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同物质别把我跟神棍混为一谈谈

欢迎你,    
马哲第二章讲义: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1:07:33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最新资讯:
考研关注:
复习指导:
课程推荐: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Ⅰ本章内容概要和逻辑结构图  (一)内容概要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其中一元论又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并且是统一于物质的。本章还介绍了实践的观点,即改造世界的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曾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恩格斯也对物质下了一个相似的定义,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列宁、恩格斯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最本质属性或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是我们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思想武器。  第二,坚持了可知论。它在物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相对立,是我们反对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  第三,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在哲学物质观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相关性上,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指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是我们防止和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  实践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告诉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强调要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  1)反映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最广泛、最普遍的范畴,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它反映的是自然界中具体物质形态的物理结构和属性,是对物质形态的物理结构和属性的具体认识。  2)有不变性与可变性的区别。哲学物质范畴作为标志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不变的,物质即客观实在性的论断永远是正确的,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可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常常变化和更新,即新的、更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代替旧的、落后的物质结构理论。  从二者的联系来说,它们有着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上对物质结构深入认识和对物质结构的新发现,都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它为这一范畴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根据。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指导意义,它以科学的物质观指导和促进物质结构的研究,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防止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也看作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首先,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物质联系、关系和活动;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其次,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成为客观物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这就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再次,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把能动性贯注到物质运动过程中,就能从物质过程的内部来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真正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评点:  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不要把物质归结为物体、实体;正确理解物质的惟一特性,应好好把握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出辨析题。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可出不定项选择题,因而,要全面掌握它的观点。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第一,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二者是不可分离的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第三,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给它的,物质自身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内在机制,物质运动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全部科学成就都证明了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的原理。  (2)运动和静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随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又是与时空观相统一的。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固有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以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形式表现出来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者说三维性。物质运动就是通过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第二,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物质是时空的内容,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是内容的表现。  第三,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现象及其运动变化,都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既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以运动着的物质为其实在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是随物质运动变化而变化的,如同没有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一样,也没有离开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时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也才是人们所能捉摸和理解的。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不断冲破时空有限论所设置的界限,日益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时空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必要条件,是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的重要环节,也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之一。  评点:  1.物质与运动、时间、空间不可分。注意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掌握静止有何意义。关于运动观的问题要注意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否认物质运动,把运动归结为精神作用,或者否认事物自己运动,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个知识点可出辨析题或选择题。  2.时空问题虽然不是重点,但不能完全忽略。对于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要加强理解。
本文关键字:
考研网络课堂
考研公共课
考研专业课
考研直通车
快速响应:购课即开展择校择专业指导,且有一次更换所报专业课机会;
专属小灶:名师直播互动式教学,真正的“零”起点授课,就是让你入门;
专属辅导:班主任+科目老师,多对一全程辅导,智能讲练结合,随时检验效果;
签约重读:一科不过,全科重读,业内最低重读标准
2019考研和声曲式历年真题精讲单项班
2019考研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舞蹈评论...
2019考研设计通用手绘单项班
2018考研名校定向小班专业课-大连医科大...
连老师考研英语(二)写作高分班
连老师考研英语(一)写作高分班
2018考研名校定向小班专业课-广东工业大...
考研精华微课堂NO.1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考研网络课堂
考研热点专题
考研实用 o 工具
考研交流 o 下载
考研课程排行榜
考研公开课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恒之先生对物质的定义其实本身已经是另外的定义了 这样的定义其实没有说服力也不需要过多针对性的讨论
陈先生的物理主义的思想 在我看来是可以作为哲学来理解的 其实很久以前爱因斯坦就说过类似的话题
科学与哲学本身是连贯性的 而且存在直接的联系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两位讨论的那种 而是陈先生的实体实在论是否禁得起逻辑和实验的验证 以及理性的判断 第一个判断就是陈先生的物质的那种基本粒子的说法 只是个说法而已 它可以是夸克 可以是弦
可以是任何一种已知的基本物理粒子 但是它又不是固定的 是随着时间变化的 所以它无法作为一种固定的量而只是一种集合概念
而传统意义的哲学命题则直接将物质作为定量
而且这种定量也和基本粒子概念一样
换句话说基本粒子就是物质的物质
其实就是物质 基本粒子和物质都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就像是石头是物质 也是基本粒子一样
这也就是棍棒打说的只是陈先生换了个概念 其实说的也没错
  各位朋友,各位读者:拙文发表后,承蒙各位厚爱,或者点击阅读,或者发表高见,作为本文的作者,特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们的肯定、质疑或批评,都非常可贵,在下一定认真学习、思考与反思,争取对物质概念做出更深入、更完善的解释。
  再次表示感谢!
  恒之先生的执着同样令人起敬。
下面回答您的问题:
1、陈先生刚才的发帖,除了使用“最基本的粒子”这个概念,也在使用“物质粒子”这个概念了。相较而言,后者的抽象程度高于前者。因此,后者涵盖的事物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态的事物了。
  ——————————
  恒之先生大概没有仔细阅读拙文,“物质粒子”这个概念早在物质的新定义中就使用了,并非是才使用。
  2、物质在科学范畴里,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质在哲学范畴里,是物与心之间的关系。
  ——————————————
  物质在哲学范畴里,并不仅仅是指物与心之间的关系,它更多的是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例如人与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等等。
  3、陈先生的“新定义”,无论是“最基本的粒子”,还是“物质粒子”,揭示出心物关系没有?
    也即,表明了与意识形式“主观非实在”这个特质相反的特质没有?
    既未表明,您用什么去“把物质和非物质严格区别开来”呢?
  ————————————————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拙文的主题就是定义物质,不是“心物关系“,所以没有必要脱离主题去讨论心物关系问题。
  如何把物质和非物质严格区别开来呢? 根据新定义,只要具有质量、能量、空间和时间四个属性,那就是物质或物质的组合物;否则,就是非物质。
  陈先生的执着令人起敬。
  与陈先生探讨过程中,我始终在强调,陈先生的“新定义”囿于物理形态。我的依据何在呢?是陈先生的主贴。以下【】中的文字,是引用陈先生主贴中的原话。
  陈先生给出的定义:
  【新定义明确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物质是最基本的粒子。】
  【什么是“最基本的粒子”?所谓“最基本的粒子”就是说,物质粒子是不可再分的终极粒子,或者说始原粒子。】
  ---------------------------------------------------------------------------------------
  陈先生接着指出“最基本的粒子”来自何处:
  【在大爆炸最初的瞬间,释放出来的粒子一定是最基本的粒子,或者说始原粒子,而宇宙万物就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始原粒子构成]。】
  【既然在大爆炸最初的瞬间释放出来是最基本的始原粒子,那么,这种最基本的始原粒子就是我们所寻找的“终极粒子”。由于物质粒子就是这种最基本的始原粒子,那就是说,物质粒子是不可再分的终极粒子。】
  ---------------------------------------------------------------------------------------
  陈先生说得很清楚,“最基本的粒子”来自大爆炸。谁都知道,大爆炸及其产物是物理形态的事物。
  陈先生刚才的发帖,除了使用“最基本的粒子”这个概念,也在使用“物质粒子”这个概念了。相较而言,后者的抽象程度高于前者。因此,后者涵盖的事物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态的事物了。
  自然科学范围内,需要对任一对象的最小组份描述时,往往使用“物质基质”这个概念,您的“物质粒子”倒是与之很接近了,只是仍有一股物理味。
  我在第一个跟帖里已经说过,您的“新定义”引起的争论不在这里,而是在不同的范畴或意义上去定义物质。
  举个关于定义的例子:
  “粮食”。当它没有被定义的时候,它只是个语词,被定义后则为概念。
  定义“粮食”,可供选取的角度很多。
  我可以从它的自然形态去定义它,它的属加种差在植物这个范围里。
  我可以从它的商品形态去定义它,它的属加种差在经济这个范围里。
  上述两个定义指谓性质完全不同事物,因此各有使用范围,不可相互取代。
  同理,对“物质”定义,也有一个角度选择。
  一种是在科学范畴定义它,一种是在哲学范畴定义它。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开宗明义:物质是….的哲学范畴,这就清楚表明,其所定义的物质不是科学范畴。
  物质在科学范畴里,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质在哲学范畴里,是物与心之间的关系。
  没有说不能在科学范畴定义它,只是说,它的科学范畴定义不能取代它的哲学范畴定义。
  陈先生的主贴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这样通过新定义,人们就有可能对物质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就有可能准确地把握物质这一概念,就有可能把物质和非物质严格区别开来。】
  陈先生说的“非物质”显然是与“物质”相对的事物,也即意识。
  而意识这个事物在哲学范畴里的形式,只能是“主观非实在”。
  因此,只有具备与“主观非实在”相反特质的事物,才能与它“严格区别开来”。
  陈先生的“新定义”,无论是“最基本的粒子”,还是“物质粒子”,揭示出心物关系没有?
