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关于家的写景散文好开头,开头有这么几句:儿时的家是母亲脸上贴着花的笑容

作者的其他文章暂无签名编辑推荐今日阅读榜最新发布的文章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有一篇关于家的散文,开头有这么几句:儿时的家是母亲脸上贴着花的笑容_百度知道散文中的美
第一讲认识散文教学目标了解散文这种文体,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分类。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学习的是语文课本是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册书里有哪些是散文?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有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有讲述人生哲理的散文《第一次真好》、《行道树》等。1.什么叫散文呢?广义的散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意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均可列入散文范畴。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2.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 取材广泛多样,联想丰富奇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② 篇幅短小精练,立意深远、集中,从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③ 结构自由洒脱,形式多样纷繁;可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剪裁,散得开(形散),收得拢(神聚)。④ 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⑤ 语言朴素和谐、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3.散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例文:心中的太阳思考:《心中的太阳》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例文:《母亲河》林子外是一条河,我的河。河水在涨,浸过泛白的卵石,一步一步靠近我,靠近春意盎然的小岛。她已经忘了去冬的那场冰冻,忘了几近露脊的尴尬。轻唱着,舒缓地向前流动,带着春天的气息,映着河对岸一坡一坡的金黄,那么惬意而张扬。 思考:《母亲河》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会抒情散文的特点。(3)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例文1:《你还会无助吗》例文2:《冬,静心品之》思考:这两篇简短的议论性散文是如何来议论抒情的?4、散文阅读指导(1)抓结构线索,把握选材。散文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形散”主要体现在选材上,选材广泛,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文章材料总是有一条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散文的线索。阅读散文把握了线索,就把握了材料的组合点,也利于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散文线索有以下几种情况:以时间为线索。理清时间线索时,要力求把握叙事的起止时间和特殊顺序,如倒叙、插叙等。以空间为线索。以物件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记叙的线索有的明确,有的则是隐藏的;或明或暗,明暗交错,虚实相同。阅读时,从明线(实线)中把握文章的选材,从暗线(虚线)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明确文章的主旨。(2)分析语言,把握情感。散文的语言具有形象化、情味性的特征。语言是作家心灵的窗户,通过语言分析能把握作家的情感。把握“情感”具体可分为五步,由浅入深地阅读和鉴赏。第一步:领会文章的情感。 面对一篇散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正确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景仰什么,鄙视什么……这对于每个阅读者都不至于成为难题。第二步:探究作者“情缘”。在准确把握了作者在文意中表露的感情基调之后,就应当想一想“为什么”了。即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缘由,对某事物为什么热爱,为什么憎恶,为什么景仰,为什么鄙视……这样,阅读就深入一步了。第三步:理清文中“情物”。 首先要说明,这里说的“物”是广义的,指一切可以感知到的东西,如人物、事物、景物、动物、植物、器物……篇散文,总要提到许多物。一篇优秀的散文,提到的都是与表情达意有关的物,其中绝无“废”物,因而读一篇散文就必须考虑,作者写到哪些物,为什么要提到这些物。例文:石榴郭沫若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作者是如何写石榴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是这样写石榴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季,清新而不柔媚,这封堵时间贝勒没留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不是就石榴写石榴,而是将石榴与别的树木材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石榴的“个性特色”,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想象丰富、奇特,令人惊叹 。如果说,郭沫若的《石榴》是一首诗,那么,将石榴的花朵比喻为“夏天的心脏”正是其“诗眼”。《石榴》的“诗眼”,即其“构思的焦点和意象的核心,就在于新颖独异,既表现榴花形象特质,又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夏天的心脏’”第四步:分析作品“情言”。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必须通过语言来传达感情,读散文时尤其应当捕捉那些渗透着作者鲜明、强烈的感情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表达鲜明、感情强烈的语句,未必都是词语华美的语句,恰恰相反,作者表达鲜明、强烈感情的语句,往往很朴素。第五步:鉴赏多种“情艺”。一篇好散文,很讲究表情达意的艺术,因而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美的享受。但作者在表现中心、抒发情感时,一般都不那么简单、直白,而是很讲究表现手法。这些手法都有不一般的表情达意功能。