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新闻南峪村现在到处都是搞工程建设没有统一标准,乱七八糟,到底什么工程,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为营造积极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维权,拓宽消费维权新途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和完善消费组织建设,涞水县消费者协会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招募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一、招募条件:
  1、热心社会公益,热爱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
  2、年龄在18 一65 岁(有专业特长者,可适当放宽限制),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消费维权志愿者工作;
  3、熟悉当地情况,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自觉服从消协组织管理;
  4、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乐于奉献,在当地群众中有较高的信任度;
二、招募时间:
  日前,完成首批聘任。
三、联系方式:
  县消协联系人:
  王永军
  地址:
  涞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电话:
  涞水县消费者协会
涞水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出品编辑:涞小月
欢迎粉丝分享 公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小月的工资就涨一毛!求zan求鼓励!呜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前南峪治山记 - 今日头条(TouTiao.org)
邢台前南峪:红色记忆与绿色新崛起的“碰撞”(视频)编者按群峰竞秀太行山,苍山滴翠前南峪。半个多世纪以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前南峪村,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奔小康的前南峪道路。前不久,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万钧,中央农工办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段应碧等一行专程来到前南峪调研。他们走进果树林,亲临农家院,与前南峪的乡亲们拉家常、谈发展,经过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山区农村实现绿色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调查》。调研报告中说,改革开放前,前南峪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这些年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有四条值得借鉴的路子。路子之一,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路子之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绿色环保产业为骨干、以旅游服务业为桥梁,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格局。路子之三,一、二、三产业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奋力向现代化迈进。路子之四,选拔牢记宗旨、勇于创新、清正廉洁的带头人。调研报告指出,前南峪道路正在成为广大山区农村奔小康必走的路子,沿着这条路子就能尽快地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如果把前南峪的经验推向全国,对农村面貌的变化会产生多么大的力量啊!”这篇调研报告,不仅对加快山区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省各行各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力弘扬以前南峪治山精神为代表的新时期愚公精神,以“严”和“实”的作风,全力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在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进程中建功立业,是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当务之急。为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前南峪的治山历程和愚公精神,近日本报派出记者,再赴前南峪深入采访,撰写了长篇通讯《前南峪治山记》,敬请关注。图为前南峪。(河北日报资料片)巍巍太行,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山,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大山。在这里,流传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更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动人传说。为了移山,老愚公矢志不渝、子孙相继,其精神已融入中华血脉。