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尼厄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ppt究

PMMA/SAN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PMMA/SAN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摘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一种热塑性塑料,具有难燃、耐化学腐蚀、综合性能优良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器等领域。由于PMMA韧性差,必须将其与弹性体共混来提高其冲击强度,以拓宽其应用领域,因此,为了改善共混物的韧性,PMMA树脂与其它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通过改变共聚单体的投料比(St/AN、α-MSt/AN)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丙烯腈(AN)结合量的SAN、α-MSAN共聚物粉料,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共混制得PMMA/SAN、PMMA/α-MSAN共混物,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粘弹谱仪(DMA)考察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α-MSAN共聚物中的AN含量为15wt%~25wt%时,与PMMA共混形成相容体系,AN结合量大于30 wt%时,共混体系均不相容。与PMMA/SAN共混物相比,相容窗明显变宽。PMMA/α-MSAN(50/50)共混物的相容性明显的依赖α-MSAN共聚物中AN的含量,PMMA/α-MSAN(50/50)共混物的相容性随着α-MSAN共聚物中AN的含量的减小而变好。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不同粒径的丁苯胶乳,然后利用种子乳液接枝聚合技术共聚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合成一系列组成不同的MBS粉料。采用商品PMMA树脂与SAN树脂熔融共混来制备透明ABS树脂的基体聚合物。将组成不同的MBS粉料与基体聚合物共混,来制备透明ABS树脂,并研究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研究发现,将PMMA/SAN共混物树脂基体与MBS接枝共聚物共混获得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为191J/m,透光率达到85.6%,雾度为2.9%。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Q320.1【目录】:
摘要2-3Abstract3-6第一章 绪论6-25 1.1 引言6 1.2 乳液聚合6-10
1.2.1 乳液聚合原理6-7
1.2.2 过硫酸盐引发体系的乳液聚合反应机理7-8
1.2.3 有机过氧化物-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乳液聚合反应机理8-10 1.3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10-21
1.3.1 相容性的基本概念10-11
1.3.2 共混物相容性的热力学理论及相关研究11-13
1.3.3 聚合物共混相容性理论13-14
1.3.4 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特点14-15
1.3.5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结合15-17
1.3.6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17-18
1.3.7 制备方式对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18-19
1.3.8 改善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19
1.3.9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研究方法19-21 1.4 聚合物的透明机理21-24
1.4.1 透明的定义21-22
1.4.2 雾度的定义22
1.4.3 透明机理22-23
1.4.4 折光指数23
1.4.5 温度对折光指数的影响23-24 1.5 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24-25第二章 α-MSAN共聚物组成对PMMA/α-MSAN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25-41 2.1 引言25 2.2 实验部分25-27
2.2.1 实验原料及合成配方25-27
2.2.2 共混物的制备27 2.3 实验表征方法27
2.3.1 共混物光学性能的测试27
2.3.2 共混物动态力学性能测试27
2.3.3 电子显微镜观察27 2.4 结果与讨论27-39
2.4.1 α-MSAN共聚物的AN含量对PMMA/α-MSAN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27-35
2.4.2 α-MSAN共聚物中α-MSt含量对PMMA/α-MSAN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35-39 2.5 本章小结39-41第三章 PMMA/SAN/M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41-48 3.1 引言41 3.2 实验部分41-43
3.2.1 PMMA/SAN共混物的制备41
3.2.2 丁苯胶乳的合成41-42
3.2.3 MBS接枝粉料的合成42-43
3.2.4 透明ABS树脂的制备43
3.2.5 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测试43
3.2.6 透明ABS树脂的光学性能测试43
3.2.7 透明ABS树脂的形态结构观察43 3.3 结果与讨论43-47
3.3.1 MBS接枝共聚物的MMA含量对PMMA/SAN/M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43-44
3.3.2 PMMA/SAN配比对PMMA/SAN/M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44-46
3.3.3 MBS接枝共聚物的SBR/St配比对PMMA/SAN/M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46
3.3.4 透明ABS树脂的形态结构46-47 3.4 本章小结47-48第四章 结论48-49致谢49-50参考文献50-53附录53-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4-5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新强;;[J];塑料;2013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官建国,袁润章;[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张明耀,张会轩,杨海东,冯之榴;[J];应用化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鑫;李海梅;杜林芳;;[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1期
周克斌;陈宇宏;丁雪佳;柳沥翔;;[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10期
关桂荷,汪向红,章悦庭;[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尹毅,李忠华,孙晶,朱军,屠德民;[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周文,潘恩黎;[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宋国君,舒文艺;[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6年01期
欧召阳,马文石,潘慧铭;[J];中国胶粘剂;2001年02期
刘司飞;潘娇阳;卢星河;;[J];广州化工;2012年02期
王韬;颜悦;厉蕾;;[J];工程塑料应用;2013年04期
周立明,方少明,赵清香,张留成,高丽君,刘东亮;[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宇宏;李曦;;[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郑爱国;赵莹;徐怡庄;王笃金;张秀芹;翁诗甫;吴瑾光;徐端夫;;[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文惠;[D];河北大学;2004年
王硕;[D];吉林大学;2007年
郑芸;[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周慧;[D];浙江大学;2013年
朱再盛;[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新;[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宋立新;[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寇大凯;[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李洁;[D];兰州大学;2011年
冯文平;[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姚坤;[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赵小星;[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董智贤;[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孔杰;[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龙敬伟;[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强;杜淼;彭懋;左敏;郑强;;[J];高分子学报;2007年03期
陈卢松;黄争鸣;;[J];塑料;2007年04期
陈卢松;黄争鸣;薛聪;;[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3期
郭瑞强,潘明旺,袁金凤,孟庆荣,张留成;[J];中国塑料;2005年03期
曹春雷;谭志勇;王文同;张会轩;;[J];中国塑料;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禹;[D];吉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邦华,陈俊杰,宋谋道,郑俊文,何炳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锡森;佑飞;;[J];绝缘材料;1988年05期
刘决康;罗绍继;;[J];合成纤维工业;1991年01期
王洪澎,张权,李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2期
杨文君;徐玉红;潘久胜;吴其晔;金义明;;[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吉嫒媛,魏文珑,左英英,王利珍;[J];精细化工;1994年02期
徐光景;[J];国外塑料;1994年04期
刘承美,罗利玲,陈中华;[J];合成橡胶工业;1995年03期
李润林;;[J];橡胶参考资料;1995年01期
方少明,陈志军,李亚东,潘振环,郭抑平;[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6期
李小梅,王磊,武德珍,吴立峰;[J];中国塑料;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飞;王玉花;蒋涛;;[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杨永彪;孙昭艳;安立佳;王振纲;;[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丁会利;肖山;陈旭;聂鑫;张梅;;[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范萍;刘鹏波;徐闻;罗利琴;;[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潘玮;杨胜林;李光;江建明;;[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郑一泉;杨其;冯强;李光宪;;[A];2002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彭树文;董丽松;;[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谢瑞;宋默;杨秉新;姜炳政;;[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1年
