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ive inaspinal of londonn这句话哪里错了

东伦敦的亚文化是怎样的?
有人说历史上它是伦敦犯罪率最高的区域,也有人讲它是伦敦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统一回复:看到知乎日报上有很多留言认为我这就是在自己意淫,把自己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我确实是抱着怀念的心态,而不是科普的心态来写的。这篇文章能被大家喜欢,也恰恰证明了它的大众性(没什么深度)。谢谢大家的建议与指正,我也学到了许多。--------本人居英将近八年,在一个挨在伦敦东边,叫做埃塞克斯(Essex)的郡住了六年。我在这里深深的感受到了东伦敦的魅力。我先解释下为什么东伦敦的魅力没有办法在东伦敦找到,反而要在近似伦敦郊区的埃塞克斯郡里体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做7 UP(不是七喜,)。里面找了十一个七岁小孩,每七年做一次访谈,直到他们都年过花甲......片子是1964年拍的,所以这些孩子都是1957年生的,现在就是大爷大妈了。不过这些大爷大妈倒是承载了很多英国正在逐渐消逝的文化的记忆。这部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小孩叫Tony,最开始他的梦想是做骑马师,后来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Tony就是一名典型的东伦敦人。我之所以找这么老的参考是因为题主说的所谓的东伦敦亚文化,要从新老东伦敦人两个方面谈起。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土生土长在East End of London的Tony,对东伦敦有着那么多美好记忆的他,竟然舍得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举家搬到埃塞克斯郡。表面上看起来是搬到了大房子,生活质量变好了,但其实那是被大环境压迫下必须做的选择,当时很多东伦敦人都是不想放弃的。包括Tony在纪录片里也表达了他对曾经的生活方式的不舍与无奈。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移民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作紧张。一个是伦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太过迅速,不得不开始把贫穷的东伦敦加入发展。大家想想伦敦奥运会的主会场为什么修在了Stratford---一个东伦敦著名地标,就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这也造成了问题,当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拔地而起,东伦敦人开始失去了他们曾经喝酒看球的生活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没地儿住了。于是他们就全搬到了还是荒郊僻壤没人住的埃塞克斯。据我了解,35-55岁左右的埃塞克斯人,百分之七八十他们小时候或者他们的父母都是来自于Shoreditch之类的典型东伦敦地区。所以埃塞克斯这个地方的中老年人的消遣和生活状态基本上还原了当时东伦敦人的样貌。东伦敦地图。这片统称Hackney。东伦敦地图。这片统称Hackney。东伦敦黑帮斗殴挺严重的,不过现在基本上都是有色人种,以前都是白人。东伦敦黑帮斗殴挺严重的,不过现在基本上都是有色人种,以前都是白人。东伦敦还是挺穷的,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政府救济房(council house)。东伦敦还是挺穷的,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政府救济房(council house)。现在的东伦敦。现在的东伦敦。口音口音是感受一个地区文化的很重要的一点。很多人认为Cockney是伦敦音,其实伦敦没有什么统一的口音,很杂的,Cockney一般就是指东伦敦工人阶层的口音。除了《两杆大烟枪》,想了解东伦敦口音还可以看BBC长寿肥皂剧《Eastender》,看名字就知道是讲东伦敦人的故事了。虽然此剧剧情拖沓狗血,不过在细节和氛围方面非常贴切的体现了东伦敦人的生活状态。这五年间,本人每天耳熏目染的就是这样的口音。因为所谓的Essex口音,不过就是更土更糙一点儿的Cockney口音。我来简单教几个Cockney口音比较显著的特征,首先就是吞音,t和h吞的最多。比如Water就是'waer',Holiday基本上就是'oliday'。有人疑惑了,如果是th连用怎么办?Th在一起的发音基本发F的音,比如Think就会发成‘fink’的音。够土吧?还有就是a的音一般都发成o,比如刚刚教的Water,正宗的cockney读法是'woer'。再比如暴躁的东伦敦小青年们最喜欢在挑衅的时候说的‘What?!’ 发音也是'whot'。英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Cheers,虽然有干杯的意思,在英国常做谢谢的口语说法。其实这个最早是东伦敦人在用,不过现在很多英国人都这么说了。Mate = 朋友, 哥们,伙伴。基本上就像是美国人说的dude用法。(大家如果按照我说的把t的发音吞下,mae,更正宗。)关于这个单词,我和我们老师讨论过,我们老师说我的口音已经算是外国人里很本土的了,但是有一点最能暴露我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就是这个单词的用法。