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龙蒙古蒙古国名字什么意思思

关于蒙古的一些地名_清抹侃英语_天涯博客
历史历史,汉语和英语的千丝万缕。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648942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895
(355)(24)(9)(18)(32)(11)(18)(19)(24)(33)(51)(45)(2)(3)(40)(21)(6)
(1)(1)(1)(1)(2)(1)(2)(2)(3)(2)(1)(1)(3)(3)(4)(4)(2)(2)(4)(5)(5)(2)(1)(4)(4)(4)(3)(3)(4)(5)(7)(4)(6)(2)(6)(4)(3)(3)(4)(5)(4)(6)(6)(5)(9)(9)(5)(7)(7)(6)(9)(11)(9)(13)(11)(16)(17)(18)(27)(17)(18)
  关于蒙古的一些地名  整理者:清抹  这个蒙古嘛,也是一个有趣的题材。历史上曾经跨越欧亚非的蒙古大帝国,自然在世界上留下众多的蒙古语言起源地名人名。在我们的翻译工作中,也不可避免要遇到它们,常常得煞费苦心,通过各种手段查找其出处,但很遗憾,甚至在网上也难于理出线索。其中,来自汉语起源的容易解决,但蒙古语或其它语言的确实伤脑筋。在此,先整理一下地名吧。起手的当然是咱们的内蒙古啰,越详尽越好。不过,里面仍然有不少来名词找不到对译,但愿有热心者帮忙补充。  内蒙古自治区 Inner Mongolia AR(那种Nei Monggol的说法很混合),这一带地区史书上曾称为漠南蒙古Southern Gobi Desert Mongol、察哈尔蒙古Qahar Mongol等。据称,在蒙古语中内蒙古叫Obur Mongol,其中Obur的含义包括“南部、内部、前部”三种成分。那么,内蒙古实际上也可汉译“南蒙古、前蒙古”了。蒙古人有时将内蒙古英译为Southern Mongolia(南蒙古)就是以此为据。现代蒙古语中把外蒙古叫Ar Mongol,含义是“北蒙古、后蒙古”。满语dorgi/tulergi汉译也是如此。如此看来,在蒙古语与满语中,“内外”的含义就是这样而来的。      呼和浩特 Hohhot (曾经被称为归化城 Kueihuachêng,是绥远 Suiyüan或归绥 Kuei-sui省的首府吧) 托克托县 Togtoh C 土默特左旗 Tumd Left Banner (察素齐) 武川县 Wuchuan C 和林格尔县 Horinger C(二十家子) 清水河县 Qingshuihe C      乌兰察布盟 Ulanqab League 集宁市 Jining C丰镇市 Fengzhen C兴和县 Xinghe C 卓资县 Zhuozi C 商都县 Shangdu C 化德县 Huade 凉城县 Liangcheng C (宁远) 察哈尔右翼前旗 Qahar Right Wing Front Banner (土贵乌拉Tugin Ul) 察哈尔右翼中旗 Qahar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 (科布尔Hobor) 察哈尔右翼后旗 Qahar Right Wing Rear Banner (白音察干Bayan Qagan)四子王旗Siziwang Banner (乌兰花Ulaan Hua)      包头市 Baotou C 白云鄂博区 Baiyun Ebo D 石拐区 Shiguai D 固阳 Guyang 土默特右旗Tumd Right Banner (萨拉齐)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Darhan Muminggan Joint Banner (百灵庙Bailingmiao)      乌海 Wuhai 乌达区 Wuda D      鄂尔多斯市 Ordos C 伊克昭盟 Ikh Juu League 东胜区Dongsheng D 鄂托克前旗 Otog Front Banner (敖勒召其Oljochi) 乌审旗 Uxin Banner (达布察克Dabqig、嘎鲁图Galuut) 达拉特旗 Dalad Banner (树林召Shulinzhao) 伊金霍洛旗(郡王旗) Ejin Horo Banner (阿勒腾席热Altanshireet) 准格尔旗 Jungar Banner(薛家湾 Xuejiawan)杭锦旗 Hanggin Banner (锡尼Shine) 鄂托克旗Otog Banner (乌兰Ulaan)      巴彦淖尔盟/市 Bayannur League/City 临河区 Linhe D 磴口 Dengkou (巴彦郭勒、巴彦高勒 Bayan Gol) 五原 Wuyuan 杭锦后旗Hanggin Rear Banner (陕坝 Xamba) 乌拉特后旗 Urad Rear Banner(赛乌素、巴音宝力格Bayan Bolig) 乌拉特前旗 Urad Front Banner(乌拉山Ulashan)乌拉特中旗 Urad Middle Banner(海流图Haliut)      赤峰市 Chifeng (乌兰哈达) 宁城 Ningcheng (天义 Tianyi) 林西 Linxi 巴林左旗 Bairin Left Banner(林东 Lindong) 巴林右旗 Bairin Right Banner (大坂 Daban) 克什克腾旗 Hexigten Banner (经棚镇 Jingpeng) 敖汉旗 Aohan Banner(新惠 Xinhui) 翁牛特旗 Ongniud Banner (乌丹 Wudan) 阿鲁科尔沁旗 Ar Horqin Banner 喀喇沁旗 Harqin Banner       呼伦贝尔盟/市 Hulun Buir League/C 海拉尔区 Hailar D (呼伦布雨尔) 满洲里市 Manzhouli C 扎兰屯市 Zalantun C (布特哈旗 Butha Banner) 牙克石市 Yakeshi C (喜桂图旗 Xuguit Banner) 根河市 Genhe C (额尔古纳左旗 Ergun Left Banner) 额尔古纳市Ergun C (额尔古纳右旗 Ergun Right Banner,拉布达林 Labudalin) 伊敏Yimin
