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与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有关糸吗

当前位置: ->
天宫二号,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
&&&&时间:日&&&&浏览次数:
导读: 9月15日,中秋夜的22时04分09秒,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
邮件订阅1341
一个早已酝酿、庞大的全覆盖直播卫星节目市场由此打开,老百
提起中星九号卫星,卫视发烧友都非常熟悉,即使不是卫视爱好
  仅仅不到3年的时间,我国的卫星直播户户通工程,就成为了
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2013年底,我有幸从总局规划财务司统计处获得了我国历年卫星
CopyRight@卫视传媒 All Right Reserved E-mail:wscm@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6号楼502 邮编: 100010 电话: (010)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05】中国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航天员|天宫_凤凰资讯
中国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及与之对接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核心舱,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原标题:中国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杨利伟中国航天员刘洋(右二)、刘旺(右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10日表示,中国空间站工程稳步推进,海南发射场已具备发射条件,中国愿意为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海南发射场具备发射条件杨利伟是在当天开幕的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这些消息的。他说,启动3年多以来,中国空间站工程的飞行产品研制、地面设施建设和大型综合试验全面展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进入研制关键阶段,航天员和有关地面设施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将全面转入产品研制试验,海南发射场建设基本完工,已经具备发射条件。天宫二号2016年前后发射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及与之对接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核心舱,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杨利伟说,载人航天工程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中国愿为他国培养航天员“关于中国能否培训国外航天员的问题,我们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积极的。”杨利伟表示,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中国形成了较完整的航天员选拔和训练体系,研制建设了完整的选拔和训练设施。“我们愿意就航天员培训及未来联合飞行探讨具体的合作形式,非常希望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的成果。”航天员或将有科研人员杨利伟同时透露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会有更多女性加入航天员队伍。在航天员选拔方面,杨利伟透露,随着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即将退役,新一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即将展开,其中可能包括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空间站建成之后,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实 验平台,将来真正在上面执行任务的除了职业航天员以外会有大量工程人员和科技人员,我们也在考虑下一批航天员选拔会涉及到工程和科技人员。”综合新华社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太空探索者协会成立于1985年,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迄今共吸纳来自35个国家近400名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加入,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航天员组织。人类首次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首次出舱的前苏联航天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等太空探索先驱共同发起成立了该协会。协会宗旨是为全世界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提供专业的对话论坛,增加宇宙科学与探索对人类的益处,促进科学教育,倡导以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本次年会前,太空探索者协会已在21个国家成功举办26届年会。来自18个国家包括中国航天员在内的近百名曾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宇航员此次齐聚北京,参与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年会。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天宫一号重八吨,类似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实验室雏形。天宫一号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形,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天宫一号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实验舱前端安装了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天宫二号的规模与天宫一号基本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进行技术验证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是,天宫二号将在天宫一号基础上进行改装研制,以验证空间站的部分新技术和开展新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906202
播放数:1446552
播放数:3858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美称中国开战离开美卫星根本打不赢:中国只做不说亮这个霸气回应
浏览数:245
02:15&&来源:无名高地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消息称,中国的“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已经生产完毕并出厂运抵了酒泉卫星发射场。这个“天宫二号”称为太空实验室,而不是空间站说明其携带了大量的实验用途设备。这其中就有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全球首台空间冷原子钟”。我们都知道原子钟其实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最为核心的部件之一,中国现在研发出这台全球唯一的空间冷原子钟也将会使得中国自行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再度获得提升,甚至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程度。从原理上来说,卫星导航的工作模式其实很简单,同时精确测量3颗卫星信号到达地面统一目标的时间,就可以算出距离卫星的距离,再带入公式就计算出你所处的准确位置。当然个是最简单的定位方法,不过也是最核心的基本方法。想要提升卫星导航的精度就必须要把这个最基本的数值弄的越准越好。这就需要超高精度的原子钟,也是卫星导航领域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而目前无论是中国的北斗,还是美国的GPS上使用的原子钟都是纳秒级别,这样最终的定位误差就在10米左右。