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辩论节目大学强弱的节目

【好奇】这个辩论表演赛真的是讨论ta吗_四川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好奇】这个辩论表演赛真的是讨论ta吗收藏
看到了我脑公瞬间好激动,是任何学院的都可以去看吗真的讨论wuli杨总吗
惠普暗影精灵II代游戏本---精灵绿版灵动来袭!
小萌新求指点
好高端的样子
好好看海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研究
【摘要】:1996年,央视《实话实说》的开播使内地的电视谈话节目进入到众说狂欢的多元化时代。随后,以“辩论”形式展开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各大电视台纷纷亮相,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良好态势,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形态正逐渐成熟。本文选取南京电视台的《亮见》栏目为研究对象,以其为切入点探讨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探讨该类型栏目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多元化媒介环境中构建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尽可能实现话语交流的相对真实和平等。本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分列如下:
本文介绍了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产生背景以及该类型栏目的基本特征,并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亮见》栏目的制作,同时用相关理论对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论文探讨了该类型栏目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G222【目录】:
摘要3-4Abstract4-7绪论7-12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7-8
一、研究背景7
二、研究意义7-8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8
一、研究思路8
二、研究方法8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一、关于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研究8-9
二、关于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业务的研究9-10
三、关于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的研究10
四、关于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意义研究10-12第一章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概述12-19 第一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12-14 第二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产生的社会环境14-17
一、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产生的政治、文化环境14-15
二、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产生的技术环境15
三、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产生的舆论和受众环境15-17 第三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17-19第二章 以《亮见》栏目为例解析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和特征19-32 第一节 《亮见》栏目的节目制作19-27
一、甄选贴近性、可辩性的节目议题19-21
二、达人短片和新闻插片的拍摄21-23
三、嘉宾多元化、台本撰写具体化23-25
四、高效协作的节目录制25-26
五、节目后期制作和“三屏合一”的受众互动模式26-27 第二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27-29
一、多元化的话题讨论和观点展示27-28
二、个性化的即兴表达28
三、冲突性的动态撞击28-29
四、多媒体的受众互动方式29 第三节 近年来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点29-32