阿荣旗 Arun Banne (那吉 Najitun) 陈巴尔虎旗 Chen Barag Banner (巴彦库仁 Bayan Hure) 新巴尔虎右旗 Xin Barag Right Banner (阿拉坦额莫勒 Altan Emel) 新巴尔虎左旗 Xin Barag Left Banner (阿穆古郎 Amgalang) 鄂伦春自治旗 Oroqen Autonomous Banner (阿里河Alihe) 鄂温克自治旗 Ewenki Autonomous Banner (巴彦托海Bayan Tohoi,南屯 Nantun)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 Morin Dawa Daur Autonomous Banner (尼尔基 Nirji)      哲里木盟 Jeremy League 通辽市 Tongliao C (蒙古原名Bayisingtu 即having buildings)(科尔沁区 Horqin D) 霍林郭勒市 Huolin Gol C 开鲁县 Kailu C 科尔沁左翼后旗 Horqin Left Wing Rear Banner (甘旗卡 Ganjig) 科尔沁左翼中旗 Horqin Left Wing Rear Banner (保康 Baokang) 库伦旗 Hure Banner 奈曼旗 Naiman Banner (大沁他拉 Daqin Tal) 扎鲁特旗 Jarud Banner      锡林郭勒盟 Xilin Gol League 锡林浩特市 Xilin Hot C (阿巴哈纳尔旗 Abagnar Banner) 二连浩特市 Eren Hot C 多伦县 Duolun C (多伦诺尔Dolonnur) 太仆寺旗 Taibus Banner (宝昌Baochang) 镶黄旗 Xianghuang Banner (/ Bordered Yellow Banner)(新宝拉格 Xin Bulag) 正蓝旗 Zhenglan Banner (/ Plain Blue Banner)(敦达浩特 Dund Hot) 正镶白旗 Zhengxiangbai Banner (/ Plain and Bordered White Banner)(查干淖尔 Qagan Nur) 阿巴嘎旗 Abag Banner (新浩特 Xin Hot、别力古台Biligtai) 西乌珠穆沁旗 Xi Ujimqin Banner (巴彦乌拉 Bayan Ul Hot) 东乌珠穆沁旗 Dong Ujimqin Banner (乌里雅斯太 Uliastai) 苏尼特右旗 Sonid Right Banner (赛汉塔拉Saihan Tal) 苏尼特左旗 Sonid Left Banner (满都拉图 Mandalt)      兴安盟 Hinggan League 乌兰浩特市 Ulan Hot C 科尔沁右翼前旗 Horqin Right Wing Front Banner 科尔沁右翼中旗 Horqin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Youyi (白音胡硕 Bayan Huxu) 阿尔山市 Arxan C 突泉县 Tuquan C 扎赉特旗 Jalait Banner (音德尔 (白音呼硕Bayan Huxu))      阿拉善盟 Alxa League 阿拉善左旗 Alxa Left Banner (巴彦浩特 Bayan Hot,定远营Dingyuanying) 阿拉善右旗 Alxa Right Banner (额肯呼都格 Ehen Hudag) 额济纳旗 Ejin Banner (达来呼布Dalai Hub)分类: |蒙古族铁木青怎样死的_百度知道铁木针为什么没传位其儿子而是传于其孙子忽必烈_百度知道铁改余宗亲网 铁改余 铁木见 铁木键 铁木耳 铁蔑赤 南平王 元朝宰相 铁木真
有同宗认为铁改余氏实际上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势均为元朝丞相。不花铁木耳共生九子一女于元顺帝继位后受到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返回江南封地,元末被红巾之乱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玉字偕音更姓为余或俞,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以上数种统称为铁改余氏,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我们西南铁改余和西昌姜坡俞氏是同宗同祖,都是蒙古东路元帅不花铁木儿的后人。根据姜坡俞氏的老谱,当初十兄弟分手时相约改姓为YU, 只是没有明确姓俞还是余,但对这个姓的发音是取得一致的。十兄弟在凤锦桥分手后各奔前程,秀一公投奔红巾军,遭盘问,冒河间望族改姓俞,其余兄弟不管是改姓余,还是先改金再改余,尽管各谱中记载改姓说法如何,终归最终都选择了YU姓,如此惊人的一致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为什么大家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姓了YU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老祖宗当初约好了,还起了誓的,后人唯有遵嘱行事。我们所有铁改俞、余氏谱虽然对祖源,老祖宗名字,分手地点,改姓因由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也是极其关键重要的说法是一致的,即:
1,都是蒙古人后裔,元末为避祸改姓易族。
2,大家都改姓YU(写作余或俞)
3,老祖宗身分:蒙古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 
  (即便有些谱里记的南平王,也说其身分是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
4,都出自元朝宰相家(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家),自称是九子十进士(十兄妹)的后人
5,老祖宗都在凤锦桥插柳为记,吟诗起誓后分手。
6,祖传誓言一致,老祖宗四十得子,癞僧指穴等说法一致,祖传认亲诗一致。
现在剩下的就是进一步确定老祖宗不花铁木儿的真实身分,光知道是燕铁木儿的叔父好像还很不够。
联系电话:、 重庆南川
此说法如果有俞姓看到后希望能传家谱来对比一下,看是不是同宗。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社科院民研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元史专家方贵龄、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江西等地多种余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键……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元末红斤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
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对西南铁改余氏族源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严肃态度,不能任意杜撰,部分余氏族人将铁改余氏归入元世祖忽必烈幼子铁蔑赤或长孙晋王甘麻喇项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大概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族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以下为同宗写的告“铁改余”同宗书:
