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湘子桥历史介绍 不少200字

家乡区县:
&&&&&& 我的家乡潮州是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潮汕九县的首府,原称海阳县,后称潮安县,后又改为潮州市。潮州城又名&凤城&,当地人叫&府城&,以示是全郡的首府。城内外有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和美丽景点。其中列入&潮州八景&的&鳄渡秋风&(韩愈名文《祭鳄鱼文》中祭鳄的地方)、&韩祠橡木&(韩愈祠前的两株大橡木)、&金山古松&(金山中学前身金山书院所在的金山顶)、 &湘桥春涨&(湘子桥)、&西湖渔筏&、&北阁佛灯&、&凤凰时雨&&龙湫宝塔&,名闻遐迩。城内的大街小巷牌坊林立,仅仅主要街道太平路从北到南,加上两旁的街巷,就有几十座历史价值很高的雄伟牌坊。当地人把牌坊叫做&亭&,例如状元亭、四狮亭等等。可惜解放初期有一天,其中一个牌坊上面的石块掉下来砸死一个路过的通讯员,便被当时无知的某官员一声令下,把全部牌坊统统拆掉,直到最近才重新仿原貌重建,但已全无历史韵味了。
潮州当地民风文雅古朴,讲礼爱美,就连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例如,&女人& 叫做&姿娘&,&漂亮&、&好看& 叫做&雅哉&或&雅绝&、&雅死&。&这个姿娘仔雅哉!&就是说这位小姐很漂亮。还有,吵架叫做&冤家&,能干、有本领叫做&翘楚&,淘气叫做&童习&,说谎叫做&撰话&,吃稀饭叫做&食糜&,等等。熟人在路上见面寒暄后分别时要互道&请!请!请!&真有点像《镜花缘》里君子国的人在说话。
讲起潮州的名胜古迹,可以列出许多。从特定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下面几处地方最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处是潮州的开元寺。众所周知,唐代古刹开元寺位于开元街,是潮州文化古城的招牌古迹和胜景之一,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当地的口头禅&阔过开元&,形容某处地方之大。开元寺世代以来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凡到潮州旅游的人,大都要到开元寺去瞻仰观光。记得1947年当时有名的虚云大法师来开元寺讲经,远近几百里的信徒都前往瞻仰和听讲,那几天开元寺周围真是人流如涌,摩肩接踵。我那时读初二,母亲也带我去听讲。记得那天虚云法师讲的是心经,他盘腿高坐,用国语说话。大堂里人山人海,人们进进出出,他说的是带地方口音的国语,也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现在只记得一句:第八苦啦&&心经中有分析人间生老病死等苦难的内容,大概当时他刚刚讲到第八苦。但是什么苦,苦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躲避,则完全没装进耳朵里去。
解放后,社会大变革,开元寺是正宗的佛教圣地,在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保护下,依然得以存在。但有一段时间,当地有关部门把开元寺大门内至大殿前的广场开辟为肉菜市场。让大慈大悲的佛祖和禁绝杀生的和尚整天对着摆在肉案上的猪牛鸡鹅鸭,该是多么冷酷无情。好得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才结束了。现在的开元寺已经是今非昔比。规模比以前更大,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大殿里的佛祖金身重塑,宝相庄严,大殿里的拜垫整洁簇新,十分气派。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元寺和金山中学有一段不解之缘,它在年夏,曾经是金山中学的临时校舍。那时是抗战胜利初期,战时各个避难外迁单位纷纷复员回潮,但是抗战前这些单位的原址已惨遭摧残,断井颓垣,楼倾屋漏,必须花大功夫修复才能使用。于是,各单位就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借用临时地点复课和工作。金山中学所借用的就是开元寺。大殿是供养佛祖的圣地,当然不容侵犯。但大殿两旁的走廊用竹席一隔,就成了一间间课室。寺里头的诸天阁,成了单身教师的宿舍。有些僧房则成了学生宿舍。总之,凡能利用的地方,都利用起来。有的校友在《金中好》的诗词中曾经这样形容过:
金中好,劫后忆&开元&。午夜禅堂风烛动,凌晨经室木鱼喧,学子梦犹温。(48届吴芳华作)
金中好,名刹暂安身。菩提金刚陪学子,晨钟暮鼓和书声。谈笑有僧人。(52届谢钟若作)
到了1949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金山中学在金山顶的新校舍落成了,才逐渐告别了开元寺。但开元寺这座千年古刹,也就永远在金中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处是湘子桥。这里不说人所共知的湘子桥的传说和故事,只说湘桥春涨的自然和人文美景。
古老的湘子桥,是一座由石桥和浮桥综合组成的大桥。桥的两端是石桥,各有12个桥墩,桥墩是用极大的花岗石条一条条砌起来的,每座桥墩不知要用多少条石条砌成,又是怎样砌上去的。这也就是湘子桥的魅力所在。中间的浮桥用18只木船联在一起上铺木板构成。这就是&十八沙船二四州&的来历。桥墩和桥孔的比例是一比一。也就是说桥孔很窄,每当韩江水暴涨时,水流被桥墩所阻,桥上游的水要比桥下游的水高出一、两尺。
湘桥春涨,真是名不虚传。我在抗战胜利后就亲身体味过。大概每年的春夏之交,每当连日暴雨之后,韩江上游的兴梅客家山区山洪暴发,发了大水,韩江水就猛涨起来。那时潮州城东面临江的城墙就成为阻挡洪水的绝好堤坝。城东的四座城门(上水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就要随着江水的上涨把一块块门板栓上城门。时时刻刻,人们都在打听东门上了多少块门板,如果传来消息说,东门已经上了十三块门板了,那就是说,韩江水已经淹过湘子桥顶了。而当江水还能在桥洞下流过、离桥面一、二公尺时,最吸引人们眼球和最惊心动魄的景观就出现了。这时,从上游漂流下来大量的木材、竹子、树枝蜂拥而至,江对面东津、桥头等乡、村众多水性顶尖的青年农民,有的手持上有搭钩的长竹竿,当树枝或木条冲到面前时,便迅速地用搭钩把它钩住捞起来;其中最勇敢的人则瞄准一条大木条,涌身跳下江去,抱住那条木头紧紧不放,然后连人带木,穿过桥洞,顺流而下,如果运气好,当水势缓慢下来时,人能控制木头的流速,就一手揽住木头,一手拨水,慢慢靠岸。这条木头就是他的胜利品了。但如果碰到大漩涡,人和木头便被旋得打直起来,如果被旋下去起不来,就会因此丢了生命。宋朝潘阆咏观潮的词《酒泉子》这样描绘钱塘江大潮中的弄潮儿: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我想,湘子桥上那些敢于涌身而下从洪水中夺取胜利品的人们,不就是潮州的弄潮儿么!