一、普通大众成为辩论场的主角30-31
二、“真人秀”式的竞赛规则31-32第三章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2-38 第一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32-35
一、公共话语空间中存在的隐性权力32-33
二、过分强调冲突,有限的协商对话33-34
三、舆论导向功能上的迷失34-35 第二节 关于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良性发展的对策35-38
一、合理设置议题,延伸话题深度35
二、严格把关辩论嘉宾的媒介素养35-36
三、主持人适度引导嘉宾辩论36
四、利用节目规则设置合理的发言机制36-38第四章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意义和发展方向38-41 第一节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意义38-39
一、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38
二、提供话语表达平台,疏导社会矛盾38-39 第二节 预测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方向39-41结语41-42参考文献42-45致谢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鸿;[J];今传媒;2005年07期
刘一瑾;;[J];今传媒;2010年02期
李晓林;;[J];今传媒;2010年08期
佘建兰;;[J];东南传播;2007年11期
关杨;;[J];电影文学;2009年07期
王凡;;[J];大众文艺;2011年04期
赵柏华;;[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04期
孙宝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09期
于小涵;;[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6期
曹远宁;;[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乔捷;;[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郑亚鹏;;[J];编辑之友;2012年02期
黄杰;李瑞;;[J];今传媒;2011年01期
王誉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董恬;;[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08期
路延;;[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08期
刘小丹;;[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张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于舸;;[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争;;[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群;[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王文捷;[D];武汉大学;2011年
杜晓红;[D];苏州大学;2011年
马池珠;[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高蓓;[D];同济大学;2006年
李涛;[D];四川大学;2007年
杨志欣;[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段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岳璐;[D];武汉大学;2008年
郭林;[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帆;[D];河北大学;2009年
杜媛;[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石桂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杨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芳;[D];湘潭大学;2010年
郭湘仁;[D];湘潭大学;2010年
陈美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何小霞;[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曼佳;[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一瑾;;[J];今传媒;2010年02期