各位同宗:自2002年正月云南曲靖同宗会以来,我余氏有识之士努力考证我“铁改余”族源,弘扬我宗族历史文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是值得广大同宗称赞的。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我西南余氏寻根问祖活动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余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我认为,首先是思想路线上存在着障碍,不能遵循实事求是之原则,不能突破先人谱碟的束缚,以至我余氏族源的考证严重偏离,渐行渐远。其次是宗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要点失准。族源缺乏探究,世系尚未理清,而仓促修谱之风盛行,捐修庙堂之声日高,空耗资财之势不减,而我祖之历史疑惑依然存在,对专家学者的考证充耳不问、视而不见。精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和损失为其次,首要危害在于严重地误导了我余氏同宗芸芸众生的思想,损毁了我余氏在社会上的声誉,造成了本族与他族之隔阂,长此以往其后果将不堪回首。
造成我们”铁改余”家族历史争论和与史背离的原因是多样的。由民族仇视进而对异族文化进行抹杀,对记载着元朝历史的蒙元文字资料连同我们余氏老祖先的信息都被销毁得一干二净,使我余氏追根求源困难重重。而张献忠又在我们“九子十进士”生活的四川大部分地区烧杀掠抢,迫使我们老祖先再遭空前的洗劫,比较完整和真实的家史记载已经荡然无存。另外一个历史的因素,我们老祖先在明初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更由于文化上的不融合,或许在明朝前期是不会留下文字记载的家族历史的。正是由于这些历史的原因,到了明朝中叶,我们西南余氏祖先要保留完整而真实的家族历史变得相当困难。所以各地基本上只能根据口传资料来编修家谱,从分手诗的大同小异和癞僧点穴的基本雷同可以说明这个判断。口传家谱难免以讹传讹,不断掺杂传承者个人的臆想,其间还受到攀附名人等不良思潮干扰,从而使我余氏历史的记述和研究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由前述的基本判断可知,要探究我们西南余氏的祖源,就必须认真而仔细地研读元史及大量相关诸子百集。而元史是最难研读的,因此我们必须借重元史专家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著名蒙元史专家札奇欺钦先生对我西南余氏宗族源流的论述相比之下是最准确的。同时重庆南川的余自华同宗对族源的探讨做了一些工作,得出了和札齐斯钦先生同样的结论。综合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铁改余"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繁写“见”字之故。也就是说”铁改余”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余氏,凡是真正追宗敬祖的同宗,都必须认同我们共同的祖先DD东路蒙古元帅武平王不花铁木儿。
这个考证结果并不是凭空臆断,能经得起史料考证验证和严密逻辑推理。
从我们”铁改余”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我等余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札奇斯钦先生说:“《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务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专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同时指出我祖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史与谱记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我“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我祖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
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谱记吻合。《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他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我祖"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因此,札奇斯钦认为,元末红巾军乱后我祖先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秀一公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我祖"九子十进",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我祖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改姓余或俞氏完全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我《余氏宗谱》中“铁木健”曾被封为“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之记载,而《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1330)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铁木健”的特征。故可推定“铁木健”为不花铁木儿。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查阅相关记载,燕铁木儿之祖父土土哈八子中并无不花铁木儿之名讳,只有铁木儿不花,系土土哈第五子。是否此铁木儿不花就是不花铁木儿,需要进一步考证。或许蒙古人的名字有时可以倒置。或者说不花铁木儿并非燕铁木儿亲叔父而是堂叔父,但从元史看土土哈之父忽鲁速蛮“有一子土土哈”,可以认定土土哈家族铁木儿不花就是东路蒙古军元帅武平王不花铁木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考证,相信终会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关于燕铁木儿家族,《元史》和《新元史》以及《元朝名臣事略》都有传记详述。研究蒙元史的学者多有探讨论文叙述。燕铁木儿家族在整个蒙古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从班都察、土土哈、床兀儿、燕铁木儿、唐其势有五辈人贯穿于元朝始终。我祖不花铁木儿在元史上也有记载,但没有传记。不过已有专家有意向立题研究。