湘子桥在后来加固改成为水泥钢筋大桥,能通汽车,成为潮州城和江对面东津的现代化通衢大道。&但十八沙船二四洲&从此却消失了。
再过若干年,这座大桥的桥基和桥面都承受不了重压,于是汽车不能从上面通过,另在其南面建筑一座潮州大桥专通汽车。湘子桥只能步行或骑单车通过。
又过了若干年,潮州市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于是就重修湘子桥。这本来是一件大德政,但重修之后规定了一条,此桥只供观光,不作为交通设施使用。每人每次观光收费60元。这真是旷古奇闻。从来只闻修桥铺路,造福一方,没有听过花巨资修好一条桥后,不让老百姓使用,专门用来观光收钱的。不知这事的决策者是如何构思的。就不怕天下人耻笑这样做最不亲民、最愚蠢么?为什么不想一想,这样一来,湘子桥两头的草民百姓、无车阶层、韩山师院的千百莘莘学子,他们有桥而不能过是怎样的无奈?听说这件事潮州的老百姓意见很大,虽然他们可以享受免费观光的优待,但排一次队要花好多时间。
第三处,是潮州城内外的三座山。它们是潮州教育史上的圣地,我们这一代的老学子对它们有很深的历史情结。这三座山是:金山、西湖山(葫芦山)和韩山(笔架山)。解放前的潮州城地图像一把关刀,刀把在北,刀尖在南,东边沿着韩江是弯弯的刀刃。金山在城北的偏东一点,西湖山在城西面中部,韩山在东面韩江的对岸。如果站在金山之巅放眼远眺,这三座山形成一个三角形,在祥云瑞霭的隐约中,郁郁葱葱,雄伟灵秀,遥遥相望,互相呼应。最妙的是,这三座山各有一间当地的名校:金山中学、潮安一中和韩山师范学校。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但在潮州,除了西湖山上有一间和尚庵,韩山和金山都只有学校,并无僧房。从这里也可见潮州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把最好的风水宝地地都拿来办学校。
金山的北面是潮州城外,西面是北马路,东面隔着城墙是滔滔南去的韩江,气势十分雄伟。沿着城墙南下,可以进入潮州的主要街道太平路。金山其实并不高,最多也就是七、八十米的海拔,从山下到山顶,就那么一百多级台阶,围绕山脚走一圈,大半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它却很有名气,原因是当时潮汕地区的最高学府--金山中学就座落在它的上面。金山中学的前身金山书院,是在清朝后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倡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了后来,在学制改革的潮流中引进西方的学制,就成了金山中学。由于继承了金山书院办学严谨和学风优良的好传统;主持校政的都是当地教育界名流;又有丰裕的校产(在汕头市就有一条金山街,全部是金中的校产),经费充足,因而能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高薪聘请众多优秀的教师;所以金山中学就办得十分出色,理所当然成为潮汕地区的最高学府。远近学子都为了考进金山中学而全力拼搏,以能成为一名金中生而十分自豪。记得1949年我入学时,金山中学校歌歌词的开头四句是:&古木参天,金山之巅,校舍屹立,韩江之滨。&十六个字就把金山中学的气势和山水灵秀凸现出来。的确,金山中学以金山为名,金山却是以金山中学出名。
西湖山要比金山大得多,它纵卧在潮州城西,和潮州城只有西湖(原来的护城河)一水之隔。由于它的山顶呈波浪形,看起来很像一个葫芦,故又名葫芦山。
西湖山和西湖山水相依,湖光山色,交相掩映,景色十分秀丽。特别是西湖上有一座养鱼的专业机构&鱼庄,不时派出渔船巡湖或撒网捕鱼,所以西湖鱼筏就成为潮州的八景之一。潮安一中建立在西湖山的西麓,依山面糊,学校和湖山湖水之间没有围墙之隔,完全和融为一体。学校有一排课室,就建在西湖山的边上,每一间都是独立的,相隔约20米,大概总共有七八间。它们都是由那个年代每一任的潮安县长或驻军将领捐资或筹资建成的,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在那些课室上课,随时都可以享受湖山美景。课室外小路旁到处是灿烂缤纷的山花,远望山下是清波涟涟的西湖。能在那里上课,真是难得的福气。
潮安一中创办了多年都是一所初级中学,直到1948年才开始办高级中学,所以在那个时代它和金山中学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学校。但它的发展很快。到1952年金山中学奉命迁校到汕头之后,它就搬到金山中学的旧址来。从那时起,校名多次改变,最后改成潮州金山中学,而且成了潮汕地区仅次于汕头金山中学的几间名校之一。
有几个问题,到现在还困惑着不少人:当初把金山中学搬迁到汕头,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样的决策究竟对不对?潮州一中改名为潮州金山中学,从而使潮汕地区出现两所金山中学,这样做究竟有没有道理?