欧阳国忠;[J];电视研究;2002年04期
关杨;;[J];电影文学;2009年07期
何伶凌;;[J];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01期
赵兹;[J];经济;2005年10期
胡庆龄,赵坤;[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田海龙;张迈曾;;[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谢析伶;;[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赵宁;;[J];青年记者;2008年33期
冉华;;[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欢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效文;[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李雁杰;[J];声屏世界;2001年02期
冷智宏,吴玉兰;[J];新闻前哨;2001年07期
许玉琪;[J];新闻前哨;2001年08期
王冬梅;;[J];记者摇篮;2001年12期
温立斌;;[J];山东视听;2002年11期
梁长荣;[J];声屏世界;2002年04期
翟素娣;[J];新闻记者;2002年12期
翟素娣;[J];传媒观察;2002年12期
鹿麟;[J];视听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盛永生;;[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玉宁;[N];文艺报;2000年
倪敏;[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N];中华新闻报;2003年
孙平;[N];中华新闻报;2004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潇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芦爽;[N];中华新闻报;2005年
高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本报记者 康劲;[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海平;[D];吉林大学;2009年
张晓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禹菲;[D];湖南大学;2009年
张中乾;[D];南昌大学;2008年
申园园;[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可;[D];湘潭大学;2009年
金薇;[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冯夏;[D];河南大学;2011年
张璐;[D];河南大学;2011年
阮小刚;[D];暨南大学;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网络大学引发大辩论
优质期刊推荐娱乐性的辩论节目是辩论之祸吗?
按时间排序
以下來自少爺的博客。相信大家都看過了2333333這是分界線333333原文連接就不放了33333奇葩歸來話其他去年中旬,有個大陸的節目組聯繫我,說是她們打算在網路平台上,製作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所以想找人聊聊,聽聽看有什麼意見。辯論節目,央視做過。一度成功,最後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我一直認為,不是出在辯論沒趣味,而是節目單位,往往錯估了賣點。辯論這玩意兒,最有趣的地方,一在觀點,二在攻防。觀點,就是「說出一般人想不到的切入點」。例如,討論「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時——你說沒錯,因為這個社會,淺薄的人多,就好像面試時,你就有過怎樣怎樣的經驗,遇過怎樣怎樣的不平,或著曾經風聞過某些帥哥美女,佔了怎樣怎樣的便宜。這種論調,其實頗無聊。聽眾聽了你的上半句,就能猜到下半句。以至於,講者只好聲色俱下(乃至聲淚俱下)地,說學逗唱,奮力獻媚……才能讓聽眾們,忍著將一個平凡的故事給聽下去。但若你說——因為居移氣、養移體,相由心生,所以「觀面如觀心」。就好比,一個會任由外表凶惡粗夯邋遢油膩的人,其性格,就很難會是善諒體貼謹細自律。是以所謂美醜,不只是臉蛋長的俊不俊,更包括了神情儀態、顧盼舉止,也包括了修飾有度、清潔整齊。臉,是給別人看的,故見其如何經營門面,便可顯示在這個人的心中,他能夠(且願意)怎樣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時,有意思的觀點,就像一則有意思的故事……我們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局。以至於你慢慢講、淡淡說,聽來自有驚心動魄。