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以水五开头的四字词语语

【太】字开头的词语(共413个)_
【太】字开头的词语(共413个)
【太】字开头的词语(共413个):太阿,太阿倒持,太阿在握,太阿之柄,太白,太白山脉,太白星,太半,太保,太博...
太阿tài ē 1.
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战国策o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文选o李斯<上书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李善注:「《越绝书》曰:楚王召欧冶子、干将作铁剑二枚,二曰太阿。」
●唐卢照邻《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
●明沈采《千金记·会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2.
指商伊尹。因其辅太甲为阿衡,故称。
●《文选o潘岳<杨荆州诔>》:「周赖尚父,殷凭太阿。」李善注:「太阿,阿衡,谓伊尹也。」
●汉王莽以甄丰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见《汉书o王莽传中》。 3.
●《明史o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
●清黄遵宪《纪事》诗:「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太阿」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阿」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阿」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阿tài ē 1.
古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干將所鑄。
? 《戰國策o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 《文選o李斯<上書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 李善注:「《越絕書》曰:楚王召歐冶子、干將作鐵劍二枚,二曰太阿。」
? 唐·盧照鄰《五悲》:「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
? 明·沈采《千金記o會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2.
指商·伊尹。因其輔太甲為阿衡,故稱。
? 《文選o潘岳<楊荊州誄>》:「周賴尚父,殷憑太阿。」
? 李善注:「太阿,阿衡,謂伊尹也。」
? 漢·王莽以甄豐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見《漢書o王莽傳中》。 3.
? 《明史o閹黨傳序》:「凶豎乘其沸潰,盜弄太阿。」
? 清·黃遵憲《紀事》詩:「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計日。」------------------------------太阿tài ē 补证条目
1.喻权柄。 ?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二·保留宰相》:「庚辰年,江陵已病,其求歸甚懇,主上亦爲心動矣。時大婚已三年,慈聖亦久歸政回宫,聖齡將弱冠,正太阿在握之時。」
【太阿倒持】成语解释: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太阿倒持】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太阿倒持】成语故事:【太阿倒持】成语标签:主谓式成语,四字成语,T开头的成语
【太阿在握】成语解释:太阿:泰阿,宝剑名;握:执持。比喻掌握权柄【太阿在握】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内臣兼掌印厂》:“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无过虑。”【太阿在握】成语故事:【太阿在握】成语标签:主谓式成语,四字成语,T开头的成语
【太阿之柄】成语解释:太阿:宝剑名;柄:器物的把儿。比喻权柄、权力【太阿之柄】成语出处: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太阿之柄】成语故事:【太阿之柄】成语标签:四字成语,偏正式成语,T开头的成语
太白tài bái 1.
星名,即金星。又名启明、长庚。
●《史记o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
●司马贞索隐:「太白晨出东方,曰启明。」 2.
古星象家以为太白星主杀伐,故多以喻兵戎。
●唐李白《胡无人》诗:「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太白经天,旄头彻夜光射。」 3.
●宋陈亮《忠臣传序》:「然君父不以无道贬尊,则武庚视太白之旗,必有大不忍于此者。」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馘安禄山之首,悬之太白。」 4.
●《文选o枚乘<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
●李善注引许慎曰:「冯迟、太白,河伯也。」 5.
即大白。大酒杯。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上马杯》:「莱公酌太白饮之,曰‘上马杯’。」
●明高启《次韵答朱冠君游城西之作》:「笑看明月问狂客,我举太白君当浮。」 6.
山名。在陕西省眉县东南。
●唐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王琦注引慎蒙《名山记》:「太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清黄遵宪《闻车驾又幸西安》诗:「太白去天真一握,裨瀛环海更西流。」★「太白」在《汉语大词典》第3209页 第2卷 1465★「太白」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白」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白tài bái 1.
星名,即金星。又名啟明、長庚。
? 《史記o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 司馬貞索隱:「太白晨出東方,曰啟明。」 2.
古星象家以為太白星主殺伐,故多以喻兵戎。
? 唐·李白《胡無人》詩:「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 明徐復祚《投梭記o卻說》:「太白經天,旄頭徹夜光射。」 3.
? 宋·陳亮《忠臣傳序》:「然君父不以無道貶尊,則武庚視太白之旗,必有大不忍於此者。」
?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馘安祿山之首,懸之太白。」 4.
? 《文選o枚乘<七發>》:「六駕蛟龍,附從太白。」
? 李善注引許慎曰:「馮遲、太白,河伯也。」 5.
即大白。大酒杯。
?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o上馬杯》:「萊公酌太白飲之,曰‘上馬杯’。」
? 明·高啟《次韻答朱冠君游城西之作》:「笑看明月問狂客,我舉太白君當浮。」 6.
山名。在陝西省·眉縣東南。
? 唐·李白《蜀道難》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 王琦注引慎蒙《名山記》:「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里,鍾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於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
? 清·黃遵憲《聞車駕又幸西安》詩:「太白去天真一握,裨瀛環海更西流。」
在朝鲜半岛东部。全长450千米,海拔约1000米。东坡陡峻,西坡平缓。最高峰雪岳山海拔?1708米。是半岛中、南部各大河的源地。森林茂密。★「太白山脉」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太白星tài bái xīng即金星。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二颗行星,也是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太白星」在《汉语大词典》第3209页 第2卷 1465★「太白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白星」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白星」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白星tài bái xīng即金星。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二顆行星,也是各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我國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現在東方時叫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時叫長庚。
太半tài bàn大半,多半。
●《管子o国畜》:「千乘衢处,壤削少半。万乘衢处,壤削太半。」
●《史记o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
●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
●晋陆机《辩亡论下》:「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
●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既而大雪数尺,冻饥太半死。」★「太半」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半」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半」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半tài bàn大半,多半。
? 《管子o國畜》:「千乘衢處,壤削少半。萬乘衢處,壤削太半。」
? 《史記o項羽本紀》:「漢有天下太半。」
? 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
? 晉·陸機《辯亡論下》:「強寇敗績宵遁,喪師太半。」
? 宋·葉適《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既而大雪數尺,凍饑太半死。」
太保tài bǎo 1.
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
●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春秋后废,汉复置。后代沿置,多为重臣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师」、「太傅」。 2.
宋元时称庙祝、巫师为太保。
●俞琰《书斋夜话》卷一引宋朱熹云:「今之巫者言神附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
●《宋史o孙子秀传》:「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
●《水浒传》第三九回:「次日早饭罢,烦请戴院长打扮做太保模样,将了一二百两银子,拴上甲马,便下山。」 3.
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摺:「被蔡衙内将我浑家夺将去了,上梁山告宋江太保去。」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 4.
对仆役的尊称。
●《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金奴见吴山睡着,走下楼到外边,说与轿夫道:‘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太保」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太保」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保」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保tài bǎo 1.
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
? 周置,為輔弼國君之官。
? 春秋後廢,漢復置。後代沿置,多為重臣加銜,以示恩寵,並無實職。亦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參見「太師」、「太傅」。 2.
宋·元時稱廟祝、巫師為太保。
? 俞琰《書齋夜話》卷一引宋·朱熹云:「今之巫者言神附其體,蓋猶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稱巫為太保,又呼為師人。」
? 《宋史o孫子秀傳》:「有妖人稱‘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將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廬,碎其像,沈其人於太湖。」
? 《水滸傳》第三九回:「次日早飯罷,煩請戴院長打扮做太保模樣,將了一二百兩銀子,拴上甲馬,便下山。」 3.
