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冷和热是痛觉吗应该用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阴和阳是冷和热,阴阳力就是冷热力
来源:网络&&资讯摘录
现实问题:有段小品中唱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不能倒过来。但是现代人还真是把黑白给颠倒了--晚上操劳,白天睡觉。&天道&可以这样违背吗?董草原解答:《黄帝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什么意思?天道不可违背。咱们先看一看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太阳和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两股力量,放到太极图里就用一黑一白两种颜色来表示。黑色代表了幽暗、沉静,是阴;白色正好相反,是发光,发热的,就是阳。太阳是阳,阴是什么呢?是地球。真是再简单不过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古人看问题没有那么复杂,他首先察觉到的阴阳是什么呢?就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太阳的光照角度决定了地球的白天和黑夜。天生阳,地生阴。天指太阳,地指大地。很明显,阴和阳就是指冷和热,冷、热就是两种不同的自然力。有了这两种自然力的作用才会有世界万物的生命现象。而在这两种自然力中,以阳为主。所以古人很崇拜太阳。直至今天还有人在研究古代的太阳神崇拜和太阳文化之传说,一些文化最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太阳神。因为只有太阳的光热照在地面之上,才有光明,才有温暖。到了晚上呢,太阳运行到另一个角度,照不到地面了,天就黑了,而且要比白天冷。白天和黑夜不断地轮换,阴和阳也不停地转换,冷和热也要不停地转换。关键问题是阴为黑色,那么夜晚为黑色,黑色又为幽暗沉静,我们就可以知道生命一定要在沉静休眠的时候静养。好比弹簧收回,恢复的状态,而你偏偏不让它收回,后果是什么自然就明白了。很多人说阴阳不太好明白,其实明白冷热就行,阴和阳就是冷和热,阴阳力就是冷热力。
本文的所有图、文等著作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DD21]
文章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更方便、赶快行动吧!
在这里说说您分享的原因吧 !
还可以输入99个字
2017 Daidaichuanch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代代传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2
每日:9:00-21:00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悲伤表达_小宗师摘要:悲伤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从本质上说悲伤是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这一情感,人们经常将它隐喻化。在这一概念化过程中,概念隐喻和转喻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悲伤”情感的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对应的概念表达,这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关键词:概念隐喻转喻悲伤1.引言情感是人的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但它们是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隐喻化,这样更容易被人所理解和感受。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和情感相互影响,因此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体系,我们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情感概念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以便分析情感概念隐喻化的过程。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中“悲伤”的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语言中“悲伤”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及表达方式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试图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这一情感隐喻概念系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对各种概念隐喻和转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和转喻的实质。2.概念隐喻和转喻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隐喻概念,也就是隐喻化(metaphorization),是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 (Lakoff & Johnson 1980:5),作为始源域的“它类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该类事物”往往是人们陌生的、抽象的东西。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类型:(1)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类概念。(2)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表达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这类隐喻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关系。(3)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指用表示实体的词来表示某一抽象概念。本体隐喻又可分出“实体和物质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s),“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等(束定芳,)。与隐喻一样,转喻也是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机制。Lakoff 和Turner认为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同一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外一个范畴,这样后者就得到凸显。人们在表达情感时经常根据情感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来对情感进行描述,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是伴随情感而产生的,它们构成了对情感进行转喻认知的生理基础。于是K?vecses 和Lakoff()提出了一般的转喻原则(metonymic principle):“身体的反应代表情感”(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n emotion stand for the emotion),它常用于定义情感,是英、汉语中情感隐喻机制最为基本的构筑原则。在生活中,我们就是依靠概念隐喻和转喻来理解抽象的情感表达的。3.英汉“悲伤”表达的共性和个性3.1英汉“悲伤”表达的共性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心理状态和许多相同的生活经历,因此不同民族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形成共同文化语义,因此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隐喻。英汉语中有许多相同的悲伤隐喻和转喻,它们体现了情感隐喻和转喻的普遍性。3.1.1悲伤的隐喻1、“悲伤是下”(Sadness is down)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数抽象概念,包括时间、情感等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在汉语、英语中,常用空间方位词如上、下、高、低来隐喻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研究,英语中有“悲伤是下”这个概念隐喻认知模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如下:(1) I am sorry I