1333年燕铁木儿死后,伯颜政治集团逐步加大排除异的力度。至1335年夏燕铁木儿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年秋其子孙被流放于边地,家族危在旦夕。符合“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的特征。又因燕铁木儿家族的封地大都在今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南京、上海、江西上饶等地,其子孙被流放、逃匿南方的可能性大。
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1335年, “红巾反乱”是1351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红(洪)军赶散入西涯”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先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红(洪)军”。那为何有“红(洪)军赶散入西涯”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凤阳一带了。
我余氏宗谱序言“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枪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大明英烈传》首篇对此事作了另一番详尽的记载。至元元年(1335)“春日是夜,顺帝宿于正宫,忽梦见满宫皆是蝼蚁毒蜂,令左右扫除不去。只见正南上一人,身着红衣,左肩架日,右肩架月,手执扫帚,将蝼蚁毒蜂尽皆扫净。帝急问曰:‘尔何人也?'其人不语,即拔剑砍来……”顺帝惊出“冷汗遍体”。这此梦景寓意朱元章灭元得天下,并未有九根铁枪立于金殿上之说。但足可证我宗谱所言顺帝做梦确有其事,只不过著书立传者各取所需。当时帝梦事闹得很大,以至朝野尽知。恰在这一年夏发生了撒敦、唐其势以及诸王晃火铁木儿发动政变失败,我祖先于年末被流放或者逃亡边地(江南,指黄河以南)。这与大多数“铁改余”谱记何其相似。
关于祖居地和封地。大多数家谱都说食邑湖广,入川前原籍为麻城县孝感乡云云,然而除余姓之外的绝大多数湖广填川移民都称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有众多的移民事例证明自称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人多数是随明玉珍而来的红巾军,有十多万人之众。洪武二年(1369年)又有很多人(有称三十多万人)从湖广等省迁来西蜀追随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其后定居四川亦统称原籍为湖广麻城孝感乡。其中很多来西蜀其原籍并不在湖广麻城而在江西等省。可以想见四川人之原籍说多数不确。不可能我余氏原籍说独为真其他大多数姓氏之原籍说皆为假。进一步地说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是明清移民的集散地,而我“九子十进士”是元末明玉珍入蜀之前避红巾乱而入西涯的,因此我余氏入川前原籍或者说封地应当排除麻城县孝感乡,当然,土土哈家族在西迁过程中在“湖广”之麻城孝感居留数载或十数载也有可能。而燕铁木儿祖孙数代的封地正好在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一带,符合西迁的地域前提。湖南大学学者张国骥译法国元史专家韩百诗《元史诸王笺证》载明燕铁木儿家族的班都察、土土哈和答里等五代封为句容郡王。句容郡即现南京以东之句容县,在南京东门外九华山以南,境内竟有石狮村。我“铁”改余氏家谱开门见山说我祖籍南京东门外九华山桂花村,门前石狮。这足以充分验证我祖居地(西域来江南之后)所在。
关于武平王铁木儿。西昌姜坡俞廷玉(即秀一公)后裔家谱资料明确地载明为武平王铁木儿而非南平王铁木见。如果我们不认定西昌姜坡俞氏为我秀一公之后,那么仍然有很多地方的西南余氏至今仍流传着武平王铁木儿的故事,如贵州普安县楼下镇秀二后裔余方成与西昌姜坡秀一后裔有千里之遥,况且方成不会上网又不识太多的字,地处偏远,为什么祖辈遣留口传完全一致。非常奇怪的是余方成家的手写谱本严然工工整整写着“南平王”、“铁木见”,他为什么偏偏要说老祖先传下来的“武平王”、“铁木儿”?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之所在吗?还有重庆丰都县仁和石龙、涪陵镇安镇一带以及四川仁寿等其他很多地方的余氏同宗都流传“铁木儿”为我余氏先祖。
关于玉里白雅吾氏。这在大量流传的家谱中是未曾提及的,但有少量家谱已载明,如西昌姜坡《俞氏族谱》和成都双流《余氏族谱》都提到我余氏之先为玉里白雅吾氏。西昌姜坡俞氏我们可以不认同宗,而成都双流的余氏说是“玉里白雅吾氏”这当作何解释?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是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的流传《余氏宗谱》有“宋朝受冤、余改铁姓原由考”,说的是宋朝本姓余,宋元之际改姓铁,而后元末恢复姓余,我原以为非常荒诞,现在我认为这是祖先在隐示我余氏之先有与余谐音之玉里白雅吾氏。
关于秀一公的后人,现在有安徽、江苏、四川的称改来姓了俞。西昌姜坡《俞氏宗谱》序言称:“吾原籍江南风阳府安丰县(在今寿县境内,元末被红巾之乱后明初洪武二年废),洪武25年祖通渊受钦命来建(今西昌)……子孙世袭昭毅将??建昌都指挥……”俞通海(其妻于氏)、俞通源、俞通渊的墓志铭在史书中和南京市博物馆都能查到,虽为明朝政府所拟定,仍有不少和铁改余有关联的痕迹。又西昌姜坡《俞氏宗谱》称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受寨中人盘诘历由,乃假河间大族俞氏为族籍,冒称俞氏后人更名俞廷玉。则九子十进士之庐州分手实为至正13年,而俞廷玉最早在至正13年始出现于元末政治舞台,这在史书中可以查到。这也验证了秀一公回迹江南之说。据西昌俞世刚到安徽和南京等地考察得知,秀一公俞廷玉曾用名俞鼎元,与谱说秀一公更名余德元非常相近。安徽俞氏族人说俞鼎元生于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享年56岁(又有资料说俞廷玉阵亡于至正十八年攻打安庆之役,如是说当为58岁),生三子通海通渊通源。对于“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这首分手诗,安徽等地俞氏族人已鲜有人知,只有年高望重的族长还能记得。安徽合肥以南有庐阳区,“庐阳岸上分携手”说明十公流泪惜别之地为安徽合肥庐阳而非四川泸州。凤锦桥也决不是四川沪县之“福集桥”也应当是合肥之文化名桥“问津桥”。
