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夏娃年代记有没有ntr一本和二本大学

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页&&1&&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value)楼&&
回复:21 &查看:3794 &
想了解下985、211、一本、二本毕业生的水平跟八十年代有多大区别
财产: 6380 爱卡币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想了解下985、211、一本、二本毕业生的水平跟八十年代有多大区别
俺是88级的,当年的学校现在也成了985了。先了解下现在的小孩素质如何?
[每日热点]:
财产: 45580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每日热点]:
财产: 89716 爱卡币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差别挺大滴。。。。
如果是88年毕业,目前月工资或月收入:
985本科生:3100元
211本科生:4400元
普通一本生:5600元
普通二本生:6500元
普通中专生:8900元
高中毕业生:9200元
初中毕业生:&19200元
小学毕业生:&50000元
[ 本帖最后由 太原老邓 于
18:51 编辑 ]
[每日热点]:
财产: 1796 爱卡币
来自: 海外|亚洲
按百分数 再加修正系数。
[每日热点]:
财产: 13457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现在的大学学生素质比您那个年代差远了
[每日热点]:
财产: 11509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北京就俩好大学,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一本第一学历,不会错。。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每日热点]:
财产: 8330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每日热点]:
爱卡官方指定值班员
财产: 54324 爱卡币
来自: 北京市|北京市
该报志愿了。
[每日热点]:
|2010年度老好人会员
财产: 315668 爱卡币
来自: 海外|新加坡
俺是88级的,当年的学校现在也成了985了。先了解下现在的小孩素质如何? 现在的大专生相当于当年的高中生
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当年的大专生
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当年的本科生
it's not a jeep, it's a fucking land rover!
换车啦 路虎卫士.cn/bbs/viewthread.php?tid=
我的纯机械范儿的路虎卫士.cn/bbs/viewthread.php?tid=
“酒仙桥de”帖子自选集.cn/bbs/viewthread.php?tid=
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mouseover="if(this.width>760) {this.resized= this.width=76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2z4mkw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每日热点]:
财产: 6380 爱卡币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见过几个985毕业的学生,简直不知他们在大学里学了什么,本专业的专业课知识都稀里糊涂。
[每日热点]:
回复成功,收到1个大米!