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愚公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燕赵西南,太行山深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邢台县前南峪村,村民们立下愚公志,几十年治山不止,书写着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过去,前南峪十年九灾,贫困落后。村里年轻小伙儿娶不上媳妇,闺女都嫁到了外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南峪人在石头山上植树造林,建设经济沟,硬是把穷山沟变成了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把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如今,前南峪生态优良,美丽富饶,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小康村。咬定青山不放松——前南峪人把一面新时代愚公精神的旗帜,插上了太行之巅。治山,凭的是百折不挠的“韧”劲——半个世纪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前南峪还在,就要把治山坚持下去,老的干不动了年轻的上(一)7月1日,天气出奇晴朗。前南峪上空白云朵朵,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芳香,沁人心脾。和村委委员王海书一道,乘坐缆车俯瞰前南峪村所在的浆水川,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尤其是前南峪村的10条大沟,竟看不到一片空地,绿海之中,由常青灌木栽植而成的“再造秀美山川”六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六个字,浓缩着前南峪人战天斗地的昂扬精神和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决心。王海书年近50,爱人在村里开着家庭旅馆,每年能收入几万元。现在夫妻俩正张罗着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在邢台市买房。“我家只是平常户,在村里算不上富户。”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村庄,王海书说,前南峪现在是邢台市有名的富村,周边的村都羡慕。从小贫穷,一年一年逐渐变富,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王海书很是知足。他说,这是村里几十年治山取得的成果,是几代人干出来的。从前的前南峪,是浆水公社第一穷村!前南峪人多耕地少,人均只有6分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十年九灾,一年到头,村民吃不饱肚子。每年麦收后,家家户户都要去山西,把小麦换成玉米,然后掺上野菜和把橡子、柿盖碾碎后的粉末,为的是能够吃得时间长一些。现年90岁的郭明耀,是前南峪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回忆起1952年带领乡亲们治山垫地时的不易,老人眼含热泪。他告诉我们,每年麦子黄梢的时候,也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前南峪人就早早起来,提着筐篮去山沟里捡柿盖。那是柿子树结果时落下的又苦又涩的蒂,村里人十分之一的饭食要靠它来补充。到了秋天,山里橡子成熟了,村民们又匆忙去拾橡子,成口袋往家背。十里八乡流传着这么两句话:“面黄肌瘦南峪人,有女不嫁南峪村。”1963年,7天7夜的瓢泼大雨带来了特大洪灾。乡亲们50年代勒紧腰带在山沟里筑成的蓄水坝、防沙坝被冲垮。分散在五六条山坡上,老祖宗留下的4000多棵板栗树、柿子树被连根拔掉2000多棵,剩下的2000多棵也有气无力地趴在了地上。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赵永辉摄“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这是对当时困苦局面的生动写照。大灾大难面前,村党支部紧急召开党员干部会,3天3夜,10多个人除了吃饭没出大队部。党员干部会开完后,又组织村民开展大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已经被洪水冲了个干净,索性来个大翻身,彻底改变以往的穷日子!五年重整河滩地解决吃饭问题,五年植树造林,三年兴修水利,七年治山。一个二十年规划在灾难面前形成了。这是前南峪有史以来第一个治山规划!全村人约定:今后无论有啥变化,谁在台上谁在台下,哪个当干部被撤了职,只要前南峪还在,就要把这个规划坚持下去,爹去世了有儿子,老的干不动了年轻的上。“不管东西南北风,绿化山头不放松”。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当时只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他是会议的记录者,又是规划的形成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仍记得当时全村人那冷峻的表情、刚毅的眼神。洪灾过后一个月,当周边村的群众还沉浸在悲切中时,前南峪村却搭台唱起了大戏。前南峪人用这种方式一扫一个来月的晦气,重新昂起头,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多年以后,当前南峪治山成绩斐然的时候,郭成志找人在景区路边竖起一块石碑,上面刻下朱熹的名言: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他说,几十年来村里人矢志不渝,治山不止,靠的就是这股子劲头。(二)7月1日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前南峪村刚刚落成不久的村史展览室。一幅幅照片,一块块奖牌,记录着前南峪人几十年来治山不止,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光荣业绩。