對綠林好漢的尊稱。
? 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摺:「被蔡衙內將我渾家奪將去了,上梁山告宋江太保去。」
?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所有財物,但憑太保取去。」 4.
對僕役的尊稱。
? 《古今小說o新橋市韓五賣春情》:「金奴見吳山睡着,走下樓到外邊,說與轎夫道:‘官人喫了幾盃酒,睡在樓上。二位太保寬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太博tài bó太学博士或太常博士的省称。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轼曰:‘轼自来殛恼朝庭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无颇(祖无颇)乃前曰:‘太博必有被受文字。’」僎,皇甫僎,时为太常博士。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o养素堂文集》:「六朝、唐人称太学博士为太博。」★「太博」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博tài bó太學博士或太常博士的省稱。
?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o蘇軾以吟詩下吏》:「軾曰:‘軾自來殛惱朝庭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祖無頗)乃前曰:‘太博必有被受文字。’」僎,皇甫僎,時為太常博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o養素堂文集》:「六朝、唐人稱太學博士為太博。」
太卜tài bǔ官名。为殷六太之一。周时属春官,为卜官之长。秦汉有太卜令。北魏有太卜博士。北齐有太卜局丞。北周有太卜大夫。隋唐设太卜令。宋以太卜隶司天台,不置专官。参阅《通典o职官七》、《续通典o职官七》。★「太卜」在《汉语大词典》第3206页 第2卷 1462★「太卜」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卜tài bǔ官名。為殷六太之一。
? 周時屬春官,為卜官之長。
? 秦·漢有太卜令。
? 北魏有太卜博士。
? 北齊有太卜局丞。
? 北周有太卜大夫。
? 隋·唐設太卜令。
? 宋以太卜隸司天臺,不置專官。參閱《通典o職官七》、《續通典o職官七》。
太仓tài cāng 1.
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史记o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清史稿o食货志一》:「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 2.
胃的别名。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
●《灵枢经o胀论》:「胃者,太仓也。」
●《黄庭内景经o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梁丘子注:「太仓,胃也。」★「太仓」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仓」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倉
【太仓稊米】成语解释: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太仓稊米】成语出处:《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太仓稊米】成语故事:【太仓稊米】成语标签:四字成语,偏正式成语,庄子的成语,大的成语,T开头的成语
【太仓一粟】成语解释: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太仓一粟】成语出处:《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太仓一粟】成语故事:【太仓一粟】成语标签:四字成语,一的成语,联合式成语,庄子的成语,大的成语
★「太倉」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倉」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倉tài cāng(太倉,太仓) 1.
古代京師儲穀的大倉。
? 《史記o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 《清史稿o食貨志一》:「天府太倉之蓄,一旦蕩然。」 2.
胃的別名。本以太倉喻胃,後徑稱胃為太倉。
? 《靈樞經o脹論》:「胃者,太倉也。」
? 《黃庭內景經o脾長》:「脾長一尺掩太倉。」
? 梁丘子注:「太倉,胃也。」
★「太倉稊米」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倉稊米」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倉稊米tài cāng tí mǐ(太倉稊米,太仓稊米)大穀倉中一粒小米,喻極渺小。語出《莊子o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唐·白居易《和<思歸樂>》:「人生百歲內,天地暫寓形;太倉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 宋·周紫芝取此義而名其文集為《太倉稊米集》。
★「太倉一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倉一粟」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倉一粟tài cāng yī sù(太倉一粟,太仓一粟)猶太倉稊米。
?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們已寫了知單去知會各同窗的朋友,多少大家集個成數出來;但恐太倉一粟,無濟於事。」
? 聶紺弩《闊人禮贊》:「縱然也有時會給你幾個錢,而你又肯要,那算什麼呢?在他不是九牛一毛,太倉一粟麼?」
太常tài cháng 1.
古代旌旗名。
●《书·君牙》:「厥有成绩,纪于太常。」
●孔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文选o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于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
●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
●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o百官公卿表上》、《通典o职官七》。★「太常」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常」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常」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常tài cháng 1.
古代旌旗名。
? 《書o君牙》:「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 孔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
? 《文選o張衡<東京賦>》:「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
? 薛綜注:「辰謂日月星也,畫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 2.
? 秦置奉常,漢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歷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
? 北魏稱太常卿,北齊稱太常寺卿,北周稱大宗伯,隋至清皆稱太常寺卿。參閱《漢書o百官公卿表上》、《通典o職官七》。
1. 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他在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如:吾祖太常公。——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太常妻tài cháng qī后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
●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见《后汉书o儒林传下·周泽》。后用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
●唐李白《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宁调元《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长沙》:「短气共怜元佑党,长斋偏有太常妻。」★「太常妻」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常妻tài cháng qī後漢·周澤為太常,虔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其老病,窺問疾苦。
? 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收送詔獄,時人譏之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言澤不近人情,難為其妻。見《後漢書o儒林傳下o周澤》。後用為夫妻不同居的典實。
? 唐·李白《贈內》詩:「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
? 宁調元《用東坡獄中遺子由韻寄約真長沙》:「短氣共憐元祐黨,長齋偏有太常妻。」
太常雅乐tài cháng yǎ yuè唐雅乐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张文收等斟酌古今,参定雅乐,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称太常雅乐。参阅宋王溥《唐会要o雅乐》。★「太常雅乐」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参见:太常雅樂
★「太常雅樂」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常雅樂tài cháng yǎ yuè(太常雅樂,太常雅乐)唐雅樂名。
? 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孫、張文收等斟酌古今,參定雅樂,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稱太常雅樂。參閱宋·王溥《唐會要o雅樂》。
太侈tài chǐ骄泰奢侈。
●《韩非子o亡征》:「父兄大臣禄秩过功,章服侵等,宫室供养太侈,而人主弗禁。」
●《史记o穣侯列传》:「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太侈」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侈tài chǐ驕泰奢侈。
? 《韓非子o亡徵》:「父兄大臣祿秩過功,章服侵等,宮室供養太侈,而人主弗禁。」
? 《史記o穰侯列傳》:「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
太冲tài chòng谓极其虚静和谐的境界。
●《庄子o应帝王》:「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
●《淮南子o诠言训》:「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高诱注:「冲,调也。」★「太冲」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冲」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沖
★「太沖」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沖」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沖tài chòng(太沖,太冲)謂極其虛靜和諧的境界。
? 《莊子o應帝王》:「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
? 《淮南子o詮言訓》:「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 高誘注:「沖,調也。」
太初tài chū亦作「大初」。 1.
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
●《列子o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
●三国魏曹植《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鸿濛,兆朕未形。」
●《云笈七签》卷二:「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 2.
指太古时期。
●唐吴筠《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宋郑樵《通志o总序》:「惟梁武帝为此慨然,乃命吴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齐室。」 3.
道家指道的本源。
●《庄子o知北游》:「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疏:「大初,道本也。」★「太初」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初」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初」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初tài chū亦作「大初」。 1.
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
? 《列子o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
? 三國·魏·曹植《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并,渾沌鴻濛,兆朕未形。」
? 《雲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 2.
指太古時期。
? 唐·吳筠《高士詠》序:「太初渺邈,難得而詳。」
? 宋·鄭樵《通志o總序》:「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 3.
道家指道的本源。
? 《莊子o知北游》:「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
? 成玄英疏:「大初,道本也。」
太初历tài chū lì汉历法名。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落下闳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着已佚。★「太初历」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初曆
★「太初曆」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初曆tài chū lì(太初曆,太初历)漢曆法名。
? 漢武帝·太初元年鄧平、落下閎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曆」。
? 《太初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推算出135個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太蔟tài cù亦作「太簇」。 1.