  也即,表明了与意识形式“主观非实在”这个特质相反的特质没有?
  既未表明,您用什么去“把物质和非物质严格区别开来”呢?
  因此,陈先生对物质的“新定义”与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根本就是在两个不同范畴的定义。陈先生的“新定义”,无论在科学范畴准确与否,都不可能取代物质在哲学范畴的定义。
  回答恒之先生:
  1、“粒子”能否用来描述事物的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物化学过程…?
  ——————————————
新定义认为,物质的本质是粒子,但并不是说世界上只存在粒子这一种物质形态。拙文明确指出,这些最基本的物质粒子互相组合构成了各种基本粒子,而各种基本粒子互相组合又构成了原子与分子,而原子与分子互相组合又进一步构成了万物,构成了整个世界。粒子组合成了原子、分子以及万物,那么,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物化学过程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物质层次进行描述。
  2、若仍假定“粒子”是物理形态,那么人脑这种生物组织能不能归入“粒子”?并且,“这里的物质”包含了精神现象,那么“自我”这种意识状态是“粒子”的什么状态?
  ——————————————
  人脑是由神经细胞、化学分子等构成的,这些神经细胞及化学分子最终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但大脑是一个更高级的物质层次,所以大脑的活动以及精神现象涉及到了许多物质层次,不是仅凭粒子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大脑的活动非常复杂,三言五语很难说清,您若有兴趣,可参阅拙作《破解大脑之谜》。拙作对“自我”也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3、您的定义包揽万物行得通,您仍然要回答它与精神是何关系。
  ————————————
  简言之,人脑是由神经细胞、化学分子等构成的,这些神经细胞及化学分子最终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按照“精神分子论”,精神的本质是分子,那么也就是说,精神同样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既然精神和客观事物都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那么完全可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粒子。
  看来我和棍棒打先生的观点有不少共同之处。
  “场”是能量,能量是物质作用的结果,“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尺度和过程。“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精神”是人类行为方式的专称,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能量现象,与自然界的“场”现象相似。“思维”是逻辑判断的程序,是电脑原理的来源。“电子正负性”“质子逃逸性”,是宇宙和物质生灭规律的反映,随着运动的停止,质量的丧失,物质、时间、宇宙消失,还原为守恒静态宇宙,即黑洞现象。
  回复陈先生:
  关于问题(1.),陈先生说,感觉对象“还包括思想、知识、感情等心灵之物”,这话没有错。只是,思维内容的表达和获取,必须借助物质形式作为载体。人的思维表达只有两种方式:声音和行为;文字、音像、雕塑、绘画、符号….都是声音和行为的延伸,它们都是可感质料,因此是人的感觉对象。人也只能利用这种感觉对象来达至思想的交流。
  关于问题(2.),我提几个问题。首先,您用“最基本的粒子”(以下简称“粒子”)定义的物质,那么它与意识是何关系?想必您的回答至少是:它不是意识。然后,“粒子”是物理形态的存在,那么“粒子”能否用来描述事物的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物化学过程…?
  前面已有网友提到“场”这种存在形态,它不是“粒子”。这里补充一点:时间也不是“粒子”,它是我们经由万事万物的变易历程间接感知到的。
  假定,“粒子”不能用来描述或包纳千差万别的事物形态,又假定,您把这样定义的物质作为哲学范畴使用,那么您所定义的物质范围就非常有限。当我们需要在精神事物与非精神事物之间作出界守时,我们就不得不对非物理形态的事物加以这样的说明:“虽然它不具物理形态,但它也不是精神。”
  当然,我的这个说法基于上述几个假定。
  关于问题(3.)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指的是两种形式的对立,“A不是B”,但还有统一。唯物主义从来就主张,精神与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这与您的认识是一致的。
  关于问题(4.)这是误解。我赞同您的观点,我也非常关注自然科学的前沿动态、也在思考科技发展趋势与传统哲学之间的意义。至于您提的问题,我已经在【关于问题(2.)】中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问题(5.)“世界统一于物质”,我俩没有分歧。只是在我看来,您所定义的物质统不起来呀,呵呵!
  前面提及的物质还是与精神相对的物质,这里提及的物质则是前面两者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若仍假定“粒子”是物理形态,那么人脑这种生物组织能不能归入“粒子”?并且,“这里的物质”包含了精神现象,那么“自我”这种意识状态是“粒子”的什么状态?
  我不反对意识有其物质基础。只是,把千差万别的事物形态都归结为物理形态的“粒子”,我很怀疑。
  又假定,您的定义包揽万物行得通,您仍然要回答它与精神是何关系,除非您不把这个概念用于哲学范畴。
  谢谢陈先生,我的邮箱已发到。
  xyz31先生,您好!冒昧地问一下,能否告知您的邮箱地址?有事与您联系。
  我的邮箱是:
  恒之先生的认真精神令人钦佩!
  下面回答您的问题:
  1、如何认识“感觉对象”?窃以为,感觉对象不仅包括山、海、汽车等实在之物,而且还包括思想、知识、感情等心灵之物。例如我正在读您的帖子,您的观点和思想就成了我感觉的对象。
  2、恒之先生说,我的“物质新定义”采取的方法是,在物质具体形态的物理大类中,枚举了一个类别“最基本的粒子”,说:这就是物质。我为什么说只有最基本的粒子才是物质?这是因为,物质的本义是指构成“物”的最基本的“质”,那么,什么东西才是构成“物”的最基本的“质”呢?那些山、海、汽车等实在之物不可能是这种最基本的“质”,只有那种在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始原粒子”才有可能是这种最基本的“质”,所以我把物质定义为最基本的粒子。
  3、恒之先生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个命题来自辩证唯物主义。我冒昧地认为,这个命题很值得怀疑,有大量的事实证明,精神是物质的高级形态,精神的本质也是物质。既然精神的本质也是物质,那么,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怎么可能是对立关系呢?我这样说可能比较突兀,我在拙文《精神与物质关系新探索》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该文就发表在爱思想—科学哲学栏目,您可以参阅。
  4、我的物质新定义确实汲取了物理学的成果,物理学的成果就不适用哲学了吗?窃以为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因为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过大量的知识或者说养料,为其所用。远的不说,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都是自然科学的成果,难道哲学不是照样把它们吸收了吗?又有谁说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不适用哲学呢?