我初中在潮安一中念书,高中在金山中学念书。两校都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提出这些问题,完全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希望读者多多理解。
笔架山,它的规模和气势比西湖山要大得多。金山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丘,葫芦山是一座头尾大约两公里长的小山,笔架山则是绵延几十里的山脉。笔架山之所以又名韩山,是因为它的上面有一座韩愈祠(韩文公祠),而韩山师范也因韩山而得名。韩山师范多年来培养了潮安县和潮州市众多的小学教师,对潮州地区的基础教育立下汗马功劳。许多潮州教育界的名师名宿,也多在韩山师范执过教鞭。十多年前,韩山师范学校升格成为韩山师范学院。从此,潮州市有了高等学府,它承担着培养潮汕地区中学师资的重任。从办学层次来说,它比两所金山中学又高出一头了。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谈起家乡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美食特产,就无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我也不能例外,但我觉得,潮州能名列全国文化历史古城,它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当然是格外珍贵,文化历史积淀特别丰厚,因而特别值得潮汕人知晓和自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大家都在看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
查看: 7775|回复: 3
潮州湘子桥牲牛的传说
潮州湘子桥牲牛的传说
zezzdknc4c5ev.jpg (49.32 KB, 下载次数: 8)
10:57 上传
  潮州湘子桥横贯宽阔的韩江江面,宛口苍龙卧波,十分雄伟。但东桥后一墩,有点欹斜,传说是李铁拐所造。明人修桥时,于桥上建了二十四座不同形式的望楼,点缀花卉玉石,增添桥的姿采,以供游人欣赏江中胜景。清雍正二年(1724),潮州知府张自谦又铸了两头牲牛,牛背上镌“镇桥御水”四字,分置在东墩和西墩上,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那东墩的牲牛,并未能起到“镇桥御水”的作用,而竟被洪水冲走无踪。从此流传一首潮州民谣:“潮州八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这只牲牛,究竟走往哪里?潮州尚流传着二个生动有趣的传说。
  其一是:一个身体壮胖汉子,每天早上,到湘子桥望楼酒店沽酒一壶,然后来到十八梭船上边独酌,边欣赏江中景色。酒喝醉了,时常酣卧牲牛旁,并唱起歌来。一到中午,疯疯颠颠而去。月又一月,年复一年。有一天,湘桥水涨,这汉子在东墩牲牛旁,喝得醉醺醺地高声唱着歌道:“骑马不及骑牛好,陆马难追铁牛走,湘子桥上春水生,骑牛翻身朝北斗。”唱毕,他翻身便骑着牲牛冲向凤凰山顶而去。
  其二是:湘子桥上的二头牲牛,长期厮守江边,吸了日月精华、山川灵气,渐渐成精。它们不愿早观水南下,晚看日西沉,于是在夜阑更深便活动起来,有时跑到韩江水里洗澡;有时跑到田野山林。铁蹄过处,免不了毁坏植物,践踏庄稼,使附近邻村农民受害不浅。牛精造成人们的祸害,村民怨气冲天,天上值日功曹上奏玉皇大帝,请降旨惩治牲牛凶顽之罪。玉皇准奏,即命雷神行事,于是狂风、暴雨、闪电、鸣雷一齐来,在韩江湘子桥上空施威,骤然电光一闪,雷声一响,把牛精劈落一个角,轰散其精灵,击毙于桥上(就是“文革”前存在缺一个角的那只牲牛)。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主题: 242, 订阅: 6
& && && && & 二隻鉎牛一隻溜···
11-1011-1011-1011-0911-0911-0911-0911-0911-0911-09
联系人:长凯;微信认证公众号:bbs_chaoshanren_com(或微信添加搜索'潮汕人论坛');email: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湘子桥,湘子桥作文300字湘子桥&
&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我国广东省潮州市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江河之上,是我国的四大古桥之一,它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BR&
&湘子桥具有‘‘十八艘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东西段中间十八艘船连成一线,就象一条长龙浮在水面上,当十八艘船并排成一行横队时,用锁连成浮桥,每遇到洪水或是要通船,可打开船锁,移开船,变成能开能关的浮桥。桥上还有二十四座的楼台,二十四座楼台有二十四个样子,故称为二十四洲。&BR&
&湘子桥的结构奇特,有梁桥、拱桥、浮桥、等形式于一体。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BR&