如《心中的太阳》里有这样的句子:天空灰得像哭过,雨在纷纷扰扰的下,太阳已失去了久违的温暖。走出老师家,他向我微笑着挥手送别,一瞬间的表情放大到一整个世界的欢乐,雨飘飘洒洒地打在我脸上,感觉竟很温暖。(3)从多个角度把握主旨。 分析散文的主旨可从多个角度把握。第一,常规的办法是对所选材料归纳综合,把握作者的情感,明确写作意图。如《白鹅》,一写了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二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的贡献(特别是精神上的贡献),从而表达了我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他虽然股指,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第二,把握主旨时,应重视抓“文眼”。“文眼”有以下的特征: ① 情感性强,且代表全文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这一句展开回忆,通过背影,抒发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② 综合性强,它是全部材料中的“神”,对材料有凝聚力。③ 常带议论性。记叙性散文和写景状物的散文,文中的议论句一般起点明中心的作用,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的出现有四种情况:出现在标题。出现在篇首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即“(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第三、要注意文题分析。一些散文“文题”本身起了点明主旨的作用。第二讲散文中的语言美教学内容通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散文的语言美。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匆匆》来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初读课文,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哪些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谈体会,教师明确: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1)一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小结: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过去 跨、飞)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配乐齐读教师总结文章通篇行文如行云流水,语言更是一气呵成,针线绵密,不枝不蔓,毫无斧凿痕迹。人们阅读这篇作品,如观写意画,似聆小夜曲,仿佛细嚼橄榄,齿有余甘,口舌生津。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使其诗意美锦上添花。第三讲散文中的人物美教学目标:通过冰心散文《小桔灯》中对小姑娘的描写来赏析散文中的人物美。教学重点:体会小女孩在险恶的环境中所表现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领会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如何与小姑娘的精神联系。教学过程导入由课文《荷叶,母亲》导入。文章时代背景:发生于1945年,国民党疯狂镇压共产党,制造了白色恐怖,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就在这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一个小姑娘亲手制作的小桔灯,却使作者感到前路上有无限的光明,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小桔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噎、噎、噎地下楼去了。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ráng)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初读课文,复述课文根据初遇——探病——送行——思念这条思路进行复述。要求:简要、生动。研读课文,感受小姑娘的性格美:再读课文,找出小姑娘的语言、行动描写,想一想: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初遇语言描写:镇定、懂事。行动描写:招我进去。语言描写:安慰我…笑着说…回答说…送行行动描写:制作小桔灯,小手画圆圈。语言描写:体贴、坚定。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请同学们找出写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语句,再找出小桔灯使我浮想联翩的语句。思考:我为什么会把小姑娘和小桔灯联系起来?我为什么会有“似乎眼前有无限光明”的感受?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首先小桔灯是由小姑娘亲手制作的,为我照亮小路,其次在黑暗的环境中,小姑娘镇定、勇敢和乐观的精神使我心中生出了对前路的希望,让我感到未来的无限光明。(2)中国的革命群众意志坚定,情绪乐观,就连一个小姑娘都有这样的精神,使作者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预感到了胜利的来临。教师总结冰心的《小桔灯》,是描写生活美的优秀散文名篇。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常常出现苦难和忧伤,但也会经过不同的形式,看到生活的美: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场景,它们构成一组美的画面,长期保存在记忆中。这种美的记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往往能够持续地使人得到安慰和鼓舞,增强了追求美的意志和力量。是的,那盏朴素的小桔灯的光,照亮了那天冰心面前的山路,也照亮了读者的心,点燃了人们灵魂的潜藏的火。文章塑造了小姑娘的心灵美,情操美。作者通过精巧的、别开生面的艺术构思,十分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了小姑娘这一美好、感人的艺术形象。第四讲散文中的亲情美教学内容通过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与《背影》来赏析散文中的亲情美教学过程导入: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蕴藏其中的人情美是朱自清散文能打动成千上万读者心灵,经久不衰、广为传诵的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他的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可以说人情美是其写人散文中流动着的一股涓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在他的记人散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美的当属《背影》。