吕军;陈勇;黄锐;;[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张艺;程开良;许军;郑毅敏;池振国;许家瑞;;[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嘉藩;[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曹滨;[N];中国化工报;2001年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N];中国化工报;2003年
钱伯章;[N];中国化工报;2004年
王汉栋;[N];中国化工报;2004年
陈洵;[N];科技日报;2000年
于柏林;[N];中国化工报;2007年
龚明;[N];中国工业报;2004年
陈臣;[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广田;[D];燕山大学;2010年
张淑玲;[D];吉林大学;2005年
王宁;[D];天津大学;2007年
闫波;[D];东华大学;2008年
何兴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武德珍;[D];北京化工大学;1999年
李润明;[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王铁柱;[D];天津大学;2005年
王硕;[D];吉林大学;2007年
王亚;[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树家;[D];郑州大学;2010年
谢颖;[D];浙江大学;2006年
来育梅;[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余鹏;[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田雯;[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顾艳群;[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高丽;[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郑伟;[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宫剑华;[D];浙江大学;2005年
窦菲;[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积极影响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民主、平等、独立等现代伦理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繁杂性、传播方式的的隐蔽性,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传播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环境,给传统的德育观念、手段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很好的机遇。如何在伴随新媒体而来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以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的指导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形式、教育途径、教育队伍建设、教育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十一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媒体形态经历了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等特征,具有传播大众文化、引起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建构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影响社会舆论等功能。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拓展教育载体、传播道德价值、促进教育的互动性及主体性的发挥等机遇。同时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发展的自身需求。
当前道德教育已经根据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在教育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建设、新媒体管理机制,教育评价机制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
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创新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伦理道德教育、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德育方法,运用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选择性德育、主体间性德育、嵌入式德育等新的德育形式;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组成的队伍建设网络体系,丰富教育队伍的构成,明确队伍的素质要求,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道德教育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在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监控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学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教育环境;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级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对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播客、手机短信教育平台等方式,从实际德育工作中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本研究有助于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并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641【目录】:
中文摘要19-22ABSTRACT22-26导论26-42 一、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26-31
(一) 研究对象26-29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29-31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31-39
(一)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31-37
(二) 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37-38
(三) 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38-39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39-42
(一) 研究思路39-40
(二) 研究方法40
(三) 欲创新之处40-42第一章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特征与功能42-69 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42-49
(一) 传统大众传媒的历史演进43-46
(二) 新媒体产生的背景46-47
(三) 新媒体的发展47-49 二、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49-57
(一) 网络媒体49-54
(二) 手机媒体54-56
(三) 数字电视媒体56-57 三、新媒体传播的特征57-62
(一) 去中心化的交互性与即时性58-59
(二) 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59
(三) 全球化的共享性和相对封闭的社群化59-60
(四) 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60
(五) 回归并造就新的人际传播模式60-61
(六) 信息内容的海量繁杂和多元化61-62
(七) 多媒体与超文本62 四、新媒体的主要功能62-69
(一) 传播大众文化,展现真实虚拟的文化62-64
(二) 引起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64-65
(三) 建构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65-67
(四) 影响社会舆论67-69第二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重要性69-84 一、道德教育创新是其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69-77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69-74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机遇74-77 二、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77-78 三、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78-81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79
(二) 新媒体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79-80
(三) 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80-81 四、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德育现代发展的自身需求81-84
(一) 新媒体与道德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契合81-82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代发展的内涵82-84第三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84-93 一、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84-88
(一) 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脱离84
(二) 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84-85
(三) 运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85
(四) 运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85-86
(五)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86-87
(六)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自律状况不佳87
(七) 新媒体自身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87-88 二、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88-93
(一) 指导理念与新媒体的发展不相适应88-89
(二) 德育模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89
(三) 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的特点把握不准确89-90
(四) 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到位90-91
