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院陈来卿是江西社科院吉安哪个村

部门动态-广州市体育局
市体育局组织召开广州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前期调研工作会议
作者: 穗体法宣/图、文&&
日期:&&来源:www.&&
点击数:索取号:-
日下午,市体育局在局机关二楼二号会议厅组织召开了广州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前期调研工作会。市体育局吴先浪副巡视员、市社科院陈来卿所长、广东金融学院浦毕文副教授等人出席了会议,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负责人近40人参加会议。
会上,法宣处张惠军处长介绍了广州体育“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要求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各单位(部门)要围绕 “顶层设计”、“体育改革”、“一体发展”三个要点抓好“十三五”规划有关工作,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部署。局吴先浪副巡视员对各单位、各部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认识到位,深刻理解做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性;二是要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准备好相关材料;三是在筹备材料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四是开展“十三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实际,更要立足长远。最后,广州社科院陈来卿所长向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各单位(部门)介绍了广州体育“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调研内容及实地调研计划,并与参会单位(部门)开展了互动讨论。广州社科院“泛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研究”课题组到我市调研厦门网&&&& 11:10
  3月29日下午,广州社科院区域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陈来卿等5名专家到到我市开展“泛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研究”调研。市社科院组织召开了“厦门市有关部门与广州市社科院‘泛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研究’课题组座谈会”。 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市社科院院长王琰,市社科院副院长李桢参加了座谈。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郑宪文,市经济发展局协作联络处长余深光,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科员陈慧坚等同志参加座谈并发言。与会人员就广州与泛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合作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展开探讨,对进一步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地区及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战略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提出对策建议。座谈会由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市社科院院长王琰主持。
  来源:厦门市社科院 时间:日
  编辑:文治平
[责任编辑:陈瑛&&&来源:市社科院 ]
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尹涛,男,1970年生,湖南道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研究员。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研究所(硕士)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1997年7月进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工作,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2002年)、经济学副研究员;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2006年)、经济学研究员(2011年)等职。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环境事务与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学者。荣誉称号: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社科理论类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第三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年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职务: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机械进出口集团外部董事,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决策咨询顾问。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科研成果:近年来完成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项、重点委托课题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广州市级二等奖5项、入围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广东流通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广州新兴服务业案例研究》和《广州制造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布局研究》等专著(含编著)6本;在核心刊物发表《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再认识》、《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化大都市工业布局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以广州为例》等20余篇论文。主持完成各类产业规划、工业发展规划30余项。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50余项,主要有:《南宁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研究》、《广州市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广东省流通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广州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传统优势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广东肇庆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广东阳江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广州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与建议》等。彭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政治学研究员;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社会兼职: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越秀区博士联合会副会长;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社科界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技专家、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广东省节能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电子服务研究院副院长;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羊城交通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佛山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广东省始兴县经济发展顾问、广州市越秀区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亳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徽草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誉站长、广东省青少年成长导师(团省委);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首席顾问、广东博士俱乐部高级顾问、广州城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简历:年,西南政法学院师资班学生;年,西南农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中共党史、近代史);年,西南政法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年,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教师(国际法、国际关系史);年,广州软科学研究所管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科顾问公司总经理;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所副所长;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2009-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工作室研究员。年,中山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国外研习:1997年,美国密达伯瑞学院(Middlebury College)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访问学者;年,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获奖:2004年,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06年,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笔人),纪念建党70周年中宣部入选论文奖;广州地区党建征文一等奖;2000年,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调研报告(第二作者),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政府角色论》(独著),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政府治道变革——跨国公司对我国政府治理方式的影响与对策》(独著),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与控制(主持),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广州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研究报告(主持),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广州市科技团体承接政府职能委托与转移项目报告(主持),2011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代表作:评纳吉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未定稿》1988年第17期。