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国语o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
●《淮南子o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
●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 2.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吕氏春秋o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太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蔟tài cù亦作「太簇」。 1.
十二律中陽律的第二律。
? 《國語o周語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
? 《淮南子o時則訓》:「律中太蔟,其數八。」
? 清·黃宗羲《答劉伯繩問律呂》:「太簇長八寸,積六百四十八分。」 2.
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為農曆正月的別名。
? 《呂氏春秋o音律》:「太蔟之月,陽氣始生,草木繁動。」
? 高誘注:「太蔟,正月。」
太簇tài cù见「太蔟」。★「太簇」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簇」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簇」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簇tài cù見「太蔟」。
太大兄tài dà xiōng古代高丽官职名。
●《周书o异域传上·高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太大兄」在《汉语大词典》第3206页 第2卷 1462太大兄tài dà xiōng古代高麗官職名。
? 《周書o异域傳上o高麗》:「大官有大對盧,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薩凡十三等,分掌內外事焉。」
太弟tài dì皇帝尊其弟之称。
●《晋书o刘聪载记》:「僭即皇帝位……尊元海妻单氏曰皇太后、其母张氏为帝太后,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
●唐张说《圣德颂》:「处储闱,有尚元子之德;居藩邸,有辞太弟之高。」
●《新五代史o南唐世家·李景》:「五年,以景遂为太弟;景达为元帅,封齐王。」★「太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弟」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弟tài dì皇帝尊其弟之稱。
? 《晉書o劉聰載記》:「僭即皇帝位……尊元海妻單氏曰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乂為皇太弟,領大單于大司徒。」
? 唐·張說《聖德頌》:「處儲闈,有尚元子之德;居藩邸,有辭太弟之高。」
? 《新五代史o南唐世家o李景》:「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景達為元帥,封齊王。」
太帝tài dì 1.
太古之帝。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等。
●《史记o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唐元结《补乐歌》:「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 2.
●《淮南子o地形训》:「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
●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八四:「紫微深锁敞丹轩,太帝亲谈不死门。」★「太帝」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太帝」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帝tài dì 1.
太古之帝。指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等。
? 《史記o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
? 唐·元結《補樂歌》:「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實兮,濟我生人。」 2.
? 《淮南子o墬形訓》:「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 高誘注:「太帝,天帝。」
? 唐·曹唐《小游仙詩》之八四:「紫微深鎖敞丹軒,太帝親談不死門。」
太妃tài fēi 1.
三国魏以来尊称诸王之母为太妃。
●《晋书o汝南王亮传》:「太妃,尝有小疾,祓于洛水。」
●《旧唐书o宪宗纪上》:「甲子,郇王母王昭仪……衡王母阎昭训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 2.
清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遗留的妃、嫔为太妃、太嫔。
●《清史稿o后妃传一》:「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参阅《清通典·嘉礼二》。★「太妃」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妃」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妃tài fēi 1.
三國·魏以來尊稱諸王之母為太妃。
? 《晉書o汝南王亮傳》:「太妃,嘗有小疾,祓於洛水。」
? 《舊唐書o憲宗紀上》:「甲子,郇王母王昭儀……衡王母閻昭訓等,各以其王並為太妃。」 2.
清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遺留的妃、嬪為太妃、太嬪。
? 《清史稿o后妃傳一》:「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參閱《清通典o嘉禮二》。
太夫人tài fū rén 1.
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子。
●《汉书o文帝纪》:「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不得称也。」 2.
后世官吏之母,不论存殁,亦称太夫人。
●唐韩愈有《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宋政和间,曾以「太」字为对生者的尊称,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见宋徐度《却扫编》卷上。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更兼那纪太傅每日上朝进署,不得在家。他家太夫人又身在内堂,照应不到外面的事。」★「太夫人」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夫人」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夫人tài fū rén 1.
漢制,列侯之母稱太夫子。
? 《漢書o文帝紀》:「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無得擅徵捕。」
?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乃得稱太夫人。子不為列侯,不得稱也。」 2.
後世官吏之母,不論存歿,亦稱太夫人。
? 唐·韓愈有《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
? 宋·政和間,曾以「太」字為對生者的尊稱,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見宋·徐度《卻掃編》卷上。
? 《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更兼那紀太傅每日上朝進署,不得在家。他家太夫人又身在內堂,照應不到外面的事。」------------------------------太夫人tài fū rén 补义条目
又作对别人母亲的敬称。 ? 唐柳宗元《李赤传》:「赤方與婦人言……友大駭曰:‘足下妻固無恙,太夫人在堂,安得有是?豈狂易病惑耶?’」
太府tài fǔ官名。
●《周礼o天官》有大府,掌府藏会计。
●秦汉并其职于司农少府。
●南朝梁置太府卿,专管皇室的库储出纳。
●北齐曰太府寺。
●北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贡赋货贿。
●唐曾改太府为外府,掌国家钱谷的保管出纳,旋复旧。
●宋以太府半属国家行政,半属宫廷事务。
●辽、金、元改宋以前的太府寺为太府监。
●明废。参阅《通典o职官八》、《续通典o职官八》。★「太府」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府tài fǔ官名。
? 《周禮o天官》有大府,掌府藏會計。
? 秦·漢並其職於司農少府。
? 南朝·梁置太府卿,專管皇室的庫儲出納。
? 北齊曰太府寺。
? 北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貢賦貨賄。
? 唐曾改太府為外府,掌國家錢穀的保管出納,旋復舊。
? 宋以太府半屬國家行政,半屬宮廷事務。
? 遼、金、元改宋以前的太府寺為太府監。
? 明廢。參閱《通典o職官八》、《續通典o職官八》。
太父tài fù祖父。
●隋蔡夫人《张贵男墓志》:「太父仪同府君深所爱赏,锡名贵男。」★「太父」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父tài fù祖父。
? 隋·蔡夫人《張貴男墓志》:「太父儀同府君深所愛賞,錫名貴男。」
太傅tài fù官名。 (1) 三公之一。
●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汉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领。
●明清则为赠官、加衔之用,并无实职。参阅《历代职官表》卷六七。 (2) 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太傅」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傅」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傅」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傅tài fù官名。
(1)三公之一。
? 周代始置,輔弼天子治理天下。
? 《書o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 漢復置,次於太師。歷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領。
? 明·清則為贈官、加銜之用,並無實職。參閱《歷代職官表》卷六七。
(2)輔導太子的官,西漢時稱為太子太傅。
太羹tài gēng大羹。
●明何景明《赠肖文彧号古峰序》:「摽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清陈梦雷《木瘿瓢赋》:「调太羹而注黄流兮,荐馨香而攸宜。」参见「大羹」。★「太羹」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羹」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羹」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羹tài gēng大羹。
? 明·何景明《贈肖文彧號古峰序》:「摽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 清·陳夢雷《木癭瓢賦》:「調太羹而注黃流兮,薦馨香而攸宜。」參見「大羹」。
太公tài gōng 1.
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
●《史记o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后汉书o袁谭传》:「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李贤注:「言太公者尊之,谓绍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匡太公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 2.
●清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
●《后汉书o李燮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李贤注:「太公谓祖父郃也。」 3.
对老者的尊称。
●清赵翼《陔余丛考o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则呼曾祖为太公。」 4.
即太公望吕尚。
●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来的却是张太公呵!」
●《水浒传》第三七回:「你且在这里少待,等我入去报知庄主太公。」 5.
