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个比较异想天开的问题,不过请给出植发有科学依据吗的回答

异想天开!时间旅行与祖母问题
写在前面:
《异想天开》栏目开设了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刊登任何一篇文章,的确令许多读者感觉不满。于是当我在长假的第一天打开家门的时候,发现门口的砖头已经摞得和小山一样高了。庆幸自己头一天回家比较早,否则一定能体会到人工砖雨的厉害。所以本人以头抵墙,撞了有半个小时,终于想出写点什么,异想天开,抛玉引砖……
时间旅行与祖母问题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幻家,都对时间旅行情有独钟。于是就有了一脑袋彭克头的爱因斯坦,可惜他生不逢时,如果放在现代,就这份形象怎么也能赚个音乐家的头衔风光一把,收入大大的。不过他写的《相对论》被学者们奉为科学“圣经”,没有钱也算是有了名了;还有身残志坚的霍金,手抖啊抖啊,居然抖出了个《时间简史》,名利双收,这一点不假,因为就他坐的轮椅绝不比某位大款用半条命换来的劳斯莱斯便宜,真是活活气死另一位有“抖王”之称的阿里。
时间是什么
品头论足一番,现在就切入正题。其实刚刚提到的两位科学“上帝”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对时间进行了定义。于是站在后排的人愤愤地起身问:时间谁不知道,看表就知道了。感谢您的积极接下碴儿。不过请让我讲完。我们所看到的钟表上的指针也好,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的变化也罢,这些都只是时间的表现形式,就好像几乎要了牛顿小命的苹果,它只是万有引力影响下的表现,而非引力本身。时间也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都是时间的表象。那么真正的时间是什么?
问得好!那我就倾我所囊,来解释你的这个疑问。时间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把砖头都放下!放下!这还让不让人说话了!什么素质啊~
既然是放在《异想天开》这个栏目里,大家就不妨让我发挥以下自己仅有的一点想象力。在我解释时间的概念之前,让我们先来想一想自己接触的时间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钟表的指针在移动,地上的影子在变化,苹果放时间太长会变质,人会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变老……钟表指针转一周是一小时,日夜轮回是24小时,月亮由却变圆是一个月,四季过后是一年……这些都是时间的表现,而归根结底,它们也是物质在变化的一种表现。就好像任何物体都会变化,不仅苹果会腐败,看似坚硬的石头也会风化,而我们居住的拥有几亿年历史的地球也在变化、衰老、走向变化的终结——毁灭。
事物为什么会变化?从微观世界来看,因为事物都是由分子、粒子甚至更小的物理学单位组成的。而所有分子也好粒子也好都有生命周期,例如半衰期,可以用时间来表示,返回来这种现象也是时间的一种表现。就好像学者们在解释光的性质时,发现它既存在波性也有粒子性一样,所以称之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我认为时间不仅能够表示事物的变化,返回来这种变化也就是时间的本质。
用尺子量时间
那么既然有了对于时间的定义,那么它就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方法。就像厘米、毫米、千克……等,我们也要为时间选择一个衡量的单位。光,无可否认地承担了这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老爱的《相对论》中,曾经以一段对于光与时间的假设,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达到光的速度,就可以令时间停止;一旦超过光速,就会让时间倒流。而这一理论也被用在大部分讲述时间旅行的科幻故事中。其中主人公无论用什么方法,哪怕是坐在大炮仗上也无所谓,总之他能够将自己加速到超越光速,就可以肆意在时间中穿行。
不过这都是人们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实现吗?真正对光的速度应用到科学领域的是天文学家,它们以光速为衡量,发明了“光年”这个概念。不过光年并不代表速度,而是距离,也就是以光的传播速度走上一年的距离称为光年,以此测算星系之间的距离。于是也就有了时间旅行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即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或者未来,而是通过时间的跳跃,在一瞬间到达多少多少光年以外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这种时间旅行的方式无限缩小,在配合刚才所述时间与物质变化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在做时间旅行。
举个例子来说,古人们的代步工具基本只有马匹,而骑马环游地球自然是不可能的,甚至从外地进京赶考都要走上数月的时间。而在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下,幸福的我们仅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国内任何地方。古人达到他们想去的地方的时候可能已经从青年变成老头了,而我们仅仅度过了人生中午不值一提的时光,没有给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以任何机会,这算不算时间旅行呢。
没有祖母就没有问题
再回到人们最渴望的可以穿越历史的时间旅行上来,如果我们真能回到过去,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著名的“祖母问题”。假设某人穿越时间回到过去,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祖母,那么他的母亲就不可能出生,进而言之,没有母亲,他也不可能存在,那么如果他不存在又如何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母呢?