注意,不是发音,而是用法。我承认,我就是瞎用。除了类似“Cheers mate”之类的短句,我的用法基本上就是美式用法,不过是把dude换成了mate。虽然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东伦敦人听起来是啼笑皆非的。这证明mate和dude还是不一样的。而我暂时还没有研究出来到底要怎么用。Safe = 靠谱。老东伦敦人是不会说的,年轻东伦敦小混混喜欢说。Sorted = 靠谱。老东伦敦人也喜欢说。Well = 非常。把well当very用这是个非常典型新式东伦敦的用法。“She's well fit.” = 她真正点。Have it = 真的好难翻译,类似enjoy it,但是带了很多东伦敦人比较aggressive的特性。正宗的发音是'av it',我见过一个东伦敦中年男人把这四个字母印在T恤上穿,真的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话。Fag = 香烟。虽然在美国是句骂人话。我有一次去西伦敦,非常posh的Richmond地区(街道干净,街上的餐馆都倡导健康饮食,和东伦敦完全是两回事),在地铁站门口一英国女人和我借火机的时候,我用了fag这词。那女的操着Surrey口音问我你刚刚说什么?我立马使用了cigarette。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很多骂人话,不过大部分已经是全英都在用了,没什么东伦敦特色。PS1. 推荐大家看《The Only Way Is Essex》,虽然此剧已经是英国真人秀历史上最狗血最X蛋没有之一的剧了,但是口音绝对正宗,因为真的太土了(在此,我劝告盲目崇拜Cockney口音的各位,还是就讲讲Estuary English吧)。《Made In Chelsea》和TOWIE是一样的狗血真人秀,不过讲的是西伦敦,可以对比来看。2. 还有一则生活观察,就是我发现基本上英国百分之八十的博彩类广告都是东伦敦口音配音。因为东伦敦人确实相对来说更热衷于赌马赌球。足球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词叫hooligan吧,足球流氓。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hooligan很出名,那是因为他们的球队出名。真真正正流氓到骨子里,打架不要命的hooligan们都混迹于Millwall FC的球迷里。尽管这是一支来自于南伦敦的球队,他们代表的流氓精神和东伦敦所拥有的很像,这个精神基本上就是所谓的东伦敦亚文化的精髓所在。是的,真正的hooligan没有人喜欢他们,除了他们自己。(请注意上图hooligan们的穿着和打扮,帽衫,颜色鲜艳的Polo衫,Harrington外套, 平头。)是的,真正的hooligan没有人喜欢他们,除了他们自己。(请注意上图hooligan们的穿着和打扮,帽衫,颜色鲜艳的Polo衫,Harrington外套, 平头。)当然,大部分东伦敦人民支持的球队当之无愧的是西汉姆!因为这个球队是东伦敦人民的文化和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西汉姆的流氓球迷们虽然没有米尔沃的那么狠,但也算是很能打的。作为一个车迷我表示一般都不敢跟同学说我支持什么球队,因为同学们会亮出他们闪亮的印着WHU (West Ham United) 的金戒指,随时要砸我。我说他们流氓,不是说他们是无业游民之类的混子,就真的是会为了“爱国(英格兰)”和“捍卫球队”之类的原因随意打人的流氓。我其实对西汉姆的历史了解不多,但我知道西汉姆这支球队在老牌东伦敦人心里是信仰一样的东西。而且算是老东伦敦亚文化很有代表性的元素。西汉姆球迷。有意思的是,这张照片是在西汉姆和我上面提到的米尔沃对踢的时候拍的。真想现场感受下这两支球队球迷间的较量啊。西汉姆球迷。有意思的是,这张照片是在西汉姆和我上面提到的米尔沃对踢的时候拍的。真想现场感受下这两支球队球迷间的较量啊。PS一下,现在西汉姆的赞助商是马丁靴(Dr Martens),哈哈。两个光头党朋克文化元素的代表性结合。Skinhead & Mods (曾经的东伦敦)维基链接在此: & 大家看完以上两个维基链接,我基本上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不过中文维基很多地方其实我都并不认同,建议有英文能力的各位看英文版。讨论史实我比较弱,我就叨叨些文艺的东西吧。 这部电影,活灵活现的再现了光头党的魅力。也非常写实的还原了当时光头党们面对的社会问题(撒切尔的右倾政权&移民)。除了口音有点不够给力以外,简直是完美。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个角色叫Smells(上图右一),她的打扮大家可能看不懂,因为和光头党和朋克基本上就是两码事儿。但是确实是属于那个时代和那个音乐圈子的(就是所谓的后性手枪时代吧)。就算在英国,哥特朋克也是很小众的,代表乐队有Bauhaus和Siouxsie and Banshees 音乐人有Boy George和Peter Murphy。这类音乐直接导致了后朋克和新浪潮音乐的产生。我曾经一度以为光头党灭绝了,直到我去看了一次Cockney Reject(老牌东伦敦朋克乐队)的现场,我看到了和这部电影里打扮几乎一模一样的各个年龄层的光头党们和彩色鸡冠头朋克们。我必须承认,乐队还没出来我就哭了。 献歌一首,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上面提到的have it是什么意思的话。 这首歌是写给米尔沃球迷的,是我听过的光头党朋克里很正宗的一个乐队写的。歌词很简单,基本上就是脏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光头党朋克的魅力。