一块展板上,记录下这样的数字:植树造林,栽洋槐3400亩,播油松林500亩。修地造田,修滩地420亩,修果林梯田1480亩,全村耕地面积达到746亩。兴修水利,建成截流5处,修塘坝25座,修防渗渠8400米。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全村10条大沟全部进行治理,总面积8300亩,修建果树坪63400个,坡面集雨水窖150个。郭成志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持续不断修滩植树造林,前南峪的山已全部披上绿装,形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目前,前南峪植被覆盖率已达到94.6%,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治理程度达到99%,山地利用率达到98%。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收到了良好回报,农业连年丰收,果树大面积增产,再加上村里兴办企业的收入,前南峪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很多人认为,前南峪可以停止治山,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享受了。但前南峪人的回答是:时代在前进,治山无止境!村里的化工厂、金属镁厂和冶炼厂,尽管每年能够产生800多万元的收益,但同时也冒出黑烟、流出黑水,污染着环境,与周围的绿水青山极不协调。是持之以恒治山,一张蓝图绘到底,还是贪图眼前利益?前南峪人选择了前者。他们忍痛割爱砍掉三家污染企业,坚持走生态富民之路。目前,前南峪的果木树已近30万棵,尽披绿装的大山,每年能给村里带来上千吨品质优良的板栗,各种干鲜果品的产量还在逐年增加。前南峪与当地供销社联合投资3000万元,办起了板栗加工厂和冷藏库。接着又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出板栗小包装系列产品,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板栗加工销售出口基地。用好“抗大”旧址红色资源和满山苍翠的绿色资源,前南峪开发了38平方公里的“红”“绿”结合生态旅游区,内有人文和自然景观80多处。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抗大”红色观瞻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攀登曲折险峻的练胆峡,享受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还可以在新特优采摘区品尝鲜果,享受来自异国他乡的美味果品。前南峪,以全新的现代化新农村生活拥抱四面八方的来客。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辛和曲折,越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立下愚公志,治山不止的前南峪人坚信,只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宏伟目标就一定能成为美好现实。苍天不负辛勤劳作的人们。2014年,前南峪村集体纯收入308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干鲜果品收入860多万元,板栗加工、蜂蜜加工等工业收入数百万元,人均纯收入10600元。治山,要拿出战天斗地的“拼”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前南峪治山用坏了数以万计的钢钎大锤,仅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就用了一吨半(三)一位游客从村史中了解到这里曾经是荒山秃岭以及村民的贫困后发出惊呼:“现在这里这么美,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愚公之“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万千辛苦仍不改初衷。郭成志说,前南峪的治山规划制定以后,村里人当即就投入了战斗。前南峪人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严冬的考验,尽管凛冽的寒风吹裂了他们的皮肤,坚硬的岩石震破了他们的双手,他们的心却始终是热气腾腾的。为了还原当年辛苦治山的场景,我们找来几位参与向大山开战的劳动者,请他们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郭俊刚,71岁,当年治山时是林业组的组长。郭成金66岁,刘小妮68岁,两个人都是当年“铁姑娘队”的队员。“咋不苦啊,可为了填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就得苦干。”郭俊刚告诉我们,那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苦干。披星戴月,一天四出工。早晨5点,顶着星星下地,8点收工吃饭,然后上工。中午12点收工吃饭,1点半上工。下午6点收工吃饭,晚上7点上工,晚上10点半借着月光回家睡觉。很多时候,中午饭就选在有山泉水的地方支锅做,玉米面饼子是最好的食物,吃得最多的是和着盐、掺着野菜的菜饼子。在坚硬的岩石上用钢钎凿眼,震得手臂发麻,虎口开裂,缠上胶布接着干。修地造田,小推车、手拉车一起上,到十几里远的地方去拉土,拉车人一天18车定额,没人肯落后,全是一路小跑。寒冬腊月,山风刺骨,哈出的气在眼睫毛凝成白霜,可拉车人头顶上总是蒸着一团热气。老支书郭明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伤了腿,却说什么也不下山,人们只好连搀带背把他弄下山。可是,第二天一早,他又一瘸一拐上了山。时任民兵连长的郭成志,在大雨连绵的日子里,率领民兵吃住在离村10里远的南山上,突击播油松。感冒发烧39.2度,喝碗姜汤,咬紧牙关继续挺着干。从17岁就开始上山挑水、背石头的郭成金,后来当了民兵连副连长。