  5、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问题。世界为什么会统一于物质?其根本原因就是世界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质粒子构成的,所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粒子”并无不妥。随着哲学的发展,许多传统观念需要更新,许多旧知识要被新知识替代。正如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所说的那样:“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惊人的、出人意料之外的预测;它的内容在背景知识中显得不可信和不可能发生,但却在观察中被经验事实所确认。只有经受了这样严格检验的理论才对人类知识的积累有所贡献。因为假说一旦被严格的检验所确认,背景知识中与这个假设相矛盾的部分就要被排除,甚至背景知识也会被新知识所替代,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还请恒之先生及其他同人教正。
  回复陈先生关于“感觉对象”非具体之物的质疑。
  ----------------------------------------------------------------------------------
  首先,“感觉对象”是一个抽象概念。
  人看到山、看到海,触到物、听到声、闻到味…
  人就发现,这些被感知到的事物,具有一种共同属性:它们都是感官实在之物,而“感觉对象”就是对感官实在之物的概括或抽象。
  当需要说明哪些事物具有感官实在属性时,我们不需要一一罗列这类事物的具体形态,说:山是实在的、海是实在的、汽车是实在的…;而凡能被人感官感知到的事物,就是实在之物,也即感觉对象。
  世界虽由千差万别的事物构成,但它只有也仅有两类现象或事物----感觉对象和心灵对象,找不出“非心非物”的第三类。
  既然,言说的事物是心灵对象以外的事物,那就只有感觉对象了。
  若说感觉对象即世界有失严谨,也可以说:感觉对象即意识以外的世界。
  列宁对物质定义采取的方法是:
  第一,什么是世界?指范围,既为除去心灵对象以外的事物,那就只有感觉对象,或者说只有感觉世界。
  第二,感觉世界是什么?指属性,感觉世界是物质的。
  第三,物质的特性是什么?指物质与相对事物即精神的区别:“客观实在”。
  很清楚,列宁对物质定义的标准,是物质与精神在属性上的对立。
  陈先生“物质新定义”采取的方法是,在物质具体形态的物理大类中,枚举了一个类别“最基本的粒子”,说:这就是物质。
  而哲学立足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由于您所定义的“物质”,并没有揭示出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的本质属性,这个概念就不具有哲学意义。因因此,您的“物质新定义”只能是物理范畴的物质定义,这种定义是不能适用于哲学范畴的。
  哲学家们可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哲学家们也可以说:世界统一于精神,但是哲学家们不会说:世界统一于“最基本的粒子”。
  恒之先生说他是一位非哲学专业人士,并谦虚地说他是“门欖级”,着实让我吃惊!这说明在中国,体制外哲学规模不小,水平也不可小觑。
  恒之先生说,当“物质”用作哲学概念且与精神相对时,它指感官面对的一切对象即世界。这一点我不敢苟同,窃以为,与精神相对的应该是人认识的对象即外部事物,应该是某一个或若干个具体的“物”,而不是“世界”。因为人认识的多是具体事物,认识整个世界的情况较少。
  季子先生对物理主义及实体实在论的分析与批评,很有启发意义,非常感谢。
  关于棍棒打先生的评论
  ---------------------------------------------------
  您在评论中说“恒之先生用感觉替代物质是不正确的”。
  我回过头去看了所发帖子,确实没有您指出的这个说法。
  先生可否指出原话,以便交流。
  谢谢。
  说明:上贴中的102,103,105分别表示10的2次方,3次方,5次方,即百、千、十万级。
  我的物质观与陈先生不谋而合,甚感欣慰,想必待拜读了陈先生专著《精神的革命》后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在,基于我初浅的接触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的一些内容,从“会思维的机器”角度,也可以表明人的思维(信息处理)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
AI技术的核心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称神经网络NN,它是一种把人脑极其复杂的空间神经网络高度简化后,模仿人脑神经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及其学习算法。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存储、运算、传输信息的载体。
人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细胞,其中80 %为胶质细胞,负责大脑的营养供应工作;20 %(约140亿个)为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负责接收、传递、处理信息,主要集中在左右两张厚度约2~3 mm、面积约2200 cm2折皱层状物中,称为大脑皮层半球。左半球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功能。
每个各神经元的输出信息通道(轴突)与输入信息通道(树突)的接口称为突触。每一个典型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形成103~105个突触,整个大脑140亿个信息处理神经元的全部突触所组成的神经网络,其规模和复杂程度便可想而知。
通常AI机器的电脑NN模型是平面神经网络,神经元和每个神经元突触的规模仅102级,信息处理的非线性变换和算法也作了相应的简化。即便是这样,机器NN也具有相当可观的人工智能。在无须人工示教情况下,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学习完成相应的判断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目前AI已开始在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无人驾驶汽车、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得到应用。已经表明,人类在思维方面(如计算、逻辑、数据沟通等)远不如计算机AI,现在的问题是:在人类精神领域的其它方面(创造力、情感、意志、信仰等),是否会成为AI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呢?
