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例

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高中政治 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上&&&&&&传:第二教育网
E&&&&&&&币:2
大&&&&&&小:13.24KB
    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既有基础以及怎样对待这个基础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我们是否觉察到它的存在。先祖在生育繁衍了后人的同时,不仅把生理基因传给了后人,也把文化基因传给了后人。对于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而是怎样继承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消灭传统文化,也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任何内容。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现实文化建设的效果和面貌就会大相径庭。于是,这个对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
& & &机械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  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也日渐受到各界关注。对待传统文化,通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完全暴露弱点和缺陷,持全面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第二种是单纯赞扬和讴歌优点,取全面肯定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之三是综合分析优点和缺陷,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实主义态度。从原则上说,人们普遍认同第三种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说法也提了很多年了。但问题往往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怎么个“取”法,怎么个“去”法?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一番认真的再思考。  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多少年来,一直有人想给全部传统文化来一个“两分”:弄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然而却从未如愿。这是为什么  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为了实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很容易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给全部传统文化来一个“两分”:先弄清楚它们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开列出清单来,然后照单清理,一劳永逸。多少年来,一直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想开出一个客观、准确、全面的“清单”来,然而却从未如愿。这是为什么?原因当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具体发展,想就每一个文化现象本身去判断它的绝对价值,确定它是永恒的“精华”或“糟粕”,这种思路本身是不能成立的。  比如,胡适当年曾抨击过中国传统中所独有的某些“宝贝”:骈文、八股文、小脚、太监、姨太太、贞节牌坊以及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地狱活现的监狱、动辄廷杖板子夹棍侍候的法庭,等等。这些残酷地限制人的自由、扼杀人性的东西,毫无疑问是应该划入“糟粕”之列,坚决予以去除的。对此大家已经没有异议。但这只是近代以来的结论。相反,它们既然曾被当“宝贝”,就意味着曾被视作“精华”。这说明,它们是一种封建主义制度、一段历史的必然产物。离开了这段历史和历史的发展,我们就无法说明这种从“精华”到“糟粕”的转变。  不管怎么说,在社会已经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八股文、小脚、太监这一类显而易见的事情,还是比较容易做出判断的。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层的东西,如纲常礼教、忠君思想、抑利扬义、无为而治、忍让顺从等,在过去就确曾是封建主义文化的“精华”,没有它们就没有封建文化,就没有那一段历史;而在今天,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对它们也有不同的评价,因为它们究竟属“精华”还是“糟粕”,要看怎样理解和发挥。这说明它们的价值具有两面或多面性。离开了现实的具体条件和对象,就无法做出判断。  历史上秦始皇统治期间修筑的万里长城,如今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叹服的奇迹。这一人间最浩大的工程,当年是暴政的一个体现,后来也一度显示出“两面性”:既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固屏障,也是人为与外部断绝商品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心理防线。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即价值如何,起正面或负面作用,却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常常具有两面或多面性、可变性。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它的每一方面内容、每一特征,在现实中都能够表现出这种两面性。那种所谓精华部分发挥积极作用、糟粕部分产生消极作用的说法,只能是简单化的想象。实际上,在发生作用的时候,无论是精华部分还是糟粕部分,都不是只向一方面产生作用,而是如同一柄双刃剑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的和负的两个方面和两个方向。这要视文化主体的具体发展情况而定,视文化主体的具体需要、结构和能力而定。因此只能依据现实、对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机械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事实上,所谓“精华”和“糟粕”的简单划分,总是离不开以现实主体为根据的选择和塑造。所以那种将传统文化简单化的倾向,通常也和对待传统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相联系: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旗号,对前人的文化遗产随意解释,各取所需,为己所用,却根本不管它们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比如这些年来,总有人喜欢在编选“传统精华”上做文章。他们从古代文献典籍、“先贤”语录中,草草搜罗出一些自己喜欢的话语、案例,将其汇集成文成书,便大加鼓吹,名曰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等等,似乎已经开出了至少是一部分的“清单”,可供“弘扬优秀传统”之用……实际上,他们既未联系历史现实做深入的考察批判,也未对自己“选择”的思路做深刻的反思和改进,这样做的效果,只能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要“造造声势”罢了。这样的闹剧在历史上演过多次,并未能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优秀传统”的问题。  这是对精华和糟粕作单纯实体性理解所必然面对的困境。  “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它们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消亡的逻辑。对“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性质,不要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用历史本身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说明它们为何产生,为何消失。在这一点上,绝对不应该仅以我们今天的好恶为标准,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过去的事实;  ——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是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离不开中国人的自我改造。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以,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害的莫过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现实之外的“过去”,把它仅仅当成是一个任我们反复观赏、把玩或组合的对象。