人经验;或许当初“举头”那么“望”了,继而就“低头思”了,没有什么道理,乃是此情此景如此,据实描述。月夜人人遇得,思乡之情也是常有,李白建立一种联系,或曰模式,读者也就自愿接受认同,我们也就不管那个逻辑关系了。一看见月亮,自然思故乡了。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非逻辑的思维关系和语言关系。 & &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 & &再来看杜甫的《月夜》: &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也是写的思念之情。由此亦可解释李白那首,盖见月而思念亲人,乃是人之常情。李诗单从末二句看,有点抽象出来的意思,如此才能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杜甫这诗,则极尽具体,真是切身感受。当时诗人身陷长安,家人都在郙州,是在两地相思。却从家人思念自己落笔,而特别刻画一个“独”字,这才见出相思之苦。妻子虽有儿女相伴,无奈儿女年幼,不知道“月夜”与“长安”有甚关联,所以只剩下妻子一人独自思念丈夫了。“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本来只是写望月之久,但是这个望月之人,如此具体可感,这里写到嗅觉(“香”)、触觉(“湿”)、视觉(“清”)和温觉(“寒”),简直活灵活现,由此暗写自己一方的思念。末二句是一番期待,“倚虚幌”也是家中具体情景;那又是一个月圆之夜:“照”对应第一句中的“月”,而“双”对应第二句中的“独”,由此可知,不光是“闺中”,诗人这厢也在“独看”,那么期待中“干”了的“泪痕”,也是属于此时双方的了,原来彼此都是泪痕满脸的了。 & & 以上两首,都是把“月圆”与“有情”联系在一起的,李商隐的《月》却质疑这种联系: & &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 & 第一句是写月光照耀之处,月亮缓缓移动,随处被以光辉;第二句是写月亮本身。废名说:“似指月中有一女子,并有树如小孩捉迷藏一样,藏在月里头,不给世人看见。”“触处明”、“远含清”一近一远,人间天上,“明”有暖意,“清”却冷了。这里暗含一个转折,由此过渡到末二句。“初生欲缺虚惆怅”写当初对于对圆满的一种期待,然而月圆之时,未必人生此种期待真的能够圆满。此时诗人该是对着一轮圆月,然而满心失意之情。较之前引李、杜的诗,情感深度似乎更深一层。 & & 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 & &李商隐的《嫦娥》则说: &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凑巧又是一首写月亮的诗。前两句是揣想月宫里嫦娥生活情景。前一句着眼于恒定不变,可谓华贵极矣,然而了无生气;第二句着眼于恒定中之变化,然而是照例如此,还是恒定不变,而且特别来得静谧无声,由此烘托出一份寂寞孤独的心境。所以第三句要追溯往事,说嫦娥奔月实在错了,没想到落得如此结果。第四句“碧海青天”是嫦娥所面对的荒凉世界,此世界惟有自己一心省得,真是做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写照了。“夜夜”二字,尤其刻骨,是把此一情景,推向无限的未来。 & &再来看元缜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 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什么孤独寂寞了,简直生死都成了问题。第一句就凶险得很,这个夜里得着平生挚友被贬官的消息,好比致命一击。“垂死病中”是诗人此时状况,回过头去看第一句,好像其间有某种联系,是个象征似的。“无焰”的“残灯”,飘乎不定的“幢幢”影子,是对自己生命的把握。这消息太突然了,所以才“惊坐起”,然而却是无法承受的。末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先是“暗”,对应“残灯无焰影幢幢”,是再进一步,写感觉中的生命完结;继之是“寒”,是体会到死亡降临,如此“垂死病中”,通过感觉都落实了。 & &当然唐人写寂寞孤独,并不都用这种强烈笔法。也可以淡淡点出,然而意味无穷。如王昌龄的《闺怨》: &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 前两句兀自轻松得很。“不知愁”这话有点无端,乃是为的后面伏笔。唐人写“闺怨”题材很多,多是从怨写起,偏偏这是一个无怨之人,而且简直无心。“不知愁”乃至“春日凝妝上翠楼”种种铺垫,都落在“忽见”二字上。由“忽见”回过头去想“春日凝妝上翠楼”,由化妆到上楼,一定不慌不忙,正是“不知愁”了。“忽见”到的,其实并非什么意外,正是“春日”景象:“陌头杨柳色”罢了。但是忽然有所发现,觉得大好春光,不能与“夫婿”共享,都被白白辜负了,而且美景短促,“觅封侯”的过程遥遥无期,于是悔不当初。这一悔使我们想到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笔下嫦娥的后悔,都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一种感受。(作者:止庵(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 &