●春秋有太公任。见《庄子o山木》。
●《国语o鲁语上》:「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韦昭注:「太公,齐始祖太公望也。」
●《韩非子o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汉东方朔《答客难》:「太公体行仁义。」
●清孔尚任《桃花扇o迎驾》:「金鳌上钩,金鳌上钩,好似太公一钓,享国千秋。」★「太公」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公」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公」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公tài gōng 1.
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 《史記o高祖本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
? 《後漢書o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願等。」
? 李賢注:「言太公者尊之,謂紹也。」
?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匡太公在房裏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2.
? 清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
? 《後漢書o李燮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李賢注:「太公謂祖父郃也。」 3.
對老者的尊稱。
? 清·趙翼《陔餘叢考o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4.
即太公望·呂尚。
? 明·高明《琵琶記o蔡公逼試》:「來的卻是張太公呵!」
? 《水滸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裏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5.
? 春秋有太公任。見《莊子o山木》。
? 《國語o魯語上》:「夫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於社。」
? 韋昭注:「太公,齊始祖太公望也。」
? 《韓非子o喻老》:「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
? 漢·東方朔《答客難》:「太公體行仁義。」
? 清·孔尚任《桃花扇o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太公一釣,享國千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姜尚 因命守时,直钩钓 渭水 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 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毛泽东 《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 人在 北平 ,在 天津 ,在 上海 ,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太公 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公釣魚,願者上鉤tài gōng diào yú ,yuàn zhě shàng gōu(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後以「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太公泉tài gōng quán泉名。在今河南汲县。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清水》:「﹝汲县﹞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太公泉」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公泉tài gōng quán泉名。在今河南·汲縣。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o清水》:「﹝汲縣﹞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
太公望tài gōng wàng周初人。
●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o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
●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
●《孟子o尽心下》:「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太公望」在《汉语大词典》第3207页 第2卷 1463★「太公望」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公望tài gōng wàng周初人。
? 姜姓,呂氏,名尚。俗稱姜太公。據《史記o齊太公世家》載,尚窮困年老,釣於渭濱。
? 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滅殷,封於齊。
? 《孟子o盡心下》:「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
太宫tài gōng太庙。
●《晏子春秋o杂上三》:「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宋梅尧臣《祫礼颂圣德诗》:「宿于太宫,月星皓皓。」
●宋岳珂《桯史o张紫微原芝》:「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太宫」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参见:太宮
★「太宮」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太宮tài gōng(太宮,太宫)太廟。
? 《晏子春秋o雜上三》:「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杼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於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盟者。」
? 宋·梅堯臣《祫禮頌聖德詩》:「宿於太宮,月星皓皓。」
? 宋·岳珂《桯史o張紫微原芝》:「會連歲芝生太宮,百執事多進頌詩。」
太恭人tài gōng rén明清时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
●清曾国藩《陈仲銮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封母高太恭人,祗顺惇笃,尊尚节义。」参见「恭人」。★「太恭人」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太恭人tài gōng rén明·清時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
? 清·曾國藩《陳仲鑾同年之父母七十壽序》:「封母高太恭人,祗順惇篤,尊尚節義。」參見「恭人」。
太古tài gǔ远古,上古。
●《荀子o正论》:「太古薄葬,故不抇也。」
●唐韩愈《原道》:「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古,漭泱开吴天。」
●鲁迅《坟·人之历史》:「盖化石者,太古生物之遗体,留迹石中。」★「太古」在《汉语大词典》第3208页 第2卷 1464★「太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古」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古」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古tài gǔ遠古,上古。
? 《荀子o正論》:「太古薄葬,故不抇也。」
? 唐·韓愈《原道》:「曷不為太古之無事。」
? 明·王寵《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古,漭泱開吳天。」
? 魯迅《墳o人之歷史》:「蓋化石者,太古生物之遺體,留跡石中。」
【精确】方式查无词条,推荐使用【模糊】或【词首】方式查找。
汉字:太古代 重編國語辭典注音 ㄊㄞˋ ㄍㄨˇ ㄉㄞˋ
拼音 tài gǔ dài 地質學上稱地質歷史上的第一代。距今約四十六億年前開始,存在時期約有二十億年。此期地殼變化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
【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辞海+國語辭典】累计收录汉语词条74万,繁简版+文字扫描版同步; 全文检索,支持反查;同时提供 打包下载。
汉字:太古界 重編國語辭典注音 ㄊㄞˋ ㄍㄨˇ ㄐㄧㄝˋ
拼音 tài gǔ jiè 太古代時期形成的地層。
【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辞海+國語辭典】累计收录汉语词条74万,繁简版+文字扫描版同步; 全文检索,支持反查;同时提供 打包下载。
原称「太古代」。地质历史中最早的一个时代。自40亿年前至25亿年前,持续时间约为15亿年。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宇。岩石主要为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等,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期,形成的矿产很丰富。★「太古宙」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太官tài guān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参阅《通典o职官七》。★「太官」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太官tài guān官名。
? 秦有太官令、丞,屬少府。兩漢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
? 北魏時太官掌百官之饌,屬光祿卿。
? 北齊、隋、唐因之。
? 宋代以後,皇帝膳食歸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參閱《通典o職官七》。
太官葱tài guān cōng《汉书o循吏传·召信臣》:「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薀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后以冬葱为太官葱。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o菜一·葱》:「冬葱即慈葱,或名太官葱。谓其茎柔细而香,可以经冬,太官上供宜之,故有数名。」★「太官葱」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参见:太官蔥
太官蔥tài guān cōng(太官蔥,太官葱)《漢書o循吏傳o召信臣》:「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然薀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罷。」後以冬蔥為太官蔥。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o菜一o蔥》:「冬蔥即慈蔥,或名太官蔥。謂其莖柔細而香,可以經冬,太官上供宜之,故有數名。」
太过tài guò 1.
●《红楼梦》第七五回:「这是他向来的脾气,孤介太过,我们再扭不过他的。」
●许地山《换巢鸾凤》:「崇阿也觉得那晚上把女儿申斥得太过,心里也有点怜惜。」 2.
古代关于气运变化的用语。
●宋沈括《梦溪笔谈o象数一》:「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足之变,其发皆不同……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谓之‘太过’。」★「太过」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参见:太過
★「太過」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過」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過tài guò(太過,太过) 1.
? 《紅樓夢》第七五回:「這是他向來的脾氣,孤介太過,我們再扭不過他的。」
? 許地山《換巢鸞鳳》:「崇阿也覺得那晚上把女兒申斥得太過,心裏也有點憐惜。」 2.
古代關於氣運變化的用語。
? 宋·沈括《夢溪筆談o象數一》:「常則如本氣,變則無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從、逆、淫、鬱、勝、復、太過、不足之變,其發皆不同……山崩地震,埃昏時作,此謂之‘太過’。」
太憨生tài hān shēng犹言太娇痴。生,语助词。
●唐颜师古《隋遗录》:「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o婴宁》:「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曰:‘此女亦太憨生。’」★「太憨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憨生」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憨生」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憨生tài hān shēng猶言太嬌痴。生,語助詞。
? 唐·顏師古《隋遺錄》:「時洛陽進合蔕迎輦花……帝命寶兒持之,號曰司花女,時詔虞世南草《征遼指揮德音敕》於帝側,寶兒注視久之,帝謂世南曰:‘昔傳飛燕可掌上舞,朕常謂儒生飾於文字,豈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寶兒,方昭前事,然多憨態,今注目於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應詔為絕句曰:‘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清·蒲松齡《聊齋志异o嬰寧》:「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母曰:‘此女亦太憨生。’」
太昊tài hào即伏羲氏。
●《汉书o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太昊」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昊」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昊tài hào即伏羲氏。
? 《漢書o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
? 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太昊,有天下號也。作罔罟田漁以備犧牲,故曰宓羲氏。」
太浩tài hào天。
●《淮南子o览冥训》:「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骛鱼于大渊之中,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浩之和也。」参见「太皓」。★「太浩」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浩tài hào天。
? 《淮南子o覽冥訓》:「蒲且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騖魚於大淵之中,此皆得清淨之道,太浩之和也。」參見「太皓」。
太皓tài hào 1.