充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思想政治优势,《光明日报》日理论版。论十四大的两大理论贡献——学习十四大报告札记,《光明日报》日第三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1992年第12期转载。驳“有限主权论”及“民族国家的终结”,《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核心期刊)。从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1期(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1期转载。科学管理与知识经济,《行政论坛》2000年第5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定位,《市长参考》2001年第5期。《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行政区划、地方权力与地方保护主义,《理论月刊》2003年第2期(核心期刊)。对以母国为背景的跨国公司的属地管理,《重庆行政》2003年第2期。《政府治道改革》(个人专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和平崛起论》(个人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中外执政理论比较研究(独立),《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核心期刊);京沪深穗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第二作者),《城市问题》2006年1月号(核心期刊);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几大因素(独立),《探求》2006年第4期; & & & & & & 《创新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第一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创新型城市》(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创新力》(第一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1月;《粤商风云》(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1月;《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与控制——以广州为分析典型》(主编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也说人均GDP(独立),《光明日报》日;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为例(第二作者),《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核心期刊);《中外执政能力比较研究》(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6月; &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珠三角民企英雄传》(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广东省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电子服务: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第一作者),《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6期(核心期刊);广东省行政体制改革要超越大部制(独立),《南方》2009年12月号;广东大部制改革:比较与思考(独立),《探索》2010年第2期(核心期刊);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法治精神的构建(第一作者),《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核心期刊)。研究报告:2005年前主持国家、省、市课题百余项。其中包括海印电器城扩业策划;南方大厦新三环拓展战略;广州市工业企业管理总体研究;广州市企业文化研究;广东(顺德)环球制药开业策划;花都机场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东莞东城中心招商策划;梁灵光回忆录撰写组织;广州十大私营企业纪实;广东十大民营企业纪实;琶洲地区概念规划;海珠科技产业园运营报告;顺德德胜新区概念规划;南海内衣城运营与市场策划;南海装饰城“家天下”开业策划;花园酒店邓小平题字20周年宣传策划;广州新城开发模式研究;正佳广场开业及商业国际论坛策划等等。2005年广州市地铁沿线商业网点规划,广州市商业局委托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州市中心镇商业网点规划,广州市商业局委托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广州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的若干研究,《广州蓝皮书:2005年: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广州市科技局委托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城市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委托课题;广州社区管理调研报告,广州市办公厅委托课题;广州新城开发模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广州开发区循环经济研究,广州开发区委托课题;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广东省经贸委委托课题;2010年:广州城市建设管理的思路和对策,广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专业招商与园区品牌建设,江苏泰州市与国家医药管理局南方研究所合作项目;园区综合竞争力分析专题报告,江苏泰州市与国家医药管理局南方研究所。2006年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被采纳为《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粤经贸电力资源〔号);德国西门子“中国的未来”研究结果评价,六个专题报告, & & & & & & & & & & &德国西门子委托课题;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06年: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2006年:广州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编委 & 广州出版社2006年10月;广州新城开发模式研究,《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广州出版社2006年10月;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调研报告,《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广州出版社2006年10月;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与控制,广州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项目;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广州市统计局委托课题;广州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院重点课题;广州市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以白云区为例,院重点课题;《企业持续发展与管理提升项目》,广州市花都肖坚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与省文化学会合作)。2007年广州面向2010年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对策,《2007年:中国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广州市区、县级市发展优势比较,《2007年: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年: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广佛都市群区域合作发展的同城化整合,第四届“广州o佛山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信用之都、法制之市——广州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市科技局,市级软科学项目。2008年苏鲁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广州日报》理论版;宣传舆论组织动员社会的方式手段的思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舆论关于我省在改革开放中主要作用、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的主要观点,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城市管理信息化调研,广州市信息办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州国际名店城可行性报告,广州市经贸委、花都市经贸委委托;《中国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广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中国广州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农民公寓税费政策研究,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白云区建设局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州质量技术竞争力研究,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临港CBD建设研究报告,黄埔区发改局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报告,越秀区委办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广州设立科技银行的建议书,广州开发区委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州创建体育强市对策研究,广州市体育局委托。