如果要展开更精准的定位,就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如果,中国研发的冷原子钟在太空中开始运行成功,那么未来“北斗”仅仅使用导航信号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这样的精度会让从以前说“打你窗户不会打你邻居家的“巡航导弹,变成说从”哪扇玻璃出打进去就从哪进去的“绝对精确狙杀武器。这个诱惑力确实太大了,虽然美国人很早就做过类似的实验,但是尚没有实用化;如果中国这台冷原子钟通过“天宫二号”的实验得以投入使用,将会极大的提升中国在卫星导航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为完善的一种,美国的GPS全球导航系统确实在日常中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手机到天空中的战斗机、导弹上都已经装备了这种全球定位导航芯片。至于美国的GPS究竟能有多准,大家可以在地面上画个点站上去,以半径10米画个圈,从天而降一枚100公斤铁炸弹,不需要爆炸,仅仅依靠动能就可以摧毁这个圈内的所有目标。这是一位从事定位导航相关领域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举的形象例子,听起来就跟神话一般。不过这个“神话”其实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在伊拉克发电厂墙上的2枚战斧导弹就是几乎命中了同一个点,第一枚打穿一个洞,第二枚从洞里直接传过去摧毁了目标。所以,美军作战非常依赖于GPS这种先进的导航设施,而且在国际各个领域上也属于通用手段。但是中国曾经因为全球导航信号被关闭导致过舰船队伍迷航的情况,其中最为著名的两次就是:1996年中国驱逐舰在海上执行任务中遭遇定位故障,卫星信号被篡改,甚至显示所处位置在内陆上;还有一次是1993年中国的大型商船在海上由于GPS信号被关闭导致迷航,而被美国直接强行登临检查。美国《军事太空》曾经多次刊发文章论述美国利用GPS主导全球战场的能力,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果离开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全球所有的国家精确制导武器都会失灵,这其中也包括中俄的出口或者自用的精确制导武器。言下之意非常明确:离开美国的GPS根本别想打得赢,想打赢战争的必须是经过美国允许的一方,这个表态可谓相当的霸道。中国由于经过上文提到的两件事情之后,让中国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独立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有了1996年开始中国独立建造“北斗”导航项目的开端。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之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全球第二大覆盖面的的全球导航系统。而随着“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开始准备,中国未来的“北斗”导航系统将会越来越精准。中国航天从来是只做不说,20年的努力换来一座即将覆盖全球的导航大网,没有比这个再霸气回应了。预祝“天宫二号”再传捷报,使得中国的“北斗”导航再获提升。而美国人辛苦20年构筑的GPS“神话”也会随着中国“北斗”的实战化部署而最终变成“北斗”神话。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搜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若内容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您与我们取得联系,本站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天宫二号发射时间地点和轨道高度,天宫二号号最新消息
  导读: 中国自古坊间就流传着很多关于天上神仙的神话故事,人们那时候运用自己的想象盼望着能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多年过去了,国人一直对探索太空付出不懈的努力,当中国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天空一号到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中国人对梦想的实现前进了一步又一步,面对这天宫二号的即将发射,我们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期盼着中国再次完成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未来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2016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器,对其进行微小的改进后,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无人运载火箭,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即类似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情况。但因天宫一号消耗燃料较少,飞行寿命延长,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一阶段,工程人员决定提高天宫二号的质量,约13吨,和原计划发射的天宫三号同质量级别。如此一来,天宫二号可能是取代了原计划天宫三号的任务,完成三步走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但天宫三号是否被取消,而天宫二号任务结束后是否会直接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尚不明了,相关决定大概取决于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果。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可能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在江苏省科协承办的&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江苏报告会上,中国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透露:&目前正全力攻关的技术难题是将飞船载重能力从10吨提升到20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完成了中国长三丙火箭首飞。戚发轫说,长三丙火箭的首飞成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一次&验证性的飞行试验&,它是为探月工程的三期探路。戚院士解释说,之前的嫦娥号系列&奔月&,要求的都只是&抵达月球&,并没有要求它再次&返回地球&,而此次长三丙火箭的首飞试验,其实是为探月三期探路,这次发射的试验器飞抵月球附近后自动返回,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经跳跃式弹起后,再次进入大气层。
  戚院士解释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抵达月球后再返回的关键技术,探月三期要&拿点月球上的东西&再回到地球,为之后的载人登月进行技术准备。戚发轫透露说,中国要想建立空间站,有四大技术难点需要突破,目前我们已经攻克了两个,一是宇航员的出舱,二是飞船和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技术。第三个技术难点就是空间站的补给技术的攻克,这需要提高飞船的运载能力,目前我们载人航天飞船的主要任务还是运人,它的运载能力大约只有300公斤。这是远远不够的。戚发轫称:&目前中国正在研制大吨位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的研制的核心使命就是将尽可能多的货物运往太空,目前中国设计的货运飞船的运载目标将会比现在的飞船提升几十倍,它的货运能力应该是能将数吨重的货物运往太空,这是建立空间站的飞船运载能力上必须完成的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3年以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订计划稳步推进。目前,各类飞行产品研制、地面设施建设、大型综合试验已全面展开。据王兆耀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段,航天员和有关地面设备设施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将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投入使用条件。&按照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发射,分别与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实施对接。