即太皞。传说中古帝名。
●《楚辞o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2.
●《后汉书o郎顗传》:「陛下若欲除灾昭祉,顺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则太皓悦和,雷声乃发。」李贤注:「太皓,天也。」★「太皓」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皓」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皓tài hào 1.
即太皞。傳說中古帝名。
? 《楚辭o遠游》:「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啟路。」 2.
? 《後漢書o郎顗傳》:「陛下若欲除災昭祉,順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則太皓悅和,雷聲乃發。」
? 李賢注:「太皓,天也。」
太皞tài hào 1.
《荀子o正论》:「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杨倞注:「太皞,伏羲也。燧人,太皞前帝王。」
●唐司马贞补《史记o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文学源流》:「况仓颉以前,文字未立,太皞之世,未见椎轮。」 2.
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
●《荀子o正论》:「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杨倞注:「太皞,伏羲也。燧人,太皞前帝王。」
●唐司马贞补《史记o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文学源流》:「况仓颉以前,文字未立,太皞之世,未见椎轮。」 3.
秦汉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
●《礼记o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
●《吕氏春秋o孟春》:「﹝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
●《淮南子o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茫,执规而治春。」
●前蜀韦庄《放榜日作》诗:「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太皞司春,春工着意,和气生旸谷。」 4.
●明许自昌《水浒记·聚义》:「剑锋辉太皞,旗焰拂蚩尤。」★「太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皞」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皞tài hào 1.
《荀子o正論》:「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
? 楊倞注:「太皞,伏羲也。
? 燧人,太皞前帝王。」
? 唐·司馬貞補《史記o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 《文學源流》:「況倉頡以前,文字未立,太皞之世,未見椎輪。」 2.
傳說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
? 《荀子o正論》:「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
? 楊倞注:「太皞,伏羲也。
? 燧人,太皞前帝王。」
? 唐·司馬貞補《史記o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 《文學源流》:「況倉頡以前,文字未立,太皞之世,未見椎輪。」 3.
秦·漢陰陽家以五帝配四時五方,認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東方,為司春之神。
? 《禮記o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
? 《呂氏春秋o孟春》:「﹝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
? 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為木德之帝。」
? 《淮南子o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茫,執規而治春。」
? 前蜀·韋莊《放榜日作》詩:「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太皞司春,春工着意,和氣生暘谷。」 4.
? 明·許自昌《水滸記o聚義》:「劍鋒輝太皞,旗焰拂蚩尤。」
1.亦作"太皞"。亦作"太曎"。 2.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 3.秦汉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 4.天空。★「太皥」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
太和tài hé亦作「大和」。 1.
天地间冲和之气。
●《易·干》:「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
●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汉书o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文选》作「太和」。
●唐元稹《竞渡》诗:「数极斗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
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刘长卿《同姜浚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
●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文选o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o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
●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鼓吹曲名。
●《晋书o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 6.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o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
●《金史o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太和(2)tài hé(无)★「太和」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和」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和」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和tài hé亦作「大和」。 1.
天地間沖和之氣。
? 《易o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太」。
? 朱熹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 《漢書o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
? 《文選》作「太龢」。
? 唐·元稹《競渡》詩:「數極鬥心息,大和蒸混元。」
? 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
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 唐·劉長卿《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 宋·司馬光《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 宋·陸游《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
? 三國·魏·曹植《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 《文選o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 李善注:「太和,謂太平也。」
? 唐·陸贄《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o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 清·唐孫華《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明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
? 清·惲敬《答陳云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鼓吹曲名。
? 《晉書o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明帝繼體承統,太和改元,德澤流布也。」 6.
?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o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
? 《金史o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太和殿tài hé diàn在北京故宫太和门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之最大者。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永乐年间初建,名奉天殿。嘉靖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国今存最大的木构大殿。★「太和殿」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和殿」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和殿」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和殿tài hé diàn在北京故宮太和門內。為故宮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之最大者。
? 明·清兩代皇帝即位、節日慶賀、朝會大典、元旦賜宴、命將出征、殿試進士等,均在此舉行。
? 明成祖·永樂年間初建,名奉天殿。
? 嘉靖時被雷火焚毀,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極殿。
?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闊11間,深5間。正中設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為丹陛,環以白石欄。全殿內外立有大柱84根,面積2300多平方米。殿頂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畫的橫額和斗栱。是全國今存最大的木構大殿。
太和汤tài hé tāng 1.
亦作「大和汤」。即酒。
●宋邵雍《无名公传》:「生喜饮酒,尝命之曰‘大和汤’。」
●宋邵雍《林下五吟》诗之一:「安乐窝深初起后,太和汤酽半醺时。」 2.
谓沸水。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o水二·热汤》。★「太和汤」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参见:太和湯
★「太和湯」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和湯tài hé tāng(太和湯,太和汤) 1.
亦作「大和湯」。即酒。
? 宋·邵雍《無名公傳》:「生喜飲酒,嘗命之曰‘大和湯’。」
? 宋·邵雍《林下五吟》詩之一:「安樂窩深初起後,太和湯釅半醺時。」 2.
謂沸水。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o水二o熱湯》。
★「太龢」在《汉语大词典》第3220页 第2卷 1476太龢tài hé見「太和」。
太后tài hòu帝王之母称太后。如《战国策o秦策二》的秦宣太后,为昭襄王之母;《赵策四》的赵太后,为孝成王之母,皆列国诸王之母。
●秦汉以后始专称皇帝之母。
●《后汉书o董卓传》:「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太后」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后」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后」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后tài hòu帝王之母稱太后。如《戰國策o秦策二》的秦·宣太后,為昭襄王之母;《趙策四》的趙太后,為孝成王之母,皆列國諸王之母。
? 秦·漢以後始專稱皇帝之母。
? 《後漢書o董卓傳》:「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太湖tài hú湖名。古称震泽、具区、又称五湖、笠泽。地跨江苏、浙江二省。它承受大运河和苕溪来水,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旧时称三万六千顷,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岛屿有48个,以洞庭东山、洞庭西山、马迹山、鼋头渚为最着。烟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称胜景。★「太湖」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湖」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湖」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湖tài hú湖名。古稱震澤、具區、又稱五湖、笠澤。地跨江蘇、浙江二省。它承受大運河和苕溪來水,主要由黃浦江泄入長江。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舊時稱三萬六千頃,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島嶼有48個,以洞庭東山、洞庭西山、馬跡山、黿頭渚為最著。煙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稱勝景。
太湖精tài hú jīng唐代书法家张旭性豁达嗜酒,每醉,狂呼奔走,乃下笔。因其生长吴县,故时人称为「太湖精」。
●唐李颀《赠张旭》诗:「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清唐孙华《草圣祠》诗:「卑宦曾为常熟尉,高名独擅太湖精。」★「太湖精」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湖精tài hú jīng唐代書法家張旭性豁達嗜酒,每醉,狂呼奔走,乃下筆。因其生長吳縣,故時人稱為「太湖精」。
? 唐·李頎《贈張旭》詩:「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
? 清·唐孫華《草聖祠》詩:「卑宦曾為常熟尉,高名獨擅太湖精。」
太湖石tài hú shí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皱纹,园林中用以叠造假山,点缀庭院。
●《旧唐书o白居易传》:「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
●宋杜绾《云林石谱o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其质文理纵横,龙络隐起,于石面遍多坳坎。盖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
●明谢肇浙《五杂俎o地部一》:「洞庭西山出太湖石,黑质白理,高逾寻丈,峰峦窟穴,剩有天然之致。」★「太湖石」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湖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湖石」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湖石」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湖石tài hú shí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皺紋,園林中用以疊造假山,點綴庭院。
? 《舊唐書o白居易傳》:「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五。」
? 宋·杜綰《雲林石譜o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產洞庭水中。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宛轉嶮怪勢……其質文理縱橫,龍絡隱起,於石面遍多坳坎。蓋風浪衝激而成,謂之彈子窩。」
? 明·謝肇淛《五雜俎o地部一》:「洞庭西山出太湖石,黑質白理,高逾尋丈,峰巒窟穴,賸有天然之致。」
太华tài huá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
●《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山海经o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太华」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参见:太華
★「太華」在《汉语大词典》第3213页 第2卷 1469太華tài huá(太華,太华)山名。即西岳華山,在陝西省·華陰縣南,因其西有少華山,故稱太華。
? 《書o禹貢》:「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
? 《山海經o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太皇tài huáng 1.
