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制箭头制药的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 &
& 时事图片 & 正文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发现骨制箭头等文物(图)
日04:16  
一批造型奇特的“箭头”
北极村惊现奇特骨制“箭头”
“疑似文物”等待专家鉴定
本报18日讯 今早,一位家住漠河县北极村的读者打来电话,称该村17日在黑龙江江边挖出一批造型奇特的“箭头”,像是骨头磨制的。同时还发现了古币、饰品和数具尸骨。村民们怀疑是古代遗留的文物。
据这位读者介绍,这些物品是在广场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当时施工队在黑龙江江边打造一个地基,挖土时发现了这些物品。据介绍,这批物品埋藏在距地表不足一米的土层中。包括7具完整的尸骸、20余枚像是骨头制成的“箭头”,还有几枚暗红色的珠子和一枚印有“天元圣宝”字样的古钱币(注:“天元圣宝”钱币铸造于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即1023年至1031年之间)。由于无法鉴别这些物品的价值,所以给本报打来电话请求帮助。
这位读者说,自己已经在北极村生活了50余年,但从未听说过江边有坟地存在,这次发现让很多当地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据史料记载,北极村(原名漠河村)位于我省最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是中国位置最北的一个乡人民政府驻地,属高寒地区,全年12个月差不多有8个月处在严冬里。清代晚期1860年(清咸丰十年),开始有人居住。此次挖出的“骨箭”等物,很可能将漠河的人文历史向前延伸若干世纪。
这位读者说,近日他将带着这些物品来哈,记者将与他一起找相关考古专家进行鉴定,跟踪此事的进展。
(本报记者 侯文琰)
城管捕杀流浪狗
林志玲被曝曾拍裸胸光碟
球星糜烂生活大曝光
垃圾车中突现碎尸块
俄罗斯帮伊朗保卫核电站
青藏高原“云海奇观”
海南胖美人大赛进入决赛
日军里的外籍侵略军团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物种
醉酒后的丑态百出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最新热门评论
少女遭父毒打后坠楼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所有拍品断代仅代表个人判断,并不代表盛世收藏网同意或支持此观点。x
【兵器】西周早期- 精美的【骨制箭头 五枚】
货&&&&号:P
当前价:¥0
(高于保留价
起拍价 ¥500,
一口价 ¥1500,
加价阶梯 ¥30
出品人: (信誉:3776点
暂无本藏品的鉴定申请&&
登录后才可以出价。您可以: 或
夏商周秦(含以前)--公元前约3世纪以前
品如图 无修补 尺寸3.2---3.9厘米
少见品种 北坑所出
骨头所制箭头 很少见的啊
(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查看原图)
图一:【兵器】西周早期- 精美的【骨制箭头 五枚】
图二:【兵器】西周早期- 精美的【骨制箭头 五枚】
图三:【兵器】西周早期- 精美的【骨制箭头 五枚】
图四:【兵器】西周早期- 精美的【骨制箭头 五枚】
( 07-31 06:00 )
( 07-31 06:00 )
( 07-31 06:00 )
( 07-31 06:00 )
( 07-31 05:59 )
( 07-31 05:59 )
领先者:--
领先者:--
领先者:--
领先者:--
领先者:--
盛世收藏()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电话:400-813-9977初中历史七年级
篇一:历史七年级上册纲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纲要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时间:距今170万年 . 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工具:已经会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图片) 地点:北京市周口店 时间: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 地位:―― 工具: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适用工具。*已经会适用天然火,还会保留火种。 结果: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 (图片) 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一万八千年前 地位: 工具:磨光和转孔技术。*已经会人工取火。已用骨针缝制衣服。 结果:由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 原始的农耕社会 (1)河姆渡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七千多年 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工具:磨制石器,耒耜耕种,*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住房: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挖掘水井. (住房图片) (2)半坡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世界最早)。饲养猪狗等动物。 住房:半地穴式房屋。有灶炕。 (住房图片) (3)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大汶口 工具:―― 黑陶、白陶 结果:私有财产和贫富差距出现。 3.华夏之祖 (1)华夏族 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打败东方的蚩尤,形成华夏族。 (2)“人文初祖” 黄帝:造宫殿、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养蚕。仓颉:造字。伶伦:发明乐谱。 (3)尧舜禹的禅让制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的兴衰 建立:禹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影响: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内容:都城相传阳城,统治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性质: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亡君:桀――酒池肉林、同归于尽的太阳 (2)商的兴衰 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重用伊尹 迁都:因为水患和政治动荡,盘庚迁都殷。――殷朝 亡君:纣――炮烙之刑。 (3)西周兴起 崛起:周文王用姜尚,重视农业。 战役:牧野大战:公元前1046年 建立:武王建朝,定都镐京。 (4)西周的分封制度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开发边远地区,加强统治。(分封等级图片) 公元前9世纪,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灿烂的青铜文明――农、青铜、畜牧和商业 (1)青铜制造业 简介: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图片) 西南代表: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
(图片) 其他:陶瓷业(最早),商朝―青瓷。玉器雕刻。 (2)农业和畜牧业 发展表现:“五谷”在商周的齐备。 工具:开始使用青铜农具。知道了选种、施肥和治虫害。商――家畜家禽齐全,出现牧场。 (3)奴隶的悲惨生活 农业和手工业中大量使用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随意买卖。(图片) 3、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争霸 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前770到前476年)
和战国(前475到前221年)两个部分。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A、齐桓公 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和军事,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张疆界。公 元7世纪中期,召集会盟,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B、晋文公 整顿内政,发展军事,积极生产。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在城濮大战(退避三 舍),晋国胜。 (城濮大战图片)利。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PS:南方:吴国―阖闾,用伍子胥和孙武。 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用范蠡。 (2)战国七雄 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
(齐国位置) 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公元前260年,秦赵间长平之战(纸 上谈兵),此后东方六国无法阻挡秦国进攻。 4.大变革时代 (1)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 春秋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图片) 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 (2)都江堰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图片)在岷江修建都江堰,是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得四 川变为“天府之国”。(&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3)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春秋后,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使得大量的荒 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土地归为私有,成为封建地主。新兴地主为了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改革。 简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 (商鞅图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根据军功大小授 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员管理。 影响: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得到加强,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历史进程:战国时期各国经变法,封建制度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 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5.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商―甲骨文(龟甲或兽骨)(王懿荣),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开始。 商周―金文或铭文(青铜器),西周晚年总结为大篆。 战国末年―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写字。 (2)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公元前776年,我国第一次有确切日期日全食。 公元前613年,鲁国记录哈雷彗星(世界最早)。 历法:夏朝出现历法。 商朝一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战国测定一年24个节气,以便农业生产。 医学:扁鹊―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为中医继承。(扁鹊图片) (3)诗歌和乐器 诗歌: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楚国,用楚国方言作新诗体―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屈原图片)(端午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发现钟鼓乐器,以整套编钟最为宝 贵。 (4)思想先驱 A、孔子
春秋末年,儒家学派创始人。 言行在《论语》中。
(图片)“名言”政治:提倡“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 教育:兴办私学,不问出身和贵贱,门徒三千。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性
学习。 影响―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B、老子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说在《道德经》中。(图片) 内容: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 思考问题。 (5)百家争鸣 A、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B、儒家―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 轻徭薄 赋。还主张自然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遵守自然规律。 C、道家―庄子,主张治理国家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 E、兵家―孙武,著《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统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图片)灭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 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制度:a、建立皇帝制度,统揽全国军政大权。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地方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图片) 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
(图片) 度量衡:对尺寸、升斗和斤两做出统一。 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建议。只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发布焚书令,
坑杀儒生,称“焚书坑儒”。 (3)边疆措施 北方:对北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修筑西起临