2009年广州市质量技术竞争力研究,广州市质量监督局采纳,朱小丹批示;浙江省长兴县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区方案,浙江省长兴县政府采纳;花都空港经济园区信息化发展研究,花都区信息办评审通过;广州市老年人社保卡发放宣传策划服务,广州市信息办委托; 体育强市战略研究,广州市体育局采纳;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广州市政府办公厅采纳;《穗府调研报告》连载;广州60年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变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编入专著广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世界格局变迁与中国的应对,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 & 广东政坛“地震”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 关于第16届亚运会网络舆情和境外媒体舆情评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电子政务:互联网应用的第三次浪潮,广州博士俱乐部委托;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博士俱乐部委托。2010年广州市荔湾区直管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荔湾区国土房管局委托;科技团体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研究报告,广州市科协委托;“特区三问”调研报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项目;广州解决内外“夹心层”住房困难的对策建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广州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承接广州市委办公厅委托;加强党委办公厅(室)的执行力建设,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接广州市委办公厅委托。 &2011年《质量取胜——广州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建设幸福广州的主客观评价机制及对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苏联解体二十年有关舆情分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诚信的市场铸造文明的环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广州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文明公约是市民的约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2012年地铁对城市现代化的影响,《城市观察》2012年第5期;珠三角城市群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广州新一轮改革重点领域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参与课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当前思想理论界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观点看法,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2011年第四季度境内外舆情总体态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应重视和警惕学生(90后)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打造和谐融合产业之城——顺德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调研报告,顺德区委托;建设“平安茂南、幸福茂南”——茂名市茂南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调研报告,茂南区委托;广东省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创新试点建议方案,省发改委委托;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南海区委托;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建议,省发改委委托。我院专家把脉广州“首善之区”
我院专家把脉广州“首善之区”
&&& 话题缘起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对广州发展确立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动力,“把准了广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鼓舞了以敢闯、敢冒著称的广州人。在群星璀璨的珠三角乃至大珠三角地区,广州如何奠定“龙头”地位、实现其“首”?我们特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首善之区”建设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首善之区”应提升文化软实力
 & 广州“首善之区”目标的含义是“广东第一个,也是最好的”,其中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广州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成为“首善之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素质的市民社会基础。但总体来看,广州的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影响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从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投资等方面看,无论在品种、规模上,还是在层次、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上,与北京、上海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对国内甚至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相当有限。
 & 要站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而不仅仅是扩大文化产业GDP
&&& 广州打造文化“首善之区”,首先要解放思想,站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而不仅仅是扩大文化产业GDP。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不能仅靠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节节攀升的GDP等硬性指标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必须依靠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软实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指这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表现在精神、技术、物质、行为等多个层面。从精神层面看表现为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好的城市精神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特点和它想追求的目标;从技术层面看表现为文化生态环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是否制定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否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宽松的政策氛围,是否具备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能力,是否具备开放的人才引进策略等;从物质层面看表现为文化载体(包括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等)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实质是文化传播和输出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从行为层面看表现为市民心理和行为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显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是文化“软实力”物质层面的内容,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需要时间累积和培育的系统工程。
   把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作为重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市民文化素养高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展现。因此,广州打造文化“首善之区”要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要重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公共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除了向市民提供阅读和观赏的服务之外,还常年举办公开免费的各类公民教育、艺术鉴赏及创作能力辅导的讲座。二要注重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构筑“15分钟社区文化圈”,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感受到文化的氛围,让文化艺术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要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各项文娱活动。四要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的文化服务,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重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态延续
&&&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文化“软实力”只有在文化传播中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不能把广州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简单地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建筑中以静态的方式进行传播,而要在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后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做到传统文化的活态延续,展示城市文化绵长恒久的活力。(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博士)
产业:优化圈层布局,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
欧江波 陈来卿
 && 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产业应如何布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对保持广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促进广州城市职能转型、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的“首善之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产业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不够高、产业集聚度不够强