综合与分析,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诸要素都指向一个人,及元朝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他就是我们的祖先“铁木见”。目前我们余氏同宗有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精神状态,武断地认定我们“铁改余”就是元朝皇室后裔,其根据就是贵州地区明朝余之纪、余之纲“成宗铁木耳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之说。某些媒介也利用我们的家谱制造新闻效应,起了推波逐澜的作用。而在整个元朝史料上很难找到相验证的证据,从现有的几支成吉思汗后裔的家史资料上也难以验证。至于所谓青神余子俊所撰(其实并非余子俊所撰)《余氏族谱》考证严重失实,也根本没有皇室宗王后裔的表述,反倒差之千里。为什么有的老祖先修谱时总把我们与铁本真挂在一起,原因就是时间久远无人知晓我祖先的真实名讳和世系,把“铁木”和“铁、帖、特”误以为姓,认为既为同姓就为同族,当然一些不正常的指导思想也对祖源的误记起了关键性作用,这一点不独我西南余氏特有,其他各个姓氏都普遍存在。从另一方面讲,忽必烈之太子真金一系只在江西的南昌有分地,而在当时的湖广行省无真金一系的分封,如我余氏祖先食邑“湖广”更与成吉思汗无涉。因此西南余氏为成吉思汗后裔的说法不能成立,我余氏同宗切不可再唱高调,再言余氏为成吉思汗之后裔。当然我余氏与成吉思汗同宗同源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考证。
最近,内蒙古学者陈永志研究指出,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奎树沟地区出现祭祀基址是燕铁木儿家族祭祖的家庙旧址,燕铁木儿及其以上几辈人的汉白玉石雕像有四座。而西昌姜坡俞氏早在2004年就家庙形成过程的描述中就提到“奎树沟”一地儿,与陈永志先生的研究成果相符,难道仅仅是巧合?充分说明了我们老祖先在北方荒漠里沉寂几百年,无人祭祀。试问我”铁改余”同宗以何颜面见先祖?准备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于子孙和世人?我们余氏同宗应当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克服先入为主的习惯思维,更不可一叶障目,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更宽广的视界。要大量收集散失于各地的余氏家史资料,集中人力财力进行专门研究,力出成果,给后世子孙作一个交待,让我余氏子孙不至数典忘祖,这样才能上不愧对祖先,下不负于子孙。
有专家分析认为西南"铁改余"是元末守安庆的余阙的后人,这是不正确的,或者是不全面的。余阙后裔在川东南也有分布,而且比较多,但这部分不应划为"铁改余".由于历史的原因,使"铁改余"与余阙之余混为一体,至今日终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了。当然“铁改余”也好,余阙后裔也好,还是由余之余也好,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了七百余年时间,水乳交融,习俗相通,文化认同,大家应当精诚团结,和衷共济,互助合作,共同为发展经济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武平王不花铁木儿的子孙于 2006 年夏
如果有哪位同宗对祖上有分析文章请将分析内容传给我,我将放到网站上,以便于大家共同控讨
《余氏宗谱》中“铁木健”曾被封为“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 1333 )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铁木健”的特征。故可推定“铁木健”应为不花铁木儿。
既然铁改余的先祖是燕铁木儿家族不花铁木儿,那么《余氏宗谱》为何要写成“铁木健”、是显宗四子呢?这里隐藏着一个六百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个除了先祖们外后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元史》也永不知晓“铁木相府”曾被当作逆臣的秘密。在封建门阀观念、忠孝仁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把一个逆臣家族成员认作自己的祖宗呢 ? 其实,先祖们并不希望子孙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他们颇费心智巧妙隐藏“不光彩”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虚拟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显宗四子、南平王铁木健”令人费解,雾里看花。传记了“余本元朝宰相家”“东路蒙古元帅”“听信谗言被追杀逃亡”真实史事。一虚一实,使子孙们不得不去研读《元史》解读秘密,寻觅先祖们真正的足迹。
人们或许要问: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 1335 年, “红巾反乱”是 1351 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红(洪)军赶散入西涯”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红(洪)军”。那为何有“红(洪)军赶散入西涯”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江西等地了。《余氏宗谱》里先祖们改余之前的铁姓及名字都已是汉姓汉名可以证明这一点。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要把原姓原名换掉就可以了,即改为铁姓。入西涯分手时为何还要改呢?这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同而目的不同。第一次改姓时,南方的疆土仍属于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改姓换名以躲避朝廷的追杀。第二次改姓时,元朝即将灭亡,天下将是汉人的天下,改姓换名则是逃避“红(洪)军”的追杀,如果仍姓铁,汉人容易与“铁木真”之蒙古人相混淆,招来杀身之祸。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键 …… 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 …… 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 ” 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 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 ,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