&王兆耀说,&以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 在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王兆耀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与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在空间站阶段,中国将着重在平台技术、空间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和技术成果推广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据介绍,中国目前已经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将10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基本掌握了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对接后的组合体的控制和运营技术,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体系,为后续空间站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010年9月,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空间站建设工程。2013年6月,神舟十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3年以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订计划稳步推进。目前,各类飞行产品研制、地面设施建设、大型综合试验已全面展开。其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段,航天员和有关地面设备设施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将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天宫二号_百度百科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
天宫二号立项背景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被运往太空之后,通过对接可以被改造成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对接技术成熟之后,就可以发射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为此,我国会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天宫二号研发历程
2011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目标飞行器。
飞行器还没有真实截图,此图是预览图。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按照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之前,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标是建成我国正式的空间实验室大系统。[3]
日上午,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开幕,中方大会主席透露:2016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4]
。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3]
2014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天舟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一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主要产品已进入研制关键阶段,航天员地面训练和地面设施设备准备工作,包括空间站组成模块中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研制工作也正在按计划进行。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发射条件。
2014年10月初,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本阶段总装工作开始以来,实验舱、资源舱单舱总装分别完成了空间应用系统配套设备安装、电缆安装等总装工作,充分验证了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与整器的机械接口匹配性,并顺利完成正样实验舱的质量特性测试,为保证总装交付电测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6-7]
2015年1月,五院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安装并交付电测。这是空间实验室本阶段总装的标志性节点。
2015年7月,用于发射天宫二号的长二F火箭开始总装。[8]
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表示,天宫二号总装完成,正加紧联调联试。[9]
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报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完成大型试验后的总装并交付电测。[10]
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11]
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从北京启程,经铁路运输,于同月9日安全运抵载人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这标志着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实施阶段。[12-13]
日,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组合体垂
直转运至发射区,并在发射区开展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工作,加注推进剂。[14-15]
日22时04分,中国在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将发射升空。[1]
日22时28分,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长宣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7]
日,天宫二号于成功实施了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运行轨道。[18]
日,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全面进行在轨测试。[19]
天宫二号设备构造
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的基础上,根据天宫一号的任务时改装研制而成。规模与天宫一号基本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进行技术验证的重要阶段。天宫二号将携带国际首个专用的高灵敏度暴偏振测量仪器。这项中国-瑞士合作开展的“伽马暴偏振探测项目”(POLAR)是中国空间天文“黑洞探针”计划的组成部分。[20]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其上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无论配套设备数量还是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20]
天宫二号较大的改进是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内部环境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二号的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这在国内空间领域属于首创。
其中一个新安装的设备是机械臂,将测试开展舱外搬运和维修。这个机械臂由中国航天科技五院自主研发。这种设备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已经使用,但在中国航天领域仍处于试验阶段。[21]
我国最终要建设的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国际空间站。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它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20]