10&&parseInt(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page_down').value)页楼86年,我考到兰州大学生物系。现在的兰大远远不如当年了。八十年代初,李政道在国内招物理学研究生,兰大好几次压倒北大,居国内首位。正是借着这股东风,我也混迹于其中了。  我对兰大早就很熟悉了。上中学时,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到马路对面的兰大去玩。打排球,荡秋千,夏天还可以游泳。看到大学生情侣,就忍不住嘻嘻两声。如果他们占据了阴凉地,我们就在旁边打球,直到他们知趣地避开。但那时觉得大学还是很神秘,又没老师成天管着,不上课也行,多好。就是凭着这个动力,我才忍耐了三个月,通过了高考。  不知现在如何,那时的兰大真是够宽松的。可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学都是如此。兰大的女生楼向来对外开放,这是宽松的重要标志。从早上六点半开门,到晚上十一点关门,男生随便出入,不用任何证件。我爱睡懒觉,只好在床前拉个布帘。常常是还没起床呢,就有晨炼的男干部顺路上楼来通知什么事,比如发饭票啊,发补助金啊。女生就从布帘里伸出蓬头一颗,虽然有点尴尬,但透着亲热。兰大的研究生楼更是通宵不闭户,那时研究生少,男女同住一栋,好像也没比别的学校更多事。  在这样的学校上学,使我天生的懒骨更加疏懒无比。记得第一天上课我就迟到了。同屋们走得早,最后剩我一个,模模糊糊拎着包,还搞不清新文楼是哪一栋,半路上拦了个人问问。以前玩的时候,只记得操场、秋千架在哪里,这教学楼,根本就没入我的法眼。  坐在教室一看,呵,全年级学生,120人,济济一堂,这就叫大课。老师的声音也听不清楚。那时还没那么好条件,配备麦克风。听不见,又发现不点名,下次就不来了吧。第一年几乎全是大课,我每次都是看看老师是谁,然后就,开溜。后来我也居然成为一所著名高校的教师。学校要求,每学期点名三次。我抗旨不尊,从未点过一次名,而且明白告诉学生,本人不点名,爱来不来!  不上课,做什么呢?好像哪个名人说过,大学就是给你提供一个图书馆。我就钻图书馆。好像当时规定理科生每次只能借一本文科书,殊为不便。后来我发现图书馆有一个旧书库,上写73年以前入库的图书。这里根本不管什么文科理科,一视同仁。里头的书很旧,堆得乱七八糟的,厚厚的灰尘呛人。但书是好书啊。有许多是解放前的旧杂志,好像有《莽原》、《奔流》什么的。好在我那时不太识货,否则会犯比逃课更严重的错误。后来听说一个力学系(就是疯狂英语那个李阳所在的系)学生,偷了一个旧期刊库几百本书,每次都是大大方方搬出来的。那个库的管理员不是坐在门口,而是在另一间屋子,你要借,就到他那里登记。否则他不会看你一眼。哈!兰大的管理可见一斑。我还发现一个旧报纸库,里头有许多西文报纸。那个库在楼梯背后,许多人恐怕四年大学毕业,也不知有这么个宝地。那里头光线极暗,你进去后要自己拉亮灯。灯也是昏黄不堪,只能照见眼前巴掌大地儿。我去过多次,只有一次见到一个男生。他看见我也很惊讶。我每次都占据里头一张桌子,拉亮头顶上一盏昏黄的灯泡。那里十分安静。有时想,发生了谋杀案,都不会有人知道吧。  借了书,回宿舍躺着看,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我读书很杂,除了小说,诗歌,还看各种传记、文艺理论,比如《恋人絮语》就是在那时看的。可能许多人都没见过那个国内最早的译本。  那时学校的活动也很多。那是社团最活跃的几年,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各种讲座。我们打饭时,就看看海报。饭后,抄本儿小说,就去占座位。兰州虽然地处一隅,但文化并不贫弱。当时有一个国内闻名的刊物《当代文艺思潮》就在兰州,对新诗的倡导很是热衷。我去听的最多的讲座就是关于新诗的。当时在西北民族学院任教的著名九叶诗人唐祈先生就多次来校,我去听过两次。学校的诗社也经常举办各种名目的活动。记得一年级快结束时,有天早晨(我的早晨,通常是十点以后),下楼买早点,见门口有人卖书,凑过去一看,全是新诗。那个毕业生(他是83级的),戴着黑边眼镜,见我喜欢,额外送我两本。回去一看,杂志上都有签名,署名苗强,他送我的杂志里,每本都有他发表的诗。后来在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朦胧诗选》里,就收入了他的一首,好像叫《猎人与黑豹》,但再版时给删掉了。  我于是也就随大流,继续我的写作生涯。我在中学时就偷偷写过,但从不示人,因为自知拿不出手。现在有时间了,也模仿北岛等的口气。同系有个男生,是诗社一员,经常要拉我下水。但我信守无政府主义原则,永远作旁观者。后来我所在的生物系办了个刊物《生命》,有同学就来要稿子。那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油印的。  