特别是攀月台买橘这一背影的描写,体现了父亲真挚深沉的爱子之情,这种情感朴实、感人,闪耀着亲情美的光彩。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挚爱父亲,父子在逆境中关爱、体贴、抚慰的亲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令《背影》感动了几代人。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的舐犊之情,《儿女》中不乏幽默的情愫与温馨的气氛,无不真诚亲切,洋溢着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亲情美。(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儿女(节选)朱自清丏啰啰初读课文,思考:1.朱自清亲情散文贮满一种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以儿子身份写父亲,在《儿女》中以父亲身份看儿女。身份不同,真情却同样。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朱自清爱子之情的细节1~2处,并作点品析。2.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本文和《背影》一样,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构思精巧、严谨和谐的结构美。《背影》以“背影”为线索,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结构严谨。试着按上述思路,分析本文的结构。4.结合本文及《背影》,说说你对朱自清的印象。朱自清的四儿子朱思俞说,他对父亲的的记忆既清晰又陌生,清晰是因为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已经13岁;陌生是因为他与父亲在一起只有三年。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示例:“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儿女多,纷争也多,朱自清很耐心。原来父爱也温馨。2.如:对自己的检讨,要努力尽到父亲的责任,教育好子女。3.儿女情况——检查自责——目标期望。意近即可。4.综合课文、选文、材料、课外阅读,力争全面、明确。如:他情感丰富细腻,是个学者,很有骨气。教师小结:亲情之美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之美,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苍老的,无论是瞬间的感动还是终身的依恋。第五讲 散文中的温柔美教学内容:通过赏析冰心散文《腊八粥》来赏析冰心散文的温柔美。教学过程:导入:这是一篇纪念文章。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怀念的文章数以千计,各种形式层出不穷,而《腊八粥》别出心裁,通过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的农历12月8日煮腊八粥的风俗,抒发了3代人对敬爱的周总理深切怀念。(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腊八粥冰心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一九七九年二月三日凌晨初读课文,思考:1.每年为什么都要煮腊八粥?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作者的母亲为纪念外祖母,每年煮腊八粥;作者为纪念母亲每年煮腊八粥;作者的几个孩子为纪念周总理,也要每年煮腊八粥。2.读《腊八粥》不禁想到:沉郁凝重的格调,洗尽铅华的平实与素朴的文字,何以那样感人,那样摄人心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首先,我们注意到正是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腊八粥、母亲、周总理的熟悉,并“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譬如“母亲的母亲”、母亲、周总理都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这个细节,要不是最亲近最熟识的人,一般不会知道。而他们的“忌表”腊八正好与吃腊八粥的民俗相“巧合”,这或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散文的契机。在浮想联翩中,这最初的契机变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最终成了作者行文运笔的轴心,思想驰骋的基石。其次,是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使读者得到“同感与共鸣”。3.作者是怎样将写实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温柔美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散文作为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以此打动读者,是它的灵魂和血脉。只是这种饱满丰沛的情感,要有一个依托,一个“附丽”的“实体”,这就是作者所叙写的物事即冰心所说的“实境”。《腊八粥》在写到“几个孩子”为了纪念周总理爷爷而洗红枣、剥花生准备煮腊八粥的“实境”时,一个孩子“低下头”讲的那番话是多么动情,多么天真可爱!你看,“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这是“实境”的叙写,又是融和了“真情”的抒发。作者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文章到此收笔,无声胜有声,留下无穷韵味。可否这样说,没有“实境”的叙写,抒情将是空泛无力的;而没有“真情”的抒发,“实境”绝不会灵动感人。教师小结:作者用“蕴含着温柔”的笔调,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拨动读者心旋的,不仅有往事的回忆,还有孩子们那“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更具有肃穆与天真的感人力量在里面。第六讲 散文的清新美教学目标(1)通过冰心散文《笑》来体会散文的清新美。(2)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3)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散文的清新美,我们通过被誉为“最初的美文”的《笑》来赏析。《笑》是冰心先生的成名作。文中作者以爱心为文心,以布爱为天职,通过一个雨后月夜清美图画引起的三个微笑的形象的追忆、描述,把我们引入美的幻境,体验爱的伟大。文中,温柔而圣洁的情致与庄肃带着亲切的笔调和谐,构成全篇和畅典雅,清新婉丽的体势,表现出了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冰心散文语言自成一体。