& & 12、“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常圆。” & &爱情的文字从古流到今,我却不能与之相亲,不是我心不够诚,也不是我情不够真,只是天分与缘分一直在周旋,岂知心底激浪滔天,素淡的字,又能几多展现? & &斯年如是:月圆了,晨曦知道;月缺了,繁星知道;我笑了,你知道;我哭了,你不知道。 & &躺在文字里,看不清四季暗换,告别文字,更会模糊你的容颜!于是,芊芊莺语,折笔还念,随意涂抹,愿春的花在秋里开出来;却不愿冬的雪在夏里飘起来,即使你,一直掌管着我心的四季,可是这个夏,我还是幻想着一派葳蕤,我想,你会给予! & &抗拒不了这“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的天赐,已然一直保留着那张洁白的信笺,因为上面记载着你火焰般的款款深情,流淌着蓝色的忧郁心歌。我就这样用心地保留着,不让之增色,也不使之黯淡。只待温馨的抚慰,连接着心与心的理解;只待爱的交融,灌注着真情永远;只待凝心的呼唤,时时传递到你的世界。 & &关于爱情,我写下了太多细细碎语,等着你来整理。你说,我是那劈石的鐕子,我一路劈,你一路收集。也许,生命簿的扉页上交叉镌刻着我俩的名字,才让这一世的我们盘根错节,虬枝交绕,影相离,心相系,读懂着见或不见之间的距离。这份情意我一直珍藏在心底,不亟求你来敲响我心扉的门环,因为门闩一直握在你手里。琉璃心,斑驳梦,我在你搭建的城堡里折柳依依! & &直到现在,我似乎才明白,所有相思的日子,都是一个个慢长的等待。我常常抬腕看表,数着自己的脚步,聆听着自己的呼吸,把一个身影在脑域里无限放大,放大,直到每一丝缝隙都完全被占据。这样的时候也就知道了所有的心情,都是一个个渴望的继续。它不停地敲打着黛色的山川,敲打着慢慢长夜,也敲打着流落的心。原来悲伤与喜悦都是内心栽种的藤萝,修剪依然握在你手里!我精心豢养的牧羊犬,也早已投到你麾下。一扇门,再没了随意闭合的能力! & &你说,这份情感,在天高日朗的秋里所愿,似乎就注定着是对你的拯救,从此,你不再顾盼季节流转…… & & 我想说,倘若所有的话语我都不说,那么秋天的遇见是不是擦肩?倘若所有的相思泪我都抹去,那么还有没有今日的胶着?倘若所有的爱意在我心中沉睡,那么这热烈的情感,还有多少温度?可是这些倘若都被你一个个悄然击破,我只能用随意来指引你走向我的决心,用赤心回答你呼喊我的渴望,只祈愿“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也只想在阴霾的日子里,把万般祝福,升上你的桅杆,把快乐时光,洒满你的航线,祝愿你安然驶向你归来的港湾。 & &当我随你一起走进那个多情的季节,就注定了痴痴缠缠,绵绵延延,注定心会向着一个方向不知疲倦地奔去。你曾问我,为什么没有仔细斟酌?为什么对你不会厌倦?我想,或许这就是韶华赠予的美丽,免去了尘世太多的牵牵绊绊;也就是俗语所言的中魔,没想到还有归路。 & &简单的轻狂让我在拒绝理智的一刹那接受了一切,从此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摔成点点碎玉,用晨曦点缀着想象,用月色设计着相遇,用碧波荡漾着柔语,用深情拥抱着梦魇,只因为影音点燃了捂得发黄的缘分!缘之初,一直本能地拒绝着庞荫的庇护,隔离着藤葛的诱挽,缘之末,却陡然陷落在你的深潭,这不是维纳斯的魔咒,却是阿佛洛狄忒的赌注,注定这一生莲开无声,却松涛阵阵! & & 天意如此,涟漪已起,凝眸而待,有遥望的期许,也有宁静的幽思,拥着温柔与心香,携着孤纵与凌傲,从容地走在你的目光里,在日月明眸的深处,流出一泓如水的晶莹,象彩虹的祝福,又像一曲动人的春江花月夜,心,即刻明丽。天缘随意,便没有凄风苦雨中一串串等待的煎熬,没有魂牵梦绕中望眼欲穿的焦灼,只有相守的岁月,彼此共珍惜;只有伸出的手,能紧紧相握;只有相聚一刻,微笑真实,让彼此的炽情从容流出,回应着暗中的呼唤。若此,那个秋会永远在记忆里天高日朗! & &夜深星明,情深念长,在那些夜凉如水的时刻,惆怅如秋的时刻,心绪难平的时刻,不再各自苦吟“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共羽翼。”便是这际相遇的最好注脚,因为相思树早在金秋里结了果——和你们一起慢慢变老! & &13、有一句诗为“旅途尽兴,星辰降临”,美便是这样的星辰,于暗夜之中闪现,却也往往稍纵即逝。美是无法落实的,只有在观照之中才能显现,接近便会消逝。这并非美的不可深究,而是美的宿命。然而若真想追随美,那么即使追逐的尽头是悲剧也改变不了坚持。得遇美,观赏它,放任它消逝,能够承担悲剧的胸襟也常常胜过盲目乐观。只有有力量的心灵才能容纳美的出现,同样也只有有力量的文字才能超越现实生活中的坚硬与障碍,超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建筑起来的冰冷围墙。