记得第一次知道北岛,是刚入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校园溜达,看到新文楼大厅里卖书。进去一看,有一本孟繁华写的《新时期小说诗歌十讲》。那时正想系统地了解文学史,就买了,记得是一块一。里头引了几段北岛他们几位的诗。我看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么愚昧,觉得诗就那一个路子呢。从此发疯般地搜集新诗,为了一首诗买下整本书,是常事。87年夏天,军训时,借了同学的《北岛诗选》,如获至宝。后来有男生向我献殷勤,帮我抄了一份。顾城的《黑眼睛》也是我的珍品。那是看到报纸上的邮购广告,我们同屋三个人一起买的。后来被人借去,那人向我表示关系要进一步,我不答应,人家就没收了我的书。我气得要死,托同学去要,也没要回来,从此翻脸不理他。同屋见我大有跟人决一死战之势,就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她的给了我。  兰大的宽松颇造就出了些怪才。李阳就是一个。他是力学系的,和我一个中学同学同班。在校时就听说过他的疯狂,成天在烈士亭哇啦哇啦念英语,要不就爬到楼顶上念。还真没想到念也念出了个名堂。水均益那时一点名气没有,后来看电视,觉得这人的普通话里有股兰州味。果然!他比我低一级。88级也出过人物。那是物理系的江波,后来上过《女友》杂志。他也是不上课的主儿,考试经常不及格,但外语奇佳,看原版书,不仅英语,还有德语、日语。后来人家给普林斯顿大学写了封信(自然是英文),阐述对物理学理论的看法。普林斯顿寄来一纸入学通知,江波去也!当时据说还有好几门课等着要补考呢。  但说真的,他们几个当时在校,都赶不上我们系的一位。这位仁兄自打入学起,就成为全校女生瞩目的中心,原因是,歌唱得好,模仿齐秦可以乱真。听说他父母是搞音乐的。他弹得一手好吉他,后来甘肃拍了一个电视剧,他唱了插曲。我常想,要是再晚几年,他肯定更幸运一些。看看现在歌坛活跃的那些摇滚歌手,如许巍、张楚、窦唯、郑钧,都是我们这拨人。崔健就是那时名声大振的,我还听过他最早翻唱的美国摇滚。不久,他就掺乎在西北风里,登台亮相了。  当然,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事件,我还没有提及。不提也罢。没经过的,说了也白搭;经过的,就不用说了。反正我们的分配受了些影响,许多同学都是后来才考了研究生。这是后话了。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0张
  呵呵,当时郑国锠先生还在。  
  对啊。现在难道不在么?
  回兰大乱吟打油诗六首  
(2002年8月重回兰大校园,往事历历,都到眼前)  (一) 人工湖边  杨柳如丝映斜晖,绿波依然人已非。  临水照影容颜老,有谁识得刘郎归?    (二) 图书馆  钟声惊回十载前,旧馆新貌叹桑田。  少年书海探幽乐,已随秋风付逝川。  注:图书馆已经变得不认识了,只有大座钟还是当年模样。    (三)7号楼303  通宵卧谈值万钱,日高同装病中眠。  一夕散作五湖客,兄弟远在天外天。  (四)5号楼前  楼前铁网拆何时?①楼内更无吾所思。  记否夜半惊闺梦,昔日鸾鸟栖何枝?  ①5号楼前的网球场搬离,铁丝网已拆。  (五)逸夫科学馆  旧踪哪得草间寻,当年幼木今森森。  遥想迦陵论诗日②,满堂俊才闻雅音。  ②有一年加拿大华裔教授叶嘉莹在科学馆讲宋词。    (六)南门饮食一条街  独饮和谁尽余杯,流光总把年华催。  曾记每月发伙补,处处可见醉人回。  
  砍柴兄哪一级?什么专业?
  师兄的网名是否受曾国藩的书斋名影响?  求缺,人生确实得求缺呀!
  砍柴兄的诗也勾起我许多回忆。5号楼我也住过两年呢。
  直接来源是《废都》,后来也见过更早的出处。是师姐啊。你大概是89级吧。
  我也是88级  不过不是兰大  是一个读起来差不多名气地位也差不多的学校  我们上大学那年女生宿舍开始封门了  以前不封的  不过听说是高年级的向学校请愿要求封闭的
  呵呵,还有这等事!要求封。
  是不是没写完??/
  暂告一段落吧。今天写了中学、大学,以后再写硕士  博士吧。且听下回分解:)
  呵呵,前边天涯杂谈有篇《遥记当年春衫薄——我的大学》,92级的,就有人高呼前辈。他要是看了这里,不知又会怎么高呼了,^_^
  是啊  怕不安全  是很多人联名写了大字报要求封的  我们有一年因为住不下  在一个研究生楼的顶楼住了一年  也很安全
  那赶快让那个“前辈”来这里看看。
  既然是前辈,就不能是‘让’,只能是‘请’了
  羡慕ing(2000年才进高校的)
  我没读大学,我怕.