&湘子桥的相关作文我的家乡在潮州,潮州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湘子桥。湘子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娘子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坐落在潮州城东门外,横跨在滚滚韩江之上。湘子桥总长五百一十五米,宽七米,湘子桥最初有...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我国广东省潮州市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江河之上,是我国的四大古桥之一,它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BR&湘子桥具有‘‘十八艘船二...湘子桥横跨韩江东西两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古代神话故事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故得名叫湘子桥。湘子桥非常雄伟,桥长约五百多米,有十八米宽,中间行走机动车,两边道路为人行...细雨清晰湘子桥微雨渐渐,坠落在湘子桥上。千年沉寂,千年不朽,千年功勋,千年的湘子桥为潮州人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为潮州的老百姓带来了富裕。雨绵绵,打湿二十四座楼阁,摘星楼亭两...湘子桥全长500余米,东岸桥墩13座,西岸桥墩11座。由于“中流警湍尤深 湘子桥 不可为墩”,中间只能用18只梭船并排构成一列横队,用铁索连成浮桥。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可解掉糸船铁索,移开...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子,为了拯救潮汕百姓,竟以身祭鳄,也因此感动上苍,修成仙道,所以后来韩愈治鳄之后,人们便修建了“湘子桥”纪念韩湘子,现在湘子桥上的铜牛,就是...韩江韩江,我的爱之河韩愈已归去,空留水茫茫回乡后,我情窦初开私奔的情结如杂藤缠绕不回唐朝诗意烂漫时韩愈故居坐落于现代我的豪情万丈,燃在未来私奔吧,韩江飘于湘子桥上的人气渐升它...又参观完一个美丽的景点,穿过广济楼,我们踏上湘子桥了。俗话说:“潮州好风光!还真是这样,不但有开元寺,饶宗颐学术馆,还有这么雄伟壮观的湘子桥。走进栅栏,抬起自己的脚丫子,一步...现在还有滨江长廊、重新修建的中国四大古桥湘子桥,18艘船首尾相连,别是一番景观。至于“中国瓷都”,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瓷都—潮州枫溪。在潮州枫溪,大多数人都是在生产陶瓷,或者...盼望着,盼望着,伴着小径上轻柔的微风,细细的小雨倾斜着,细细的,在编织着整个秋天。火红的枫叶上停留了几颗缀连的小雨滴,落到了整个大地上,给大地垫上了红...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初一:陈昱读者刚刚推荐的文章12345678910网友刚刚发布CopyRight &copy
All Rights Reserved湘子桥的传说那么多,作为潮汕人的你居然不知道!_厝边头尾-爱微帮
&& &&& 湘子桥的传说那么多,作为潮汕人的你居然不…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其中的“桥”便是这有名的湘子桥。关于湘子桥的传说有很多,那么,你知道“湘子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有人称其为“广济桥”呢?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个动画片吧,这其中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除了“仙佛造桥”的故事,湘子桥还有哪些传说呢?“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即“广济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二只鉎牛一只溜”康熙年间,韩江一次发大洪水,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扛桥的,挑筐的,所有行人进城进不去,出城出不来,叫苦连天。知府张自谦说:“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曾和龙王打过招呼,潮州不能作洪水,不能让百姓吃苦,还写了“洪水至此”四个字,刻成石碑立在桥脚,叫龙王不要忘了这事,时长日久,石碑不知跑哪里去了,还是再刻块石碑吧!”于是,就在城里发动各家商号捐题,凑足了钱银。择了个黄道吉日,找来道士念经降乱,请在天的韩文公重写“洪水至此”四个字,还在桥上修了韩湘子庙。张知府觉得还不够。就用生铁铸了两只牛镇桥御水,果然自此潮州平安无事。开初,那二只鉎牛(即铁牛)倒是挺神气。也守本分,天天站在桥边,不料日子一长,觉得枯燥无味,就学调皮了。开始,也不外是趁夜静更深溜到江里洗澡。以后又跑到山林田园胡闹,撞折了树木,踩坏了庄稼,弄得四令的乡民意见纷纷,可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夜,它们俩索性打起架来,还在东津堤捅了一个大洞,结果洪水淹了房屋,死了不少人和牲口,鉎牛知道闯了祸,其中一只就偷偷溜之大吉。这件事闹到了天上,雷公跑去报告了玉帝,要求抓鉎牛问罪,玉皇就派雷公惩罚它们。