细心人的或许会意识到站在中间的光头青年身上的衣服是纳粹标志。其实光头党的文化并不局限于东伦敦这个地方,在柏林墙倒塌前,走在柏林的街上,你若遇见光头党朋克,注意要绕道。(我发现光头党们要么是种族偏激,要么是政治偏激。一帮来自工人阶层的社会上最左翼的年轻人,却有着极右的思想。挺有意思。)细心人的或许会意识到站在中间的光头青年身上的衣服是纳粹标志。其实光头党的文化并不局限于东伦敦这个地方,在柏林墙倒塌前,走在柏林的街上,你若遇见光头党朋克,注意要绕道。(我发现光头党们要么是种族偏激,要么是政治偏激。一帮来自工人阶层的社会上最左翼的年轻人,却有着极右的思想。挺有意思。)这就是英格兰 这是上面那部电影的电视剧续集,里面人物的打扮偏Mods。第二季就是完全Mods了。Mods还是不少的,尤其是The Who还有Oasis的乐迷们,非常正宗的Mods。我同学的父亲至今家里还收藏着Mods们最爱的摩托车(scooter)。真的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啊!或许大家有没有好奇,为什么明明是讲光头党的故事,却能被冠上“This is England”这么大的帽子?如果大家对英国的印象只是绅士,保守,擅长讽刺,有下午茶强迫症状之类的话,那就太狭隘了。在我心里,东伦敦,就是最英格兰的地方。不是因为他们身上象征着英格兰人特点,而是他们最爱英格兰,他们能在英格兰这个符号里找到民族归属感。大家看到旗子上的铁锤应该能猜出来是西汉姆球迷吧。大家看到旗子上的铁锤应该能猜出来是西汉姆球迷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缩写,WASP,是用来形容典型白人的。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追溯起来,盎格鲁撒克逊人最早就是在埃塞克斯这个地方着陆的,生息繁衍至今。我有一个同学的姓氏是Godsafe,这个是我见过最最最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姓氏了,因为这个姓氏来源是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人说的就是古英语。而这种典型古英语姓氏,在埃塞克斯,肯特,大伦敦这些区域,相较于别的地方来说还是更多一点(当然了,我指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现在的英国人和英语其实算是诺曼,日耳曼,凯尔特,维京,各种民族的大混血。盎格鲁撒克逊人才算是最正宗的英国人。所以可能因为血统的原因,本能的对英格兰这个‘民族’比较有文化归属感,而且比较排外吧。光头党们除了玩朋克,还玩Ska。Ska又是另外一个有着可以写一本书的文化传统的音乐流派。我实在是不想赘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他们也很东伦敦就行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听:The Specials, Bad Manners, The Selecter等乐队。光头党们除了玩朋克,还玩Ska。Ska又是另外一个有着可以写一本书的文化传统的音乐流派。我实在是不想赘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他们也很东伦敦就行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听:The Specials, Bad Manners, The Selecter等乐队。如果说Ben Sherman和Fred Perry是光头党朋克小青年们的最爱,那么Lonsdale就是东伦敦Ska小青年们的最爱。如果说Ben Sherman和Fred Perry是光头党朋克小青年们的最爱,那么Lonsdale就是东伦敦Ska小青年们的最爱。Chav & Hipster (现在的东伦敦)维基链接: 没有中文版,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翻译或者解释,这是非常微妙独特的一种东伦敦亚文化。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放很多真实的图,让大家感受一下那个气氛。(我能预测到很多人会对我说,你说的不是亚文化就是stereotype。我只想说,让我带你去东伦敦最穷的地方逛一圈吧。)Hoodie也就是帽衫,是East London Chav最最最有代表性的服饰。Hoodie也就是帽衫,是East London Chav最最最有代表性的服饰。看到这张图已经笑疯了。Innit和proper跟我之前提到的safe都是东伦敦流氓最爱说的口语。到了这个地步,我已经翻译无能了。Innit基本上就是黑人嘻哈风的那种yeah? ok? alright? ain't it?之类感觉的。Proper的意思是适当的,好的。看到这张图已经笑疯了。Innit和proper跟我之前提到的safe都是东伦敦流氓最爱说的口语。到了这个地步,我已经翻译无能了。Innit基本上就是黑人嘻哈风的那种yeah? ok? alright? ain't it?之类感觉的。Proper的意思是适当的,好的。伦敦朋克乐队性手枪的主唱Johnny Rotten非常旧东伦敦,他的新乐队Public Image Ltd.里有一首歌,开头他是这样操着一口正宗的cockney口音说的“My name is John, I was born in London. This is my culture, I'm no vulture.”,这句话让我感动很久,这就是文化归属感。还有首歌里,他的歌词重复性的用了proper这个词。所以我觉得proper这个词是旧东伦敦人在新东伦敦人身上的一个为数不多的延续。挑衅的手势。挑衅的手势。