(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笑冰心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研读三幅画面,体会散文清新之美(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明确: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赏析句子,体会散文清新之美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2.句子比较:(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比较后小结明确:(1)什么是形容词。(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3)依照此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教师小结:文章中的三种笑容让作者如登仙界,如归故乡,代表着爱,一种清新,不需要汇报的关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第七讲 散文的意境美教学内容通过朱自清的散文《绿》该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教学过程导入: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意境。(将印好的文章发给学生)绿朱自清课文分析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1)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3.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1)关于梅雨潭及周围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山:“像半个环儿拥着。”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②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2)关于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① 作者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② 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3)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细腻的写景:① 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② 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③ 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教师总结《绿》描写的是浙江仙岩梅雨潭的奇异的景色。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泼之感。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在恬适的宁静之中,蕴蓄着丰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欣赏此文,我们也不禁为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文思而惊诧。第八讲散文中的含蓄美教学内容通过杨朔的《荔枝蜜》来赏析散文中的含蓄美。教学过程导入:含蓄之美,是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不等于晦涩。不明说但仍要说,不直露但仍要露,只是作者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的。作者将自己的本意情感进行艺术化处理的主要手法有:一是托物言志、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便是作者的情;三是虚实相生,借设想、想象曲折表达好恶爱憎;四是运用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真意婉转而出。荔枝蜜杨朔小时候,我有一回上树采花,不料让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以为你要伤害它;它一蜇你,自己也就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也很可怜,便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当看见蜜蜂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忌惮。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湖水,简直是一幅山水画。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花开时节,满山遍野嗡嗡嗡的,那些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呢。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色泽美,养分高。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朋友送了我两瓶。我一开瓶盖,就闻到一股甜香。我舀了两茶匙放在杯里,加了水,搅拌好,一喝,很有点鲜荔枝味儿。我一向嘴馋,接着又喝了一大杯,不觉动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当时春色正浓,花开得正欢。我一走进养蜂场,就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进进出出,飞来飞去,一片沸沸扬扬的情景。养蜂员老梁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体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老梁赞叹地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我问他:“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收多少蜜?”老梁说:“能收几十公斤。蜜蜂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它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每回收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从来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回答:“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只能活六个月。”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常常要到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吗?”