雷公性情火暴,一个霹雷打下去。那头没有跑的生牛就被打得呆头呆脑。从此老实了再也不会乱来了。桥脚鲤从前,有个富家子弟叫郑福禄,听说潮州城湘子桥脚的鲤鱼,结实鲜美、清甜,格外好吃,远近闻名,那年恰逢应考秀才他到潮州城会试,特地带来了一个厨子,想尝尝桥脚鲤的滋味。到了城里,每日叫厨子专门买桥脚鲤做菜吃。因为害怕鲤鱼是用人屎作饵钓的,所以每逢厨子买鱼回来,特别交代他宰鱼时要洗干净,鱼喉要多洗几遍,不能有半点杂味,搞得厨子提心吊胆,每次宰鱼足足要洗去半井水。可是到了吃鱼的时候,郑福禄狼呑虎咽,自已吃得干干净净,半口也没有留给厨子吃。厨子很恼火,就想捉弄郑福禄一下。有一日,他把买来的鲤鱼洗干净,用半截香蕉塞到鲤鱼喉去,做熟之后,捧到主人面前,郑福禄照例举起筷子,一筷掐住鲤鱼喉头,没料到提起筷子一看,箸头挟着的不是鱼喉,而是黄澄澄、软粘粘的东西。啊,这不是人屎吗?脸色骤变。可是他没呵斥厨子,一阵冷笑过后,问:“你今天的鱼洗干净了吗?”厨子回答说:“少爷,今天的鱼,我格外洗得干净。”郑福禄说:“那好吧,今天的鱼就赏你吃。”厨子装做消受不起的样子说:“不,不不,少爷你是主,我是仆,你的东西我那有福气吃呀!”郑福禄一听,火冒三丈说:“叫你吃,你就得吃!”厨子说:“好,好,我吃,我吃!”说完拿起筷子,左右开弓。不一会,一条条香喷喷的桥脚鲤鱼就让厨子吃得精光了。来源:潮汕生活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潮汕(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美食、民俗、文化、旅游、新闻,本地实用信息,大量精品内容,统统免费,天天推送,成为家己人工作、生活中的“厝边头尾”!敬请关注!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潮州广济桥的传说典故_科普知识_中国百科网
潮州广济桥的传说典故
    潮州广济桥 -传说典故 湘子桥第一张照片的故事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潮州湘子桥(其他三座为赵州桥、芦沟桥、洛阳桥),不但历史悠久,建筑壮观,而且洲梁与浮梁相结合,桥道和桥市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功能与风貌。从宋代初建时起,著名诗人杨万里便有“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的题咏。明代潮州知府王源大规模重修该桥,架亭屋126间,桥楼24座,会稽王友直撰碑记称“四方来观者咸曰:斯桥实为江南第一。”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对湘子桥桥市也有生动描述,民间则流传着:“踏上湘桥不知桥,疑是身在闹市中。”“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H牛一只溜”的民谣民谚。也就是说,这座古桥,历来文献记载与口碑资料不少,只是形象化的图象、照片、模型之类却不多。文博部门收集到的都是些较晚的东西。唯一一幅古城图(国画)也没有早于本世纪初。保留下来的十八梭船照片是1958年湘桥改建前夕拍摄的。对于这么一座名闻遐迩、眷满古今的名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不相信其图像资料就这么贫乏,这么难寻觅。果然,今年5月,一个偶然机会,韩山师专的外籍教师朱丽?希金尔女士从澳大利亚寄来一张照片复印件──潮州湘桥的最早照片。该照片摄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距今已有124年。照片标名虽有“福建”两字,但经鉴定,确属潮州湘子桥无疑。有关部门长时期“踏破铁鞋无觅处”,至此“得来正逢需要时”。目前,一批专家为修复湘桥旧貌而多方考察论证,正苦于资料不足。这张照片的到来,对湘桥景观的设计和布置,无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湘子桥的第一张照片摄影师历险记照片的作者名叫约翰?汤姆逊,英国人,是个摄影家,尤擅长于拍摄建筑物。他随着外国教士、官员首次来到潮汕地区。由于职业的本能和行家的眼光,使他对湘子桥深感兴趣。若在今天那就再便当不过的事:只要举起相机,选好角度,调好焦距,咔嚓一下就完事了。可在100多年前,在摄影机面世不久,又是在清帝国南方风气未开的府城,办这事不仅不轻松,还会有“风险”。请听:汤姆逊先生自己的叙述吧:“……拍摄韩江桥的工作是艰辛的。拍摄时,为了避开喧闹的不友好的人群,我一清早就开始工作。但人们还是骚动起来。当他们看到我那枪炮般的摄影家伙对准他们那高悬桥外摇摇晃晃的住处时,他们认定我是在耍外国巫术,加害于古桥及上面的居民。于是乎他们丢下店铺摊挡不管,由一个‘勇敢分子’纠集一批擅长于投掷的无赖,与其他市民一起,齐心协力,准备好泥巴瓦片等投掷物。没多久,这些东西便雨点般落在我的身旁和头上。我跃入水中,狼狈不堪地向停靠附近的蓬船撤退,登船躲避。当人群中一个‘无赖汉子’不顾一切继续进逼,欲毁我摄影机时,我不得已操起尖利的三脚架当作武器把他击退。对于我来说,损失并不大。说真的,古桥的照片还是在三脚架上拍摄到的。”汤姆逊先生的叙述在今天听起来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则完全可以理解。就在他拍此照片的10年前,汤姆逊的祖国英国与法国一道用大炮轰开北京紫禁城门,胁迫清朝签署《天津条约》其中有开放潮州的条款(后改汕头),从而引发了潮州人民的“反入城斗争”。在汤先生来潮前二年(1866年),“英领事进城后,商人罢市表示反对。