将你所想表达的美传递给读者。虽然这样的文字力量也许只有天才才具有,但我希望加入我们的人也是致力于寻找这种力量的人。文字应有担当,我私以为,文字越接近艺术,致力于达到那种”真“,便是文字的担当。 & & 美并非肤浅的纯净与纯白。悲剧的毁灭之中有美,黑暗中有美,百无禁忌之中有美,幽微曲折之中有美……在文字的世界中,我们所希望寻见的是真正的美。于文字的长河上相见,倘若曾为美心生颤抖,热泪盈眶,那么便无所谓时光流逝,短暂即是永恒。史铁生有言:“记忆不过是一种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于现实生活中,希望用文字与君共勉。 & &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感知美与感动并愿意用文字传递出来的人,愿我们有一天能够相聚在一起,文字正是这一弯方微的月,虽轻却巧,光芒幽暗却能直抵人心。李商隐亦有咏月诗《月》云:“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月的美不在于圆缺,正如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其形式与表达,而在于它所达到的真正境界。 & & & &14、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夜色特别宜人。??又是一年的中秋来到了。今晚难得清闲,也难得有这么好的晴朗之夜,我想好好的欣赏一下中秋的明月,于是,我披了件外衣走出门户。我来到白天也很少有人来的尚未建筑的工地,好大一块空地,杂草丛生,碎石凌乱,颇有一片荒凉旷野的感觉。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我便敞开心怀,静静地欣赏起圆月来。??此时,我真正地感觉到圆月是那样的祥和而美丽。秋月虽然有些凉爽,但身下的杂草,除了散发出阵阵的草香,也给我提供了些许温暖,空气凉爽而清晰,视野空旷而粗犷。此时真有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觉。看着明月,我慨叹起嫦娥,常独守月宫,我想此时她一定有种孤独与落寞感。上苍对她是不公平的,给予她不老的貌美容颜,给予她窈窕的娇美之躯,但有谁又能理解她内心的落寞与孤寂呢?我想此时她一定站在月宫的高处,望着人间的团圆和美,一定会发出凄凉的慨叹“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看着明月,我想起李商隐的一首诗来,那是对嫦娥的真实写照“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时,我真的感觉到嫦娥是雍荣华贵的,但也是孤独的。朦胧中我闭上双眼,一只可爱的玉兔跳到我的面前,玉兔对我说:“我们嫦娥想请你吟诗,品酒,共度中秋。”我有些愕然,玉兔拉着我的手,飘忽中我们来到了一个香雾缭绕的地方,玉兔说:“中秋夜,你可以做一会嫦娥的情人。”我有些懵懂,但能与嫦娥共度中秋,这绝对是我最大的荣幸,是我对嫦娥的慨叹灵验了吗?是我孤寂的心情被嫦娥看见了吗?我和玉兔在香雾缭绕中穿梭着,我们在一处华贵辉煌的宫殿停了下来,玉兔说这是月宫。隐约间看见娇美的嫦娥坐在玉桌旁,无可挑剔的貌美容颜,无可指点的窈窕之躯,这才是绝对的美人。我们来到桌前,嫦娥今天穿的并不雍荣华贵,一身朴素的装束,一副冰冷的表情,望着窗外发呆。玉兔对嫦娥说“就是他,今夜为你慨叹。”嫦娥没有说什么,端过一杯挂花酒递给我,我接过酒,一饮而尽,对嫦娥说“谢谢!祝你中秋快乐!”嫦娥凄婉一笑,没有说什么。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忧郁,这可能正如李商隐所述“嫦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也许是玉液琼浆发挥了作用,一杯酒下肚后,我有些许醉意,嫦娥问:“这位公子,我们是吟诗,还是抚琴?”我随口作答:“我想听你的琴声。”嫦娥坐到琴前,指尖轻触琴弦,发出悠扬婉转的琴声。曲子悠扬而婉转,忧郁而缠绵,在琴声和美酒间,我陶醉了。玉兔对我说:“这里到处都是珍宝,你随便选一件,够你几辈子去享用。”此时,我对财宝的热衷与眷恋却锐减,我对玉兔说:“我现在什么都不要,只想要天下所有的有情人都能成眷属。”嫦娥的琴声忽然止住了,嫦娥轻声问我:“你对情人是怎么理解的?”我有些恐慌,有点尴尬,对嫦娥说:“情人就是……”嫦娥接着我的话说:“在我们这里,情人就是有真情的人……”对于嫦娥的解释,我有些费解,可能天上与人间有所不同吧!嫦娥轻触了一下琴弦说:“这位公子,感谢你中秋夜做一回我的情人。”我苦笑了一下,嫦娥继续弹琴,这首曲子很哀婉,嫦娥说这是首《思乡曲》。曲子触动了我的神经,我的眼睛都湿润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句来。??我揉着眼睛,睁开双眼,发现圆月已经偏西了,但依旧那么圆,依旧那么美。我看着圆月,嫦娥好象还在抚琴,玉兔好象还在向我招手,我忍不住对着明月长叹一声:天上人间共婵娟…… &