  求缺JJ是前辈了,86年我刚上初中。奇怪的是,我竟然一直很喜欢“最重要的事”发生之前的大学的氛围。总觉得那才象大学。  等着看你的下文。
  那时候60分万岁
  啊,坚白兄,你也来凑热闹了。估计没下文了,你看上文吧,关于中学的,更火爆,呵呵。  是啊,那才是大学!
  曾国藩的书斋起名为“求缺斋”。道光帝问他,别人求圆满,你为什么求缺?曾说,他已是侍郎,下有儿女,父母、祖父,祖父母。如此洪福全托皇恩,故诚惶诚恐,求缺。  
  多谢。我记得好像明代还有谁也说过相似的话。忘了。
  我上大学是91级,那时候我们男女生宿舍也未有严防死守之类的措施,一般周末和三餐时间,男女生可以互相串门的。  当时我还是小小毛头,初尝恋爱滋味,每每跑到10号楼下,羞怯地问那看门的阿姨:帮我喊一下328房的×××好吗?  阿姨抬头怒喝:自己上去,没看见我正在吃饭吗!  登时脸红到脖子根去。。。
  我们学校的阿姨挺不错。女生楼关门时,她就在门口喊:“姑娘们,回来啦,……”
  哈哈,我们的阿姨有次喊了句“姑娘们,送客。。。”传为全楼的笑料了~~~
  期待哪位前辈写写  "重要事件"时的大学
  写是可以写,就是没地方发,呵呵。
  伤感中^^^^^^^
  求缺JJ:读了,想了,笑了……我是小查。
  哈哈一笑
  80年代的大学校园,“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怀念,虽然我是89年后才上大学的,正赶上中国大学万马齐喑。
  80年代的象牙塔,难忘啊.    比楼主还早几年,哈哈.  俺上的大学,依山傍水,校风更开放.  宿舍在山坡上,一个房住3人.  有谈恋爱的要用房的时候,另外哥俩就得自个找铺位,  还的帮他把门上锁.    青春啊,就是个下半身和上半身打架的时代.  
    求缺^_^学妹是cuspea友啊?^_^        
  咱们一代人,学历也一样。    不可否认,八十年代的大学是最具理想主义气质的。  但是,我们这代现在也是堕落了的。
  我是九十年代的,唉……看着这文章,好生羡慕。以前看过一本书叫《战火的洗礼》,讲的是当年西南联大的事情,当时是流着泪看完的(可能也是因为自己乱感动了),当时的老师当时的学生当时的学校,如今何处可寻?八十年代的前辈们还算留下了一些温馨的记忆,如我这种九十年代就快二十一世纪且非国内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只能徒生羡慕之心了。
  如我这种九十年代就快二十一世纪且非国内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只能徒生羡慕之心了。    buxiang: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羡慕年轻人  呵呵~~  
  哈哈,这么多师兄师弟的啦!是啊,是啊,当年广场上的确有兰大,而且去了上千人。说起来,都感谢兰大,最后一律不追究。雷刚兄可以翻翻书,是叫《猎人与黑豹》?怀疑黑豹乐队的名字是否从这来的。
  那天下午去西单取眼镜,路过六部口时烟雾弥漫,眼睛睁不开,喉咙发烧。心里觉得不祥。    晚上发生的事,就不想说了。    现在想起来,象慢镜头似的,一幅一幅的出现,却没有背景音乐。  焰火快速的从头顶上掠过,水泥碎片飞溅,过来,过去 ......    不说了。
  八十年代的大学最具理想主义气质    现在已是羡慕不来
  求缺^_^学妹是cuspea友啊?^_^          小民兄,看不懂啊?牛津字典没收您这个词啊!