天宫二号科研任务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搭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应用载荷,以及失重心血管研究等航天医学实验设备,配备在轨维修技术验证装置、机械臂操作终端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试(实)验。
“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各种工作和试验,“天宫二号”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上生活的时间将比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生活的时间更长。
天宫二号上将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将有飞船与之对接,将完成验证空间站的技术,也将接受航天员的访问。
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奠定基础。[22]
空间站可以允许若干个宇航员同时长期驻守太空,吨位可重达20吨。发射这样重的物体需要使用重型火箭,由于使用的火箭直径较大,无法通过铁路运输,所以用海路运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同时,海南航天发射场靠近赤道,有利于增强火箭的运载能力。[20]
需要说明的是,天宫二号将成我国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各类计划的实验项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4项,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两项有驻留30天的航天员直接参与操作,一项为国际合作。这些项目中,大多是当前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领域。
比如,天宫二号将搭载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进入太空,并进行相关实验。利用太空微重力条件,这台冷原子钟的稳定度将高达10的负16次方,可以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能大幅提高如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导航精度。
比如,试验从太空分发量子密钥。密钥分发是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的关键步骤。量子是微观物理世界里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由于作为信息载体的单光子具有不可分割、量子状态不可克隆等特性,密钥分发可以抵御任何形式的窃听,进而保证用其加密的内容不可破译。从原理上来说,这种通信方式就是无条件安全的。
全长2000多公里的“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正在收尾,将在2016年下半年建成;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7月发射。届时,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将会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天宫二号可以扮演量子卫星中转的角色,实验远距离量子通信,让信息在地面城市与太空构筑的范围内实现“无条件”的安全传输。
天宫二号还将搭载中国科学院,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的伽马暴探测设备,测量宇宙的伽马暴射线和散射状态,以黑洞等极端天体作为和星系演化的探针,理解宇宙极端物理过程和规律,解答宇宙组成和演化。从而研究揭示宇宙结构、起源、演化等问题[23]
此外天宫二号还选择了水稻和拟南芥,计划进行‘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全生育发展过程实验[24]
天宫二号发射规划
中国载人航天团队成功发射天宫一号以来,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完成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天宫一号已经在轨运行超过四年半时间,目前状态良好,已圆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全部任务。[20]
天宫二号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器,对其进行微小的改进后,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无人运载火箭,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即类似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情况。但因天宫一号消耗燃料较少,飞行寿命延长,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一阶段,工程人员决定提高天宫二号的质量,约13吨,和原计划发射的天宫三号同质量级别。如此一来,天宫二号可能是取代了原计划天宫三号的任务,完成三步走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但是否被取消,而天宫二号任务结束后是否会直接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尚不明了,相关决定大概取决于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果。[20]
2016年10月中下旬,将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搭乘2名航天员,天宫二号飞船将在393公里高空与之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此外,中国空间天文界还提出了“天体号脉”和“天体肖像”计划。[20]
2017年4月中旬,将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4-5]
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行试验工作。
2020年之前,中国计划初步完成空间站建设,预计空间站届时将在中国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发射。空间实验室任务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28-29]
天宫二号性能特点
特点1:舱内设计更宜居方便天宫生活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之后,将会有两名航天员入住天宫,他们将在那里工作和生活30天,验证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
在一个失重的环境中生活30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天宫二号在内部增加了很多贴心的设计,更加方便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为给航天员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开展了宜居性设计,包括衣食住行,声光、舱内装饰、降低噪音等,并增加了一些辅助设施。
朱枞鹏介绍,这其中一个辅助设施,就是首次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使用可展开的多功能小平台。有了它,航天员可以在上面写字、吃饭、做一些科学实验,生活工作两不误。在通信方面,天宫二号上为航天员配备了蓝牙耳机和蓝牙音响便于天地通讯。
此外,舱内还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舱内灯光则采用米黄色色调,亮度可手动调节,并为每个航天员安装了床前灯。
特点2:天宫二号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
天宫二号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技术上的突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基础上研制的航天器,外形完全相同,却承担不同的任务——“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主要执行的是和载人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任务;而“天宫二号”则是我国第一个具备太空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实验室,要第一次实现航天员30天驻留、第一次试验推进剂太空补加技术,以及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廖建林介绍,“天宫二号”不仅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内部环境更好,搭载的设备也更先进。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二号”的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这在国内空间领域属于首创。