人們愛聽故事,因為人們愛懸疑、愛起伏,喜歡反常合道、無理而妙。辯論,則是最容易創造動人觀點的場合。而攻防,就是「在對方的觀點上跳舞」。對方說,為愛要勇敢——即使是好朋友的另一半,愛上了,也要追。你說這樣不好,沒義氣。此時,你們兩邊的觀點,就是錯身而過,後會無期。他說城門樓,你說熱炕頭,他說大馬猴,你說後車軸……這種辯論,辯個一百年也沒意思。但若你說——因為餓、因為想吃,所以即便是別人碗裡的食物,也敢撲上去分一口。這才不叫勇敢。為了自身的欲望奮不顧身,這,叫貪。是那種「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貪。愛情,如果只會讓人更貪婪,不能讓人更高貴……那麼,又有什麼好被歌頌的呢?精彩的辯論,就像觀點的特技表演,球拋過去,接住,再拋回,越拋越高,越險越妙。到了絕處,居然還不落地,另有騰挪花巧。最後,跟節目組談完,臨走前,特別又強調了一件事。「辯論要好玩,有許多條件,未必都能一一配合到。」「但最低限度,就是至少得要講道理……到時候,千萬別逼選手上去大談自身的感人故事!」「否則,大家乾脆去看演說節目得了。」不久後,《奇葩說》開錄,馬薇薇決定參賽。我跟漸彪,負責在幕後幫選手們做培訓。海選期間,參賽者一個個進棚,接受馬東、高曉松與蔡康永的提問。不得不說,節目組挺強,還真能找來一堆奇人。有道士、有小丑、有魔術師、有心理醫生、有相聲演員、有門薩會員、有異國舞蹈家……還有,嗯,一位足球寶貝(對,正是下圖這位)。後來,這位當天穿著非常球(親眼見到的),個性也非常好(馬薇薇說的)的足球寶貝,沒有被選進來——原因,居然是覺得她在論述辯題時,所展現的「觀點不夠好」。直到那一刻,我才驚覺這節目,原來真是打算搞辯論的!而培訓選手的過程,亦頗微妙。一方面,許多剛接觸我跟漸彪的人,不太能了解為什麼談個像「該不該看伴侶手機」這種貌似簡單輕鬆的話題,還需要有人教?「放心啦,只要給我一個大方向,上台我會臨機應變,自由發揮!」這種說法,少爺不知道苦笑著聽了多少次。另一方面,即便是一些打過辯論賽的選手,也由於缺乏上節目的經驗,所以遇到辯題,防衛心太重,一開口,就先抓邏輯、揪定義。「大家好,在討論今天的辯題之前,我們先要來釐清什麼叫看臉:辯題中所說的『臉』,意思當然不是單指一個人的五官,而是泛指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包括服裝、打扮、造型……」這種內容,說上半分鐘,觀眾不轉台才有鬼!於是,便開始了一連串磨合。表演型的選手,漸漸會發現一旦進入攻防後,論點的消耗奇快無比——上台前,本以為自己有兩三套說法,夠撐過整集節目,但等到對方一回應,刷刷三兩下,駁完罵完,輪到你時,卻發覺無話可說,只能不斷重複之前講過的老梗。所以,開始會主動來找我們討論點。辯論型的選手,則不斷學著如何用簡短的譬喻或類比,代替繁瑣的推論與邏輯。古人常說一言難盡,但他們卻要學會一語道破——因為,鏡頭缺乏耐性。所以,我們開始要幫大家想段子。印象深的,是有次找兩位選手來培訓……他們表示,這辯題很有心得,到時打算自由發揮。「那這樣吧,我現在扮演你的對手說一段,你看看到時要怎麼反駁?」「好。」於是,我隨口講了個論點,加了些段子。聽完,其中一位還顧著笑。另一位選手,卻面色一凝,露出了思索的表情。「等等!」他突然轉過頭,制止了同伴的嘻鬧,伸指向我一點,正色道:「這小婊子說的有道理!」雖如此,好幾次在後台觀戰,看著某些很棒的觀點,被選手講得慘不忍睹。或著,明明都準備好了,上台卻死活不說,結果同一個論點,讓高曉松與蔡康永講走了……在心底,無數次氣到罵人。不過,隨著節目錄製到後期,大家越來越進入狀況,戰鬥力越來越強。節目組說,要邀些藝人明星來,組隊當刺客,挑戰咱們的選手。而我跟漸彪,當然,也要幫那些來賓們想論點。「放心啦,只要給我一個大方向,上台我會見招拆招,自由發揮!」某位台灣來的綜藝常客,在聽完我的介紹後,很客氣地笑著要我放心。「沒事,我平常也很能辯的!」他是好人,也是好心。但當期節目,面對節奏快速的攻防,他張口結舌,根本接不上話——被那些平常給我在心底罵得要死的選手們,宰的落花流水。少爺很壞心地,感到一陣欣慰。「老師,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節目,會讓辯論變得娛樂化了?」還記得培訓期間,有選手在私底下,很正經地問了我這個問題。他打過辯論,難免會有這種擔心。「唉,辯論娛樂化的意思,是大家都已經在打辯論了,才會怕那種把辯論越打越膚淺的現象。」「可當前的問題,是大家都在看娛樂節目,根本沒機會領教辯論的趣味。」「所以,請別自抬身價——」「咱們現在幹的,哪是什麼辯論娛樂化?而是在努力,想要將『娛樂辯論化』啊!」
不请自来。作为一个初高中一直在玩辩论(没错,玩儿,打辩论这么专业我只能高山仰止)的人来说,非常乐于见到辩论的娱乐化。当年一直和对方辩友唇枪舌剑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我看到关于北大的娱乐性辩题是多么向往。然并卵,仰望星空低头滚粪,还是继续辩论一些早就在全国大学生辩论赛里辩烂的辩题,致使整个热情被消耗一空,甚至大学都没有在参与过辩论。然后从第一季的奇葩说开始,我的辩论之血又沸腾起来,常和朋友讨论论题与论点,也会吐槽某位选手满满都是漏洞。然而未经专业训练的我,在观看奇葩说的过程中,似乎也学到了不少技巧。辩论并不会让某个论题盖棺定论,反而会引起更大的讨论。从这个观点来说,娱乐化的辩论会使得观看的人越多,讨论的人也越多,致使自己学会思辨,不论自己站在那一方,也都能学会多面的思考。而娱乐化的辩题剥去它的娱乐外壳,事实上展露出的是生活的本质,更加接地气,更加有共鸣,更加发人深省(前提是论述者真的能找到论点论据,而且掌握很棒的技巧)。So,比起性善性恶我还是更爱你侬我侬这种辩题。