见「大皇」。 2.
即太上皇。
●唐韩愈《永贞行》:「君不见太皇亮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
●宋钱勉《钱氏私志》:「又奏启圣亲见之事,乞赐召见,上云:待共太皇商量。」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及将大渐,谓大臣曰:‘太皇以久病,惧不能自还,为之奈何?’」 3.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的省称。
●《史记o儒林列传》:「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
●《宋史o贾似道传》:「太皇许我不死。」太皇,指谢太后。★「太皇」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太皇tài huáng 1.
見「大皇」。 2.
即太上皇。
? 唐·韓愈《永貞行》:「君不見太皇亮陰未出令,小人乘時偷國柄。」
? 宋·錢愐《錢氏私志》:「又奏啟聖親見之事,乞賜召見,上云:待共太皇商量。」
?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及將大漸,謂大臣曰:‘太皇以久病,懼不能自還,為之奈何?’」 3.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的省稱。
? 《史記o儒林列傳》:「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
? 《宋史o賈似道傳》:「太皇許我不死。」太皇,指謝太后。
太皇太后tài huáng tài hòu皇帝的祖母。
●《汉书o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仆射。」
●《元史o世祖纪》:「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笺。」★「太皇太后」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太皇太后」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皇太后」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皇太后tài huáng tài hòu皇帝的祖母。
? 《漢書o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
? 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攝政,起公為門下侍郎,遷正議大夫,遂稱左僕射。」
? 《元史o世祖紀》:「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
太极tài jí 1.
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o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
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
●《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太极」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極
太极宫tài jí gōng唐宫名。即隋大兴宫。唐武德元年改称。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或遇大礼大事,则居太极宫。以其在西,故曰西内。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北故宫城内。参阅宋王溥《唐会要o大内》。★「太极宫」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参见:太極宮
太极拳tài jí quán拳术名。动作柔和缓慢,能养气强身。既可用于技击,又有保健医疗作用。★「太极拳」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极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太极拳」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極拳
太极图tài jí tú旧时用以说明宇宙现象的图。有两种:一种是以圆形的图像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圆形外周附以八卦方位,道教常用以作标志。另一种为宋周敦颐据《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诸语,取道家象数之说而画的,代表宋代理学对于世界形成,万物终始的一种看法。★「太极图」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极图」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6页参见:太極圖
也称「推手」、「揉手」、「?b174?手」。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b175?推手、散推手等形式。推手时双方手臂沾连不脱,在推挽运转中使用手法使对方失去平衡并趁势将其发放出去。主要手法有?b176?、?b175?、挤、按、采、?b177?、肘、靠等。
★「太極」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極」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極tài jí(太極,太极) 1.
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
? 《易o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
? 《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裏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o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
謂天宮,仙界。
?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 晉·葛洪《抱樸子o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
? 《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極宮」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極宮tài jí gōng(太極宮,太极宫)唐宮名。即隋·大興宮。
? 唐·武德元年改稱。
? 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或遇大禮大事,則居太極宮。以其在西,故曰西內。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北故宮城內。參閱宋·王溥《唐會要o大內》。
★「太極拳」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極拳」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極拳tài jí quán(太極拳,太极拳)拳術名。動作柔和緩慢,能養氣強身。既可用於技擊,又有保健醫療作用。
★「太極圖」在《汉语大词典》第3217页 第2卷 1473★「太極圖」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極圖tài jí tú(太極圖,太极图)舊時用以說明宇宙現象的圖。有兩種:一種是以圓形的圖像表示陰陽對立面的統一體,圓形外周附以八卦方位,道教常用以作標志。另一種為宋·周敦頤據《易o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諸語,取道家象數之說而畫的,代表宋代理學對於世界形成,萬物終始的一種看法。
太甲tài jiǎ星名。即太乙。
●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
●唐杜甫《大历三年春将适江陵漂泊》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
●仇兆鳌注引严羽《沧浪诗话》:「太甲,即太乙。甲乙相近而误用也。」一说,「华盖在旁六星曰六甲,分阴阳而配节候。太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
●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o评诗》。
●明梅鼎祚《玉合记·奏凯》:「平鼠寝易如翻掌,云高太甲映明堂。」★「太甲」在《汉语大词典》第3209页 第2卷 1465★「太甲」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甲」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甲tài jiǎ星名。即太乙。
?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華蓋西臨,藏五雲於太甲。」
? 唐·杜甫《大曆三年春將適江陵漂泊》詩:「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
? 仇兆鰲注引嚴羽《滄浪詩話》:「太甲,即太乙。甲乙相近而誤用也。」一說,「華蓋在旁六星曰六甲,分陰陽而配節候。太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見宋·王應麟《困學紀聞o評詩》。
? 明·梅鼎祚《玉合記o奏凱》:「平鼠寢易如翻掌,雲高太甲映明堂。」
太监tài jiàn官名。唐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后用作宦官之通称。辽太府监长官称太监,元因之,明代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减削。
●《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皇后见弟如此说,遂召掌内库的太监。」
●老舍《茶馆》第二幕:「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太监」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监」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监」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監
★「太監」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監」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監tài jiàn(太監,太监)官名。
? 唐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後用作宦官之通稱。
? 遼太府監長官稱太監,元因之,明代在宦官所領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葉以後其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官民等大權。
? 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內務府,權力減削。
? 《古今小說o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皇后見弟如此說,遂召掌內庫的太監。」
? 老舍《茶館》第二幕:「十幾年前,有個娶媳婦的太監。」
从山西太原到河南焦作。长397千米。山西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与同蒲北段、焦枝、枝柳等线连接成与京广线平行的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1975年全线铺通。已电气化。★「太焦铁路」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太阶tài jiē 1.
古星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各二星,相比而斜上,如阶级然,故名。
●《文选o扬雄<长杨赋>》:「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李善注:「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上星为天子,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元士,下星为庶人。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岁大登,民人息,天下平,是谓太平。」
●汉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官不失守,民听无悖,然后太阶平焉。」
●唐张说《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之四:「寰宇谧,太阶平。」 2.
指三公之位。
●北齐王俭《褚渊碑文》:「公之登太阶而尹天下,君子以为美谈。」 3.