(五) 新媒体管理机制不健全91-92
(六) 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92-93第四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指导理念的创新93-110 一、树立整体育人的理念93-96
(一) 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93-95
(二)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与虚拟空间教育的结合95-96 二、树立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96-101
(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96-97
(二)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及其德育价值97-100
(三) 学习借鉴西方道德及其德育文化的积极因素100-101 三、树立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101-106
(一) 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决定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102-103
(二) 新媒体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103-105
(三) 新媒体环境下应注重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创新105-106 四、树立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106-110
(一)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为提升道德教育效果提供了契机106-107
(二) 根据新媒体传播特征创新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107-110第五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110-131 一、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110-120
(一) 明确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110-114
(二) 把握好新媒体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的关系114-118
(三) 建立新媒体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118-120 二、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模式120-131
(一) 教育合力与“综合教育论”121
(二) 学校、社会、家庭、学生都是教育主体121-122
(三)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创设了教育环境122-123
(四) 新媒体使德育环境、主体、客体、介体发生了变化123-126
(五) 创建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结合的立体德育模式126-131第六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131-156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大学生德性与德行的统一131-137
(一) 德性与德行的关系131-134
(二)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德性目标134-135
(三) 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性与德行的统一135-137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塑造现代公民伦理人格137-143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137-139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价值取向139-140
(三) 塑造大学生现代公民伦理人格140-143 三、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143-156
(一) 道德选择的机制、自由与实现143-146
(二) 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与特征146
(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146-148
(四) 以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为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148-151
(五) 以提高新媒体道德与现实道德的转化能力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151-156第七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156-176 一、运用新媒体创新道德教育方法156-164
(一) 运用网络媒体创新道德教育156-160
(二) 运用手机媒体创新道德教育160-163
(三) 运用电视媒体创新道德教育163-164 二、运用新媒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164-176
(一) 自主性德育164-168
(二) 参与式德育168-170
(三) 主体间性德育170-174
(四) 嵌入式德育174-176第八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176-190 一、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强调道德自律176-179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176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176-179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建设179-180
(一) 新媒体传播彰显出传统伦理规范的滞后180
(二) 新媒体传播促使中国传统伦理向公民社会伦理演进180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和运用能力180-185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181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81-183
(三)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183-185 四、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185-190
(一) 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185-186
(二)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186-190第九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190-198 一、创新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指导理念190-194
(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190-191
(二) 丰富德育队伍的构成191-192
(三) 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德育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192-194 二、创新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194-198
(一) 创新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194-195
(二) 创新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的途径195-196
(三) 创新新媒体视阈中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途径196-198第十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198-213 一、实现中国传统伦理在新媒体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198-204
(一) 新媒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挑战198-199
(二)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现代转化的取向199-200
(三) 新媒体传播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现代转化的内在机理200-202
(四) 新媒体传播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现代转化的实现机制202-204 二、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204-209
(一) 新媒体管理存在问题分析204-205
(二) 建立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205-207
(三) 加强新媒体传播法规和伦理规范建设207-208
(四) 创新新媒体管理技术208-209 三、学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道德教育环境209-213
(一) 完善校园新媒体管理制度209-210
(二) 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新媒体管理210-211
(三) 培养校园新媒体管理人才211
(四) 引导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习惯211-213第十一章 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213-233 一、建立新媒体视阈中政府、社会、学校、家长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213-230
(一) 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内涵213-215
(二) 国内外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可供借鉴的经验215-219
(三) 创新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的指导理念和原则219-221
(四) 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的主体221-222
(五) 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的内容222-223
(六) 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的方法223-227
(七) 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的实施227-230 三、完善政府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230-233
(一) 政府在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30-231
(二) 政府参与新媒体视阈中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建设的原则231
(三) 奖惩机制的实施231-233结语233-235参考文献235-245致谢245-2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学术论文246-24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朝琴;[J];出版参考;2004年21期