作为一名曾经狂热现在也依然热爱辩论的前辩手,一路从大专赛看到奇葩说,自己也打比赛无数。先说我的结论:对辩论本身来说,娱乐化绝对是件好事。有段时间经常有身边不打辩论的朋友给我发一些“娱乐赛”的视频,大致如“小四和韩寒谁更适合当老公”,“孙悟空和猪八戒谁更适合当老公”,“梅西和C罗谁更适合当老公”之类的题目。(好吧我朋友是女的。)。转发@ 我的时候,一般都会加上“你看看,这个比赛好厉害”或者“这个观点好有趣”之类的点评。当然每次我打开这种视频的时候,一般都是看前面5分钟,或者直接按快进跳着看完。然后嗤之以鼻,打开自己珍藏的收藏夹,找到“人类会/不会因爱情而伟大”之类的题目的视频地址,发给我的朋友,然后告诉他“这比赛水平太低了,那么烂的段子都还是先想好的”。然后就轮到朋友嗤之以鼻,“这东西看不懂,不好看,没意思”。————————————————————在我的概念里,这种搞笑的东西完全就不能叫做辩论。但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哪怕我这种信仰粉也会产生怀疑。“我们辛辛苦苦打辩论到底是为了什么?”———————插个闲话—————————在给新辩手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他们的Rule NO.1“辩论和辩论赛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打架和拳击赛打架想赢,管什么拳脚刀剑还是王八拳,实力说话,反正谁倒下另一个就赢了。拳击想胜,当然也要抓准对方的破绽,拳拳到肉;但是,不能打后脑勺,不能撩阴腿。区别就在于,“赛”,有规则,而评判的资质,在第三方。那么让我们多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比得多了,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常说的辩论,大多时候的目的是说服你的对手;而辩论赛,你要说服的,是台下的评委和观众。————————————————————So,其实我们打比赛的目的“让观众和评委接受我们的观点(你自己可以接受或者接受)”————————————————————熟悉辩论赛的朋友都知道,这二十多年来,花辩啊雄辩啊七七八八的流派各领风骚了好几年,算上这几年部分地区流行的奥瑞刚,我们还可以把周帅和执中学长的哲理辩拉进来一起说。我们来问这样几个问题抛开强弱不谈,以上哪种打法带给普通人的影响最大?为什么很多路人和刚入门的辩手都认为执中学长的水平是最高的?为什么在超级演说家里,渐彪学长能比执中学长走得更远?回到前面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朋友们觉得好看的比赛被我们这些辩手鄙视,而我们认为优秀的比赛却很难吸引路人观众呢?————————————————————答:因为打的浅啊。————————————————————在限定的时间里,你的表述能被观众接受多少,完全取决与观众的水平。对不起,在这里我要开个地图炮。那些看奇葩说,看演说家,被马薇薇这样的专业辩手说的一愣一愣的嘉宾也好,观众也罢,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是浅薄的,甚至可以说,是“结构性愚蠢”的。他们根本接受不了高深的立论和逻辑,他们只想看你们文明地撕逼,顺便在过程中体会你们的一些金句和观点而已。奥瑞刚赛制是个非常优秀的辩论赛制,可是对于那些观众来说,谁会吃饱了撑的要坐在电脑前面花几十分钟一个小时看法庭质证般枯燥的过程?你指望那些坐在电脑前面抠着痒,吃着薯片,还要切来切去聊QQ的观众去关注辩论赛观众和评委全神贯注有时候也未必跟得上的辩手的思路?———————你的药丸拿好———————观众是什么,观众是节目的衣食父母,你跟你的爹妈讲深度?————————————————————为什么以往的辩论往往被外人认为是“嘴皮子功夫”?因为曲高和寡,因为那些局外人参加不了,他们压根不会玩,压根不想和你一起玩,压根就没想过怎么和你一起玩。所以辩论这种拓展思维的活动没办法推广开来,永远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抱团取暖。而辩论的娱乐节目化,给了辩论一个接地气的机会,给了辩论一个活下去,甚至比以前活的更好的机会。很多原教旨主义的辩手,谈到辩论娱乐化的时候会装出一个大义凛然的样子(王司徒状)请允许我再开个地图炮,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要瞧不起这些在娱乐节目里厮杀的辩手(很多还是我们的前辈)他们正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让更多的人在听了我们的话以后,愿意去思考,敢于去思考,学会思考。这种工作,非能者而不能。到未来的某一天,当很多人收到这样优秀的节目影响以后,这种价值会更大。——————————————————————那有没有坏处?有,对辩手,尤其是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辩手,是有极大的坏处的。看看最近周帅和马薇薇的状态就知道了,娱乐圈,没那么简单啊。