宫殿、庙堂的台阶。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于是乎乃历夫太阶以造其堂。」★「太阶」在《汉语大词典》第3216页 第2卷 1472参见:太階
★「太階」在《汉语大词典》第3216页 第2卷 1472★「太階」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階tài jiē(太階,太阶) 1.
古星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各二星,相比而斜上,如階級然,故名。
? 《文選o揚雄<長楊賦>》:「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也。」
? 李善注:「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上星為天子,下星為女主;中階上星為諸侯三公,下星為卿大夫;下階上星為元士,下星為庶人。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歲大登,民人息,天下平,是謂太平。」
? 漢·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官不失守,民聽無悖,然後太階平焉。」
? 唐·張說《唐封泰山樂章o豫和》之四:「寰宇謐,太階平。」 2.
指三公之位。
? 北齊·王儉《褚淵碑文》:「公之登太階而尹天下,君子以為美談。」 3.
宮殿、廟堂的臺階。
? 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於是乎乃歷夫太階以造其堂。」
参见:太劇
太劇 过分。 ? 唐张鷟《游仙窟》:「令人頻作許叮嚀,渠家太劇難求守。」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平王太劇,唱叫稱冤。」
太君tài jūn 1.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
●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
●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
●唐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某县太君郑氏尊夫人之灵。」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2.
●唐李商隐《燕台》诗之二:「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軿呼太君。」
●冯浩笺注引徐树谷云:「太君指仙女。」★「太君」在《汉语大词典》第3211页 第2卷 1467★「太君」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君」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君tài jūn 1.
封建時代官員母親的封號。
? 唐制,四品官之妻為郡君,五品為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
? 宋代群臣之母封號有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等稱。
? 唐·韓愈《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某縣太君鄭氏尊夫人之靈。」
?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2.
? 唐·李商隱《燕臺》詩之二:「安得薄霧起緗裙,手接雲軿呼太君。」
? 馮浩箋注引徐樹穀云:「太君指仙女。」
太康tài kāng社会太平安宁。
●三国魏曹叡《野田黄雀行》逸句:「四夷重译贡,百姓讴吟咏太康。」
●唐李白《流夜郎闻酺不预》诗:「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乱不生于乱,而生于太康之时。」★「太康」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康」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康」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康tài kāng社會太平安寧。
? 三國·魏·曹叡《野田黃雀行》逸句:「四夷重譯貢,百姓謳吟詠太康。」
? 唐·李白《流夜郎聞酺不預》詩:「北闕聖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 清·魏源《默觚下o治篇十一》:「亂不生於亂,而生於太康之時。」
太康体tài kāng tǐ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等。见宋严羽《沧浪诗话o诗体》。★「太康体」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康体」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康體
★「太康體」在《汉语大词典》第3215页 第2卷 1471★「太康體」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康體tài kāng tǐ(太康體,太康体)西晉·太康(公元280--289年)時期所出現的詩體。特點是詞藻華麗,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陸機、張載、張協、陸雲、左思等。見宋·嚴羽《滄浪詩話o詩體》。
太空tài kōng亦作「大空」。 1.
●《关尹子o二柱》:「一运之象,周乎太空。」
●宋曾慥《类说o梦中赋诗》:「张亶熙宁中,梦行大空中。」
●明王守仁《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叶圣陶《倪焕之》十四:「时时有一缕愁烦,像澄清的太空中的云翳一样,沾污了心的明净。」 2.
天地之间;宇宙。
●唐韦应物《咏声》诗:「万籁自生听,太空长寂寥。」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火与风相射,名与成相灭,则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尘耳。」如:太空飞行。★「太空」在《汉语大词典》第3212页 第2卷 1468★「太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空」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空」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空tài kōng亦作「大空」。 1.
? 《關尹子o二柱》:「一運之象,周乎太空。」
? 宋·曾慥《類說o夢中賦詩》:「張亶·熙寧中,夢行大空中。」
? 明·王守仁《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 葉聖陶《倪煥之》十四:「時時有一縷愁煩,像澄清的太空中的雲翳一樣,沾污了心的明凈。」 2.
天地之間;宇宙。
? 唐·韋應物《詠聲》詩:「萬籟自生聽,太空長寂寥。」
?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火與風相射,名與成相滅,則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塵耳。」如:太空飛行。
★「太空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
★「太空舱」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
★「太空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空船」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
★「太空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
★「太空垃圾」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
★「太空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空棉」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太空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空人」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
★「太空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空站」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
太狂生tài kuáng shēng过于狂放。生,语助词。
●唐张泌《浣溪纱》词:「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宋辛弃疾《江神子》词:「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太狂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狂生tài kuáng shēng過於狂放。生,語助詞。
? 唐·張泌《浣溪紗》詞:「消息未通何計是,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
? 宋·辛棄疾《江神子》詞:「太狂生,轉關情,寫盡胸中磈磊未全平。」
太廓tài kuò犹言太空。
●北魏高允《王子乔》诗:「骑日月,从列星,跨腾太廓逾窅冥。」★「太廓」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廓tài kuò猶言太空。
? 北魏·高允《王子喬》詩:「騎日月,從列星,跨騰太廓踰窅冥。」
太牢tài láo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庄子o至乐》:「具太牢以为膳。」
●成玄英疏:「太牢,牛羊豕也。」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若养之失和、伐之不解,百痾缘隙而结、荣卫竭而不悟,太牢三牲,曷能济焉。」
●《清史稿o礼志一》:「太牢:羊一、牛一、豕一。」亦有专指牛为太牢者。
●《大戴礼记o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太牢」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牢」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牢」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牢tài láo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備謂之太牢。
? 《莊子o至樂》:「具太牢以為膳。」
? 成玄英疏:「太牢,牛羊豕也。」
? 晉·葛洪《抱朴子o道意》:「若養之失和、伐之不解,百痾緣隙而結、榮衛竭而不悟,太牢三牲,曷能濟焉。」
? 《清史稿o禮志一》:「太牢:羊一、牛一、豕一。」亦有專指牛為太牢者。
? 《大戴禮記o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
太牢公tài láo gōng唐李德裕对牛僧孺的辱称。因《大戴礼记o曾子天圆》有「牛曰太牢」之语,故称。
●《旧唐书o牛僧孺传》:「德裕南迁,所著《穷愁志》,引里俗犊子之谶以斥僧孺,又目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太牢公」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牢公tài láo gōng唐·李德裕對牛僧孺的辱稱。因《大戴禮記o曾子天圓》有「牛曰太牢」之語,故稱。
? 《舊唐書o牛僧孺傳》:「德裕南遷,所著《窮愁志》,引里俗犢子之讖以斥僧孺,又目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
太老师tài lǎo shī犹太先生。
●清顾炎武《生员论中》:「座师、房师之谓我,谓之门生,而门生之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之谓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参见「太先生」。★「太老师」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参见:太老師
★「太老師」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老師」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老師tài lǎo shī(太老師,太老师)猶太先生。
? 清·顧炎武《生員論中》:「座師、房師之謂我,謂之門生,而門生之所取中者,謂之門孫。門孫之謂其師之師謂之太老師。」
?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像這國子監的祭酒,是我的老師,他就是現任中堂的兒子,中堂是太老師。」參見「太先生」。
太老爷tài lǎo yé 1.
旧时仆人称主人的父亲。
●清李渔《奈何天·调美》:「看那姓袁的乡宦,是那一科举人,那一科进士?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 2.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你们太老爷在家好么?」 3.
