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本级检查制市本级是什么意思

安监局到化工厂干什么_百度知道关于“丽水制造”调查
  最近策划了一组关于“丽水制造”生存状况的调查,并由本部室财经记者王巷扉负责采写,到今天止已发了三篇。接下来准备陆续将它发到博客上。
“丽水制造”调查(一)
              丽水制造一路走来
    三个快速发展阶段
&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丽水制造”经历了三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年;年;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从2002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  根据丽水市统计年鉴,195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为2100万元,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535.38亿元。在这之中,1984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为5.24亿元,到1988年,这个数字达到16.09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2.17亿元,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而从1991年到199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4.08亿元迅速上涨到123.96亿元,足足增加了400%有余。
&  对于最新的这个快速增长阶段,现在的丽水人都非常清楚。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强市”口号的提出和实施,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工业企业入驻到了各个工业开发园区,并于2002年开始大量投产。
&  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现在的丽水人印象最为模糊。如果不是查看这个时间段的统计年鉴,在许多丽水人的印象中,不会有这一阶段的任何记忆。而且,关于这个时间段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无论是一些企业界人士或是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也不太了解。一种比较合理的推论是,那个时候适逢改革开放初期,有不少丽水人开始投入到了工业领域。支持这个推论的数据基础是,1984年全市工业企业数量仅为1500家,但是到了1985年结束的时候,全市工业企业数量猛然增长了1万多家,达到12324家。但是,这种说法也有矛盾之处:在随后的1985年到1988年的四年中,为何企业数量只增加了2000家,但是总产值几乎每年同样增加4亿元之多呢?
&  对于大批年轻人来说,第二个快速增长阶段同样是“不甚了解”。但在一批中老年人的记忆中,在工业经济领域,那是丽水一个值得骄傲的年代。“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然后全国上下形成统一认识,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搞活经济。而从1991年开始,丽水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事情了。可以这么说,这一次开放搞活,丽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丽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处处长俞伟强说。
&  非常可惜的是,丽水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历史,却有可能从许多丽水人的记忆中消失。以致于在这个时间段里,丽水工业经济何以蓬勃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为什么后来又未能延续等等,这些构成“丽水制造”历史底蕴的基础性问题,现在基本快没人能够说得清了。
&  与这段经济历史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相比,如果我们既不能得到经验,也未能从中吸取教训,这个损失更加让人感到惋惜。
&  当然,观察这三个时间段,同样能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凡是整个丽水上下重视工业经济,那么“丽水制造”就能得到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反之,这个速度就慢,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迟缓以至停滞。
         
            三种发展模式
&  从发展脉络的角度来看,“丽水制造”从发轫到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  依托计划经济时代丽水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裂变以及消亡,在原有的企业资源基础上,催生出现代大型工业企业,或者是一大批群体中小企业,这是第一种模式。这里面最为突出的典型是,由“丽水五七化工厂”改制诞生了“浙江纳爱斯集团”;还有就是现在丽水几家实力较强的羽绒公司则都与原丽水羽绒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这种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原有的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为日后丽水工业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这里面最典型的则是,随着丽水动力厂和丽水电器厂的消失,一大批微电机企业开始在丽水出现。
&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个发展脉络,许多亲身经历过的丽水人往往存在着一个“美丽的记忆误差”,他们往往会说,从前的丽水毛巾厂非常好,丽水动力厂在全省赫赫有名,油泵厂在全国都非常牛等等。事实上,这更有可能是大家希望拥有“美好回忆”的心理作用。举个简单例子,许多丽水人都表示,丽水五七化工厂以前相当不错,事实上,在1984年改制的时候,这个厂在全国118家定点肥皂企业中排序“末二”,处于“关、停、并、转”边缘。许多人印象中的非常好的丽水毛巾厂,事实上只是因为那时是一个需求短缺的年代,丽水的毛巾厂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毛巾厂相比未必就显得出类拔萃。