女Chav---Chavette女Chav---Chavette这首祈祷文虽然是来搞笑的,但这首祈祷文虽然是来搞笑的,但却是Chav文化的精髓,也是现在东伦敦亚文化一些标志性的象征吧。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哭了。虽然只是个夜店为DJ们搞得的噱头。但是,还是不免把曾经的东伦敦和现在的东伦敦放在一起比较啊。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哭了。虽然只是个夜店为DJ们搞得的噱头。但是,还是不免把曾经的东伦敦和现在的东伦敦放在一起比较啊。什么是Hipster,让我用两张图为你解释:Hipster就是潮人。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东伦敦(尤其是Shoreditch,Hoxton和Dalston)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Hipster。可能是因为东伦敦这个地方很年轻,没有定型,所以年轻人喜欢在这边。我去Shoreditch就是为了吃。我喜欢吃印度菜也喜欢吃Kebab (我说的不是路边快餐,是正宗的地中海土耳其Kebab)Shoreditch, White Chaple附近特别多这样的餐馆,Hoxton还有很多不错的越南餐馆,也挺地道。可是每次去这些地方,我总是能碰见Hipster,他们就爱扎堆东伦敦。我是看这帮艺术生就烦,不知道为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Brick Lane。除了成堆成堆的印巴餐馆,就是成堆成堆的复古集市和各种潮人,还有各种炫目的涂鸦,艺术性极高。非常集中体现了东伦敦亚文化里的“新”这个概念,新新人类和移民。东伦敦Hipster,我不多说了,继续用图感受吧:最后,题主对东伦敦的治安表示了疑虑。我得切题,把这事儿回答一下。题主可以去看看一个叫《街区大作战》的电影,虽然电影内容和移民没任何关系,但是里面体现的文化,可能就是题主好奇的。很多黑色,棕色人种都生活在我在最开始说的政府福利房(council house)里面。或许贫穷就意味着动乱吧,意味着不好的治安。但是在我眼里他们就是kids,我不觉得他们是威胁性的存在,只是社会的产物罢了。无知,喜欢以暴力解决问题,家庭关系破裂。其实也挺可怜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伦敦暴乱,就是这群人搞起来的。百分之三十是因为失学又失业,对社会充满仇恨,才上街砸抢。百分之七十就是瞎凑热闹。了解不多,到此打住。(而且他们不是东伦敦的亚文化,而是伦敦贫穷地区的亚文化。)了解不多,到此打住。(而且他们不是东伦敦的亚文化,而是伦敦贫穷地区的亚文化。)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怀念一下真正的Skinhead吧。顺便,也对比一下,现在的hipster是如何拙劣的模仿当时的情怀的。瞅着挺闹心的。-----花了五个小时写完这篇,屁股都坐麻了。我的动机主要就是想说一声:旅游景点不是亚文化,谢谢。所以才如此费心费力把我心目中逝去的和如今的东伦敦展现给大家。
咦没人回答?那我抛砖引玉一下。我住在algate east附近两年了,别人问我住哪里,我一般都说east london。这里也就是传说中开膛手杰克作案的区域,想想就够乱。不过开膛手杰克的影子,你只能在旅游的噱头中看到了,这边有一家小店提供walking tour哈哈。比起伦敦中心区的闹市和西区的高大上,东区显然就不上档次了。西区有hyde park,green park,白金汉宫,利兹酒店,希尔顿酒店,harrods百货,fortnum mason,自然历史博物馆,V&A美术馆和各种富丽堂皇的arcade,一看就是富人住的地方。再看看我住的地方......满街都是穷人,地铁站四个出口三个有要饭的,大片的绿地是没有的,有个小小的altab ali park。看到没,绿的那个,就这么小。不过它就是white chapel原址,原本的教堂在二战中被炸毁。豪华酒店和高档百货是没有的,皇家建筑好像也是没有的,只有菜市场没有arcade,还有一个小小的white chapel gallery就在algate east站的出口。去看过一次,有个灯管和镜子构成的无尽的梯子的展品深得我心,其他看不懂啊妈妈。主要展现代艺术为主,免费,有餐厅,不好吃。但我不是说这里差,我很爱这里的市井气息。东伦敦现在以穆斯林闻名。地图右上角的east london mosque就在我家旁边 (再说就暴露具体坐标了orz),隔个十天半月的就会有一次集会还是啥的,整个个区域都能听到他们低沉的吟唱(很巧的是现在就在唱11月5号周三中午12:46),街上都是带白帽子的男人,和黑袍子的女人。有一家北方餐馆羊肉串和醋溜白菜我很喜欢,叫老地方,往那边走的话可以穿越一片阿三市集,买布料啊衣服啊鞋子什么的。白天走过去都是关着的,只有几家开着,街上的摊子也没人,还有看起来像买街边小食的。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时间活动,也许是夜市吧。曾经在vernon sq附近看到过一片穆斯林的住宅区,白天都闭店,不造他们都什么时候营业啊。地图上地铁站以北那条commercial st一直走你就到了brick lane。太著名的地方了。有很多的古着店和market,唱片店,鲜花市场,还有bansky的涂鸦。具体的古着店请网上搜一搜攻略,在此推荐sunday-up market,每周日开的,荟萃了各种亚洲食物摊子,有大阪烧,烤鸡串,pulled beef,咖喱,肉包子,土耳其烤肉,鲜榨果汁,crepes,cupcake,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都好吃哭了,跟个大食堂一样,一定要提前取好现金,20镑我和男朋友吃到饱。在brick lane你才真正见识伦敦的活力,接地气,充满创造力,包容万象,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和谐的杂糅在一起。