随着脑神经学、生命科学等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发展(如用生物芯片代替硅芯片,开发超大规模智能算法),AI前景难以预料,以至于霍金多次表示AI的发展可能将对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危险。
即便不管AI的发展前景,就AI的当下来看,至少也能表明,在正物质领域,物质的存在方式可以是实体(物体或基本粒子),可以是能量,也可以是信息(神经元突触的脉冲编码)。
笔者相信,随着科学对反物质、暗物质、反暗物质领域研究的新发现,物质存在的唯一性将会进一步得到实证。
  事实上新心灵主义的主张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在斯佩里等人提出的新心灵主义范式中,心灵是大脑中高级组织网络的性质,这种通过进化而来的、突现的、不可还原的高级性质,不仅在认知水平上有着自身的动力学和因果法则,而且自上而下对神经元的活动施加着因果控制[11]。心灵作为认知科学的理论实体,与微观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具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
    突现的下向因果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灵,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各个层次上突现的性质,作为不可还原的因果实体,都对其组成成分施加了自上而下的因果控制。这种自上而下的因果性与自下而上的因果性并不冲突。在超导体中,电子的行为仍然服从量子电动力学,但它的活动模式受制于动量空间中的库珀对;在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并不违背基本的物理化学规律,但神经元何时、何处以及如何活动则受制于心灵事件。自然界各个层次上突现的性质,从原子的定域性一直到高级生命的意识特征,都有着自身的动力学规律和因果法则,心灵只不过是这种普遍的宏观因果性的一个特例。新心灵主义所主张的双向因果性,不仅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同时也为人类在智力和道德上的自主性留下了空间。
  我们当然还可以通过对心物之辨的逻辑进行考虑 西方学界中 比如斯玛特 戴维·路易斯
阿姆斯等人都认为心灵状态与大脑状态是同一的 这一论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同一型物理主义
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 它的论点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如何论证 直觉告诉我 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 就像是我在12年第一次看陈先生的文章一样 让我极度不舒服
其实在很久之前就有过这方面的批评了
这一针对物理主义的批评一开始就是针对其假设前提的这个论证有三个前提:(1)任何物理结果,都有充分的物理原因
(2)所有精神事件都产生物理结果
(3)所有物理结果都不是过度决定的
前提一的准确表述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物理系统的状态,都是依据物理定律由其先前的状态所决定的。在物理学理论中,人们几乎见不到因果性概念,因为它本就是一个经验概念。实验物理学中的因果概念,不过将理论中的态演化概念翻译为经验中的因果概念。所以前提(1)中的因果概念,实际上是物理态的决定论演化概念的日常表述 这里我们不去考虑混沌理论和量子理论对决定论演化概念所带来的冲击,直接承认物理学确实表明物理世界遵循决定论的演化方程。即使如此,物理主义者似乎忘了最关键的一点:所有物理定律都只对封闭系统有效。将封闭系统的因果概念应用到开放系统,会导致严重的困难。举例来说,薛定谔方程只适用于封闭量子系统,量子态遵循决定论的演化;而在量子测量或退相干试验中,由于被测量子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被测系统便不再遵循薛定谔方程,于是我们说被测系统发生了“波包塌缩”。而前提二中的论证明显是一个开放性的因果概念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大脑或心灵更是如此。我们不妨将大脑和计算机做一比较。计算机需要接通电源、需要有输入和输出设备(键盘、显示屏或打印机),才是一台工作中的计算机;不处于工作状态的计算机差不多是一堆废铁。人脑更是如此,没有血液循环,大脑就会死亡;缺乏感官刺激,大脑就会停滞发育或丧失功能。将大脑看作是封闭系统,心灵的存在性都没有了保障,还何谈导致额外的物理效应?因果闭合性论证的错误,即在于将仅仅适用于闭合系统的因果概念应用到开放系统之中。
  事实上陈先生对场的解读是错误的 因为物质本身的定义已经决定 它所能够理解的范畴和限制所在 如果坚持认定 场中存在所谓物质 那么本身可能就是对物质的原有定义有极大的误解
同时即使按照物理学的解释也不能够彻底说明因为在科学革命的范式更替过程中,真正不可通约的是关于“实体”及其性质的假设 物质是绝对的客体存在
或者这已经是从哲学的定义出发了 而哲学本身的逻辑告诉我们 物质绝不可能充当绝对实体和绝对主体
所以为什么哲学会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渡 为什么没有通过科学实在论 重新建构作为形而上学认识论 这就是原因
相比较而言 结构实在论更能获得更多支持
  原来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支之一 怪不得陈先生如此自信 唉 我也是好久没看这方面了 或许是真没什么兴趣吧
现在我将对于 物理主义和陈先生的说法再做个简单的分析 说实话 陈先生的说法还不是正儿八经的物理主义而是科学实在论 而且是非常明确的实体实在论按实体实在论,世界就是由科学理论所承认的实体所组成的;宇宙中的一切客体,无论是星球还是有机体,最终都是由不可观察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客体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由客体的属性所决定的。如果实体实在论成立的话,那么物理主义应该是最可能的一种形而上学。但实体实在论并不像人们天真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为真。在科学史上,我们有过太多的教训。燃素、热质、以太都曾经是科学理论所假设的实体,如今再也没有人相信它们存在了。实体实在论者或许会争辩说,从原子或基本粒子假说所预言的物理效应已为大量经验所证实,而以太之类的东西所预言的物理效应已为实验所否定。但即使我们接受这种辩解,实体实在论还有一个难以绕开的困难:电子或原子不是经典客体,而是量子客体。作为量子客体,电子的能量—动量描述和时空描述是互补的。氢原子中的定态电子有确定的能量和角动量,但没有确定的位置,在化学上我们只能用电子云的图像来表示它的存在。既然量子力学中的电子既没有定域性也没有个体性,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将其看作世界中的实体?
相比较而言 结构实在论更能够和哲学本身连续性接轨
,特别是沃勒尔的认识论结构实在论,更能反映科学理论的本质。所谓结构,即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称。结构实在论认为科学只能认识世界的结构,在物理学中世界的结构表现为定量的物理定律。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认为,科学所研究的结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所有的被关系者——实体实在论中的实体——都是没有意义的概念。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强硬,并面临许多困难。另一方面,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承认被关系者(个体物、场、甚至时空区域)的存在,但声称只有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才能为科学所认识。被关系者虽然存在,但它们的性质只能通过结构或关系才能为我们所认识。举例来说,从牛顿引力定律我们知道太阳具有引力质量这一性质;从狄拉克方程我们知道电子具有电荷这一性质。鉴于结构关系(物理定律)永远无法将被关系者的性质完全确定下来,被关系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信念。
  恒之先生用感觉替代物质是不正确的,哲学范畴“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物质存在的方法,并不代表客体,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分为“唯心”“唯物”二派,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成为唯心主义的来源,强调客体存在决定主体认知,成为唯物主义的来源,唯心主义又分为“先验论”“意志论”等诸多流派,唯物主义也分为“机械论”“辩证论”等诸多流派,这些认识方法多属古典哲学范畴,现代哲学已将认识方法交给了物理学,集中研究精神现象的反物质性,强调存在与行为的关系性,更注重社会行为解读,从而丧失了哲学对规律性的研究和纲领性的把控,让位于现代物理哲学的兴起,
  谢谢陈先生。但先生说我“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实不敢当。
  哲学非我专业,业余爱好耳(门欖级),倘所言不当,还请陈先生不吝指正。
  君子和而不同:听取不同意见不等于放弃己说,承认分歧且能友好对话,趣莫大焉;所以跟帖,惟陈先生雅量。
  在此,仍要表明我对您“定义”的不同意见。
  这就是,当“物质”用作哲学概念且与精神相对时,它指感官面对的一切对象即世界,而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的哲学定义,就是世界的哲学定义。
  而物理范畴的物质,只是物质所有形态的一个部分。显然,物理范畴的物质不能包纳世界万事万物,因此它们不能用指世界;而哲学范畴的“物质”,则必须指谓世界。
  此外,恕我直言,您提到以“物质客体”来替代“物质”,更为不妥。因为,您关于物质的定义在哲学中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客体”----无论是物质客体还是精神客体,则属于认识论范畴,两者依据都不一样。
  很高兴与恒之先生讨论问题!从先生的帖子看,您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和您讨论问题,深受教益!下面我对您提出的问题谈一点浅见,与您共商。
  1、您从哲学史的角度谈列宁定义的价值,这一点我完全赞同。通过列宁的定义,确实能够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所以列宁的定义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2、长期以来,哲学所说的“物质”大都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但按照新定义,这些物质形态并不是物质,那么,当物质与精神相对时,新定义所说的“物质粒子”就很难与精神相对了。恒之先生指出了这个问题,深表感谢!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窃以为,当物质与精神相对时,可以用“物质客体”“客观事物”等称谓来代替“物质”,由于这些“物质客体”“客观事物”都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所以这样的称谓并无不当。
  3、物质概念是哲学和物理学共同使用的概念,既然物理学对物质的认识比较深入、细致和严谨,那哲学为什么不可以吸取物理学的成果为我所用呢?哲学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前进。
  欢迎Ocean_Sun先生参与讨论!