 广州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圈层布局与极化发展并重。从总体看,呈现由核心圈层向四周递减格局:大致由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4区构成内圈,2007年内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面积的3.8%,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45.7%;大致由白云、花都、黄埔、萝岗、番禺、南沙等六区构成中圈,2007年中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7.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7.2%;大致由增城、从化两市构成外圈,2007年外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8.3%,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4%。内圈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中圈和外圈层基本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所占比重都不大。广州产业在总体呈现圈层分布基础上,各圈层内组团式极化发展十分显著。由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组成的中部组团经济规模优势突出,经济贡献量大,是服务业主要集聚区,集聚了以商贸、房地产、信息服务、会展、商务、旅游、金融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东部、南部组团是广州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北部组团近年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规模和发展势头均不及东部和南部组团。
&&& 广州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产业功能分区还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产业集聚度还不够强。
   促进产业合理迁移,进一步优化圈层布局
&&& 内圈层中心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促进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围绕总部经济发展,依托科教文、医疗科研等优势,以信息化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商贸、创意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中圈层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服务业布局,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夯实东进工业发展轴和南拓工业发展轴,东进工业发展轴要全力打造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装备工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南拓工业发展轴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集群。外圈层要积极引导都市型农业发展,加快形成全市的生态保护屏障。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挖潜、清理、置换等多种办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工业用地与投入产出挂钩的核算制度,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建设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致力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 一是要加强广佛都市圈建设,实现广佛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空间合理布局。要完善圈层结构,高度重视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的建设,构筑多核心的空间结构。二是要推动广州与珠三角经济圈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建设珠三角共同体,增强珠三角集聚和扩散能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要加强穗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发展。重点加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合作。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构建穗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动漫创意产业,拉动大珠三角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要全方位拓展穗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作者分别系广州市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和区域经济所副研究员)
服务业:服务全国、影响亚太
 &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广州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是实现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战略举措。
  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
 & 从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要求看,广州完全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首先,广州已经形成了总量大、结构较完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其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已经基本具备服务全国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其二,广州产业雄厚,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优势明显,为广州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其三,近年广州一系列国际性枢纽基础设施的成功建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重要现代基础设施条件;其四,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征,即市场化程度高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机制和经验支持;其五,广州服务业在现有基础上要获得更大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定位,可以为广州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支持;其六,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全面、综合发展方针
 & 广州服务业的最大优势是综合服务优势。目前,广州已形成了商贸、物流、会展、租赁与商务、房地产、信息等多个支柱服务业与各类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格局,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服务产业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应该发挥综合服务优势,围绕广州的多个优势服务产业和领域,打造多个主干功能为支撑的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全面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注重发挥优势服务业的带动、促进作用
 & 广州现代商贸、会展、物流业是优势比较明显的服务产业,这些服务业基本属于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除零售业外)的范畴。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码在近、中期应将流通服务业摆到重要的位置加以大力推进。尤其要高度重视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借助广州流通服务业整体优势突出和珠三角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有利条件,搭建国际贸易大平台,形成国际性采购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商务中心和结算中心,打造现代国际大商都,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带动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 东京、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依托本身发达的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加快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州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发达的优势,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向生产服务业领域延伸,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以及相关的生产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服务业为广州制造业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实现双赢,获得共同发展。
  加快服务国际化的步伐
&&& 广州应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利用广州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和枢纽性基础设施先进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服务国际化这一新趋势提供的机遇,同时借助亚运会、广交会更名转型等重大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广州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高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服务市场的占有率,促进广州服务国际化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
 & 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可以优化服务业结构,改变广州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的状况,对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
城市综合承载力:“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