她印象最深的是垫肩,“垫肩坏得太快,为了省钱,只好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她说,许多妇女长年累月地背石头,后脑勺上的头发都磨光了,如同“鬼剃头”,这竟成了前南峪妇女的标记。刘小妮印象最深的是“山上托儿所”,“天天背着4岁的儿子上山,我到哪他就跟到哪。”那时候,不管男女老少,有把子力气的都上山。老的垒石头,年轻的搬石头,男的搬大的,女的搬小的。带孩子的妇女就背着孩子上山,托儿所只好建在山上。“当时叫临时托儿所,可这一临时,就临时了四五年。”刘小妮说。就这样,寒来暑往,仅仅绿化荒山就干了十几年。期间,前南峪人用坏的钢钎大锤数以万计,仅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就用了一吨半。在岩石上凿出6万多个大坑,动用74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如果按两米见方垒起来,可以筑造一道从北京到广州的宏伟长城。(四)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与水更是相依相存,治山离不开治水。举村上山植树造林时,挑水是女人们最重要的活计。“铁姑娘队”的队员们,从十几里外挑水上山。山路崎岖,为了防止桶内水洒,她们用树棍绑成十字,压住水面。“有了水,山才有灵性。”7月2日,站在村里修建的浆水川防水坝前,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前南峪属干旱缺水的山区,除去洪水泛滥的年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少雨干旱。树越种越多,路越走越远,不能总是靠挑水啊。千万年来,乱石滚滚的浆水川地下20至30米深处,在一层黑青色的坚硬的岩石上面,有一条地下潜流,它来自山水的蓄积和渗透,水量丰沛。如果把这条地下水流“牵引”到地面,将缓解前南峪的缺水之困。把潜流截住,引水上山。截潜流,首先要清除杂陈的乱石。在平原,开凿一条10米宽、20多米深、100多米长的河渠,不算大工程。可是在浆水川里,大石头摞着小石头,有的还生了根,石头的顽固和强硬超过血肉百倍。前南峪人的骨头却比石头更坚硬。河滩挖开了,潜流找到了。他们在沟底铺上石头并夯实,把沟壁砌上坚石。潜流成了听话的孩子,乖乖地仰望着村民。只要用得着,就通过水泵扬到山上,去滋润那漫山遍野的果树。截潜流解决了缺水问题,但洪水泛滥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1996年大洪水,在损失惨重的氛围中,前南峪独树一帜,受灾不见灾,仍然林茂粮丰。但由于浆水川洪水肆虐,还是冲毁了前南峪附近的一部分路坝。这让前南峪人认识到,治山治水必须有始有终。于是,在2010年初春,经过多年筹备,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修梯次水流工程开始了。郭天林用他从实践中学来的知识,给我们上了一堂水利工程课。为了让浆水川能够抵抗更大的洪水,前南峪人在浆水川两侧修建了两条防水坝。大坝矗立8米高,底部一直插入岩石之下3米,坝体高出河底至少5米,两岸防渗坝相距90米左右。这意味着,浆水川将能抵御瞬时涌入的36000立方米水容量。“就是把1963年和1986年的洪水加起来,也不怕了”。“开干!”随着施工总指挥两个字的动工指令下达,前南峪人在经历了3年1000多个昼夜的艰苦劳动后,一条800米长的梯次水流,流入了太行山一段风光如画的美景之中。治山,要有种勇于创新的“闯”劲——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不同时期的治山理念中,愚公也要用巧劲,要打开山门,请科技进山、人才进山(五)进入7月,前南峪山腰的板栗树上,已经挂满毛茸茸的果实。主管过村里几十年林果的郭俊刚说:“大专家王金章来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王金章的名字,在前南峪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他是前南峪人心目中的科技财神。上个世纪70年代末,前南峪的板栗树已经增加到13000多棵,可是结果子的只有2300多棵,每棵树只产一两公斤。正在石家庄开会的郭成志听说,唐山的迁西、遵化,每棵栗子树能产栗子十几公斤。差距实在太大了,怎么办?打开山门,请科技进山!打听到昌黎有个果树研究所,板栗管理技术过硬,刚当上村支书不久的郭成志便赶往昌黎,找技术、请人才。请人才进山哪有那么容易。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又坐了“冷板凳”。挫折面前,郭成志没有退缩,他三赴昌黎,最终把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的农民技师王金章请到了前南峪。来到前南峪后,王金章走遍了全村72沟、32坡,足迹遍布8300亩山场。“前南峪现有的栗树必须动大手术,第一步就是整形剪枝。”王金章开出药方,改自由生长为实膛修剪,改实生繁殖为优种嫁接,改稀疏种植为适当密植。一帮年轻人跟着王金章上了山。郭成志则做起后勤部长,负责从山下运送一切生活用品,而且和王金章一起吃住在山上。第二年秋天,奇迹出现了:老树还童,新树挂果。修剪过的567棵树平均株产量达到了18.9公斤。村民们惊讶了、信服了,争着请王金章传授技术、帮助剪枝。到1979年冬,全村1万多棵板栗全部修剪完毕,1980年仅板栗收入就增加了近70万元。王金章初试牛刀,就让前南峪人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然而,真正让前南峪人震撼的,是科技在马峪沟南坡治理中发挥的神力。马峪沟南坡是个坡度有五十度、占地近400亩的陡坡。在治山绿化过程中,村里人想当然地采取了和二三十度缓坡一样的治理方法,结果三次治理三次失败,为此损失了近百万元。百思不得其解,村里最后只得请来专家,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改变株间距、行间距,安装排水系统,使排水和灌水结合起来。陡坡终于治住了,前南峪人也终于明白了:不尊重科学,一味蛮干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从此,前南峪人在治山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创新改造。