对于我来说,奇葩说(姑且认为题主提到的娱乐化就是指这个)之于我,我是喜欢的。因为毕业的原因,离开赛场以后,能在网络上看到这种有人投资,有人包装,制作精良,而且偶尔有几期还能学到点东西的辩论节目,是一件喜事。而对于大众(普遍认为是非辩手)而言,这个节目得分两说。第一层面上,确实让很多人对辩论这一活动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刺客团第一场的时候,陈铭胡渐彪黄少爷和马薇薇对垒,颇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进而关注星辩,关注南审世锦赛,关注大学生辩论,让这一活动获得更多支持,是好事。然而另一个层面上说,由于这个节目本身的原因所在,刻意炒作一些有特点而非辩论技巧高的选手(例如四强中的两位),会让很多人产生一些对辩论的误解,尤其是对辩论水平和技巧的误解。(在这里插一句:从王梅学姐和包江浩同学的淘汰来看,该节目选拔的重点对象从来不是最强的,而是最适合这个节目的)同时由于节目的不断火爆,在上面我提到的关注星辩和世锦赛的时候,关注点往往跑偏……(比如今年世锦赛微博上新闻的宣传重点是哪些队伍里有奇葩说的选手,我一个朋友在我转发的世锦赛战报下面的回复是“我就想知道姜思达为啥不戴花( ̄▽ ̄)”)就连星辩的优酷视频下面,也有很多刷八卦的……所以总结起来,辩论的娱乐化一方面让大众的视野里能够浮现出“辩论”这个东西,是好事,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领,关注点转向其他的方面,甚至对辩论产生误解,就是辩论之祸了
这是一集奇葩说的播放量——平均下来,就算是两千万好了。即使大部分观众真如你们所说,只学会了网络流行语,只看到了明星私生活。但其中有所思考,有所获益的人,我估个丧心病狂的比例,1%,总是有的吧?好,这就是20万人。然后我们再看看2014年星辩决赛的优酷播放量——这可是星辩的决赛,也不过1万多播放而已。我们做最乐观估计,就算100%观众都从中有所收获吧。那也是从1万到20万的进步啊!===============以下针对
的答案===============在网络上,有些人嗓门很大,盖过了其他人,我们就以为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从而对大众丧失信心——但是,这种依据嗓门大小做出的统计判断显然是离谱的。
第五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看了两场第一场,中山大学对香港大学第二场,明星示范赛娱乐化辩论,辩论娱乐化亦或其他,少爷分的清,我是分不清的。从一开始,我对吸引公众视线,借此扩大辩论影响,借机推广辩论思想这样的套路就心下存疑。现有大学辩手的平均水平如何?校园辩论发展如何?辩论理念构架如何?恕我见识浅薄,已有的大学生辩手恐怕是辩手群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如果大学生辩手都能够称之为“辩手”。辩手生涯短暂;校园辩论发展受评委水平限制;辩手学习多借助视频,系统性缺失;重辩论赛胜负,轻辩论思想。说白了,就是自己人水平不行,偏偏对“辩手”这一身份却又颇有认同感,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话糙理不糙。就在还有很多半吊子辩手处于朦胧之中,又一批或被人,或被腿,或被娱乐节目吸引的爱好者强行想要闯入这个似有还无的圈子。半吊子的我,对这些新来者心有不满:即使我不确定辩论该是什么,但绝对不是你们嘴里那个!并不是所有的辩手都能对新来者心平气和,不论是否愿意承认,但是我的内心确有一丝阴险的鄙夷感。更别说一一解答他们的一些误解。我的水平很有限,对辩手的身份很认同,他们对辩手的认知起点却很高。或心高气傲,或恼羞成怒,心下是有冲突的。老僵尸们的想法是“先招人,再精英化”,有了人,有了关注度,就有了“势”,顺势易为。我很悲观,因为光现在的这些辩手都没学好,再招来更多的人,谁去教?怎么教?不过还得自学,一批被娱乐节目吸引来的自学者,不知会学成什么样子。扩大辩论影响是好的,毕竟辩论一度是爹不疼娘不爱,只是在辩手平均水平有限的时候就置于人前,是否为时过早?操之过急,殊非好事。
辩论板块终于有正经的辩论问题了。诚如楼下某位答主所说,这个问题已经在南审君和思辨社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的表演赛中进行过了讨论,甚至在比赛之后,胡渐彪学长和黄执中学长也分别再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如《奇葩说》这类的综艺辩论节目,为辩论带来了一定的关注,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从让人关注到让人了解辩论甚至让人喜欢真正的辩论,这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例而言,在知乎上到处可见对辩手的调侃甚至是轻视。某位大V,在一个辩论板块的问题下洋洋洒洒的论证“大学生辩论根本就是抖机灵”,犯了一干辩手的众怒。某位律师,张嘴就骂辩手都是强词夺理的诡辩之徒,花言巧语胸无点墨。辩手好言相劝,还要被嘲笑“你看你看又跟人辩论了吧?”邱晨学姐,在最近的舆论事件中,自降身价跟一堆无聊的狂欢群众进行大量争论,还要被人指责水平太低。更不用提,评论区的各位抓住我简介里辩手的标签,进行的各种毫无逻辑的攻击。