&  关于这种演变模式,业内人士大都同意一个观点:这些企业为现在的丽水工业做出了积累和培育的作用,但对于推动丽水工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并不十分巨大。
&  贡献更大的是第二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的称之为“因为地域因素而产生的梯度转移”。
&  2001年,因为温州永嘉已经没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了,所以不少企业开始向邻居青田县温溪镇转移。据青田县工业经济办公室主任杨宗武回忆,在之后的几年间,大约有30家的拉链、纽扣企业转移过来。2003年,又有一批大型企业从温州移居温溪。“青田紧挨着温州,搬到这里并不会离开他们原来的市场,而且大家的方言都相通,所以温溪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地。再加上我们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给予了便利服务和税收优惠,所以一动员,他们就搬过来了。”杨宗武说,“2001年我们在温溪召开动员大会的时候,有100多位永嘉的企业家来参加。”
&  在东北角温溪之外,西北角缙云因为紧接金华永康,同样受惠于工业企业的梯度转移。2003年,20多家五金工具类企业移居到了缙云的新碧。这直接构成了缙云相关行业的发展基础。
&  “他们为什么愿意转移?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当地并不会得到太多的重视,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扶持力度,这个扶持包括政策上的扶持和资源上的配置。而到新碧后,他们就能享受到之前享受不到的待遇。所以在几年之后,因为这些搬迁来的企业得到了发展良机,而让未搬的企业感到羡慕。”缙云外经贸局副局长王仲相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企业进行梯度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  更大型的一次梯度转移则发生在丽水经济开发区水阁工业园区。这一情况已经成为丽水工业经济的最大热点,水阁这个区域也成为了丽水工业经济的最大热土。
&  在这两大模式之外,丽水工业的发展脉络还存在着第三种情况,那便是依托当地的生产要素资源,通过多年的积累,所形成的竹木加工行业。比如庆元的竹筷、遂昌的竹炭、以及云和的木制玩具和龙泉的太阳伞等等。
          几种基本特征
&  依托计划经济时代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裂变而来,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市本级区块,因为在全市范围内,这里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行政资源。从丽水版图上来看,这在中心地带。
&  依靠“梯度转移”而带来的工业兴旺,主要集中在丽水的东部两县青田和缙云,因为他们的邻居温州和金华的工业更为发达。第三种模式则更多的出现在丽水的西部诸县。
&  不同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丽水块状经济的形成。从地图上看,从右往左,东、中、西,丽水工业形态和行业差别泾渭分明,这是“丽水制造”的最基本的全貌情况。
&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田温溪,这种因为地缘关系而带来的“梯度转移”近年来逐渐开始了“二次转移”——从温溪向船寮、海口等地继续蔓延。有人甚至认为,水阁之所以能够引来大批温州企业,正是这种“梯度转移”的继续延伸。如此说来,在丽水工业发展版图上,出现的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由东到西”的渐进态势。
&  依托当地的生产要素资源,通过多年积累而来的竹木加工行业,大都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许多都还依然进行着家族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所以这些企业的生产总值往往不高。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又极具丽水特色,而且经过多年积累,在整个丽水广为人知。这就带来了丽水工业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知名度最高的行业,反而生产总值并不太大。
&  因为丽水地处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西南边缘,论区位优势不及距离沪、杭、苏这些中心经济城市更近的其他地方,并且丽水远离海岸线,失去海运这个最便宜的运输通道,所以在丽水再次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希望十分渺茫。这就意味着,第一种发展模式在丽水几乎已经走到尽头,显然不能成为普遍模式。而第三种模式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高额产值,所以,更多的人把“工业强市”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寄托在了“梯度转移”这种模式上面。也正是这个原因,“招商引资”这项工作在丽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  然而,比较一下温溪、新碧和水阁的“招商引资”,我们同样能发现,实行“梯度转移”从而实现“工业强市”,丽水工业同样有些问题需要破解。
& 无论是温溪还是新碧,搬迁到这两个地方的工业企业通常会被要求“在企业‘原籍’不留尾巴”。但是,这个要求在其他地方则往往得不到入驻而来的外地企业赞同,他们往往依然会把总部和核心技术研发部门留在当地。如此以来,因为税收汇总的原因,这些企业可能产值大,但是他们对丽水当地的税收贡献并不太高。
&  “如果他们搬迁过来的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总部和核心技术部门还在当地,那么加工车间的发展速度怎么可能超过核心部门呢?如此一来,对我们丽水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缩小与较发达区域的距离’便形成了极大的障碍。这是我们接下来亟需解决的。”丽水市外经贸局局长李卫良说。
&  正是由于三种发展模式现在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难题需要破解,所以导致了丽水工业经济的一个基本情况:出类拔萃足以代表“丽水制造”的支柱产业迟迟未能形成。