 & 广州要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对广州在广东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保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要在全省以“宜居”为标准的城市建设中起典范作用。因此,广州必须在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上做到最好。
&&&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不小。与世界先进城市比较,资源利用方式仍较粗放,废弃物排放量不减,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取得进步,提高综合承载力,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将是难以持续的,更不可能做到最好。由此可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广州建设成为“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广州必须通过优化产业、控制人口、改善资源、美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力。
&&& 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提高效率、重复使用和资源再生,建立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扩大规模、促进分工,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转变;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转向趋势,率先在我国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变革,大力发展租赁产业,促进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 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质量,合理分布人口。在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控制人口迁入,使人口增长合理化,使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要通过引进人才、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发展体育和医疗保健、重视劳动安全和健康等途径全面提高人口质量;通过产业调整带动人口布局的优化,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承接广州市区产业和人口转移,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通过城市新区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和中心城区的人口,促使中心城区、新城区和农村同步优化发展,实现人口合理布局。
 & 开源节流并举,保障资源供给。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调控,通过“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地下空间利用,挖掘土地潜力;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互补交易通道,避免资源浪费和粗放处置,从产业发展整体上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以“跳出广州谋划广州发展”的新思路,加强国际商业合作,开拓、扩大资源供给途径,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花园城市”。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严格污染排放管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污染物收集和处理能力;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降低和避免环境风险,从根本上促进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深化实施“碧水工程”和“青山绿地工程”,推进河涌整治和景观再造,保护饮用水源地和湿地,重建岭南水乡生态景观;推进珠江流域联防共治,与珠三角城市联合治理大气污染,加强大气、水、土壤等重点环境整治,努力建设“花园城市”。
 & 遵循生态规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旧城改造要提高生态化水平,要综合考虑绿地、建筑及其结构、形态等各种要素,在整体上恢复、重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新区建设要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在制定开发规划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就业、环境质量和传统文化保护等要素,合理安排、定位包括工业、商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景观等各个功能区,把城市设计得少浪费资源和少产生污染,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周边城市及腹地的通达性。按照构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构想,立足服务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加快构建联结珠三角城市群的高等级路网体系;继续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的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大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为提升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穗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级都市圈
 & 汪洋书记最近提出广州要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人们纷纷议论是否穗深“龙头”之争将告一段落。其实,汪洋作为省委“深化粤港澳合作”专题调研的牵头人,对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有更为深刻的考虑。两者联系起来,可以说,粤港澳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穗港澳等珠三角城市群的合作成功与否。
  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
 & 穗港澳合作必须对自身情况有清醒的认识:
 & 在辐射力与定位方面,广州建设广东省“首善之区”,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龙头地位;香港作为“东方之珠”,主要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近期明确为“亚洲的世界都会”、“世界金融中心”;澳门的定位主要为“娱乐之都”。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定位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而珠海与澳门一样定位较为单一,佛山和东莞则分别要建设广东省第三、第四大城市。简而言之,珠三角城市群群星璀璨,其中穗深、港形成“二龙戏珠”格局。各个城市如离开这样一个大背景,都无法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而且离开这样一个大环境,自身也没法取得更好的发展。
&&&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广州向“三二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港澳已经是服务业为主,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占GDP一半以上,佛山、东莞目前仍是制造业为主。这样一种产业结构现状是存在较强互补性的。但是,当广州提出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时,当东莞等城市提出要“腾笼换鸟”时,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将出现向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如处理不好,可能呈现新一轮“零和”竞争。
&&& 再次在资源秉赋方面,广州产业门类最丰富且具广大腹地,香港拥有广阔的国际资源整合平台,澳门则是娱乐会展为主,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枝独秀并在“走出去”方面领先一步,佛山、东莞等城市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实力。理想化的发展,应是整个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否则是群雄并起,相持不下。
  产业整合思路
&&& 广州一直希望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龙头”作用,“首善之区”的提出则有利于理清思路:首先是“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多年来,广州等珠三角城市与香港是一种“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关系,广州等城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广州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必然要求与港澳实行“水平分工”。其次是服务业的梯度转移。随着成本和用地等因素的制约,香港服务业已经出现将服务后台向珠三角内迁的动态,这是在“水平分工”格局下的梯度转移,是功能性的重新布局,广州应该为此作好充分准备。第三是各领域展开合作。发展穗港澳物流航运联盟,整合珠三角港口群、机场群的发展;构造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的专业协助体系;港穗深在金融保险业发展上建立合作论坛,定期探讨各自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各自金融中心地位;推动穗港澳商务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争取广州获得更多的国际展览联盟的资质认可,加强珠三角会展业在国际展览联盟中的整体地位。
  体制协调思路
&&& 要真正打造世界级都市圈,穗港澳合作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创新:一是“一国两制”的战略重点要从前十年重视“两制”的差异性转向重视“一国”的同一性,因为香港近年的发展以及中国全面开放的格局显示香港更加离不开内地的发展。要增强珠三角区域竞争力,香港必须在CEPA战略框架中更加重视与珠三角的整合。二是合作主体的多层次性,在粤港澳合作背景下,要更加重视穗港澳深等一级城市的合作以及禅莞珠惠等二级城市的合作,建立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十分必要。三是CEPA的深化。在世界竞争大背景下,珠三角可在“更紧密”的战略上下功夫,处理好广州作为“首善之区”带动全省与香港作为“亚洲的世界都会”带动珠三角城市群的关系。(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博士)
&&&&&&&&&&&&&&&&&&&&&&&&&&&&&&&&&&& 来源:南方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社科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