老梁摇一摇头说:“蜜蜂是很懂事的,到时候,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我的心头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命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创造自己的生活,等于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研读课文,思考:1.课文由物及人,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了不少内容,可是组织得却十分严密精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请联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那就是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作者开始写到不大喜欢蜜蜂的心理,源于儿时被蜇的经历,可后来因尝到鲜美的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好奇心,于是决定去看蜜蜂的生活。参观了养蜂场,了解了蜜蜂的生活及其无私的奉献精神,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对蜜蜂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联想,想到了农民以及其他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勤劳的人。于是歌颂这种精神,同时表达了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这样,文章通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把所忆、所见、所闻、所想等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作者是如何来借物抒情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课文赞美的对象是人,是一种精神,可是文章又不直接去写,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谈被蜜蜂蜇,后来再谈对蜜蜂精神的逐渐了解,进而歌颂它、赞美它,并通过联想来盛赞与之相似的人。表面写物,实际上写人和精神,迂回、委婉地来借蜜蜂歌颂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表现方法就是借物抒情。因此,体现了散文的含蓄美。再来看一篇散文,体会其中的含蓄美:雨花赋细读课文,学生思考:从文中描写看,“雨花”有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雨花特点:素色花朵,花瓣清亮透明,骨朵儿灿然一现不胜害羞,玲瑰小巧清新俏丽。象征着纯洁和美好,清丽脱俗,好比那个尽心帮助老人的小孩,高尚的性格品质。教师小结:理解感受散文的含蓄美,方法大致是:从形象入手,体物动情。含蓄美在于作者用形象来说话,形象的特征、色彩往往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忧思情仇。把握形象最突出的特征,调动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去体悟寄寓于形象中作者的精神世界,才会引发情感共鸣。在这里,想象和体悟是不可或缺的。从技法入手,领略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也是一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效果。这“若现”“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运用“特技”之所在,象征、比喻、拟人、双关、反问、夸张、反复等,对特定语境中的语句的深层含义起强化作用,能帮助我们深刻品味意境那丰富深远的内涵,获得美感享受。第九讲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美教学内容通过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来赏析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美。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的特点来感受散文的诗情画意之美。2.体会运用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由学过的课文《春》导入有的散文语言具有明丽色调,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里,有以红色为主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加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配上“白的像雪”的花,还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对比鲜明,产生了花枝招展的美景,表现出了早春宜人的景色和作者那种淡泊、喜悦的情怀。写出了和平、娴雅、温良、冷静以及富有生命力的勃勃生机。今天我们通过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再次感受散文的浓妆淡抹描绘色调之美。海滨仲夏夜峻青——节选自峻青《海滨仲夏夜》教师配乐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课文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霞光图、星光图、灯光图、休憩图、月光图2.时间顺序。分析写景部分1.分析第一幅图:霞光图(1)一生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口述画面内容。(3)思考:这一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霞光的?教师明确:色彩、动态2.分析第二幅图:星光图(1)男生齐读课文。(2)女生口述画面内容。(3)思考:这一部分是如何来描绘星光图的?教师明确:明灯又大又亮3.分析第三幅图:灯光图(1)如果由你来画灯光图,那么你怎样来设计画面的内容?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2)课文是如何来描绘灯光图的呢?学生讨论。4.这五幅图是如何体现诗情画意美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章描写了海滨风光和海滩上人们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海滨优美的夏夜景色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与祈愿。细腻的文笔、流动的画面和驿动的情韵织出了画意流淌、诗情浪漫的海滨仲夏夜。教师总结:①流动的图画在《海滨仲夏夜》中,峻青匠心独运,将五幅充盈着诗情的画,精心地组成一幅飘逸流动的夏夜海滨风景长卷。