英领事在城内停留三天后被护送出城。百姓沿街拥塞抛丢石块(《潮州二千年》)。当时普通中国人对“洋鬼子”是怀有戒心的,加上长时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闭塞和落后,对刚出现不久的摄像技术也无所知,以致误以为外国巫术,那就不足为奇了。连当年皇太后(慈禧),不也是坚决拒绝外国人为她拍摄“玉照”,害怕被勾走魂魄吗?名桥的不同命运若问汤姆逊为什么要冒着性命危险来拍摄湘桥照片呢?他是这样说的:“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的一条最值得提的桥梁。它和伦敦老桥一样,它们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原来他的着眼点在“桥市”。湘子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桥市确实堪称中国第一,也是世界所罕见的。上面已提到,明宣德期间王源在桥上建造的126亭屋和24座桥楼,不可能只是单纯为了点缀景观和遮蔽风雨,而是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已经有了最新的萌芽。潮州人利用桥屋来做生意也许比大街通蔺更有利于招徕和流通。到了清代,商品物资交流更是进一步活跃。潮州府城人口稠密,士商富足,湘桥桥市更为繁荣。丘逢甲在《广济桥》(即湘子桥)诗中便写出了“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蓬”、“涨痕雨急三门信,夹道风喧百果香”的情景。五州是指潮州、嘉应州、汀州、赣州、宁州,这么广阔地区的食盐、鱼盐均由桥市发运,称为“桥盐”,一年税额高达16万两白银。至于“百果香”一句,丘氏自注说“卖果者千筐万篓毕集于桥”。看来桥市有向专业化市场发展的趋势。当时,不但桥面上熙熙攘攘,油栏画槛,桥下江湄,还有成列的“花艇”,称为“六篷船”,(赵翼《詹曝杂记》写作绿逢船)。有的船布置清雅,蛋家姑才貌出众,竟可与珠江花艇媲美。真是“春水三篙湘子渡,红栏一曲女儿花。”(《韩江记》)。这也是当年桥市生活繁华的一个侧面写照。汤姆逊先生将湘子桥与伦敦桥相提并论自有他的见地和道理的。除了桥上做生意这一点相似外,伦敦桥也是举世闻名的古桥。其前身木桥比湘子桥还古老。公元1176年开始改建成石桥有条有理,这又与湘桥初建石洲大致同时。石桥时代,上面建有房舍和教堂,后来陆续拆除。至19世纪,改建成一座五拱花岗岩大石桥,长度约为湘桥三分之二,宽度则超过湘桥石洲。这就是汤姆逊所指的此名桥“提供了可供市民做生意的地方”。它也是泰晤士河第一桥。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到了1968年,“桥上做生意”竟变为“做桥的生意”。伦敦桥被作价卖给美国阿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城,全部被拆御装运出国。恐怕这是汤姆逊先生做梦也想不到的。同样是他所始料不到的是他当年冒着风险拍摄下来的湘桥照片,今天却成为潮州人修复湘桥旧景观的难得参证。这岂非“桥”的命运,也与世人一样,有衰旺穷通之别么。笔者以为这也许给人们一点什么启示吧! 醉仙骑牛相传,古时有一个醉汉,天天拎着酒壶到广济桥十八梭船上独饮。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时而骑上H牛背,时而卧倒H牛旁,时而吟唱,时而哭泣,狂态百出。一日,他大醉后爬上牛背,倒骑H牛,大声吟唱道:“骑马不及骑牛好,陆马难追水牛走。湘子桥头水牛生,骑牛翻身朝北斗。”话音刚过,就看见韩江上游有只大水牛缓缓游到醉汉身边,他翻身骑上牛背,往凤凰山顶飘然飞去。人们这才知道,他竟是一位神仙。因为这个传说,大诗人丘逢甲作了这样的诗句:“何处骑牛寻醉汉,凤凰山上日云烟。” 湘桥仙鱼桥墩下的洞穴相传,在湘子桥东段的第三个桥墩下面有个洞穴,里面住着一条仙鱼。每逢雨后水涨,仙鱼就从洞穴里悠哉悠哉地游出来,在岸上只能见到它的尾巴,足足有一尺多长。仙鱼出出没没,摆弄波心。常常有人撒网想捕捉它,但是明明见它已经入网,一拉上来网里却空空如也。所以,人们视此为仙迹。 仙佛造桥相传,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喜欢登上笔架山饱览胜境,他站在笔架山顶峰,遥望东门外的恶溪,只见江水汹涌,百姓驾舟渡江,那一叶叶扁舟被急流冲得颠簸打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便可能连舟带人被江水吞噬。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心要在这恶溪上面建造一座大桥,方便百姓往来东、西两岸。但是,恶溪的水流这么湍急,要在上面建桥是极为困难的,谁能担此重任呢?韩愈在心中不停地琢磨这个问题,最后决定叫自己的侄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和自己的好朋友――发力无边的广济和尚来帮忙。这是为百姓做好事啊,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当然很乐意,韩湘子还把其余七个仙人业一并邀请过来。这样,就出现了仙佛合力造桥的动人场面。广济桥事不宜迟,仙佛们说干就干。经过协商,八仙负责东段工程,广济和尚负责西段工程。两边各施发力,大显神通。广济和尚穿过潮州城,出了西门,来到桑浦山下。他看到山上满是石头,便点点头,口中念着符咒,用手一指,霎时间风起云涌,草木飘摇,只见山上的石头纷纷滚落山下,变成一只只温顺的羔羊。