在学习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三个结合”、立体开发沟域综合治理模式:在治理方法上,先上后下、上下结合,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做到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封(山)造(林)管(护)结合。在工程设置上,做到了坡面坑坪结合、梯壕结合、沟内塘坝与固防坝结合。在植被配置方面,根据不同的自然立地条件筛选物种,做到了川道杨柳青结合、沟坡干鲜果结合、山顶松橡槐结合。“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最可贵的是坚定的信念、“挖山不止”的精神。但是,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挖山不止”的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技术,就至关重要了。尊重自然、尊重科技,这是“当代新愚公”最明智的选择。(六)斗转星移,昔日治山的姑娘小伙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沧海桑田,曾经的贫穷已成往事;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草木葱茏。前南峪在发展,外面的世界也在发展。前南峪人所倚重的林果业已经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良品种层出不穷。敢为天下先的前南峪人,感到了发展的危机。要在林果业上“二次创业”!他们把目光转向邢台市的“中澳园艺技术合作项目办公室”。很快,郭成志联系到了这个办公室的中方专家组组长周麦生。“名优特稀”的万邦珍果园就这样建起来了。国内少有、太行山罕见的果树品种纷纷在前南峪安上了自己的“新家”。万邦珍果园里,汇集了乌克兰大樱桃、欧洲榛子、美国凯特杏、澳大利亚秋红油桃等20多个国外名优品种,珍果千姿百态,风景美不胜收。万邦珍果园就像催化剂,激发了前南峪人对果树新品种的热爱。此后,只要有一个适合在我国北方种植的果树新品种出现,前南峪人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种。北方没有的新品种,在前南峪也往往能够找到踪影。如今,走在前南峪的青山绿水间,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国内外优种果树引种示范园区、优种苗木繁育示范园区等遍布山间;滴灌、微喷、管灌、蓄水池、扬水站、积雨水窖、积雨大口井等现代高科技水利设施悄悄“爬”上山头;高标准的水泥浆砌的水平梯田层层叠叠,遍布山腰……通过专家周麦生,前南峪人还了解到,澳大利亚的林果业非常注重新品种培育,他们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对其创新活动往往给予重奖。受到启发,村里每年拿出几百万元用于聘请国内外技术人员治山。他们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26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村里聘请的专家和技术顾问有76名,设立了林果、农技、农产品加工等专题攻关小组,先后培养技术人才410名,其中224名拥有初级或中级技术职称……现在,村里有科技含量的环节越来越多了。住上了楼房的前南峪人,已不再喜欢烟熏火燎用柴草做饭;灌装煤气、液化气,山高路远不方便;欲建沼气池,天气冷的时候不好用。2009年,村里新建的秸秆气化站开始运营。秸秆气化,以山场盛产的果树枝条为原料,在缺氧状态下进行高温热解反应,产生可燃气体,由供气系统送入各户家中。1公斤秸秆产气2立方米,方便环保且费用低廉,实现了“两个人生火,全村人做饭”。治山,要靠带头人干事的“实”劲——当一任干部,就要创百年基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前南峪的百姓说,没有郭成志,就没有今天的前南峪(七)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气候,同样是在太行山区,其他地方还有不少贫困带,为什么前南峪能成为太行山区生态致富的一面旗帜?成为太行山最绿、最富、最美的地方?当一任干部,就要创百年基业——这是郭成志32岁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默默立下的誓言。他与村民们“约法三章”: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关头不退缩、荒山不绿村民不富不收兵。“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郭成志深知,要和村民们一道投身治山致富事业,他这个“当官”的带头不带头,结果大不一样。打眼放炮,他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上去排险。拉土垫地,别人一天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截潜流,修水渠,寒冬腊月,他第一个冲下沟底……起早贪黑,饥饱无常。渐渐地,郭成志患上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为了不耽误劳动,他总是头天晚上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上喝。这中药一喝就是4年多,光输液瓶子就换了十几个。算起来,从当民兵连长开始,郭成志已经当了近半个世纪的村干部。妻子玉金说,自从做了这个“官”,老头子就没沾过公家一点便宜。为村里办事、找人,他全国各地跑,为了省钱,住大车店,睡候车室,忍饥挨饿成了家常便饭。村里办企业,赶上搞股份制,考虑到他的辛苦和贡献,有人劝他占大股。他斩钉截铁地说,办企业是为了全体村民的利益,“我绝不能占一丝一毫股份。”在前南峪村集体账面上,从千到万,每年有十几笔“来源不明”的资金进账。外人虽看不懂,可村会计却了然于心。