  对您提出的问题,我谈一点个人的见解,与您共商。
  1、关于“场”。您说: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形态,其中实物才能用到您所定义的基本粒子(也即是您定义的物质)去“组成”,但是对于场这种物质是不能说是由所谓的粒子构成的,同时场是不占有空间的(单凭这点您的新定义就要受到质疑了)。不少人对“场”的认识不够深入,“场”并不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场子,其中就存在着各种粒子或力,虽然它不具有静止质量,但它却具有运动质量和能量。既然它具有运动质量和能量,它必然占有时间;由于“场”本身就以空间的方式存在,所以它也必然占有空间。由于“场”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时间和空间,所以它也属于物质的范畴,正如《自然•科学•辩证法》一书所说的那样:“各种场诸如可见光、电磁场、引力场、介子场等,它们是只具有运动质量的具体物质。”
  您说,“场是不占有空间的”,假如不占有空间,那它还叫“场”吗?
  2、您说,“没必要用物理的角度去定义哲学的物质,物理只能去反证哲学,而不能去作为哲学的大背景定义哲学的概念。”
  为什么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定义物质?是因为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清楚,而哲学对物质的认识却比较模糊,既然物理学对物质的认识比较深入、细致、清楚,那哲学为什么不可以汲取物理学的成果呢?
  在西方哲学界,物理主义正成为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物理主义哲学认为,“存在着的事物最终都由现代物理学研究的物理对象构成,事物的所有属性都随附于物理属性,物理定律是描述世界的终极定律。”所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哲学问题并无不妥。我最近写过一篇文章《物理主义、自然主义与唯物主义》,就发在爱思想科学哲学栏目,若有兴趣,可以参阅。
  再谈一下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
  马赫说:感觉对象仅仅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
  休谟说:感觉对象仅仅是我心灵在先的印象。
  贝克莱说:感觉对象仅仅是我感官呈现的观念。
  实际上,这里有两点:
  (1.)他们没有把“感觉对象”定义为某一具体形态,而是指人的感官面对的一切。这就是说,他们是在哲学范畴定义“感觉对象”,而不是在科学范畴定义它。
  (2.)他们把“感觉”在自我方面的那一部分表现即意识----当作感觉对象本身,从而否定人的感官之外还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无论它叫做什么。(例如贝克莱直言:如果你们愿意,我可以把它叫作“无”。)
  问题不在第二点。
  作为哲学家,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然后再回答“世界是什么”?上面例举的那三位哲学家(马赫亦被归为哲学家,虽然他不接受)都是如此:
  第一,感觉对象即世界;第二,世界或存在不过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或我心灵中在先的印象、或被我感知到的我的观念。
  与所有哲学家论述这个问题的逻辑顺序一样,列宁也是如此。
  列宁首先回答了何为世界,“感觉对象即世界”。
  然后,列宁从“世界”这个概念引出了“物质”这个概念,并对其定义。
  列宁与哲学唯心主义绝然不同的只是:人的感觉无非感官之外的世界所唤起,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实际上,陈先生主贴引起的争论是,当“物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时,它指的是什么?
  如果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式,物质与精神相对时,是指它的一切自然形态和人化自然形态,以及人类社会这类具有物质外壳的事物存在、包括客观事物的规律。
  如果,陈先生要在哲学范畴使用“物质”这个概念,却又在物理学范畴定义它,那就难免争议了。
  谢谢陈先生回复。
  解释一下“心物关系”。
  这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哲学概念,比较宽泛。它可以包括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本源派生关系,和认识论上的主体客体关系。我在这里是把它作为“主体客体关系”来使用的。如果要准确一点,应该说“不同于心物关系中的主客关系”。因为,“客观实在”本身即表明了心物关系中的本源派生关系。谢谢指正。
  xyz31先生说,物质是世界唯一的存在,世界不存在“非物质”的任何事物。人的意识、思维、精神、灵魂等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非常赞成这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说客体是物质的,这很容易理解;然而说意识、思维、精神、灵魂等也是物质的,不少人都会持怀疑,甚至是排斥态度,他们认为那些虚无缥缈、无形无踪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怎么可能是物质的呢?鄙人在《精神的革命》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不仅从理论上做出了解释与论证,而且还提供了大量证据和实验验证。该书已于2015年1月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欢迎恒之先生参与讨论!
  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长期以来,这个定义被我国学术界尊为经典定义。
  恒之先生认为,列宁的定义是“从人的直接经验的特质这个角度来概括的,不同于心物关系的角度”。然而列宁在定义中明确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是感觉的对象,而感觉就是对客观实在的“复写、摄影、反映”,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心”对“物”的感知过程,或者说是“心”“物”发生关系的过程。
  列宁的定义确实是哲学意义上的归纳,但这种归纳必须严密、周延,不能经不起证伪。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有一些“客观实在”例如能量、时间、空间以及信息、熵等,并不是物质。这怎么能说列宁的定义是正确的呢?
  欢迎“黄瓜一拍”先生参与讨论!
  在物质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心灵或者说精神?生命科学和脑科学均已证明,心灵或精神的出现与复杂、高级的物质结构——大脑有关,心灵或精神是大脑这个物质结构的功能与产物,所以也可以说,心灵或精神是物质进化的高级层次。
  物理学有许多学科,每一种学科都有研究的方向和意义,不能将某一学科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定义为概念,只有发现共同规律,才可改变哲学意义的人类认知,即世界观、认识观,如进化论、引力说、相对论等,至于粒子属性的发现并不能改变哲学意义的“物质”观,因为粒子的发现只是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并没有颠覆“物质”的存在属性,所以也就谈不上“新物质”观,自然也就没有指导意义了
  物质是个概念,相对精神而言的存在形式,具体可分为物态和质量二方面,绝对静止的物称以太,不具有质量,是原始宇宙的基本单位,在可感知的宇宙中是很难发现以太现象,只有宇宙黑洞中才存在以太现象,也称负宇宙定式,它与我们能够感知的正宇宙定式是相反的,正宇宙时空呈现膨胀性,由光热效应导致。负宇宙时空呈现收缩性,由质量丧失导致。在人类能够感知的宇宙中,物都以不同的形式在运动,由此产生质量,合称物质,物质广义可指行星、恒星、星系,狭义可细分质子、原子、粒子,介子、光子、电子等,它们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层次和表现形式,所以不可一叶遮目而断天下之小。精神现象也不象陈先生认为的这么玄乎,“精神”一词是专用于人类现象的一种指称,它来源于神学,原指神创造的一种境界,神学式微后,才引申到人类身上,成为不同于物质现象的形而上学表述。其实人类的精神现象与自然界的能量现象是一致的,自然界的能量现象是物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精神现象是人对自然社会作用的结果。人本身就是物质,所以人类精神现象也是物质作为的结果,也可称能量现象。人是自然的物化,摆脱不了自然的属性和规律,无论人类创造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如何的深奥、神秘、玄乎,都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影响,都是自然属性的反映,都可以在自然中寻找到踪影。那怕无所不能的上帝、神仙,其实就是人自身能量的夸张和神化,都可从中看出人类的行为方式。
  总算有明白人出来说清楚问题了 确实是这样 有关物质的新的定义 指的应该是哲学的逻辑 而有关物质的哲学的定义 陈先生还是和唯物主义一致的 就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而且现代物理学只能对这一论断进行更为细化的分析和整合 根本上谈不到说新的地步
  冒昧的说一句,这篇文章给不才的印象是游离在哲学和物理之间,应用性不强,这个所谓的新定义老实说局限性太大。至少单凭高中物理知识都知道物质有实物和场两种形态,其中实物才能用到您所定义的基本粒子(也即是您定义的物质)去“组成”,但是对于场这种物质是不能说是由所谓的粒子构成的,这是一种作用形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可被测量,也有能量。同时场是不占有空间的(单凭这点您的新定义就要受到质疑了),好比你拿一块磁铁,它所产生的磁场可以理解是无限远的,假如占空间的话情况不堪设想。并且在场这种物质中是不能有组成的说法的,那是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才能矢量性加和的,并非能用平时的实物经验去理解的。当然您的文章可能只是应用在哲学方面,但是如此的话就没必要用物理的角度去定义哲学的物质,物理只能去反证哲学,而不能去作为哲学的大背景定义哲学的概念。
  有这么多朋友参与讨论,作为本文的作者,表示热烈欢迎!