羔羊跟在广济和尚后面朝着潮州城行进。同一时间,东岸那边八仙也在到处寻找建桥的材料。他们来到凤凰山麓,一齐施展发力,把山上的石头变成猪群,然后赶着猪群浩浩荡荡地奔向工地。人多好办事,八仙每人各赶一群猪。铁拐李因为瘸腿,拄着拐杖,走路很慢,没过多久,便被众人抛在后面。这时,从路旁的山坡上传来一阵凄厉的啼哭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白衣、头扎白带的妇女在坟地里哭泣。他立刻感到事情不妙,喊道“不好!”正想把猪群赶开,但为时已晚,猪群化作石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座山九时后人所说的“猪山”。原来,仙法如果被丧气一冲,便会失灵!铁拐李无奈,只好独自回到工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那边,广济和尚也碰上了麻烦。他兴高采烈地把羊群赶回潮州城,清点了一下却发现少了两只,于是赶紧回头去寻找。这两只迷途的羔羊在半路上找到了,正要把它们赶回羊群时,忽然,路旁窜出一个人来,厉声吼道:“你这个和尚,竟然偷我家的羔羊!”广济和尚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贪财的地主,便耐心地向他解释道:“你认错了,这不是你家的羔羊。”但贪财的地主听不进去,硬把羊拖走了。拖到自己的田里时,羊怎么也不肯走了。地主气急败坏地在羊身上抽了一鞭。怎知这一鞭下去,忽然天昏地暗,雷声轰隆,四野一片苍茫。等到天空恢复明朗时,那两只羔羊已经变成两座小山,把地主连同他的田地都压在山下。这两座山就被后人叫做“乌洋山”。因为少了八仙的一群猪和广济和尚的两只羊,桥建到江心,石料便没有了。这可急坏了铁拐李,他气得重重跺了一脚,结果把东端近江心的桥墩跺闪了一角。眼见江水滔滔,大桥连接不起来,呢?大家正手足无措时,聪明的何仙姑心生一计,只见她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瓣在江心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只是这些梭船在江面上打旋,无法连接起来。广济和尚见状,立即抛下自己手中的禅杖,禅杖画成一根大L,把十八条梭船系住,成为浮桥。这样,整座大桥便连接起来了。桥建成后,潮州老百姓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的功绩,就给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一个叫“广济桥”。 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韩江水大涨,淹上城墙,潮城告急。吴府公为拯救全城百姓,登上东门楼祭水,祈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竟就退了。此后,老百姓为了颂扬他的功绩,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牌坊。 王源除怪石王源,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士。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他到潮州任知府。当时,在潮州,横跨韩江的广济桥已颓败不堪,过江只能靠摆渡。地主豪绅却霸占渡口,借渡敛财。王源见状,决心修复广济桥。那时,西湖山上有两块怪石,大数十围,高数丈,因形状酷似蟾蜍而得名“蟾蜍石”。这两块怪石朝城区方向倾斜,潮人皆说这是“白虎瞰城”,潮州因此常闹火灾,百姓多诉讼。王源暗自思量:修桥正需要石料,不如将此二石除去,一则助修桥,二则为民除害。主意既定,他就命令李通、陆雄率领一帮民工到西湖山除石。收惯了渡船钱的豪绅们听说要除石修桥,断了他们的财路,立即散布谣言,说谁动了怪石,便惹了灾祸,潮郡人将要大难临头。一时间风声鹤唳,民工们谁也不敢动手。王源知道有人在背后捣鬼,便亲自拿着铁镐,在怪石旁说道:“韩愈在潮州能驱走鳄鱼,我王源也要除此怪石!若招来祸灾,概由本官担待!”说罢,猛向石头挥去。“轰”的一声,火花四溅,怪石已缺了一片。民工们见知府自己动手,也纷纷挥动铁镐。没多久,两块怪石已碎成数段,推倒在地上。除了怪石,经过石工的加工,大的拿去作桥梁,小的拿去砌桥墩。广济桥修成了,而潮州的火灾及诉讼自此也少了许多。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但被断了财路的豪绅们以王源造桥为自己树碑立传,挂自己肖像于亭中为藉口诬告他,王源因此被捕坐牢。幸好潮州父老派代表上京请愿,他才得以平反冤狱,官复原职。王源在潮州时,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曾在广济桥头兴建“王公祠”来纪念他。 桥脚鲤从前,有个富家子弟叫郑福禄,听说潮州城湘子桥下的鲤鱼结实、鲜美、清甜,格外好吃,远近闻名,那年恰逢他到潮州城考秀才,特地带了一个厨子,想一饱口福,尝尝桥脚鲤的美味。到了城里,郑福禄每日叫厨子专门买桥脚鲤做菜吃。因为害怕鲤鱼是用人粪作饵钓的,所以每逢厨子买鱼回来,都要特别交代他宰鱼时要洗干净,特别是鱼喉要多洗几遍,不能有半点杂味。搞得厨子提心吊胆,每次宰鱼足足要洗去半井水。可是到了吃鱼的时候,郑福禄却狼吞虎咽,自己吃得干干净净,半口也没有留给厨子吃。厨子很恼火,就想捉弄郑福禄一下。有一日,他把买来的鲤鱼洗干净后,偷偷地把半截香蕉塞到鱼喉里。煮熟之后,捧到主人面前,郑福禄照例举起筷子先挑鲤鱼喉头检查,没料到鱼喉里黄澄澄、粘乎乎的。