元末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 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 , 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 土土哈 以蒙古贵族女子 弟塔伦 为妻,其子 床兀儿 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 燕铁木儿 更是以泰定帝皇后 八不罕氏 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 塔喇海 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 帖古思 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 玉里伯牙吾 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燕铁木儿家族先祖最早属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部族,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生活。自先祖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西的钦察草原。以玉里伯牙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主。铁木真征服蔑里乞部后,因亦纳思收留蔑里乞部汗公都被铁木真伐兵征讨。亦纳思之孙忽鲁速蛮之子班都察审时度势举族迎降与元宪宗。随后班察都率部从征麦怯斯,从元世祖征大理、伐宋。中统元年,班察都与其子土土哈随世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才不凡。班察都死后,土土哈袭父职,备宿卫。土土哈在平定北边宗王海都构乱、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世祖、成宗帝的赏赐。至元十九年( 1283 ),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事。至元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群牧司。至元二十二年,拜镇国大将军、枢密院副院使。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兼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五年,世祖将也只里女弟塔伦公主嫁予土土哈为妻。成宗帝大德元年( 1297 ),拜银青荣禄大夫、上国柱、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宣化)卒,享年 61 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为升王,子八人。 其子床兀儿,即燕铁木儿之父,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袭父职领北诸军帅师狱逾金山(今阿尔泰山),攻八邻之地。因其屡建大功,大德三年( 1299 ),拜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太仆少卿。大德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使,大德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士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仁宗即位( 1312 )年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床兀儿备受仁宗尊重。英宗至治二年( 1322 )死,享年 63 岁。累封杨王,子六人。燕铁木儿答刺罕,太师,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里,袭封句荣郡王。燕铁木儿,统揽军政大权,恣意专横,家霸天下,严重地威胁了伯颜集团的政治利益,致使伯颜集团借用元顺帝的皇权来铲除燕铁木儿集团。 1333 年,燕铁木儿死后,其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燕铁木儿家族危在旦夕。符合 “ 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 ” 的特征。
《余氏宗谱》中 “ 铁木健 ” 曾被封为 “ 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 ” 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 1333 )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 “ 铁木健 ” 的特征。故可推定 “ 铁木健 ” 应为不花铁木儿。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 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
铁木健膺赠南平王谥显。其死后与张洪二氏(祖母)皆葬于当时的湖广省黄州府黄岗县五凤岭。
2004 年 5 月,四川犍为县 76 岁老汉余海奎称:他和住在余家湾的 20 来户人家是铁木真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 14 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 600 多年。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困惑我多年的余氏家族传说,原来让千万余姓子孙困惑了几百年。西南众多余姓家谱都保留着同样的传说故事:余姓人是铁木真子孙,先祖铁木健十子九进士。
传说大概是这样的: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 “ 九子十进士 ” 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太守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诽谤说铁木家族要造反,皇帝接到告发后欲除去铁木一族。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铁木健九子一女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一首,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诗曰: “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
这件事被新浪网友骂得狗血淋头。提出了很多疑问:元朝科举总共就没有几届,不可能一门十子九进士。十子九进士,做出的诗句怎么如此破烂?