&  谈到梯度转移,一个不得不让人想到的对比是:在工业领域,许多丽水人赞同引进外来企业更有成效。然而在商业领域,丽水人的外出创业却是蔚蔚壮观:先是大量青田人走出国门,从而带来了大量外贸型商业企业的出现;接着是大量的丽水人外地开超市成为一时风气,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城郊结合部大有被丽水超市包围之势。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一种观点认为,秀山丽水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丽水人性格基因中更重感性更有灵性,而缺乏工业生产和研发所必需的理性和严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更多需要依靠“外人”,这是由于丽水高等教育的薄弱导致的高级研发人才的缺失。无论是那种观点,都非常直观地说明一个问题:发展丽水工业,打响“丽水制造”,人才极度缺乏。
& “正因为如此,能否大量引进大量人才是丽水工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李卫良说,“而这有赖于丽水美誉度的进一步快速提升、丽水生活成本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等诸多因素。”
     变化和延承之间的平衡点
&  以时间、空间、模式这三种纬度为坐标,“丽水制造”一路走来,划出的是一段不断变化的轨迹。
&  对这段轨迹,丽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赵显山概括这段轨迹为:“不同的经济社会基础,有不同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产生不同的市场需求,从而发展出不同的工业产业。”
&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前,我市逐步发展了食品工业、森林工业、机械工业(农机具加工维修)、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并相继恢复了一些传统工艺品,以及建设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在这个时间段里,丽水工业基本以满足本地生活需求的食品工业(粮食加工)和本地资源加工业(森林工业)为主。
&  从文革开始到1985年,工业产业发展几经起伏,根据政治形势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如1969年提出大力发展“五大”工业,全市发展了一批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小农机厂及小煤窑,对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援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印制毛主席著作和为水泥厂配套,一些造纸厂成为了当地的“老大”。随着啤酒消费量的增大,又上了一批啤酒厂。
&  1980年制定的“丽水地区十年规划()”提出,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和产品需求情况,建设一批新企业,大力发展以造纸、纺织、食品、陶瓷为重点的轻工业和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冶金工业,相应发展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的总体思路。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这一阶段产业门类有所增加,机械、化工纺织、造纸、建材、冶金等行业有所发展,产值居前四位的是机械、食品、森工、化工,四产业产值占比65%以上。
&  1985年之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再次发生了“战略性改变”。如产品方向由原来的立足本地变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有关方面曾提出“脚踏丽水、头靠沿海、眼盯国外”的口号,促进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向外向型转轨。同时,在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同时也进行了战略调整,关停了一大批小煤窑、小化肥、小水泥、小造纸、小钢铁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过剩产业的企业。
& 与此同时,随着总量的扩大,投资形式和产业类型迎来了全面改变。投资形式逐步由本地为主转向本地投资和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并举,招商引资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  《丽水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即化学工业、竹木加工业、食品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大力发展二大区域特色工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矿采和制品业,培育两大战略产业医药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在《丽水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产业导向则是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以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日用化工与精细加工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合成革制造业、竹木制品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绿色食品制造业、现代中药制造业。应该说,这个刚刚过去的五年和已经开始的新的五年,是我们的产业发展是延承性最好的十年。但是这些着力发展的支持性产业的排序依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本组稿子策划 吴春鸣 采写 王巷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化工厂管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化工厂管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化工厂安全管理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化工厂安全管理制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工厂秋季安全检查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