这些行为,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辩手都看在眼里。奇葩说让人们知道了世界上有辩论这个东西,却没有告诉大家辩论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关注周玄毅学长和马薇薇学姐的私人生活,却没有几个人去研究他们真正值得研究的技术和知识。在板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如何评价周玄毅学长的XX”,却很少有人去问“如何理解周玄毅学长在某场比赛的立论”,真的这么有意思嘛?偏巧在我看来,对于这个戾气横行,狂热遍地,无知无畏的世界上,辩论的精神恰是一味良药,只待诸君把他送进病人的嘴里。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意指网上的那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就我来说,如果让我干巴巴去看一场辩论,我是断然没兴趣的。因为这个节目有一定的娱乐性比较搞笑,我才被这个节目吸引,并且在他们的辩论中不断进行自己的思考。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的。娱乐性是吸引观众很好的手段,而观众也不会仅仅关注节目的娱乐性。个人觉得利大于弊。
说实话,因为奇葩说爱上辩论。因为爱上辩论所以关注邱晨。因为关注邱晨所以发现他每天关注的都是某帅出轨问题。一天一天的居然还没个完了……居然还不止他一个辩手这样。统统取关吧,看什么辩论,我要看非诚勿扰了。
作为一个曾经坑爹的辩手,并不认为娱乐性辩论是毁掉了辩论。相反、娱乐性辩论让所有人参与进来玩耍,各抒己见,更多的人愿意参与,愿意思考,怎么不是好事情?对辩论来说,这是一个宣传自己的途径。之前好多同学不爱看辩论赛,因为过程太无聊,尤其是陈词的时候。精彩的大多只有自由辩论。娱乐性辩论刚刚好扬长避短,有啥不好的~
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才是辩论之祸!______日更新______看了今天的《奇葩来了》,李树峪所选的立场每多出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来“捍卫”,辩论就多一份祸患。话语权同理:)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谈及辩论,我们硬是要分辨严肃辩论和娱乐辩论的话,是辩论之幸吗?是娱乐辩论之幸吗?是严肃辩论之幸吗?还是“辩手”之幸,“观众”之幸呢?
娱乐化辩论节目是辩论之祸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辩论的形式日益增多,随之也出现了娱乐化的辩论节目。我方认为:娱乐化辩论节目是辩论之祸。理由如下:首先,从娱乐节目的角度来说。娱乐化辩论节目作为一个娱乐节目,它所展现的有N种因素,有博人眼球的辩题有综艺大咖评委,有风云聚集的选手等等。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忘记娱乐节目不同于社会节目和科普节目等纯知识性节目,娱乐节目一定有娱乐之意。而作为一个节目,他又一定要提高收视率,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新的形式,也就有了今天的娱乐化辩论节目。辩论只是给其娱乐节目披上一件外衣,使其节目的形式新颖,吸引人们眼球。而对方辩友却美其名曰这是让辩论生活化,让辩论接近大众,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其次,从辩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娱乐化辩论节目不仅没有让辩论以其应有的形式发展,而且扭曲了辩论的本质。我们鼓励事物的多元化发展并不错,但是我们不能说任何一种事物只要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就是它的多元化发展,最多只能说它是多元化了,到底是不是发展还有待商榷。那么娱乐化辩论节目可以说是辩论的一种新形式,可是不能说是辩论的一种发展。它娱乐化的性质使辩论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使辩论的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阻碍辩论的正常有序发展,这就是辩论的祸患。最后,从对社会的影响来说。娱乐化辩论节目中有些选手的观点纯粹属于个人观点,无话不说,有些想法过于偏激,甚至将事实扩大化夸张化,但观众往往出于对选手的喜爱,不管他说什么,都持赞同意见,而丧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辩论真的会发展吗?辩手的能力真的会有所提高吗?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娱乐化辩论节目是辩论之祸。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节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