I was feeling down for some reason.(2) He fell into depression.(3) I feel low when the post arrived and there was no letter from my wife.(4) His spirits fell at the bad news.“悲伤是下”这个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达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据可循的。因为我们的心理感情与方位感紧密相联。当我们悲伤时,感觉身体就像被石头压抑着,表现出双肩下垂、脑袋耷拉,所以悲伤通常和方位“下”有关。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5) 他萎靡不振。(6) 这几天他情绪低落。(7) 这消息简直让他的心跌到谷底。上述三个例子中的萎靡不振、低落和跌到谷底表现了“低”的感觉。可见,汉语中空间隐喻“悲伤是下”也是与人的身体经验密切相关的。这证实了不同民族也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思维。2、“悲伤是黑暗” (Sadness is dark)不同的颜色各有寓意,通常冷色调令人心情忧郁或平静。英语中常用“黑色”或“灰色”来表达悲伤,因此就形成了概念隐喻“悲伤是黑暗”,例如:(8) He is in a dark mood.(9) The news of defeat makes her feel very gloomy.(10) The future looks pretty dismal.上述例子中使用了dark、gloomy和dismal这些词来表达悲伤,这是因为人们在经历情感体验时,体内温度会升高或下降,人的脸色也有相应的变化。当人们悲伤时,血流不畅,脸色会变暗。因此,人们以“暗淡”、“灰黑色”等具体感觉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悲伤概念。共同的感知体验使汉语也用暗淡的颜色来表达悲伤,例如:(11) 他今天毫无神采。(12) 小高最近心情不好,脸色暗淡无光,失去往日的神采。(13) 他黯然神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3、“悲伤是容器里的液体”(Sadness is the fluid in a container)容器隐喻是典型的本体隐喻,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情感体验的主体人体就是一个容器,它有内外之分,皮肤作为分界面将它与外界隔开。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把“身体看成容器,而把容器中的物质看作情感,并用盛载物质的多寡来表达情感程度的高低”(Lakoff & Johnson 1980: 29)。当人们把容器概念映射到情感这一抽象的领域时,便有了“情感是容器中的液体”的隐喻概念。英语中有如下的表达:(14) He brimmed over with sorrow when she left him.(15) They were immersed in sorrow.(16) She poured out her sorrow to her mother.(17) Don‘t dam up your sadness.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悲伤被当作容器中的液体,众所周知当液体没有超出容器限度时,液体不会流出,反之,液体就会倾泻出来或是被抑制流出。悲伤也是如此,当悲伤超出人体的承受限度时,人们或是发泄出来,或是克制它的发泄,于是便有了poured out her sorrow 和dam up your sadness这样的表达。在汉语中,悲伤也常被看作容器中的液体,但与英语不同的是,在英语中人体是容器,而在汉语中,人们把心看做承载悲伤的容器。例如:(18) 一股莫名的忧愁涌上他的心头。(19) 他心中充满伤悲。(20) 他满腹忧伤,无法排泄。4、“悲伤是寒冷”(Sadness is cold)冷和热是人体感官对温度的直接体验。温度的下降不仅给身体带来不适,也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共同的体验使英汉语中常把“寒冷”与悲伤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于是英汉语中都有“悲伤是寒冷”的概念隐喻,如:(21) The unpleasant news cast a chill over the gathering.(22) My misconception of her purpose cast a damp over her spirits.?(23) 他盼来盼去盼得个透心凉。(24) 他最近的所作所为令人心寒。上述例子分别使用了chill、damp、凉、寒这四个词表达人悲伤的情感。5、“悲伤是一种力量”(Sadness is a natural or physical force)。众所周知,当力附加于人的身体时往往可以被具体地感知,不同的民族对这种外界力量都具有相似的体验。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隐喻表达,例如:(25) Waves of depression came over him.(26) That is a terrible blow.(27) 她被忧伤折磨的日渐憔悴。(28) 悲伤侵蚀了他的整个心灵,他再也摆脱不了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英汉民族都将悲伤的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自然或物理力上,以此来隐喻悲伤的情感。3.1.2 悲伤的转喻情感不仅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生理反应。Lakoff 指出,英语中常用处于某种感情或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感情。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使英汉语表达悲伤的转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身体的反应代表悲伤”(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adness stand for sadness),一方面,哭泣是这种生理行为变化的典型特征,例如:(29) He nearly sobbed his heart out when hearing his girlfriend die.(30) She burst into tears when she heard the terrible news.(31) 闻听哥哥去世的噩耗,他按捺不住悲痛的心情放声大哭起来。(32) 百余年辛苦经营的圆明园,毁于一旦,更是令人椎心泣血的莫大恨事。另一方面,英汉语都用脸色的变化以及沉默来表达。例如:(33) Her face turned grey with great sorrow.(34) He has become even more reticent since the tragedy happened last year.(34) 经历了这场变故后,她脸色灰暗,神情凄楚。(36) 自从老伴去世后,忧伤让她变得更加沉默不语了。3.2英汉“悲伤”表达的个性受各自文化模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影响,英汉语中也存在着 “悲伤” 隐喻表达的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文化模式是指人们在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时所存在的条件以及人们生活的方式。而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身体实践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英汉语不同的文化风俗,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世界观,在具体表达“悲伤”时,体现出不同的个性来。首先,英语中有“悲伤是蓝色”(Sadness is blue)的隐喻概念,而汉语中没有这样的隐喻概念,例如:(37) She looks blue today.(38) Paul was in blue mood.“blue”一词原表示蓝调音乐,源自于美国南部黑人中抑郁难忘的爵士曲调,后来经隐喻投射到情感领域,表达人悲伤的感情。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沉淀导致不同的文化心理因素,所以汉语里没有这一隐喻概念。其次,与英语不同的是,在汉语中,表示“悲伤”的隐喻词语常和心、肠相联系,而说英语的民族认为肝脏等器官和人的情绪毫无关系。如:(39) 她听了这消息后,肝肠寸断。(40) 得知女儿在车祸中丧生,她心如刀绞,难过得晕了过去。在这些例子中用了“肠”、“心”等隐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情绪变化常和人的具体器官相联系,这是受中医理论影响的结果。中医理论认为器官和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因此汉语采用人体器官来隐喻情感的变化。最后,英汉中概念转喻的不同在于,汉语中侧重于用脸色的变化,眼以及眉毛来表达悲伤的情感,但在英语中,眉毛不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汉语中的表达如:(41) 小娟肯定遇到了什么伤心的事,整天愁眉苦脸/紧皱/不展。4. 结论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悲伤表达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语言的悲伤隐喻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悲伤表达的共性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人类共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基础必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而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又构成了不同民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思维的基础,而英汉悲伤表达的异同则源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对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因此,即便使用的是同一始源域,两种语言所强调的侧面或细节也不尽相同。◆参考文献:[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3] 陈文萃. 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广西社会科学[J]. 2004年第1期,总第103期.[4] 李静莹. 文化模式中悲伤隐喻的认知解读,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J]. 2008年第3期.[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6] 田玉. 英汉语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 第3卷第2期. 2008年6月.[7] 张辉. 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 外国语[J]. 2000年第5期,总第129期.[8] 周红. 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J]. 第17卷第3期. 2001年5月.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分页下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和热大班教案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