  我也是90年代前期的,上大学时候刚过那个事情不久,  
看到过很多资料,包括当时的传单,现在看起来里面的确也有造谣的,夸大其词的,  
但是,在很多的文字面前我是泣不成声,我只知道那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涅磐,今天是5月8号,也是一个纪念日,后来者的表演越来越龊劣,再后来911时各大学堂里传来的掌声就更让人觉得占领那一大块土地的早不是同一群人  
话又说回来,那一群人现在也大多成为了利益的即得者,谈过去不过是豪华盛宴中的几声唏嘘,不失佐酒的小菜
  想发的发到这个地方好了  只要不太露骨,理性思考,不会删除的:)  /cgi-bin/leoboard.cgi
  我想现在并不是需要太多口号式的激情  给90年代的人留下一点影响吧,都快15年了  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总结一下了。
  对了,忘记补充,要到里面的强国论坛才可以
  李皖写过一篇文章:这么早就回忆了?  许晖编过一本书:六十年代人。
  历史加速度前进,回忆也提前来到。不奇怪啊。
  求缺:    也许我拼错了。我的一个同学,入学后就成天琢磨李政道博士的那个计划。好像是叫cuspea还是什么的。    我不学物理,无缘。^_^  
  我83年入大学,4年中学。比你们幸运些^_^    虽然不是兰大。^_^  
  仔细看了,您学的的是生物,难怪^_^  
  关于cuspea,供参考:      
CUSPEA的初衷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由于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其实,它的作用也许已经远远超越一个学科的范畴。它借助天时地利人心,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25年之后,当我们与当年的实践者交谈时,展现在面前的是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6月2日,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办公楼会议室,记者见到了当年的几位亲历亲为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CUSPEA 办公室主任吴塘同志,英语考试项目的主要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教授李佩和外事办公室老师华光。  
吴塘同志说,了解CUSPEA ,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979年中美建交,这一历史性事件关系到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格局,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国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等有远见的政治家共同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在我国国内,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拨乱反正,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由于十年动乱,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科研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普遍感到青黄不接。因此,利用国外的条件,培养一批适应国际科技发展形势的优秀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李政道先生一方面多次回国讲学,一方面积极筹划、运作CUSPEA项目的实施。吴塘先生还记得,1979年四、五月间,李政道先生在科学会堂系统讲授“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两门课,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900多人前来听课,座位不够,有的就坐在过道上。那种求知的渴望,那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凝聚成一种多麽巨大的前进动力。这次讲学对于我国当代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渊的影响。  
李政道先生对CUSPEA 项目的创议得到了邓小平等我国领导人的完全赞同,并获得了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在年的十年中,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教授的领导下,这个项目顺利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同时,李政道先生还积极倡导与促进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这些都为我国急需的高级人才的培养,为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CUSPEA十年中出去的915名留学生中,有56%进入美国前30所最好的大学学习,并且早在美国大学一般录取时间半年以前就获得了学校的全额资助。这其中,蕴涵着李政道先生多少心血!  