  物质的问题,精神的问题,都是哲学以及科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朋友们发表高见,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人与动物在思维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表现在:人是基于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进行思维,而动物则是基于具体的形象符号来进行思维。
文字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不仅提供了巨量的信息,而且可以激发人的全部思维结构。大脑被文字符号所唤起的,首先是存储在大脑结果中的先验知识(信息),逻辑推论往往完成于潜意识层次,而在意识层次中表现得十分活跃的是联想思维。于是,当人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符号时,人就自然而然(不加思索)地把那些可见可及的认知对象(正物质)当作“物”,而把那些不可见不可及尚未认知的对象(意念、精神、灵魂)当作非物质的“心”。其实,物质是世界唯一的存在,世界不存在“非物质”的任何事物。人的意识、思维、精神、灵魂等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国内外大量的科学试验正不断地证实着传统认为非物质的“心”具有“物”的性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沈今川博导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该校普通职工孙储琳的意念“特异”现象进行了长达18年之久的持续实验研究。试验表明,孙储琳的意念可以离体移动物体、离体使辐射计的叶片突然高速旋转(几乎观察不到加速过程)、在镀金硅片上进行意识微雕(分辨率达到1.2微米)。除上述力学效应外,孙储琳的意念还具有光学效应、磁场效应、类热效应、生物效应,能够实现瞬间传物、突破空间障碍、改变物质化学成分及结构等(此不赘述)。
我们主观世界所认识的客观世界,除物质之外一无所有。如果我们再囿于传统的物质观(正物质),把基于“物”所不能解释的所有现象一律归为“心”,并基于“心”之符号以思辨方式提出哲学解释,不可能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目前科学试验虽然揭示了所谓“心”的“物”性,但仅仅是初步的,还缺乏科学的理论解释,人类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由于人不能突破自身所在的生命智能层次,所以人类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认知,是一种没有终点的无限逼近过程。
  文中说质量能转化为能量,这说明粒子消失了。能是除粒了一外物质的另一种形态。
  文中说“质量能转化成能量”,这说明“粒子含量”转化成“运动”,“粒子”消失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说明粒子(质)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物质还以能的方式存在。质和能的相互结合才有了复杂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状态。很难想象单一粒子会自行复杂化。更进一步推测,物质是否还有另一存在方式“灵”,在质与能演化到满足“灵”的需要时,灵加入出现生命进而出现精神现象。质(粒子)、能(运动)和灵(精神),互相转化,构成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当然也可能还有更多种。
  陈先生说:
  (5)列宁的定义偏离主题。
      列宁定义的主题原本是物质,然而他的着重点却不是物质,而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他并没有下功夫去揭示物质的内涵,却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花费了许多笔墨,所以列宁的定义不太像物质的定义,更像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定义。一个关于物质的定义却偏离了物质这个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
  从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那段话来看,是从人的直接经验的特质这个角度来概括的,不同于心物关系的角度。列宁给物质所下定义,是哲学意义上的归纳,而非物理形态上的归纳。
  这个定义出自《唯批》。列宁为了指出马赫与休谟、贝克莱在主观唯心主义上的血缘关系,必须对何为物质作出定义。“客观实在”就是任何觉醒的人每时每刻都有的感官对象的特质,从而把感官对象与心灵内省的对象区别开来。从另一面讲,什么不是“感官对象”呢?那就是心灵内省的对象,因为后者的特质是“主观非实在”。
  这种种简洁明了的、也最为直观的区分,把物质本质表现在直接经验方面的特征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的这个定义是正确,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本文的主题是物质,原本不打算讨论精神,但发现不少朋友在讨论中都谈到了精神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精神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说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由于深受灵魂论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精神是一种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非物质存在,或者说是一种既没有质量和能量,也不占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精神真的是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非物质的东西吗?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这个论断时就会发现,这个论断其实很难成立。因为科学已经证明,大脑是一个思维的器官,精神就产生于大脑,然而,大脑又是一个由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各种生物分子以及离子等构成的物质结构,那么,大脑这个物质结构怎么可能产生出非物质的精神呢?如果精神真的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那它又如何与物质的大脑发生关系并相互作用呢?说精神是一种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非物质存在,有什么根据?又有哪些证据呢?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详实的回答,那么,这个论断恐怕就只能是一个没有什么根据的空想或想象了。
  鄙人曾写过《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一文,就发表在爱思想“科学哲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
  欢迎棍棒打先生参与讨论!多次拜读过您精辟的跟帖,也曾多次为您拍案叫好!您能参与拙文的讨论,非常高兴!
  我之所以要提出一个新的物质定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纠正传统物质观的一个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把物质与物质的组合物混为一谈。物质的本义是指构成“物”的最基本的“质”,而那些物质的组合物是由“最基本的质”组合而成的“物”,它们并非是“最基本的质”,所以它们并不是物质。例如石头、原子、质子等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质粒子构成的,但它们都是物质的组合物,并不是物质。
  把物质与物质的组合物区分开来,这样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就会更细致、更准确一些。
  欢迎春梦秋雨先生参与讨论!