再往西边走一点就是伦敦著名金融地标小黄瓜,东区有一片地方是作为金融城来开发的,如果你从blackfriars坐火车(这是我觉得最美的火车站),望出去就可以看到那些由玻璃幕墙组成的高楼群,最显眼当然是shard。这是东区才有的风景,市中心和西区都是看不到这么新又这么高的都市建筑的。图片是google找的,图一是shard,图二是小黄瓜,图三片下方银白色一条那个是车站,上方就是金融城了。algate站附近你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金融城的气息。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可以看到无数白领从地铁鱼贯而出,拿着咖啡或报纸,目之所及都是黑麻麻的西装。晚上,尤其是friday night,白领们会成群结队的去喝一杯(其实不光白领所有人都会),所以9点过后的街上满是拿着酒瓶勾肩搭背乱穿马路的人。晚上很多醉鬼的地方哪里都是很乱的,不光东伦敦,即便是covent garden我也会快步低头走开。有次在家附近被醉鬼搭讪,还看到在办公楼门口随地尿尿的白领,才8点就喝成这样了orzzz这里和高大上有点联系的应该就是whitechapel bell foundry了。这是一个铸钟厂,听说女王来过,盛况空前,大本钟就是这里造的。嘛~反正都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经历过的就是每天经过它灰蒙蒙的玻璃去上学。想哪天去参观看看,结果tour的排期少之又少,一点都不能说走就走,哼!全程90分钟,说明里面还是相当大的。官网这边:英国的第一家猫猫咖啡厅也开在东伦敦,叫lady dinah's cat emporium。都是收容的流浪猫,没有什么名贵品种。不过猫猫的舒适和福利甚至高于顾客需求,这点我很喜欢。去过一次北京的猫猫咖啡馆,被里面店员和顾客都吓到,猫猫在午睡并且明显生气了还要强抱。 地址这边,预约名额很有限又很火爆,导致有猫病如我至今也没约上......约上了我给你们po照片。这家有instagram可以fo。图是在宣传视频截的最后讲一个小故事。我在楼下买菜的时候,一个阿三搭讪我,说觉得我很cute,想认识我。我觉得他看起来挺decent,再加上我手里有一把2p1p的硬币在一点点塞进自助买单机(?)我就跟他聊了一下。他说他是king‘s college的大学生,我就想咦正好是我要报考的学校可以聊一下嘛。我们交换电话的时候他突然说我お名前はなんですか(你叫什么名字)我说私、実は中国人です。日本人じゃないから。。。(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啊)他后来表示他一直以为我是日本人orzzzz 总之后来我和他出来了一次,他带着我explore了我没见过的东伦敦。是我住的地方往东南方向,成片的穆斯林住宅区,安静又祥和,每个窗户里都是纯白的蕾丝窗帘,听他讲他小时候在这边玩耍的事,和后来念大学交女朋友的事。最后我们来到一个方方正正的船坞一样的地方,其实没有船的,有很多人在这边慢跑。我觉得很美,我以后也要来这里慢跑。google搜了一张图。后来回家查了这里叫newlands quay,他说不久这里要和泰晤士河打通,成为港口。想想这里要流进大西洋的海水了,驶进世界的货船了呢。后来回家查了这里叫newlands quay,他说不久这里要和泰晤士河打通,成为港口。想想这里要流进大西洋的海水了,驶进世界的货船了呢。这个男生是孟加拉人,二代移民,举家来到伦敦生活,土生土长的东区人。他的英语里完全没有口音,地道的伦敦腔。让我想起the buddha of surburbia。其实我觉得我的经历不是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我是一个死宅,每天学校超市家里三点一线,超市还就在我家楼下,得闲和朋友出去玩也都是去市中心吃吃买买,每天9点之前非回家不可(女孩子一个人住嘛)。所以说没有好好的explore过东伦敦呢,两年了也就知道这点儿东西。
关于Mods亚文化整理用了两周时间整理第一篇,把Mods历史发展整个历程梳理清楚.具体详见
混乱和活力总是tangle在一起的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姓名:JohnDenver  昵称:JD  生辰:日  祭日:日  出生: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城  逝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湾  原名:亨利·约翰·得奇道夫二世(HenryJohnDeutschendorfJr.)  称号:行星诗人、自然母亲之子  职业:创作歌手、环境保护人士、演员、诗人、乐器演奏家、激进主义者  律师:哈尔·涛(HalThau)  信仰:基督教,路德教  荣誉:21次金唱片奖和4次白金唱片奖  网站:  图片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TakeMeHome,CountryRoad  ShanghaiBreezes  CatchAnotherButterfly  LeavingOnAJetPlane  DreamlandExpress  ForBobbie  ThisOldGuitar  RockyMountainHigh  TakeMeToTomorrow  FollowMe  SunshineOnMyShoulders  VictoryIsPeace  JustADreamAway  Calypso  Amsterdam  HigherGround  BackHomeAgain  PlantConservationTrees  OneWorld  FlyingForMe  HomegrownTomatoes  ThankGodI'mACountryBoy  Grandma'sFeatherBed  TheFoxfireSuite  RhymesAndReasons  StarwoodInAspen  TheEagleAndTheHawk  Annie'sSong  DownhillStuff  etc.  