特点3:“天宫二号”将进行14项空间科学实验
作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除了要验证航天员在轨中期驻留,还将开展14项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空间科学任务最多的一次。那么,究竟有哪些科学实验进入到了这个空间实验室?又会对我国科研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利用其实验室平台的支持能力,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一批体现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发展方向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主要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应用以及应用新技术试验等八个领域。
具体包括空间冷原子钟实验、综合材料制备实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伽玛暴偏振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与探测项目;宽波段成像光谱仪,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伴随卫星飞行试验等应用和新技术试验项目等,共计14项。除了伽玛暴偏振探测是与国外科学家合作联合研究外,其余13项科学实验将全部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完成。
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也将会直接参与操作其中的两项实验,分别是综合材料制备实验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有效载荷运控中心主任郭丽丽介绍,天宫二号也是未来空间站的一个雏形,它是真正意义上一个空间实验室。为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室的资源,安排了比较丰富的科学应用项目。
空间冷原子钟
有望实现3千万年误差一秒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的实验中,包括了空间科学物理领域重点项目——空间冷原子钟实验,有望实现3千万年误差一秒的超高精度,对卫星定位导航等生产生活及引力波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空间冷原子钟可以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高导航定位精度。[30]
天宫二号遨游“天宫”
发射天宫二号有何目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
与天宫一号有哪些区别?
武平介绍,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而天宫二号则将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安排了一批体现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发展方向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这其中,空间冷原子钟实验、伽玛暴偏振探测、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是天宫二号14个应用和试验项目中的3个重点项目。
如何从备份舱“转正”的?
“天宫二号原本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产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这个备份产品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把它的设备用来做天宫二号。“我们对设备和材料进行了寿命试验,更换了一些材料,对设备做了延长寿命处理,确保天宫二号质量的可靠性。”
14个应用如何协调?
空间应用系统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安排了共14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30余家单位参与载荷研制,为保证各项任务并行开展,空间应用系统总体部将应用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解,设置了17个分系统,分系统又分解为科学研究、载荷研制等多个子系统。
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说,总体部不是将各载荷简单连接,更不是各项应用技术简单堆积,而是采用系统集成的概念,进行了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测试、统筹在轨飞行试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应用效益。
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有效载荷运控在轨支持设备对应用项目进行统一的供配电、测控、数据采集管理传输等工作。
“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将对运行控制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天地链路,进行运行控制和传输。”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有效载荷运控中心主任郭丽丽说。
如何保障航天员驻留?
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能更好地吃饭、睡觉、锻炼、娱乐,天宫二号对饮食居住环境进行改善,为航天员营造家的感觉。
朱枞鹏表示,舱内色彩、光线、降低噪音等都做了人性化的环境布置;航天员可在空间实验室收到地面电视信号,能跟家人进行天地通话和私人通信;为保证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身体机能不衰退,天宫二号配置了力量训练设备,并定期对航天员心血管和身体医学指标进行监测。[31]
任务完成后陨落至何处?
中国对空间碎片问题高度重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遨龙一号,就用于开展空间碎片清除关键技术在轨验证试验。天宫二号在轨任务末期,将受控离轨,陨落至太平洋海域,不会成为太空垃圾。
包含哪些交会对接任务?
朱枞鹏说,因为天宫二号只有一个交会对接口,必须等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撤离太空后,在明年才会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天宫二号任务密度较大,将进行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进行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离建设空间站还有多远?
空间站建设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的第三步,计划于2020年左右建成,2022年全面运行。
朱枞鹏表示,空间站是多舱段的飞行器,所以未来空间站的“块头”将比天宫二号大很多,将长期在轨运行十几年,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能达到一年以上。空间站建设涉及航天员长期驻留、微重力环境下舱内外设备维修、推进剂补充加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支持,需要通过先期试验来掌握。[31]
.凤凰网[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官网[引用日期]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社[引用日期]
.爱航天网.[引用日期]
.爱航天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POLAR[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网易财经[引用日期]
.凤凰[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爱航天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二号 伴飞卫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