回顾这一切,吴塘先生感慨地说,李先生多次说:“21世纪应当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应当是这批CUSPEA的学生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期。我国已加入WTO,我相信,在将来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我们不仅会出现更多的钱学森、郭永怀,还会有更多的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合力将共同托起我们祖国冉冉升起的太阳。从这一点上,我们要对这些CUSPEA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  
李佩老师一直是CUSPEA英语测试工作的主持人。当时,我国国内还没有TOEFL、GRE等考试。对即将出国的中国学生,考什麽,怎麽考,李佩老师做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她对现行的美国国内英语测试题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抓住主观性与客观性兼顾的特点,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一改当时“语法翻译”的模式,不仅成功地遴选了CUSPEA的合适人选,还有效地促进了当时国内英语教学工作的国际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李政道先生还每年安排两对夫妇来华对学生进行英语面试,他们中,丈夫主要测试学生的业务情况,夫人则主要侧重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实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及时提出实际的指导。  
这些年来,李佩老师一直关心着这些学生的成长。她说,科学没有国界,无论这些学生何时何地取得科学技术成果,祖国都会感到骄傲。现在我们祖国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用武之地已不仅仅限于国界之内,我们欢迎他们以各种形式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她还殷切希望现在的青年学生,学习CUSPEA学生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打好基础,将来可以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也希望他们不断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升华自己,促进我们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求缺:  非常遗憾,那本《朦胧诗选》在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被谁收刮走了,呵呵,八几年的同学有几个不是爱书的?  那时的大学还叫大学,那时侯的大学校长几乎是最后的有良知的校长,所以只有保护不会追究。  我保存的衣服上还有你们兰大同学的签名呢~~
  羡慕啊~~
  谢小民兄!    雷刚学弟:刚还去图书馆找呢,可惜没找到。:(
  求缺 我是90级的
在西安读本科 不是名校——本科没有在名校读,是终身憾事,虽然硕士博士是在名校。 是分水岭,是高潮。我们那时候已经没有激情的环境了,虽然还是很多人在迷崔健。不过我们90初的学生的学风相对好点,60万岁不太吃香了。我们这个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还算努力,很少闹事,反正属于乖孩子一类了。
    求缺的中学、大学生活都已收藏。  等你的研究生,博士生生活。:)  
  我在等你幼儿园生活。
  是啊,911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兴奋得象国足出线,就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看问题怎么那么幼稚和浅薄...  
党的教育是成功的  
  博雅师弟:也想看到九十年代的故事呢。:)    槟郎兄:是否也回忆起了你的八十年代?:)  :  陆兄:幼儿园时代见拙作《我所知道的小叔叔和小民叔叔的故事》:)
  姐姐原来还是博士呀,恐怖。
  《朦胧诗选》我有一本,当年也不知道是拿的谁的,真的读了很多边,追老婆时派大用场了。呵呵。
  九一一兴奋又怎么了?那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再说了,兴奋的好象不都是受党教育的那帮人嘛。    不过这贴里不谈政治。    八十年代的大学的确是我景仰的所在。余生也晚,只能在九十年代初进校,那个时候我还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一堆垃圾呢,现在看起来也颇留念。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回忆是一种再创造,距离会产生美。
  钟师弟也来凑趣?:)
  我在82年进华东师大的。    现在好多同学去美国了。
  我的写完了,不过有些事情的顺序好象记糊涂了。
  好啊,一定拜读。
  唉,我们只能白发宫女话玄宗了
  有趣.  别样的生活.  似乎有些东西看别人的总比自己的要有风味,细细想来,自己的过去也是如此.:)
  有一段时间流行乞丐服,校园里顿时“黑狗”、“灰狗”成群……
  还跳太空舞!
  在89年的时候,我还是个读小学的孩子  后来大了,很想了解那段历史  可是却没有机会  希望有当事人写点回忆录撒。对自己,对历史都是交代。  如果有有兴趣的师兄师姐  可以发email给偶拉    期待ing
  羡慕不已!
  : )    
  留下脚印再走……呵呵
  玩牌时遇上高人秘密与你共分享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七八十年代是不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七八十年代是不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5:13:57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七八十年代是不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七八十年代是不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七八十年代是不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七八十年代是有个同济大学分校,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解决方案2:
被迫迁移:1950年同济大学由上海迁至武汉。当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最后迁到了四川,后来因为抗日战争中,所以在中国内陆留下了一些分校区。比如,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大学最终还是搬回了上海,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一路向西搬迁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有没有二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