大家的责问是有道理的。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讲,历史上根本没有铁木健这个人。而且元史各种记载都很详细,不可能漏掉十子九进士这么重要的事件。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 ……” 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 “ 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 ……” 石棉县《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 ……” 成都《余氏族谱》载: “ 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 ……” 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 ……” 宁蒗《余氏族谱》载: “ 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 ……” 巧家《余氏族谱》载: “ 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 ……” 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 “ 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 ……” 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 “ 不花 ” 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 “ 平 ” 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燕铁木儿家族先祖最早属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部族,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生活。自先祖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西的钦察草原。以玉里伯牙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主。铁木真征服蔑里乞部后,因亦纳思收留蔑里乞部汗公都被铁木真伐兵征讨。亦纳思之孙忽鲁速蛮之子班都察审时度势举族迎降与元宪宗。随后班察都率部从征麦怯斯,从元世祖征大理、伐宋。中统元年,班察都与其子土土哈随世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才不凡。班察都死后,土土哈袭父职,备宿卫。土土哈在平定北边宗王海都构乱、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世祖、成宗帝的赏赐。至元十九年( 1283 ),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事。至元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群牧司。至元二十二年,拜镇国大将军、枢密院副院使。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兼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五年,世祖将也只里女弟塔伦公主嫁予土土哈为妻。成宗帝大德元年( 1297 ),拜银青荣禄大夫、上国柱、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宣化)卒,享年 61 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为升王,子八人。 &
其子床兀儿,即燕铁木儿之父,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袭父职领北诸军帅师狱逾金山(今阿尔泰山),攻八邻之地。因其屡建大功,大德三年( 1299 ),拜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太仆少卿。大德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使,大德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士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仁宗即位( 1312 )年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床兀儿备受仁宗尊重。英宗至治二年( 1322 )死,享年 63 岁。累封杨王,子六人。燕铁木儿答刺罕,太师,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里,袭封句荣郡王。
燕铁木儿,统揽军政大权,恣意专横,家霸天下,严重地威胁了伯颜集团的政治利益,致使伯颜集团借用元顺帝的皇权来铲除燕铁木儿集团。 1333 年,燕铁木儿死后,其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燕铁木儿家族危在旦夕。符合 “ 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 ” 的特征。
元顺帝时期( 1335 年 10 月),燕铁木儿弟答里、子唐其势以及晃火铁木儿等之子孙被流放于边地。又因燕铁木儿家族的封地大都在今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南京、上海、江西上饶等地,其子孙被流放、逃匿南方的可能性大。
《余氏宗谱》中 “ 铁木健 ” 曾被封为 “ 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 ” 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 1333 )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 “ 铁木健 ” 的特征。故可推定 “ 铁木健 ” 应为不花铁木儿。 &
既然铁改余的先祖是燕铁木儿家族不花铁木儿,那么《余氏宗谱》为何要写成 “ 铁木健 ” 、是显宗四子呢?这里隐藏着一个六百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个除了先祖们外后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元史》也永不知晓 “ 铁木相府 ” 曾被当作逆臣的秘密。在封建门阀观念、忠孝仁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把一个逆臣家族成员认作自己的祖宗呢 ? 其实,先祖们并不希望子孙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他们颇费心智巧妙隐藏 “ 不光彩 ” 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虚拟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 显宗四子、南平王铁木健 ” 令人费解,雾里看花。传记了 “ 余本元朝宰相家 ”“ 东路蒙古元帅 ”“ 听信谗言被追杀逃亡 ” 真实史事。一虚一实,使子孙们不得不去研读《元史》解读秘密,寻觅先祖们真正的足迹。 &
人们或许要问: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 1335 年, &“ 红巾反乱 ” 是 &1351 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 “ 红(洪)军赶散入西涯 ” 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 “ 红(洪)军 ” 。那为何有 “ 红(洪)军赶散入西涯 ” 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江西等地了。《余氏宗谱》里先祖们改余之前的铁姓及名字都已是汉姓汉名可以证明这一点。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要把原姓原名换掉就可以了,即改为铁姓。入西涯分手时为何还要改呢?这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同而目的不同。第一次改姓时,南方的疆土仍属于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改姓换名以躲避朝廷的追杀。第二次改姓时,元朝即将灭亡,天下将是汉人的天下,改姓换名则是逃避 “ 红(洪)军 ” 的追杀,如果仍姓铁,汉人容易与 “ 铁木真 ” 之蒙古人相混淆,招来杀身之祸。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 ……” 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 “ 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 ……” 石棉县《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 ……” 成都《余氏族谱》载: “ 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 ……” 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 ……” 宁蒗《余氏族谱》载: “ 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 ……” 巧家《余氏族谱》载: “ 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 ……” 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 “ 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 ……” 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 “ 不花 ” 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 “ 平 ” 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 即 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 ,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 “ 吾本元朝宰相家 ” 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 “ 祖籍江南入西蜀 ” 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 . 俞通海传》中称: “ 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 ……” 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 “ 始祖铁木键 …… 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 …… 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 ” 又有 “ 历系原来是铁家 …… 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 ” 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 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 ,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