葛敬豪;肖欣伟;刘立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顾华宁;李莉;杜春华;谢大欣;;[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徐海玲;[J];传媒观察;2004年06期
燕道成;蔡骐;;[J];当代传播;2007年02期
李涛;;[J];道德与文明;2007年01期
俞世伟;刘唏平;;[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黄进;;[J];道德与文明;2007年05期
高国希;;[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吕耀怀;;[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共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吕坤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琰焱;[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王贤卿;[D];复旦大学;2005年
李耀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蔡丽华;[D];吉林大学;2006年
王长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仇永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燕宁;[D];苏州大学;2010年
马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涂燕平;[D];武汉大学;2005年
刘强;[D];兰州大学;2009年
焦贺丽;[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刘丽芳;[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其海;;[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李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顾承卫;杨小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王浩斌;王飞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唐青才;朱德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周云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柏丽华;许箭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夏兰;但堂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赵天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莹;;[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刘长军;;[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罗继英;;[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阳;;[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郑在义;刘辉;;[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国巧梅;;[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绪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李义天;;[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刘仁贵;;[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何敬;[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尹伟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仇贤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付明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雪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东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俊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琦;[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尤永;[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高冬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郑俊杰;[D];河北大学;2007年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赵广香;[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胡孝忠;[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李影;[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胡志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守芬,孙晓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苗东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王想平;[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冯刚;;[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10期
沈小静;荀萍;张建宝;;[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11期
王玮;[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张文杰,姜素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张义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林崇德;罗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陶西平;[J];北京教育;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
周洪波;[N];光明日报;2001年
熊兴保;[N];光明日报;2002年
张立彬;[N];光明日报;200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N];光明日报;2008年
刘菁菁;[N];计算机世界;2009年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3年
万兴亚;[N];人民日报;2007年
路甬祥;[N];人民日报;2007年
玄兆辉 王元
高昌林;[N];学习时报;2010年
王佳;[N];中国经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俊丽;[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曲志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杨洪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刘岚;[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郭欣;[D];吉林大学;2005年
张风华;[D];武汉大学;2005年
梅晶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李俊;[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玉平;贾巨才;;[J];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06期
李亚峰;;[J];才智;2011年12期
郝建民;王峰;;[J];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09期
董莉;;[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程展鹏;;[J];学理论;2011年15期
肖庆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余蕙;[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丰根凤;刘家桂;;[J];教育与职业;2006年06期
高香;赵志玲;郭立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赵留芬;;[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力嘉;;[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杨惠芬;;[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齐少宏;;[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天学;;[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伍伟红;;[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霜华;;[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课题组;覃炳良;杨肖;韦文宏;黄红春;陈廷斌;黄国璋;;[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黄伟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元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李文建;[N];吉林日报;2005年
黄明?本报记者
刘晓峰;[N];辽源日报;2008年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基础教学系;[N];科学导报;2010年
易银珍;[N];光明日报;2009年
陈敏 通讯员
曹欢;[N];宁波日报;2009年
王宝泉;[N];检察日报;2008年
王金凤;[N];中国教师报;2005年
本报实习生
曹隆;[N];淮南日报;2005年
无锡市沁园小学
顾玲红;[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敏;[D];山东大学;2012年
曾昭皓;[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赵伟;[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赵贵臣;[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孙晓峰;[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妙芝;[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孙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杨丽;[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陈丽霞;[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李素素;[D];广东商学院;2011年
汪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王媛;[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王瑞月;[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邢璐;[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许婷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专考研究生的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