旧时对县官的尊称。
●《儒林外史》第五回:「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太老爷做主!」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前面不远有所古庙,就请太老爷的驾到那里将就座落罢。」★「太老爷」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参见:太老爺
★「太老爺」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老爺tài lǎo yé(太老爺,太老爷) 1.
舊時僕人稱主人的父親。
? 清·李漁《奈何天o調美》:「看那姓袁的鄉宦,是那一科舉人,那一科進士?誰想不前不後,剛剛是太老爺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 2.
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你們太老爺在家好麼?」 3.
舊時對縣官的尊稱。
? 《儒林外史》第五回:「這樣含冤負屈的事,求太老爺做主!」
? 《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前面不遠有所古廟,就請太老爺的駕到那裏將就座落罷。」
旧名「才山」。在福建省福鼎县境。海拔917米。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著名胜景有一线天、九鲤朝天、七星洞、一片瓦、二佛谈经、仙人锯板、云标石和国兴寺、玉湖庵、白云山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太乐tài lè官名。见「大乐」。★「太乐」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参见:太樂
★「太樂」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樂tài lè(太樂,太乐)官名。見「大樂」。
太忙生tài máng shēng十分忙碌。生,语助词。
●唐罗隐《晚眺》诗:「云向岭头闲不彻,水流溪里太忙生。」
●宋陆游《净智西窗》诗:「墙外蜜蜂来又去,可怜终日太忙生。」★「太忙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忙生tài máng shēng十分忙碌。生,語助詞。
? 唐·羅隱《晚眺》詩:「雲向嶺頭閒不徹,水流溪裏太忙生。」
? 宋·陸游《凈智西窗》詩:「墻外蜜蜂來又去,可憐終日太忙生。」
太蒙tài méng见「大蒙」。★「太蒙」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蒙tài méng見「大蒙」。
太庙tài miào帝王的祖庙。
●《论语o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唐韩愈《请迁玄宗庙议》:「新主入庙,礼合祧藏太庙中第一夹室。」
●清昭梿《啸亭杂录o内务府定制》:「其祭仪祭器,一如太庙之制。」★「太庙」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庙」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廟
★「太廟」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廟」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廟tài miào(太廟,太庙)帝王的祖廟。
? 《論語o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 唐·韓愈《請遷玄宗廟議》:「新主入廟,禮合祧藏太廟中第一夾室。」
? 清·昭槤《嘯亭雜錄o內務府定制》:「其祭儀祭器,一如太廟之制。」
太冥tài míng谓北方。
●《文选o张协<七命>》:「寒山之桐,出自太冥。」李善注:「北方极阴,故曰太冥。」★「太冥」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太冥tài míng謂北方。
? 《文選o張協<七命>》:「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 李善注:「北方極陰,故曰太冥。」
太漠tài mò犹太虚,太空。
●唐吴筠《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太漠」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漠tài mò猶太虛,太空。
? 唐·吳筠《游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
太母tài mǔ 1.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太母,祖母也,犹谓祖为大父。熙宁元丰间称曹太皇为太母。元佑中,称高太皇为太母。皆谓帝之祖母尔。」 2.
泛称皇帝的母亲和祖母。
●《旧唐书o后妃传下·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太母」在《汉语大词典》第3210页 第2卷 1466★「太母」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母tài mǔ 1.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太母,祖母也,猶謂祖為大父。
? 熙寧·元豐間稱曹太皇為太母。
? 元祐中,稱高太皇為太母。皆謂帝之祖母爾。」 2.
泛稱皇帝的母親和祖母。
? 《舊唐書o后妃傳下o憲宗懿安皇后郭氏》:「后歷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
太宁tài níng 1.
太平,安定。
●唐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唐继古帝,海外受制;狎于太宁,燕盗以惊。」
●唐白居易《策项》之一:「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于太宁。」
●《宋史o乐志十》:「茫茫坤载,粤惟太宁。」 2.
指极其宁静的境界。
●唐吴筠《高士咏·广成子》:「至言发玄理,告以从杳冥;三光入无穷,寂默返太宁。」★「太宁」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太寧
★「太寧」在《汉语大词典》第3218页 第2卷 1474★「太寧」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寧tài níng(太寧,太宁) 1.
太平,安定。
? 唐·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唐繼古帝,海外受制;狎於太寧,燕盜以驚。」
? 唐·白居易《策項》之一:「養老敬長之教洽,則皇化可升於太寧。」
? 《宋史o樂志十》:「茫茫坤載,粵惟太寧。」 2.
指極其寧靜的境界。
? 唐·吳筠《高士詠o廣成子》:「至言發玄理,告以從杳冥;三光入無窮,寂默返太寧。」
太嫔tài pín清代尊封皇祖、皇考之嫔,有皇贵太嫔、贵太嫔、太嫔之号。
●《清史稿o礼志七》:「凡尊封皇贵妃,贵太嫔,并用册宝,太妃用册印,太嫔用册。」★「太嫔」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参见:太嬪
★「太嬪」在《汉语大词典》第3219页 第2卷 1475太嬪tài pín(太嬪,太嫔)清代尊封皇祖、皇考之嬪,有皇貴太嬪、貴太嬪、太嬪之號。
? 《清史稿o禮志七》:「凡尊封皇貴妃,貴太嬪,并用冊寶,太妃用冊印,太嬪用冊。」
太平tài píng 1.
谓时世安宁和平。
●《吕氏春秋o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史记o秦始皇本纪》:「黔首脩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唐温庭筠《长安春晚》诗之二:「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2.
泛指平静无事。
●《警世通言o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张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缢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
谓高低、胜负。
●《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周霸不赶,在阵上高叫:‘秦将愿出阵分过太平。’」
●《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太平」在《汉语大词典》第3208页 第2卷 1464★「太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57页★「太平」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太平」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平tài píng 1.
謂時世安寧和平。
? 《呂氏春秋o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 《史記o秦始皇本紀》:「黔首脩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 唐·溫庭筠《長安春晚》詩之二:「四方無事太平年,萬象鮮明禁火前。」
? 老舍《龍鬚溝》第一幕:「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 2.
泛指平靜無事。
? 《警世通言o王嬌鸞百年長恨》:「店主人見張客無事,偶語及此房內曾有婦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卻太平了。」
? 巴金《家》三九:「帶着那麼多銀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這一路還太平。」 3.
謂高低、勝負。
? 《秦併六國平話》卷中:「周霸不趕,在陣上高叫:‘秦將願出陣分過太平。’」
? 《七國春秋平話》卷上:「若有良將,願求出陣,定個太平。」
太平策tài píng cè安邦治国的策略。
●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杂王伯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
●宋叶适《送邓谏从制干》诗:「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太平策」在《汉语大词典》第3209页 第2卷 1465太平策tài píng cè安邦治國的策略。
? 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極殿,召而見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雜王伯之略,稽之於今,驗之於古,恢恢乎若運天下於掌上矣。」
? 宋·葉適《送鄧諫從制幹》詩:「終攜太平策,還上蜀江船。」
太平车tài píng chē古代一种载重的大车。车两侧有拦板,前有多头牲畜牵引。
●《水浒传》第十六回:「梁中书道:‘道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老爷一辆太平车,太太一辆河南棚车,其余家人都是半装半坐的大车。」★「太平车」在《汉语大词典》第3208页 第2卷 1464参见:太平車
★「太平車」在《汉语大词典》第3208页 第2卷 1464★「太平車」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太平車tài píng chē(太平車,太平车)古代一種載重的大車。車兩側有攔板,前有多頭牲畜牽引。
? 《水滸傳》第十六回:「梁中書道:‘道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开头的四字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