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名词解释一下呗,谢谢大家英文

&&>&&>&&>&
【字号: 】 【】 【】
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作者:左小蕾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高污染、高能耗、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因此,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经济真正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工作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在此时进行转型?转型的阵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够承受吗?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给中国社会以及全球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今日起,我们邀请部分经济界专家学者就此话题笔谈他们的看法。  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几乎从未停止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保持平均9.7%的年增长率的同时,依靠高投入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开始凸显。  规模效应递减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于边际产出递减的范围。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匡算结果显示,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GDP增长0.385个单位。2006年匡算结果显示,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GDP增长0.46个单位。2007年是0.48个单位。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单位投入的产出不到50%。算上通胀因素,也只是在50%左右徘徊。如果把劳动力投入匡算进去,单位GDP增长可能还要下降。所以中国经济处于规模效应递减的状态是很明显的,GDP增长靠要素投入推动的增长模式也比较明显。  在这种状态下,短期内要保持高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加大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以及其他的投入。比如,在2005年的状态下,每一单位的GDP增长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投入2.57个单位,也就是需要增加超过两倍的投入。在短期内,没有技术进步的推动,规模效应递减趋势只会加大不会减小,换句话说,要保持现在这样的高增长,单位产出的增加可能需要4倍、5倍甚至更高的投入。  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有无限的资源,如果投入可以不受约束地增加,这种高投资下的规模效应递减的增长模式也不是不能持续下去。但是我们受到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根据统计局按照支出法计算的数据,中国的资本形成率2005年已经占到国民市场总值的44.2%。从定义上看,资本形成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比固定资产投资更能准确衡量投资水平。  经济学理论意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在完全就业的情况下,投资率等于储蓄率(在开放经济中,应该包括外汇储蓄)。这意味着投资来源于储蓄,也意味着投资水平受储蓄水平制约。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储蓄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正是中国高投资增长能够持续多年的支持背景。一些估算结果显示,中国现在的储蓄率在40%左右。2005年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达到44.2%,如果用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替代资本形成,则2006年上半年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达到46.3%。我们注意到资本形成率已经超过估算的储蓄率,就算储蓄率的估算有误差,44%和46%的投资率也提醒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投资率与储蓄率已经非常接近,继续增加投资的空间已经不多。事实上,中国的储蓄率也不是一直在40%以上,2002年以前许多年份储蓄率一直在40%以下。  按照一些国家的经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高储蓄率可能的持续期大约是25-30年的时间,然后储蓄率就开始下降。中国已经经历27年的高速增长,高储蓄率是否会发生变化不得而知,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高储蓄率会下降,甚至会变储蓄为支出。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也有供给的极限。关于劳动力“红利”即将结束的问题是有比较权威的研究的。而且近几年沿海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和“劳工荒”的出现,已经开始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下,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发生变化。  我们的结论是,大规模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力投入增长都将遭遇储蓄率和劳动力“红利”的瓶颈。如果投入逼近基本资源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的突破,靠不断加大投入规模支持的规模效应递减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增大了能源的制约条件。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忽视高耗能高污染,能源使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不但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非常不利于应对当前的高油价危机。  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的变迁  中国经济已经完成高速起飞的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经历新的变迁。在经济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开创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改革、价格体制的突破、国有企业的体制变革、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竞争。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度性的改革成为根本性的动力因素,并奠定了此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制度进步为基础的。没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根本性制度变迁,就不能解释在没有巨大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能够实现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变成硬道理。发展被理解为增长速度。本来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目标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心浮气躁的,不顾一切甚至牺牲子孙后代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高投入”的粗放式短期增长。特别严重的是,在大力推动GDP增长的同时,不但没有深入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反而在某些方面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国际的经验显示,发展模式要适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相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瓶颈,带来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各种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抛弃“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移,进一步变革经济制度,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更好环境,就成了我们目前的必然选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黑大翻硕百科真题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黑大翻硕百科真题名词解释
上传于||文档简介
&&黑​大​翻​硕​百​科​真​题​名​词​解​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合理利用资源 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滚动新闻&&
<font color='#/07 21:02  
<font color='#/07 21:00  
<font color='#/07 20:59  
<font color='#/07 20:55  
<font color='#/07 20:54  
<font color='#/07 20:52  
合理利用资源 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日 21:02:0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 谭浩、牛纪伟)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突出,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破坏和侵占耕地,用水无节制,建筑耗能超高……事实上,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一组沉重的数字催人警醒。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粗放发展”不仅仅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建造起来,但其中不少建筑并没有按节能要求建造,而且办公面积超标,人均耗能加剧。有的政府机关办公人员下班了,却让电脑、空调等电器空运转,甚至连电灯也不关,就让它一直长明到天亮。据统计,我国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而全年的电力消耗相当于8亿农民总生活用电水平。 &&&&“粗放发展”的背后是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政绩冲动”的主导下,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由此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 &&&&如何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用宏观思维、长远眼光加以审视,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高度来认真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高度重视,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共同的方向。对于我国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在充分认识到资源问题严峻的现实下,我们必须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珍惜资源,杜绝浪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完)
(责任编辑:罗茜)
相关新闻/图片:
发表评论: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
华 网 检 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小的工作 谢谢大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