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疆:开发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至南海。(疆域图片)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徭役: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驰道。 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秦二世和赵高的狼狈为奸。(指鹿为马) (2)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秦的灭亡 楚: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汉:刘邦进入咸阳,秦投降。
后有“楚汉之争”(鸿门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文景二帝吸收秦亡教训,减轻徭役和兵役,
发展生产。 内容:文景二帝奖励耕作,勤俭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后期,粮仓丰满,库钱充盈。史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a、针对诸侯国势力,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国再分封。
b、针对诸子百家对中央的批评,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定位封建正统思想。 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
为教材。 影响: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的统治 背景: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 4.两汉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水患:东汉明帝命王景治理黄河,造福人民。 耕种:犁耕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 (图片) 播种:出现新型的播种工具―楼车。(图片) (2)丝织业汉代丝织品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 中原地区丝绸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 (3)冶铁业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水排的使用,比欧
洲早一千多年。(图片)汉代的铁器武器已经逐渐代替青铜武器。 (4)加强经济的措施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增加中央财政,
实现经济的大一统。 东西二京,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5.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族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的反击 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和亲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汉元帝派宫女昭君出塞,两者为汉匈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
贡献。(昭君出塞图片) 6.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二: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梳理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山顶洞人: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仍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千年,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的房子,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乐器,过定居生活。 2、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三课:华夏之祖 1、炎帝和黄帝: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联合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通过禅让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舜和禹。 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建立,标志着我们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 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都城在阳城。最后 一个国王桀把人当坐骑,暴政而亡。 2、商朝:黄河下游的商国强大后,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任用伊尹等大臣。他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商朝被称作殷朝。最后一个王纣。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 3、周朝:渭水流域的周文王任用姜尚等,周国逐渐强大。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造型奇特的是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代表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出现。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3、 “五谷”商周时期已经齐备。西周时期用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 朝时已经有了。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时间――公元前7世纪中期。称霸条件――齐国位于今山东北 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成语――退避三舍 4、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5、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在这一时期。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我国在春秋末年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评价(意义、影响、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成功原因:(1)、秦孝公的支持(2)、商鞅的决心和才能(3)、符合百姓心愿(4)、顺应时代潮流。 借鉴:改革是强国之本,是成功之路,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方式――变法。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商朝――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大篆;秦朝――小篆、隶书; 2、我国关于日食的最早记载――夏朝。商朝时,有确切的日食、月食的记载。 3、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颂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语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6、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了整套战国编钟。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 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培养弟子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他的学说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评价(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道家――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此书。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上: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定;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经济上:为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为了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 第十一课
伐无道,诛暴秦 1、秦末农民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现――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2、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原因――大雨误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在陈建立政权;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并找借口削去了部分王国,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教育方面:为加强思想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作用: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作用: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意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各的一部分。 4、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意义――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极大的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 甘肃天水的汉墓出土的一张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自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强身健体。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2、东汉时期,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教义――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到成仙。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著作是《史记》。内容――《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评价――《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⑴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⑵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⑶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 ⑷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十九课 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几十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建立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统一了黄河流域。 6、淝水之战。时间――383年。作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特点――以少胜多;结果――东晋大败前秦;意义(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7、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表现:(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良田。(2)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改革的目的――为巩固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被后人成为“书圣”。 2、东晋的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篇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
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5、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三、科举制的影响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2、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金城公主入吐蕃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绍兴和议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宋代出现夜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在一起;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生意昼夜不绝。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全国范围流通。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旦)、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 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1)漕运
(2)海运 3、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4、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时,回族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宋词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4、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四、清朝的疆域
疆域范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制弓箭箭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