&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诗之所以脍炙千古,是因为他潜蕴着浓烈的禅学韵味,绝非一般的悲悯伤怀,而是把佛教的空观诠释的淋漓尽至,让人感悟到了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佛学意趣,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悲怆之美、超逸之美。??传统佛教认为宇宙时间上是无限的,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而在禅宗看来,瞬间即永恒,三生即刹那,对于悟者来说,当下的每一时刻即是永恒。李商隐以其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刻体验,使他的思维超越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情感生发模式,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情感体悟之境:“初生欲缺还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人生的无常,决定的情感的无常,而这种无常按照佛教的观点便是:缘聚则合,缘散则离,有相聚就必有分离,相聚的本身就意味着分离,短暂无常的相聚只能益发令人伤感!所以应当超越聚会、离别的二元观念,扬弃聚欢、离悲的心理感受。所谓“坐忘”的禅学观就是超越,把握现境,随缘自适。??生命欲望会引起种种痛苦,认幻成真,执迷不悟。那么李商隐的在他的诗中揭示了感情的无常的同时又不忘强调人应该对至真至美的情爱的追求,然而追求中的理性超越往往是他诗中表现出来的佛教的不二法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使李商隐的诗的禅情味道多了一层深远的意境,叹人生无常,观情爱之美,只有在超越情感的禁锢而仅仅是体味情感的前提下,爱情才变得虚幻中的恒久。??是夜,无眠,读李商隐的诗,更多的是体会诗中那种悲凉中的超脱和理性,感受思想的沉浮与空远,籍以克制现实中的感受的无奈与平庸,保留住曾经拥有过的一份美好。??我常常想,爱,没有方程式,两情相悦是一种特定的机缘,基于两个生命的个体,绝对不是任何条件相当的男女都会发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爱情能够多久?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否又都真实到了两情相拥了呢?凡是使人痛苦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按照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道理,所有的爱情都会走向失落,除非人为的制度,诸如婚姻。那么,痛苦是爱的折磨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爱就没有痛苦。但永远的痛苦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痛苦,消解了痛苦,才会增添悲怆、超逸的美,这也是李商隐的诗的美感所在。??为此,爱过,痛过,才会真正感受李商隐的禅情诗的韵味,才会对人生的无常有一种洞悉和理解,从而观照自省,在一定程度的体验禅悟,同时依旧保持对生命、对感情的至死不渝的执着。 & &16、中秋?团圆吗?那所谓的团圆,又该是多少人得自欺欺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语成谶。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这或许才是人生的真谛。如果仅仅一个月亮就可以让人事静好,那又怎有悲欢离合之说,总是不甘心,妄图心安理得,除此,还可以留下些什么? &
& &17、穿越《重庆森林》感受《花样年华》,便喜欢上了王家卫,就像曾经在《倾城之恋》的《十八春》里深深迷恋张爱玲。 & &会有这样的设想,在2406房间里王家卫遇上了张爱玲,两人并坐看《诗经》,闻佳句而举座皆喜,黄昏看夕阳,谈时局而珍惜良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那时那景一定会比花样年华中梁朝伟和张曼玉的演绎更叫人怦然心动,因为他们都太了解感情,犹如棋逢对手,难免惺惺相惜。 & &王家卫得以实现“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梦想,张爱玲穿上碎花旗袍拾起当年胡兰成撰写的婚约下联“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 &他们就那样静静地面对,王家卫不愿考虑下一部电影的构思,张爱玲也想不出下一部小说的情节。他们怕艺术和文学的技巧无法尽现彼此的感受,怕自己的最爱在他人的体验中得不到认同,而这将会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 &他们于是开始随意地聊着。 & &“一份感情就像一个信仰,开始你会很虔诚,每天都去教堂,渐渐地只有重大节日才去,最糟糕的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已经不重视仪式了,怎么办?” & &“最初也许是执意与生命私奔,最终一定是累了,绚烂也许一时,平淡却是一世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偌大世界总还容得下一对平凡夫妻。” & &“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始是浪漫的,结局又免不了平庸,希望把一切都做得好到极致,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肯定有必然的理由,不管那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 &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吮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 &“男人只有通过事业有成才能体现他最坚强的一面,经久不息地赢得女人的崇拜。” & &“女人只有独立才会对男人有长久的吸引力。” & &“爱情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 &“女人的眼泪刚开始可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让男人顿生怜爱之心,久而久之却会成为男人心头的负累。所以,女人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给你关怀,什么时候又应该走开。” & &“在感情上,人无可避免的脆弱和自私,无论他多么深情地爱着,都得考虑现实现世,也许只有歌里才有那种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的爱情。” & &“当上苍给了一个人不顾一切热烈深切去爱的能力时,真不知是喜还是忧,每每承受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界上终老的结局。” & &“我喜欢《十八春》的结尾,平淡而悠远。” & &“所以你给了《花样年华》 & & 那样的沉默无语遥遥相望。”“是啊,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对吗?” & &这是我设计的张王对白我想我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了。你打开那扇窗,就会看到那样的风景,你爱上那一个人,就会有着那样的命运。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张建娇)*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李商隐 & & 李商隐 & 《曲江》 & & & & & & & 李商隐 & &《锦瑟》
& & & & & & & 李商隐《无题》 & & & & & & & 李商隐《无题》
& & & & & & & 李商隐 & &《嫦娥》 & & & & & & & & & & & 李商隐 & &《风雨》 & & & & & &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 & & & & & & & & & & &李商隐《乐游原》 & & & & & & & & & & & &李商隐 &《蝉》
& & & & & 李商隐 &《杜司勋》 & & & & & & & & & & & & &李商隐 &《有感》 & &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 & & & & & & & &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 &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 &李商隐 &《安定城楼》
& & 李商隐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其一(赠东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晋江一个爱国敬业的小人物。
3000万点击量!!感激有你!!!傍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巨人有古今大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等。本博目的是普及古诗词,弘扬国学。本博非论文,并非所有的都是原创,不少资料来自网络。欢迎引用和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