元末 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 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 , 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 土土哈 以蒙古贵族女子 弟塔伦 为妻,其子 床兀儿 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 燕铁木儿 更是以泰定帝皇后 八不罕氏 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 塔喇海 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 帖古思 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 玉里伯牙吾 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燕铁木儿 家族先祖最早属武平北折连 川按答罕 部族,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生活。自先祖 曲出 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西的 钦察草原 。以玉里伯牙为氏,号其国曰钦察。 曲出 生 唆末纳 , 唆末纳 生 亦纳思 ,世为钦察国主。铁木真征服蔑里乞部后,因 亦纳思 收留蔑里乞部汗公都被铁木真伐兵征讨。 亦纳思 之孙 忽鲁速蛮 之子 班都察 审时度势举族迎降与元宪宗。随后班察都率部从征 麦怯斯 ,从元世祖征大理、伐宋。中统元年, 班察都 与其子 土土哈 随世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才不凡。班察都死后,土土哈袭父职,备宿卫。土土哈在平定北边宗王海都构乱、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世祖、成宗帝的赏赐。至元十九年( 1283 ),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事。至元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群牧司。至元二十二年,拜镇国大将军、枢密院副院使。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兼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五年,世祖将 也只里 女 弟塔伦公主 嫁予 土土哈 为妻。成宗帝大德元年( 1297 ),拜银青荣禄大夫、上国柱、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宣化)卒,享年 61 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为升王,子八人。
其子 床兀儿 ,即 燕铁木儿 之父,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袭父职领北诸军帅师狱逾金山(今阿尔泰山),攻八邻之地。因其屡建大功,大德三年( 1299 ),拜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太仆少卿。大德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使,大德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士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仁宗即位( 1312 )年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床兀儿备受仁宗尊重。英宗至治二年( 1322 )死,享年 63 岁。累封杨王,子六人。 燕铁木儿答刺罕 ,太师,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里,袭封句荣郡王。
燕铁木儿,统揽军政大权,恣意专横,家霸天下,严重地威胁了伯颜集团的政治利益,致使伯颜集团借用元顺帝的皇权来铲除燕铁木儿集团。 1333 年,燕铁木儿死后,其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燕铁木儿家族危在旦夕。符合 “ 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 ” 的特征。
元顺帝时期( 1335 年 10 月),燕铁木儿弟答里、子唐其势以及晃火铁木儿等之子孙被流放于边地。又因燕铁木儿家族的封地大都在今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南京、上海、江西上饶等地,其子孙被流放、逃匿南方的可能性大。
《余氏宗谱》中 “ 铁木健 ” 曾被封为 “ 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 ” 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 1333 )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 “ 铁木健 ” 的特征。故可推定 “ 铁木健 ” 应为不花铁木儿。
既然铁改余的先祖是燕铁木儿家族不花铁木儿,那么《余氏宗谱》为何要写成 “ 铁木健 ” 、是显宗四子呢?这里隐藏着一个六百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个除了先祖们外后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元史》也永不知晓 “ 铁木相府 ” 曾被当作逆臣的秘密。在封建门阀观念、忠孝仁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把一个逆臣家族成员认作自己的祖宗呢 ? 其实,先祖们并不希望子孙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他们颇费心智巧妙隐藏 “ 不光彩 ” 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虚拟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 显宗四子、南平王铁木健 ” 令人费解,雾里看花。传记了 “ 余本元朝宰相家 ”“ 东路蒙古元帅 ”“ 听信谗言被追杀逃亡 ” 真实史事。一虚一实,使子孙们不得不去研读《元史》解读秘密,寻觅先祖们真正的足迹。
人们或许要问: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 1335 年, “ 红巾反乱 ” 是 1351 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 “ 红(洪)军赶散入西涯 ” 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 “ 红(洪)军 ” 。那为何有 “ 红(洪)军赶散入西涯 ” 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江西等地了。《余氏宗谱》里先祖们改余之前的铁姓及名字都已是汉姓汉名可以证明这一点。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要把原姓原名换掉就可以了,即改为铁姓。入西涯分手时为何还要改呢?这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同而目的不同。第一次改姓时,南方的疆土仍属于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改姓换名以躲避朝廷的追杀。第二次改姓时,元朝即将灭亡,天下将是汉人的天下,改姓换名则是逃避 “ 红(洪)军 ” 的追杀,如果仍姓铁,汉人容易与 “ 铁木真 ” 之蒙古人相混淆,招来杀身之祸。
&&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社科院民研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先生、元史专家方贵龄教授、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先生、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江西等地多种余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 . 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键……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元末
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对西南铁改余氏族源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严肃态度,不能任意杜撰,部分余氏族人将铁改余氏归入元世祖忽必烈幼子铁蔑赤或长孙晋王甘麻喇项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大概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联系QQ: 若参与分析请发邮件到本QQ邮箱,为更快理清世系请有老家谱的宗亲请拍照后传于本QQ
余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语日勒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