编辑本段简历  1943年,生于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从小喜爱音乐,显露出良好的音乐素质。  1955年,祖母送他一把吉布森F孔纯音爵士吉他,开始学习音乐。青年时代在大学攻读建筑设计专业。  1964年,大学毕业,开始在各民谣俱乐部演出,与新基督乐人(NewChristyMinstrels)组合主唱兰迪·斯巴克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兰迪还专门为丹佛写了一首歌“这条路”("ThisRoad"),希望丹佛能有更好的未来。  1965年,查德·米歇尔三重唱(ChadMitchellTrio)主唱离团,他经过当时知名的四兄弟合唱组(TheBrothersFour)推荐,通过试唱成为了新的主唱,并开始随团在各大学巡回演出。同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献给波比”("ForBobbie")。  1966年,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约翰·丹佛的演唱》("JohnDenverSings"),大部分都是翻唱别人的歌曲,只作为圣诞礼物发行了250张,但其中的一曲自己谱曲的“乘喷射客机离去”("LeavingOnAJetPlane")被彼得、保罗、玛丽三重唱(Peter,Paul&Mary)于1967年发现并翻唱后便名声大噪。1969年,他还与保罗·普莱斯托皮诺(PaulPrestopino)和彼得、保罗、玛丽三重唱合唱了这首歌曲。  1967年,与安妮·玛塔尔(AnnieMartell)结婚,但由于生理问题无法生育,于是先后领养了一子一女。  1968年,迈克尔·约翰逊(MichaelJohnson)加入三重唱,两人共同担任主唱。后来约翰逊以“比蓝色更忧郁”("BluerThanBlue")而成名。  1969年,三重唱解散,他在咖啡馆举办几场演唱会后发行了第一章商业性个人专辑《韵律与缘由》("RhymesAndReasons"),其中收录了“乘喷射客机离去”。  1971年,一心从事乡村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与比尔·丹诺夫(BillDanoff)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比尔所作,描写西弗吉尼亚山区美丽风光的歌曲“故乡的路”("TakeMeHome,CountryRoads")后来成为丹佛的招牌曲目。  1972年,因演唱“高高洛基山”("RockyMountainHigh")进入电视银幕,成为美国广播公司“午夜特别节目”的主持人,并为当年冬奥会创作主题歌“和平就是胜利”("VictoryIsPeace")。  1974年,成为美国唱片最畅销的艺人。  1975年,他为好友雅克·库斯托的轮船“加里普索”("Calypso")号专门写了一首歌“加里普索”("Calypso")。他后来还为雅克写了四首没有发行的歌曲“风般的阿尔西昂("Alcyone,TheWind")、“鲸之歌”("WhaleSong")、“十一月的风暴”("StormsOfNovember")和“蓝蓝水世界”("BlueWaterWorld"),而其中“风般的阿尔西昂”是为雅克的另一艘船“阿尔西昂”("Alcyone")号写的。  1976年,开办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77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噢,天哪!》("Oh,God!")。同年,猫王去世,詹姆斯·波顿(JamesBurton)等三名猫王原乐队成员加入约翰丹佛的乐队,并发行了专辑《我想生存》("IWantToLive")。  1978年,发行了同名专辑《约翰·丹佛》("JohnDenver"),以摇滚风格为主。  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约翰·丹佛应邀在华盛顿的肯尼迪文化中心为邓小平同志演唱了自己的拿手曲目。  1981年,他与“世界三大美声男高音”之一普拉奇多·多明戈(PlacidoDomingo)合唱了一曲“或许爱”("PerhapsLove")。他还到过中国、前苏联演出,并热衷于慈善事业和环保事业。他在同年为中国之行创作了歌曲“上海的微风”("ShanghaiBreezes")。  1982年,与安妮·玛塔尔离婚。  1984年,再次为冬奥会创作主题歌“只是一个梦”("JustADreamAway")。  1985年,他到苏联演出,成为美国第一个在冷战(ColdWar)时期到苏联演出的歌手。其录音于2007年发行。  1986年,他到爱尔兰演出,有演出的录像,但从未正式发行。同年,他为纪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全体成员创作歌曲“为我飞翔”("FlyingForMe"),收录在专辑《同一个世界》("OneWorld")中。  1988年,与澳大利亚歌手及演员卡桑德拉·迪兰尼(CassandraDelaney)结婚,并在服药治好不育症后生下一女。  1989年,发行单曲“种植、保护树木”("PlantConservationTrees"),呼吁大家尽可能多地种植树木。  1992年,在中国北京举办了演唱会。  1993年,与卡桑德拉·迪兰尼离婚。  1995年,他在二月为了救助濒危野生动物举办了一场演唱会。