其实,人们在研究祖母问题和时间旅行的问题上,都把时间具象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认为时间是个实体,就像砖头一样,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他们看来,穿越时间就像走进另外一间屋子一样,你就可以肆意将房间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老爱提出光速理论不仅是对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的一种肯定,他更隐含了时间旅行的本质,即时间旅行就是对于光的追逐。这里还要引用一下生物学领域的概念,那就是我们是如何感受这个世界的。人最基本的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我们最信赖的是视觉。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景物,是眼睛的独特构造所决定的。它能够收集周围的光,并将光汇聚到视网膜上,我们也就看到了。假设将你放置在一个没有光的环境里,那么你的视觉也就不存在了。不过说了这些和时间旅行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之前说了,时间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可以用光来衡量。换句话说,按照老爱的理论,我们所做的时间旅行就是对光的追逐,即超越了光速,也就看到了过去的光,这就好像光的位置不同,被射物体的影子即反光也不同一样。我们追上了过去的光,也就等于看到了过去
的影像,那便是逝去的时间。这就是时间旅行的本质。反过来讲,我们得到的也仅仅是过去的光的表现,是不可能对光进行改变的,而物质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变化了,是不可逆转的,这就像在看一不电影一样,所以时间旅行是可能的,而想通过穿越时间达到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不可能的,也就不存在改变历史活着祖母问题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1年秋工商大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1年秋工商大作业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际沟通案例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际沟通案例分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a​b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在知乎提出一个好问题?
相关问题:
我做过八年记者,最近两年半做风险投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问,没有理论化的总结,只有一点经验之谈:1. 问题一定是有提问对象的。想象一下,同样是做电脑生意的人,你遇到乔布斯、戴尔、杨元庆和施振荣,你会问不同的问题。如果你问乔布斯怎么做供应链、问戴尔怎么做中国市场、问杨元庆怎么设计全世界最好的电脑,你都得不到好答案。提问和回答本质上是一种交流,问错题就是破坏交流的氛围和流畅度。在生活中,你肯定会避免把错误的问题、不礼貌的问题、令对方不知怎么回复的问题提出来,在网上为什么不能同样对交流对象怀有敬意呢?2. 问题一定要基于真实的好奇心。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提问,不要不走脑子就提问,而是你对一件事有真的好奇(通常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最好也查过一些相关知识),你希望通过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更完整的了解世界是怎么运转的。这会让你的问题落到实处。3. 好问题是连续的。就像没有什么创造是横空出世的,也很难有问题是孤立存在的。持续不断的在某件事上思考、推敲,就像用问题点亮一盏盏路灯,帮助你在一条晦暗不明的道路上前进(而真相就像隐藏在远方雾中的宝藏)。如果你能够在某件事上问出各个角度的几十个问题,你会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好问题哪个不是。你关注一个问题越久,你越能问出好问题。4. 总之,提问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关键部分。能更好的提问能帮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真实的提问保证在提问时,自己是怀着一颗对世界真实的好奇心,对问题有过有认真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其它粘贴复制来的问题,和为了提问而产生的问题,都很难成为了好问题。2)虚心接受他人的修改提好问题需要智慧,靠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完成不了,知乎采用了类似于维基百科的共同编辑机制,所有人都拥有修改权限,每个人都是创造者,是编辑。