  恕我冒昧,列宁的物质定义并非像您说的那么“准确”,而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专门讨论过列宁物质定义存在的问题,现转载于下,与您共商。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只有外延,缺乏内涵的定义。
    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他的意思是说,凡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凡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内的东西都不是物质。列宁的定义其实是以意识为界,划出了物质的范围,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仅仅是揭示了物质这一概念的外延。然而,“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14]那么,物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客观实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令人遗憾的是,列宁的定义并没有揭示这些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所以通过列宁的定义,人们很难确切地知道究竟什么是物质,究竟什么是“客观实在”。所以我们说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只有外延,缺乏内涵的定义,而一个缺乏内涵的定义无疑是有严重缺陷的。
    (2)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
    根据列宁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或实际存在的东西。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凡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作者认为,这个全称肯定判断很难成立,因为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例如我们前面所探讨的能量、时间、空间以及信息、熵等等,这些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又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有些哲学家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不少科学家例如霍金就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客体”)然而它们并不是物质。既然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那么根据波普的证伪原则,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很难成立。
    (3)世界上不仅存在着“客观实在”,而且还存在着“主观实在”。
    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但是,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且还存在着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例如在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大脑之内还存在着许多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电信号、各种化学分子和粒子等等,正是它们产生、形成并存储着人的精神或意识,它们与精神或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然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而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意识之内,那么按照列宁的定义,这些物质就应该被划入非物质的范畴,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列宁只看到了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忽略了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所以列宁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
    (4)列宁的定义过于笼统,不够确切。
    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然而,这种“客观实在”究竟是什么呢?它具有哪些属性?它的本质和特征如何?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列宁的定义都避而不谈,只是泛泛地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所以列宁的定义过于笼统,不够确切。
    (5)列宁的定义偏离主题。
    列宁定义的主题原本是物质,然而他的着重点却不是物质,而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他并没有下功夫去揭示物质的内涵,却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花费了许多笔墨,所以列宁的定义不太像物质的定义,更像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定义。一个关于物质的定义却偏离了物质这个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所以说 如果按照哲学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存在主义能够给与更好的说法
从理论物理学的角度 早在07年科学杂志上就有一篇为 科学正在走向玄学的文章
我们可以仔细判断这些学说 弦理论
暗物质 多重宇宙观 等等 这些学说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明的 所以很多结论和成果都更像是一种假设和推测
科学的发展好像很快 尤其所谓空间物理学和量子理论 但实际情形其实根本不容乐观
乃至于找到希格斯波色子这样的赋予物体质量的粒子 我都没高兴起来
  偷换概念,原子、质子、光子、粒子,难道不是物质吗?物理学上,物质是相对能量而言,哲学上,物质是相对精神而言,物质是代表一种存在形式,并不存在过去和现代的不同,只是现代对物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但学术研究上,还是将物质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来说的,不能说粒子是物质,石头不是物质,显然犯了猫是猫科动物,老虎不是猫科动物的错误。所以陈定学提出的“新物质观”,其实是偷换概念,没什么指导意义
  陈定学的所谓“新物质观”,只是在牛顿古典物理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进一步细分而已,并末走出传统哲学意义的“物质”概念,物质应做二方面讲,物指可感知的形态,质指量能,即不可见的能量,物质包含空间和时间的二重性,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的运动方式,正是因为物质具有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才有宇宙现象的存在,哲学家用二分法,将物质和精神对立,其实是错误的,从物质属性看,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的一元体,精神现象是物质存在的反映,离开了物质是不存在精神现象的,无论上帝、神仙都可以在物质存在中找到依据。物质即然具有形和量的二重性,那么是先有形后有量?还是先有量后有形?这就牵扯到宇宙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形成,传统天体物理学认为:宇宙是大爆炸的产物,由极小的奇点扩大为无限的空间,在扩大的过程中产生了时间,这种宇宙模式是针对星系外移现象设计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虽然可以合理解释星系外移现象,但无法解释许多问题,如1宇宙奇点之时,奇点之外是什么状态?2宇宙是自身作用的结果?还是外力互助的结果?3空间是原本就存在的?还是大爆炸的结果?如果是大爆炸的结果,那么奇点由何而来?4宇宙时间由奇点大爆炸瞬间开始,即然有开始必然也有结束,也就意味着宇宙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宇宙之外是什么?显然大爆炸理论是很难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大爆炸假说是有缺陷的。从现代宇宙学现象和物理规律看,宇宙的原始状态处于极度的寒冷中,所有的物质处于守恒的冷冻状态中,称冷宇宙,不存在运动,能量和时间,也称静态宇宙,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由于温差的不平衡性,出现冷缩规律的反常现象,导致物质守恒性的破坏,一些物质游离于守恒单位之外,成为逃逸物质,这些逃逸物质在逃逸过程中相互作用,产生能量,受能量引力的作用,使更多物质向引力中心汇集,物质的相互碰撞产生裂变,恒星由此产生,能量转化为热能,开始出现宇宙幅射现象,受热能幅射影响,冷冻宇宙开始解冻,向热宇宙转变,出现宇宙的膨胀现象,膨胀就是暗能量的来源,受暗能量的助推,星系呈现外移现象,由于逃逸物质的不守恒性,使宇宙出现黑洞现象,物质不断加速向黑洞流去,形成物质流,靠近黑洞界面,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巨大的能量,导致物与质的分离,黑洞中心并不是奇热无比,恰恰相反,是夺冷无比,黑洞的效能就是要将热态宇宙还原冷态宇宙,将动态宇宙变为静态宇宙,进入黑洞的物质都变成没有能量的以太,这就是黑洞不见光线热能的原因。热态宇宙也可称动态宇宙,动态宇宙的时间空间不是无限的,进入黑洞就是时间空间的终止,宇宙不断产生空间和时间,也不断消灭空间和时间,时间不是一维的,有长短粗细之别,空间也不是不变的,有大小缩胀之分,一切取决于质量,当恒星产生时,其引力空间不断向外扩张,时间呈现细长趋势,当恒星面临死亡时,其引力空间向内塌缩,时间回流,走向虚无,不是说什么都没了,而是质量没了,物还存在,所以恒星的历史其实就是物质分离的过程,人也一样,人活着就是物质,人死生命没了,但尸骨还存在,这和宇宙规律是一致的
  作者对“物质”的定义只不过用现代科学进行了阐述,并不具有哲学意义。比较而言,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准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到底物质是以分子、原子,还是离子的形式存在,这只是科学意义上的形式。这种形式只与我们人类的认识水平有关,并不能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可怜的物理学家来谈哲学。
  谢谢xyz31先生!