同年,他创作了两首新歌“拯救之时”("HealingTime")和“彷徨的灵魂”("WanderingSoul"),并于8月在演唱会中演唱了它们。但可惜的是这两首歌都没有发行。  1997年,雅克·库斯托逝世,他为库斯托专门创作了一首歌曲“蓝蓝水世界”("BlueWaterWorld")并于6月将其演唱。但还没等到这首歌发行,他就在加利福尼亚海湾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终年53岁。他在逝世前两周与休斯敦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最后一场大型演唱会,结尾的那首同样未发行的歌曲“回归黄石河”("Yellowstone,ComingHome)成为了他的绝唱。  编辑本段专辑列表  1966-JohnDenverSings  1969-RhymesAndReasons  1970-TakeMeToTomorrow  1970-WhoseGardenWasThis  1971-Poems,PrayersAndPromises  1971-Aerie  1972-RockyMountainHigh  1972-CarolinaInMyMind(Live)  1973-FarewellAndromeda  1973-GreatestHitsVol.1  1973-BeginningsWithTheMitchellTrio  1974-TheJohnDenverRadioShow  1974-BackHomeAgain  1974-TheSecondJohnDenverRadioShow  1975-AnEveningWithJohnDenver(Live)  1975-Windsong  1975-RockyMountainChristmas  1976-LiveInLondon(Live)  1976-Spirit  1977-GreatestHitsVol.2  1977-IWantToLive  1978-LiveAtTheSydneyOperaHouse(Live)  1978-JohnDenver  1979-AChristmasTogether(WithTheMuppets)  1980-Autograph  1981-SomeDaysAreDiamonds  1982-SeasonsOfTheHeart  1983-RockyMountainHoliday(WithTheMuppets)  1983-It'sAboutTime  1984-GreatestHitsVol.3  1984-TheJohnDenverHolidayRadioShow  1985-DreamlandExpress  1986-OneWorld  1988-HigherGround  1989-ChristmasLikeALullaby  1990-StonehavenSunrise  1990-EarthSongs  1990-TheFlowerThatShatteredTheStone  1991-DifferentDirections  1994-APortrait  1994-TakeMeHome:AnAutobiography  1995-TheWildlifeConcert(Live)  1996-LoveAgain  1997-TheJohnDenverCollection  1997-TheBestOfJohnDenverLive(Live)  1997-AllAboard!  1997-TheSkipWeshnerShow(Live)  1998-ForeverJohn  1999-Portrait  2001-SingAustralia(Live)  2001-ChristmasInConcert(Live)  2002-TheHarborLightsConcert(Live)  2003-TheValleyForgeConcert(Live)  2004-DefinitiveAllTimeGreatestHits:ASong'sBestFriend  2007-LiveInTheUSSR(Live)  2007-JohnDenverInConcert(Live)  2008-AnIntimatePreformance(Live)  编辑本段专辑介绍  JohnDenverSings1、JohnDenverSings(约翰·丹佛的演唱)(1966)  第一张个人专辑,无商业用途,大部分都是翻唱别人的歌曲,只作为赠送给友人的圣诞礼物发行了250张,但其中自己谱曲的“乘喷气式飞机离去”("LeavingOnAJetPlane")被彼得、保罗、玛丽三重唱(Peter,Paul&Mary)于1967年发现并翻唱。这张专辑为丹佛后来的成名打下了伏笔。此专辑中,前13首歌录制于1966年,后4首录制于1964年。  Here,ThereAndEverywhere(此处,彼处,无论何处)  Ann(安)  LeavingOnAJetPlane(乘喷气式飞机离去)  WhenIWasACowboy(当我是牛仔时)  Yesterday(昨日)  BluesMyNaughtySweetieGivesToMe(甜心带来的顽皮忧郁)  What'sThatIHearNow(我听到了什么)  AndILoveHer(我爱她)  WhenWillIBeLoved(何时有人爱我)  DarcyFarrow(达茜·菲洛)  MinorSwing(微型摇摆乐)  InMyLife(在我的生命中)  FarewellParty(告别会)  ThisRoad(这条路)  FarSideOfTheHill(在山的那边)  AnythingLoveCanBuy(爱能换来一切)  FourStrongWinds(四股暴风)  RhymesAndReasons2、RhymesAndReasons(韵律与理由)(1969)  第一张商业化的个人专辑,也是离开查德·米歇尔三重唱后发行的第一张唱片。