请参阅:为什么别人可以修改我在知乎上的提问?3)一定要用辞贴切,语法正确,拼写无误我们从经验中发现,粗心的写作者通常也是马虎的思考者(我敢打包票)。 回答粗心大意者的问题很不值得,我们宁愿把时间耗在别处。正确的拼写,标点符号和大小写很重要。 更一般的说,如果你的提问写得象个半文盲,你很有可能被忽视。4)话不在多 你需要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尽量脑中的信息剪裁得越小越好。这样做的用处至少有三点。第一,表现出你为简化问题付出了努力,这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机会增加;第三,在提炼的过程中,也许你自己就能找出问题所在或作出更正。5)明白你想问什么 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的时间黑洞。最能给你有用答案的人也正是最忙的人(他们忙是因为要亲自完成大部分工作)。这样的人对无节制的时间黑洞不太感冒,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漫无边际的提问不大感冒。6)去除无意义的疑问 别用无意义的话结束提问,例如“有人能帮我吗?”或者“有答案吗?”。 首先:如果你对问题的描述不很合适,这样问更是画蛇添足。其次:由于这样问是画蛇添足,别人会很厌烦你──而且通常会用逻辑上正确的回答来表示他们的蔑视,例如:“没错,有人能帮你”或者“不,没答案”。以上部分内容参考了 2001 年 9238 翻译过一篇 Eric S. Raymond 的文章《提问的智慧》 (原文内容以黑客邮件组为基础,我适当做了修改。)
《提问的智慧》针对的是那些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都是对的。针对未成年的10岁以下岁小朋友也是对的。最糟糕的是如果中国20-25岁左右,心智在10岁左右的大朋友按照这个方式去提问题,那就太知乎了。20-25岁左右的小朋友会说:人家就能认识到这个程度,所以只能问一些幼稚的问题。你直接承认你幼稚不就完了吗。提问之前先想想,这样的问题傻不傻。我采访之前设计问题的时候都先自己回答一遍,看看对方有没有钻空子的可能,看看这样的问题对方回答是否切中问题的实质。不然不能随便说出口的。
我的想法也许和知乎的期望相悖。我觉得提出好问题的关键是 尽量别问。不要把提问作为任务,不要刻意地为提问而提问。具体问题,自己先调查研究,不要没过脑子就问。自己先试着回答一下,不要问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以上三关都过了,问出的问题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突发奇想提不出好问题,深思熟虑才会是好问题。
补充一个我认为现在知乎上比较严重的现象。在知乎上提出一个好问题首先是要具体到某个点上,而非很大的问题,例如:如何做好一个产品,如何学好代数等等。这样的问题通常不会有让人看完很认可的答案。同样的,回答知乎上的问题也需具体些才好,而非一些“正确的废话”。stack overflow之所以初期火爆是因为问答的有效性,这来自于程序员的问题和回答都很聚焦在某个点,才慢慢聚集成了庞大的知识库。在任何地方去问 C++好还是JAVA好,或者佳能好还是尼康好,都没什么用。
其实我还不习惯在知乎提问题,看答案和收藏整理变成了我上知乎的主要活动。我也不知道为啥我一个小小无名知乎用户被妖。。试答。可能是读书时候养成了有问题就各种搜索资料,然后整合成自己的资料的习惯。我发觉,知乎的好答案离不开一个好问题,他们的共同点是:1.搜索引擎不能轻易找出这个答案(领域前沿)2.个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观点独特)3.提问涉及内容明确,回答者不会产生不知从何说起可以写一本书的感慨。。。呃,因为一直没想好要怎么回答,所以答案很少,先回答了再说吧。想到再补充。。。
刚看了一篇文章 (), 主要讲stack overflow, 但是我觉得对知乎是有借鉴意义的1. 如何创建主题"Stack Overflow根据用户投票来决定某个主题是否具备开站潜力。如果有超过200个用户想要参与创建某个新主题区(这样就确认了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参与),就可以发布该站点的测试版。Stack Exchange如今每周新增一个站点,还在不断寻找各类主题,考虑加入更多站点,从而创建更多专门技术知识的站点。"2. 如何提问"Stack Overflow对用户提问进行严格筛选,淘汰那些容易产生主观答案或难以产生高质回答的问题。Spolsky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那些更容易产生明晰答案的提问。网络社区管理员和成员都能投票删掉那些不合适的提问或者对提问进行修改和完善。"随着知乎的用户增多, 如何管理主题, 问题一定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确实可以尝试一些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帮助合并主题, 但是这是不够的. 答案是可以靠用户的投票和参与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但是问题很难,没人回答的问题不代表不是好问题,同时大量没有回答的问题也会对提问者是一个参与性的打击. 我觉得一个问答型的站点能坚强的活下去其实最重要的是有源源不断的好问题出现.