  他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新的物质图景。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人类的物质观也会不断地更新。
  季子先生好!您的跟帖已拜读,通过您的表述我发现了我们分歧的根源,由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与基本思想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自然大不相同。这种不同是根本性的,所以很难用简短的语言说清楚。
  我在《知识认识论》一文中说过,认识的模本就是大脑中存储的知识,由于每一个大脑中存储的知识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会不同。
  虽然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我尊重您的思考与选择。
  再次感谢您的回复。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常被称为哲学上的两军对战,这是传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斗争哲学的产物。
现代科学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观的巨大变化,物质的范畴从传统的可见可及的“正物质”发展到了瞬间湮灭的“反物质”和不可见可及的“暗物质”。按逻辑思辨,还会存在所谓“反暗物质”。
正物质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以电磁波方式传播。而反物质的质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中子和正物质中子的性质相反。暗物质粒子自身并不会相互作用,不以电磁波方式传播,但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能被探测到引力和重力,用光的手段却看不到暗物质。
如果把多维时空的宇宙看作二维空间(平面),传统的正物质处于第一象限(+X、+Y)。那么,反物质处于第二象限(-X、+Y,运动速度<光速C);暗物质处于第四象限(+X、-Y,运动速度>光速C);“反暗物质”则处于第三象限(-X、-Y,运动速度>光速C)。
基于现代科学的新物质观,那些被看成“唯心”的思维、意念、精神、灵魂等等,应被看作暗物质运动。这样一来,唯心主义的提法便不存在,两军对战也就成了斗争哲学下的一种杜撰。
暗物质(dark matter) 在大约七十年前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瑞士和英国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团之间碰撞的深入观察发现,暗物质或许并不是由某种我们迄今未发现的类似质子的粒子所组成的,它像某种“液体”一样,当星系团发生碰撞时,暗物质“粒子”会毫无障碍地相互穿过。
无障碍穿越实体、超光速运动,这是暗物质的两种“超凡脱俗”的运动特性。借此,说“天上弹指一挥间,世上几千年”也并非不可理解。
如果暗物质的本质不断揭晓,必将带来宇宙观和生命观的根本改变。
  接着说第三点 精神首先从学术的角度讲 它只不过是个概念而这种概念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见解
说实话我很惊讶陈先生精神分子的说法 那么我就在想是不是还有规律分子
本质分子什么的 事实上就从概念出发 陈先生的所谓新的物质的说法都是大有问题的 我简单的可以说一下 现在当下某种存在既没有质量也没用能量 也没有占有时间
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精神了 精神是物质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还是分子之一 这太奇怪了 我认为这个世界组成的基本形式 是存在 而不是物质 而且不仅仅精神不属于基本粒子
精神只是一种存在 就像某种规律也是一种存在 这些都和所谓的物质有本质不同 因为他们既没有质量也没用能量 这些都是思维的结果 又比如说我们的思维 我们的大脑只是思维的载体 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在思维 而不是我们的大脑组建和构造出思维 不是大脑里的某种原子某种基本粒子构成了思维
而人们思维的时候 自然会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但是这是因果关系 并不是说有这种现象产生了人的思维分子
所以在某种角度上对物质分子的说法持保留意见
从哲学的角度比如认同存在主义的逻辑
  陈先生客气了 其实我没有读过多少书的
我还要非常抱歉的说一下 我没有仔细阅读你的这篇文章
以前我读过你的文章的 对您研究的细致和理性非常钦佩
我的功底不够
所以只能做有限的回应
  第一点
对物质的从新定义的意义 我个人看法是 在很大程度上不该作为现代哲学的方向 所以我说古代世界思想者的逻辑的意识就是这样 哲学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不该是从纯粹哲学 意既纯粹二元论的基础模式从新开始判别 因为老马曾经说的很明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哲学的逻辑从开始的时候 需要的就是结束古典时代的话语模式和思维结构 这就是我个人的逻辑
就像是我们谈论中国的社会学 我负责任的说从一开始的谈论就已经进入政治学的范畴了 所以纯粹哲学的发展必然的将走向人们的生活世界 这里有一个话语的变化 比如所谓爱智慧之哲学家们 当然对世界的本质很感兴趣
比如什么道啊
物自体啊等等 而现在谈论的则是什么 当然是人性
只有在近代之前 人们对世界尚未有明确自知的情形下
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思维才成为一种长久的框架和结构 现在嘛 人们自然不关心世界的本质 因为我们只关心自己 我本人不是理想主义者 所以我想 大多数人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太感兴趣
就比如我们那个班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希格斯波色子什么东东一样。 第二点 我简单的说一下 我不能认同陈先生说的关于人类无法超出物质进化的逻辑这一点
从单纯的生物学的角度我绝不认为说人类智能的诞生是纯粹物质演化的结果 只不过人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这些
我更愿意相信智创论 这里我要说的就是或许我们认为的那些上帝一样的存在本身可能就不是物质组成的 只是我们只能看到是物质的一样 其实这样的话题 康德早说的不说了 就是说现象与物自体的逻辑而已
简单举例 我们当然知道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但是我们永远不能理解 为什么这两种原子组成了水 这好像是必然的 但是这真的是必然的吗
就比如火 为什么火是这个样子 火为什么不是别的形式 而只能是这样子 我们通过自然科学可以了解很多 但是它的边界是如此的明显 以至于在此之外 人们可以看到巨大的无尽的未知的轮廓 于是我们就说科学无止境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因为人是有限的 而且太有限了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永远不能理解 SO 宗教哲学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呢 就是这样
而人本身呢 它可能根本不符合逻辑 但是我认同一点就是它符合矛盾的定义 数字是完美的
或者说人从来是超越逻辑的。第三点呢 我想说我认为的精神可能和陈先生略有出入
那么我更认同另外的说法 我认为人的精神不属于智能系统或者心理学的范畴
至于为什么 我想说我们要从哪个角度去看了
从个体的角度说 好像精神分子说有点意思 但是人真的好复杂啊
  谢谢季子先生的批评!针对您的批评,我想谈一点浅见,与您共商。
  1、您说:“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人也是物质了 所以人和其他动物 乃至桌子凳子没什么区别啊”。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由于桌子、凳子、动物以及人都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所以他们或它们都是物质的组合物。人类号称“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然而从化学的角度看,人只不过是由碳、氧、氢、氮、钙、磷、硫、钾等元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生命体,只不过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罗素),所以人同样也是一个物质的组合物。这已经被生命科学所证实。
  既然都是物质的组合物,那是不是说,人和动物乃至桌子凳子就没什么区别了,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物质世界在不断地进化之中,物质的组合物或者说事物也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于是世界上的事物就有了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就有了高级、低级之分。例如桌子、凳子的结构十分简单,它们是简单、低级的事物;与桌子、凳子相比较,动物的结构较为复杂高级,所以动物就是比较高级的事物;与动物相比较,人的结构更复杂、更高级,所以人就是最高级的事物。
  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所以人也无法超出物质进化的逻辑。
  2、季子先生说:“人的基本精神状态的出现 恰恰表现人类的独立 而全部的知识则成就人类的地位 无论对立统一规律还是别的什么规律 其实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非常赞成您的这一观点,人类为什么能够成为最高级的动物?为什么能够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有心灵,有精神、意识及智慧,然而,心灵哲学与脑科学又证明,人的心灵、精神、意识及智慧等,其实就是大脑这个物质结构的功能与产物,所以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最高级的动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根本原因仍然在物质。
  3、季子先生说,研究物质是“纯粹古代世界思想者的逻辑”,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以自然科学为例,无论是物理学、化学,还是量子力学、生命科学,都需要研究物质,都需要研究物质的结构与规律。如果不研究遗传物质DNA,怎么可能有20世纪的基因革命?如果不研究基本粒子,怎么可能有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如果不研究物质,自然科学就无法前进,人类社会也无法进步,所以现代思想者同样需要遵循物质的逻辑。
  4、季子先生认为,现代当代思想者的使命是“重新恢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了解”。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确实重要,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也需要研究大脑这个物质结构,因为精神的奥秘就隐藏在大脑之中。鄙人曾写过两本书——《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与《精神的革命》,都是通过研究大脑这个物质结构来揭示精神的奥秘的。部分内容曾在爱思想发表,您若有兴趣,可以参阅。
  这倒是很奇怪了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人也是物质了 所以人和其他动物 乃至桌子凳子没什么区别啊
这个不行的
人必须要超出这样的逻辑 人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不符合泛物质主义
所以人的基本精神状态的出现 恰恰表现人类的独立
而全部的知识则成就人类的地位
无论对立统一规律还是别的什么规律 其实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要说的就是 陈先生的逻辑 是纯粹古代世界思想者的逻辑 对所谓物质的新定义其实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哲学的悲剧就是它总是幻想给予世界新的定义 但是总是被这个世界嘲笑,我想说 现代当代思想者的使命绝不是纯粹思辨这些古老的逻辑而是从新恢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了解因为观念指导人类 而物质则总是让我们迷失
  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空间、时间、意识、精神都是物质的反映,因此在物质外硬要制造出一个与之对立的东西,以迎合“对立统一规律”,实在荒唐。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把我跟神棍混为一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