这将导致另一种无形的“玩物丧志”——沉迷于对传统的空泛感觉,只知一味地欣赏、把玩,或者挑剔、抱怨不休,却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权力和责任。如果事情果真如处理一个“烂苹果”那样简单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之路,也将变得非常简单而轻松了。  总之,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稿源:北京日报][作者:李德顺][编辑:刘纯]&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当前位置: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哲学依据是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B.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D.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主要考查你对&&运动和发展及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运动和发展及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运动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的含义:事物变化中质的相对稳定性。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比较运动、变化和发展:
理解运动根本属性:从宏观来看物体是绝对运动的相对静止的;从微观来看物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也在不停的无规则热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准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认为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能表明事物前进性和方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发展的含义: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发展的普遍性:
&&新事物含义: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含义: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正确认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把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其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 (3)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确定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理解发展的实质的首要问题;认识发展的实质,需要把发展与一般的运动变化区别开来,需要弄清发展与事物量变、质变的关系。 (1)判断事物新旧不能停留于现象、应该深入到本质,不能孤立地看形式、更要全面地把握其内容,“新瓶装旧酒”的寓意就在于新的形式掩盖了旧的本质。 (2)越是带有新的形式的旧事物,越不容易辨认,常常带来更大的危害,在高考中曾出现过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电脑算命”的现象。 量变的含义: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的含义: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理解量变与质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只有质变,才完成了量变,才肯定和巩固了量变所获得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产生新质的事物;只有质变才能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并不是说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1)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发生变化(数量变化);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结构变化)。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现相似题
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2341254646233629273385192364133589坚持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0:32:39&)
( 14:33:06)
188字(25/0)
( 10:22:46)
18字(15/0)
( 10:21:14)
( 16:47:51)
23字(38/0)
( 16:47:01)
( 10:53:44)
( 10:53:12)
( 10:49:51)
( 10:04:54)
( 09:59:55)
( 09:57:00)
14字(15/0)
( 09:55:47)
( 09:54:36)
( 09:16:09)
( 09:12:29)
17字(14/0)
( 22:53:25)
( 22:52:24)
( 22:51:02)
16字(128/0)
( 22:40:20)
( 22:38:19)
( 21:36:59)
( 21:36:42)
138字(12/0)
( 21:34:21)
58字(14/0)
( 20:28:18)
26字(434/0)
( 20:27:29)
138字(49/0)
( 19:41:02)
( 19:37:29)
( 18:57:14)
32字(12/0)
( 17:24:39)
( 17:22:37)
( 17:11:00)
( 17:08:40)
( 17:00:18)
( 16:59:33)
70字(23/0)
( 16:59:25)
109字(8/0)
( 16:58:59)
( 16:31:43)
( 16:30:51)
( 16:29:28)
51字(12/0)
( 16:29:06)
( 16:28:55)
30字(52/0)
( 16:28:53)
( 16:28:43)
26字(21/0)
( 16:28:18)
50字(13/0)
( 16:27:23)
( 16:26:13)
( 16:25:43)
( 16:24:56)
( 16:23:12)
123字(12/0)
( 16:13:59)
( 16:12:29)
( 16:11:24)
( 16:06:41)
( 16:03:58)
19字(20/0)
( 15:56:35)
( 15:55:56)
( 15:54:34)
( 15:54:16)
30字(14/0)
( 15:53:07)
60字(14/0)
( 15:52:05)
( 15:51:53)
( 15:50:38)
52字(11/0)
( 15:49:09)
( 15:48:19)
( 15:48:07)
22字(95/0)
( 15:47:43)
( 15:44:52)
( 15:44:01)
( 15:40:43)
( 15:38:46)
( 15:35:43)
28字(15/0)
( 15:33:07)
( 15:32:14)
( 15:32:10)
( 15:30:30)
( 15:29:22)
( 15:29:01)
( 15:28:24)
( 15:27:41)
( 15:27:19)
( 15:23:57)
48字(151/0)
( 15:23:49)
( 15:23:40)
( 15:23:31)
40字(16/0)
( 15:23:23)
( 15:23:17)
140字(97/0)
( 15:23:10)
78字(42/0)
( 15:23:02)
54字(13/0)
( 15:22:53)
13字(157/0)
( 15:22:43)
79字(12/0)
( 15:22:08)
( 15:17:55)
( 15:15:53)
( 15:10:58)
53字(99/0)
( 15:08:13)
50字(17/0)
( 15:06:42)
( 15:05:57)
( 15:05:03)
30字(455/0)
( 14:49:53)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辨题: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1)辩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分)(3)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4分)(4)文化创新既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4分)
解析: acooco.组卷net.cn#
解析见答案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用户评论纠错:
&&&&&&暂无评论
我来说几句: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 去其糟粕 的文章

 

随机推荐