文章落笔点染海上醉人的霞光,随着海浪闪烁、滚动、燃烧,色彩由深红变成鲜红,由鲜红变为浅红,育至红光消失,天空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而空中的“明灯”闪烁起来,“放射光辉”,,接着城市与周围港湾的灯火次第“亮起来”,“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形成了灯火辉煌的壮美图景。然后再以霞光、大海、星斗、灯光组成的夜色为背景,写劳动者在沙滩休憩的场面。这里作者按“月光上来了”、“月亮升得老高”、“夜已经深了”三个层次,描写了月下海滩上人们休憩的惬意情景。文章的时空交替变化,展示海滨夏夜清爽宜人的生活画卷。②多变的色彩 峻青不愧是一位善于用色的“丹青妙手”。《海滨仲夏夜》足一卷色调参差、富于变化的美景图,用“橘红”“深红”“绯红”“浅红”“深蓝”“乌蓝”等描绘色彩,现海滨仲夏夜变幻多采的幽美景色。人和美景互相映衬,和谐美妙。第十讲散文的风土人情美教学内容1.通过对琦君散文《桂花雨》来赏析散文中的风土人情美。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导入:琦君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她的散文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她以淳朴、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从真、善、美的视角记述了她童年的生活见闻,追忆父母与恩师,显示出她独特的人性意识。本文拟以琦君散文的人性意识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地探讨。桂花雨琦君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谁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入学文,品析感悟爱桂花──香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摇桂花──乐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来。体会桂花雨的多、美、香思桂花──情1.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张的桂花香呢?2.比较: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教师总结: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本文通过摇桂花表现了浓浓的风土人情。第十一讲 散文中的哲理美教学目标通过席慕容的哲理散文《写给生命》来赏析散文中的哲理美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席慕容的散文诗《写给生命》。席慕容介绍:初读此文,流畅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散文的书卷气息在你的脑海中萦绕开来。给人的是一种隽永的语言,启发人以理性思考人生问题。文章总的给人的印象一种莫名的爽快;主观感受得到了满足,触发心灵深处不自觉的认同感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考。再次细细读这篇哲理散文(本文属于哲理性散文),语言的极美、易懂,结构思路清晰,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真实的感受总能打动人的!这是读了本文给人的真实感受。思考: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本文很明显的分五个部分。一个比一个跟接近主旨,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演变渐进过程。具有良好的过渡程式,这样既让读者读来简单明了,又不失作者对自己写作态度的表达;这正是体现了席慕容一贯的结构思路清晰的写作风格。仔细看看这五个部分除了其紧密的联系性,还是有其独立性的一面的。每一部分都体现了作者的一个方面的观点。如第一部分作者就提出了:“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如很明显的就是要数有感叹号的句子了!本文是怎样一步步阐述哲理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总的内容趋势走向也很明显,从自己的平常生活入题,描述了自己平凡的世俗生活,和充实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生命的态度有独特的理解。从自己在月亮底下铅笔速写开始,思绪也在这环境的渲染下,(“多好的月色啊!”,“这样美丽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慢慢展开来;就这样很自然的就开篇布局了,简单明了,朴实真切。随着思绪的延伸,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吧?”,因此勾起作者的内心里的回忆,“对着一班十九、二十岁,刚开始上油画课的学生,我喜欢告诉他们一个故事。”。阐述了自己对于艺术以及优秀艺术家的个人看法,实质是进一步提及人生的生存理念了:“在感动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我们所要的和我们不得不舍弃的。”第三部分内容是第二部分主题的例外叙述议论。同时也触发了下一个思想:“不然,要怎样才能平息我们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烧着的羡慕与嫉妒呢?”在第四部分作者称述了:“我相信艺术家都是些善妒的人。”从艺术家角度对妒嫉提出了另一种理解、态度!其实善妒,更会促使你努力用功,体现自己要强的一面。“用一生的时光来向自己证明——我也可以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更好。”生命因此会有更精彩的人生!第五部分提到对“安静地埋首努力着的艺术家”的偏好。叙述了在画室里的埋头努力的艺术家的精彩之处。“艺术家都早已进入中年,却仍然安静地在走着这条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了的路。”最后作者发出了真谛性的感叹:“人的自由,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原该是无可限量的啊!”,这是“写给生命”中的最让人值得回味的一句!生命应该是自由的,敢于超越束缚的;也是明净,极单纯的,时时充满人文关怀;在享受世俗生活的,同时享受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总结: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因此而拥有很多读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她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品了!写及了人生命的自由性,勇于超越性,明净单纯性的特点,充分享受世俗生活,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于她是教油画的,本文大多的角度都是艺术的基础上的,引用一些事实联系上升为谈论人生问题。在文学方面席慕容的独特创造及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景散文好开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