啊!这不是人粪吗?他脸色骤变,但没呵斥厨子,一阵冷笑过后,问:“你今天的鱼洗得干净吗?”厨子回答说:“少爷,今天的鱼,我洗得格外干净。”郑福禄说:“那好吧,今天的鱼就赏你吃。”厨子装作消受不了的样子说:“不、不、不,您是主,我是仆,您的东西我哪有福气吃呀!”郑福禄一听,火冒三丈说:“叫你吃,你就得吃!”厨子说:“好,好,我吃,我吃!”说完举起筷子,左右开弓,不一会,就把一条香喷喷的桥脚鲤吃得精光。 二只H牛一只溜清雍正年间,韩江一次发大水,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潮州城的老百姓进城进不去,出城出不来,叫苦连天。湘子桥H牛遗迹知府张自谦说:“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曾和龙王打过招呼,潮州不能发洪水,不能让百姓吃苦,还写了“洪水止此”四字,刻成石碑立在桥脚,时刻提醒龙王不要忘了这事,时长日久,石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还是再刻块石碑吧!”于是,就在城里发动各家商号捐款,凑足了钱银,择了个黄道吉日,叫来道士念经降乱,请在天的韩文公重写“洪水止此”四字,还在桥上修了韩湘子庙。张知府觉得还不够,就铸了两只H牛分置东西两段镇桥御水,果然自此潮州平安无事。起初,那二只H牛倒是挺神气,也守本分,天天站在桥上。怎料日子一长,觉得枯燥无味,就学调皮了。开始,也不外是趁夜深人静溜到江里洗澡,以后又跑到山林田园戏耍,撞折了树木,踩坏了庄稼,弄得四邻的乡民意见纷纷,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夜,它俩索性打起架来,还把东津堤撞破了个大洞,结果洪水淹了城里的房屋,死了不少人和牲口,H牛知道闯了祸,其中一只偷偷溜之大吉,这件事闹到了天上,雷公跑去报告玉帝,要求抓拿H牛问罪,玉帝就派雷公惩罚它们,雷公性情火爆,一个霹雷打下来,那只没有跑的H牛就被打掉了左耳和左角,吓得够呛。从此老实安分了,再也不敢乱来。 钉木猴湘子桥上的木猴相传,旧时潮州府前有个卖豆汤的小贩,有一天在府楼上仰卧歇息,昏昏欲睡、半梦半醒之间,忽然听到耳边有人谈话,其中一人说:“明日午刻,湘子桥第三个桥墩,一定会有乞仙出现”,另一个说:“乞仙既然来到,我们便可与他同游”。他骤然惊醒,但看四下无人,只有两只木猴在楼槛上相对而蹲。此人知有异,隔天豆汤也不卖,跑到湘子桥第三个桥墩,果然见到一乞儿,知道他便是神仙,于是跪下求其超度。乞儿说:你怎么知道我是神仙?他如实相告。乞儿拿出一包槟榔说:“既是木猴教你,你应该用槟榔答谢它们,去把这些槟榔放在猴头上,然后回来见我,我再度你”。此人不知是计,按照乞仙的意思把槟榔放到猴头上。回到桥上时乞仙已不知所踪。再折回府楼,发现猴头上的槟榔已经全部化成铁钉,把木猴死死钉住。这就是泄露仙踪的报应!所以潮州俗语有“府楼猴,无变走(潮音,意为走不了)”,比喻陷入困境,无法脱身。 “三斗汉”力挽巨石相传,古时候广东有个流浪汉,每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所以人们叫他“三斗汉”。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得双手抱不拢,黝黑的脸庞上长满蜷曲的胡须。他终日在街市里乞食,但因为食量太大,乞讨所得很难填饱肚子,常常挨饿。有一天,“三斗汉”来到惠州,在提督衙门外戏耍,一时兴起还把门外那对石狮子提走了。提督知道后叫人把他召来,他回来时双手仍然提着那对石狮子。提督想试试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于是安排五头牛在前面拖一根横木,“三斗汉”则在后面拉住横木,然后用鞭子抽牛,使它们发了疯似地想往前冲。但那五头牛始终敌不过“三斗汉”的神力,根本无法移动分毫。提督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十分赏识他,给了他一些粮食,还让他参军习武。他跪求提督说:“我一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请大人给我加倍的粮食。”提督答应了他的请求。“三斗汉”在军中习武,因为只有蛮力,悟性不高,操练时不是骑马常坠马,就是射箭难中靶的。无奈改当步兵,但仍无多大起色,郁郁不得志,最终只能退出军队而继续流浪。这一天,他来到潮州东门外,正巧碰上湘子桥在进行维修。桥的石梁长三丈多,宽、厚都是五尺。工人们搭起天架,几十个人一起牵挽石梁,却怎么也挽不动。“三斗汉”见状就在旁嘲笑他们说:“这么多人,弄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还不能把一根石梁升上去!”众人听后很生气,觉得他太狂妄了,让他自己来试试看。没想到他独自登上架子,双手一发力就把一根石梁挽了上去。众人看得目瞪口呆,无不折服。主持工程的官员见他有如此本领,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还能节省费用,就命令他把余下的石梁全部挽完,然后赏了钱给他。他拿着赏钱到处吃喝,不到一个月就把钱花光了,于是他离开了潮州城,从此不知所踪。后来也有人传说,他饿死在一个叫做澄江的地方。
收录时间:日 02:22:50 来源:百科网 作者:匿名
上一篇: &(&&)
创建分享人
喜欢此文章的还喜欢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汕历史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