有以下几点建议:尽量确保你提了一个新问题。最上方的搜索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确保你的问题值得回答。如果你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明显可以通过大部分人都会的某种技能找到答案(比如查字典),我觉得就不值得出现在这里。确保你的问题(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举例来说,我认为“为什么女人会爱男人?”这样的问题,就比“为什么我这么爱我老公?”要好。btw: 其实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知乎团队中没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应该对引导新用户很有帮助啊。
在知乎看多了问题之后有点感觉,有几类问题这样改动下可能会更好得到回答。
1.“为什么中国人都认为太阳是方的?”
在提问”为什么“之前,先确认此现象是否真实。不然的话就会得到一大堆“太阳明明是圆的”“中国人才不这样认为”这样的答案。如果不能确认是否真实,可以先问:“太阳是方的么?为什么?”。也可以问“是否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太阳都是方的?为什么?”
2“你认为XXX如何?”“你对XXX怎么看?”“你有什么关于XXX的经历”
这一类问题加上“调查类问题”的标签会有更多人回答。
3"我今天早上起很早,然后XXXX,然后我女友XXXX,然后我们XXXX,然后她和我吵了一架,她这样作对么?"
这一类问题加上“情感”的标签会有更多人回答。还有就是把“我”开头的一大段话放在问题补充里面,把困惑的矛盾中心放在问题中间一句话解决会有更多人回答。
4“如何学XXX?”
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有时候因为太泛可能会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加上范围可能会比较好:比如,什么人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哪里有什么困难。之类的。“学习”标签关注的人也非常多,可以加上去,让更多的人看见。
5“我如何如何不舒服,是什么病,怎么治?”
万能的知乎也不能代替医生,有病请及时就医。先解决问题后,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再来问:比如:为什么此病如此表现。此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护理,如何预防,等等。此类问题加上“健康”的标签会有更多人回答。
6“XXXXXXX?对其他网站不是很信任,还是知乎贴心,请大家多多回答,谢谢啊!!!”
问号后面的话都可以放在问题补充里面。简洁的问题会更吸引人。而且知乎的好处就在于,大家都很乐于回答问题,不用那些虚的客套。提问者要表示感谢的话,只要默默的给每个答题者一个小心就好了。他们收到会很开心的。
7最后说一句,避免使用不文明的词语,保持对大家的尊重是能够帮助人提升对提问者的好感的。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到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第二,问题要问得浅。这是艾智仁(A. A. Alchian)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什么是货币?为什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什么是功用?什么是量度?我们用什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是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这武断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释人类的行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与社会福利无关!我自己的「佃农理论」,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传统上的理论,都以为土地的收成若要将一部分分给地主,那么地主以分帐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会使农民减少努力生产的意向,从而使生产下降。我问:「既然生产下降,租值就减少了,为什么地主不选用其它非分帐式的收租办法?」我再问:「假如我是地主,我会怎么办?假如我是农民,我又会怎么办?」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太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什么?」若所知的与其它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问题就无足轻重了。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什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举一个例。经济学是基于一个「个人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过高」是不可能的。佛利民就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得到愚蠢的答案,是应有之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灰层有没有科学依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