这张唱片保留了他的早期风格,以1968年圣诞前夕创作的歌曲“韵律与理由”("RhymesAndReasons")为主打歌,并收录了歌曲“乘喷气式飞机离去”("LeavingOnAJetPlane")。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两首极短的政治讽刺歌曲,讽刺对象分别为当时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阿格纽一歌总共只有两句话,长15秒;尼克松一歌则更甚,以10秒钟的空白结束,有点类似于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有趣的是,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后来分别因“水门”事件与受贿被迫下台。此专辑录制于1969年6月。  TheLoveOfTheCommonPeople(寻常人的爱)  CatchAnotherButterfly(捕捉另一只蝴蝶)  Daydream(白日梦)  TheBalladOfSpiroAgnew(阿格纽之歌)  Circus(马戏团)  WhenI'mSixty-Four(当我六十四岁时)  TheBalladOfRichardNixon(尼克松之歌)  RhymesAndReasons(韵律与理由)  YellowCat(黄色小猫)  LeavingOnAJetPlane(乘喷气式飞机离去)  YouDunStompedOnMyHeart(你践踏了我的心)  MyOldMan(我的父亲)  IWishIKnewHowItWouldFeelToBeFree(我希望我能知道自由的感觉)  TodayIsTheFirstDayOfTheRestOfMyLife(今天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安息的日子)  RustyGreen(被侵蚀的绿色)  TakeMeToTomorrow(带我到明天)  3、TakeMeToTomorrow(带我到明天)(1970)  约翰丹佛发行的第二张商业性的个人专辑。以专辑同名歌曲“带我到明天”("TakeMeToTomorrow")为主打歌曲,但其中的“跟随我”("FollowMe")反倒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专辑录制于1969年11月。  TakeMeToTomorrow(带我到明天)  Isabel(伊莎贝尔)  FollowMe(跟随我)  ForestLawn(林间空地)  Aspenglow(白杨的光辉)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Anthem-Revelation(颂歌——天启)  StickySummerWeather(闷热的夏天)  CarolinaInMyMind(心中的卡罗来纳)  JimmyNewman(吉米·纽曼)  Molly(莫莉)  4、WhoseGardenWasThis(这是谁的花园)(1970)  第三张商业性专辑。以汤姆·帕克斯顿的歌曲“这是谁的花园”("WhoseGardenWasThis")为主打歌曲,还收录了传统歌曲“铃儿响叮当”("JingleBells")。此专辑录制于1970年4月至6月。  TrembleIfYouMust(战栗假若必须)  SailAwayHome(离家的航行)  TheNightTheyDroveOldDixieDown(那天晚上他们拖倒了老狄克西)  Mr.Bojangles(博詹格先生)  IWishICouldHaveBeenThere(我希望我在那里)  WhoseGardenWasThis(这是谁的花园)  TheGameIsOver(游戏结束)  EleanorRigby(埃莉诺·里戈比)  OldFolks(老年人)  Medley:GoldenSlumbers/SweetSweetLife/TrembleIfYouMust(集合曲:金色睡眠、甜蜜生活、战栗假若必须)  JingleBells(铃儿响叮当)  5、Poems,PrayersAndPromises(诗歌、祈祷与承诺)(1971)  当丹佛与RCA唱片公司的契约即将结束之际,他背水一战,发行了第四张专辑“诗歌、祈祷与承诺”("Poems,PrayersAndPromises"),结果大获成功,在流行专辑榜上排行第15位,而他此前的专辑从未进入过前100位。这张专辑中收录了他的著名歌曲“诗歌、祈祷与承诺”("Poems,PrayersAndPromises")、“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MeHome,CountryRoads")、“我猜他宁愿呆在科罗拉多”("IGuessHe'dRatherBeInColorado")和“阳光照在我肩上”("SunshineOnMyShoulders"),是他最著名的专辑之一。此专辑录制于1971年2月。  Poems,PrayersAndPromises(诗歌、祈祷与承诺)  LetItBe(随它去)  MySweetLady(可爱的意中人)  WoodenIndian(呆滞的印第安人)  Junk(废物)  GospelChanges(福音的变迁)  TakeMeHome,CountryRoads(乡村路带我回家)  IGuessHe'dRatherBeInColorado(我猜他宁愿呆在科罗拉多)  SunshineOnMyShoulders(阳光照在我肩上)  AroundAndAround(一圈又一圈)  FireAndRain(火与雨)  TheBox(盒)
相关问题略懂社热议相关搜索
hey! 我们在略懂,邀你速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ohn mayer liv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