这些钱是本该由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坚持不要,全部上交村集体。自从1986年当上浆水镇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钱也没领过。村里3家企业都请他当董事长,按规定月工资6500元,他分文不取,全部归集体。近30年来,他坚辞的款项就有300多万元。有人说郭成志傻,该拿的钱都不要。但郭成志的“傻”却有他的道理:我干着党的活,领着党的工资,再从村里拿钱,群众会怎么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郭成志用实际行动,展示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村干部的优良品德。在他的带领下,村领导班子团结一心,踏踏实实为村民办事,为治山出力。每次党支部换届选举,郭成志得票率都在98%以上。他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城乡一体化功勋人物、全国新农村建设优秀村官等荣誉。2003年年届六旬,郭成志主动要求退下来。全村113名党员,除他本人外,都坚决不赞成。经县乡党委反复做工作,他担任了村党委第一书记职务。(八)与郭成志接触多了,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有着坚韧性格、创新品质的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是他几十年来不断获得成绩的“秘笈”。17岁那年,郭成志因父亲去世而被迫辍学,作为村里第一位中专生,离开石家庄的前一天,他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时任村支书郭明耀就此认定,这是个爱学习、肯动脑子的少年,将来定能为村里人干更多的事。郭成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担任村干部后,他勇于创新,奋力争先,力求全村各项事业都走在全县前列。1975年,郭成志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使他有机会去邯郸学习谷子套种玉米技术。他并没有照搬经验,而是根据山区实际,改良种植方法,四垄谷子套种一垄玉米,把玉米株数适当减稀,获得了大丰收。坚持治山,率先发展经济沟,前南峪人的收入成倍增长,村集体收入第一次突破百万元。富起来的前南峪人听说邻村有了电视,在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厂家买回一批环宇牌电视机,集体补一半,个人承担一半,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那时,全浆水镇也只有3台电视机。紧接着,前南峪又建成了山区第一个电话村。全县第一个用电村,第一个通自来水村,第一个秸秆气化村,第一个互联网村,第一个监控全覆盖村……这么多“第一个”,都充分展示着郭成志富有远见、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卖果子到“售”风景,是前南峪“二次创业”过程中的一个大手笔。而这,也来源于郭成志的一次外出开会的收获。那时,国内生态旅游业刚刚兴起,当郭成志听说看看生态风景也要收门票时,就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回村后就与村民们商量,加快了风景区的建设。现在,生态旅游每年都能给村集体带来丰厚的收入。村民们都说,如果没有郭成志的提议,可能生态旅游要推迟发展七八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前南峪村集体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通往省道的旅游专线公路,招商投资1.7亿多元开发的太行山前南峪旅游度假中心项目正在建设。“未来五年内,计划把前南峪建成邢台市旅游中心,旅游公司要上市。把浆水、前南峪农副产品打造成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到2020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接受采访时,已经71岁的郭成志仍雄心勃勃。群雁高飞头雁领。以郭成志为代表的前南峪村“新愚公”们,志存高远、怀抱梦想,双脚却牢牢扎根在太行山上。前南峪巨变靠的是愚公精神,河北绿色崛起更需要愚公精神!时代呼唤“新愚公”,时代也必将造就更多的“新愚公”!(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马彦铭 赵红梅)
【太行山上新愚公 前南峪治山记[加油啊]】半个多世纪以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前南峪村,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奔小康的前南峪道路。2014年,前南峪村集体纯收入308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O网页链接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河北最具权威和影响力新闻门户网站。
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头条号
欢迎订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头条号,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市民互动平台!
邯郸人通过这个窗口看世界,世界通过这扇窗看邯郸。
石家庄交通广播。在石家庄开车听自己的交通广播
集求助互助于一体的平台,难事、烦事、想圆梦都可找河青帮帮帮。
易车购物10万买豪车 新劲炫ASX等你询底价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涞水县气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